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

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

“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三、壮族歌圩节的主要内容

每次歌节会持续两三天,歌圩活动主要内容:

①以歌传情,即男女青年以歌为媒,唱歌求偶,所唱有见面歌、求歌、接歌、对歌、交情歌、定情歌、誓盟歌、思恋歌、离别歌、相约歌等歌式。参加者也多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有时老人和小孩也前来助兴游乐;②赛歌赏歌,歌手们通过赛歌来展示智慧,有盘歌、猜歌、对子歌、故事歌和斗歌、抢歌、和歌等歌式,众人也多以以赏歌为乐;③游艺自娱,有抛绣球、斗蛋等活动,还有壮戏、师公戏、唱采茶和其他歌舞表演。

歌圩所唱涉及到内容也很广泛,有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歌节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

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更为之重要的是一些节日性歌圩,在特定的节期和地点举行,带有节庆、纪念和祭祀的性质。这种为了敬奉神灵,求得神灵的保佑,以获得心灵上的愉快和慰藉,而创造了盛大的集合,并周而复始地定期进行,特别是在每年的春种和秋收时节,壮族人民的民歌就可使一度紧张的劳动生活得到暂时的放松,在歌舞游戏中娱乐身心。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歌圩活动往往和求存愿望相连结,为生产和生活斗争提供直接的信心、勇气和动力,同时也让大家对来年的丰收充满信心。

四、民俗文化得以留存的优势及意义

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写道:

“一物品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民俗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