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性变化与混生音乐创作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交 融 中 ,中原 音 乐 文化 都 处 于 明显 的 “ 势 ”地位 。但 是 时 间的 推 移 、历 史 的变 迁 对 于 任 何 一 种 意 识形 态 来 说都 是 一 个 发 展 强 的过 程 ,在 这个 发展 过 程 中政 治 、经济 等 因素 对 音 乐 的 影 响 是不 言 而 喻 的 。西域 音 乐 与 中原 音 乐 的 融 合 、西 域 之 间的 音 乐 交
一
、
中 国 民族 民 间音 乐 与 流行 音乐 的特 征
( )民 族 民 间 音乐 一
我 国是 一 个 多 民族 国家 ,民族 音 乐 源 远 流 长 ,而且 中 国人 民 自古 就有 着交 流 融 合 的 习惯 和 海纳 百川 的豁 达 和 融 会 贯通 的
精神。在 以中原音乐、西域音乐和外国音乐 为 大来源的中国传统音乐经过数千年 的发展 ,积淀了各 民族 的艺术智慧和创造
五四时期 ,我 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各 个领域都受到外来文化 的侵袭,而音乐也必然受到侵袭 。当然这种侵 袭从某种角
度 来 说也 是 我 国 民族音 乐发 展 的一 次 契 机 。 而 那 个 时 期 文化 思想 领 域 里 的 否 定 思潮 却 高 举 国学 之 大 旗对 “ 音 乐 ” 行 了 然 新 进 全盘 否定 。 中 国 的流 行 音 乐 尤其 是所 谓 的 “ 潮 音 乐 ” 说 是在 西方 强势 文 化 冲 击 下 的 派 生物 , 然众 多音 乐 人 可 以借 “ 而 新 可 虽 流 行音 乐 ”的 形式 来 表 现 生 活 和 情 感 ,但 是 作 为 音 乐它 已经 不 再 是 一种 宜 于 实现 超 越 性 的 艺 术 ,而 是 一 种 在 人 们 日常生 活 过 程
中国戏曲音乐发展中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从“双重乐感”谈起
作 的 内在 冲 动 。这 个 作 品 的 创 作 者 谭 密 子 是 上 海 音
乐学 院 的长笛 演奏 家 , 会 作 曲 , 重要 的是 , 还会 他 更 他 唱京 剧 。演奏 者则 主要 是 当年 即 已享誉 乐坛 的 、 俞 以
分 也 力 求 浓 郁 的 京 剧 风 格 , 一 方 面 则 积 极 拓 展 了旋 另 律 语 汇 , 整 个 乐 曲更 加 抒 展 流 畅 、 颖 别 致 , 努 力 使 新 并
律 , 正 为 最 广 大 民 众 服 务 的 “中 华 民 族 新 文 化 ”; 真 它 也 是 具 有 民族 独 立 和 尊 严 , 有 民族 特 性 和 品 格 的 文 具
及 其 相应演 奏 技巧 , 互 之 间得 以严谨 、 契配 合 , 相 默 带
来 了重要 保 证 。但 是 更 重 要 的是 , “双 重 乐 感 ” 得 使
于 中 国 步 入 现 代 社 会 以后 , 化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一 次 具 文 体 论 述 。他 认 为 , 种 “ 四 ”以 来 的 新 民 主 主 义 文 这 五 化 不 仅 与 数 千 年 以来 的封 建 文 化 截 然 有 别 , 且 也 与 而 “ 四 ” 前 的 资 产 阶 级 文 化 革 命 完 全 不 同 。 “五 四 ” 五 之 以前那 种种 关 于学 校 与 科 举 之争 , 学 与 旧学 之 争 , 新
17 0
中 文 社 会 科 学 引文 索 引 ( s c ) 源 期 刊 艺 术百 家 2 1 cs 1来 0 2年 第 4期 总 第 17期 2
HUNDRED SCH00LS I ARTS N
口
文 章 编 号 :0 3—9 0 2 1 )4— 17— 6 10 14(0 2 0 0 0 0
从民族性到“中国性”:权吉浩钢琴音乐创作研究的一种路径
浩 作 品 的可舞 性和 画 面感 在钱 先 生 的评论 中鲜 明地 民族 烙 印往往 是 艺术 家 的天 性流 露 ” , “ 艺术 家 天
呈 现 出来 ,作 品中蕴含 的 民族 特色 跃然 纸上 。 值 得注 意 的是 ,1 9 8 6年 ,还在 延边 艺校任 教 的
族性与现代精神 的碰撞
国 内音 乐评 论 界 早 பைடு நூலகம் 1 9 8 6年 就 有 学 者 钱 亦 平
量众 多的 西方 钢 琴音 乐 作 品 ,人们 日益 呼唤 更 多优 撰 文 《 长 抒 短 奏 绚 丽 多 彩— — 权 吉 浩 与 他 的钢 琴
秀 的 中 国钢 琴 音 乐作 品能够 呈 现在 国人面 前 。在全 组 曲 <长 短 组 合 > 》评 价 权 吉 浩 的钢 琴 音 乐 创 作 ,
的一 个 问题 , 比如 在论 及 先锋 派音 乐 时 ,他 引述 了 而且 在两 者 的碰撞 中并 存 。 ” 在这 一 时期 的相关 苏 联 作 曲家 的话 : “ 评 价 一部 作 品的好 坏 ,不 能仅 评论 中,管建 华 也 曾经在 分析 《 长短 的组 合 》结构 限于音 乐 语言 的新 旧,主要 是看 作 品 的个性 和 民族 原则 和音 乐特 点的 同时 ,揭示 了权 吉浩 这 部 中 国钢 性 。 他 评价 俄 罗斯作 曲家列 曼 的钢 琴协 奏 曲 , “ 他 琴音 乐作 品与 《 绣 金匾 》 《 渔 舟唱 晚 》 《 百 鸟朝 凤》
金 茗
[内容提要 】 权 吉浩是 当代 中国多民族语境 中 涌现 出的本土作 曲家 ,在钢琴 音 乐作 品的创作 过程 中,他 由民族特 色的集 中体 现向 更广泛意义上 的 “ 中 国性”做 了尝试和拓展 ,在 民族性与现代 性相 互融合 的方 面积极探 索 ,具有 自身的特 色和风格 。从 民族 性、 中国性 角度 出 发 ,梳理 和解读 2 0世 纪末 以来探 讨权 吉浩钢 琴音 乐作 品的评论 文 献,将有助 于从艺术 思想 史的 角度 为 中国钢 琴艺术创作提 供思 想 资源 ,促进 “ 中国风格 ”钢琴音 乐作品 的涌现 ,满足 中国听众 和钢琴 学 习者 的需要 ,提升他们对 民族 艺术特质的体悟 。 【 关 键 词 ]民族性 /中国性 / 权 吉浩 / 钢琴音 乐 /艺术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 :J 6 0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5 7 3 6 ( 2 0 1 7 ) 0 4 - - 0 1 2 3 — 6
论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及其对中国近现代新疆特色音乐作品创作的影响
论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及其对中国近现代新疆特色音乐作品创作的影响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原住居民与外族移民使者间从未间断过文化碰撞与交流,这使得新疆地区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艺术具有了许多独特之处。
本文主要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及其对中国近现代新疆特色音乐创作的影响作以简要介绍。
一、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1、节奏音乐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即为节奏和旋律,在人类音乐的出现、发展历程中,节奏定是先于旋律出现的,至于调式、和声等体系的形成则更晚。
巴托克曾经说过:“没有旋律的节奏是可以想象的,而没有节奏的旋律是不能想象的。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种音乐形式的突出特点必然少不了独特的节奏型。
新疆的少数民族的音乐中,节奏更是一个鲜明的特征。
①切分节奏切分节奏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中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
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的民歌、器乐曲、舞蹈音乐中,随处可见切分节奏及其变体形式,如XX X X X 一类的节奏型。
可以说这种节奏是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中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
切分节奏改变了乐句中重音的位置,可以带给人们一种摇摆的感觉,并且这种节奏具有强烈的舞蹈性质,使得乐曲中有了欢快、愉悦的感情因素。
强烈的舞蹈特性与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也是密切相关的,有人形容“听到这些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起舞”,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节奏类型。
②弱起节奏弱起节奏主要源于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歌,尤其是在维吾尔族的民歌中,这种现象非常突出,这一点和维吾尔族的语言特点密切相关。
在维吾尔语中,重音的位置一般靠后,在民歌中这种语言特征也会影响到节奏的变化,所以就形成了弱起节奏这种风格。
③附点节奏附点节奏是一些少数民族歌舞音乐伴奏中常见的节奏。
这种节奏既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使得音乐中具有了欢快、活泼、动感强烈的感情色彩。
2、节拍节拍也是音乐中重要要素之一,不同的节拍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同时,节拍也是某种音乐类型的特征之一。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
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 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 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 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 世于上海。
• 第三个阶段,21世纪初,周杰伦的影子几 乎渗透了整个乐坛 ,李纹、蔡依林、陈小
春、SHE、罗志祥、刘畊宏、王力宏、 温岚、徐若瑄、江雨晨、潘玮柏、陈奕迅 等等也陆续走红,周杰伦式的音乐也开始 传播。
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每一种音乐都有他自己的魅力。 率动是每一样乐器的生命,至少鼓跟BASS是~吉他跟键盘大多数突 出的是旋律。弄个几分音符一直弹下去,弹跳性强的曲子~~不管是 流行还是FUNK~~爵士,FUSION~~还是HIP-POP R&B等~~~~手指接触琴的那种细微的感觉才能体现出来。节奏拉丁 还有巴桑诺娃。率动的感觉很好~~ 流行音乐为什么会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一种音乐形式,原因就是综 合了很多其他的音乐形式。旋律的可听性还有伴奏的细腻性都是非 常强的,线条不象摇滚那么粗~~ 人有喜怒哀乐,音乐同样也是~~不要拒绝任何音乐~~因为你总有一 天会需要他。 音乐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享受~~~ 我们不希望音乐像流星一样,只有瞬间的光辉,之后随着岁月的流 逝再也没有人记起它们的旋律,记起它们的名字。流行音乐不是经 典音乐,更不要提永恒,它只是市场的产物,不是歌手发自内心的 共鸣。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 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 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 《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 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 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 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 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 个先行者。
简报第三十九期:芭蕾舞剧《敦煌梦》——《伎乐天》赏析
简报第三⼗九期:芭蕾舞剧《敦煌梦》——《伎乐天》赏析芭蕾舞剧《敦煌梦》——《伎乐天》赏析芭蕾舞剧《敦煌梦》是由作曲家黄安伦先⽣创作于1979⾄1980年之间,并于1981年被⽂化部授以优秀奖。
1994年中华民族⽂化促进会把这部作品选为“⼆⼗世纪华⼈⾳乐经典”之,芭蕾舞剧《敦煌梦》是由著名剧作家徐庆东创作的剧本,由作曲家黄安伦先⽣谱曲,以⼀⽣献给了敦煌的艺⽊家常书鸿为蓝本,描述⼀对年轻艺术家为寻求艺术与爱情的真谛,在沙漠中历尽艰险,终于在飞天⼥的帮助下到达莫⾼窟,得偿所愿。
剧中⼈物⼤多取材于神奇的敦煌壁画,《敦煌梦》选曲《⽻⼈舞》描述精灵的⽻⼈们以善意的玩笑对到访莫⾼窟的男艺术家极尽捉弄之事,《伎乐天》描述司乐之神伎乐天们⾃壁画中飘下来奏乐、起舞……芭蕾舞剧《敦煌梦》选曲三⾸来⾃于《黄安伦钢琴作品新编》,芭蕾舞剧《敦煌梦》选曲三⾸中《伎乐天》、《⽻⼈舞》及《波斯舞》则直接来⾃于作曲家对同名舞剧中三段乐曲的改编。
芭蕾舞剧《敦煌梦》选曲三⾸中,作曲家主要运⽤以我国民族五声性调式为旋律构成的基本因素,且采⽤横向发展线条的⾳⾼素材,体现出中国民族性的语⾔特点。
但是不仅如此,还将西⽅及东欧民族性的⾳乐应⽤了乐曲中,通过全⾳阶、地域性⾳阶、传统的⼤⼩调体系、混合调式及复合调式这些素材表现出来,使⾳乐独具特⾊,⽣动地表现出⾳乐形象的特点。
《伎乐天》⼀曲的主题旋律采⽤了古代传统古琴曲《潇湘⽔云》的主题⽚段,在创作过程当中吸取了西⽅作曲精华的同时,坚守中国⾳乐中以民族五声元素为基础的艺术传统。
《伎乐天》主要采⽤的是带有偏⾳的七声调式以及五声⾳阶为基础的综合性⾳阶材料,再将多个调性进⾏复杂的融合,丰富了五声性风格⾳乐中多声材料的形态,使五声性风格更具兼容性与延展性,表现出作曲家对中国⾳乐的构思与作曲技法别具匠⼼的特⾊理念,这⼀特点在此曲的⾳阶设计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是《伎乐天》⼀曲的创作独到之处。
这段舞曲主要描写莫⾼窟中的司乐之神——伎乐天们听到优美飘扬的⾳乐,纷纷⾃壁画上飘然⽽下,翩翩起舞、轮番奏乐的情景。
新时期歌剧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要求
性 是 体 现 艺 术 价 值 与 生 命 力 的 重 要 属 性 ,是 检 验 创 作
者 认 识 生 活 、 现 生 活 深 度 的 标 ; 之 一 , 术 作 品 的 民 表 隹 艺 族 色 彩 越 是 浓 郁 其 世 界 性 便 越 是 明 显 。 当 今 时 代 音 乐
创 作 技 法 繁 多 、 奇 斗 艳 , 术 贵 在 创 新 的 原 则 驱 使 广 争 艺 大 作 曲 家们 八 仙 过 海 、 显 神 通 。然 而 , 何 出新 , 何 各 如 如
二 、 族 性 : 乐 是 没 有 国 界 的 世 界 性 语 言 , 个 民 音 各 民 族 的 音 乐 精 品 是 人 类 共 有 的 精 神 财 富 。 作 品 的 民 族
Hale Waihona Puke 日本 作 曲 家 团 伊 玖 磨 所 说 , 剧 是 用 “ 乐 写 的戏 ” 在 歌 音 。 构 成 歌 剧 的 诸 种 艺 术 形 式 之 中 , 剧 音 乐 ( 括 声 乐器 歌 包
飘暇 鼷曛 乐鲤假稚囊 蘸 痰
●李 晓 清
歌
。 篆 三
还 应 充 分 发 挥 其 “ 情 艺 术 ” 独 特 功 能 , 当 地 借 助 感 的 恰 自身 优 势 抒 发 人 物 情 怀 、 示 内 心 活 动 , 现 现 实 生 活 揭 展 中 深 层 次 的 思 想 碰 撞 ,颂 扬 人 类 一 切 优 秀 品 质 和 伟 大
精神。
( )重 唱 ( )合 唱 ( )对 唱 等 声 乐 器 乐 表 演 形 式 为 一 奏 、 奏 、 奏 、
炉 。它 调 动 最 新 最 佳 艺 术 手 段 与 表 现 方 式 , 示 戏 剧 情 展 节 、 露 矛 盾 冲 突 、 造 典 型 环 境 、 画 人 物 形 象 。正 如 揭 营 刻
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语言[指南]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
音乐艺术的实践包括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三个方面。
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
欣赏音乐包含着感官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智欣赏的三个阶段,要想拥有完美的音乐享受,欣赏者应该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首先应该懂得、了解音乐语言,即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
音乐的基本要素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中常用的“形式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和声、曲式、调式、织体等。
一、旋律旋律也称曲调。
“曲调”一词曾见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有曲调先有情”。
因此,使用哪个词汇都是可以的。
旋律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即音高、速度、力度等所组成,按一定序列组织起来运行的单声部线条。
在音乐作品中,旋律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
它可以反映音乐内容、音乐风格、民族特征,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共鸣。
因此,旋律被认为是音乐的灵魂和重要的基础。
听一首你从未听过的乐曲,你首先听到的是不是旋律?最后留给你的印象最深是否也是旋律?你的回答将会是肯定的。
所以说,旋律在音乐作品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旋律既然那么吸引人,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作曲家凭空想象出来的吗?不是,旋律也和其它音乐表现手段一样,都是源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艺术实践。
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音调是无穷无尽的。
如,当我们听一首音乐作品时,你会立即感到它是悲哀的,或是欢快的。
这就是你所听到的音乐旋律和你平时在生活中已熟悉的音调,在你脑海中联系起来的结果。
如,叹气时的一声“咳”,就是从高音到低音的滑行。
那么,音乐作品中的哭泣、悲伤和叹息是怎样表现的呢?一般来说,旋律的去向是下行的。
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歌曲中每一小节都是下行旋律,哼唱中会感觉到它是悲痛的哭泣,即使没有歌词也会感受到这一旋律不是欢快的。
在音乐中也有美好的联想,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呈示部中,在轻柔的弦乐震音的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听的鸟叫般的化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田园风味的引子,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动人画面。
论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民族性与创新性
2021年第1期第23卷(总第125期)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 URNAL O F H U A IN A N N O RM A L UNIVERSITYN o.1, 2021G e n e ra l N o.125, V o l.23论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民族性与创新性张劲(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要]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取材于同名唐诗《新婚别》,其以中国古代诗歌为原型,采用了大量 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利用民族音乐创作思维把古典名著与民族音乐完美融合,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同时,其在结构与形式、作曲技法以及与古典文学的结合上又有所创新。
[关键词]曲式结构;民族性;创新性[中图分类号]J64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21)01-0115-05—、二胡叙事曲《新婚别》与唐诗《新婚别》中国二胡音乐创作经历了刘天华(代表作《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刘文金(代表作品《豫 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时期的发展,其创作日 趋成熟,不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二胡叙事曲 《新婚别》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由著名作曲家张晓峰、朱晓谷创作于1980年,该曲以 杜甫同名乐府诗《新婚别》为题材,以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基础上,用二胡协奏的形式演绎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画面。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给人民带来了深 重灾难。
唐代爱国诗人杜甫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 写下著名诗篇《新婚别》,该诗描写“安史之乱”年 代,为了防守边关、平定叛乱,朝廷四处征兵,连新 婚夫妇也不能幸免的历史情景m(K5-39)。
二胡叙事曲 《新婚别》以同名唐诗《新婚别》为内容,用叙事曲 (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独唱或独奏曲。
初为中 世纪法国诗歌,到14世纪后,只歌不舞,成为独唱 或复调叙事歌曲的统称)的音乐体裁再现了丈夫忍 痛从军、妻子含泪送别的故事,乐曲表现了少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深明大义与“人事多错 迕,与君永相望”的思念之情。
浅析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合唱音乐创作的发展概况
浅析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合唱音乐创作的发展概况20世纪前半叶新音乐以其迅猛之势发展成为近代中国音乐的一大潮流。
一、最早的合唱作品最早的合唱作品可以上溯到李叔同的三声部合唱《春游》。
二、我国新型音乐创作的发展随着五四新文化的推动下也已正式开始起步1929年萧友梅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大型合唱曲,它赋有开创性和探索性。
此作品的结构是我国传统“大曲”的多段连缀结构,与西方的大型声乐套曲风格完全不同,是一种新风格合唱曲。
全曲共分十段,基本上概括大型声乐套曲在演唱风格上的多样性。
在和声的运用上该作品按照欧洲大小调功能体系的规范,并运用了大型作品所必须的转调和调性布局。
比如,在作品的第一和二段上主要建立在主调降A大调上,而到了第三段和第四段四段则建立在F大调上,第五段建立在降B大调上,第六段建立在降E大调上,到了第七段又重新回到原调即降A大调,第八段建立在F大调上,第九、十段“尾声”回到降A大调。
由于整个十段乐曲均匀用的是大调性的和声,伴奏织体的变化也不大,总的感觉比较平稳、单调,这说明萧友梅对大型作品的创作还缺乏足够的经验。
三、赵元任作品1927年赵元任的单章性合唱《海韵》体现的是“五四青年”的乐观向上和迫切要求冲破封建牢笼的坚强决心。
这是一部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清唱剧式的大型作品。
这部大型作品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合唱手法,使作品的音乐发展层层紧扣、走向高潮,还巧妙地运用不同合唱的音色变化和和声的变化给予作品情感的发展以生动的渲染。
该作品分为五个段落,也可视为分节歌,其中包含三个音乐形象,合唱队�D�D诗翁,女高音�D�D女郎,钢伴�D�D大海或女郎的舞蹈。
该曲的基本结构是合唱�D�D女高�D�D合唱�D�D钢琴�D�D(合唱),调性布局为第一段是dFdF,第二段是dFdF,第三段仍是dFdF,第四段是dFd,最后一段是DdDd。
由于他在从事语言学研究时曾到中国各地去调查方言,接触过不少民间音乐。
新时期歌剧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要求
新时期歌剧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要求作者:李晓清来源:《艺海》2010年第06期歌剧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综合艺术。
它集音乐、文学、表演、舞蹈、美术等艺术品种于一体,融独唱(奏)、重唱(奏)、合唱(奏)、对唱等声乐器乐表演形式为一炉。
它调动最新最佳艺术手段与表现方式,展示戏剧情节、揭露矛盾冲突、营造典型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正如日本作曲家团伊玖磨所说,歌剧是用“音乐写的戏”。
在构成歌剧的诸种艺术形式之中,歌剧音乐(包括声乐器乐)的质量与档次对于整部歌剧的成败举足轻重,音乐是歌剧的第一要素。
今天,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精神生活逐渐丰富,艺术欣赏品位提高,对于新时期歌剧的创作尤其歌剧音乐的创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歌剧的创作和表演必须了解新形势下文化市场对于艺术作品的真正需求,以及广大观众对于歌剧精品的欣赏兴趣,以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手段、崭新的形式努力创作内容健康、质量上乘、雅俗共赏的作品。
特别需要在歌剧音乐的创作上既遵循基本特点,又善于独辟蹊径,既考虑歌剧音乐的一般规律,又大胆追求强烈的艺术个性。
歌剧音乐的创编人员应该通过自己的创新,使歌剧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受到尽可能多的观众的接受和喜爱。
新时期对于歌剧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总要求应该是:具有戏剧性、民族性、时代性与交响性。
一、戏剧性:歌剧属于戏剧范畴,歌剧音乐应该符合戏剧音乐的特点,担负特定的职责。
应该通过歌剧音乐的各种表演(演唱演奏等)呈现特殊氛围、叙述情节发展、展示矛盾冲突、抒发人物感情、反映社会生活。
随着新的时期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矛盾日趋错综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反映人生的深度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更集中更典型地浓缩生活原型,更有力更积极地揭示各种矛盾,更有效更充分地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
歌剧音乐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论结构布局还是情绪变化,都应该注重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大喜大悲。
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音乐史名词解释奥尔加农:奥尔加农是9—14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
是欧洲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
公元9世纪,音乐家开始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
于是,这个所加的曲调与原来的旋律就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复音”形式。
这种“复音”形式就是“奥尔加农”。
经文歌:经文歌的最大特征就是礼仪性的清唱式,多曲调、多节奏、多主题、是中世纪和时期演唱解释《圣经》的复调合唱歌曲。
后称整个复调合唱歌曲为“经文歌”。
新艺术:中世纪的音乐发展氛围的第三个阶段是14—15世纪,史称“新艺术”时期,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阶段。
该末期的作曲家们赋予中世纪音乐一些崭新的东西。
他们开始用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展示自己的创作个性,人文主义思想已初露光芒。
“新艺术”使教会对音乐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世俗音乐获得了更加自由的发展,并日益在与宗教音乐的融合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之发展的新的创作技法和创作理念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作了准备。
众赞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激起了的改革,在马丁·路德的倡导下,教会歌曲改变了数世纪以来只许唱诗班唱歌,不许会众唱歌的惯例,恢复了会众同唱赞美诗的制度,经过改革的新教赞美诗称为众赞歌。
清唱剧:介于和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套曲。
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队伴奏。
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上演出。
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
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
《赋格的艺术》:的《赋格的艺术》(BWV1080),被看作在其晚年悉心于音乐艺术最深层探索的思想和实践的最后总结。
他的13首被巴赫称作“对位”,另外还有4首,以及一首未完成的三部赋格。
喜歌剧:喜歌剧又称“谐歌剧”,和相对立的歌剧种类。
盛行于十八世纪。
中韩音乐交融的历史与现状
代时期 ,朝鲜半 岛的高句丽就 受到来 自中国的影 响,逐渐开始 了琵
琶 与 古 筝 等 乐 器 的 引 入 。在 隋 唐 时 期 , 中 国 也 逐 渐 开 始 重 视 起 了 朝
后 ,我 国社会文化 也得到 了 巨大 的改变 ,随着音乐 的发展和扩 大 , 唱法在演 唱 中,气息 的使 用 ,歌 唱状 态 的调整 以及共 鸣腔体 的运动
的 历 史 与 现 状 进 行 分 析 ,就 其 后 期 的 发 展 进 行 探 讨 。
一
三 国时 期的朝鲜 音乐被分为 高句丽音 乐、百济音乐 和新罗音 乐。而
韩 国 音 乐 则 是 在 三 国 时 期 三 种 音 乐 融 合 成 为 一 种 新 罗 音 乐 后 的 基 础 , 同 时 期 , 因 中 国 佛 教 音 乐 和 西 洋 音 乐 的 传 入 , 韩 国 音 乐 逐 渐 创 造 出 了新 的 分 类 。 直 至 1 9 世 纪 末 ,韩 国个 人 音 乐 开 始 盛 行 , 西洋 音
三 、结语
世 界 音 乐 文 化 不 断 的 前 行 发 展 , 不 同文 化 背 景 下 的 声 乐 流 派 在 这 一 大 环 境 中也 不 断 的 交 流 融 合 ,在 这 一 过 程 中所 体 现 出来 的主 流
声乐文化 也随之构建 起来 ,并 且形成统一 的声乐审美和 概念 。中国 的声乐 艺术 家们要跟 上时代 的脚步 ,不断 的研究和探 索 ,找 出适 合 我 国声 乐文 化交流和 融合发展 的道路 ,为 我国声乐事业 在今后 的繁 荣发展指明方向 ,创造更好的声乐演唱方法 。■
多,各个 国家 的音乐也想着多元化的方 向发展 。其实,中韩两 国的音 乐都是要建立在地域的基础上的 ,以某种经济生活、语言文化 、生活 习惯、文化背景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音乐文化 。在音乐交 融的过程 中,音乐的名族性也将得到发展 ,这也是全球化 的趋势和主
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展
世界音乐(World music)有时又称民族流行音乐(Ethno pop)。
广义的世界音乐可以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
但是在这里我们所要介绍的世界音乐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美国流行音乐为主体的,同时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元素的一种新音乐形式。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流行音乐占据了整个世界。
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和其他更多的形式充斥全球的每个角落,对各国流行乐坛带来巨大的冲击。
其实,所有的这些"美国"形式,实际上都是非洲血统的基因转移,是贩奴时代流传到北美的节拍。
当这些节奏稍略加工以后以新的形式回到他们的故乡时,又影响了曾经孕育他们的文化并诞生了令人兴奋的混血品种--世界音乐。
80年代世界音乐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有趣的是这种影响却是一种循环关系:非洲的黑人文化作为流行音乐的源泉使其迅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这种美国形式的流行音乐回到非洲时又促使了世界音乐的诞生。
80年代,当世界音乐的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各地(特别是亚非地区)的音乐家便通过各种先进手段充分体现了更加前卫的当代意识,从而又返回来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世界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种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甚至传统音乐相结晶的混合体。
一、雷盖音乐1、概述雷盖音乐(Reggae,港台地区又译"雷鬼音乐"),60年代中期起源于牙买加,速度中等,强调反拍的重音是它的明显特征。
雷盖音乐从洛克斯代迪(Rocksteady)音乐演变而来,而洛克斯代迪音乐又是斯卡(Ska)音乐的延续,这三种音乐的根源都是加勒比海的非洲音乐传统、神圣的复兴主义以及美国的节奏布鲁斯。
50年代中期,美国的节奏布鲁斯通过迈阿密、新奥尔良、孟菲斯等地的广播电台传入牙买加后,当地的一些音乐家便将其与牙买加的民间音乐曼图(Mento)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斯卡音乐。
斯卡音乐的速度较快,节奏强调反拍的重音,乐队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曼图音乐的乐器(如木吉他、各种拉美打击乐器)外还加入了铜管乐、电吉他、电贝司和键盘等乐器,并突出铜管的华丽色彩。
充满新意的无伴奏瑶族民歌混声合唱——《歌姆》的音乐分析
一
女高~一 女高领 ,这样 的声部进入 方式 ,自热而然 的和 声引 出了
合唱 的第 一段 ( A 段)。曲风悠 扬 ,旋律 清晰 明朗,把瑶族 的音乐特 色在 合唱一开始就尽显无遗 。第二段 ( B 段 )由悠扬 的曲风转入灵动 活泼 的旋 律 ,以合 唱为主 ,男 高领 与女 高领 在此段没有 出现 ,四个
唱 曲中 。第 三 段 ( c a ) 在 调 式 上 紧 接 着 第 二 段 的 发 展 ,在 第 二 段 上
唱,结构 规整 、曲式严 谨有章法 。而 由民歌元素 创编 的无伴奏 混声
合唱 《 歌 姆 》 的 结 构 就 有 着 一 定 的 自 由性 ,从 曲 式 来 看 是 不 规 则 的
民 族 走 廊 区 域 ,属 于 的 山地 民族 。 提 起 瑶 族 的 合 唱 曲 , 大 家 都 一 定 会 想 到 白诚 仁 的 《 瑶 山 夜 歌 》, 这首 合唱堪 称瑶 族合 唱中 的精品 ,
速度 ( 四分音符 为一拍)
6 O 65 9 0 11 0 1 5 0 l7 5 1 85
探 索
充 满 新 意 的无 伴 奏 瑶 族 民歌 混 声 合 唱 木
歌 姆 的பைடு நூலகம்音 乐 分 析
张 鸿 舜
( 韶关 学院韶 州师范分 院音 乐系,广东 韶 关 5 1 2 0 0 0 )
摘 要: 《 歌姆》是在瑶族地 区流传 比较悠久 的一 首瑶族 民歌 ,而无 伴奏混声合唱 《 歌姆 》则根据 《 歌 姆》原生态旋
律 改编成 的 ,从瑶族 民歌 音调中汲取元素进 行创新改编 ,无论从演唱形 式、表演方 式还 是从它 的曲式 、声部分配 、 节拍节奏 、衬词等方面的艺术特征 ,都体现了这首充满新意的民歌合唱的鲜明个性 。 关键词 : 瑶族民歌;《 歌姆》 ; 民族元素
浅析混声合唱《满江红》的写作手法的特点与技巧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39/ 02一个完整的赋格段;第四段则是对前面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写作手法进行一个总结,写作手法上和声性和复调性并用。
现以第三段为例进行分析。
第三段为一个完整的赋格段落,主题调性为a小调,首先在男高声部进行陈述,接着答题声部女中声部对主题在属调上进行模仿,紧接着主题在女高声部陈述,答题由男低声部担任。
由于答题与主题在节奏和音程关系上保持一致,则为一个纯正答题。
对题声部则依次由男高、女中、女高、男低的顺序依次呈现,由于在整个段落中,所有答题的对题部分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这个段落中的对题为一个固定对题。
由于首尾段落多采用和声性的写作手法,中间段落采用赋格式的写法使整首作品的写作技法更为丰富,对比更为强烈。
四、贯穿始终的节奏动机整首作品在节奏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一些特定的节奏型贯穿始终具有造型性和象征性的意味。
(一)三连音节奏型三连音的节奏音型往往多出现在前奏与间奏中运用,这首作品的人声部分转换拍子比较多,但在前奏和间奏的部分都采用了4/4拍,且左手部分都采用了三连音的伴奏音型,三连音具有均衡的作用,特别是在4/4拍这样方整性的节奏里,可以打破这种局限,使音乐在均衡的同时更具有新鲜感。
在这种情绪基调较为激昂的作品中,连续三连音的使用也具有造型性,在这首作品中可以寓意为不停歇的“马蹄声”。
(二)附点节奏在这首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附点节奏,附点节奏型在速度缓慢的作品中抒情性强烈,在中速或快速的作品中,附点的节奏型既具有一种肯定性能又具有一种迫切往前推动音乐的性能。
在这首作品中多运用了二拍附点的节奏,这种类型的附点节奏往往出现于速度缓慢的段落,常常伴有切分节奏且多出现在赋格段落或模仿卡农式的乐句当中,因此在乐句的陈述中,节奏的重音由于声部的进出以及切分节奏带来的节奏重音转移,音乐的不稳定性加强,且以上手法的综合应用,使音乐更具有对比性和表现力。
例如在演唱“空悲切”这三个字时,两个高声部与两个低声部的卡农模仿,综合使用了二拍附点的节奏和切分性的节奏,形成卡农,且由于力度轻缓,这样的节奏运用更加强了旋律的抒情性。
浅析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的音乐创作
5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浅析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的音乐创作井 然摘 要:曼努埃尔·德·法雅(Manuel de Falla,1876-1946)是优秀的西班牙近现代作曲家、钢琴家。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法雅对西班牙民族音乐浓厚兴趣。
其中,他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便是他为管弦乐队和钢琴而作的《西班牙花园之夜》。
全曲总共有三个乐章,法雅将不同于德彪西等人的印象主义风格及西班牙民族性节奏运用到作品当中。
本文主要以《西班牙花园之夜》为例,对作品中的主题材料及其发展、和声特点、调式调性、配器等作曲技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主题材料发展;和声特点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井然(1998-),女,广西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20世纪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曼努埃尔·德·法雅,自幼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后来前往马德里继续深造学习,拜师佩德雷尔学习作曲。
他的一生创作作品虽然不多,但他也尝试了众多的音乐风格。
在二十世纪的重要作曲家中,没有一位作曲家像法雅一样,创作了如此之少的作品;没有一位作曲家像法雅一样,在每个时期的创作都保持了如此之高的水准。
因为法雅对自己的创作过程要求极为苛刻,他的作品几乎都要经过长时间精心的推敲所以法雅的创作数量极为有限。
但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称得上是精品,既无可挑剔,又像美妙的诗一样充满韵味,焕发出西班牙音乐独特的色彩。
本文主要以《西班牙花园之夜》为例,对作品中的主题材料及其发展、和声特点、调式调性、配器等作曲技法进行分析。
一、主题材料及其发展与调式调性曲式分析(一)第一乐章《在格内拉里福》第一乐章为并不完整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是单二部曲式(1-77)。
1-38小节为A 段,是七个乐句所构成的呈示性乐段。
它的主题a 为开放式和弦排列,模仿西班牙吉他的和弦,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变化发展重复。
永远的黄自——黄自《旗正飘飘》作品分析
永远的黄自——黄自《旗正飘飘》作品分析黄自,20世纪版上半叶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与教育家。
他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首次全面系统的引进和传授欧洲近代作曲技法的内容,并培养出众多中国第一代作曲家。
他的作品中声乐作品占主要地位,其中有众多作品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日趋高涨的爱国热情,《旗正飘飘》就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音乐创作上,黄自提倡“音乐之趋势,当趋重于西乐。
但国乐亦有可取之点,而未可漠视。
关于民间通行之民歌,亦不无可采之处。
即如欧美各国,一方尽量吸收外国著名歌曲,一方尽量保存固有民歌而发扬光大,如俄国国民派之音乐家,均是如此主张,此则颇足供我国音乐家之参考。
”1由此可见,黄自所倡导的中国音乐的创作走向应该是吸收西方的作曲技法并为中所用,同时保留中国民歌的风格和特点,创造出中西融合且具有科学的创作技法的音乐作品。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也发现,相比较于纯粹的中国民歌或西方古典音乐,研究对象更喜欢中西风格结合的作品。
尤其是放眼当今时代,中西结合已成为大趋势,中国作曲家在保持原有音乐风格特点的同时,大力的吸收西方音乐的严谨性和技术性,创作出大量的新音乐作品,为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改变了听众的审美取向。
由此可见,黄自是真正在音乐创作思想上有远见的作曲家。
同时,黄自也是倡导原创作品的一位作曲家。
改编于西方的作品固然有其生命力,但在当时年代,更加缺乏的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能代表当时创作水平与文化展示的优秀作品。
黄自就是一位优秀的合唱作曲家,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安排向来以工整严谨、流畅考究著称,结构以西方的传统曲式为主,《旗正飘飘》正是如此。
该首歌曲为在合唱中较罕见的回旋曲式结构,通篇的主题,即叠部,为“旗正飘飘,马正萧萧”的唱段。
下面是该作品的结构剖析图。
由该图可见,该作品是一部典型的回旋曲式,主调为b小调,调性单一,结构工整,叠部多为原样重复以保证作品主题的完整性与鲜明性,插部与叠部之间多有分裂展开的连接以衔接主题。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声乐艺术是以声乐歌唱技法的延伸革变为其主要发展标志的。
回望历史,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远古至隋唐,声乐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还未揭示歌唱的本质特征,总体上属于启蒙时期;宋元明清,声乐以戏曲、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追求“气、字、声、腔”的合理操控,在认识程度上处于技术开发期;民国至现代,声乐以歌曲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借鉴了西方的技术理论,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步入了技术飞跃期。
至今,民族声乐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
此前,声乐界对民族声乐技法的局部研究较多。
店铺用现代声乐技术观念审视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给民族声乐技术系统的发展、形成以客观、综合的评述,目的是继承、发扬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启蒙期远古至隋唐,在大约三千年的历史跨度内,歌唱与乐舞、诗歌融为一体,是一门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
在原始社会,民歌引入图腾祭祀及禳灾类的宗教活动,产生了乐舞。
乐舞是一种群体性的歌舞活动,“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乐舞。
奴隶社会,乐舞盛行,并已成为宫廷音乐。
相传夏的后代桀有歌舞伎三万余人,说明那时的乐舞已有相当规模。
至西周,从黄帝传下来的六部乐舞的规模则更加宏大。
歌唱已不仅仅作为舞蹈的伴唱,六部乐《大武》的第七段,就是一段专门的抒情歌唱,说明歌唱的地位有了提高。
从春秋战国起,诗歌开始盛行,至唐宋诗词的兴起,诗歌主要用于歌唱。
孔子编订的《诗经》有305篇,其中300篇是用于歌唱的民间歌曲。
楚国的屈原根据南方民歌加工创作的《九歌》是一部大型声乐作品。
唐宋时期,为诗词谱曲已成为时尚。
明人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描绘:“清本之调,旗亭四绝,大都即诗为曲,才人一章脱手,乐部即登管弦,居然风雅独绝。
”乐舞与诗歌承载了歌唱艺术,也刺激了歌唱技术的发展。
“音乐、舞蹈”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音乐、舞蹈”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人类文化进展中的音乐人类童年时期的音乐,作为混生性的原始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在从猿到人过渡的后期就开始萌发了。
原始的生产劳动(狩猎、耕作等)和部落争战所需要的群体间信息传递促使音乐萌发,它和原始语言(社会群体间信息交流的要紧手段)、集体劳动和斗争(群体共同进行的生存斗争活动)发生于同一历史时代。
在人类的有严格语义的语言逐步形成之前,必定有一个运用情感性呼号的时期,近人在对黑猩猩的观看中已记录到类似的现象。
这种情感性的呼号,既是语言的前身,也是音乐的萌芽。
在音乐的萌芽中,有伴以手舞足蹈的节奏敲击,有或高或低或长或短的呼号,在带有各种滑音的音调中显现的确定的音律为数不多;这些音乐萌芽的形状尽管简单,却是原始人类群体之间交流愿望与情感,表达要求与意志,协同进行劳动或斗争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从有用性交流手段的显现,到文化艺术现象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完成这一转变过渡的活动形式是:社会群体把规范化的劳动或斗争活动加以复现、演习、操练,也确实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审美发生过程”。
原始人类通过仿照禽兽被猎,演示草木繁茂,用象征性的表演降服想象中的敌人等,既表达了对以往成功的欢庆祝贺,又表达了对以后禳灾祈福的愿望。
这些活动在客观上起着情感激发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借助于表演形式的类比作用和表演者对功利成效的想象而发挥的。
因此,与感受器官相联系的形式感与想象力就得到培养。
例如,运动觉的节奏感、匀称感,视觉的色彩感、形状感,听觉的音色感、和谐感,语义表象的排比感、对仗感,以及相伴着形式类比作用而联想起社会生活事件背景的心理机能,就在这过程中逐步积存提升。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看,这也确实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原始积存形成过程。
科学、艺术、教育等各种成分的萌芽混合在一起的原始文化现象的积存,形成巫文化,而巫文化所运用的手段中,那些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部分,就逐步进展成为混生性的艺术萌芽(其中包括舞蹈、音乐、诗歌、戏剧、美术等因素的萌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性变化与混生音乐创作作者:宋瑾来源:《人民音乐》2018年第10期年4月21日在福建泉州召开“海峡乐谈”,会议发起人、作曲家吴少雄将主题限定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创作”,被邀请的作曲家也都与此主题有直接关系。
会议还邀请了一些音乐评论家,体现了“乐谈”的理论维度。
显然,这次会议既是作曲家对自己创作的反思,也是与会者对音乐创作未来的思考。
笔者在会上的发言涉及多个问题,有些是平时的思考,有些是会议上受启发的思考。
由于现场时间短促,来不及细说,故在此略为展开来作“后续乐谈”。
关于民族性(ethnicity,为了包容当下新族群,有译为“族性”{1}者),笔者谈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意义的民族性和美学意义的民族性,一个是民族性与个性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概括了“三化”,即“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
这是从长期革命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是革命文艺的特征,也是对文艺的要求。
革命化就是要将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毛泽东);大众化就是强调文艺的启蒙作用,应该使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样才能实现“有力武器”的功效;民族化是针对西学东渐而言的,就是要走中西结合的“新文化”“新音乐”道路。
大众都是本民族的,外来的东西必须民族化才能被接受。
从革命时期的音乐创作可以看出“三化”的体现,因此,早期强调音乐的民族性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
在和平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依然在探讨民族性问题,但已经从政治语境切换到了美学语境,至少是淡化了前者而强化了后者。
学界常以19世纪欧洲的民族乐派作为参照,认为我们的音乐创作也应该继续走民族化的道路。
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依然是音乐创作需要遵守的原则,但此时民族性的强调已经悄悄跟审美的“个性”挂钩了。
这里的个性主要指“民族风格”即“民族个性”。
从美学上说,民族风格确实使中国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于西方和世界其他民族的个性。
但是这种个性,是民族个性,是一个群体或大写的“人”的个性。
在全球化语境中,又出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认识。
笔者发现近年来这个口号受到批评,有人甚至认为它的表述有逻辑问题。
实际上,如果真的把它放在“多元音乐文化”的关系域看,道理还是清晰的。
即,多元音乐文化的每一元都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否则就会淹没在“合并同类项”的共性之中;只有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才可能在世界整体上出现真正意义的多元音乐文化景观。
一个民族为世界的贡献,应该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东西。
这个道理还是很简单明了的。
需要关注的是,国内有些作曲家开始谈论和追求个人的个性,小我的个性;外国作曲家也开始来中国谈论这样的个性{2}。
他们认为民族性还是一定范围的共性,至少在一个民族范围内仍然具有“千人一面”的问题。
因此,音乐作品应该具有鲜明的个人个性,就像贝多芬等伟大的欧洲作曲家那样。
本文认为,在美学学理上,“风格”至少具有三个层级,即宏观、中观和微观。
宏观上讲,就是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中观上讲,就是个人风格;微观上講,则是作品风格。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有不同风格的音乐创作。
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时代有很多作曲家,各有各的风格。
每个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也有各自的风格,这正是黑格尔所说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
问题还不仅如此。
在全球化进程中,在后殖民批评语境中,“文化身份认同”成了一个学界的关注点;事实上也发生在每个具有独立主体性的人的个体意识中。
笔者曾举陈其钢的例子,他说自己初到法国,为了有利于立足,就标榜自己是“中国作曲家”,后来脚跟站稳了,就不再有这样的身份认同;既不强调自己是中国作曲家,也不认同自己是法国作曲家,“我就是我,陈其钢”{3}。
笔者指出这是典型的“中性人”{4}(没有原生民族身份)的身份认同事例。
这也应和了音乐创作追求个人的“个性”的观念。
在笔者看来,这里没有“对错”,涉及的是作曲家个人在“可能场域”中的选择。
现在显然比战争和革命时期更自由,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都如此。
当下,国家的顶层设计包括了软实力提升,提倡“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有些音乐的民族性讨论再度进入政治语境。
于是出现了一个相关问题,即会议上作曲家们谈及的“命题写作”。
所谓“命题写作”,就是接受政府部门委约、按照既定题材创作音乐作品。
记得“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初期,学者和艺术家都力图摆脱政治的功用。
而现在,作曲家们显然不再认为“命题写作”是件不好的甚至不光彩的事情;相反,他们认为报效祖国是艺术家理所当然的事情,命题写作照样可以写出好作品。
命题是一种限制,但却不是束缚。
其实作曲家自选的题材也一样,重要的是不违背作曲规律,在限制中进行创造。
吴少雄早年就曾撰文谈论这个专题。
{5}笔者赞成这样的观点,并可以提供旁证——下棋。
显然任何棋类都是在有限制的空间和规则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在既定的可能场域里照样能走出好棋,这就是哲学意义的“游戏”。
康德谈论过这样的游戏。
{6}席勒更是将艺术的游戏提到至高的地位,认为只有游戏的人才是完整的自由的人。
{7}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也有专门章节阐述这种游戏。
{8}另外,笔者认为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划分“公共事务”和“个人事务”的想法具有参考意义。
{9}显然命题写作属于公共事务,而个人自由创作则属于个人事务。
无论哪种事务,都可以写出好作品或次品,重要的还是那句话——按照作曲规律进行创作。
听了与会者的发言,有许多涉及音乐创作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内容,也正是会议的主题所在,笔者萌生的另一个相关话题是传统音乐文化三种文本的关联性:文化表达文本(文化文本),文字表达文本(文字文本)和音乐表达文本(音乐文本)。
前者即大家言语中指谓的传统音乐文化本身,它在历史中形成并延续、变化或变异。
任何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表达,包括物质文本和精神文本。
其中,物质文本是精神文本(非物质文本)的物化结果,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物质存在容易感知感受,而非物质存在则相对不易感知感受。
但是无论难易如何,历史遗留下了文字记载,即文字表达文本。
文字文本既有物质遗产的名称,如乐器、乐人、乐曲等,亦有非物质遗产的表达,如乐思、乐韵、乐意等。
现存史料虽然不全,却依然丰富,它们像矿藏一样需要不断开发。
音乐表达文本指“音乐”本身,包括乐谱、乐律、乐声等。
如今谈论“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创作”,离不开对这三者及其关系的认识。
对文化表达文本,国家顶层设计中提出“正本清源”的要求。
相应地,需要对“中华美学精神”做出正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它应用到音乐创作和所有文学艺术创作上。
在笔者看来,目前这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时提到“天人合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它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精神本身,是文化、美学的精髓,不断被文字文本所表达,并体现在古人的相关音乐实践中,如古琴。
古琴及琴曲虽然作为遗产被保护下来,也经常被用到现代音乐创作中;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琴社,教习古琴。
但是,古琴“天人合一”的精神,以及为了达成这个境界采取的“自况”的行为方式,其中体现的超感性、超主体性的状态,却未被充分认识、感悟和实践。
{10}人们从文字文本理解“天人合一”,却少有实践者。
中国传统哲学不是“说的哲学”,而是“做的哲学”。
{11}要真正明白“天人合一”的涵义和意义,就必须体悟“天人合一”的状态。
古琴的“自况”行为,就体现这样的哲学实践。
如果把古琴仅仅当作乐器,那就不能正本清源。
古琴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器具和方式,通过一套仪轨(斋戒、净身、着深衣鹤氅、临水、焚香等)再操琴,逐渐达成徐上瀛《谿山琴况》所阐述的24况,其中如“远”况的“神为之君”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
假如音乐创作者真正能做到《大学》里说的“止、定、静、安、虑、得”进而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向前行,能理解庄子“心斋”里提到的“耳听、心听、气听”,能够体悟(而不仅是解字)“天人合一”,就能把这种理解和体悟通过音乐创作体现出来,让中华美学精神用现代音乐方式显现。
结合近年来笔者的研究,联系会议主旨,引发了第三个同样相关的话题,即文化变迁、族性变化与混生音乐(hybrid music)的创作。
且不论世界范围的文化变迁、族性变化造成哪些混生音乐现象{12},仅关注我国的情况就有很多典型事例。
隋唐时期是西域和外国音乐文化进入中原的一个高峰期,直接形成了宫廷“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除了《燕乐》和《清乐》,其余的《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和《高昌乐》都是不同程度汉化的四夷和外国乐舞,总体上呈现出混生音乐特征。
突出者如《西凉乐》。
据《隋书·音乐志》载,《西凉乐》是龟兹乐舞与中原乐舞相融合而成的。
{13}此外,根据历史记载可以得知,初唐赞颂李世民文德武功的乐舞《秦王破阵乐》,“杂以龟兹之乐”(《旧唐书·音乐志》)。
{14}而唐明皇对经由西凉传入的原天竺(印度)《婆罗门》曲进行“润色”且“易美名”为《霓裳羽衣曲》(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内涵为皇帝梦境中的道教“月宫仙乐”。
{15}此为历史上宫廷混生音乐的典型事例。
民间的混生音乐亦自古有之。
除了早期胡乐影响的民间音乐之外,近世典型者还有“蒙汉调”(“漫瀚调”),即蒙、汉两族音乐交融的混生音乐{16}以及福建泉港地区由江浙民间音乐与当地及周边民间音乐混生的“北管”{17},等等。
20世纪以来,文化变迁的直接体现是西学东渐,中国走上“新文化”“新音乐”道路。
所谓“新”,就是不同于传统的中西结合的音乐文化。
今天看来,显而易見的是,中文表达的“新音乐”就是中西结合的混生音乐。
在这样的变迁中,“中华民族”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族性却改变了,即除了整个社会环境改变之外,国人的心性改变了,由新文化新音乐的文本表达表现出来;反之,新文化新音乐重塑了族性。
笔者要说的是:从此以后,中国作曲家的创作走的是混生音乐的道路。
用“混生音乐”来描述“新音乐”,并非仅仅换个命名,而是有特殊意义的。
一方面有利于学术上的“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有利于探讨问题的“直接性”。
抛开语境和语用维度,仅就这两个词的内部逻辑(语义)而言,“新音乐”可以涵盖所有不同于过去的新生音乐,但可以没有混生性。
而“混生音乐”必须具有双源或多源不同原生音乐文化的混杂交合,包括一度混生和再度混生的类型。
中国以及所有曾被殖民的东方国家和民族都有本土音乐和西方音乐杂交的混生音乐。
20世纪上叶中国成形的“新音乐”是本土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杂交的混生音乐;80年代后出现的“新潮音乐”是本土音乐和西方现代艺术音乐杂交的混生音乐;再后来出现的“新民乐”则是本土音乐和世界流行音乐杂交的混生音乐(“世界音乐”多半是各国各族的“新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