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

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认识数的大小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和实例,让学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数的能力。

- 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内容:1. 1-100之间的数字认读。

2. 比较数的大小。

3. 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教学活动:1. 数字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熟悉1-100之间的数字。

2. 数字比较: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两两比较,判断大小关系。

3. 符号运用:让学生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来表示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学评价:1. 游戏参与情况。

2. 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正确使用符号的能力。

第二单元:认识三位数教学目标:- 认识三位数的构成和读法。

- 学会将三位数拆分成百位、十位和个位的形式。

-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三位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内容:1. 三位数的构成和读法。

2. 三位数的拆分和组合。

3. 三位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活动:1. 数字拆分:给出一些三位数,让学生将其拆分成百位、十位和个位的形式。

2. 数字组合:给出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数字,让学生组合成三位数。

3. 数字排序:让学生将一些三位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评价:1. 学生拆分和组合三位数的准确性。

2. 学生对三位数大小关系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三位数的读法和构成的掌握情况。

第三单元:数的进位与退位教学目标:- 学会将两位数进行进位和退位操作。

- 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和意义。

-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进位和退位的方法。

教学内容:1. 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和意义。

2. 两位数的进位和退位操作。

3. 进位和退位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进位操作:给出一些两位数,让学生进行进位操作。

2. 退位操作:给出一些两位数,让学生进行退位操作。

3.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进位和退位的方法。

教学评价:1. 学生正确进行进位和退位操作的能力。

2. 学生对进位和退位概念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学的理解》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学的理解》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学的
理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3. 学会用数列和算式描述问题;
4. 训练学生观察事物,从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2. 数列和算式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列和算式描述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1.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课时)
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计数、计算商品价格等。

2. 数字顺序和大小(3课时)
帮助学生掌握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巩固数字的读写能力。

3. 推算规律(2课时)
锻炼学生观察事物,从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4. 数列和算式(2课时)
学生将掌握用数列和算式描述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和研究实践为主,互动式教学为辅。

六、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
2. 测验法:根据本单元知识,进行小测验。

七、教学资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八、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案着眼于学生生活实践,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同时,通过观察和实践,锻炼学生的观察、总结和规律推理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年级数学上册的全部知识点,包括数的读写、整数的加减、行、列、图形的识别等。

2. 思维与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数的读写、整数的加减等基本知识。

2. 难点:行、列、图形的识别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教学内容:数的读写教学目标: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读写四位以内的数。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四位以内的数,让学生快速读出来。

2. 引入新知:教师介绍数的读写方法,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的读法。

3. 基础训练:教师出示一些数,要求学生听写出来。

4. 拓展练习:教师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写出来。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记住。

第二课:教学内容:整数的加法教学目标:掌握整数的加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整数的加法。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整数相加的例子,让学生观察结果。

2. 引入新知:教师介绍整数相加的规则和方法,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减等。

3. 基础训练:教师出题,让学生计算整数的加法。

4. 拓展练习:教师出题,让学生运用整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整数的加法规则和方法,让学生记住。

第三课:教学内容:整数的减法教学目标:掌握整数的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整数的减法。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整数相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结果。

2. 引入新知:教师介绍整数相减的规则和方法,包括正数减正数、正数减负数、负数减正数等。

3. 基础训练:教师出题,让学生计算整数的减法。

4. 拓展练习:教师出题,让学生运用整数的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整数的减法规则和方法,让学生记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某-某=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分组讨论:小组汇报: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解:设弟弟有某张邮票,姐姐有3某张邮票。

某+3某=180想:一个某与3个某合起来就4某=60是4个某某=453某=45某3=135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某,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某与3个某合起来就是4个某”。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第100页试一试:选两题进行板演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2一、教学内容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认识进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三位数加法的计算。

2.进位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进位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运用进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学生练习册。

3.课堂练习题。

4.小组讨论活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单元学习内容,复习加法的基本知识。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两个数相加的结果超过十时,该如何处理?第二步:讲解1.介绍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讲解进位的概念。

2.利用白板演示进位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进位的意义。

3.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让他们尝试用进位的方法进行计算。

第三步:练习1.学生个人练习: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题。

2.小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第四步:总结1.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并让他们解释进位的运用。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化进位的概念。

六、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准备小组探讨活动的问题,并在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三位数加法和进位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进位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尽量避免简单机械的计算方法。

同时,课后要及时进行作业批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法和进位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模板本信息窗以“黄河掠影”为主线,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变化情况,引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一起看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借助“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和形式,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知识回顾(1) 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口答。

师强调公式的完整性。

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你能写出它的另外两个变式吗速度等于什么时间等于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生: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二、探究新知师:用文字表示这些计算公式比较麻烦,你能想个简洁一点的表示方法吗生: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他们。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字母先表示一下“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公式,写完后可以同桌看一看。

指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写法。

预设可能的写法有:c=a×b, Z=xy,师: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板书标题)刚才同学们的表示方法都不错,但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般用一个固定的字母来表示一个量,通常我们用s表示路程,用v表示速度,用t表示时间。

那这个公式就可以表示为生:s=v t 师:那这个公式还能怎样变化生:v=s÷t,t=s÷v 师:大家看这,我把s=v t写成v t=s行不行生应该有争论,师直接说明:这个公式求的是路程,在数学上通常把要求的量写在前面。

师:那求路程直接写成vt行不行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见机点评,引出正确答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
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几何图形
2. 能够画出几何图形并命名
3. 通过游戏研究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命名
教学重点
1. 认识几何图形
2. 研究几何图形的命名规则
教学准备
1. 尺子、橡皮、铅笔等
2. 相关练册
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 让学生跟随老师快速说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的名称
- 分组比赛,每组选一位同学看一组图片,其他同学猜图形名称,猜对的组数最多的小组获胜
2. 观察课件
- 利用看图识字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3. 练
- 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来画出其名称
- 发放练册,让学生自行练
- 进行现场抢答,分组比赛,猜对的小组获胜
4. 游戏
- 制作不同形状的图卡,分组比赛,每组选手抽到一张图卡,
面向其他小组,让其他小组猜出图卡中的几何图形名称
- 利用障碍赛跑等游戏形式,进行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命名练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了解并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
并掌握了几何图形的命名规则,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多种形式的
参与课堂互动的兴趣,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好的意义。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1. 前言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以便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教学目标通过本册书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各单元教学内容与目标3.1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和分类各种常见的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

- 教学重点:图形的分类和识别。

-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3.2 第二单元:分数-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 教学重点:分数的表示和运算。

-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运算规则。

3.3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 教学重点:角的特征和度量。

-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角的大小比较和转换。

3.4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 教学重点: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 教学难点:解决复杂的混合运算问题。

3.5 第五单元:几何图形-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 教学重点:几何图形的分类和识别。

-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3.6 第六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4.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

- 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实际应用来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5. 教学评价-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练,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根底,但是其思维才能尚停留在形象化和外表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络也不能灵敏运用,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早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才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根本练习口算。

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间隔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

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展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

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学生在学习了面积单位之后的内容,是面积单位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本单元通过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面积大小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面积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换算以及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面积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小面积单位。

但是,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样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和平方千米大小的直观认识,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掌握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3.游戏教学法: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黑板、粉笔、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图片。

2.学具:学生作业本、尺子、计算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片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土地,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大小,引发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好奇心。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分数的乘除法。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运算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但是,对于分数的认识和运算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于数学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分数的基本概念,能够比较分数的大小,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了解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活动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以及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操作活动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操作材料等。

2.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比较分数的大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进行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3课时_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3课时_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3课时_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一些积的变化规律的问题,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积的变化规律的实例。

2.学具:小卡片、计数器等。

3.练习题:巩固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价格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个积的变化实例,如2×3=6,2×6=1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积会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小卡片、计数器等学具,进行积的变化规律的操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角的认识”。

本单元共安排了3课时,分别是《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大小比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分类、度量及大小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角的定义、分类、度量和大小比较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逐步掌握角的度量和大小比较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分类、度量及大小比较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定义、分类、度量及大小比较方法。

2.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角的度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角的度量和大小比较方法。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板、量角器、直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角的认识。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角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角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尝试度量和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混合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运算能力,对于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涉及到异分母的情况,需要学生能够理解通分的概念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通分的概念,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图片中物品的总数。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

例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通过直接相加减分子来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先进行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认识计数单位、数级与数位
教学目标:
.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读信息。

.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出示:
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点明课题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1.认识“十万”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再拨下去呢??
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么办?这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
师:十万有多大?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
引导学生思考“万位满十怎么办”,使学生自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体会10个一万是十万。

通过小正方体的累加过程,帮助学生感受十万的大小,培养数感。

】.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

学生两人一组研究。

汇报,学生可以继续用计数器数,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最终得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归纳“十进关系”
师:一、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师:读一读。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类比迁移规律,在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万”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并把它们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归纳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体会“位值”的含义1.认识数位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计数单位?万和千万可以换下位置吗?为什么?
师: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说一说每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是什么。

.认识数级
读一读这些数位,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国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分成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就是个级,那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呢?亿位在哪一级?
.体会“位值”的含义
师:北京有19612368人,在这个数中,有两个6,这两个6分别表示什么?
师:都是6,为什么表示的意义却不同?
师: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师:这个数含有几个数级?万级上是几?表示什么?个级上是几?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在整理数位顺序表的过程中,认识数位、数级,并结合现实情境,体会相同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就不同,即“位值”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第1题
.做一做第2题
.完成教材第8页第1、2题
【设计意图:做一做第1题,通过数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第2题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

教材第8页的两道练习,巩固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级的认识。


四、感受一亿的大小
.师:我们感受了十万的大小,那一亿到底有多大?
.画点体验:
如果给你1分钟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几个点?
计时体验
说说你画了几个点?
估一估,算一算: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与十万相比,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学生不容易感受到。

因此,让学生在1分钟的时间内画点,并估算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