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历史转折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理论纷争
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起伏与变革的长卷,其中有一些关键的时刻被认为是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这些转折点对于塑造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五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并分析它们对世界的影响。
1. 农业革命:人类从狩猎采集阶段进入农业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定居下来,创造出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系统。
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养殖牲畜,提高了粮食产量和人口增长速度。
随之而来的是村庄、城市的形成,社会分工的出现,以及政治的复杂化。
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结构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标志着人类历史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工业革命引入了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工厂生产,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
人们从农村涌向城市,成为工厂工人。
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进步、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变革。
此外,工业革命也加剧了城市的拓展和环境问题,并引发了社会变革和工人运动。
3.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欧洲革命浪潮的高潮,被视为人类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倡导平等、自由、博爱等理念,并确立了民主政府的原则。
它开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先河,激发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运动,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大量财产的破坏,对世界政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战后,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变革,冷战的爆发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如原子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长远影响。
5. 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成了全球性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思潮和政治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思潮和政治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思潮与动荡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变革,同时也催生了许多独特的思想流派。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落后,经济也开始出现衰退。
这种资本主义和现代化的不平衡局面,引发了中国的思潮热潮。
这个时代的一些人,开始质疑传统文化价值,呼吁现代化,同时也寻求一种适应性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打破了清朝的统治,也奠定了民国的基础。
民国的确立,引发了思想和文化上的新风潮,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作为思想热潮的最先驱者之一,康有为倡导了“南学北漂”的新文化运动。
这种文化运动,要求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同时,康有为也倡导“国家主义”的思想,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文化运动还催生了许多其他思想流派和思维方式,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源于一场对于华盛顿条约的游行。
游行最终演变为一个要求改革的运动,它要求政府推行科学和民主的改革,以加快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这个运动也打压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上的创新。
在这个时候,许多“五四”运动出生的新式思想,如“民主”和“科学”,也成为了中国新时代的标志。
同时,在这个时代,还诞生了非常多的先锋性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
一个不折不扣的思想家,鲁迅,表达了他对中国政治的不满,同时也对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呼吁中国人民拥抱现代意识。
同时他也提倡民主和科学,将这些理念推进中国的政治舞台。
此外,孙中山也是这个时代重要的人物之一。
作为辛亥革命最主要的领袖,孙中山的思想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孙中山主张,中国必须实现三大原则,即“民主、民生、民运”。
这些原则为中国今天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俄国日本历史转折点——初中历史教案汇总
俄国日本历史转折点——初中历史教案汇总俄国日本历史转折点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涉及到了仿佛不可能成为盟友的俄国与日本的重要决策。
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中是不能被忽略的,本文将从初中历史教案的角度出发,为大家总结一下有关俄国日本历史转折点的相关知识。
一、日俄战争的背景1. 外交上的因素了解日俄战争的前因后果,需要先从外交上的因素讲起。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纷纷向亚洲扩张,中国在列强的掠夺下面临着分割的危险。
日本虽然已经西化了,但是在亚洲列强中的地位还不够高,为了获取更多的领土和影响力,日本在思考如何维护其国家利益。
同时,俄国由于亚洲广阔的领土和强大的军力开始将目光投向亚洲,两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存在着交叉和竞争的情况。
2. 经济上的原因经济因素也是引发日俄战争的原因之一。
1898年至1904年间,俄国大规模占领满洲地区,并在当地开辟了大规模的企业和矿产资源,随后在鸭绿江南北岸修建铁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
但这些行为让日本感到不安和生气,认为俄国在侵占他们的经济利益。
二、日俄战争的起因1. 缺乏有效的外交解决方式日俄战争的起因其实是由于两国在占领和发展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利益上发生冲突。
1910年1月,日本在青岛半岛封锁中国海岸线,这导致俄日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
此后,历时多年的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并因双方的纷争而中断。
2. 俄国内部政治动荡俄国内部的政治动荡也是导致日俄战争爆发的因素之一。
19世纪末,俄国经济增长缓慢,社会运动和革命运动呈现出高涨的趋势,使得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建设进展缓慢,甚至开始停滞不前。
这些内部问题对俄国的外交政策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战前的政治危机加重之时。
三、日俄战争的经过1. 俄国未能挽救情势1904年2月,日本偷袭了俄国的东海舰队,迫使俄国向日本发动宣战。
日俄战争开始了,战争中双方都各出奇招,使得这场战争极其残酷和惨烈。
但俄国在战争中的作战计划无能,战斗力低下,最终未能挽救情势。
时代主题及其转换
时代主题及其转换(一)时代主题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时代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时代问题都作过不同程度的论述,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生产方式为依据,将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几种不同的时代。
列宁对时代问题曾作过专门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时代,提出过“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资本家议会制度时代和无产阶级苏维埃国家制度时代”等等重要的概念。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由世界主要矛盾所决定、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问题。
时代主题揭示了时代的主要特征,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要求,体现着世界各国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自从国际社会形成以来,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里都有特定的主题。
时代主题问题是世界经济政治的首要问题。
时代主题具有客观性,它是世界主要矛盾的产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时代主题又是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世界矛盾和形势的发展,时代主题也会发生变化。
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全球性的问题,诸如粮食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尽管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同和平与发展问题相比,它们都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或者说,它们只反映了当今时代某一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基本特征,并且它们的解决,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和平与发展。
决定时代主题的主要因素是世界基本矛盾和世界人民的切身利益及共同愿望。
第一,时代主题解释了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经济政治的本质属性和首要问题;时代主题反映了时代的主要内容、发展方向和主要特点等,揭示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一般运动,对世界政治经济的性质和国际形势的走向带有根本的规定性,因而不受每个时代都有的个别的、局部的倾向所左右。
第二,时代主题是对世界经济政治总体发展趋势的判断;在历史发展的任何时代,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中都有一个总趋势,它决定着世界经济政治的未来和方向,决定着国际形势的主流。
历史的转折点
历史的转折点引言:当人们回顾历史时,他们会发现某些事件或时期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被称为转折点的时刻,意味着历史的转折或转折点。
本文将探讨一些被广泛认可的历史转折点,并分析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第一节: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发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法国国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该革命的影响扩散到欧洲各地,甚至影响了其他大陆。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后来的民主运动铺平了道路。
它带来了法治、平等、自由和人权意识的兴起,对于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它发生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并随后传播到整个欧洲以及世界各地。
工业革命引领了从手工制造业到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转变。
这一时期witnessed了许多技术的突破,如蒸汽机、纺织机械等,加速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它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场武装冲突,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无数人的伤亡。
战争结束后,国际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联合国成立,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世界和平。
同时,这场战争揭示了纳粹主义的罪恶,进一步推动了人权和民主意识的发展。
第四节:信息时代的兴起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信息时代的兴起,这被认为是另一个历史转折点。
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全球社交环境。
信息时代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的便利,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并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历史的转折点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关键时刻,它们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向和面貌。
通过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信息时代的兴起,我们能够理解这些转折点如何塑造我们现在的世界。
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运用我们所学,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进步思潮 专题辅导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进步思潮四川/左霁林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了帝国主义,人类历史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在全球疯狂扩张。
在中国,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一股股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进步社会思潮不断产生,构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的宏伟篇章。
一、资产阶级改良思想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但同时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统治,在接受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思想。
其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政治上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保护工商业,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以适当的发展;军事上主张采用西法编练新军,增强军事力量;文化教育上主张废八股、办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思想。
它大胆地把矛头指向封建传统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维新思想还包含了浓厚的封建色彩,它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腐朽统治,更没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二、教育救国思潮教育救国思潮最早出现在洋务运动后期,其代表人物是张之洞,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得以长治久安,能否得以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日多,则国势日强。
维新变法时期,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维新派大声疾呼:要救国,必须改革教育!因为他们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的处境,当先变法。
但要变法就要找到本原,而本原就在教育。
后来张謇进一步探讨了教育与实业的彼此关系以及在救国诸因素中何者为重的问题。
他认识到,在民族危亡之机,单凭教育是救不了国的。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在中国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的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国御侮,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
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的了重大的胜利。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鸦片战争以前,在思想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被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死气沉沉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序幕。
导致新思潮萌发的原因主要有:①随着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这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中体西用”,到自由平等博爱,再到民主和科学,最后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思想领域的探索主要活动或主张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件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件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件历史是一本永恒的教科书,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重大事件和转折点,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这些伟大的历史转折,不仅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进化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了对自然的初步控制。
这一历史转折点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城市文明。
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都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些文明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人类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也为后世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进程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随后迅速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器工业的兴起,通过使用蒸汽机、纺织机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的利用率。
工业革命的影响深远。
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同时,工业革命也推动了科技和科学的进步,催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如电力、化学工业、交通运输等。
三、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构20世纪是战争频发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导致数百万人丧生,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超过6000万人丧生,战争的破坏力和残酷程度令人痛心。
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意识到战争的可怕后果,开始重构国际秩序,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
这一历史转折点标志着国际关系的新时代的开始,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对话取代了冲突和对抗。
第一讲 历史转折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理论纷争
马克思主义史讲义(下)第一讲历史转折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理论纷争思考题1、19世纪20世纪之交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全面“修正”的历史背景与基本内容。
2、国际范围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大论争的基本情况。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且这一发展是曲折的。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
反映这些变化的各种流派和思潮也纷至沓来,其中不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及其现实意义的怀疑、责难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然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这一时期,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的出现,以及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这一思潮的批判,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关于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大论争,同时也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序幕。
一、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经历了近30年的相对和平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种理论流派和思潮纷纷出现,对这一时代的新变化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以“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旗号的伯恩施坦主义首先发难,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最引人注目的挑战。
1、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经历其产生之后的第一个世纪之交时,恰逢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革命。
新的炼钢法、发电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等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不断涌现,以及交通通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电力的广泛应用,代表了这个时期最新的技术进步,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超过了轻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
总之,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从而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高速增长。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转折与发展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转折与发展从晚清的崩溃到近代化的迈进,中国近现代史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转折与发展。
这些转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现代面貌,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转折与发展进行归纳总结。
一、晚清的崩溃与列强侵略19世纪末,晚清王朝的崩溃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的压力。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其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的侵蚀。
中国的封建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二、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为了改革与挽救国家危机,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即戊戌变法。
这一改革试图以西方的现代化理念来改造中国社会。
然而,由于改革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和列强的干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
而义和团运动则是封建保守势力对外来侵略的一次反抗,然而由于运动的极端行为,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
随后,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辛亥革命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政治上的改变,也为中国社会的民主与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有标志性的一次运动。
这场运动由于反对列强的剥削和压迫而爆发,成为中国新思潮的代表。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觉醒和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为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抗日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对付日本侵略者的彻底抗战,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团结。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抗击精神,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六、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19世纪初中国历史转折点的探究
19世纪初中国历史转折点的探究19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种种挑战,经历着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历史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来探究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政治上的转折19世纪初,中国政治上的变革正在进行中。
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失去了它的稳定性和传统的合法性,逐渐被人们所质疑。
清朝朝廷的腐败无能和政治上的不公引发了各种不满和反抗。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着一系列的战争和社会动乱,最终导致了清朝王朝的瓦解和大清国的解体。
一方面,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加剧了中国政治上的压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往往被西方的现代化和开放的思想所挑战。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因此而被迫加速。
另一方面,民间的反抗和民间组织的兴起,在政治上加剧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局面。
二、经济上的变革19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中国遭到了西方列强殖民帝国的侵略,这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工业革命的洪流席卷全球,中国也不得不跟随潮流进行现代化改革。
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被制定,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同时,中国的经济也在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
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江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他地区,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兴起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经济文化。
三、社会上的改变19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它们的合法性和支持。
新的思潮和主张不断涌现出来,呼唤着社会文化的改革。
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被挑战,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
与此同时,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人口过剩和社会不公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加剧。
贫富分化,城市化和农村化的差异也导致了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为中国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转型铺平了道路。
结语:19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
历史课世界历史中的重大转折
历史课世界历史中的重大转折世界历史中的重大转折人类历史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经历了许多重大转折。
这些转折事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演变。
本文将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探讨世界历史中的一些重大转折。
1.政治转折政治权利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政治转折往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
例如,法国大革命便是一次重大的政治转折。
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人民取得了自由、平等的权利,启示了世界各国进行政治变革的道路。
而苏联解体也是另一次重大的政治转折。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冷战,也为整个国际政治局势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建国初期的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是重大的政治转折。
2.文化转折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重要组成部分。
而文化转折则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原因。
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文化风格由中世纪的宗教、神秘和黑暗转向了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
这场文化转折促进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进步,并且对现代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大的文化转折。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进步”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经济转折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转折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例如工业革命的经济转折。
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手工,以大规模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业作坊,使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升,经济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而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也是另一次重大的经济转折。
石油危机因为油价的急剧上涨,导致国际贸易、企业生产活动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当时国际社会经济及国际关系的变革。
总之,历史的长河中,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转折事件交织在一起,不断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这些转折事件带给人们深刻的启示和反思,也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讯,奠定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两次历史转折及其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两次历史转折及其启示1. 引言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背景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政治腐败,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开始寻求一种新的道路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这种新的道路,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吸引一切可能的力量参加的伟大斗争。
这场革命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革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不断动荡和变革,是人民对于解放的向往和渴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革命者们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努力寻求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历了两次关键的历史转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两次历史转折的重要性两次历史转折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历史转折发生在国民党北伐战争的胜利,这标志着国民党力量得以在北方建立政权,向南进军,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统一和统一的意志,为未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历史转折是抗日战争的爆发,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抗击日本侵略的转折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两次历史转折的重要性在于它们的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启示。
国共两党在历史转折中的合作加强了他们的相互信任和理解,表明了不同政治力量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民群众在历史转折中展现出了他们的伟大力量和无尽创造力,激励着整个国家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这两次历史转折的启示在于,只有强大的国民团结和人民力量,才能够战胜外来侵略和国内困难,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历史教案探索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历史教案探索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们标志着历史的分界线,对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趋势起着关键作用。
本教案将探索近代历史的几个重要转折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1. 第一次工业革命:铁、煤和蒸汽的时代(500字)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近代历史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它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人类经历了从手工生产方式向机械生产方式的飞跃。
蒸汽机的问世,带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铁路、纺织、矿业等行业迅速崛起。
这一时期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阶级分化明显,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逐渐兴起。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和石油的时代(500字)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力和石油等能源的应用推动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发电机的发明使得电力普及,电力驱动的机器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同时,石油的开采和利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这一时期的科技进步与工业化进程相互促进,全球化进程也逐渐展开。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秩序的崩溃(500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对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摧毁了传统的欧洲秩序,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爆发。
战争期间,各国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得战争规模空前巨大。
然而,战争的残酷和伤亡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战争的可行性,并对传统体制提出了质疑。
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格局在这场战争后发生了重大变化。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秩序的重建(500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场战争导致了巨大的死亡和破坏,直接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制定了国际秩序,并设立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促进和平与合作。
高三历史教案现代史的转折与发展
高三历史教案现代史的转折与发展高三历史教案现代史的转折与发展一、引言现代史作为历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近代以来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史也经历了多次转折和发展。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现代史的转折点和相关发展,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二、转折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是现代史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化迅速崛起,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以机械化生产为主导的工业社会。
这一转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还深刻影响了全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格局。
三、转折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是现代史的另一次重要转折。
以市场经济和私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19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全球主流的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不仅推动了全球贸易和产业发展,还带来了社会分工和人口迁移等深远影响。
四、转折三:殖民主义影响的扩散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殖民主义成为现代史的又一次重要转折。
欧洲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变成经济利益和政治控制的对象。
殖民主义的扩散不仅影响了殖民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民族独立和反殖民主义运动。
五、转折四:世界两次大战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两次大战是现代史的又一次重要转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两场战争导致了全球政治和经济力量的重新分配,瓦解了旧时代的帝国主义体系,推动了国际秩序的重建和国家体系的重塑。
六、转折五:冷战与两极格局二战结束后,冷战的爆发是现代史的重要转折之一。
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他们之间的竞争和对峙导致了全球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期间,核武器的威胁、意识形态斗争以及代理战争的频繁发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初中政治革命时期知识点归纳
初中政治革命时期知识点归纳革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多次重大革命,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在初中政治学习中,了解和掌握革命时期的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将对革命时期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近现代史的背景和上下文。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压迫。
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中国人民渴望摆脱压迫,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于是,一系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其次,我们聚焦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对于革命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21年,当时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从成立之初的几十名党员到如今的庞大组织,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奋斗在中国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前沿。
革命时期还包括了中国大革命。
中国大革命是中国人民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伟大革命。
它的核心特点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革命,其目标是实现中国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民主和社会进步。
中国大革命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陈独秀、张勋、梁启超等。
孙中山是中国大革命中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并坚持实施民主革命。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大革命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科学、民主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革命时期还有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如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
五卅运动是1925年发生在上海的一次大规模抗议运动,获得了广泛的工人和民众支持。
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战争。
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发动工农革命的重要运动。
这些事件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最后,我们要了解中国在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中国的革命是在国际背景下进行的,中国需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
20世纪引领中国前进的三大理论
必修三 专题四 20世纪引领中国前进的三大理论▲总论20世纪中国的100年,是为争取 和 而不懈奋斗的历程。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 学说,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 革命的序幕,其后又将其发展为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人是 ,在 思想指导下,中国社会实现了第 次历史性巨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
世纪之交,“ ”的提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专题知识结构梳理▲考点说明1.考纲:孙中山和三民主义2.考点: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容,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把握“新”的含义。
3.重点把握: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4.阅读内容:无5.浙江省已考内容 无▲基础过关一。
三民主义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统治日益腐败;(2)中国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3)1905年8月,孙中山在创建2.理论的提出:在《》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4.意义(1)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纲领;(2)反映了资产阶级对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的要求;(3)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和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4)在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二.新三民主义1.背景(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捍卫的斗争先后失败;(2)孙中山决定改组,实行;(3)接受和的建议。
2.提出:年国民党一大,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3.内容:新民族主义提出反对;新民权主义主张的民权;新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承认“”,改善工人和的生活。
4.意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和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革命道路上卖出的崭新一步。
▲问题提升1.三民主义反映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与直接矛盾各是什么?三民主义之间关系怎样?三民主义反映的最主要的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反映的直接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
论述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主要表现有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2、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本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表现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3、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本阶段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主要表现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二)第二阶段1、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有国民大革命)2、在第二阶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前期主要表现有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围剿和反围剿,后期表现为九·一八事变)3、在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主要表现有八年抗日战争)4、在第四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有解放战争)二、中国近代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除原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又产生了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阶级、北洋军阀、官僚资产阶级和在中国从事传教、工商业等活动的外国资产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史讲义(下)第一讲历史转折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理论纷争思考题1、19世纪20世纪之交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全面“修正”的历史背景与基本内容。
2、国际范围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大论争的基本情况。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且这一发展是曲折的。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
反映这些变化的各种流派和思潮也纷至沓来,其中不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及其现实意义的怀疑、责难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然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这一时期,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的出现,以及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这一思潮的批判,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关于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大论争,同时也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序幕。
一、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经历了近30年的相对和平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种理论流派和思潮纷纷出现,对这一时代的新变化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以“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旗号的伯恩施坦主义首先发难,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最引人注目的挑战。
1、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经历其产生之后的第一个世纪之交时,恰逢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革命。
新的炼钢法、发电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等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不断涌现,以及交通通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电力的广泛应用,代表了这个时期最新的技术进步,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超过了轻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
总之,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从而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高速增长。
但是,科学技术和生产的高速发展,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是不平衡的。
在这些国家内部,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工业的发展,轻工业的发展落后于重二正业的发展,旧工业部门的发展落后于新工业部门的发展;在这些国家之间,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落后于新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和德国作为新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利用了外资,并在国内开展了科学研究,从而使它们能以最新的技术装备来发展本国的工业,迅速发展经济。
美国的汽车工业、德国的化学工业在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
相反,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英国原有的“世界市场”的地位一落千丈。
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虽然没有创造新的生产关系,但却对已经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向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过渡。
正如列宁后来所指出的:“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性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生长起来的。
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阶段,资本主义的某些基本特性开始转化成自己的对立面,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时代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出来的时候,资本主义才变成了资本帝国主义,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上的基本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
”①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中,无论在马克思主义内部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外部,众多的理论家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地位等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首先,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特别是由于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的经济似乎已经演变成“有组织的”经济制度的表象。
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似乎已经“缓解”,甚至已经“消失”,从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时代历史趋势的理论,如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理论,也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假说”。
其次,资本主义和平时期存在的“合法斗争”,极大地淡化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模糊了对运用无产阶级革命手段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教条”。
相反,主张阶级合作、走和平的“议会道路”,运用“渐进”的手段向社会主义“进化”的理论,却成了一种时尚,甚至被某些社会主义者视为惟一正确的“新思潮”、“新策略”。
同时,在长期的“合法斗争”中,资产阶级也调整了统治策略。
它们利用从殖民地剥削来的部分超额利润,收买本国工人阶级中的上层分子,使工人运动的某些领袖和理论家蜕变成工人贵族,成为一味追求“改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机会主义者。
在理论上,这些机会主义者逐渐在马克思主义内部组成一个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者借口时代的“新变化”,宣布马克思主义一系列基本原理已经“过时”,并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下,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科学性及其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意义。
2、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爱德华·伯恩施坦(1850一1932)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第二国际期间,修正主义思潮的酿成、泛滥是和伯恩施坦的理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伯恩施坦年轻时是作为一位杜林主义者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他是以拉萨尔主义和杜林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
1881年至1890年这10年间,他在主编《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显露的某些组织上和理论上的才能,使他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乃至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名声。
1895年8月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倾向开始公开显露出来。
1896年至1898年,他在《新时代》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题目发表的一组文章,成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解释”的最初批判”,成为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公开责难的代表作。
构成《社会主义问题》的系列文章,通常是指伯恩施坦在1900年编辑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一书确定的六篇文章。
其中,写于1898年的《崩溃论和殖民政策》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观点。
这些基本观点可概括如下:第一,借口反对“崩溃论”,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新趋势和经济危机的现实性。
伯恩施坦完全不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极其显著的资本集中的趋势,断然认为,在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小型企业并没有停止发展,它们只是在和大企业的“比例上逐步地后退”了;即便这种“后退”也被看做是不稳定的。
相反,当时实际存在的大企业增长的趋势,却被看做是工业的“不断的运动”中的一种微不足道的现象;认为这种现象对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变化来说,完全是“次要的”①。
同时,他又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些新的机能的作用,如现代信用制度的灵活性,邮政、电报、客运和货运等交通通讯的完善化,商业统计和情报机构的改进,以及工业家组织的扩展等等,极大地影响着“生产活动与市场状况的关系”,从而“非常有可能,随着经济发展的迈进,一般说来我们将根本不再遇到一向的那种营业危机”②。
第二,断言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已经生长起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消解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意义和作用。
伯恩施坦认为,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来看,这一制度“崩溃”的可能性不是更大了,而是更小了。
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使人们从“实质上”看到了“许多的社会主义得到实现”,或者说“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一部分的实现”。
他所谓已经实现的社会主义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义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组织成民族或国家的社会对经济生活监督权的扩大、企业的良好的民主管理的逐步发展等。
在他看来,社会只要能充分行使其监督经济关系的权利,也就能实际地使私人经营的企业向公共经营的企业转移。
由此,伯恩施坦断言:“一部好的工厂法可以比一整批工厂的国有化包含更多的社会主义。
”③第三,以“探求当前问题的细节”的重要性为借口,主张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通则”)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在伯恩施坦看来,在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人们对社会主义“通则”不再感兴趣,“而是去探讨当前问题的细节,去寻求在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推动社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朝前发展的杠杆和着力点。
”而且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即使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的文献,实际上也是“一个为科学的社会主义这一名称而辩护的纪念性作品”,在他看来,“依科学方式证明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严肃尝试,现在还只是极个别的实例”④。
据此,伯恩施坦“坦白”地承认,“我对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非常缺乏爱好和兴趣。
这个目的无论是什么,对我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
所谓运动,我所指的既是社会的总运动,即社会进步,也是为促进这一进步而进行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⑤“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这一说法,成了概括伯恩施坦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名言”。
伯恩施坦本人把这一说法,仅仅看做是他的“偏重分析的思想方式”的结果。
第四,借口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辩护。
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殖民扩张和对世界领土瓜分的加速,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杠杆。
他貌似公允地主张:社会民主党反对的应该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暴行”和“欺骗性的掠夺”,而不应该是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的扩张,因为这种扩张可以把殖民地国家“纳人文明化制度的范围”。
伯恩施坦试图区分殖民政策的“好的"和“坏的"方面,来为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辩护.。
伯恩施坦还进一步认为,殖民政策能给宗主国增加财富。
如果工人能在一系列社会权利的保护下,从这些增加的财富中分得相应的份额,就能使工人同掠夺殖民财富也有了某种“利害关系”。
因此,如果认为通过反对所有的和一切的殖民政策就能加速本国的革命,这种想法是彻头彻尾站不住脚的,还不说这件事本身就是空想。
”⑥①参见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东方出版社]989年版,第11页。
②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第192页。
③同上书,第195页。
④同上书,第183、191页。
⑤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第192页。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主义问题》的最后一篇文章《社会主义中的现实因素和空想因素》中,伯恩施坦还公开主张用新康德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运动,他断言:“‘回到康德去!’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理论也是适用的”。
在伯恩施坦的心目中,新康德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远远胜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