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合集下载

壮族服饰欣赏

壮族服饰欣赏

禁忌名俗
•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 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 •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 入内; • 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 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 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 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 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 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粽粑和糍粑
过春节,桂南壮族喜做粽粑,桂北壮族喜 做糍粑,五月午,所有壮族都做粽粑。这 是他们节日喜用的传统美味食品。桂南壮 族的春节大粽,大者十多斤,粽中包夹猪 肉、板栗、绿豆、芝麻、冬菇等,用锅头 炖煮得十分软熟。一般先敬祖宗而后食用, 也拿来送给亲友。桂北的糍粑,也是用上 好糯米浸泡后先蒸熟,再捣烂,做成或大 或小的圆饼,有无馅的素糍,有加上芝麻、 黄糖作馅的甜糍,送亲友软芬香;如已冷硬,则用火 再烤,会变得皮脆心软,口感极佳,确是 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
五色糯米饭
壮族传统的有名美食。每年“三 月三”歌节、清明节、四月初八 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 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 祭神之用。他们选好优质糯米, 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 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 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 而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 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人 们用五色糯米饭揉成小团团,粘 附在竹枝上,插于祖宗神龛,又 从田中取回一蔸生长旺盛的禾苗, 以南瓜叶包根,放在碗里,一并 祭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谷丰 登。这种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 动融在一起,充满着民族、地方 情趣。家人、戚友、情人往往共 尝五色糯米饭,自然特别鲜香。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壮族历史文化印记保 留最为鲜明,最为完整的地方。

关于壮族的介绍

关于壮族的介绍

关于壮族的介绍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壮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当时的中国统一了南方地区,开始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

壮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中最早被中国历史记载的一个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壮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包括语言、宗教、民俗等方面。

壮族的语言属于壮侗语系,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壮族人民崇拜自然,信仰多神,尤其是崇拜山神、水神等。

壮族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歌舞、节日和婚俗等。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壮年节、三月三、踩山节等,这些节日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活动,也是展示壮族文化的重要场合。

壮族的服饰也是独特的,男性常穿着青色或黑色的衣裳,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衫和长裙。

壮族的传统服装以手工织造为主,图案多样,色彩鲜艳。

壮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壮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糯米为主食,常常配以猪肉、鸡肉、牛肉和鱼类。

壮族的菜肴口味独特,偏重酸辣,尤其擅长制作酸汤鱼、酸笋煲等特色菜肴。

此外,壮族还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以米酒和糯米酒为主要产品,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独具特色的。

壮族的歌舞以山歌和锣鼓舞为代表,歌舞形式热情奔放,舞姿优美动人。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壮族人民表达情感、展示才艺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壮族的传统医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壮族人民擅长采集和利用当地的草药和植物资源,研制出许多独特的药物。

壮族的传统医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深受当地人民信赖和喜爱。

总的来说,壮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的ppt课件模板免费

壮族的ppt课件模板免费
影视作品
近年来,以壮族题材为主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 如《花千骨》、《刘三姐》等,这些作品通过影 视媒体传播了壮族文化。
壮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与汉族的关系
壮族与汉族有着长期的历史交往和融 合,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影 响和借鉴。
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壮族地区还居住着其他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共同发展。
04
壮族当代历史
在当代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 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更加
显著的成就。
壮族当代历史
在全球化背景下,壮族的国际 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不断增强

壮族当代历史
在现代化进程中,壮族的传统 文化和民族特色得到了更好的
保护和传承。
壮族当代历史
在未来的发展中,壮族将继续 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20世纪50年代,壮族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 了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改革开放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现代化建设中,壮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壮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得到了弘扬和发展。
壮族当代历史
01
02
03
壮族古代历史
壮族古代历史
唐宋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元明清时期,壮族地区先后遭受了多次 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但壮族的反抗斗 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壮族近现代历史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近代时期,壮族人民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反抗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壮族近现代历史
壮族的民间艺术
01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最新-中国民族民俗:壮族文化简介教学 精品

最新-中国民族民俗:壮族文化简介教学 精品

壮 族
民 俗
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1)宗教: ①信仰多神教,以自然物为崇拜对象; “牛魂节”: “四月八”,以祭祀牛神为 主要内容。
“四月糍粑节暨牛魂节”
壮 族 民 俗
壮族民谚有“四月八,吃腊萨”之 说,四月初八那天人们都要到山上去采各 种野树叶和糯米一起磨成米粉后做成糍粑, 据说吃后能防治百病。 四月初八也是“牛魂节”,“牛魂节” 是“牛王”的生日,“牛魂节”一到就人 放犁,牛脱轭,主人家还要用自酿的甜酒 和五色糯米饭喂牛。牛儿沐浴时还要敲鼓 以助兴,到午间还要举行敬牛仪式。在酒 桌边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唱敬牛歌,喂五 色饭,最后全家还要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 对牛的祝福。按习俗这天绝对不能打牛, 如果打了就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不利。
壮 族
民 俗
4.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1)宗教: (2)民族文化:
左江花山崖壁画; 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三月三歌节”:又称“歌圩”节,在壮族久负 盛名。
壮 族
民 俗
“三月三歌节”: 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因以唱歌 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得名。相传为纪念 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 仙节。农历三月三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 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 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 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 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 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 多。对歌分组有男对男,女对女,男对女 三种,以第三种最吸引人。每组起码有歌 师一人,专司编歌之责;歌手2人以上,多 可达10余人,专司引吭高歌(其中也有配 音的)。若无歌师,歌手亦编亦唱,身兼 二职。各地对歌的程序大同小异,常见的 有游歌、相见歌、求歌、初交歌、深交歌、 盘答歌、离别歌。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

师公
道公
佛教
其他宗教
魏晋以后,随着道教和佛教先后 传入壮族地区,壮族宗教信仰体 系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变异,形成 以原始的麽教为主,融道教和佛 教为一体,信仰多神的“宗教”, 并出现了半职业性神职人员—— 师公。
汉族道教的正一道和太一道在壮 族地区也有所流行,其神职人员 壮语称道公,因其专事念经符咒 而少解经文,故民间又称“喃嗼先 生”。 道公对道教的教义和教规虽有遵 从,但也已经过壮族本土宗教文 化的改造而具有方士性质。
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
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德靖土语
右江土语 邱北土语 砚广土语
桂边土语 连山土语 文麻土语
柳江土语 邕南土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桂北土语 左江土语
壮族的纺织技术
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以棉纱 为经,丝绒为纬。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 用各种彩色,织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 壮锦色泽鲜艳、织工精巧、质地松软、结 实耐用。壮族人民喜爱象征吉祥的凤,因 此,“十件壮锦九件凤”,壮锦上的凤各个 鲜活生动,别具特色。 根据历史记载,唐、宋时已有生产。明、 清时,壮族妇女曾因善于织锦而闻名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壮锦作为极富民族风格的 手工艺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继续生产 传统的花纹图案外,还创制了40多种新的 花纹图案。
布壮
布越
布雅伊
布衣
布沙
布土
布侬
布央
布曼
布饶
布傣
“布”,在壮语中是“人”的意思,以上是.壮族人的自称
壮族壮族的历史发展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
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

壮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壮族的民族特色,还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文首先对壮族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接着,将详细介绍壮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揭示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传统文化对壮族人民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壮族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现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促进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壮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二、壮族的传统文化壮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壮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宗教、民俗、饮食以及建筑等。

语言方面,壮语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壮语的丰富词汇和独特语法结构,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在文字方面,壮族曾经使用过方块壮字,这是一种基于汉字但又有自己独特系统的文字。

尽管现在方块壮字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但它仍然是壮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文学方面,壮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布洛陀》《姆六甲》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也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艺术方面,壮族的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刺绣等,这些艺术形式往往与壮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例如,壮族的刺绣艺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著称,是壮族女性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音乐和舞蹈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壮族的手工艺品与工艺技术
手工艺品
壮族的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 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包括绣球、壮锦、 银饰等。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精细,图案 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 价值。
VS
工艺技术
壮族的手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织锦技术、刺 绣技术、银饰制作技术等。这些技术代代 相传,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壮族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壮族民俗文化科普的教育课程
01
学校教育
在壮族地区的学校中,可以开展有关壮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课程,让学生
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团活动
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壮族的传统文各种形式的壮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课程,
让当地的居民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活
历史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可追溯至古代百越族群,秦汉时期逐渐形成独立 的部落。隋唐时期,壮族先民建立了以“僚”为名的部落联盟政权,宋代以后 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壮族。
壮族的民族语言与文字
民族语言
壮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是该语族中最大的语 言。壮语有南北两大方言,每个 方言有多个土语。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壮族文化 面临着一些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减弱 ,导致一些传统习俗和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同时,全球 化也对壮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真性造成了威胁,一些外来 文化元素混淆了人们对壮族文化的认同。
壮族文化的传承途径与方法
传承途径
为了更好地传承壮族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 ,政府可以加强立法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规 ,保护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其次,教育 部门应当在教育中融入壮族文化的内容,培养年轻一代 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此外,社区和家庭也是重要 的传承途径,可以通过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扬,将壮族 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

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

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

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

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

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

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
“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三、壮族歌圩节的主要内容
每次歌节会持续两三天,歌圩活动主要内容:
①以歌传情,即男女青年以歌为媒,唱歌求偶,所唱有见面歌、求歌、接歌、对歌、交情歌、定情歌、誓盟歌、思恋歌、离别歌、相约歌等歌式。

参加者也多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有时老人和小孩也前来助兴游乐;②赛歌赏歌,歌手们通过赛歌来展示智慧,有盘歌、猜歌、对子歌、故事歌和斗歌、抢歌、和歌等歌式,众人也多以以赏歌为乐;③游艺自娱,有抛绣球、斗蛋等活动,还有壮戏、师公戏、唱采茶和其他歌舞表演。

歌圩所唱涉及到内容也很广泛,有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歌节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

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

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

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

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

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

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
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

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更为之重要的是一些节日性歌圩,在特定的节期和地点举行,带有节庆、纪念和祭祀的性质。

这种为了敬奉神灵,求得神灵的保佑,以获得心灵上的愉快和慰藉,而创造了盛大的集合,并周而复始地定期进行,特别是在每年的春种和秋收时节,壮族人民的民歌就可使一度紧张的劳动生活得到暂时的放松,在歌舞游戏中娱乐身心。

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歌圩活动往往和求存愿望相连结,为生产和生活斗争提供直接的信心、勇气和动力,同时也让大家对来年的丰收充满信心。

四、民俗文化得以留存的优势及意义
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写道:
“一物品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

民俗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