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快速分子检测技术

合集下载

探析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探析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探析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又称深部真菌感染或系统性真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以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IFI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引起IFI的病原菌谱也发生了变化,以往常见的白念珠菌感染呈下降趋势,而非白念珠菌、曲霉以及其他的少见真菌呈上升趋势,且耐药率逐年增加。

此外,IFI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均存在局限性,因而其患病率与致死率逐年增加[2,3],已经成为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真菌感染;诊断;抗真菌药物;综述文献1 实验室诊断常规诊断方法真菌感染的实验室常规诊断包括显微镜涂片检查、真菌培养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显微镜检查是最简单和实用的真菌学诊断方法,可以反映真菌在组织中的寄生形态,但无法确定病原菌种类。

真菌培养可提高病原体检出的阳性率,并依据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而选择适宜的治疗药物,但培养检查要结合直接镜检的结果,必要时应多次重复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确定致病菌在组织内寄生的情况并了解宿主的反应十分重要,一旦在组织切片中发现真菌菌丝和(或)孢子,即为诊断的有力证据,但其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非培养诊断方法真菌感染的非培养诊断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这类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血清学诊断用于诊断真菌病的血清学技术包括检测抗体和抗原、代谢产物,其中以抗原检测最为常用。

这是由于深部真菌病多是继发于患者免疫严重功能受损的机会性感染,已无力对入侵真菌产生反应性抗体;另外,单纯检测抗体也难以区分是侵袭性感染所致的反应性抗体,还是内源性感染原有的记忆性抗体。

相反,抗原检测相对更为敏感、特异性好。

临床常用的抗原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和β葡聚糖(βDG)检测。

(1)GM检测:GM是一种多糖类细胞壁复合物,真菌生长过程中释放入血。

曲霉属GM抗原检测是侵袭性曲霉病(IA)早期诊断指标,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研究显示,特异性高达92%~100%,但灵敏度变化范围较大,为5O%~100%。

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标准与方法进展

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标准与方法进展

一种创新思维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通过动画可以模拟事物 变化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出猜想、进行 探索、合理论证、发现规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 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使教 学内容生动,富有启发性,提高学习效果,进而优化 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探索2010年3月第9卷第3期ResearchesinMedicalEducation,March 2010,V01.9,No.3
一423一
・医学新进展・
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标准与方法进展
胡淑玲周发春徐防
【中图分类号】R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谈教育动画及其设计与制作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4,(9):103—105. 【2】王庆福,胡海涛.应用GoldWave处理多媒体课件中的音频信息
【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9):259-261.
【3】刘树安.音频编辑软件中的高手——例dWam[J].电脑知识与技
术。2006,(32):212—213. 【4】龙飞.Flash 8完全自学手册【M1.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12. 【51张丽华,鞠仪静,胡峻峰.新编网页制作三剑客教程【M】.北京:冶 金工业出版社,2005:2. [6】陈明伟.钟秋玲,高琴,等.多媒体教学在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及其评价f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173—1174.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Bl disease,IFD)既往称侵袭 性真菌感染,指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恶性肿
瘤、免疫缺陷病、各类移植患者增多以及广谱抗生素的长期 应用、体内留置导管时间延长等因素影响,国内外IFD发生 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亦居高不下。据调查显示:上世纪

侵袭性真菌感染指南-医学资料

侵袭性真菌感染指南-医学资料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
治疗指南(2019)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一、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流行病学
1.ICU患者IFI的发病率: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 ~15 % 。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 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 和5.9% 。
2.ICU患者IFI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 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 ~60%)。
2.真菌血症:血液真菌培养阳性,并排除污染,同时存 在符合相关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3.导管相关性真菌血症:对于深静脉留置的导管行体外 培养,当导管尖(长度5 cm)半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5 CFU /ml,或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 CFU/ml,且与外周血 培养为同一致病菌,并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可确诊。
前者主要包括组织胞浆菌与球孢子菌,后者主要 包括念珠菌与曲霉。
1.致病性念珠菌:
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一类条件致病菌,常见的致病 性念珠菌(假丝酵母菌)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 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 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多无致病性。作 为人体的正常菌群,只有在机体防御机制受损时 才会致病。
5.致病性接合菌
接合菌纲包括毛霉目与虫霉目,毛霉目所致感染 最为常见,又称毛霉病,其发病有多种易感因素, 如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 素、白细胞减少等,大多数患者通过吸入空气中 的毛霉孢子而感染,其次是食入或外伤致病,肺 与鼻窦最常受累。重受损者,曲霉可在肺或鼻窦 处大量生长,然后播散至身体其他器官。
②治疗相关性因素: I.各种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48 h、留置血管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进展和病例讨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进展和病例讨论
此外,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还涉及到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的改 进。一些新型抗真菌药物采用了更先进的剂型,如口服溶液、软 胶囊等,以便于患者使用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一些 研究还探索了抗真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方案,以增强疗效并延缓耐 药性的产生。
诊断技术的进步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一直是临床面 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 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侵袭性真 菌感染的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例如,基于PCR技术的检测方法能够 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真菌的DNA片 段,提高了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进展和病 例讨论

CONTENCT

• 侵袭性真菌感染概述 •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进展 • 病例讨论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 总结与致谢
01
侵袭性真菌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指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在免疫功能正常 的个体中出现的系统性感染。
分类
根据病原菌的不同,IFI可分为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等。
病例讨论
对一例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病例进行了深入讨论,分享了诊断和治 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对参与本次讨论的专家表示感谢
感谢各位专家在本次讨论中的精彩发 言和深入探讨,为提高侵袭性真菌感 染的诊治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感谢组织者精心筹备本次讨论会,为 与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THANK YOU
患者是一位3岁女童,因急性白血病 接受化疗后,出现高热、呼吸急促等 症状,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
病例临床表现与诊断过程
病例1
患者表现为持续低热、咳嗽、气短等症状,肺部X线检查显示双肺纹理增粗,痰液培养 发现白色念珠菌。
病例2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进展和病例讨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进展和病例讨论

100%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80%
综合治疗手段
结合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 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
加强预防措施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公众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 认识,提高预防意识。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医院感 染控制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
03
病例讨论
病例一: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
01
02
03
04
患者
一位65岁的男性,长期吸烟史 ,因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入 院。
诊断
通过胸部X光片和CT检查,发 现肺部有多发性结节和浸润影 ,痰培养阳性,确诊为肺部侵 袭性真菌感染。
治疗
患者接受了抗真菌药物治疗, 同时戒烟并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
结局
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肺部病灶逐渐缩小,病情得 到控制。
提高诊断准确率
完善诊断标准
建立更为精确的诊断标准,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
推广新型检测技术
应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新型检测技术,提高诊 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临床医生培训
加强临床医生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提高诊断水平。
优化治疗方案
80%
探索新型药物
积极开展新药研发,探索更有效 、安全的抗真菌药物。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2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进展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随着对真菌感染机制的深入了解,科研人员不断开发出新型 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嘧啶胺类等。这些新药在体外 和体内试验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多选择。

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趋势和特征

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趋势和特征

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趋势和特征
• IFI流行状况 • 侵袭性念珠菌病流行特点 • 侵袭性曲霉病流行特点
亚太地区念珠菌血症发生率
Future Microbiol. (2016) 11(11), 1461–1477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病原变化趋势
2008–2009全球念珠菌感染分布
10.5 17.2
18.0
Solid organ transplant (n=979) Other (n=39)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64) Inherited immunodeficiency disorder…
HIV/AIDS (n=304)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Non-Neutropenic • Acute renal failure • Parenteral nutrition • Anti-anaerobic agents • Prior vancomycin use • Intralipid agents • Prior surgery • Indwelling triple-lumen catheters
Multistate Point-Prevalence Survey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N Engl J Med 2014;370:1198-208
法国IFI 2001-2010年发病与病死情况
Emerg Infect Dis. 2014 Jul; 20(7): 1163–1169.
Haematologic malignancy (n=1235) General medicine (n=4170)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专家述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郭鹏豪,廖康,伍众文,何宇婷,陈怡丽,刘敏基金项目:中山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类建设项目(编号:80000-18832601)作者单位: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作者简介:郭鹏豪(1984-),男,医学硕士,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真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

**********************通讯作者;刘敏(1964-),女,大学本科,医学学士,主任技师,研究方向:感染及肿瘤标志物研究。

E-mail:137****************刘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中山大学医学检验学系主任。

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感染及肿瘤标志物研究。

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医院协会临床实验室管理专委会、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检测分会、生物工程学会临床实验室分会、预防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分会、医疗行业协会检验分会、健康管理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检验分会常委;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

主要从事临床医学检验、教学和科研及临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感染、肿瘤标志物、自身免疫及产前筛查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子课题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项目及广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SCI收录及中文核心期刊等论文数十篇。

其中2020年在BMJ以第一作者发表Use of p 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gainst coronavirus disease2019b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上以通讯作者发表文章《不同方式灭活口咽拭子标本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杲的影响》,参与的项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体系"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检测研究进展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检测研究进展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检测研究进展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肺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一方面因为真菌感染早期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临床常用培养鉴定方法难以满足早期、快速诊断要求。

一旦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故临床对该病早期诊断极其重要。

标签: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肿瘤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超广谱抗生素和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以及各种导管介入治疗等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fungal infection,IPFI)最常见,占50%~60%。

由于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且病情易被原发病掩盖,造成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未经及时治疗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30%~80%,因此,正确及时诊断肺部真菌感染的检测手段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现对肺部真菌感染的检测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1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定义IPFI是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免疫功能正常者,痰液真菌培养阳性大多为真菌在呼吸道或者口腔寄生(或称定植),此外,曲霉作为过敏原还可以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包括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以上均不属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原发性IPFI是指免疫功能正常、有或无临床症状的肺部真菌感染,而继发性IPFI 是伴有宿主因素和(或)免疫功能受损的肺部真菌感染,后者在临床上较常见。

2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测2.1涂片和培养痰液、血液、胸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微生物学检查是诊断IPFI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致病性真菌,培养阳性就可以确诊,如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或培养新生隐球菌阳性,或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即有临床意义,因为在气道内很少有隐球菌和肺孢子菌的定植。

侵袭性念珠菌病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侵袭性念珠菌病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旧金山
7.1
1992-1993
亚特兰大
8.7
1998-2000
康州
7.1
1998-2000
巴尔的摩
24
1999-2004
卡尔编加辑课里件
2.8
念珠菌菌血症在美国
院内获得性血行感染的第四位(9%)
BSI ICU n=10,515 非ICU n=10,442 总计n=20,978
念珠菌比例% 10.1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流行病学 及治疗现状
—文献阅读及汇报
编辑课件
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Candidiasis: a Persiste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M. A. Pfaller, D. J. Diekema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Jan. 2007, p. 133–163
白色、热带、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仍较好,但是光滑和克柔的耐药率 高。
编辑课件
Pfaller. J Clin Microbiol 2007
伏立康唑的耐药情况
ARTEMIS DISK Surveillance Program
耐伏立康唑菌株%(直径<=13mm)
种属
Y 01 Y 02 Y03 Y04 Y05 总计
药物
伊曲康唑 泊沙康唑 伏立康唑
菌株数及MIC值
Pfaller
Cuenca-Estrella Ostrosky-Zeichner
n MIC50 MIC90 n MIC50 MIC90 n MIC50 MIC90 1054 1.0 2.0 244 0.25 1.0 458 1.0 4.0 607 1.0 2.0 244 0.25 1.0 458 1.0 2.0 607 0.25 1.0 244 0.25 1.0 458 0.25 1.0

医院感染的流行趋势

医院感染的流行趋势

医院感染的流行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医院感染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正在呈现出一些新的流行趋势。

本文将分析医院感染的流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超级细菌的兴起由于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过度消毒等原因,一些强大的超级细菌不断出现。

这些细菌对传统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导致治疗难度增加,并且更容易在医院内传播。

这种情况给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解决方案:1. 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滥用;2. 推广使用新型抗生素,避免对传统抗生素的过度依赖;3. 加强感染防控宣教,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意识。

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增加近年来,因为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数量增加,以及医源性感染防控不足等原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上升。

这些感染常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对医院的安全和信誉造成了威胁。

解决方案:1. 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减少侵袭性真菌在医院内传播的机会;2. 制定并执行感染防控措施,包括环境卫生管理、器械消毒和隔离措施等;3. 提高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护理质量,加强对抗真菌感染的监测和早期干预。

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增多由于医院中频繁使用抗生素,一些病原体逐渐产生了抗药性,形成了多重耐药菌。

这种耐药菌的感染具有较高的传播性和致病性,且难以治疗,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解决方案:1. 加强感染防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2. 强化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和消毒知识培训,提高操作规范;3. 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四、病人流动性导致跨医疗机构感染现代医疗体系中,病人流动性增加,跨医疗机构就诊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这种情况增加了医院感染传播的风险,使得传统的感染控制措施难以发挥作用。

解决方案:1. 加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感染信息共享,提高感染监测和报告的时效性;2. 制定统一的感染防控标准,减少不同机构之间的差异性;3. 强化病人的健康宣教,加强个人防护和自我管理意识。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早期诊断方法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早期诊断方法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早期诊断方法西部医学2010年12月第22卷第12期Med!stna:竺:::2: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早期诊断方法庹慧综述许峰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ICU,重庆400014)2343?【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缺陷人群,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最常见病原茵仍是假丝酵母茵和曲霉菌,但其病原学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早期实验室诊断研究注重于血清学的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死亡率高,了解其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早期诊断方法对临床至关重要.【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中图分类号】R5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511(2010)12—2343—03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IFI)又称深部真菌感染,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当前国内外学者把IFI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ldisease,IFD).近年来,由于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新的治疗技术如骨髓移植,器官移植和强化化疗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侵入性监测设备,胃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以及危重患者辅助机械通气替代治疗,老龄人口增多等原因,IF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IFI多见于免疫缺陷人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死亡率高.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组织活检取材困难,传统的真菌培养周期长,穿刺阳性率低,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应高度重视IFI.为进一步了解IFI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早期诊断方法,现将有关文献进行综述.1流行病学1.1IFI的发病率美国2004年报道住院患者IFI发病率是2O世纪9O年代的2.4倍.欧洲对各种死亡病例进行了剖析, 1983~1997年IFI占5.1,而1998~2002年IFI占7.8[2].在我国,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IFI的发病率分别由2004年的0.053和0.025升高到2006年的0.074和0.049[3].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4~2006年3年问真菌检出率分别为15.91,17.26和24.82[.1.2IFI的重要病原菌致病性真菌好发于免疫正常人群,多有一定的地方性,南美地区多见,从自然界中获得感染,国内近几年偶有报道;IFI属条件致病菌,目前临床上常见的IFI病原菌主要是以假丝酵母(Candidamycodermabactenias)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菌(Aspergillu)为主的丝状真菌,分别占91.4和5.9L1]是隐球菌属(Cryptococcus)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neoformans)也是不容忽视的IFI病原菌,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与毛霉属的感染率有所增加I5].1.2.1假丝酵母菌感染美国1995~2002年对49所医院连续7年的监测资料(NNIS)显示,假丝酵母菌败血症在院内感染败血症中居第4位,仅次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葡菌和通讯作者:许峰,Email:********************.Ell肠球菌,但病死率居首位,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其他系统感染病死率可达4O%[6].假丝酵母菌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4O~6O.2O世纪9O年代末,白色假丝酵母菌的发病率达到了一个高峰,之后由于氟康唑被广泛用于防治免疫缺陷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后,全球白色假丝酵母菌又有了比较显着的下降.近年来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如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其中光滑假丝酵母菌成为新兴的重要条件致病真菌,且光滑假丝酵母菌菌血症发生率明显增高L7].2003年SENTRY抗微生物监测项目的数据显示,在2003年北美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1397例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白色假丝酵母菌(48.7%),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7.3),光滑假丝酵母菌(17.2),假丝酵母菌在北美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51.5,47.8和36.5].西班牙报道显示,深部假丝酵母菌感染病原体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1),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3),热带假丝酵母菌(10),光滑假丝酵母菌(8)和克柔假丝酵母菌(4%).患者的总死亡率达44%].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分析2004~2006年问在该院的2221株真菌中,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假丝酵母菌为主,约占93.38].Shawn等对比了1997~1999年的SENTRY抗微生物监测项目数据及2001年ARTEMIs全球抗真菌监测项目数据得出:各地区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流行比例正在逐渐减少;白色假丝酵母菌以外的假丝酵母菌尤其是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流行正在增加[8].1.2.2曲霉菌感染曲霉菌感染从9O年代初开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是继假丝酵母菌第2位常见的病原菌,占所有IFI的5.9~12.已报道约有19种曲霉是人类病原菌,其中常见的引起曲霉感染的病原体依次为烟曲霉(56),黄曲霉(18. 7),土曲霉(16)和黑曲霉(8)和杂色曲霉(1.3)[1.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中曲霉菌感染显着高于假丝酵母菌.意大利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SEIFEM一2004 研究)数据显示,538例侵袭性真菌感染中,346例为曲霉菌感染,192例为假丝酵母菌感染[1.有研究指出链格孢霉是引起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的第二大病原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曲霉菌属占82.0[】.溺水后IFI的病原菌一般以曲霉菌,毛霉菌和隐球西部医学2010年12月第22卷第l2期MedJWestChina,December2010,V o1.22,No.12菌多见["].1.2.3隐球菌感染主要病原为新型隐球菌,因其起病隐匿,误诊率和致死率高,值得引起重视.肺隐球菌感染主要为艾滋病和一些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主要的并发症,也见于恶性肿瘤晚期免疫功能衰竭时.在欧美和澳洲发生率为5~1O,在非洲高达15~3O.,其他第三世界人群中患病率也可高达1O~3ODs].其发病有种族遗传倾向,主要感染脑和肺,引发隐球菌性脑炎脑膜炎或者机会感染性肺炎,国内目前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调查,部分前期研究显示,在长期住院和大量应用抗生素或者激素,以及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也高达1O~3O[.2早期诊断方法2.1血清学检查真菌病的血清学检查包括抗原的检测和抗体的检测.真菌的抗原检测不受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尤其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的真菌感染的诊断,有早期诊断价值,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两种为价值较高的试验方法.2.1.13一B—D葡聚糖抗原(1,3-beta—d—gluean,BDG)检测(G试验)2008年,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和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霉菌病研究组(EORTC/MSG)修订了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首次将G试验阳性纳入微生物学标准[1.BDG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中,但不包括隐球菌和接合菌,而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体细胞均无此成分_1.BDG可从真菌胞壁释放进入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而浅表真菌感染或真菌定植时BDG极少释放人血液,因此G试验对诊断IFI有临床意义.一般在临床症状和影响改变出现数天后表达阳性.肺曲霉球内的曲霉呈寄居状态而非侵袭性感染,新生隐球菌具有厚荚膜难以将BDG释放入血.此时血浆中的BDG水平一般不升高.目前已有商品化的BDG监测试剂盒主要有两种,分别为Fungi- tell-G(Inc,CapeCod,MA,USA),Fungitec—G(SeikagaguToky—o,Japan),推荐界值分别为60pg/ml和20pg/ml,2小时内可以获得结果,美国FDA已经批准用于诊断真菌感染.国内目前也有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赵勇等用其检测感染内科肺炎患者以及其他科室可能感染真菌的145例患者,界值设为13.7pg/ml,结果敏感性,特异性,PPV及NPV分别为88.9,90.2,50.0和98.7I2o].2.1.2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抗原检测(GM试验)GM是曲霉细胞壁上的一种多糖抗原.当曲霉在组织中侵袭生长时GM可释放进人血循环.对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有临床意义.GM试验可在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尚未出现前数天表达阳性,对高危患者连续动态检测(每周2次)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血清GM检测能区分侵袭性肺曲霉感染与白色假丝酵母菌,毛霉,肺炎链球菌感染和烟曲霉口咽定植.因多种曲霉细胞壁上均存在GM,所以GM试验不能区分曲霉菌种. GM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原菌,还可作为一项评价疗效的可靠指标[..GM由肾脏清除,因此侵袭性曲霉病患者尿液中可以检测出GM,但是尿液GM检测诊断侵袭性曲霉病的敏感性低于血清GM检测,而且尿液中GM出现较晚,早期诊断价值小. GM的商品化检测试剂盒(PlateliaAspergillus,法国BioRad公司)在欧洲已经使用了lO余年.2003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临床IFI的诊断.GM检测的灵敏度为29%~100,其特异度可超过9O..G试验和GM试验据文献报道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8O以上,但各自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阴性和假阳性,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对IFI的诊断.Pazos等利用Fung—itell试剂盒进行G试验,发现联合GM试验检测,特异性与阳性预计值接近100%[..2.2分子生物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不仅可以快速完成检测,还可以同步进行菌种的鉴定和耐药的检测,指导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是最初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之一,但这一技术需要从培养生长的病原体中提取DNA,适用于真菌的菌种鉴别和分析真菌的传播途径,真菌定植则可导致假阳性结果,不适合IFI的临床诊断. 目前用于IFI诊断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是多聚酶式反应(PCR)方法,可在各级医院广泛展开.3小结以PCR为基础的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快速,简便,准确地测定致病真菌,国内应用PCR与反向斑点杂交快速检测及鉴定念珠菌主要种别.国外可以用PCR—DEIA技术从血清中扩增出白色念珠菌的DNA来诊断念珠菌病.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后进行真菌分型,结果可靠].PCR定量和GM试验相结合,能提高诊断侵袭性肺部霉菌炎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 【参考文献】[1][2][3][4][53[6][73[83[9]DePauwB,WalshTJ,DonnellyJP,eta1.Reviseddefinitions ofinvasivefungaldiseasefromtheEuropeanOrganizationfor ResearchandTreatmentofCancer/InvasiveFungalInfectionsCooperativeGroupandtheNationalInstituteofAllergyandIn—fectiousDiseasesMycosesStudyGroup(EORTC/MSG)Con—sensusGroup[J].ClinInfectDis,2008,46(12):1813—1821.FairhurstRM.PeguesDA.Imagesinclinicalmedicine.Pulmo- narycryptococalgranulomas[J].MedNEJ,2002,347(7):497.曹彬,王辉,巫琳,等.侵袭性念珠菌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8):1970—1973.冯文莉,杨静,奚志琴,等.3年问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分析[刀.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7):1030—1033.KauffmanCA.FungalInfections[J].ProcAmThoracSoc,2006,3(1):35—4O.WisplinghoHH.BischoHT,TallentSM,etⅡZ.Nosocomial bloodstreaminfectionsinUShospitalsanalysisof24.179cases fromaprospectivenationwidesurveillancestudy[J].ClinInfectDis,2004,39(3):309-317.曾翰翔,席丽艳.国外深部真菌病流行病原和耐药情况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2):117-121.ShawnAM,RonaldNJ,ThomasRF.InternationalSurveillanceofCandidaspp:reportfromtheSENTRY AntimicrobialSurveillanceProgram(2003)口].JClin.Microbiol,2006,1782—1787.AlmiranteB,RodriguezD,ParkBJ,eta1.Epidemiologyand predictorsofmortalityincasesofCandidabloodstreaminfection resultsfrompopulation-basedsurveillancebarcelonaSpainfrom2002to2003[J].Ciin.Mierobiol,2005,43(4):1829—1835.西部医学2010年12月第22卷第12期MedJWestChina,December2010,V o1.22,No.12ClinInfectDis,2008,46:1813—1821.RoilidesE.Earlydiagnosisofinvasiveaspergillosisininfantsandchildren[J].MedMycol,2006,44(6):199—205. EllepolaAN,boratorydiagnosisofinvasive candidiasisFJ'1.JMicrobiol,2005,43:65—84.赵勇,王红,任爱民,等.血浆8—1,3一I)-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口].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202—206.孙启鑫,孟凡义,谭筱江,等.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诊断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应用价值[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9(2):14O一142.HopeWW,boratorydiagnosisof invasiveaspergill0sis[J].LancetInfectDis,2005.5(i0):609—622.PazosC,PontonJ,DelPalacioA,el:a1.Contributionof(】一&gt;3)一beta—D-glucanchromogenicassaytodiagnosisandtherapeutic monitoringofinvasiveaspergillosisinneutropenieadultpa- tients:acomparisonwithserialscreeningforcirculatinggalacto- mannanEJ].J.Clin.Microbiol,2005,43(1):299.赵俊英,王锍新,张文娟.真菌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7:11-35.MusherB,FredricksD.LeisenringW,eta1.Aspergillusgalac- tomannanenzymeimmunoassayandquantitativePCRfordiag—nosisofinvasiveaspergillosiswith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 [J].JClinMicrobiol,2004,42(12):5517-5522.(收稿日期:2010~05一l2;编辑:母存培)医学论文中的统计学处理与基本要求1统计设计应科学,规范论文中应明确陈述统计设计的名称,如实验设计应描述设计类型:成组设计,配对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试验设计,拉丁方设计,等;调查设计应描述前瞻性,回顾性,叙述性研究;临床试验设计应描述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及采用什么盲法,描述实施重复,对照,随机,均衡基本原则的情况,阐明如何控制非试验因素的干扰.2统计方法选择应正确根据研究目的,资料类型,设计方案,样本大小,数据结构,特定条件,综合分析等选择统计方法.如: 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用方差分析与g检验,多个试验组均数与一个对照组均数比较用Dunnett检验;无序分类资料样本率间比较用.检验,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精确概率法, 等,有序列分类资料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多指标用多元分析,多指标医学参考值范围用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多指标统计方法;两指标之间的关系(如浓度依赖效应)用直线相关,曲线相关,等级相关分析,对于双向分类资料用一般y.检验,遗传研究资料要用医学遗传数理统计方法,而不能随意采用普通统计方法. 3统计分析结果解释应合理当P≤a时,可以认为对比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给出统计量,具体P值(如:配对.一49.59,P一0.000).当需要对总体作出估计时,可以给出总体均数或总体率的95可信区间.既要给出统计结论, 又要给出医学专业结论.4资料陈述应适宜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用-4-S描述集中与离散趋势,近似对数正态分布的资料用G描述集中趋势,偏态分布的资料用M描述集中趋势;表,图,文字相互问不重复;法定计量单位均用正体,统计符号均用斜体. 描述试验对象纳入标准,排出标准,给出其随机化的细节,报告处理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出观察例数,报告观察中的丢失,材料(对象)与方法中应描述所用统计方法(借助统计方法,读者能通过原始资料核实报告结果),指明参考文献,所用计算软件.统计术语正确. (本刊编辑部陈彬)叼嵋钉阳I=J。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_现状与展望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_现状与展望

DOI:10.13346/j.mycosystema.2011.01.023M ycosystema ●贺三十周年约稿●菌 物 学 报15 January 2011, 30(1): 5-11jwxt@ISSN1672-6472 CN11-5180Q©2011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现状与展望廖万清* 陈敏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真菌病重点实验室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 上海 200003摘 要:近二十年来,医学科学很多领域都取得重大进步。

但全球范围内,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却仍明显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侵袭性真菌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手段有限、病死率与致残率高,早期、特异的诊断对于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目前,以培养、病理为代表的形态学诊断方法虽有局限,但仍是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的金标准;以G试验、GM试验、高分辨率CT为代表的新兴血清学及影像学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而以PCR技术为基础的核酸诊断技术方法前景光明,但其临床应用之路却仍任重而道远。

联合使用并不断改良现有培养、病理等形态学诊断方法、血清学方法及先进影像学技术是提高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水平的现实最佳途径。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诊断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LIAO Wan-Qing*CHEN Min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Molecular Mycology & PLA Key Laboratory of Fungal Diseases,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Changzheng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3, ChinaAbstract: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d generated in numerous regions of medical science. However, the worldwide incidence or mortality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IFDs) are still increasing remarkably, and be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bsence of typicall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optimal therapy options of IFDs lead to high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these infections worldwide. So earlier and specific diagnosis can distinc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IFDs. Despit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orphological methods, represented by culture or pathology, they are still the gold standard of diagnostic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at present. The serological and imaging test such as G/GM test or high resolution CT deserved to be vigorously promoted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lthough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still long way to go, nucleic acid diagnostics based on PC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81071335)*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liaowanqing@6 Mycosystema/jwxtcntechnology is likely to have a bright perspectives. Currently, combin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urrent methods such as morphological methods, serological methods and advanced imaging technology is the best and most realistic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of IFDs in clinics.Key words: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diagnosis真菌(Fungi )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能产生孢子、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吸收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或)无性繁殖、具有几丁质细胞壁的真核细胞生物。

中国侵袭性曲霉菌病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侵袭性曲霉菌病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侵袭性曲霉菌病流行病学现状徐媛;陈敏;廖万清【摘要】侵袭性曲霉菌病是重要深部真菌感染之一.曲霉菌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但主要感染免疫受损人群.近年来中国侵袭性曲霉菌病的发病率、耐药率不断上升,死亡率极高(39%~100%),且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均较困难.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侵袭性曲霉菌病感染的现状,现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Invasive aspergillosis (IA) is a serious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that mainly been found in individuals with a compromised immune system.As Aspergillus species worldwide 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immunocompromised hosts,IA brings a heavy burden to our country.In addition,early diagnosis is difficult and effective treatments are lacking,which leaded to the high mortality of IA (39 %~100 %).Currently,further nationwide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of IA is needed in China.【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8(013)001【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曲霉菌病;流行病学;中国【作者】徐媛;陈敏;廖万清【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8近年来由于各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的开展、HIV人群的增多,侵袭性曲霉菌病 (IA)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仅次于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第2位深部真菌感染。

从ChinaSCAN看中国ICU侵袭性真菌感染

从ChinaSCAN看中国ICU侵袭性真菌感染

启示一:中国ICU 侵袭性念珠菌 病的发生率可能被低估
• 本研究诊断标准严格,只纳入确诊患者, 不包括临床诊断和拟诊,因此得到的发生 率可能低于临床侵袭性念珠菌病实际的发 生率。
• 各地医疗中心血标本送检意识差异也是ICI 检出率比现实 低的原因之一。
• 不是所有的标本都送往中心实验室检测。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3; 68: 1660–1668
G-菌(264例)
念珠菌(61例) 混合感染(38例)
Crit Care Med 2011 Vol. 39, No. 4
China-SCAN研究背景: 非白念珠菌检出率逐年增高
1997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来自41个国家,142个中心的256,882株念珠菌获得分离与收集。共有31个不同 菌属的念珠菌得到分离,非白念珠菌的检出率逐年增高。
0
18
白念与非白念珠菌血症的临床预后差异
--- 非白念珠菌感染的粗死亡率相对较高
对1890例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回顾性研究
CID 2004; 39:309–17
启示二:非白念致病菌增加
• 本研究发现非白念的发生率已经超过白念。近年 有研究报道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 光滑、克柔念珠菌感染比例不断增加1。也有报 道某些抗生素的使用也是潜在的因素2。
China-SCAN 研究概述
• 描述中国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CI)的 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和管理现状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 性研究。
• 历时18个月( 2009年11月-2011年4月) • 对全国63家医院,67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侵袭性
念珠菌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 • 共计96, 060例患者纳入China-SCAN研究。

G试验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快速定量检测

G试验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快速定量检测

G试验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快速定量检测一、IFI的诱因:1、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2周以上,IFI的感染几率达80%以上);2、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3、AIDS等基础疾病比较严重、免疫力低下的病人;4、插管等介入性治疗;5、实体器官和骨髓移植治疗;6、使用激素治疗的病人;二、G试验检测1、G试验检测原理:通过检测真菌细胞壁特有成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Limulus)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G试验检测临床意义:(1)早期诊断IFI无创检测手段之一;(2)快速诊断,1小时为临床诊断IFI提供实验依据;(3)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使用抗真菌药物早期治疗;(4)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定期动态监测,评价药物治疗有效性;(5)监护IFI易感人群的病发状态,及时发现早期用药治疗;3、G试验检测标本采集要求:(1)可检标本:血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尿液等无菌体液;(2)标本采集要求:采集过程要求无菌操作,用指定的肝素类抗凝、无菌、无热原采血管;常规住院病人早上用药前空腹采血/取样(血透患者透析前采血);(3)标本的送检和保存要求:标本采集后应在半小时内离心,2小时内检测完,若当日不能及时检测应将离心后的血浆转移至无热原转移管内-30℃冷冻保存,一周内使用;4、G试验检测结果判断:检测值<10pg/ml,阴性结果;检测值介于10—20pg/ml之间,临床观察期,应做动态监测;检测值>20pg/ml,阳性;说明患者血液中可能存在真菌感染;需要临床根据临床症状用药综合治疗;建议再次采血检测以确诊5、G试验检测临床干扰因素:(1)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应用纤维素膜会造成假阳性)(2)某些品牌的静脉制剂(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蛋白类制剂)(3)含葡聚糖或类似结构的纱布或其他医疗用品;注:针对可能出现的假阳性问题,建议动态监测得到真实的检测结果;6、G试验检测与传统真菌检测的优势:(1)快速提供检测结果:1--2小时出检测结果;(2)灵敏度高,定量检测,最小检测值5pg/ml;(3)阳性率高,达到87%;(4)检测不受抗生素影响;。

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开题报告

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开题报告

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开题报

一、研究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升级,现代外科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外科手术后的感染问题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影响极大。

外科手术重症患者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率和死亡率已成为患者治疗最大的挑战之一。

而侵袭性真菌感
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长时间使用
抗生素以及使用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相关。

目前,国内外关于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患者实施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为医疗工作者制定预防和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
的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对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相关建议。

三、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在某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重症患者
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查和检测。

3. 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真菌感染相关信息等。

4. 检测内容:采集患者的血液、痰液、口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真菌检测和鉴定。

5. 数据统计: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因素和流行病学特征。

四、研究意义
通过对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可以更科学地制定针对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和康复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氟康 唑耐 药L 。 9 J
在美 国 ,9 0年住 院患 者深 部 真 菌感 染 率 是 1 8 19 90
年的 19倍 , . 居各 种 病原 体感 染 率 上 升之 首 位… 20 1,04
年报 道住 院患者 侵袭 性 真菌感 染 率是 2 0世纪 9 0年 代 的 24 , . 倍 病死率 为 2 % ; 欧洲 ,93 19 9 在 18 9 7年 间 , 侵 袭性 真菌感 染 死 亡 患 者 占所 有 死 亡 患 者 的 5 1 , .% 而
验 室检 查方 法包 括 常规 检 查 法 和特 殊 检 查 法 两类 , 常
近年来 随着 新一 代 抗 真 菌 药 物 的应 用 , 滑念 珠 菌 和 光
克柔念珠 菌感 染 患 者 增 多 , 出现 耐 药 。曲霉 菌 是继 并
规检 查法 主要 包括 : 形 态 学 检查 ; 培 养 ; 组 织病 ① ② ③ 理 学检 查 。特殊检 查 主要 包括 : 血 清学 方法 ; 分 子 ① ② 生 物学 方法 [ 】 1 。普通 的形 态 学 检查 方 法 敏感 度 较低 , 2
性 真菌 感染 的情 况亦 在 不 断 增 加 , 且 其 发 病 率呈 逐 并 年 上 升的趋 势l ] 1。 o
2 实验 室诊 断现状
19 20 间 由侵袭 性 真菌 感染 导致死 亡的患 者 占 98— 02年
到 了 7 8 2; .%L 而在 我 国 , 京协 和 医院 19 北 98年 6月 19 99年 6月调 查 I U 8 C 2 2例患者 中有 5 3例发 生 深 部真 菌感染 , 染 率 为 1 . % , 19 感 8 8 比 9 3年 的 56 上 升 了 .% 3 4 3。 . 倍 l ’ 侵袭 性 真菌 感染 多 发生 在 医院 内 , 主要 由念珠 菌 、
曲霉菌 和隐球 菌 所 致 。 其 中 , 念珠 菌 仍 是血 液 系 统 感
染 的 主要 致 病菌 , 由其 导致 的败 血症 病死 率 最 高 。 念
珠 菌感 染 中以 白色念 珠 菌 、 热带 念珠菌感 染 多见 , 但是
快速 的诊断鉴 定 是降低 真 菌感 染 病死 率 的有 效途 径 u 。然而 , ¨ 全球 真 菌感染 率 的上 升 速度远 远 超 过 了 实 验 室真菌 学检验 的发展 速度 。现有 的真 菌感染 的实
19 9 9年 的调查 研 究 显 示 该 地 区有 1 % 的近 平 滑 假 丝 2
酵母 菌和 1 % 的 热带 假 丝 酵 母 菌 对 氟 康 唑 耐 药【. 。 5 7 8 J 20 台湾 地 区 新 型 隐 球 菌 对 其 一 线 抗 菌 药 物 氟 康 0 3年 唑 和两性 霉素 B的敏 感 性 降 低 , 4 的新 型 隐球 菌 有 %
培 养法 完成 真菌 菌种 的鉴 定通 常要 花费 几天甚 至几 周
念 珠菌 之后第 二 常 见 的 真 菌 病原 体 , 近年 来 肝 、 、 肺 心 脏 移植 患者 的 曲霉 菌感 染 发 生率 高 达 3 %, 0 病死 率达 6 % 一 0 。隐球 菌 的 主 要致 病类 型是 新 型 隐 球 菌 , 0 9%
李 囡 综 述 , 范 红 审校
( 四川 大 学 华 西 医院 实 验 医学 科 分 子 诊 断 实 验 室 , 川 成都 604 ) 四 10 1
【 关键词】 真 茵 ; 染; 感 流行病学 ; 分子诊断技术 【 中图分类号】 R39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5 12o )306.3 0400 (080 .30O
隐球菌感 染 是艾 滋病 常 见 的并 发 症 , 生 隐球 菌脑 膜 发 炎 后治 愈率 极低 L 。 4 J
的时 间 , 清学检 查 存 在 的 问题 是 很 难 排 除真 菌 某 属 血
的种 间抗原 抗体 交叉 反应 。随 着分 子生 物学 技术 的发
同时一些 少 见 的霉 菌 、 向真 菌 及 条件 致 病 真 菌 双
随着抗 生素 、 化疗 药 物 的发 展 和应用 , 以及 艾 滋病 的肆虐 、 免疫 抑制 剂 的使 用等 多 因素 影 响 , 真菌 感染 性 疾 病 日益增 多 。近 2 0年 来 , 侵袭性 真菌 感染 发病 率 有
明显上 升 的趋势 。 1 流行 状况
法检 测 4 2株 新 生 隐球 菌 对 氟 康 唑 的敏 感 性 , 间 0 2年 对 氟 康 唑 耐 受 的 菌 株 增 加 了 l .% J 台 湾 地 区 15 。
引起 的感 染 逐渐增 多 , 研究 显 示 , 有 自氟 康 唑被广 泛 地
展, 已有 聚合 酶 链 反 应 ( C 、 链 构 象 多 态 性 分 析 P R) 单
(s P 、 s c ) 随机 扩 增 D A多 态 性 ( A D) D A测 序 、 N R P 、N 基
用 于防治 免疫 缺 陷患 者 的侵 袭 性 真 菌感 染 以来 , 球 全 白色念珠 菌血 症 的发 病 率持 续 下 降 , 其 他非 白 色 念 而 珠 菌感染 相应 增 多 , 中 光 滑念 珠 菌 成 为新 兴 的重 要 其 条 件致 病菌 j 。但 是 流行 病学 的 改变不 仅是 病原 菌 的 种 类发生 了 变化 , 着 新 型 抗真 菌 药 物 的相 继 出现 和 随 应用, 真菌 的 耐 药 性 也 发 生 了变 化 。S r 利 用 Eet a等 t s
侵袭 性 的真菌 感 染 主 要 发 生 于 粒 细胞 减 少 者 , 长
期 应用 免疫 抑制剂 治疗 的患 者 , I H V感 染 的患 者 , 患有
血 液肿 瘤 、 体肿 瘤 的 患 者 。有 肺 部 疾 病 的患 者也 比 实
较 容易 发生 系统性 真 菌 感 染 , 因病 原 真 菌 常 先 从肺 部 入侵 ; 此外 , 在外科 、 伤科及 重 症 监护 (c ) 烧 Iu 病房 的患 者 也 比较容 易罹患 系统 性 真 菌 病 ; 管 等 并 发 的 系统 插
维普资讯

30 ・ 6
四川 医学 20 0 8年 3月 第 2 卷 ( 3期 ) S ha ei l ora ,08 V12 , . 9 第 i unM d a Junl 20 , o.9 3 c c
侵 袭 性真 菌 感染 的流 行 现状 及 快 速分 子 检测 技 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