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10及答案 精品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4)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4)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参考答案】1.BE[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是“欣喜、惊奇的神态”。
E项“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错,应是“由上次别离说起”。
]2.①“寒”“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二、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注意句中加点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注]盖之以蔽霜露。
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
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
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矣。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2)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年全国卷Ⅱ语文高考试题(含答案)
们能够从 去经验中吸
,面对 实,想象未来,而 仅仅被 去的记 最 ,大数据 术 了人的 体身份的
被数据化
数据的表 ,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 是 们的认 喜 了 你是 你
数据的形式被记 将会喜 自身塑
大数据 建构的 体身份会 利用信 去
一种 险, 劝服 影响甚 限
大数据的力量 的人,而是
就是说, 是 体想把 而 支配人 压抑人
试卷 答题无效 4.作 使用铅笔画出,确定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 黑
5.保持卡面清洁, 要 叠 一 文阅读 36
要弄破 弄皱, 准使用涂改液 修 带 刮纸刀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小题,9 阅读 面的文字, 重 谓 被遗 1~3 题 , 数据 体 要求数据 者永久删除 数据 体的个人数据, 的 储器 易于提 被 联网遗 数
回家 , 了半点多钟,没 着 在
大家决定 看电影了,
个 儿,小秃回来了 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 回来
巷外 的是洋车,耽误 了 重重 几 了, 大 门, 确是 向前 在 车的 毛两毛向 要, , 脚是向前向 , 抬脚 去搀
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 给 老走
是车 高了,是欺侮 连 着 自 准知道
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而 乐意参 些意 ,如 完吗?说 奇怪, 是在
都是小 , 就是要个金九连 影场 ,家 要 显着复
大家 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 了,人们全 外走 场完了,晚场 点才开呢 才想起问 重
喊 瓜子的 说起家
瓜子便 够派儿 看 的 来了, 好走 一直到 姥姥睡了 , 是
声电影到 怎 说来着?
舅 想了想
管它
所辨析
声电影
没看 谓 声电影 是
老 前, 来一套说法, 独 而 声 如 之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5及答案 精品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5)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张养浩万象①欲焦枯,一雨足沾濡②。
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
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③,欢喜的无是处。
注①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
②沾濡(rú):润湿,润泽。
③和余:连同我。
一说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
1.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作者的不同心情。
B.三、四句,作者以纤细的笔触,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
C.“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
D.“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E.“无是处”是说没办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现了作者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
2.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BD[B项“纤细的笔触”错,三、四句对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做了大笔勾勒,纤细的笔触和一景一物的描绘是难以表现这场雨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变化的。
D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勃勃生机;而“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则是说蓑衣因旧而枯黄,如今因雨仿佛得以返绿,并不是真变绿,只是借此表达了喜悦的心情,故选项有误。
]2.(1)诗眼是“喜”。
(2)①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寄寓喜悦之情。
②直抒胸臆,通过写农夫起舞和作者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
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
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
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
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5篇)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5篇)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Ⅲ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2018年高考新课标II卷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一、【试题】(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①(2分)d②(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赏析一】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
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
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II)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①苏轼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②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作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二人曾在此楼饯别。
②濉:水名。
③淮:淮河。
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端以回忆开始,回想从前自己与孙巨源在景疏楼饯别时,明月如水的情境。
B.“美酒”句至上片末,主要写二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以及别后三年美酒清歌的慰藉。
C.“今朝”三句写客人传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
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月”的意象在该词中的作用。
答:答案精析1.B2.(1)此词上片以“月”为主要意象抒发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明月如水”,交代离别时的情境,渲染别离时静谧清冷的气氛。
(3)“月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二人依依不舍的离情。
(4)“孤光又满”句到上片末,主要用“月”见证别后的孤独,表现友情的深厚。
月在此既是见证者又是陪伴者,是词人借以寄托和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意象。
二、请灵活使用推断法,判断下列对句中实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订正其义)1.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富比封建君焉。
丈人卒,其子继之。
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
岁.余去且半,又岁余尽去,其家遂贫。
岁:每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年2.(陶渊明)疏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惯簿书..。
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2卷(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Ⅱ)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6)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6)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余小步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
注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
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诗人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蓬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所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E.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答案精析1.CD[C项颔联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因而此句无生机蓬勃之象。
D项不是直抒胸臆。
]2.①语言清爽。
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
②景物清新。
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
③情感轻松。
雨余小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
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2018年语文高考真题全国卷Ⅱ,含详细答案及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6)及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6)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余小步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
注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
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诗人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蓬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所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E.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答案精析1.CD[C项颔联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因而此句无生机蓬勃之象。
D项不是直抒胸臆。
]2.①语言清爽。
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
②景物清新。
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
③情感轻松。
雨余小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
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1及答案 精品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1)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了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BE[A项“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
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
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
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1)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
(2)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
2018年全国卷Ⅱ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10)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又呈吴郎①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征求:指征敛赋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做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的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
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了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
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参考答案】1.CD[C项“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插上篱笆防范她。
D项“借景抒情”错,应是“缘事议论”或“即事抒情”。
]2.①同情弱小,悲天悯人。
诗人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②劝告亲戚,与人为善。
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
③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
④评议时政,反对战乱。
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二、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
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记·卷五》)答案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参考译文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记录周全,用两句话概括,就是:“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吃斋的人如果在煮笋的时候拌上别的东西,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的味道会把笋的鲜味夺走,笋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
正确的做法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
最美好的东西适宜单独做,笋就是这样。
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唯独猪肉合适,还特别适宜和肥肉一起煮。
不要肥肉的腻,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香格里拉夏磊①那会儿正是九月,我踏上了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告别了所有的繁杂事务,告别了浩瀚的滇池,在大观楼感慨一番之后,就一直往西。
我期待着这次旅行,期待着让心灵和脚步一起一点一点走向心中那个圣洁的地方,期待着在那个地方找回已经丢失的一些纯净的东西。
②世上没有一种花是这样命名的,当你心里感到幸福、喜悦的时候,你看到身边有一朵无名的小花,那么这花就可以叫作格桑花。
因此,当我离开丽江几小时停下车向着香格里拉腹地慢慢走着的时候,我感到心里是那么的温暖,我真的没想到这里除了已经凋谢的杜鹃,竟然还有那么多幸福的格桑花在幸福地开着。
③我相信眼前这个开阔的山谷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香格里拉,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和我想象中的“心中的日月”。
我无须像很多人一样总去探究到底哪里是香格里拉,因为香格里拉是.....遥远地驻扎在心里的.........。
④按我平素的喜好,我更愿意在有人文景观的地方流连,更希望在与前人的对话里寻找历史的华彩和远去的云烟,比如刚刚离开的昆明的大观楼。
可不知为什么香格里拉却一直牵动着我的思绪,那一方山水那一片天空有一种说不清的亲切,让我一想到这个名字就感到几许温暖,而且我觉得香格里拉和大观楼之间一定有着某种可以联想的东西。
⑤也许,正是和我今天一样,当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也走在这样的草原上,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消失的地平线》里这样告诉我们:“香格里拉是那样的可爱,那深深蕴含于秀丽高雅的芯蕊之中的神秘让人怦然心动。
那清凉的空气静谧得似乎停止了流动。
”书中说大约在七十年前,几个英国人因为避难而迫降在一个叫蓝月山谷的地方,这里四面雪山环绕,只有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寺庙、金矿和纯净的空气,那里没有贫穷和疾病,没有仇恨与死亡,只有开满山野的鲜花和健壮的牛羊。
这里的人们都很长寿,人们自由自在地静静地享受阳光和雪山以及自然界的一切。
在这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蓝天下到处挂满了经幡,喇嘛庙永远都香火缭绕,庇护着这一方生灵。
后来他们就留在了这里,香格里拉就成了西方人心里的世外桃源。
⑥我只想一直往前走,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牵引着,或者说更像一种召唤,也许这正是一种皈依的状态,正是那种说不清的亲切的来由。
人的心灵有时强大得能容得下所有的俗事纷扰甚至苦难,可当面对这陌生的纯净的时候,却渺小得只能选择服从。
⑦午后的天空蓝得叫我心慌,我不知道它的高低,但我知道我只有不停地仰望内心才会安静。
白云变幻着身姿仿佛在告诉我那里是他们自由的家园,有一会儿我想我要是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有多好;山看起来都是那么遥远,或者说根本无法判断它们的远近,白绒毛一样的雪山就像是地平线以外的,让我觉得它们是超生命的智者正在静静地凝视我们;无数的格桑花覆盖着山丘,反射着从云层里透出的阳光,让我感到它们是那样的鲜活和神秘,鲜活得根本不忍走近,神秘得根本不能走近;而脚下一片片连天接日的狼毒花正把这个秋天燃烧得火红火红。
⑧我无法告诉你我看到的一切,我正努力记录下我的心境,而这个心境早已被荡涤得清清明明。
我需要并甘愿被某种意念主宰,我需要在这个时刻坐在自己内心早已熟悉的地方安静一会儿。
⑨然而,终究还是俗人,还有许许多多的情怀萦绕于心,又怎能做到超然出世了无牵挂呢?又怎能把一颗火热的心完全融化在清凉的风里并一同消失在地平线上呢?而当一些情感它本身就纯净得宛如这高原的雪水,它何尝不是上天的恩赐,它正是上天要求我们记住并永远珍藏的。
(选自《散文》2009年第8期《一枕清霜》,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加)1.根据上下文说明第③段加点语句“香格里拉是遥远地驻扎在心里的”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香格里拉是“遥远”的,是人们生活中可以望见但难能到达的理想境界。
(2)“在心里”暗示香格里拉在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而只是圣洁心境的象征。
(3)“驻扎”说明香格里拉的美好境界“与生俱来”,且牢牢扎根于人类内心,只是它有可能受世俗蒙蔽。
2.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丰富内容,加入七十年前英国人在这里的遭遇,不局限于作者的个人际遇,使文章更具时空纵深感,且富于传奇色彩。
(2)插入历史材料,避免平铺直叙,文章变得曲折有致,更有艺术感染力。
(3)深化主题,说明香格里拉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人类普遍的追求。
3.“抒情性”是本文的突出特点,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运用大量心理描写,直接抒发内心感受,比如“我感到心里是那么的温暖”“那一方山水那一片天空有一种说不清的亲切”“午后的天空蓝得叫我心慌”。
(2)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文中通过许多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香格里拉的赞美之情,比如“白云变幻着身姿”“白绒毛一样的雪山”“狼毒花正把这个秋天燃烧得火红火红”等。
(3)借用“香格里拉”意象(或抒情对象),抒发自己对人世美好境界的赞美之情。
4.写出最能体现香格里拉特点的一个形容词,并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纯净(或“圣洁”等语义相近的词)。
理由:(1)作者多次用“纯净”形容香格里拉及其景物,比如第①段说“我”期待的是“圣洁”“纯净”,第⑤段有“纯净的空气”,第⑨段有“纯净得宛如这高原的雪水”;(2)香格里拉带给人的心灵感受也主要指向“纯净”,如第⑧段说“心境早已被荡涤得清清明明”,可见它指向的是“纯净”的心灵;(3)文中多次用“繁杂事务”“俗事纷扰”作为香格里拉的对立面,也指向香格里拉的“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