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说课稿
2023最新-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壶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篇一《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之死》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1.善用伏笔: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
(略)2.善用景物描写: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
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一、处理作业: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
杨修之死说课稿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杨修之死说课稿杨修是西晋末年的一位文学家和官员,他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以才华横溢而著称。
然而,他的生平也流传着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那就是杨修之死。
本次说课主要围绕杨修之死的传说展开,通过解读该传说的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杨修的一生和他在历史中的地位。
一、选取材料的依据和重要性选择杨修之死作为说课材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重要性:杨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才华和政治影响力对于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了解他的一生和他的死,可以深入了解他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他的人格特点。
2. 故事性:杨修之死是一个传奇故事,富有戏剧性和想象力。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可以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兴趣和热爱。
3. 反应社会风貌:杨修之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和人性的弱点,这对于学生们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变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选取杨修之死作为说课材料,旨在通过故事的叙述和解读,让学生们对杨修的一生和他的死更加深入了解,同时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二、说课内容和教学安排1. 基本内容:杨修之死的传说主要讲述了杨修在西晋末年被宦官所害的故事。
杨修虽然有才华和政治影响力,但是由于他对权力的贪婪和个人品德上的弱点,成为了宦官们的控制对象。
最终,杨修因与太子刘宣的妃子婚外情被宦官发现,陷害而死。
这个故事揭示了权谋和权力斗争的残酷和荒谬,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弱点。
2. 教学目标:通过讲述和解读杨修之死的传说,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补充课堂知识:让学生们了解杨修的一生和他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讲述这个传奇故事,培养学生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兴趣和热爱。
(3) 反思和思考:通过故事的展开,引导学生们思考权力与个人品德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3. 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回想杨修的一生和他的影响。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最新《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修之死》说课稿1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
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
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
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的语文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记叙方式上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一石双鸟,将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虚伪残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分析教材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名着,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的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课《杨修之死》。
这篇文章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的最后阶段。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语言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杨修之死》节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自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我根据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学会做人要谦虚自持,并且保持心理健康。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四读法)1、泛读,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2、精读,分析人物性格。
3、赏读,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4、延读,探究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媒体:幻灯片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片尾曲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三国时期离我们渐行渐远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眼前依旧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被带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二)教学步骤1.说一说(1)《三国演义》与作者罗贯中(2)三国中人物及故事情节2.查一查学生读、解释屏幕上的字词句。
3.讲一讲课文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概括)此环节重在检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找关键句和概括的能力。
九(上)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与曹操的有关史实。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4)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1.点拨法、激趣法2.小组自主讨论学习法3.文献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音乐声中,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着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了解作者笔下另外两位人物的形象。
(师板书课题)二、资料助读:1、简介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集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说课.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 实。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 能力。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德育目标
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 义》“杨修之死”的视频片 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杨修他到底因何而死?让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 《杨修之死》。
介绍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 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 说家,编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 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 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 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六、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采用PPT课件的形式来教,课件设 计科学、美观、实用。教学设计合理、得当, 思路清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 分调动起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了 学生的思维,扩大了教学得容量,收到了较为 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是初三上学期的课文,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 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 力才能提高。只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利用了多媒体网络课件来上,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 细心钻研,认真探讨,急剧争辩,思维十分活跃,态度极为认真 严肃,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 再者,同样的知识内容,由 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 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 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 但,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 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老师也 要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会搜集、甄别、处理信息,对上网络 课已是当务之急。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初中语文教研组黄轮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杨修之死》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文通过事件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杨修和曹操。
教学《杨修之死》这篇小说,力求使学生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掌握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训练学生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阅读《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名著的兴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思想上受到启迪。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重点,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出分析,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为了突破难点,我采取男女生辩论的方式,探讨杨修的死因。
当然,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师还要适时点拨、启发。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能读懂浅近的白话文言文;另外对名著《三国演义》也有一定的兴趣,通过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也多少有些了解,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法:1.引导点拨法。
当学生思路阻塞,或争辩得无休无止时,就需要点拨,使他们的思维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2.辩论激趣法。
通过辩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学法:1.课前:充分预习(字词、作者、背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
)2.课上: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分析:1.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主题曲创设课堂情境,烘托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说一说: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质疑的习惯。
本环节采用集体展示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胆魄。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一教学设计思路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
通过梳理课文的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辩论,学习多角度探讨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4.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5篇
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5篇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
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
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二)学法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
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说课稿上蔡县东洪初中许瑞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杨修之死》。
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用具、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既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进行了巩固,又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进行了延伸,培养了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能力目标:1·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2·探究杨修的死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分析并探究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根据自读课的特点,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并采用以下教法:1.引导点拨法(设计意图:在探究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深入,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
)2.设疑激趣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能更充分的挖掘教材内容。
)三.说学法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同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获奖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杨修之死》这篇课
文的教学。
1说教材,2说学情,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过程,6说预期效果。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
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
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
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
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的方法。
3、探究杨修死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
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案模板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9篇
教案模板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9篇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 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u盘: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烘托气氛。
)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人吼、马嘶、战场厮杀之声......悲壮之情)《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让我们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学生谈文学常识)《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迭现,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
他就是——杨修。
二、预习检查:1、字词2、翻译句子(研讨练习三)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2.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
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
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归纳:事件心理私解“鸡肋”怒杀杨修;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虽称美,心甚忌之;分食一合酥,虽喜笑,心甚恶之;揭穿曹操梦中*用意愈恶之;密告曹丕愈恶之;教曹植出城大怒;替曹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3.插叙的顺序。
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让学生概括杨修的死因。
(让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归纳: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
九年级叶远征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6 各方面说说《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教学。
1 说教材。
2 说教法3 说学法4 说教学过程。
5 说板书设计。
6 说说教辅手段的运用。
一首先谈谈教材
《杨修之死》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一、说教材《杨修之死》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二、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重点)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难点)三、说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引导点拨法,设疑激趣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四、说学法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滚滚长江,淘尽千古英雄,这里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义薄云天的关羽,还有一代奸雄曹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奇才——杨修。
(板书课题:杨修之死)(二)、积累常识字词1、积累常识字词--作者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创作了“七分实三分虚”的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叙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众多人物,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杨修之死》一、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材分析《杨修之死》节选自古典长篇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是现行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意在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杨修之死是曹杨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又能在这种必然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是本文教学的关键。
三、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存在的问题。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四、教法设计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本教学设计中,我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作为导入,直观形象且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五、学法设计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
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
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六、教学目标设定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七、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1、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2、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①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及认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时,学生可能会谈得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八、主要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把握情节——合作学习,概括形象——研读课文,探讨死因——拓展迁移,展示个性——作业布置,收束本课九、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曾经涌现出多少英雄人物。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走进作者笔下的两位英雄人物的世界。
(大屏幕出示课题)(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认知为基础,创设课堂情境,烘托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把握情节(教师布置——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
)问题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回答:惑乱军心问题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回答:会。
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问题3: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回答:(学生完成下面表格内容,口头回答)(设计意图:简单概括情节,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为下面教学展开作铺垫。
)3、合作学习,概括形象(1)教师布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章主要的故事情节,讨论分析曹操及杨修的形象,并以“读了的故事,我认为杨修;曹操。
”为例说一句话。
示例:读了教植斩吏和为植答教的故事,我认为杨修不知利害,狂妄轻率卷入曹操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自惹其祸;曹操阴险歹毒。
(2)明确——人物形象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分析概括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人物形象的概括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不求面面俱到。
)4、研读课文,探讨死因(此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法为:辩论激趣法。
教师应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1)教师布置: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你持何种观点?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椐。
(效果预计:生1:杨修之死,实乃杨修之过。
卖弄才华,锋芒太露。
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在一些事情上却过于卖弄聪明,以至一再遭到曹操猜忌,埋下祸根。
生2:曹操外恭内奸,嫉贤妒能,心狠手辣,虚伪狡诈,这是人所共知的。
杨修猜透曹操的心思,这让曹操很恼火,杀他是必然的。
生3:杨修在“大簏装绢”的事件中失策,不去冷静地考虑后果,告密不成,反而“倒蚀一把米”,失去曹操信任生4:如果杨修有诸葛亮那样的雄才大略的话,他就应该知道后果,杨修的才能根本用不到点子上。
)(2)归纳总结——杨修死因①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惑乱军心,被杀咎由自取;②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③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5、拓展迁移,展示个性话题——多面曹操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历史上的曹操却又胸怀大志,建立了伟大功业。
我们到底该如何认识这个人物呢?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下易中天教授的一段精彩的点评。
欣赏: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
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
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我认为曹操是“奸雄”。
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
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教师:同学们心中的曹操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独立分析的能力,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认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6、作业设计<1>作业内容①积累下列名言,品味其中的做人道理。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想得太好,以致把自己的价值估计得高;我们也不可因为自己具有某些长处,别人没有,便以为应在别人面前占优势;我们只应该在我们的本分以内谦逊地接受别人对于我们的给予。
——洛克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列夫·托尔斯泰②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
200字左右。
<2>设计意图作业一意在丰富学生的语文素材,给学生精神层面的启迪;作业二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锻炼其写作能力。
十、结束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探究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希望本节课的教学能成为同学们步入古典文学殿堂的阶梯,引领同学们走进文学名著,热爱文学名著,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瑰宝!(设计意图:对应开头的歌曲,总结本堂课要点,使课堂知识得以升华。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