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原”与“少阳”异同探析

合集下载

试论“少阳学说”

试论“少阳学说”

试论“少阳学说”试论“少阳学说”试论“少阳学说”作者:徐荣谦1 “少阳学说”的起源“少阳学说”来源于《内经》的“阴阳学说”。

明代万全首先提出“少儿体禀少阳”之说。

《育婴秘诀•五脏证治部论》云:“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

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

“少阳”在天,象征着东方;在季节,象征着春季;在植物,象征着芽;在脏,象征着肝;在腑,象征着胆;在人体,象征着少火。

少火是维系小儿生长发育之生生之气,是人体生命之源。

此即《素问•阴阳大论》所云:“少火生气”之意。

少火实乃少阳也。

2 “少阳学说”的基础《素问•阴阳离和论》云:“厥阴之表曰少阳,少阳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和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阳也,少阳也。

”王冰注曰:“阳气未大,故曰少阳”。

从字面上看,“少阳学说”只强调了“阳”而并未提及“阴”。

但是,中医学一贯强调阴阳互根,相互依存。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成人如此,小儿亦然。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小儿出生之后就存在着自身的阴阳平衡。

因此说,“少阳学说”的基础是阴阳学说。

3 “少阳学说”的核心小儿自从离开母体就开始了自身阴阳平衡的过程。

小儿时期的阴阳平衡不同于成年人的阴阳平衡。

“少阳学说”强调小儿时期的阴阳平衡是处于动态的,每时每刻都有异于从前。

而且具有年龄越小,阴阳平衡越不稳定的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皆赖阳气的生发。

小儿的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

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是维持小儿健康生长的基础。

随着阳气不断迅速生长,阴气亦随之生长,即所谓“阳生而阴长”。

旧的阴阳平衡被不断生发的阳气所打破,阴液又随之迅速的生长,形成新的阴阳平衡。

这种阴阳平衡的不断更迭和替换构成了小儿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小儿时期阴阳平衡更迭的速度主要取决于阳气的生发速度。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三焦膜原学说

三焦膜原学说

膜腠三焦学说宋兴整理陈氏在脏腑病机理论研究方面,除倡“五脏宜通”论,深刻阐明了脏腑气机活动特点外,还立“膜腠三焦”说,对三焦形质、生理、病理、治疗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不少新创见。

一深究三焦形质三焦形质有无,自《内》、《难》伊始,即开争论之端。

《难经》二十五难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三十八难也说:“所谓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名而无形。

”后世持此论者,以“形”为“实”,认为三焦仅仅只是脏腑在人体不同区段的代称,上焦即心肺,中焦即脾胃,下焦即肝肾。

舍此而求三焦,三焦并无形质———具体组织可徵。

而《灵枢·本输篇》却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论勇》篇更形象指出:“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三焦理纵。

”故宗此说者,认为《内经》既然认定三焦是下出肾系,上连肺系(居于中间的其它三脏,不言而喻,自与相系)六府与合的一种组织,甚至还有“理横”、“理纵”之分,讲得那么肯定,那么具体,那么形象,绝不会是有名无实的空论,一定有其物质基础存在。

但三焦的物质基础到底是什么?《内经》却又并未明示,因而成了千古之谜,后世医家不断探索,各有建树,迄至陈氏,最具代表性的见解,约略有以下几种:1一腔之大腑。

倡此说者,为明代医家张景岳。

他在《类经》中明确提出:“此三焦之所以际上极下,象同六合,而无所不包也。

观本篇六府之别,极为明显,以其皆有盛贮,因名为府。

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六府之形。

”认为三焦就是一腔之大府———整个躯体的体腔。

上焦、中焦、下焦自然成了体腔不同区段划分的名称了。

2人身之油膜。

以此立说者,清代医家唐容川、张锡纯所论最详。

唐容川在其《血证论》中称三焦“即人身上下内外之油膜也”。

张锡纯对此说极为赞同,他在《衷中参西录》中进一步发挥,谓:“三焦为少阳之府。

既名为府,则实有其物可知……至唐容川独有会心,谓三焦即网油,其根蒂连于命门,诚为确当之论。

朱丹溪_阳有余_阴不足_刍议_张效东

朱丹溪_阳有余_阴不足_刍议_张效东
笔者在学习中发现丹溪对“阳有余,阴不足”的 论述详于阴而略于阳,论“阴”时言的是人体之“正 气”,即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说“阳”时则仅指 人 体 之 “ 邪 气 ”, 即 人 体 机 能 失 调 之 病 理 状 态 , 非 生 理之“阳气”,应该说这里有偷换概念之嫌。 如丹溪 说:“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 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 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 亏矣。 ”这里明确表明阴气是一种与人身的生长发 育、生殖、衰老密切相关的物质基础,并能生化(供 给)具有生殖功能的精血(男子为精,女子为血),含 有“天癸”之意。 而与此对应的“阳”,除论及“气有余 便是火”,相火妄动,“性欲无涯”等异常的“有余”现 象之外,未曾言明其生理的正常状态。
现代科学的发展, 使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更 加现代化,但环境的污染以及激素、抗生素、食品添 加剂等化类物质及内分泌干扰物大量涌入机体, 加上人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夜 生活的丰富多彩,如此等等,不啻“勤于工作而有艾 妻”(《局方发挥》), 面对名利声色的种种诱惑,“谁 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 何而可以供给也? ”观当今社会上肿瘤、心脑血管疾 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徒增不 减, 无不与阴亏精耗有关, 不能不使我们产生警 觉! 3 “阳有余,阴不足”对养生抗衰老与临床诊疗的指 导意义
之邪阻遏膜原所致,故以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等湿邪为患为主要表现;而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嘿嘿不欲
饮食等少阳枢机不利或胆火内郁为主要表现。 邪阻膜原概念比较局限,少阳病范围比较宽泛,“但见一证便是”。 就发病缓
急来说,邪阻膜原发病较急较重,少阳病发病可缓可急,传变较快。 就治法方药来说,二者在治疗上均禁汗下之法。 邪阻膜

舌苔厚腻最好的方子,积粉舌苔的人有希望了

舌苔厚腻最好的方子,积粉舌苔的人有希望了

看透中医本质,启发中医思维,构建中医系统,全在这里!专辑1|基础理论,中医入门必学。

专辑2|九种体质调理课程(全是干货)专辑3|100味中药通俗解读(最新版)专辑4|365种常见病症调理(精华版)有一位粉丝,留言说自己舌苔厚腻,舌苔上常年厚厚一层,用了很多调理方法,温阳散寒的,祛湿的,行气的,活血的,试了一圈下来都没效果,问我该怎么调。

我告诉她,现在还没有开始讲方剂,这个问题要过段时间来谈。

结果呢,这位粉丝天天在后台留言,希望能尽快得到答案。

赤脚想想她可能是真的着急才会这么做,急人之所急,今天破例来谈谈这个舌苔厚腻的问题。

首先,大家要知道,中医不是光看一个舌头就能开出方子来的。

但是,舌头可以反映出身体的问题。

像这种常年舌苔厚腻,今天刮掉明天又重新长出来的这种积粉舌头,光凭这一点,就能判断出来身体的一些问题。

说明什么问题呢?舌苔厚腻通常有2种原因,一种是胃肠里有食积,另一种是身体里有痰湿。

讲到这里,很多朋友也许要问了:那如果自己舌苔厚腻,怎么知道是食积还是痰湿呢?很简单,如果是食积,那么这个人的胃口一定不好,而如果是痰湿,这个人胃口一般还不错。

这是最简单的区分方式。

一般而言,小孩子出现厚腻苔,往往是因为积食。

而成年人,如果没有便秘的话,往往是因为痰湿导致。

舌苔为什么会厚腻呢?中医认为正常人的舌苔应该是薄薄一层,这是胃气上潮的正常反应。

如果舌苔太厚了,那就是提示实证。

什么叫实证?就是身体里多了不该有的邪气。

像胃肠了有积食了,身体里有太多痰湿,这都是实证。

既然知道是实证,解决思路也就清楚了,实则泻之,把这些多余的东西排出去就是了,把这些邪气排出去之后,这舌苔就会正常了。

先说这食积怎么解决。

食积是比较好解决的,一般性食积用保和丸吃上三五天基本上都可以解决。

如果是脾虚引起食积不消,单纯的消食化积效果不好,可以用健脾丸吃上半个月,也还算好解决的。

今天咱们重点来谈谈这痰湿阻滞引起的舌苔厚腻。

讲到这痰湿引起舌苔厚腻,很多朋友也许有疑惑,像那些体重偏胖的人肯定是痰湿很多,怎么没见他们舌苔很厚腻呢?为什么自己体重不是很重反而舌苔厚腻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要弄懂身体的结构。

膜原部位的解剖学探析

膜原部位的解剖学探析
和顾护 肾 阳的治法贯 穿始终 。 少阳人“少 偏 于 阳之 人 ” “脾 大 肾小 ” 肾 、 。“ 小” 则封 藏不 固, 血亏 虚 , 精 肾水不足 , 阳浮越 于 虚
是首 要病机 , 次元 阳、 阳 的存 在 与否也 是一个 其 真
非 常重要 的病理 因素 。所 以再 治疗 上我 们要 既要
护好先后 天之 阳气 , 以防外邪 的侵袭 。 阳人应重 少
E 3 黄 文 政 . R 的 可 逆 性 因 素 的 中 医 辨治 E3 中 8 C F J.
华 中医 药杂 志 , 0 7 2 ( ) 1 5 2 0 ,2 2 :l .
E ] 匡 调 元 .匡 调 元 医 论 E .上 海 : 海 中 医药 大 9 M3 E
社 ,0 5 8:9 20 , 6.
水亏、 热毒 壅盛 、 肾络损 伤 , 其治 疗应 以滋 肾化燥 、
清 热化 浊 、 风 活 络 为 主 , 荆 防 地 黄 汤 加 减 治 祛 用
[ ]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卫 生 部 . 药 新 约 临 床 指 导 原 5 中
则 E3第 1 .1 9 ,6 . s. 辑 93l7 E 3 王 海燕 , 法 雷 , 七春 , . 发 性 肾 小球 疾 病 6 郑 刘 等 原 分 型与 治 疗 及 诊 断 标 准 专 题 座 谈会 纪墨 . 性 肾 衰诊 断标 慢 准及 分 期 E 3 中华 内科 杂 志 ,9 3 3 ( ) 1 1 s. 19 ,2 2 : :. { E 3 刘 玉 宁 州 肾 小 球 硬 化 的 中 医 痫 机 探 讨 E2 7 J.
对命 题进 行分析 论述 。结论 : 膜原部位 的记 载首 见 于《 内经 》后 世 医家对 膜原 , 的认 识 有所 阐发 , 又可对膜 原部位认 识有 所发展 , 昊 以昊又可 为代表 的温 热病

膜原学说的总结

膜原学说的总结

一、膜原的概念1.膜原位于中焦的胃上口;2.膜原就是介于中焦与上焦之间的胸膈膜;3.膜原是人体肌肉系统中的筋膜与腱膜,消化系统中的肠系膜,腹膜,呼吸系统中的纵隔胸膜,脏胸膜,壁胸膜;4.膜原近似于淋巴系统,网状内皮系统,是人体内的一层免疫防御系统。

二、膜原的生理病理特点1.膜原是正邪交争的场所,具有抗御外邪的功能,是一道抗病自卫的生理屏障。

2.膜原之特殊地带(已非三焦所独主)、作用之特别(水火气机升降出入交关之处)。

3.膜原是病传的始动地带。

4.膜原是病邪潜伏之地,也是气血、药力难达之地。

三、病在膜原的病机特点病在膜原是邪毒客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处于相峙状态病理阶段,病机是湿热淹滞难化,甚或秽浊痰瘀胶结不解,郁阻三焦气机,阻碍气血津液输布运行,且又“药石难及”者,皆可视为病在膜原,均可应用开达膜原法治疗。

这就是说,病在膜原可以为瘟疫,也可为非温疫病某些病证。

判断是否为病在膜原或邪伏膜原,主要看病机。

四、病在膜原的症候与鉴别1、临床表现:(1)见于温疫病初起。

(2)多先憎寒,继而兼见发热,日后则但发热而不憎寒。

起初二、三日内,脉不浮不沉而数,发热日晡益甚,伴头疼身痛。

病轻者苔现薄白,病重者白苔厚如积粉,满布舌面。

(3)常可兼见三阳经表证。

如有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等症状,为兼少阳经表证;如有腰背颈痛,为兼太阳经表证;如有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等症状,为兼阳明经表证。

2.鉴别要点:(1)与相类新感温病之鉴别邪伏膜原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表明恶寒较重而无热,且脉不浮但数,其后憎寒发热并见,若汗出邪不能外解,则邪热传胃,时恶寒可以消失,但壮热持续昼夜无休,甚至日晡热甚,而且头痛身痛等经证不能随汗而解。

风温初起即寒热并见,以恶风寒轻微发热较重为特征,且见咳嗽脉浮,湿温初起虽可见恶寒发热,体痛少汗脉浮等表证.但头沉如裹,身重肢倦,胸脘满闷等湿邪特征与风温显然有别。

(2)与伤寒太阳经证之鉴别二证初起皆可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等症,虽有脉浮与不浮之辨,但人体虚实各异,临证脉象难随人意。

“半表半里”“少阳”与“膜原”探析

“半表半里”“少阳”与“膜原”探析

“半表半里”“少阳”与“膜原”探析丁斗;董小君【摘要】后世医家对“半表半里”主要有3种阐述,以八纲辨证解释,半表半里在表之内、里之外的病位;以经络的循行流注解释,半表半里为少阳经出表入里的门户;以温病的特定病位解释,半表半里又等同于膜原.无论是少阳病还是膜原证,皆可谓之半表半里证.虽少阳病和膜原证在热型、证候特点、治则上均有相似之处,但少阳病注重调迭枢机,以柴胡汤为代表方,膜原证则重于透达膜原、疏利化浊,以达原饮为代表方.客观探析半表半里与少阳、膜原之间的关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提高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5)004【总页数】3页(P431-432,461)【关键词】半表半里;少阳;膜原【作者】丁斗;董小君【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 610075;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贵州遵义 563006;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贵州遵义 563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半表半里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病位概念,是分析归纳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

后世医家对“半表半里”主要有3种阐述:以八纲辨证解释,半表半里为表之内、里之外的病位。

如林之翰在《四诊抉微》言:“见白苔而滑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深入乎腑也。

”以经络的循行流注解释,半表半里为少阳经出表入里的中枢。

如黄元御在《素灵微蕴》中曰:“少阳居二阳三阴之中,半表半里,午后阴长阳消,阴盛而侵阳分,表闭而寒来……胜复迭乘,则往来寒热。

”以温病的特定病位解释,半表半里又等同于膜原。

如吴有性在《温疫论》云:“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在中医学里,“少阳”与“膜原”是2个极易混淆的概念,涉及到外感邪气在体内传变过程中的2个特殊部位和证候。

中医学术界普遍认为,“少阳”与“膜原”部位都在半表半里,往来寒热皆为典型证候表现,存在相似之处,临床上容易混淆。

膜原乃三焦门户说探析

膜原乃三焦门户说探析

膜原乃三焦门户说探析高嘉骏;申秀云【摘要】膜原与三焦都是《黄帝内经》藏象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膜原为三焦之护卫,为邪气入侵三焦的生理屏障;膜原是三焦之关隘,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的必经之处;脾与胃以膜相连三方面阐述了膜原乃三焦门户说.通过古籍文献整理、澄清膜原与三焦概念后,可为邪入膜原和三焦病变的治疗提供组方用药依据.【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08【总页数】3页(P1502-1504)【关键词】膜原;三焦;理论探析【作者】高嘉骏;申秀云【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福州350108;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自《难经》提出三焦“有名无形”后,中医界有关其形名之争遂起,迄今仍无定论;清·薛生白又提出“膜原三焦门户说”,究竟两者之间有何联系?笔者从膜原为三焦之护卫,为邪气入侵三焦的生理屏障;膜原是三焦之关隘,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的必经之处;脾与胃以膜相连三方面阐述了膜原乃三焦门户说。

目的是通过古籍文献整理、澄清膜原与三焦概念后,可为邪入膜原和三焦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组方用药的依据。

1 三焦的功能三焦之形,《内经》未曾明言,自《难经》“有名无形”之论出,中医界有关其形名之争讼遂起,迄今仍无定论。

古代医家详于脏腑功能而略于形态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中医以功能为主导的理论研究模式。

本篇所论之三焦仅以功能言之。

就三焦个别的功能而言,三焦是人体上、中、下三部脏腑分组的合称。

也就是说三焦除了运行元气、水谷、水液的功能之外,上中下三焦还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功能特点。

《灵枢·营卫生会》称其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1]。

①上焦如雾。

《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试从焦膜理论谈少阳里证往来寒热之机理

试从焦膜理论谈少阳里证往来寒热之机理

试从焦膜理论谈少阳里证往来寒热之机理陈聪【摘要】本文从往来寒热的临床特征表现出发,将姚荷生老先生"焦膜理论"运用于经典理论的阐释.三焦表里密切联系、水火元气相统一的生理特点是这一症状出现的基础,运用焦膜理论能够较好的阐述少阳里证出现往来寒热的机理.【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6(047)001【总页数】2页(P12-13)【关键词】往来寒热;焦膜;里证;姚荷生【作者】陈聪【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岐黄班南昌 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往来寒热一症最早见于《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少阳寒风郁火的小柴胡汤证的典型表现。

对于此症发生的机理,《伤寒论讲义》从邪正相争来解释:“因病在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而寒,寒热交替出现。

”然而再看《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温热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都提示有往来寒热或寒战壮热交替出现。

由此可见,此症不但见于伤寒病,也见于温热病,不但见于半表半里证,也见于纯里证,以邪正相争于少阳半表半里概之不但模糊、晦涩,且不能囊括里证往来寒热出现的机理。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伤寒学》对往来寒热的定义为:“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伤寒论研究大辞典》则定义为:“恶寒时不觉发热,发热时不恶寒,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这些表述点明了它的特征,但在具体运用于临床观察时却不够详尽。

临床上典型的往来寒热出现恶寒时虽不觉热,但摸患者身上皮肤温度已有升高,且恶寒越明显身体温度越高;而后自觉发热时已不觉冷,而恶热欲掀被子;一段时间后皮肤温度下降并且不觉明显恶寒也不恶热,摸身体皮肤有微微热;过几个小时后又先恶寒肤热而后恶热,一日发作多次。

温病学

温病学

温病学[单项选择题]1、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A.戴天章B.叶天士C.王孟英D.吴鞠通E.余师愚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疫病篇》C.《湿热病篇》D.《温疫论》E.《外感温热病篇》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3、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B.头痛C.脉数D.口渴E.局部红肿热痛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4、温邪特异性的体现,下列哪项提法不对()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5、湿热病邪致病是()A.起病徐缓,化热转化较慢B.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C.伤人急速,经犯阳明D.首先犯肺,伤外伤上E.攻窜留走,毒瘀互结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6、温病症见身体灼热,昏聩不语,舌謇肢厥,其病变属于()A.气分证B.卫气同病C.营分证D.血分证E.气血两燔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郁闭,则见身热,肺卫之邪不解,内陷心包,机窍阻闭则昏聩不语,肢厥;营分证是以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而产生的一个证候类型。

[单项选择题]7、斑色紫赤,类鸡冠花色者为()A.热毒轻浅B.热毒炽盛C.火郁内伏D.热毒深重,但气血尚充E.热毒极盛,最为险要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8、症见神识昏蒙,时清时味,时有谵语,舌苔腻,脉濡,宜选()A.安宫牛黄丸B.至宝丹C.紫雪丹D.清宫汤E.菖蒲郁金汤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9、风温症见发热少汗,头微痛,咳嗽,咽肿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最适合的处方是银翘散()A.不加减B.加知母、黄芩C.加杏仁、山豆根D.去荆芥,加玄参、马勃E.加天花粉、石斛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10、提出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吴又可D.王孟英E.喻嘉言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1、湿遏热伏的热型是()A.身热汗出B.日晡热甚C.身热不扬D.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E.往来寒热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12、肠道热结,腑气不通的热型是()A.身热汗出B.日晡热甚C.身热不扬D.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E.往来寒热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13、温病绛舌光亮如镜,病机为()B.胃气衰败C.湿浊盛D.肾阴耗竭E.胃热盛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4、温病苔黄燥,舌红,病机为()A.胃阴亡B.胃气衰败C.湿浊盛D.肾阴耗竭E.胃热盛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15、风热客表,发热恶寒,无汗者,治宜()A.银翘散B.麻杏石甘汤C.桑菊饮D.翘荷汤E.桑杏汤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6、春温热盛动风的病机是()A.水不涵木B.肺胃阴伤C.肝热动风D.心肾不交E.血虚动风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17、春温虚风内动的病机是()A.水不涵木B.肺胃阴伤C.肝热动风D.心肾不交参考答案:A[多项选择题]18、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A.斑疹B.动风C.动血D.闭窍E.癌变参考答案:A,B,C,D[多项选择题]19、伏邪温病的特点是()A.病情较轻,病程较短B.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C.邪自里发,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病情反复,变证迭起D.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引发则无表证E.初起治疗以直清里热为主参考答案:B,C,D,E[多项选择题]20、斑疹的顺证可见()A.色红活荣润B.分布稀疏均匀C.松浮洒洒于皮面D.斑出热不退,或即出即隐,神志昏聩E.斑疹透发,热降身凉,神情清爽参考答案:A,B,C,E[多项选择题]21、气营两清法的代表方剂有()A.普济消毒饮B.白虎加人参汤C.化斑汤D.清瘟败毒饮E.加减玉女煎参考答案:C,D,E更多内容请访问《做题室》微信公众号[多项选择题]22、风温肺热发疹的症状是()A.肌肤红疹B.舌光绛C.咳嗽胸闷D.舌红苔薄白E.身热不恶寒参考答案:A,C,D,E[多项选择题]23、春温热与血结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A.少腹坚满,按之疼痛B.口渴引饮C.小便不利D.大便色黑,神志如狂E.脉沉实而涩参考答案:A,D,E[多项选择题]24、暑秽临床可见()A.头痛而胀B.身发斑疹C.胸脘痞闷D.大便泄泻E.烦躁呕恶参考答案:A,C,E[多项选择题]25、伏暑之暑湿郁蒸气分,积滞阻于肠道的治疗,应遵循下列哪些原则()A.重剂猛攻B.轻法频下C.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D.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E.清热化湿参考答案:B,D,E[判断题]26、温病都具有传染性。

伏邪在体内潜伏的位置——膜原

伏邪在体内潜伏的位置——膜原
《类经·痎疟》注:“诸经募原之气,内连五脏。……募音幕。按:《举痛论》及全元起本俱作'膜原’。”
《素问吴注》:“募原,鬲膜之原系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高注:“横连膏膜之募原也。”
《素问集注》张注:“募原者,横连脏腑之膏膜,即《金匮》所谓'皮肤脏腑之文理’,乃卫气游行之腠理也。”
《素问释义》:“桂山先生曰:'按:《举痛论》王注云: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义未太明。此云鬲募之原系。乃觉胜于彼注。盖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间薄皮,遮隔浊气者,犹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以肉作膜。其作募者,幕之讹尔。《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太素》膜作募,知此募、幕互误。熊、张并音暮。张曰:诸经募原之气,内连五脏,邪在阴分,故道远行迟。志曰:募原者,横连脏腑之膏膜,即《金匮》所谓皮肤脏腑之文理,乃卫气游行之腠理也。二家之说,并不允当。姑从王义,当与《举痛论》小肠膜原注参看。’”
周氏在黄帝内经有关膜原的论述基础上汇通了一些西医学思想把膜原的概念有所拓展把它定义为人体内的夹缝之处的间隙膜原范围极广包括皮与肌肉之间隙腹膜与腹壁的间隙肠壁与胃壁的中空夹层脏腑的系膜与系膜之间的夹层心包膜与横膈之间的夹层这些地方都是邪气易于结聚潜伏的部位而且由于腔隙相通邪气浸淫的范围容易扩大从而使病情加重
《汉语大字典·月部》:“膜,生物体内象薄皮的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如耳膜。”
《中医大辞典》:“膜,①体内形如薄皮的组织,如耳膜、筋膜等。”
原者,《尔雅·释地》:“广平曰原。”指宽广平坦的地方。如《素问补识》所云:“为平原之原,指空旷的地方。”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膜,皮肉、筋骨、脏腑间的膜状组织。……膜原,指上焦心肺与中焦胃肠间的膜状组织,因其广而平,故名。”
伏邪在体内潜伏的位置——膜原

内外源标准讨论(之十一)少阳病的关键在自主调节

内外源标准讨论(之十一)少阳病的关键在自主调节

内外源标准讨论(之十一)少阳病的关键在自主调节内外源标准讨论内源外源何为凭?阴性阳性啥属性?排异调节咋对应?见仁见智且争鸣。

引经据典明主张,叩其两端高建瓴。

问渠哪得清如许?源头活水是治病。

闻道人老师妙文“关于少阳病的归属问题”引发热议:该文认为,少阳病是内源性疾病,外源性疾病≠阳性病;该文还指出,应该以本能系统能不能出现排异反应来划分外源性疾病和内源性疾病。

您认同以上说法吗?内外源疾病划分标准到底是什么?真理越辩越明,欢迎商榷批评。

少阳病的关键在自主调节解英本文中的“少阳病”特指《伤寒论》中的少阳病(与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无关),自主调节特指郭生白先师在《本能系统论》中论述的内源性疾病的一般性治疗方法。

现将自己学习少阳病归属于内源性疾病的体会,汇报给同道,请批评指正。

一、少阳病的病理基础和治则《康平本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府相违、其病必下、邪高病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这个条文在康平本里边是降一字格排版的条文。

就是说,是张仲景在伊尹《汤液经》的基础上,论广汤液而成,是张仲景学习《汤液经》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的心得体会,是张仲景的创作,不是伊尹的原创,更不是西晋王叔和增加的条文。

本条闪耀着与《汤液经》(与内经思想无关)一脉相承的光芒,是《伤寒论》中为数不多的解释病理原因的精华。

值得注意的是,康平本第97条与《宋本伤寒论》中的文字有差别:“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

第96条小柴胡汤证的病理基础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简单来说,就是患者呈现出功能不虚但津液不足的体能,已经没有单独从表病位或者单独从里病位驱邪外出的能力,呈现出正邪相争,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的局面。

温病邪伏膜原证治初探

温病邪伏膜原证治初探

温病邪伏膜原证治初探唐理蒙;牛阳;范庆寅【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6)005【总页数】3页(P592-594)【关键词】膜;邪伏膜原证;少阳;三焦;辨证论治【作者】唐理蒙;牛阳;范庆寅【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 750004;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 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膜原”,古人将其亦称“募原”。

始见于《黄帝内经》[1]。

古代医家对膜原部位的认知相对含糊,给现代临床辨治带来诸多不便。

现代膜原证辨治,其发展方向趋于多样化,理论运用范围也被扩展。

本文就膜原的概念、部位,邪伏膜原证的治疗及其传变与吴氏达原饮的组方规律进行阐述。

1 “膜原”概念、部位及功能“膜原”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膜原”,指病邪在人体内所潜伏的场所。

当人感受四季不利于人体生长发育的气候时,如冬天应寒冷,但反而暖和;春天应暖和,但反而寒冷的时候。

若人体不能适应,外邪则趁虚而入,潜藏于体内,附着在“膜原”部位,此为广义之膜原。

狭义“膜原”,指人体内的“膜”,及膜所围成的空样组织结构。

为人体半表半里,是正邪交界斗争之地,是外邪侵入体及邪气排出体外的必经通路。

膜原与三焦气机的运行输布关系密切。

膜原具有屏障蔽藏人体气血、保护联络脏腑内外、抵御外邪侵入人体的生理功能。

膜原是邪气易潜伏、结聚的部位,膜原是邪气盘错结聚的较深层次。

膜原部位,早在《内经》之中,就早已论述。

唐·王冰指出:“膜,谓隔间之膜;原,谓膈肓之膜”[2]。

可以看出膜原的位置在胸膜、膈肌之间。

“膜原”位于中焦的胃上口,是人体内胸腔与腹腔之间的隔膜。

膜原其介于中焦、上焦之间。

2 病因病机清·吴又可《温疫论》言:“膜原”是一个病位、病机的概念。

膜原的病症是外邪入侵人体,附着于膜原,属“半表半里”证[3]。

试论常见治疗温病的“和法”

试论常见治疗温病的“和法”

试论常见治疗温病的“和法”师小茜;吴东芮;叶梦怡;牛阳【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8)002【总页数】3页(P225-227)【关键词】和解法;半表半里;少阳;膜原;三焦【作者】师小茜;吴东芮;叶梦怡;牛阳【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祖国医学·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首次提出了“和法”概念,“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1]。

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和法”的雏形,“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2]可见,“和法”也蕴涵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

说到“和”,渊源长久,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特色的思想观念,这个思想已经渗入到每一寸中华大地上,当然包括经过无数岁月洗礼的中医学。

在温病治疗中,常有邪气侵入半表半里之处而产生往来寒热的病症,不能用发散或泻下等透邪外出之法强攻,此时邪气既不完全在表也不完全在里,若强攻则可能发生内陷或变生他证之险。

因此应该用“中和”的方法和解表里之邪。

“和”的思想使中医以独特的角度区别于世界其他医学,因为它的观察焦点不是局部的病理变化及特殊的病因,而是作用于人的整体功能,只有阴平阳秘、阴阳平和、正气存内,才能邪不可干。

而这个思想贯穿整个中医体系,不论是治未病还是治疗及康复。

1.1 广义“和法”“和法”是指通过缓和的方法,即通过药物的精准配伍实现其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从而恢复平和的状态,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归于常,使机体脏腑关系协调,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为目的的一种方法[3]。

“和法”包括多种类型,寒热并用、补泻同施、表里双解、升降并用及阴阳并调,以上称为广义的“和法”。

1.2 狭义“和法”温病中有种治法称为“和解祛邪法”,它是通过和解、疏泄、分消,祛除半表半里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和解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 的 , 人 曾对 1 2例 8 有 1 0岁 以上 老人 调 查 显示 : 气 据 还 “ 诊其 阴 阳 , 谨 视其 邪 正 , 安容 仪 , 审有 余不 足 ,
阴 两虚 者 占 6 .%。可见 多数 老 年人 都 处 于此种 体 盛 则泻 之 , 1 6 虚则 补之 ” (灵 枢 ・ 。 《 通天 》 ) 质类 型 。因此 探索 丹 溪 “ 阳有余 , 阴不足 ” 的理论 , 可 以说 是抗 衰 老研 究 的重要 课题 。
膜 原 与少 阳是 中 医学 两 个极 为 特 殊 的概念 , 是 不得 皆出 , 问 日乃 作也 。”灵 枢 ・ 故 《 百病 始生 》 又云 : 外 感病 传 变过 程 中两个 比较 特殊 的部 位 和证 候 , 学 “ 留而不 去 , 传舍于肠 胃之外 , 募原之 间 , 留著于脉 , 稽
4 结 语
第 一作 者 : 效 东 (9 5 )本 科 学历 , 主任 医师 , 事 张 15 一 , 副 从
术 界普 遍认 为两 者 部位 皆为半 表半 里 , 于两 者 的 留而 不去 , 至 息而成积 。 张景岳 在《 经》 ” 类 中讲 到“ , 膜 筋 异同 , 历代 医家 没 有 明确 的定 论 。笔 者从 《 伤寒 论 》 膜也 。原 , 肓之原也 … …肓 者 , 凡胸 腹 肉里 之间 , 下 上 和 温 病 的学 习 中体 会 到 , 者 虽 然 类 似 , 也 存 在 空 隙之外 , 两 但 皆谓之肓 。 吴又可继 承和发展 了《 ” 内经 》 对 着 不 同之 处 现就 两者 的异 同作 简要 探 析
施 . 小柴 胡汤 为 代 表 方 。 少 阳主 热 , 原 湿重 是 两 者 临 床 表 现及 治 法 方 药 的根 本 不 同所 在 。 以 膜
关键 词 膜原 少 阳 中 医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R2 3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01 0 — 0 3 0 6 2 3 7 2 2) 3 0 0 — 3
剖, 而选择 了对 膜原 功 能 的整体 揆度 , 得如 今大 家 三焦 之门户 , 使 实一身 之半表半里也 。” 对膜原 的认识 比较 模糊 。膜原一 词首见 于《 内经》 如 , 膜 原 的部 位 为半 表半 里 , 络 以里 , 腑之 外 , 经 脏 《 素问 ・ 疟论 》 “ 间 日发 者 , 日:其 由邪 气 内薄 于五脏 , 横 舍 于 夹脊 之 内 , 点在肺 之 下 , 重 胃之上 部 。闭 章 虚 如 连募原也 。 道远 , 其 其气 深 , 其行迟 , 能与卫气俱 行 , 谷 提 出 :外 经络 , 不 “ 内脏 腑 , 膜原 居 其 中 , 内外 交 界 为
急 来说 , 阻膜 原 发 病 较 急 较 重 . 阳病 发 病 可 缓 可 急 , 变较 快 。 治 法 方 药 来说 , 者在 治 疗 上 均 禁 汗 下之 法 邪 少 传 就 二 邪 阻 膜
原 以 祛 湿 为 要 务 , 药 以 纯 祛 邪 为 主 , 达 原 饮 为 代 表 方 ; 阳病 以调 理 气 机 , 用 以 少 协调 相 关 脏 腑 的升 降 功 能 为要 务 , 攻补 兼
径 演 变过 程 , 中阴 虚或 气 阴 两虚 阶段 是 延缓 衰 老 谷 之 阴 , 其 故羁 縻 而定耳 !” 当然言 “ 阳有 余 , 阴不足 ” ,
的 重要 环 节 , 体 在这 一 阶 段 的衰 老 进 程 是可 以延 并 非 日矫 枉 过正 , 人 临床 诊疗 和抗 衰老 研 究 的最 终 依
基金 项 目 : 海 市卫 生局 中 医 药课 题 专 项 : 温病 四 大 家 医 案 的知 识 发 现 研 究 ( 0 8 0 A) 上 “ 2 0 J 01
阴 虚 或 气 阴两 虚— — 阴 阳 两 虚—— 阴 阳离 绝 的 路 配 阳 , 阳几 欲 飞越 , 孤 因天 生 胃气 尚尔 留连 , 藉 水 又
认 识一样 , 膜原起 源于古代 医家对人 体 的粗 略解剖 探 膜原 是也 … …凡邪 在经 为表 , 胃为里 , 在 今邪 在膜原
索 , 具体 的形态 学概 念 , 由于哲 学思 维 的影 响和 者 , 当经 胃交关 之所 , 为半表 半里 。” 薛 生 自在 是 但 正 故 川 时代 的 限制 ,古人 没有 选择 探 索更 为细 化 的局部 解 《 湿热 病篇 》 中提 出 :膜原者 , 通肌 肉 , “ 外 内近 胃腑 , 即“ 阳" 同探 析 膜 与 少 异
苟 浩 夏 晨 杨 学
( 中国人 民解放 军第二 军 医大学 中 医系 , 海 2 0 3 ) 上 0 4 3
摘 要 膜 原 主指 部 位 , 少 阳有 六 气 、 腑 、 而 脏 经络 、 气化 以及 病证 五 个 方 面 的涵 义 。 临床 表 现 来说 , 原 证 为 湿 热 就 膜 之 邪 阻 遏 膜 原 所致 , 以 舌 苔 白厚 腻 浊如 积 粉 等 湿邪 为 患 为主 要 表 现 ; 少 阳病 以 口苦 、 干 、 故 而 咽 目眩 、 胁 苦 满 、 嘿 不欲 胸 嘿 饮 食 等 少 阳 枢机 不 f或 胆 火 内郁 为主 要 表 现 。 阻膜 原概 念 比较 局 限 . 阳病 范 围 比较 宽 泛 ,但 见一 证 便 是 ” 就 发病 缓 t . 0 邪 少 “ 。
l “ 原 ” “ 阳 ” 概 念 与 部 位 膜 与 少 的
膜原 的论述 为 “ 自口鼻 而人 认 邪 则其所 客 内不在 脏腑 , 外不 在 经络 , 于 夹脊之 内 , 舍 去表不 远 , 附近 于
11 膜 原 的概 念 与部 位 探 析 与 传 统 医学 中藏 象 胃 , . 乃表 里之分界 , 为半表半 里 , 针 经》 是 即《 所谓横 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