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忌医与没病找病

合集下载

中医行医十一忌-看中医十忌

中医行医十一忌-看中医十忌

中医行医十一忌-看中医十忌一忌骄傲自满,不敬前辈,二忌欺瞒患者,滑舌油嘴。

三忌门户之见,唯我独尊,四忌乱认教主,狐假虎威。

五忌大包大揽,夸下海口,六忌故弄玄虚,装神弄鬼。

七忌叩门行医,挽留病患,八忌嫉妒同行,道说是非。

九忌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十忌追逐名气,自我陶醉。

第十一忌:心态浮躁,妄求速效。

中医,切忌诋毁前辈和同道,个人认知范围都很有限,哪能百病皆治。

切忌用专业知识和和话术忽悠患者,哪怕是善意的谎言,要实话实说。

切忌门户之见,每个门派都有自己长项和短板,不会绝对完美。

切忌把自己或老师推向神坛,爬的高摔得疼。

切忌对疾病大包大揽,能吹嘘一时,不能吹嘘一世。

切忌玩弄文字游戏,闭门造车。

切忌以各种方法挽留患者,平常心看待门诊量即可。

切忌嫉妒中医同行,每个有点名气的中医都会有过人之处,要学习。

切忌巴结领导权势,多想想老百姓,他们看病找不到人脉关系,更需要帮助。

切忌过分重视自己医名,其实许多疑难疾病我们并没什么特效治疗,无非就是患者信任配合,加上我们尝试和用心。

看中医十忌一忌高高在上,矫情挑剔。

二忌一毛不拔,轻身重利。

三忌无病找病,跟风调理。

四忌只看外表,错失良医。

五忌略懂阴阳,自认第一。

六忌道德绑架,太过自私。

七忌迷信吃药,忽视心疾。

八忌自作聪明,隐瞒病史。

九忌盲目复古,排斥科技。

十忌轻视养护,不改陋习。

看中医,切忌高高在上瞧不起中医,矫情挑剔的患者,都不愿意接诊,更别提尽心治病了。

有病切忌贪图便宜,把金钱看的比生命健康重要的人,早晚会后悔。

无病切忌没病找病,如果没有不适,检查也正常,能吃能喝,不要跟风吃药,没必要,还浪费医疗资源。

选择中医,切忌只看表面的年龄、职称、学历、名气等,这些都不是决定中医治病水平的关键因素。

切忌读了点中医书就自认天下第一,把别人都看成庸医,中医实践性很强,无知者才会无畏。

切忌道德绑架医生,医生也是人,照顾你是情分,不照顾你是本分,不要看西医专家毕恭毕敬,看中医就拿着医者仁心去绑架,达成自私之目的,这样的双标的人,都烦。

讳疾忌医是什么意思?

讳疾忌医是什么意思?

讳疾忌医是什么意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战国时候,齐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医生名叫秦越人。

因为他治病的本领特别高,人们都管他叫”扁鹊”。

他原来的名字,反倒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有一天,扁鹊去看齐桓公。

他瞧了瞧齐桓公的脸色,说:”您有病,病在皮肤里,要是不早治,恐怕要加重起来的。

”齐桓公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别瞎说,我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了以后,齐桓公笑着对左右的官员说:”医生总是喜欢挑毛病的,明明你没有病,他偏说你有病,好显示他的医术高明!”过了五天,扁鹊又去看齐桓公。

他看了看齐桓公的脸色,说?quot;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再不治,会更加厉害的!”齐桓公没有理他,他只好走了。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看齐桓公。

他皱着眉头对齐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蔓延到肠胃里去了,再不治,就危险啦!”齐桓公还是不理他,他只好又走了。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看齐桓公。

这回他一见齐桓公,扭头就走。

讳疾忌医齐桓公觉得挺奇怪,马上派人把他追回来,问他:”为什么这一回你一句话不说就走呢?”扁鹊回答说:”病在皮肤里,用热水一焐,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里,扎扎针,就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吃几服汤药,也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就难办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到骨髓里去了,您想治,我也没有办法了!”齐桓公听了,还是不大相信,只是笑了笑,就叫扁鹊走了。

讳疾忌医又过了五天,齐桓公果然浑身骨头痛。

这时候,他才相信扁鹊的话是对的,可是已经晚了。

过了几天,齐桓公就死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句成语,叫作”讳疾忌医”,意思是说:明明有病还不肯承认,不愿意医治。

用来说明一个人有了过错,别人给他指出来,他还不承认。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有病千万不能乱投医

有病千万不能乱投医

有病千万不能乱投医
表妹得了肺癌,已经属于晚期了,坏死了两叶肺,生命可能即将总结了,将永远离开了这个可爱的世界了。

表妹30岁,太年轻了!表妹有一个女儿,女儿很小。

表妹女儿能经受起失去母亲的痛苦吗?表妹临死能闭上眼睛吗?
听说表妹得了这种病,无疑是晴天一声霹雷!我惊呆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问表妹姐姐,在确诊表妹得这种病之前,没有什么征兆吗?表妹姐姐说,有!在今年秋天的时候,表妹就咳嗽。

表妹姐姐劝表妹去医院检查一下. 表妹告诉表妹姐姐,不要紧,自己已经在家附近的诊所里拿了汤药吃了,见效了。

由于表妹姐姐要忙着秋收,就没再去过问这件事。

结果就导致现在这种状况。

我想,那个诊所的医生是怎么了?是庸医吗?是医德有问题吗?我相信他不是医德问题!凡是一个有人性、有良知的医生,都不会草菅人命的!我相信他一定是个庸医!于是,我又在想,上级主管单位怎么会给这样的庸医发行医执照呢?
我劝人们,要定期检查身体,要少生气,少上火,少想不开!最后还要提醒你,有病千万不能乱投医,尤其不能到三步一个的小诊所里去看病!。

医者有:五不治、四不治、十不治!

医者有:五不治、四不治、十不治!

医者有:五不治、四不治、十不治!五不治1、傲慢无礼、刁钻蛮横者不治临床中凡是来我诊所里举止大肆、跟我命令口气说话、抬杠挑刺的人,不管他多有钱,咱行医者也要有傲气,不治!2、重财轻命者不治;凡是把钱看得比命还重,宁死也不愿花钱治病的人(穷人除外),不治!3、疑信不决者不治;想治却又怀疑者.对我技术不信者.不治!4、病重身体极度虚弱者不治;凡遇到骨关节变形严重,或已病入膏肓者,早干吗去了?不治5、超出自己能力的病不治。

临床遇到白血病、癌症之类大病重病,已经超出我们自己的能力,治疗极易惹火上身,不治!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行有行规,人有自律。

四不治一、问方者不治。

俗话说,千金易得,一方难求,求的是疗效。

每一个药方都不是信手拈来,需要时间、智慧和经验的累积,在病人身上总结出来的,它也象士兵手里的枪,如果一个士兵连枪都没有,那他用什么去战斗。

药方里的药就象是枪里的子弹,它是有型号的,你不懂配伍,把炮弹装在手枪上,那能行吗?也许不是治你的病,而是要你的命。

但是往往问方者都是想不劳而获,天上掉个馅饼下来,这是贪便宜,不尊重医生的行为。

所以,只问方者不治。

二、一知半解,自认为比医者还懂治疗的不治。

如果你认为你会治疗你的疾病,并且技术比我还好,那你找医者做什么?!所以自认为比医者还懂治疗的不治。

三、不相信者不治。

你不相信医者,持怀疑的态度,就会道听途说的找点在百度这样的免费网站都有答案的问题来考问医者,医者没有责任更没有义务回答你的问题。

并且医者的时间是有限的、宝贵的。

如果你不相信医者,你即使身体在用医者的药,但是你的心理没有接受治疗。

人是有血有肉的物体,医者希望的是你专心的对待一个事物。

比如医者是一名教师,你是学生,教师在讲台很努力的教你知识,你坐在教室,但是心却在想教室以外的事情,你觉得你参加考试的时候会及格吗?所以,不相信医者的人,不给治疗,一是别浪费你的钞票,二是别坏了医者的名声。

四、贪图便宜,讲价钱者不治。

有病早治 无病早防

有病早治 无病早防

龙源期刊网 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作者:周蔚汝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9期1.“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是“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医疗卫生工作总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保健的重要措施。

贯彻保健的预防思想和积极的防治方法,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和各条战线一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科技攻关,为一些疑难病症找到了解决的方法;群防群治,有效地控制了常见病的发病几率,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的防范意识,减少了许多疾病的发生;长寿现象的出现和老龄人口的大量增加,使我国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不管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有一点是应该充分肯定的,说明了我国社会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长寿现象的出现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也是与各级党和政府对老龄事业的关心与重视及与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在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的情况是不相同的,得病的几率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夭折于摇篮,有的病殁于青春,有的猝死于壮年,有的愈百岁而童颜尤存。

对此,各国的医学家、科学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想方设法研究解决这一课题。

并且各国都设立了专业的保健机构,采取有力措施,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

无庸质疑,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现实最经济的有效办法莫过于把卫生保健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交给广大群众,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控制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最根本之策,也是保健的重要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在谈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时指出,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

这就是说有一半的死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现在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病,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

又说“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句话十六个字,就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卒中、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三分之一,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而且不花什么钱。

老人没病找病也是病人生意义不复杂

老人没病找病也是病人生意义不复杂

老人没病找病也是病/人生意义不复杂作者: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2年第06期老人没病找病也是病文/徐东疑病症是一种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躯体形式障碍。

患者由于预期担心或相信自己患严重躯体疾病而痛苦、焦虑并到处寻求帮助,如屡次盲目就医等。

由于老年人的年龄特点,疑病症患者中大多数都是老年人。

要摆脱疑病困扰,除了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外,疑病症患者应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建立良好的应对策略。

1.培养正确的疾病与生命观,把精力、精神集中到与“病”无关的事上,渐渐打断固有思考习惯的干扰,使心理得到调整。

2.要相信医生的各种检查、解释、劝告和结论,相信现代医学有很好的医疗设备可用于躯体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3.要学会思考,问一问为什么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自己总与别人的观点不一致,并搞得自己焦头烂额。

过分焦虑、严重的疑病倾向,就是一种心理病。

4.有疑病倾向或疑病症患者,最好少看点有关医学方面的书以减少“对号入座”。

同时,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于医生。

5.通过自我暗示法加以调节。

自我暗示语可以是:“我的身体其实是很好的,这已被所有检查过的和化验过的结果所证实,医生也都说我是没有任何疾病的,现在我应该坚信这点了。

过去我感觉到这儿痛那儿痛、这儿不舒适那儿不舒适,都是我太敏感的缘故。

我今后不去想它了,不舒适的感觉就会消失了。

”人生意义不复杂文/蔡澜朋友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说:人生的意义太过广泛,最好分几个阶段来讨论。

做学生时只想到玩,人生的目标集中在怎样毕业,或者如何逃学。

刚入社会打拼,物质享受不重要,只想争取更多的权力。

步入中年,生儿育女是最大的意义吧,这时经济已稳定,要想方设法去保护自己建筑的城堡。

垂垂老矣,物质享受并不重要,只求个安详。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朋友再追问,“你讲了老半天,还讲不出一个道理。

”“人生没有意义。

”我回答,“任何目的到达后还是一场空,没有意义就是空。

讳疾忌医和讳病忌医

讳疾忌医和讳病忌医

讳疾忌医和讳病忌医讳疾忌医和讳病忌医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喻老》。

该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 (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讳疾忌医"。

成语典故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原名秦越人。

他学成医术后,便一直周游列国,热心为百姓看病,大家都很敬重他。

有一次,扁鹊来到一个国家,见一家死了人,尸首已停放了好几天,依然面目如生,就问明病人临死前的症状,并且断定这人还能救活。

他先给病人施了针灸,然后灌下药。

一会儿,死人果然活了过来。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城,人们都觉得扁鹊实在是太神奇了,都说他是神医,有起死回生之术。

蔡桓公听说自己的领地内居然出了位如此赫赫有名的人物,很想见见,便命人布告四方说想要见神医扁鹊。

扁鹊见到布告,急忙回国,觐见桓公。

他在侍从的引领下走入客厅,在桓公面前站了片刻,对桓公说:"主公您病了,还好现在只是在皮肤里,不过如不及时医治,恐怕会严重起来。

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如去病,财禄两相随

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如去病,财禄两相随

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如去病,财禄两相随
一、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
注解:无言独步讲一个人八字由于五行组合,形成五行相生相克、你争我夺的矛盾关系,当喜神被忌神克制时为有病,真神被假神混杂无法去请也为病,这种病在八字中是常见的。

只要有药去掉这些病,这个格局就清了,凡是能取清的八字都为富贵命,所以称为“有病方为贵”。

一个八字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一样,人要生活,生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五脏六腑也会出现变化,造成不健康得因素。

也是正常的,所以讲八字因五行组成相互作用有生有克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无伤不是奇”这个伤不是指十神中的伤官,这个伤是指命中的“病”。

所以有病是常理,不必可怕。

二、格中如去病,财禄两相随
这里讲的格,首先要理解,去认识,去分辨,指的是什么?根据滴天髓和子平真全就有两个不同的格,完成不同的含义和取格方法,这个格就是确定算命的路线问题。

我带着这个问题问师傅,我说算命定格取用是以哪一个为格,还是两种格都可以用,师傅很严肃地告诉我,真正的算命只能有一种正确,你可能两个并存。

唯有滴天髓是算命术的正宗格,子平真全的格式后人理解错而误传下来的,不可信。

格是指命中的格神、皇帝,也就是在命找出一个皇帝来主持话事。

这就是君臣理论所讲的格。

财禄两相随
这里明白了格,就知道了喜神、忌神,也就是病药的关系,当命中有病而有良药治好了这种病。

这个格局就请了,清的格局就为贵。

这就等于一个人,犯了病不能承担大事业,当他行运能遇到良师把病治好了,身体健康强壮了
待续。

(详细解答将在面授班讲解)。

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如去病。财禄喜相随。

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如去病。财禄喜相随。

有病方为贵。

无伤不是奇。

格中如去病。

财禄喜相随。

"五言独步" 前四句话,即开宗明义的道尽八字命学的整个精华和重点之所在。

凡研究八字命学者,若不能暸解、领悟这个大道理。

那么,不论花再多的时间与精神去研习,必定将陷于一知半解、半知不解中,纯徒劳而无功,绝难登堂入室。

换言之,此简单的四句话,乃研究八字命学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呢?因为,八字命学系基于"病药原理" ,方于能辨格局、明喜忌、断吉凶、推命论运等等。

至于何谓病?何谓药?何谓病药原理?任何一个八字绝不可能真正中和平等(无病) ,一定有病:日主强、日主弱、命局寒湿、命局炎热等等(有病) ,皆是所谓的八字有病。

事实上,八字有病方是正常的现象。

假如说八字无病,那代表着日主不强也不弱、不寒也不热,即八字完全中和平等了。

一旦八字完全中和平等,那么大运或流年出现任何一干一支,即造成了八字的不中和,则皆是凶而非吉。

很显然,一个完全中和的八字,从一出生起即厄运连连。

故言: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

为何说有病方为贵呢?一个不中和、日主强、日主弱、命局寒、命局炎的八字,才是正常的亦可能是甚好的八字。

用最简单的方式而言,任何一个八字必定有强、弱、寒、热等等病情。

当然,有病就必须对症下药,医八字的病则须用医八字的药。

八字日主强:剋、耗、洩之,使其不强,谓之药。

日主弱:生扶、比助之,使其不弱,谓之药。

命局寒:温暖之,使其不寒,谓之药。

命局热:消暑之,使其不热,谓之药。

任何八字必定有病,而且病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

同样,药效有好有坏、有优有劣。

若能对症下药,自能药到病除,一切即是最圆满了。

故言:格中如去病,财禄喜相随。

另须知,病有大小轻重之分,药则有良窳优劣之别,其病程度如何?其药功效如何?皆须从八字上研判、较量而得知。

因此,研判或诊断出正确的病情后,於八字上可能找到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劣等的药,或许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药。

於是,对病下药的结果如何?也就是我们判断八字本命高低良窳的依据了。

“没病找病”也是病

“没病找病”也是病

“没病找病”也是病
“没病找病”也是病
【文章正文】
没病找病即疑病症,是一种心理障碍。

患者过分关心自身健康,怀疑身体某部或某一器官异常,尽管临床检查无客观证据,但总认为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同时伴有焦虑不安。

疑病症患者常有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关注、要求十全十美的性格特点。

导致精神紧张的某些刺激因素,如担心亲属或朋友生重病或死亡;阅读报刊中有关疾病的知识时发生误解而对号入座;以及婚姻改变、子女离别、朋友交往减少、缺乏安全感等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少数患者也可由于医生的不当解释或不良暗示所引起。

疑病症的症状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约占病人总数的2/3,部位可在头部、下背部等处,通常描述含糊。

胃肠道的症状也较常见,如恶心、吞咽困难、反酸、口腔异常气味、腹部胀气和腹痛等。

心血管系统较常见的症状有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对血压的担忧等。

对排尿功能的担忧也比较多见,也有的病人疑病涉及到五官和乳房等处。

必须强调,疑病症患者有时可能会伴发真正的躯体疾病的症状。

因此如果患者有新的症状出现时,应予彻底检查,以防延误。

此病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患者应尽量向医生倾诉自己的疑虑。

要相信医生的各种检查,相信医生的解释和劝告。

但不必作过多的检查,以免加重疑病观念。

要求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积极工作,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使疾病获得一定的改善。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抑郁、焦虑及失眠的症状。

由于患者对健康期望值高,对躯体反应敏感,宜选用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

“没病找病”也是病

“没病找病”也是病

龙源期刊网
“没病找病”也是病
作者:广德
来源:《保健与生活》2006年第04期
心理科主任刚刚接诊了一位奇怪的病人,他特别在乎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有不适,就三天两头往医院里跑。

一年前,他认为自己胸闷、气急,就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脏病。

每次医生说他没问题,可他不是认为仪器出了故障,就是怀疑医生拿错了病历,或者不认真检查。

在这一年中,他专门请假,去上海、广州花了不少冤枉钱,根本不听专家、家人的解释。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来到心理科看病。

这样的患者可以认定他有心理障碍——疑病症。

实际上,患有疑病症的人不在少数,据统计,门诊患者中约有1/3的病人属于这种情况。

患了疑病症的人,对自己身体任何细节的变化和不适,就会立即怀疑自己身体某部分有病。

这种人,尽管详细检查、反复说明没有病,但仍不能消除他的疑虑,总是千方百计地到处求医检查,试图证实自己有病。

一般来说,患上疑病症的人首先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以至到了过分的地步;这些人喜欢看一些医学方面的书,又一知半解,“听风就是雨”,在不了解的基础上去瞎猜;身体有点不适,就觉得有什么大病,对自己不断地进行暗示,非要“找”出病来不可。

无病不查,微病不药,小病不医,大病不急,绝症不乱!

无病不查,微病不药,小病不医,大病不急,绝症不乱!

⽆病不查,微病不药,⼩病不医,⼤病不急,绝症不乱!⽆病不查疑⼼⽣暗⿁,⼼宽体⾃康。

⾝体没病时,不要去做什么体检。

哪怕是免费的,也不要去做。

指标是动态变化的,指标正常,不代表没病,指标不正常,也不代表有病,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做体检呢?微病不药是药三分毒,⼩⼩的不舒服,未必⼀定要⽤药。

吃对饮⾷即可改善,学⼀点养⽣营养的⾷疗知识,或者学⼀些经络⽳位的知识,出现了不舒适,对应改善即可。

不想如此⿇烦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哪⾥痛,就按摩哪⾥,或者⽤吹风机,⼜或者是热敷。

⼩病不医求⼈不如求⼰,求医不如求⼰。

未⾬绸缪,有备⽆患。

⾃⼰备⼀个常⽤药的药箱,懂⼀些基本的中药最好,不⽤药箱也⾏,家⾥存点艾草,急时就好好的爱⾃⼰⼀下。

或者是⾃⼰做点酵素,实在不⾏的话,⽣病的时候,做⼀个⼩断⾷,好好的休养,给⾝体⾃愈的时间。

其实,⾝体有⾜够的⾃我调整能⼒。

⼤病不急若能良好的做到上⾯⼏条,基本上不太会有⼤病。

万⼀不幸遇上了,也不要着急。

把报销的政策和⼿续,都打听清楚。

现在国家有⼤病医保政策,很多⼤病的收费⽐较低,甚⾄有少量的⼤病,是免费治疗的。

这就少了费⽤的担⼼。

在治疗⽅⾯,⼀定要明⽩,医⽣治疗为辅,⾃⼰调整⽣活习惯为主。

因为⽣病,就是提⽰你,使⽤⾝体的⽅式出现了错误。

医⽣只能帮你消除症状,⾝体的使⽤错误,只能你⾃⼰去改正,即便如此,你仍然需要良好的配合医⽣。

爷们赢在说话上绝症不乱绝症,通常⾯临着⽣命危险。

越是危险,越应冷静。

乱,是最坏事的。

要清楚⼀点,所谓绝症,意思是医⽣能做的很有限,需要更多的靠⾃⼰。

临床去打听,或者碰上⼀个能治绝症的⽼中医的概率,其实并不⼤,除⾮你事先已经知道这个医⽣。

这时候,真要活下去,你要有强烈的求⽣欲,并且坚信⾃⼰⼀定能好,这个信念不可动摇。

⼈体还有多少的奥秘和多⼤的潜能,其实没有⼈,真正能够弄清楚,你所要做的,就是坚信这个潜能,并想办法充分激发,⼀切的答案,都在你⾃⼰⾝上,需要你⾃⼰去寻找并唤醒它。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有病不治”,意思是有了疾病但不去治疗。

“中医”,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中等水平的医生;二是说谓符合医理(这里的“中”读作四声,意思是符合);三则,《汉语大词典》解释“中医”时,亦指医生。

我有如下三种解读。

其一,有了疾病不治疗,常相当于得到中等水平医生的治疗。

意思是说,如果找到庸医而被误治或被过度治疗,还不如不治。

说明用药得当,则能使病人恢复正常;失其所宜,则使人精气内伤。

其二,有了疾病不治疗,常能够得到中等的治愈率。

意思是说,求医要谨慎,有时不治甚至胜过滥治。

当疾无甚苦时,与其为庸医妄投药反败之,不如不治。

其三,有了疾病不治疗,通过机体调节可自愈,常能够符合医理。

意思是说,疾病的康复源于正气。

与其胡乱用药,不如依赖身体的正气。

正气健旺,则疾病自愈,旨在强调多依赖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

有人会说,那么,这里到底是哪个意思呢?我的观点是,三种意思都有,不必拘泥。

关键是领悟其意思,从事指导病人自己早日康复。

从这句谚语中亦延伸出另外一个谚语:“不服药,胜中医”。

这两条谚语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可做以上三种解读。

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条谚语中我体会到,庸医之害,不如无医。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历数上古至汉代的名医后,“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而民众一旦有疾,只能“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仲景慨叹汉末庸医医技不精的现实,恨其不能精研方术。

从医学文献来看,疾病为庸医误治的论述颇多,尤以伤寒为甚。

比如,《伤寒论》中谈到坏病甚多,这些坏事往往是被庸医误治所致。

试举一条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成无己注:“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为医之所坏也”。

试想,病人本来遭受着病痛的折磨,被迫求医问药,结果被庸医误治,旧病未去,反导致了坏病。

讳疾忌医的道理

讳疾忌医的道理

讳疾忌医的道理讳疾忌医,源自中国古代的一句名言:“医生对待疾病,要保守治疗,体察病情。

患者有病却隐瞒不说,医生也不能过问。

” 这句话强调了对医生与患者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重要性。

它的核心思想是鼓励患者与医生保持坦诚的沟通,同时要求医生尊重患者的选择。

讳疾忌医的道理背后有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患者对于自己的疾病和身体状况了解最为详细,只有将这些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医生,医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此外,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坦诚沟通也有助于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这对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然而,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或害怕而不愿意将真实情况告诉医生。

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医生将依赖所获得的信息来做出决策。

患者的隐瞒可能导致错误的诊断或不正确的治疗方案,最终影响疾病的恢复和健康状况。

另外,医生也有责任让患者感到安心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这意味着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尊重患者的价值观、信仰和个人隐私。

医生应该理解患者愿意分享的信息的范围,并确保不会越过患者的边界,保护他们的隐私权。

最后,讳疾忌医的道理也提醒我们在与患者互动时要遵循医疗伦理原则。

医生有义务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并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制定治疗方案。

讳疾忌医强调患者的主体地位,确保他们在医疗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

总而言之,讳疾忌医的道理是为了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以实现更好的医疗结果。

在医疗过程中,患者需积极坦诚地交流病情和需求,而医生也需尊重患者的选择并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

只有在这种互信和合作的基础上,医疗才能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患者才能获得更好的健康与幸福。

生病不想看医生的成语

生病不想看医生的成语

生病不想看医生的成语生病了,人们通常会寻求医疗帮助。

但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即使身体不舒服,也不愿意去看医生。

这种情况可以用以下成语来形容:1. 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来自中国古代,意为隐瞒疾病,不愿接受治疗。

比喻人隐瞒自己的弱点或缺点,不愿接受帮助或改正。

2. 忍病忌医:这个成语形容那些因为害怕或不愿意面对疾病而拒绝就医的人。

3. 避疾畏医:这个成语形容那些因为担心医生的诊断或治疗会带来不良后果而避免就医的人。

这些成语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寻求医疗帮助,从而对自己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面对疾病,积极寻求医疗帮助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当我们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是至关重要的。

在医生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防病于未然,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总之,“讳疾忌医”、“忍病忌医”和“避疾畏医”这些成语都提醒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不要因为种种原因而拒绝就医。

面对疾病时,我们应该积极寻求医疗帮助,与医生携手共进,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

同时,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尊重生命,珍爱健康,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努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成语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生病不愿看医生的情况,例如“自暴自弃”、“不闻不问”等。

这些成语都表达了一种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对于个人的健康和幸福都是不利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导致情绪低落,失去信心。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放弃治疗。

我们应该勇敢面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此外,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身体健康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无病呻吟(没病找病)》,发出莫里哀的生命绝响

《无病呻吟(没病找病)》,发出莫里哀的生命绝响

《无病呻吟(没病找病)》,发出莫里哀的生命绝响“我是靠汤活着的,不靠甜言蜜语。

”“和一个蠢货结婚可不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我们虽然只死一次,但是时间也太长了吧!”看到这些机警俏皮的话语,你是不是以为出自哪个文艺逗比?其实,它们都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1622-1673)三四百年前说过的话。

写了一辈子喜剧的他,用舞台上一个令人捧腹的鬼脸,结束了其51年的短暂人生。

他倒在了自己遗作《无病呻吟》的尾声,为热爱的戏剧坚持到了最后一秒。

5月13日—5月15日,美琪大戏院即将上演由法国南锡洛林国家戏剧中心带来的《无病呻吟》,这部汇聚了莫里哀所有心血与才华的不朽之作将得到原汁原味的忠实再现。

原汁原味的法国喜剧,回味无穷的法式幽默莫里哀喜剧代表作《无病呻吟》莫里哀是戏剧作家,是戏剧演员,是戏剧导演,是戏剧制作人,是戏剧理论家,是戏剧革新者。

他把时间、精力、爱和生命都献给了戏剧。

他为戏剧而生,为戏剧而逝。

创作《无病呻吟》时,这位51岁的戏剧作家正经历着挚友与爱子的相继离世,十年合作伙伴的决裂,皇家宠信的丧失以及常年积劳带来的病痛折磨。

1673年2月17日的法国巴黎,莫里哀在出演此剧第四场的尾声时,永远地倒在了他心爱的舞台上。

《无病呻吟》对于莫里哀的意义,就像《哈姆雷特》对莎士比亚的意义一样。

剧作家把他对人类社会的思考,他的戏剧才华都放进了这部作品中。

莫里哀是以芭蕾舞喜剧的形式创作《无病呻吟》的,这一演出风格是他专门为王室开创的。

在这部剧中,大师将戏剧、舞蹈、音乐相结合。

以一首牧歌、一篇田园式序幕与一段芭蕾舞蹈作为全剧的开场,在每一幕之间还伴有幕间曲,让歌、舞、戏三者相互渗透与交融。

莫里哀不仅博采众长,将欧洲传统喜剧的养料注入《无病呻吟》中,还将开宗立派的芭蕾舞喜剧这一新的喜剧形式用在了这部作品里,为后世留下了保存完好、珍贵而鲜活的戏剧遗产。

歌德曾说:“莫里哀是很伟大的,我们每次重温他的作品,每次都重新感到惊讶。

他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的喜剧作品跨到了悲剧界限边上,都写得很聪明,没有人有胆量去摹仿他……”莫里哀发展和延伸了喜剧的本质及喜剧的内在规律,将浮于表面的泛泛喜剧,带入广阔而纵深的世界。

医者三戒里的“医不自治”,为什么中医规定不给自己和家人看病?

医者三戒里的“医不自治”,为什么中医规定不给自己和家人看病?

医者三戒里的“医不自治”,为什么中医规定不给自己和家人
看病?
自古医者有三戒,第一戒就是医不自治。

是说为医生者,自己或家人有了病,最好找别的医生诊治。

不要自己主观下诊断和处方用药。

尤其是对危重病和毒剧药。

因为病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在诊断过程中容易掺杂许多不必要的顾虑和忧患意识,这样就会影响客观的分析和诊断思维,从而容易导至误诊和误治。

曾经有个这样的故事:淳于意的医术很高明,但是一次在给父亲治病时,迟迟不见效果。

一天,因有事外出,托徒弟代为诊病抓药,徒弟当看到老师以前的药方时,觉得其中一味药似乎用量偏小,以为是老师一时疏忽,不假思索就给加到了应有的剂量,结果服药后效果出奇地好。

当淳于意回来后,看到眼前的情况,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问徒弟什么原因,徒弟如实告诉淳于意,因为老师的疏忽,一味药量用小了。

此时淳于意恍然大悟。

其实徒弟哪里知道个中情由啊,因为病人是自己父亲,而这味药又是剧毒药,每当开药单子时总要思忖再三下不了决心啊,本来该用的剂量,就因为是给父亲用药才减了量,所以也就迟迟不见疗效。

医者另外两戒是:第二,医不叩门。

是说作为医生,发现或知道别人有了病,只要人家不请你诊治,自己不要主动上门去毛遂自荐。

那怕是朋友或邻居也是一样。

第三,医不戏病。

是说作为医生,一旦面对病人,就要严肃认真,全力以赴。

不要把诊治疾病当成游戏。

也不要和病人开玩笑。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上医医人,中医医病,下医害命?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无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大医精诚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欲病”之说,源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在书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意思是说从事医生职业的人,最好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身体健康之时担心生病,注重养生,保持健康。

中等水平的医生要善于抓住将要生病而还没有发生疾病之时,担心疾病的发生而注重欲病早调,避免疾病的发生;一般水平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然而待疾病发生了才诊治就困难了。

孙思邈对欲病的认知欲病之病,正如孙思邈所说:“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千金要方》)。

”意思是说很多人的痛苦在于身体不适,精神和体力今不如昔,一定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避免疾病的困扰。

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自认为可以自愈,过不了很久,就发展为顽固之疾了。

这种侥幸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

欲病之病,在外表上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现,仅仅是“苦似不如平常”,医生又不足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

西医所说的亚健康的概念也是如此,全身不适,勉强坚持工作,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又都未见异常。

欲病之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孙思邈这位大医学家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调理的方法很多,如调治心态,运动健身,关键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调。

孙思邈对欲病预防的认知欲病预防在先,孙思邈认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千金要方》)。

”在五脏没有虚损,六腑尚未衰败,气血运行还未紊乱,神气犹未涣散,病势处于轻浅阶段时,及时服药调理,每能痊愈。

有病切莫乱投医

有病切莫乱投医

龙源期刊网 有病切莫乱投医作者:贺经来源:《保健与生活》2006年第05期俗话说:“病急乱投医”,意思是说有了病很着急,只要听到有医治的地方,就要急着去看病,就像慌不择路、饥不择食一样,这样胡乱地看病,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病,特别是有重病、较复杂的病和久病者,受着病痛的折磨,急于找医生看病,求愈心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有病乱投医的做法却不可取,因为有病乱投医的过程中潜伏着许多危险因素。

比如一些癌症病人早期手术或化疗,是有可能治愈的,如果道听途说或听信一些虚假广告的宣传,乱投医去做什么气功,吃什么偏方,最后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时机而导致不治。

又如有一患者出现双眼视物不清,不到专科医院看而乱投医,被一知半解的人当成青光眼,结果几乎失明,最后在专科医院确诊为脑内良性肿瘤压迫了视神经,手术切除肿瘤才得以恢复视力。

有病乱投医还有可能服用一些不该服用的药,许多药物之间是有配伍禁忌的,配伍禁忌不但西药有,中药也有,盲目地一起用,不仅可以引起中毒,严重的还可以引起死亡。

有的人看到别人有病吃药,觉得和自己的病情相似,也吃同样的药,结果是大相径庭。

一个病的诊断、治疗,需要有经验的医生确定,比如同样是胃病,西医有胃炎、胃溃疡的区别,胃炎还有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不同。

从中医来说,胃病还有虚寒型、实热型、瘀血型、气滞型的不同,这些情况用药是不同的。

只有因病而异,对症下药,辨症施治,才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做到这些,绝非乱投医所能做到的。

还有的人有病乱投医是没有主见,今天找一个医生,明天又换一个医生,这个广告说这个药好就吃这个药,明天那个广告又吹嘘另一个药,马上又换另一个药,东一榔头西一棒,这也不会有好的治疗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现实生活中,讳疾忌医的心态也很普遍。

有的人得知自己的体检结果后,不是积极地寻医问药,防微杜渐,而是碍于面子,隐瞒事实,对病情避而不谈,或者满不在乎。

结果耽误了治病时机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住院期间,听到最多的话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呢?
是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凡食人间烟的人都无一幸免。

但是在疾病面前,人们的态度可能比1+1=2复杂得多,有的选择迎难而上,坦然面对;有的讳疾忌医,选择逃避?对此,当各位看官如果遇上类似的问题时,将做出何等选择呢?
一、讳疾忌医
年中住院,时间不长,然,诸多心得如庄稼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秋后大丰收一样。

一天,查完病房,主治医生因无聊便与我聊天。

隔壁的一位患者,四月份就体检出有病,但他一直不听医生和家人的劝告,不肯治疗,总说没病,不愿面对现实。

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其代价是身体要遭受更大的痛苦,经济上要承受更大的负担,现在后悔不已&&
于是,我想起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经典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

面对神医扁鹊的一再劝诫,刚愎自用的齐桓公始终无动于衷,从疾在腠理发展到疾在骨髓,以至最终病死,他一直都在选择逃避,但最终未能逃脱厄运。

讳疾忌医的心态在齐桓公身上可见一斑。

现实生活中,讳疾忌医的心态也很普遍。

有的人得知自己的体检结果后,不是积极地寻医问药,防微杜渐,而是碍于面子,隐瞒事实,对病情避而不谈,或者满不在乎。

结果耽误了治病时机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所以人们常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住我隔壁的那位患者就是如此。

从广义上讲,讳疾忌医的现象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

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

比方说,当我们遭遇到了不幸的事情,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情愿说出来。

从狭义上讲,不论何病的确都会给病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越是遇到重大的负性事件,开始时人们的应激反应一般都是否认、拒绝的态度。

比如亲友去世,退休的适应,确诊癌症等。

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会有这些反应。

从拒绝到理智地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但病人如果长期无法走出心理阴影,就可能耽误治疗。

二、没病找病
有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听到身边的人查出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总会联想到自己身上,怀疑自己也存在类似的不适感觉;或者将自己出现的一些轻微不适,看成十分严重的病症,反复多次地检查,以致于惶惶不可终日,严重扰乱了正常生活、工作节奏。

特别是有些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

造成疑病的原因很多,除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外,人的素质也不容忽视。

疑病的人通常性格十分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地关注,要求苛刻完美。

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也容易出现精神状态不稳定的症状,如心跳加快、失眠、健忘、眩晕、耳鸣,全身发热等。

对这类生理现象过于敏感、关注,甚至曲解,也是导致疑病的原因之一。

还有些病例
的疑病症状产生于长期过于紧张、疲劳或受到挫折之后。

其实这种对号入座的心态也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老人的这种心理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保持对疾病的警觉。

但如果不注意调整心态,消极地发展到讳疾忌医的另一个极端疑病,那就不像发奖金那样,令人喝彩了。

简单地说,疑病就是本来没有这种病,有些人偏要到医院查来查去,过于偏执。

疑病不仅会打乱正常的生活、工作节奏,也给医生和亲朋好友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没有病总以为自己有病,不仅自己的睡眠、饮食、情绪、生理状况、人际关系都会因此受影响,家人也会随其受累,哭笑不得。

如果发展到疑病的阶段,大多数是个性上的问题导致,比如对人际关系不满,或事业不顺心,或失恋,或因为某种事情而诱发,导致心理出现毛病。

有些人可能一生都会如此。

这类患者应相信医生的各项检查,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努力放下心理包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必要时需要去心理科就诊,请医生帮其找到根本的原因。

然而,生活当中还有另一类人,与上述的类型不一样,很特别。

他们经常到医院去看大夫,并且各大医院的大夫基本上都认识,十之八九能叫出姓甚名谁来。

不管有病没病,也不管病情轻重缓急,一律要求住院。

不让住,就急赤白脸,让住了,就春暖花开,阳光灿烂。

和我同室3号床的秦爷,就这么个人。

他和医生、护士配合得非常好,关系也非常亲密,就像主流媒体常歌颂的军民鱼水情一样。

打针时,护士说打左手,他绝不伸右手;要他啥时吃药,他就不折不扣地执行指令。

他一天只挂两瓶水,共200ml,一小时不到就拔针结束战斗。

每次都恋恋不舍地望着离去的护士的背影。

一天口服三片药丸,一次一片,早八点,中午十二点,下午四点,我们无需看表就知道北京时间。

他闲暇的时间很富裕,但并没闲着,每天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些琐碎的事。

一会儿压压呼唤铃,要护士量量体温;一会儿又压压呼唤铃,要护士测测血压;一会儿又压压呼唤铃,要求做个尿常规&&血常规&&
护士每完成一个服务项目,勿庸置疑都会受用他沿着习惯客气地说出来的俩字:谢谢!
他经常与我们聊天,像说评书(基本上我们只有听的份),天南地北,内容丰富。

我们休息了,他就看电视。

什么节目都爱看,从不择台。

到了吃饭的时候,一个电话,食堂美味送至床头。

完事,一抹嘴,喜滋滋,丢句带甜味的话:不用洗碗,真好!。

我纳闷:他从不向医生打听自己的病情如何,何时能出院。

直到我出院时,才知道其中的秘密。

秦爷68岁,老伴去世多年,一双儿女,女儿在北京,儿子在深圳,他在湖南,一家人三点成一线。

平时独守空房,孤寂难耐,无人说话,用衡阳俗话来形容,口都抿臭。

手脚不灵便,一日三餐难以到口。

不喝酒、不抽烟、不玩牌,标准的三不男人。

还加一个不,不愿进养老院。

有儿有女,怕影响不好。

生活极度无聊,像囚在孤岛一般。

他这种没病找病,不属于一般个体性质意义上的心理疾病范畴,是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所造成的群体心理障碍,即空巢综合症的问题。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缓解和改善,严重时可能转变为老年精神障碍或老年痴呆症,给本人及其子女带来不尽的痛苦。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全社会的痛。

谁都有老的时候,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我们。

我们都希望到老的时侯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这是两千多年前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

孔子亦曾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这些都是古人用一种善良的心理,希望达到的理想社会。

而实际上,在世界距离变近,人心距离变远的现代都市里,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一样只能是一种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