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
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纯洁友爱、孝敬父母的感恩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揭示主题,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杨氏之子》,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自读文章,然后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重点解释生词和短语。
提问学生对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
3. 合作探究(2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问题集,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4. 表达交流(15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分享对《杨氏之子》的感悟和思考,鼓励学生用书面表达记录下心得。
5. 拓展延伸(10分钟)
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背景。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多加强对故事的分析能力和深度思考。
下一次课我将针对这一点做出相应调整。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希朿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儿子孔君平利用智慧和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的故事。
课文通过杨氏之子的回答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以及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并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2.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
2.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杨氏之子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3.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杨氏之子为什么能够回答出那样聪明的话?b.你觉得杨氏之子的回答有哪些优点?c.你觉得我们应该向杨氏之子学习什么?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以“杨氏之子”为题材,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共2课时)
21《杨氏之子》教案(共计2课时)一、课前解析关注选文出处:《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
主要记载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书中虽有标榜名士风度、崇尚清谈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一些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懿行的记述。
其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
关注作者: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
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关注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 通过诵读, 扫清字词读音障碍, 并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
第二, 通过诵读, 正确断句, 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 并体味文句意蕴。
第三, 通过诵读粗略了解文章大意,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第四,通过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把握文章的内在韵律,并初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关注描写人物聪慧的字词:聪明伶俐冰雪聪明秀外慧中能说会道伶牙俐齿颖悟绝伦七窍玲珑慧心妙舌才思敏捷能言善辩二、教学目标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1.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生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理解文章中的道理,明白“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明白“孝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文章中所含的“孝道”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孝道”的内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学生课文朗读;–教师解释生词、句子,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3.探究(20分钟)–学生自由讨论故事中的孝道精神,并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小组合作,完成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部分。
4.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课文中所传达的“孝道”精神;–引导学生明确“孝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一篇关于“孝道”的文章,或者用一段话表达对“孝道”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自由讨论和小组合作环节表现积极,思维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孝道”概念理解仍有偏差,需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孝道”精神。
下一节课将多设置案例分析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孝道”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二课时)
10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写六个生字,会认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要点】能根据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检查1.分句指名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别字,其他同学对读的情况简单评价。
说明:教师要注意对读课文的学生和学生的评价做评价。
目的让读的学生了解自己读的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又提醒没有轮到读的学生的要注意倾听。
2.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1.把课文读通了,下面该理解课文意思了。
板书:理解意思文言文语言简短,但包含的意思却很多,理解意思的时候就要善于想象。
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话。
要求用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老师建议可以自己独立思考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理解。
(1)媒体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很”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你怎么知道?板书:看注释看注释是理解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很聪明。
)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看注释。
(2)媒体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他的”指小孩的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3)媒体出示:为设果,果有杨梅。
媒体出示:()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联系上下文。
(4)媒体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案
示:________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闻:________
三、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杨氏之子》。
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表演朗读这一环节能帮助学生深化对人物语言的理解。
(6)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你能说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吗?【出示课件6】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板书:孔雀——孔家禽)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
6.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板书:甚聪惠)
四、熟读成诵
1.独立朗读,熟读成诵。
2.小组同学互相检查,相互评议。
3.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背诵比赛。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课堂小结:
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通过课文中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和勇敢,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词汇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杨氏之子》2.多媒体教学设备3.教学课件4.学习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到答案。
例如:课文讲述了杨氏之子的哪些聪明才智?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会如何应对困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一课 《杨氏之子》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杨氏之子》故事情节,掌握关键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能够进行简单的语言描述。
通过故事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孝道、忠诚、人情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杨氏之子》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用简单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感悟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杨氏之子》的主题。
2.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二步:学习故事(30分钟)1.师生共同阅读故事,教师讲解生词和理解难点。
2.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相互解释故事内容,弄清故事脉络。
第三步:情感体验(20分钟)1.让学生就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做一定的角色扮演,让他们体会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第四步:语言表达(25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形象细腻地表达人物心理活动。
2.教师通过点评引导学生进行修正和提高。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所包含的传统美德。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四、课后作业1.小组内完成一份《杨氏之子》心得体会。
2.自行选择一段故事中的情节进行书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发挥,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在本课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掌握了《杨氏之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情感和价值观上有所感悟。
教师在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1课,是古代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杨氏之子孔君平利用智慧和机智巧妙地回应了父亲的责难,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聪明才智。
本课内容丰富,语言简洁,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古代寓言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文中难点词汇、句子以及领悟故事道理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此外,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各有差异,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脉络;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辞谢”造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待人接物要谦虚有礼,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思考,培养机智、幽默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脉络;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难点词汇、句子以及领悟故事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翻译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节奏。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2.生字词卡片3.PPT课件4.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而导入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或视频,学生跟随录音或视频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卡片上的生字词。
第21课《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课题21.杨氏之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2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
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3.理解幽默的作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灵活运用幽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整篇课文难度不大,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就能读懂,课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以及体会语言的幽默性。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教学过程任务一:体会巧妙,感受机智1.理解孔君平的话。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你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为什么他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板书:杨梅——杨家果)(2)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3)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4)读最后两句话,思考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可以借助板书来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请大家分组讨论,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呢?(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2)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的回答和杨氏之子相比,你体会到了什么?(杨氏子聪明,语言幽默、有礼貌)3.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请大家观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第1句话是肯定句,第2句话是否定句)(2)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的回答很机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杨氏子用反问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回答,既表示自己的姓氏与水果之间没有关系,同时还巧妙地用孔君平的姓氏进行反驳,让孔君平无法回应。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课题:《杨氏之子》第一课时•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了解杨氏家族的传统习俗与家风–掌握课文内容,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反复朗读并背诵部分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隐含的文化内涵–灵活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情感表达第二课时•课型:读写课•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杨氏家族的家风与价值观–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中的观点与思想–提高写作能力,能够写出简短的段落•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寓意和价值观念–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在写作中添加个人见解和情感•教学难点:–运用较为生僻的成语和俗语进行表达–尝试写出带有感情色彩的短文段落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教案、课文、黑板报、图片资料等•学生背诵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准备提问•准备课堂互动形式,如问题探讨、小组讨论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热身(5分钟)–学生诵读课文,熟悉内容–询问学生对杨氏之子的印象2.导入(10分钟)–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杨氏家族的传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预测故事发展3.学习(30分钟)–逐段解读课文,讲解生词词语–学生跟读、朗读,感受情感色彩4.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反常之处–分角色朗读课文,模拟情景5.总结(5分钟)–整理课文要点,展示板书内容第二课时1.复习(10分钟)–让学生简述前一堂课的故事情节–提问复习关键词汇和短语2.引入(15分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及家庭价值观–学生互动分享家庭故事3.写作训练(30分钟)–指导学生写出简短段落,描述自己的家风观念–检查学生所写段落,指出亮点和改进建议4.展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所写内容,点评彼此的作品–教师点评学生作品,鼓励积极表现课堂延伸•邀请学生录制朗读课文的音频,展示给其他班级•组织学生开展家庭价值观主题的绘画比赛课后反思•整理学生对课文的反馈意见,思考可能的改进措施•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亮点与不足,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以上是《杨氏之子》教案的内容,希朿能够有所启发,谢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篇一: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背诵课文。
3.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懂故事,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在古代梁国,有一姓杨家的孩子九岁了,特别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拜访孩子的父亲,恰巧孩子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把孩子叫了出来,想考验一下他是不是像传闻一样聪明。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孔君平是怎样考验这个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说意思,师归纳)二、初读课文,检查朗读1.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6.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
(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用现代语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找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
(在进行过程中,强调“杨、孔、君、夫子”等关键词,引起学生注意)预设:惠:同“慧”,智慧。
诣:拜访。
乃:就,于是。
示:给……看。
君:您。
古时敬称。
闻:听说。
禽:鸟。
夫子:古诗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君平。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4.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5.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生举手说)二、体会语言的艺术与精妙导语: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觉得哪句话最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妙在哪儿?预设:1.你说杨梅和我是一家,在姓氏上和我开玩笑,我说没听过孔雀和你是一家,也从姓氏上回敬给你。
21《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中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想象故事场景,提高朗读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敬他人,善于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1. 熟读并理解课文《杨氏之子》的内容,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2. 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提高朗读感悟。
3. 学习课文中的对话,掌握人物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难点:学习课文中的对话,掌握人物的语言特点,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课文课件或黑板3. 学生课本4. 笔记本和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简单复述课文情节。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怎样的品质?他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思考问题。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分角色朗读(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角色进行朗读。
2. 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四、学习课文对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对话,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对话场景,体会人物情感。
3. 教师对学生的角色扮演进行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杨氏之子》聪明才智应对问题尊敬他人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杨氏之子》,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运用课文中的对话,编写一个类似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对话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人物的语言特点。
(精品教案)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
2.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杨家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
那么,这个小孩到底聪明在什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杨氏之子》,弄清这个问题的答案。
板块二理解字词,读懂故事1.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句段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明确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①杨氏:姓杨的人家。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②甚:很。
③惠:同“慧”,智慧。
(2)连词成句,理解句子。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3)引导学生明确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主要人物——“杨氏子”,以及他的特点——“甚聪惠”,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句段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指导学生明确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①诣:拜访。
②其:代词,他的,指杨氏子的。
③乃:就,于是。
(2)连词成句,理解句子。
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3)这句话中有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现象,指导学生想象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
(4)指名表演,填补空白。
句段3:为设果,果有杨梅。
(1)指导学生明确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①为:表示行为的对象,替。
②设:摆放,摆设。
(2)连词成句,理解句子。
(孩子)给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3)引导学生明确:这句话省略了主语,根据上文并联系生活经验可知,主语为这个孩子。
孩子作为主人,为客人孔君平摆上了水果,由此可见孩子很有礼貌,会招待客人。
句段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指导学生明确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①示:给……看。
五下语文《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案
五下语文《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案课时目标:1.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2.能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细读课文,品味对话1.抓主角,明结构。
对话交流:课文主要写谁?他有什么特点?第一句话与后面四句是什么关系?预设:课文主要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
第一句总领全文,后面四句都是围绕“甚聪惠”写的。
2.抓关键,说“聪惠”。
(1)自读课文,想想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杨氏之子“甚聪惠”。
(2)组织交流。
预设:“乃呼儿出”,说明孔君平知道杨氏之子“甚聪惠”;“为设果”,可以看出杨氏之子虽只有九岁,却能周到得体地待客,可见“甚聪惠”;杨氏之子机智应答孔君平的玩笑话,足见“甚聪惠”。
3.抓对话,悟智慧。
(1)想一想,议一议:故事中最能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是什么?为什么?(2)指名说一说: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哪里?预设:听得明白——知道孔君平在拿“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的联系开玩笑;答得妙——不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还用上“未闻”一词,显得委婉有礼。
(3)合作读一读:师生合作,表演读对话。
(4)引导试一试:如果来访的客人姓李,杨氏之子会怎么应答?如果姓赵呢?(5)比赛背一背:看谁能快速背熟课文。
4.总结: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惠”。
这就是语言的精妙和智慧啊!二、拓展阅读,能力迁移1.出示选自《世说新语》的《咏雪》一文,读通短文,理解大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议一议,说一说:谁的比喻更高明,为什么?三、布置作业,课堂延伸1.背诵课文。
2.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收集一些《世说新语》中“妙语趣答”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虽短,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感到新奇的同时还是有些难度的。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新)五年级下册 杨氏之子教案二
杨氏之子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字词,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
2、品味词句,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
3、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并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教学媒体多媒体一、复习导入1、回顾内容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故事人物有两个: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
讲的故事是: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天,孔君平去家拜访,父亲不在就见了儿子,两人展开了一番对答。
2、回顾主要字词“诣”——拜见拜访“惠”——同“慧”,智慧“为”——替、给“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家禽”——两个字禽,鸟二、探究交流,品得意味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也认识了杨氏之子。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留给我们的印象,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个聪明的孩子?预设1:“为设果”——懂得待客之道预设2:“应声答曰”——反应快,思维敏捷预设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是对应孔君平的“此是君家果”。
孔君平为什么说这句话?想象一下,他会带着什么样的表情、语气来说这句话?试着读读。
原来孔君平是借着杨梅做话题来开杨氏之子的玩笑,一语双关,看来孔也是个聪明之人。
那么杨氏之子的回答到底妙在哪里呢?生交流小结:这样说来,如果杨梅是我们杨家的水果,那么——;既然孔雀不是您孔家的鸟儿,那么——。
回答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这在兵法上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孔是个聪明人,杨氏之子的聪明更胜一筹,这是一场智慧的较量。
所以课文中用的就不是聪明这个词,而是——聪惠聪明和聪慧的区别:那么什么是会分辨判断、发明创造呢?老师来考考你们:假如这天来的客人不是姓孔,而是姓柳、姓黄,应该如何应对?孔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如果用完全一样的语言形式,直接回答、反驳孔,应该怎么说呢?对比朗读,体会区别: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交流:委婉、含蓄——从年龄来说,一个是晚辈,一个是长辈;从身份上来说,一个是主人,一个是客人。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第二课时》语文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与人沟通。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非常。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就,于是。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说。
这。
没有听说。
二、重点研读,感受人物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明确: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杨氏之子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
表现在:①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从“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一词可以感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3.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预设:抓住“杨梅”及“杨氏子”来思考,理解孔君平所说的话,进而把握其言外之意。
明确: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于是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亲切。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依照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小孩应对语言的巧妙。
体会人物机智。
2、激发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兴趣、3、有感情的读背课文、教学重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小组合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提出要求,让学生大声读出来。
(出示课件1)一、故事引入,板书课题1、谈话交流,同学们,您们会说话不?会说好话不?能把话说巧妙不?今天,老师给大伙儿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请大伙儿看看、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出示课件2)(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
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您能保密不?”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生、默读故事后,师:看明白了不?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不?您从哪儿明白的?3、对,您读明白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然而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纳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个地方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机智幽默的语言不仅能使我们摆脱“困境”,还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像如此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特别多,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文言文,齐读课题――《杨氏之子》(出示课件3)二、品读课文,精读赏析1、检查通读情况(出示课件4)2、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如此才有古文的韵味、师范读,练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出示课件5)重点强调这些字的读音:惠诣为应3、指名读文。
相机评价。
重点指导朗读: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评:您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孔指以示儿曰”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4、齐读。
(评:您们都读得有滋有味的,都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杨氏之子》。
二、再读课文,了解意思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1)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①杨氏子是我国古代梁国的,他的年龄只有九岁,比我们大家还要小。
(板书:杨氏子)②“聪”的意思是――聪明,“惠”是通假字,通“慧”,“惠”的意思是――智慧。
③“甚”是“非常”的意思。
“甚聪惠”的意思是很聪明,非常聪明。
(2)你是怎样读懂上面词语的意思的?(看注释)(3)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甚)为什么?(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自由发言。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聪明,读出内心对杨氏之子的喜爱。
(6)教师小结: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出示课件7】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
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课程概述本节课是国语课,教师将学生带入《杨氏之子》故事的情境中,通过阅读与听取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和家庭责任。
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了解“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树立道德观念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学生理解“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含义2.了解故事情节,抓住主旨,形成整体理解难点1.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更好地理解故事2.帮助学生针对故事情境展开独立思考,形成个人思考和言辞表达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旨2.问答法:带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3.分组讨论法:提高学生思考能力,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进而展开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的思考与感受教学过程1.阅读故事:让学生阅读故事《杨氏之子》2.讲述情节:老师讲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及其所展现的家庭责任3.解释“多行不义必自毙”:老师通过对“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谚语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4.分组讨论: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道理,以及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展开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观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5.组间交流:老师引导各小组将自身的观点或见解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并展开讨论6.发表个人看法:老师请每名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本节课主题“多行不义必自毙”及故事的感悟和看法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收获了语文知识,更树立了道德观念,提高了思考和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常怀善念,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第二课时》语文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与人沟通。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非常。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就,于是。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说。
这。
没有听说。
二、重点研读,感受人物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明确: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杨氏之子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
表现在:①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从“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一词可以感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3.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预设:抓住“杨梅”及“杨氏子”来思考,理解孔君平所说的话,进而把握其言外之意。
明确: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于是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亲切。
(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预设: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
明确:孩子听懂了,而且不假思索地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拿孔君平的“姓”和孔雀联系起来反驳。
过渡: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回应了孔君平。
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怎么回答他?比较下面几种不同的回答,你认为哪种回答好?为什么?(课件出示)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孔雀是君家禽。
③难道孔雀是君家禽?明确:很显然第①种好。
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
更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拓展练说: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示例: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4.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
(1)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读出意味。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体会话中深意。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三、想象练笔,充实文本1.课件出示话题,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展开想象,并写下来。
(教师课件出示)话题一: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些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
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话题二:“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们难道就说了这两句话吗?展开想象,扩展他们之间的对话,一定要把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示例: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街坊邻居无一不夸奖称赞他。
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孔君平前来拜访。
不巧,父亲正好有事出去了,孔君平便叫出了九岁的孩子。
孩子给客人端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知道这孩子才思敏捷,又一时兴起,指着杨梅开玩笑道:“早闻你的聪明才智,不知是否真也?喏,此是君家果。
”杨梅和孩子是同一“姓氏”的,故此一说。
那孩子早已领悟其中的含义,眼珠一转,决定就来个顺水推舟,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又和孔君平是同一“姓氏”。
孔君平一愣,见这孩子婉转又有力地反驳了自己的话,明白这孩子的智慧并不是吹的。
他为这个孩子而高兴,忍不住拍手叫好:“好哇,孩子!小小年纪如此优秀,长大一定会有所作为。
”孩子只是含笑不语,因为他明白--要做到“有所作为”,是要靠自己努力的。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1.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2.分享自己课外搜集的幽默故事。
3.启发谈话:从这些故事或笑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教学重点片段实录】◆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教学重难点)师:这篇文言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生:我知道,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杨氏之子非常聪明,而后面的人物对话就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
师:你是从哪儿读出“非常聪明”来的?生:我是从“甚聪惠”这几个字读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生:“甚”是很的意思,“惠”是智慧的意思。
所以“甚聪惠”就可以理解为很聪慧,非常聪明。
师:大家对他的解释满意吗?此处是否有掌声?(掌声)师:我发现了,他很会学习,能结合书上的注释来理解课文,希望大家也能像他这样学习。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课文哪里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你们哪个小组找到了,并能把杨氏之子的聪明进行详细解读?(各小组合作研讨“对话”部分)生1:我们小组成员认为,从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就是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这里杨氏之子由孔君平的“孔”姓联想到了孔雀。
他是一语双关,回应了孔君平的话。
生2:我来补充。
当孩子端来杨梅时,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
”他这话里有所指,暗示杨梅就是杨家的水果。
而聪明的孩子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并及时作出了回应。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体会的?你们有哪些独到的见解?生:我们小组的理解是:杨家小儿反应敏捷,回答巧妙,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大家看,如果这个孩子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虽然也表达了他的言外之意,但显得力度不足。
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成语解释--反唇相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啊!不仅巧妙,而且有力!师:你很有想法!大家觉得是这样吗?生:(齐)是。
师:那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生1:啊!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听出我的言外之意,真聪明啊!生2:我觉得,孔君平会无言以对。
他完全没有料到孩子会这样回击他,而且这样的回答也做到了无懈可击。
师:这也验证了“甚聪惠”这层意思!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生:(齐)喜欢。
师:你们谁愿意用朗读表现出孩子的聪明?(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赏析:《杨氏之子》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又一篇文言文,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蓝本”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学会借助书上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读懂文本。
另一方面,全文围绕“甚聪惠”展开。
故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甚聪惠”引导学生“读得进去,悟得出来”。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式研读,探究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敏之处,挖掘孩子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艺术,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
教师十分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以互动式的民主课堂,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让他们乐于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这样在多元探究孩子的“聪惠”之时,引导学生朗读,以读悟思,以读升华情感,以读感受杨氏之子的品质。
【教学反思】《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的突现。
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导入时,我由一则幽默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艺术。
在解题时,我又结合文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积极、发散的思维过程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亲近了文本。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
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
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他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接下来我进行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的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
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读得很有韵味了。
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幽默和风趣”,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
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
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我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
”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同桌合作,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这样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对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