《韦伯作品集》简体字版序
安德鲁韦伯和萨拉曼
<安德鲁韦伯和萨拉曼>大家知道,英国会给一些对于国家和社会有着重大贡献,或者在各自领域有着重大成就的人进行受封.英国的媒体对于受封的英国人,称呼他们的时候要加上Sir(男性)或者Dame(女性),这是很尊贵的称呼.因为很多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国际翘楚地位.比如曼联的主教练弗格森.我们今天介绍的是被誉为当代舒伯特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 Baron Lloyd-Webber).以下简称韦伯.韦伯是20世纪晚期最受欢迎也颇有争议的剧院作曲家,他为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剧院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目前是英美音乐剧的教父.他在1992年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1997年,再被封為終身貴族,封号是“劳埃德-韦伯男爵”(Baron Lloyd-Webber)。
这就和撒切尔夫人的称呼类似地位很高因为传统的贵族已经很少了目前,举世公认的「八○年代三大音乐名剧」(悲惨世界)、(猫)和(歌剧魅影)里面,韦伯的作品就占了两部。
纵横百老汇伦敦西区三十年的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伊韦伯,旷世而辉煌的成就,几乎没有其他剧作家能出其右,从《歌剧魅影》、《猫》等世纪名剧,到《艾薇塔》、《万世巨星》、《星光快车》等传世佳作,韦伯的作品早已跨出音乐剧的范畴,无论是流行歌手的翻唱,还是古典声乐家的诠释,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都不断引起所有乐迷的共鸣。
在英国以及全世界的大都会,每个晚上总有他的巡回演出团在演出他的音乐剧。
截至1995年9月,仅《猫》一出音乐剧在世界的总收入就超过了20亿美元。
注意是截止1995年9月.在西方的很多地方,韦伯音乐剧中的曲调都随时可能飘进你的耳朵。
他无疑是西方的通俗歌曲大王,或许正是根据这一点,人们才称他作当代舒伯特。
当年一贫如洗的舒伯特带着哀怨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可韦伯却是如沐春风,名利双收.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真是令人唏嘘.莫扎特也是穷困潦倒中死去估计韦伯的个人资产很巨大。
第三、四章韦伯及其理论
• 1882年,18岁的马克思· 韦伯考入 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注册,开始 接受高等教育。他同时攻读历史、 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 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19岁在 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之后, 韦伯服了一年兵役,先是普通士兵, 后来晋升为军官。
• 他为曾经担任过帝国军官的军官一直 引以为荣。1884年进入柏林大学和哥 廷根大学继续深造。1886年通过高等 学校法学考试。 • 1887-1888年多次参加在阿尔萨斯和 东普鲁士举行的军事演习,成为由关 心社会问题、具有种种不同倾向的大 学生组织的“社会政治联盟”的成员。 该组织是施穆勒于1872年创建的,受 “社会主义者讲坛”领导。
生平经历
•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 韦伯生 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他的 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 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 1869年他携眷迁居柏林。后来成 为柏林市议会议员。韦伯的母亲海 伦妮· 法伦斯坦-韦伯是位很有文化 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 女。
• 她在1919年去世。她对她的儿子 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 感情。 •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 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 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 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 • • • • • •
形式合理性的六大方面: 1、效率 2、可计算性 3、可预测性 4、破除神秘性 5、控制 6、去人性化
• 经济行动分为: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 • 形式合理性:“是什么” •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 以用量来表示,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 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 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 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 度决定。 • 货币计算——复式簿记技术
浅析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浅析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势力的复辟对浪漫主义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作曲家韦伯就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浪漫主义是继古典主义之后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次文艺思潮,这个时期的作曲家更加注重人自身的情感表达、主观愿望的实现,对生活的热爱、自由的向往不再遵循传统的古典主义音乐表现形式,而韦伯却依然遵循着古典主义的原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这在他的单簧管作品中充分体现了韦伯的这一创作特点。
其中《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就是韦伯单簧管作品中的经典,也是韦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单簧管产生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又称黑管和克拉管,在台湾又称竖笛,在管弦乐队中有“演说家”和“戏剧女高音”之称。
单簧管的音区较为广阔,高音嘹亮,低音浑厚,属于木管乐器,应用也比较广泛。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犹豫、怀疑,第二乐章继续思考,第三乐章走向理想之路。
通过《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曲式旋律和演奏,对韦伯的音乐创作特征、演奏风格的发展与传承做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韦伯生平及其创作特征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年),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1786年11月18日出生于德国奥伊廷,1826年6月5日在伦敦逝世。
韦伯出身于一个有着浓厚音乐氛围的家庭,母亲是一名歌手,父亲是巡回剧团的经理,他随父亲在各地旅行的时候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并接触到了众多的民间音乐,这为他后来创作民族主义题材的歌剧奠定了一定基础。
韦伯在十岁学钢琴,而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
具有代表性的歌剧是《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
在韦伯年幼的时候师从J·海顿之弟学习音乐创作。
1803年在维也纳师从G·J·福格勒学习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劳的歌剧团指挥,随后因为他的音乐变革思想不被理解,不得不选择离开。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 韦伯
• 人物概述:
•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 •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国的政 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 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最初在 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 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 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 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风烛残年
• 奋斗:从1907年以后他人然从事他的学术研究, 在1919年的时候他应聘去慕尼黑大学任教,接替 布伦塔诺教授的工作。在1919至1920年间讲授的 是普通经济学史。后成书,于1924年出版。韦伯 支持共和国,但并不热情。他参与慕尼黑的库尔 特·埃斯纳的革命专政,是魏玛宪法起草委员长员 会的成员之一。继续编写《经济和社会》一书。 该书的最初几个章节于1919年秋付印,但全书未 能完成。 • 1920年6月14日,韦伯在慕尼黑逝世。1922年玛 丽安妮·韦伯出版《经济和社会》一书。1925年和 1956年又出版经过增补的新版本。
至理名言
• 韦伯说:我不知道有什么理想可以用科学的 方法加以证明。毫无疑问,这使我们做出 的努力比之于过去更加艰辛,因为我们是 在一个主观主义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被要 求从我们的胸怀里产生出我们的理想的; 但是,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我们都 不应当、也不可能去承诺一个傻瓜的乐园 以及通往这个乐园的捷径。如果,我们灵 魂的安宁还大不如梦想这样一个乐园的人 那么安宁,这便成为我们人类尊严的耻辱。
基本信息栏
• 信息:
中文名: 马克斯·韦伯 外文名: max weber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德国图林根 出生日期: 1864年4月21日 逝世日期: 1920年6月14日 职业: 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毕业院校: 海德堡大学 代表作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精神》等
法学生大学最应该看的书 法学必看书
法学的好书推荐1.《无聊才读书》(陈克艰著)推荐理由:本书包括作者对300本名著的读后述评,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历史、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等,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学科名著,开阔视野。
2、《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推荐理由:《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
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政治专业学生必读原著。
《政治学》同时又是伦理学、教育学、法学学生必读的经典著作。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对于政体的分析、对于法治概念的理解都被引为经典,影响至今。
3、《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推荐理由:本书是法学经典著作,孟德斯鸠在书中以法律为中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特别是将法律与国家政体性质原则、自然状况、自由程度、气候、宗教、地理等领域联系,讨论法与这些领域的关系,以揭示法的精神。
书中,4、《英宪精义》(英)戴雪雷宾南译推荐理由:在《英宪精义》中,戴雪的主要贡献有二:其一,确定了宪法学者的职责和宪法的概念;其二,把英国当时的宪法原则归纳为三项:议会主权,法治原则,宪法法律和宪法惯例并重。
戴雪对法治原则的论述,也早就成为法治理论的经典。
5、《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张舜徽著)推荐理由:顾颉刚对此书盛赞说:“纲举目张,显微索隐,为初学引导正路,谆谆以教,苦口婆心,俾其于摸索之中,得见明灯,欢喜赞叹,当不止刚一人也。
”。
正如顾先生所言,本书是历史学上好的入门读物,书中所教授的方法具体实用,容易操作。
6、《中华原典精神》(冯天瑜著)推荐理由:本书从文化学和文化史学角度对《诗经》、《易经》、《尚书》、《春秋》、三《礼》以及《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中华元典作了扼要的文本考察,加上作者自身的一些研究成果,使本书史料丰富,可以对中西原典精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马克斯·韦伯理论中的“连续”与“突破”问题
马克斯㊃韦伯理论中的 连续 与 突破 问题吾㊀淳摘㊀要:㊀ 连续性 与 突破性 这一对应范畴是由张光直明确提出并清晰表述的㊂马克斯㊃韦伯并没有使用 连续 与 突破 这样的语词或概念,但在其有关宗教社会学理论中其实又明确涉及或包含了 连续 与 突破 这样的问题㊂按照韦伯的观点,中国的儒教与道教㊁印度的婆罗门教与佛教都属于传统主义的宗教,换作张光直的概念,就是都属于 连续性 的宗教;而犹太教是发生了革命的宗教,也就是属于 突破性 的宗教㊂犹太教的 突破 主要体现在没有偶像㊁没有祭祀㊁没有巫术㊁没有占卜,同时,伦理成为犹太教的核心内容㊂韦伯指出,这样一种宗教伦理,也可以说伦理宗教一经产生,便与任何其他古老的宗教传统区别开来,并成为后续的世界性宗教的基础㊂这些正是 突破性 宗教与 连续性 宗教区别之所在㊂关键词:㊀韦伯;宗教;传统;连续;突破中图分类号:B920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8634(2019)01⁃0024⁃(08)DOI:10.13852/J.CNKI.JSHNU.2019.01.003㊀㊀ 连续性 与 突破性 这一对应范畴是由张光直明确提出并清晰表述的㊂但其作为问题,历史学家㊁思想家㊁哲学家们其实早已有所触及和思考,这其中就包括马克斯㊃韦伯㊂必须说明的是,韦伯并没有使用 连续 与 突破 这样的语词或概念,但在其有关宗教社会学理论中其实明确涉及或包含了 连续 与 突破 这样的问题㊂韦伯的相关理论与观点主要反映在其‘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以及‘宗教社会学“几本著作当中㊂①在这些著作中,韦伯虽零散但却清晰地论述了 连续 与 突破 的问题㊂一㊁马克斯㊃韦伯论中国儒教与道教的 连续性㊀㊀‘儒教与道教“②这部著作,是对中国宗教的考察㊂在这部著作中,韦伯涉及了中国宗教传统的延续问题㊂按照韦伯的判断,中国人的 信仰附着于所有与祭祀的发展有关的巫术里 ㊂③ 此种宗教意识的翻转,是中国特有的㊂ 此处,无时间性的㊁永恒不变的种种,取得宗教性的最重要地位㊂ ④韦伯举例论述道:在中国, 所有不好事故42①②③④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成果作者简介:吾㊀淳,又名吾敬东,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㊂可见马克斯㊃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㊂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有‘韦伯作品集“,其中包括:‘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其中含有‘儒教与道教“),2004年版;‘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2005年版;‘古犹太教“,2007年版;‘宗教社会学“,2005年版㊂此处引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中的译本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康乐㊁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63页㊂的发生,都是一种神佑的天地和谐受到巫术力量之干扰的征兆㊂这种乐天的宇宙和谐观对中国人而言是根本的,也是从原始的鬼神信仰逐渐蜕变而来的 ㊂①事实上,巫术之能够延续,主要就在于它广泛或普遍地影响着社会绝大多数 个人的命运 ,否则它就不会有生命力,而且是旺盛的生命力㊂也基于这样一种需要,在中国,便 容许那些承袭自古,并且是个别人民所不可或缺的私人职业巫师阶层的存在 ㊂②同时,韦伯也指出了巫术崇拜的固有特征:现实性或功利性㊂ 中国的宗教 无论其本质为巫术性或祭典性的 保持着一种此世的心灵倾向㊂这种倾向此世的态度较诸其他一般性的例子,都要远为强烈并具原则性㊂ ③应当说,韦伯的上述判断总体而言是正确的,也是与张光直的判断相一致的㊂这种特征也深刻体现在所有其他具体形态的宗教 道教㊁儒教与佛教中㊂例如,韦伯这样论述儒教: 儒教徒,原则上,与犹太教徒㊁基督教徒和清教徒一样,怀疑巫术的真实性㊂ 相对应地,儒教也认为巫术在面对德行时,是无计可施的㊂凡是以古典的生活方式过活的人,就不必畏惧鬼神;只有踞高位而不德者,才会使鬼神有施力之处㊂ ④也因此, 儒教将祭祀中所有忘我的㊁迷狂的遗迹全都清除掉,就像罗马的官职贵族一样,将这些皆视为不庄严的,而加以拒斥 ㊂⑤但韦伯又明确地指出: 我们必须提醒自己,巫术在正统的儒教里有被认可的地位,并且也自有传统主义的影响力㊂ ⑥韦伯又指出,道教比儒教更传统㊂韦伯说: 道教,因其非教养㊁非理性的性格,甚至比儒教还更传统主义㊂道教没有自己的 精神 ;巫术,而非生活态度,决定人的命运㊂发展到最后,将道教与儒教分隔开来的,就是这一点㊂ ⑦ 就其作用而言,道教在本质上甚至比正统的儒教更加传统主义㊂观其倾向巫术的救赎技巧㊁或其巫师,即可知别无其他可以期望的㊂为了整个经济上的生存打算,使得这些巫师直接将关注点放在维持传统,尤其是传布鬼神论的思想上㊂ ⑧韦伯明确指出:道教的源头是在原始巫术那里,或者说要直接在原始巫术那里寻其根脉,这就是他所说的 传统 ㊂值得注意的是,韦伯在论述道教与儒教时使用了 传统 或 传统主义 这样的语词或表述㊂应当看到,这样的语词或表述与张光直的 连续概念在意指上其实是一致的或相似的,即都在于说明后世社会与前世社会之间的 联系 或 接续 ㊂关于道教与儒教的这种 传统 上的相似之处,韦伯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孔子与老子,或者至少他们的继承者,都共同有鬼神信仰并接纳官方的万神殿㊂ ⑨在韦伯看来,道教与儒教之所以有这些共同之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有共同的原始宗教的源头㊂其实,这里涉及儒教与道教二者的关系以及儒道二教与巫术的关系㊂韦伯指出,即便儒学再经过理性的熏陶和洗礼,即便儒学再有理性的精神传统,或者说 无论它怎么轻蔑道教,当儒教面对巫术的世界图像时,是无可奈何的㊂这种无可奈何,使得儒教徒无法打从内在根除道教徒根本的㊁纯粹巫术的观念㊂与巫术交锋,总会有危及儒教本身势力的危险 ㊂ 更进一步说: 道教之所以难以根绝的理由,在于作为胜利者的儒教徒本身从来没有认真想要根除一般的巫术或特别是道教的巫术㊂ 他们甚至连这点也没能完全成功㊂ 因为 所有的士人阶层都一再地因为畏惧惊扰 鬼神 ,包括那些非古典的鬼神,而对鬼神论与巫术让步 ㊂ 韦伯还强调指出: 此种(儒教)伦理 是 纯粹以鬼神为取向的 ,而 对于鬼神之报复的认同信仰,迫使每一52吾㊀淳:马克斯㊃韦伯理论中的 连续 与 突破 问题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64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212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210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224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255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283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277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282 283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261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277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270页㊂位官吏在面对可能造成自杀危险的群众狂乱的情况时,不得不让步 ㊂①须知,儒教面对的不是巫术,而是钟情于巫术的 广大的人民大众 ㊂也就是说,饱学的儒士可以轻蔑巫术,但决不能得罪信奉巫术的群体㊂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也谈及佛教,韦伯说: 佛教,就其输入到中国的形态而言,也不再是早期印度佛教那样的救赎宗教,而变成施行巫术与传授秘法的僧侣组织㊂ ②有关佛教的内容将在下一部分集中考察㊂二㊁马克斯㊃韦伯论印度婆罗门教及佛教的 连续性㊀㊀在‘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中,韦伯首先考察了婆罗门教与原始巫术的关系㊂韦伯说: 他们原先是巫师,后来转化成一个教权制的㊁有教养的种姓㊂ 婆罗门必须完成一定的修业课程,包括 机械式地背诵由导师一字一句口授的吠陀经典与古典作品,以及学习神圣的(巫术性的)咒语和仪式的进行 ㊂韦伯指出: 此种基础教育,显然是一种纯粹学问式的僧侣养成方式,带有古老巫术性禁欲苦行的某些痕迹,也让我们了解到婆罗门的起源乃出之于原始巫师㊂ ③韦伯说: 总之,婆罗门势力的高涨,与巫术在各个生活领域里的分量逐渐增高息息相关㊂ ④在这里,韦伯论述了从巫师或巫术至婆罗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类似于张光直所考察或论述的中国从原始社会至商周文明的过程,即从史前史至上古史的过程㊂在此过程中,巫术被完好地继承了下来,这也就是 连续性 的体现㊂韦伯又进一步谈及巫术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 巫术的精灵信仰所涵盖的领域越广,并且越是保持着信仰的首尾一贯性,那么,氏族卡理斯玛所可能支配的范围也就越大㊂除了英雄能力与巫术祭祀力量之外,任何一种权威㊁任何一种特殊技能 不只艺术方面,包括工匠技艺在内 也都可被视为由巫术所制约的,且附着于巫术性卡理斯玛上㊂此一发展在印度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一般所见的程度㊂ ⑤在这里,韦伯强调了印度宗教信仰中巫术的深厚根源与强大力量㊂当然,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 连续性 宗教传统的普遍现象㊂此外,韦伯也将婆罗门教与儒教做了对比: 婆罗门教总是以祭献与巫术来保持其侍奉于王侯的关系㊂在所有这些方面,婆罗门的内在心态及其出处进退与影响方向,无不与儒教文化的担纲者相似㊂两者都是高贵的知识身份阶层,其巫术性卡理斯玛乃奠基于 知识 ,此种典礼的㊁仪式主义的知识是以一种偏离日常用语的神圣语言书写于神圣经典上㊂ ⑥并且,韦伯指出, 其实,婆罗门根本从未消失过 ㊂⑦婆罗门教之后由印度教接续,而 没有任何印度教徒会否认印度教的两个基本宗教原理:灵魂轮回信仰与业报的教义㊂这两者,而且唯有这两者,是整个印度教真正的 教条性的 教义 ㊂⑧但事实上,这正是婆罗门的!而关于佛教,韦伯首先指出了其最初的非神秘性质㊂ 佛教徒拒绝承认吠陀与印度教的礼仪有助于解脱,并且自有一套(部分而言)比婆罗门更加严谨的法(Dharma)㊂ ⑨ 佛教徒和唯物论者一样,否定 灵魂 的存在,至少否定 自我 这样一个单位的存在㊂ 韦伯还指出:原始 佛教的救赎纯然是个人本身的事㊂既没有神,也没有解救者帮得上忙㊂从佛陀身上,我们不曾得知什么祈祷㊂因为根本没有任何的宗教恩宠存在 ㊂ 韦伯又指出: 在与俗人的关系上,原始佛教至少相对而言 或者根本就是 反巫术的㊂因为,不自夸具有超人能力的严格戒律,无论再怎么有62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1期㊀㊀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242 243页㊂‘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㊁宗教与世界“,第308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康乐㊁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75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65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177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410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152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152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152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282页㊂限地解释其含义,也都排除了或至少贬抑了僧侣作为巫术性救难者和治疗者的可能㊂同样的,原始佛教至少相对而言是反偶像的㊂佛陀禁止他人为自己造像的禁令,被确实传承下来㊂ ①可以这样说,相比较婆罗门教而言,早期佛教的确显示出某种 突破 即 断裂 倾向,或者也可以视作是一种 革命性 的倾向㊂但韦伯提醒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事情是如此简单㊂事实上,这样一种情况在释迦牟尼去世后不久就发生了变化㊂ 由于大众的加入而增加在教团中的比重,古老的修道僧教团首先必得要缓和其严格的世界逃离性格,并且对一般僧侣的修行能力做大幅度的让步,同时也对僧院的要求大大地妥协:僧院之存在并不是作为高贵思想家之救赎追求的道场,而应该是宗教布道与文化的中心㊂此外,还得要顺应俗人的需求 尽管俗人在原始佛教里本质上只是偶尔串演一角;同时,救世论也得朝着巫术与救世主信仰的方向扭转㊂这两个倾向的前一个,在文献里很明显地流露出来㊂ ② 以此,无学识的俗人阶层所需求于宗教,然而原始佛教却无法提供的 活生生的救赎者(如来与菩萨)和施与恩宠的可能性 都在理论上有了基础㊂所谓恩宠,不证自明的,首先是巫术的㊁此世的恩宠,然后才是关于彼世命运的彼岸的恩宠㊂ 和其他各处一样,一般惯见的俗人观念还是明显地占了上风㊂ ③事实上,严格地说,原始佛教并非一种信仰团体或信仰组织,本质上它更接近于学派,例如古代中国的儒家㊁墨家,或者古代希腊围绕苏格拉底㊁柏拉图等人所形成的群体与学园㊂韦伯特别指出,这样一种大的变化或转型主要是发生在大乘佛教里㊂韦伯说: 大乘佛教首先通过形式的祈祷礼拜,最后则通过转经筒的技术以及系在风中或唾贴在偶像上的护符,达到崇拜之机械化的绝对最高点,并且借此而将全世界转化成一所庞大的巫术性的魔术花园㊂ ④又说: 在大乘里,产生出一种理性的㊁俗人的生活方法论的任何端倪都没有㊂和创造出这样一种理性的俗人宗教意识远相背离的,大乘佛教是将一种密教的㊁本质上是婆罗门式的㊁知识分子的神秘思想,和粗野的巫术㊁偶像崇拜和圣徒崇拜或俗人公式性的祈祷礼拜相结合起来㊂ ⑤结果, 对于菩萨的崇拜顺服,还有巫术,是想当然耳的主流基调㊂举凡巫术疗法㊁驱邪的㊁巫术 同类疗法的恍惚忘我,偶像崇拜与圣徒崇拜,成群结队的神祇㊁天神与恶魔,通通进入到大乘佛教里来,尤其是天界㊁地狱和弥赛亚㊂ ⑥于是,佛教最初所显示出的 突破 或 断裂 不见了, 革命 的色彩不见了,它与婆罗门教一样,一头扎进巫术的怀抱,并在这一怀抱中享受神秘主义的憧憬㊂韦伯说: 宗教之顺应大众需求的一种方式是将祭典宗教转化为纯粹的巫术㊂第二种典型的顺应方式是转化为救世主宗教,这种过程自然是与上述向巫术的转化有所关联㊂ ⑦而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利用巫术性的咒语 , 这是民间宗教里根深蒂固的基础,特别是在印度 ㊂⑧韦伯对于印度宗教土壤的评价真是一针见血㊂总之,回归巫术,这就是佛教或大乘佛教的真实状况,也是 连续性 宗教的唯一可选择的道路,这是 命中注定 !同样,当佛教传入中国, 僧侣必须对俗人信仰做各式各样的让步,其中包括:安置正式的祖宗牌位,为死去的僧侣设位祭拜㊂ 在中国,由于和 风水说 相结合,所以从佛教的崇拜场所转变成对付空中㊁水中之鬼怪的驱邪手段,为此目的,必须遵照巫师所选定的地点来兴建 ㊂⑨可以说,这也是 连续性 宗教的普遍特征,在这里,处于第一位的永远不是原则,而是现实!并且,佛教也像中国的道教一样,染上了功利主义的恶疾㊂ 寺院为了布教而成为书籍印刷的主要中心地 本质上是关于教化用的书和巫术上重要的图版㊂中国人在生病或遭逢其他不幸时,转而求救于佛教的神明,将已故或尚存活的佛教圣者当作救苦救难者,供奉死者的祭典也受到上流阶层72吾㊀淳:马克斯㊃韦伯理论中的 连续 与 突破 问题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324 325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335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354 355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358 359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359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357页㊂‘韦伯作品集“第8卷‘宗教社会学“,康乐㊁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㊂‘韦伯作品集“第8卷‘宗教社会学“,第31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378页㊂的尊重,并且,圣殿里原始的求签问卜,则在民众的生活里扮演了不算小的角色㊂ ①这同样可以理解,因为功利永远是原始或 连续性 宗教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最基本的特征㊂也就是说印度佛教的巫术与中国道教的巫术可谓一拍即合㊂在充满巫术的环境和氛围中,佛教真有一种 如鱼得水 的感觉㊂并且,在中国待的时间越久,佛教最初或原本理性的品质就消磨得越干净,以至于最终荡然无存㊂三㊁马克斯㊃韦伯论犹太教的 连续 与 突破在韦伯看来,犹太教是发生了宗教革命的,即出现了 突破 的㊂韦伯有关犹太教发生革命或突破的论述主要是在其‘古犹太教“这一著作中,另外‘宗教社会学“以及‘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等著述中也有所涉及㊂毫无疑问,如同所有古老宗教传统一样,犹太民族的宗教最初也是充满巫术气氛的㊂以色列的 拿比 (nebijim)就是具有巫师性质的现象㊂ 拿比 在希伯来语中一般是指先知㊁预言者㊂在以色列,这种较早时期的先知组成各种集团四处活动,流浪于各地及各祭典的场所,一方面做狂迷忘我的预言,另一方面则用音乐及舞蹈带来宗教的狂热㊂②韦伯则直接指明:拿比是 巫术性的职业忘我者 ㊂③ 其目的不外乎获得巫术力量㊂ ④这种表象自然让我们联想到 萨满 ㊂拿比有时也被叫作 先见 ,人们通常 相信他具有巫术力量 ㊂并且, 具有巫术力量的这种先见,似乎被人们称为 神人 (ischhaelohim) ㊂⑤这种描述自然也让我们联想到古代中国 绝地天通 时期的宗教状况㊂韦伯还指出,当犹太民族进入迦南地区以后, 真正与耶和华竞争的最重要神观,毋宁是来自迦南且深受腓尼基影响的神观㊂这类神祇属于某种类型,在发展成熟的巴比伦宗教里业已大为变形,那就是巴力类型(Baal-Typus)㊂我们在全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之间都可以找到其原始形式,而且有点像是印度的 祈祷主 或古代中国的土地神 ㊂⑥这表明,犹太民族及其宗教并非遗世独立,与世隔绝㊂无论是自身习惯,还是外在交往,巫术传统都清晰可见㊂换言之, 连续性 的法则在此处依旧有效㊂但犹太民族最终显然从巫术中走了出来,由此发生了宗教或信仰的 突破 ,也即真正意义上的革命㊂韦伯指出: 对于其他古代宗教而言完全陌生的一个观念,亦即 偶像崇拜 乃是罪恶的观念,亦因此而获得其贯通一切的全面性意义㊂ ⑦这包括 在其他地方往往浮现出来的观念 神的存在是仰赖牺牲的供奉 却难以发生在耶和华崇拜上㊂耶和华的宝座是在遥远的山顶上,并不需要牺牲 ㊂⑧同时,这也体现在对于巫术的态度上,为此韦伯将巴比伦与犹太做了比较: 在新巴比伦时代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巫术,作为影响无形力量的特殊的㊁庶民的手段㊂ 反之,在古犹太教里,完全没有这类巫术㊂ ⑨当然,如前面考察所见,这并非表示以色列或犹太民族根本就不存在巫术,但这的确意味着巫术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了拒斥, 拒斥巫术实际上尤其是意味着:巫术并未像在他处那样,为了驯服民众的目的而由祭司加以体系化 ㊂ 韦伯指出, 巫术在以色列并未占有如其于他处一般的重要地位,或者毋宁说,尽管巫术如同在任何地方一样从未真正从以色列民众的实际生活当中消失过,但其命运在旧约的虔信当中取决于律法书教师对它的有系统的打击 ㊂最重要的是, 以色列固然有各式各样的巫师存在,但主导大局的耶和华信仰圈子,尤其是利未人 而非巫师 才是知识的担纲者 ㊂ 正因如此, 在知识阶层影响下的祭82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1期㊀㊀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第377 378页㊂见‘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康乐㊁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注㊂‘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40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41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50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209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64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84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335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288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285页㊂司说教因而更加尖锐地转身对付占卜者㊁鸟占者㊁日占者㊁占星者与灵媒等,指斥他们的求神问卜是典型的异教方式 ㊂①并且, 针对巴力崇拜的这种迷狂的㊁纵酒的特别是性的迷狂的性格,以及受到此种崇拜所影响的宗教性,纯粹的耶和华信仰的代表者发动了激烈的斗争 ㊂②其实,我们这里所看到的是理性,一种与智识群体密切相关且仅为智识群体所特有的理性,它也为中国儒家和道家所有,也为印度佛教所有,但在这里都只为学派所有,而非宗教信仰㊂韦伯还指出: 打一开始,耶和华便具有某些超越以色列立场的特色,换言之,在关于耶和华的观念里存在着某些普世性的特质,更贴切地说,这些特质毋宁是存在于 基于纯粹历史缘由 以色列誓约同盟与这个神的独特关系里㊂ ③而这些,都是不同于古老宗教传统的 崭新 的因素,所谓 突破 也正蕴藏于其中㊂韦伯曾对佛陀时期的佛教与犹太教做过比较,以考察它们在反对巫术方面的一致性或相似性㊂韦伯指出:不管是伦理型先知还是模范型先知,他们 所有的预言本质上皆蔑视祭司经营中巫术的成分,只是程度各有不同 ㊂韦伯说: 佛陀及其他近似的人,以及以色列的先知都反对并抨击那些知识渊博的巫师与占卜者(以色列文献中也称这些人为 先知 ),他们实际上也指责所有的巫术根本就是无用的㊂只有与永恒建立一种特殊的宗教性及有意义的关系,才可能得到救赎㊂ ④然而,如前所述,我们应当看到,佛陀及其思想或学说本质上不是宗教㊁不是信仰,而是哲学,因此其所体现出的唯物论或反神秘主义倾向一如中国的老子,仅仅代表个人的一种智识,对于其所处的社会来说,转瞬之间便烟消云散㊂而以色列先知则不同,他们是犹太民族宗教信仰的执迷者与改革者,并代表着这个弱小民族的未来命运,因此他们的思想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不只如此,他们忘我的努力以及所结出的果实还将引领历史㊁引领潮流,最终将占据更大的历史舞台㊂韦伯也提到古代埃及阿肯那顿(或译作埃赫那顿)的宗教变革㊂ 在埃及,阿肯那顿(Ikhnaton)所发动的转换为太阳崇拜的一神信仰 因此也就是普遍主义的 是出自完全不同的情境㊂其中一个因素仍然是,它是来自祭司阶级的广泛的合理主义以及(多半是)一般信徒的合理主义,而他们的合理主义实具有一种纯粹自然主义的性格,恰与以色列的预言形成强烈对比㊂另一个因素是来自作为一个官僚化统一国家之元首的君主的实际目的:希望能透过排除祭司所崇拜的各式各类的神祇来打击这些祭司的势力,并且借着使君主成为最高太阳神祭司的机会,重新恢复神圣化的法老的古老权力㊂ ⑤但如我们所知,阿肯那顿的宗教变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作为 突破 它没有能实现,它夭折了㊂韦伯并未就此作深入探讨,而在笔者看来,阿肯那顿的宗教变革与佛陀一样,本质上都不是宗教或信仰的,它既不能阻止原有信仰传统,也没有开出新型信仰范式㊂相比之下,犹太民族或犹太教就明显阻止了原有信仰传统并开出了新型信仰范式,这其实就是一场革命㊂我们可以将这种没有偶像㊁没有祭祀㊁没有巫术㊁没有占卜的宗教,按照韦伯的表述,称作祛魅型宗教㊂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韦伯指出,祛魅型宗教的出现,也即祛魅型宗教对于巫术型宗教的替代并非是普遍必然的现象㊂祛魅型宗教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产生的,或者说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实现的,换言之,这样一种 突破 需要相应的并且是严苛的条件,准确地来说,只有犹太教具备了这样的条件㊂韦伯对此有深邃的思考,他在‘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中有如下这样一段叙述: 在遭受政治磨难的民族 例如古代犹太人 那里,救世主的名字首先附在古代英雄传奇中流传下来的那些力挽狂澜的救星的身上,并由此来规定 弥赛亚 的预言㊂在这个民族身上,而且仅仅在这样的连贯性中,一个民族共同体的苦难 由于极其特殊的条件 变成了宗教救赎寄望的92吾㊀淳:马克斯㊃韦伯理论中的 连续 与 突破 问题①②③④⑤‘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225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253页㊂‘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80页㊂‘韦伯作品集“第8卷‘宗教社会学“,第84页㊂‘韦伯作品集“第8卷‘宗教社会学“,第29页㊂。
从音乐剧《猫》看韦伯作品的音乐艺术特征
出了多部经典的音乐剧。
二、韦伯音乐剧的影响韦伯音乐剧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音乐剧的刻板印象,过去的人们只是将音乐剧简单地视作是娱乐、消遣和放松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剧不仅包含传统歌剧中的所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也更加灵活,所以其内涵和层次也更为丰富,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韦伯音乐剧开启了音乐剧发展的新篇章,在音乐剧创作方面也有着巨大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一)舞台艺术综合性极强在韦伯的音乐剧《猫》中,融入了多种要素,包括有趣的故事情节,虚实结合的舞台布景,光怪陆离的灯光,优美动听的音乐,热情的舞蹈,通过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构成了与传统的戏剧、话剧、舞台剧有着明显区别,但有着紧密联系的新的舞台表演形式。
(二)音乐形式极其丰富韦伯在音乐剧创作中,并没有固守传统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融入了多元的音乐形式,音乐不拘一格,不受任何限制,音乐风格多种多样,有爵士,有摇滚,也有乡村音乐和布鲁斯,可给予观众更多元化的艺术体验,使音乐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也更能够体现出时代特征。
(三)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韦伯音乐剧娱乐性功能突出,是一种面向广大群众的通俗艺术,始终适应和匹配大众的审美需求,力图为大众提供更加强烈的视听体验。
而在艺术风格上,韦伯音乐剧也多以轻松、幽默、滑稽为主,艺术语言要通俗易懂,能够让观众接受和理解。
(四)兼顾商业和艺术价值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艺术表现形式,韦伯音乐剧之所以得到蓬勃的发展,除了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和表现形式,更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风格之外,更离不开优秀的商业化操作。
音乐剧必须要演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在大银幕上播放,而且对于版权的处理非常严谨,制作过程以及聘用演员时,也会首先关注经济效益。
三、韦伯音乐剧《猫》的音乐艺术特征音乐剧中的音乐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的形象和内心表现人物的情感,表现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等方面作用显著,如果一部音乐剧作品没有好的音乐,那么也就不会成为经典。
国社课10马克斯·韦伯之一
思想主题
我们由何而来?现代人 与现代社会如何成为当 下的这个样子?如何理 解我们这个世界?
世纪之交追问:我们将 向何处去?我们如何能 保持尊严的生活在这个 新时代?
虚无时代的社会学家。 深切的命运感。上帝已 死。在诸神之争的时代, 如何面对现代社会的 “无意义状态”?正视 生活的”虚无”,人要自 己从虚无中创造意义。
意义:个体的意义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理解与诠释:理解社会学的核心;观察性理解和解释性理解。
理想类型Ideal Type
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与经验事实不同;同时又是基于经验 性事实;
作为一种分析结构和认识工具,以获得对意义的理解; 三种理性类型:1,根据历史性的具体特点,如现代资本主义,如新教教徒的伦理观;
思想背景
德国历史主义和社会学:滕尼斯和齐美尔; 雅斯贝尔斯:关于解释和理解的概念;--移情(transference) 尼采、马克思所代表的德国传统哲学:日神精神(阿波罗,代表秩序、形式
与理性)与酒神精神(狄奥尼索斯,代表狂喜迷醉、生机与创造力)的差异; 对现代资本主义起源,作为现代人之命运的思考; 德国唯心主义的遗产: ---诠释学(Hermeneutics):狄尔泰-伽达默尔一路的诠释学传统; ---新康德主义:李凯尔特,温德尔班—对人的研究与对自然的研究不同。
神;同时与人合作编辑《社会科学文献》; 1904年,游历美国; 1910年,与滕尼斯和齐美尔一起创建德国
社会学学会; 1920年,逝世:“真理就是真理”。
中文译著/研究性著作&韦伯著作
雷蒙·阿隆将韦伯的著作分为四类: 1,方法论,哲学,评论,演讲等; 2,纯历史著作; 3,宗教社会学:《新教伦理与资
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等; 4, 去世后发表的《经济与社会》。
马克斯韦伯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代表作品出版时间《中世纪贸易公司的历史》1889年《罗马农业制度的历史对罗马公法与私法的重要性》1891年《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1895年《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1896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部分1904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部分1905年《古典西方农业社会状况》1909年《论解释的社会学的若干范畴》1913年《儒教与道教》1915年《古代犹太教》1917年《论新政治秩序下德国的议会与政府》1918年《帝国总统制》1919年《政治论文集》1921年《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年《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1924年《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年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不久举家迁至柏林。
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是当地知名的政治家,其父亲的职业为家庭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青年时代的韦伯便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在1882年韦伯进入了海德堡大学的法律系就读。
和他父亲一样,韦伯选择以法律作为主要学习领域,并且也加入了他父亲读大学时的曾经加入的社团。
除了法律的学习外,年轻的韦伯也学习了经济学、中世纪历史、神学。
此外他还在斯特拉斯堡加入德国国防军服役了一小段时间。
韦伯
1、音乐家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概述1786年11月18日生于奥伊廷,1826年6月5日卒于伦敦。
出身于音乐家庭,曾从J.海顿之弟学习作曲,14岁就写了不少作品。
1803年在维也纳从G.J.福格勒学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劳的歌剧指挥,后因其改革思想不被理解而被迫辞职。
1807年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公爵的秘书,1810年重新投入音乐活动。
1813~1816年领导布拉格歌剧院工作,1817年起定居德累斯顿,并与一女歌唱家结婚。
1820年以前还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奏和指挥。
他有一双大手,可以轻松地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演奏风格亲切而富于技巧。
韦伯早期创作的歌剧作品,如《森林少女》、《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和《西尔瓦纳》等,已孕育着浪漫主义倾向。
在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魔弹射手》以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民族风格,为歌剧创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对1823年写的《欧丽安特》进行了新的尝试,丰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剧中的功能,改说白为朗诵调,对突破关闭式分曲结构作了探索,配器及和声运用也有进一步发展。
但这部歌剧在题材方面没能摆脱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音乐也缺乏个性,以至演出后遭到冷遇。
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奥伯龙》是1826年应英国科文特加登歌剧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其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韦伯还作有不少戏剧音乐、器乐和声乐作品,其中协奏曲占有一定地位。
他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点的新型协奏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单簧管协奏曲采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样富有浪漫气息。
他的钢琴曲《邀舞》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韦伯还写了不少音乐评论文章,其中较重要的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音乐家的生活》。
他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辈,在创作、演出、指挥和社会活动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为新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开辟了道路。
安德鲁韦伯音乐剧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生于英国伦敦的索斯堪辛顿的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父亲是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母亲是小提琴家,祖父是男高音歌唱家,弟弟是当今颇有声望的大提琴家。
他的姨妈则是话剧演员。
11岁时这位姨妈带他第一次走进剧场,他回家后自己做了一个剧场小模型,这也许是他日后投身戏剧的预兆吧。
据说,韦伯七岁便能作曲,但他小时的志向却是当历史学家。
他在16岁时获得牛津大学奖学金。
翌年入该校莫德莲学院。
但只读了一年即辍学。
他在学校时结识了蒂姆•莱斯,两人开始合作。
离开牛津后,他们取材《圣经》创作了音乐剧《约瑟夫和神奇梦幻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1968年先在伦敦一所学校作为业余演出推出,后来竟然登上了英国商业戏剧的大本营“西区”的舞台,一炮走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两人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一个作曲,一个填词编剧,他们趁着胜利东风,再一次借用圣经题材,合写了《巨星基督》(.Jesus Christ Superstar),1971年在纽约上演,获多项托尼奖。
1973年,该剧被拍成电影。
1974年他同英语世界最受欢迎的喜剧家艾伦•埃克伯恩合作创作了《向吉维斯起誓》。
1976年又与蒂姆•莱斯创作了以阿根廷贝隆夫人生平为题材的《艾微塔》(Evita),这出音乐剧被一些严肃戏剧专家认为是韦伯最有可能永久流传的作品。
此次将同韦伯伊一同来华演示韦伯音乐剧的埃琳•佩姬,正是以饰演该剧主角皮隆夫人而扬名英美的。
《艾微塔》(Evita)是韦伯和杰出的编剧和词作者莱斯的最后合作。
安德鲁劳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于英国南肯辛顿的音乐世家,祖父是优秀的男高音,父亲是英国伦敦音乐专校的校长、知名风琴演奏家,母亲是小提琴家,姨妈是剧院演员,弟弟是著名大提琴手……韦伯从小受到音乐熏陶,7岁开始作曲,姨妈带领他进入剧院,令他从小就领略了舞台的魅力,11岁时韦伯用积木和纸板盖了一个玩具剧院,而他为这个玩具剧院谱写的作品,后来还曾用在音乐剧《爱的观点》中。
高中语文 3.10《短文三篇》马克斯 韦伯素材 新人教版
马克斯·韦伯韦伯之于社会学,正如牛顿之于物理学。
社会学家柯塞(Lewis A. Coser)评价说:韦伯以永不停息的斗争为代价,获得了对社会清晰透彻的认识,很少有人达到他那样的深度。
他带来的是对人类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他对社会行动中的磨难、悲剧以及成功的冷眼关注,使他成为社会分析方面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
他的学术领域,首先立足于对当时德国经济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其次是扩展为对西方社会转变的历史研究,再次是引申到对西方与非西方社会的比较研究。
这种研究,几乎体现了一种要把人类社会的所有奥秘都揭示开来的勇气,相应的研究成果,统统被后人视为理论经典。
韦伯所讨论的问题,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对社会转变的因果诠释。
韦伯的价值,其实不在于抽象理论的建构,而在于启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思考与理解。
韦伯其人与韦伯其学韦伯实际上十分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他的兴趣极其广泛,爱好音乐,又懂一些建筑,还对股票市场有极大兴趣。
他一生积极准备着参与政治,非常关怀德国的命运,思考如何促使德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他出于对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使命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自称在国家利益上是“民族主义者”,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我期许“以政治为志业”。
所以,韦伯常常在公众场所亮相,有点像我们今日那种在媒体上开坛讲说的学者。
但是,政治却不期许韦伯,他始终未能在现实政治中显露头角,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说起韦伯的学问,人们多以社会学家看待,但这是不完整的韦伯。
在韦伯的时代,社会学尚处于草创时期。
拿韦伯自己的话来说,“在海德堡,尽管已经以社会学为出发点来考虑许多问题,但作为研究社会的科学尚未在学院体系中出现。
”社会学的前身,在日耳曼地区被称为国家学,用现在的学科分类标准来看,包括了历史学、法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
韦伯在大学里,也一直以经济学家或历史学家身份出现,一直到1909年海德堡学会成立时,他还是以历史学家的资格入选的。
即使以1910年德国社会学学会的建立为标志,韦伯从事社会学研究也仅有短短的十年。
韦伯理论中的价值问题
韦伯理论中的价值问题-哲学韦伯理论中的价值问题陈德中【摘要】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
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和物质旨趣两个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的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化的“价值域”两个维度。
个人的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的“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
“价值域”的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的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的形成。
在“价值域”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严重的“人际不均等”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的判定。
关键词韦伯;旨趣;价值域;价值选择;人际不均等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5-0074-10作者简介:陈德中,(北京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①[德]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41页。
②[德]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③韦伯与李凯尔特是挚友。
由于韦伯在其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中不断引用李凯尔特正在成熟过程中的观点主张,以至于李凯尔特也迅速声名雀起。
有意思的是,在韦伯去世之后,李凯尔特以曾经作为韦伯的理论导师为傲。
其他朋友则坚称,如果没有韦伯对其观点的反复引用,他不可能赢得后来这么大的名声。
一、不完美世界的人类旨趣与价值韦伯对于价值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阶段的作品中,1903—1906年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1910—1920年间的社会学研究文集,尤其是其《世界宗教》和《中间考察》一文,以及大家广为熟悉的两个演讲《学术与政治》(《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
而韦伯价值理论问题的学术讨论,一方面集中在社会科学的“价值无涉”主张上,另一方面集中在韦伯的伦理学与政治哲学领域。
学术界对于韦伯在后一领域中的贡献一直持一种审慎态度,这也在客观上阻碍的人们对于韦伯价值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对韦伯“唯心论者”身份的重新解读
对韦伯“唯心论者”身份的重新解读【哲学百家】?总第462期?对韦伯"唯心论者"身份的重新解读口关丹(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200433)摘要:古典社会学理论中,韦伯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而韦伯从文化和宗教信仰角度探寻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产生的精神根源.20世纪晚期以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究竟韦伯真的是一名唯心论者还是世人都在某种程度上误读了韦伯.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展开,分析韦伯的方法论视角并对其着作重新解读,并得出韦伯思想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真正关系.关键词:韦伯;唯心论者;因果多元论[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2)03—0091—02一,韦伯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视角与方法论本性变迁的情况下才有一定道理".【2韦伯举出德国完成与涂尔干等功能论者不同,韦伯认为社会学不同于自统一后新生代市民阶级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平庸状态为例,然科学,因而不能完全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韦并得出结论说"德国市民阶级从上到下这种'政治不成熟'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并非是由经济原因所造成,……政治不成熟的真正原因乃在行解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于这个阶级历来的'非政治'本性".[31这被看作是韦伯果性的解释."…人某种行为的发生是因为它值得去做或"唯心论"的最早观点.有意义,社会学的任务是要揭露这种"意义"(meaning).1904年发表的((亭土会科学与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对历韦伯认为人类的活动是受意义(meaning)所影响的,史唯物主义提出了尖锐"批评":"所谓'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关系或者活动可以看成是各种不同意义的组合.而这作为一种世界观或作为对历史实在性所作的一种因果解释,种意义总是经由个体行动者在行动时表现出来,解释的理是应当加以断然拒斥的."E4)在文中,韦伯将他所理解的解要求社会研究者深入地体察一个行动的种种细节,这样唯物史观界定为"从经济方面对历史和文化进行解释的一种才可能把握行动者的意义.因而对韦伯而言,解释的方法方法","依据这种观点,关于实在的经济说明被当作一种是阐明一项行动意义的最佳途径.而动机和所要达到的结'普遍原则"'.[5]韦伯认为:"在今天,这种解释显然充果有一个前后连续的过程,同时韦伯注意到,在人类的行其量是一种过时的解释.仅仅根据经济原因去解释所有事动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互为转化的,一个目标实现之后可物,在文化现象的任何领域中,无论如何都是不全面的,即能会成为下一个目标的原因,这已经不是自然科学的那种使在'经济'自身的领域中也是这样."所谓的唯物史单一的因果关系,所以他反对把因果关系看成是一个既定观,即相信经济因素是历史文化唯一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则不变的单向的关系.只是"盛行于不求甚解者和门外汉中的教条",是"最陈腐二,韦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假定和最一般的空话"."表面上韦伯反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看法在韦伯作品中蜥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看作是韦伯将其反唯有相当充分的文本依据,甚至可以说是韦伯着作中反复出物史观方法应用到研究领域的一个典型.该书得出的基本结现的论题.论是产生于基督教的禁欲伦理——以天职观念为基础的理性韦伯最早强调精神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影响是在1895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根本要素.韦伯想要证明新教伦理年5月发表的着名演讲《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当时(偾是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的一个原因而非后果.韦伯在书中提本论》第三卷问世不久,经济学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强烈到:"较为天真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认为,这些观念是作为影响下成为一种强势话语.在这篇演讲中韦伯阐述了自己经济环境的反映或者上层建筑而产生的.……在这个问题对经济理论和政策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的看法.韦伯明确表上,唯物主义的观点恰恰把因果关系颠倒了."|8但对于示那种认为经济基础支配着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的看法是此书引出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韦伯本身并不认同,他在书中一个"虚妄之见","这种说法只有在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根曾写到:"我们只是力图澄清,在无数不同历史因素的复杂[收稿日期]2011-07—29[作者简介]关丹(1986一),女,安徽蚌埠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豳2012第3期……h…………蛔总第稍泌期?【哲学百家】相互作用中,宗教力量对于形成特殊的世俗现代文化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想探究,在什么程度上这种文化的特定性质可以归因于宗教改革的影响.同时,我们必须摆脱那种认为宗教改可以从一定的经济变化中源起,并且是历史必然结果的思想."[91在后来的《经济与社会》中,韦伯写道:"如前所述,丝毫不受经济影响的群体极为罕见.但是经济影响的程度有极大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与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看法相反,经济对社会行动的决定作用并不清楚.那些在经济分析中必须视为恒定的现象却常常随着社会学家所谓的群体间重大的结构性差异而变化.……它们在每一特定事例中常常由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共同决定."[1o1韦伯承认经济的作用,但韦伯不赞同把事物发展的所有原因都归于经济.在其最后着作《经济通旦中,韦伯有如下的话:"经济史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像唯物史观所想要让人相信的那样,简直就是一般文化的历史.一般文化的历史并非经济史的产物,也不仅仅是其函数."[111三,韦伯"雎心"思想的重新解读从上文呈现的来看,我们不能把韦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简单定性为马克思的反对理论,否则不仅会对韦伯思想也会对马克思思想产生严重的误解.韦伯认为历史唯物论作为历史的"因果性解释"是破产无效的.]在他的心目中,马克思主义者"满意这种破绽百出的假设和最普遍的老套,自从他们满足了教条的需要之后.这种教条让他们相信经济的因素是"阵势"的因素,唯一"真正"的因素,而这个经济因素在"最终的分析"中无处不是决定性的因素".{131问题在于"单独用经济原因在解释各种现象是不够的,无法穷尽的……特别是在文化现象的任何部门之内,包括在"经济"的部门之内".把经济因素当作一切事物的决定性因素来解释社会现象是一种机械性和缺少批判性的看法.韦伯支持因果多元论,以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关系为例,一方面可以研究经济如何受到其他人类活动——如政治,宗教,科技——各方面的制约,如现代资本主义在出生阶段,如何受到清教徒精神和复式记账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研究经济如何反过来制约其他各类活动的问题,宗教上的禁欲精神也受到经济的影响.韦伯认为一件事物背后会有诸多原因,不能简单的划归为一个因素.因而他并不支持简单的经济决定一切的看法,所以并不能笼统的说韦伯是一位"唯心论"者.在蜥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巾》一书中,韦伯反对全然以经济因素来说明宗教改革,当然他也不赞成在另一个极端上,单以宗教改革的精神来说明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他的《经济通史》里,他曾指出,出来经济因素外,造成资本主义这种新的经济形式的还有诸多其他因素(政治的,宗教的,工艺的,法律的及其他种种)."特殊经济动机……(已经)不仅处处影响和改变满足文化的需求和偏好的模式, 而且影响着其内容.即使在最主观的方面,也是如此.来自社会关系,建制和受物质利益制约的集团的间接影响,无一例外地扩展到文化的每个角落(经常是潜移默化的)……另一方面形成某一历史特定文化左右的活动和情景又影响着物质需要的形成和满足,利益集团到底整体性及其实施的权力类型.这样它们就会再影响到"经济发展"过程".[141当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就是"相信经济因素是真正的因素,是唯一真实的因素,并且是一种最终无所不在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已无共同之处,韦伯对这一差别非常清楚.韦伯不仅不反对,反而认同这种原初意义上的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像马克思和罗雪尔以来的社会经济学一样,我们不仅关心经济现象,而且也关注那些'与经济相关的'和'受经济制约的'现象.这种主题领域自然地扩展到文化生活的全部."[161四,结论这样来看,韦伯的批判只适用于"经济决定论"这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片面解释.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结尾处韦伯宣称"我的目的不是要用片面的唯心论代替同样片面的唯物论,对文化和历史做出因果解释.两种解释都同样能够作出,但如果这种解释不是作为一项研究的准备工作,而是作为结论,则对于寻求历史真理而言,两者同样没有多少作用."[171如此看来,学界将韦伯归为一位"唯心论"者是对韦伯思想的误读.●参考文献:[1]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0.E2][3]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M].北京:三联书店, 1997:98,104.[4][5][6][7][12][14][15][16]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65,166,167,165, 168,65—66,165,162.[8][9][17]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27,156,174.[10]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 1998:44.[11]韦伯作品集(第2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13]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M].厶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157—158.责任编辑:邱枫蛔………'……………2012~a嘲脚。
07 韦伯:理解社会学与理性解析
韦伯的家世
祖父:新教徒-天主教迫害-成功 的亚麻布商人 父亲:埃尔福特地方法院法官-柏 林市参议员-普鲁士下院议员-德 意志帝国议会议员
民族自由党骨干-俾斯麦的坚定支持 者-崇尚享乐主义 声名显赫的朋友:狄尔泰、蒙森…… 特奥多尔· 蒙森
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理解的分类:
(3)因果关系(causality)及其说明
说明:从因果关系上说明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如何决定其行为
韦伯对因果关系的基本态度
德国历史主义:社会科学寻求因果法则徒劳无益 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寻求普遍的因果法则 韦伯的主张:不同意历史主义,也不赞成实证主义
韦伯关于因果关系的基本主张
——Giddens A..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自身价值:科学家必然根据价值观 设定对科学意义的承诺 社会价值:科学具有经社会化组织 的特点,科学家无法摆脱,或起码 在选题时无法摆脱社会价值的影响
生平:第三学术阶段(1915-1920)
1915年,发表《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儒教与道教》 1916年,发表《印度教与佛教》 1917年,发表《古代犹太教》《社会学和经济中的“价 值中立”的意义》 1918年,维也纳大学开设社会学讲座 1919年,慕尼黑大学演讲:“作为职业的学术”+“作 为职业的政治” 1915-1920年,撰写《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 1920年:因肺炎去世于慕尼黑
——
价值关联
价值关联原则
吉登斯的评论:
韦伯接受了新康德主义 者李凯尔特和文德尔班 的观点,认为对现实的 完全彻底的科学描述是 不存在的。现实由无限 可分的复杂事物构成, 即便我们可以关注构成 现实的某一个特殊部分, 也会发现它只是参与这 种无限性。任何形式的 科学分析,任何科学知 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 是社会科学,都包含着 对无限现实的选择
马克斯·韦伯生平著述年表
马克斯·韦伯生平著述年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代表作品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古犹太教》等。
18644月21日生于埃尔福特186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72尼采《悲剧的诞生》出版1882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孟格尔发表《探索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德国历史经济学派代表许默勒对该书发表尖锐抨击,从而引发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同年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亦出版“社会人文科学引论”而被许默勒引为真正奠定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1884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1885《资本论》第二卷出版,恩格斯作序再度挑起价值理论之争,成为“方法论之争”另一战场1887尼采《道德的谱系》出版1889通过博士论文《中世纪贸易公司的历史》1890俾斯麦下台1891完成并出版讲师资格论文《罗马农业制度的历史对罗马公法与私法的重要性》,开始在柏林大学教授罗马法、日耳曼法及商法1892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受“社会政策研究会”委托,分析德国东部农业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对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发表多篇文章,开始其对德国政治经济转型的具体分析1893与玛丽安娜结婚1894《资本论》第三卷出版,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开始进入德国学术界并强烈影响韦伯和宋巴特等德国年轻一代社会科学家。
放弃名校柏林大学法学教授机会,反接受当时地位甚低的地方性大学弗莱堡大学聘请出任经济学教授,这一选择本身反映了法学在欧洲学术的传统崇高地位已经下降,经济学成为领头学科18955月在弗莱堡大学发表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就职演讲“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明确阐明自己对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的看法,强调“经济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预示了日后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一系列基本思考1896发表《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转任海德堡大学政治科学教授1897发表《古典西方农业社会状况》,与父亲激烈争吵,不久后父亲去世18971897—1903年精神崩溃,被迫停止一切教学、研究与政治活动1902宋巴特出版《现代资本主义》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特发表《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韦伯认为此书为他提供了解决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的哲学和逻辑基础1903重返学术活动,完成并发表第一篇“方法论著作”:《罗歇尔的“历史方法”》;动手写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部分19048月—10月访问美国并发表病后第一次公开演讲《资本主义与农业社会》,出任《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杂志主编,撰写著名的《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第二篇方法论论文) 11月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部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1905俄国二月革命自学俄文以研究俄国革命进展;6月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部分;发表第三篇方法论论著《克尼斯与非理性的问题(上)》1906尼采《权力意志》出版发表第四篇方法论著作《克尼斯与非理性的问题(下)》;发表第五篇方法论著作《文化科学的逻辑之批判研究》;发表《论俄国宪政民主的处境》;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年度大会1907发表第六篇方法论著作《批判斯旦慕勒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驳斥”》1909将旧文《古典西方农业社会状况》扩展为长篇专著出版;出任《社会经济学大系》主编,拟定卷次目录,将自己承担的部分题为《经济与社会状况》。
韦伯相关著作阅读推介(一)
韦伯相关著作阅读推介(一)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
韦伯著作书单(部分):《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经济与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学术与政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古犹太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韦伯政治著作选》(东方出版社)《论俄国革命》(上海三联书店)《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东方出版社)《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批判施塔姆勒》(上海人民出版社)韦伯思想研究著作书单(部分):《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苏国勋《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评论指针>》(论文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戴维·毕瑟姆《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沃尔夫冈·J.蒙森《马克斯·韦伯——文明与精神》冯钢《科学作为天职》李猛编《韦伯学说》顾忠华《马克斯·韦伯的经济社会学思想》斯威德伯格《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研究》唐爱军《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迪尔克·克斯勒《韦伯:法律与价值》李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吉登斯韦伯译介到国内著作的数量在社会学家中可能仅次于马克思了,一方面是因为韦伯的研究面向确实非常广(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法律、方法论……);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学术界对这个“资产阶级的教授”(列宁语)的研究进行了大规模的引介,出版了众多原著译本以及研究性著作的译本。
我这里推介的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韦伯原著的中译本,后面标注了我阅读参考的版本,并不代表是译文最好的版本。
行政管理书目
一、综合篇1.《周易》,辅助书籍: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诗经》,辅助书籍: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大学·中庸》,辅助书籍: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4.《论语》,辅助书籍: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5.《孟子》,辅助书籍:杨伯峻:《孟子译注(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8年版。
6.《老子》,辅助书籍:王蒙:《老子的帮助》,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7.《庄子》,辅助书籍: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7年版。
8.《六祖坛经》,辅助书籍:尚荣:《坛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
9.《史记》,辅助书籍:来新夏:《史记选》,中华书局,2009年版。
10.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王国维(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
12.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冯友兰(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7.钱穆著:《民族与文化》,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18.钱理群等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徐葆耕著:《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丹尼斯·舍曼等著:《世界文明史(第4版)》,王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美】阿诺德•汤因比著:《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美】曼昆著:《经济学基础(第5版)》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度 存 在很大差 异 ,在改 革过 程 中也 可 能 出现 新 的不 平 等 。还有 随 着分 配
差距 的拉 大 ,社 会分层 化 开始 显露 ,以及公 务 人 员贪 污 腐化 不 正 之风 蔓延 开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虐 日烈 ,这些都 会 导致社 会 问题 丛 生 ,致 使社 会 矛 盾渐 趋 激烈 。如
北京 由三联 书店 出版问世 ,内地 学者 才 真 正开 始从 学 术 上接 触 韦伯 的 中文 著作 。尽管 在此之 前 ,台湾早在 2 0世 纪 6 0年 代就 已出 版 了该 书 的 张汉 裕 先生 的节译本 以及 由钱永 祥 先生 编 辑 翻译 的 《 治 与 学术 :韦 伯 选 集 I 政 》 ( 流 出版 社 ,18 ) 远 9 5 ,但 囿于 当时两岸 信 息 闭塞 的情况 ,进 口图书 很难 直 接 到达学 者手 中。此外还 应指 出 ,大陆 在此 之 前 也 曾零 星 出版过 韦 伯 的一 些 著作译本 ,譬如 ,姚 曾虞译 的 《 界经 济通 史 》 ( 9 1 世 1 8 ;该 书 更 早前 曾
论》,13 ) 的译 介 首先 在 商务 印书 馆 出 版 ,这 两 部 著 作 的引 入 不仅 使 涂 95
尔 干在社 会学界 闻名遐迩 ,而 且也 使他 所大 力 倡 导 的功 能 主义在 学 术 界深 深植 根 ,并 成为在 当时社 会学研 究 中 占主 导地 位 的理 论 和方 法论 。与此 相
的学术 原 因。众所 周知 ,2 0世 纪 8 0年 代 中后 期 是 大 陆社 会 改 革 开放 方 兴
未 艾的年 代 ,经 济 改革 由农 村 向城 市逐 步 深 入 ,社 会生 产力 得 到 了较 快 的 发展 。但是社 会转 型必然 会伴 随有 阵痛 和风 险 ,改 革 旧有 体制 涉 及 众 多方 面的 既得 利 益 ,需 要人们 按 照市场 经 济模 式 转 变思 维方 式和行 为方 式 ,重
维普资讯
《 韦伯作 品集》 简体字版序
苏 国 勋
作为 社会学古 典理论 三大 奠基 人 之一 的韦 伯 ,其 名声 为 中文读 者 所知 晓远 比马 克思和涂 尔 干要 晚 。马克 思 的 名字 随着 俄 国 十月 革命 ( 9 7年 ) 11 的炮 声 即已传到 中 国。2 0世 纪 5 0年 代 以后 ,由于 意识 形 态 的原 因 ,马克 思 的著作 与恩格斯 并列 以全集 的形 式 由官 方 的 中央 编译 局 翻译 出 版 ,作 为 国家 的信仰 体系 ,其影 响可谓 家喻 户 晓。涂 尔 干 的著作 最 早 是 由当 年 留学 法 国的许 德珩先生 ( 社 会学 方法论 》 9 9 《 ,1 2 )和王 了一先 生 (《 社会 分工
比 ,德 国人 韦伯思 想 的传 人则要 晚 了许 多 。 由于 中 国社会 学 直接 舶 来 自英
美 的实 证 主义 传统 ,在早 期 ,孔 德 、斯宾 塞 的 化约 论 一社 会 有机 体 论和 涂 尔 干的整体 论 一功 能论 几 乎脍 炙人 口。相 比之 下 ,韦 伯 侧重 从 主观 意 图 、 个人 行动去 探讨对 社会 的理解 ,其 诠 释 的进 路则 少 为人 知 。加 之 ,韦伯 的 思想 是辗转 从英文 传播 开来 的 ,尽 管他 与涂 尔干 同属 一 代人 ,但 在 国 际上 成 名要 比涂 尔干 晚了许多 。恐 怕这就 是 中文 早 期社 会学 著述 中鲜 有 提及 韦
果处 理不 当 ,最 终会 引起严 重 的社 会失 范 。 前苏 联 和东 欧 一些 民族 国家 在
经济 转轨 中的失 败和最 终 政权解 体 就是 前 车 之鉴 。这 些都 表 明 中 国 的改革 开放 政策带 来 的社会经 济发 展遇 到 了新 的瓶 颈 ,面 对 这些 新 问题 学 术 界必 须做 出 自己的 回答 。 撇 开其 他 因素不论 ,单 从 民族 国家 长远 发 展 上考 量 ,当时 中 国思 想界 可 以从 韦伯 当年 对 1 纪末德 意志 民族 国家 的论述 中受 到许多启 迪 。当时 9世 德 国容 克地 主专制 ,主张走农 业 资本 主 义道 路 ,成 为德 国工业 发 展 的严 重 障碍 ;而德 国中产 阶级 是经 济上 升 的力 量 ,但 是领 导 和治 理 国 家 又缺 乏政 治上 的成熟 。韦伯 基于 审慎 的观察 和思 考作 出了 自己的选 择 :出于 对德 意 志 民族 国家 的使命 感和 对历史 的 责任感 ,他 自称在 国家利 益 上是 “ 济 的 经 民族 主义 者 ” ,而 在国家 政 治生 活 中 自我期 许 “ 以政治 为 志业 ” 。联 想 到韦 伯有 时将 自己认 同于古代 希伯来 先 知 耶利 米 ,并 把他 视 为 政治 上 的 民众 领
维普资讯
童 旦 堕 量 堕 堕 壁 \ 25 3
有商务 印书馆 出版郑 太朴 的 《 社会经济史》 译本 ) 、黄晓京等人 节译 的
《 新教 伦理 与资本 主义 精神》 ( 9 6 ,但 前者 由于是 以经 济类 图 书刊 发 的 , 18 ) 显然其 社会学 意义 在一 定程 度上会 受 到 遮蔽 ,后者 是一 个 删 除 了重 要 内容 的节译 本 ,难 以从 中窥视 韦伯 思想 全貌 ,无 疑也会 减损其 学术价 值 。 大 陆学术 界在 2 0世 纪 8 0年代 中后 期 开 始 引介 韦 伯思 想 固然 和 当时社 会学 刚刚复 出这一 契机有 关 ,除此 之 外还 有 其 重要 的现实 社 会背 景 和深 刻
伯名 字的原 因 。
出于 意识形态 方 面的原 因 ,大 陆学 界从 2 0世 纪 5 0年代 初开 始 取 消社 会学 这 门学 科 的研 究和教 学 ,又长 期 与 国际 主流 学术 界 隔绝 ,直 到 改革 开
放后 ,1 8 9 7年 由于晓 、陈维纲 等人合 译 的 《 新教 伦理 与资本 主义精 神 》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