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丽江古城与青岩古镇文化变迁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丽江古城与青岩古镇文化变迁的研究
作者:詹诗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5期
本文选取丽江古城以及青岩古镇为例,以旅游发展的视角探求了古城(镇)文化变迁的情况,分析了古城(镇)原生文化与旅游所带来的新文化多元共存的新文化格局,在此基础上探求反映古城(镇)文化变迁的过程和原因,以及旅游新文化的“虚无”与“实在”,并比较了丽江古城和青岩古镇的情况。

一、旅游发展背景下丽江古城的文化演化
(一)丽江古城新的文化印迹
除去旅游营造的氛围,我们现在看到的丽江古城是:主街傍水,小巷临渠,古屋石桥错落。

可以说是基本保留原貌的古代城镇。

整体风格让人感觉随意自由,没有汉文化那种严苛森然的秩序。

古城民居保留了大片明代民居建筑,房屋没有统一的模式,大多设院子,前后院或者“一进多院”。

庭院内喜种花木,摆设盆景,无房不养花。

种种固然都是纳西族人沿袭至今的历史传统,但这些同时也为丽江成为“慢节奏生活典范”留下了依据。

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旅游业迅速发展,古城引起了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们也开始宣扬丽江的新文化或者说是旅游文化。

2002年《新周刊》以“你丽江了吗”为封面主题做了一期杂志;2003年,《丽江的柔软时光》出版,介绍并宣传丽江舒适慵懒的生活,2009年,《踢踢兜丽江之恋》中的那句“趁年轻,去丽江”让很多年轻人渴望在丽江邂逅。

2005年以来,丽江在民间的话语不再是历史古城,而被“艳遇之都”所代替,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相反被谈及最多的话题则是“小资情调”或者休闲娱乐。

丽江的“慢生活”理念让游人趋之若鹜,很多游客认为丽江是“精神圣地”,这来源于这里与他们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巨大差异。

对于在城市中久住的人来说,这种没有时间概念的“慢生活”体验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

而“小资情调”则与现代旅游所透露出的浓郁的时尚因素相符,表现为游客对流行文化和“异”的追求。

比如,古城中的年轻女性游客会穿着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服饰(并不一定是当地传统服饰或是具有当地元素)。

这表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观念、行为等方面受当地氛围的影响,即是追求内心体验和精神物质双重享受的“小资”情结。

这种现象使得游客主体成为烘托丽江古城文化休闲气氛的客体,游客本身也成为丽江“文化吸引力”的一部分,强化了丽江“慢生活”、“小资”、“艳遇”的文化形象。

古城的古朴和清幽吸引了一批追求“品味、浪漫、品质生活”的外地人,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例子,他们中的一些留在丽江边开店边享受古城生活,长时间的生活在异文化中,成为当地的一员,在行动上真正走向东道主“他者”。

当然,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单纯受商业利益驱使
的外地人,以获利为目的的生意人也成为组成东道主地方社会内部不同“单位”中的一个,促使滋生了古城的旅游商业文化。

(二)丽江旅游新文化的“虚无”与“实在”
可见,在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古城文化在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其内涵与构成已经发生了变化。

随着“小资”情调在古城内的蔓延,与“小资情调”相对应的小资文化也不断凸显。

而诸如商业文化、客栈文化这些依附于旅游的新文化也逐渐显现。

一方面,它们稀释了古城的原生文化,现在的纳西东巴文化和茶马古道商贸文化不再是古城文化的全部,而成为构成古城旅游文化的其中一部分。

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们又丰富了原有的古城文化,再生产出的旅游文化成为古城文化新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丽江古城原生文化和旅游新文化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状态。

形成了原生文化、小资文化、客栈文化、商业文化、甚至影视文化等多元共存的状态。

媒体作用加上旅游发展,使得古城的文化形象逐渐发生改变,也因此诞生了诸如酒吧这样非本土的“虚无之物”,更甚的则是带来了城市功能的变迁。

居民将住房改为店铺,自己则搬迁到新城居住,这使得原有的历史街区逐渐演变为商业街区,丧失了街区的历史真实性,成为了只保留传统建筑外壳的旅游休闲购物区。

这些“虚无之物”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迎合,是对原生文化的排挤和背叛,从这一方面来看,新文化是不好的,但另一方面,新文化也成为丽江的另一张名片,成为丽江很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

很多游客都人认为来到丽江就应该是“泡吧、闲逛、发呆”的,从这一层面讲,酒吧、旅游商铺等又是相对“实在”的。

二、旅游发展背景下青岩古镇的文化演化
(一)青岩古镇新的文化印迹
再来看位于贵阳市南郊的青岩古镇,古镇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历史上出过状元赵以炯及周渔潢等文化名人,近代曾是周恩来、邓颖超及李克农家属的避隐地,汇聚了科举文化、会馆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

可以说,相对于丽江古城,青岩的原生文化(这里将发展旅游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文化视作原生文化)更加多元、丰富。

2001年电影《寻枪》在古镇拍摄,电影的播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古镇的旅游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但是,如今的青岩古镇很难寻找到电影《寻枪》中的清幽、古朴,这座已经有六百年历史的,集中了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院、一宫、八坊等三十七处明清古建筑的古镇在其四条主干道的两旁挤满了商铺。

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由于利益驱使而导致的商业气氛过浓的古镇比比皆是,包括丽江古城也是如此。

青岩古镇商铺之中出现率最高的商品无外乎银饰、木雕等工艺品以及玫瑰糖、状元蹄等小吃,在全国各旅游景点都有销售的木梳、玩具等也有很多。

可以把这看作是旅游为古镇带来的旅游商业文化,是古镇文化新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青岩也如丽江一样,出现了
被贴上“小资”标签的,诸如酒吧、淘碟这样非本土的文化符号,形式和内容都与丽江的相差无几。

(二)青岩旅游新文化的“虚无”与“实在”
前文大致分析了丽江“小资文化”滋长的原因,包括本身的气质、媒体的宣传、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心态,但若是以这些因素来分析青岩的现象,似乎并不特别合适。

这又回到了之前所讨论的“虚无”和“实在”的问题上来,很显然青岩古镇刻意追求的“小资情调”就是“虚无”的体现,是没有任何特色的、可以任意复制的、程式化的。

青岩古镇出现的“虚无之物”是单纯的模仿行为,没有相应的文化氛围,所要达到的效果看来也并不理想。

与丽江古城的“小资符号”既有“虚无”的一面又有“实在”的一面不同,青岩的“小资符号”看不到其“实在”的一面,相对于古镇的原生文化它是一种“虚无”,而相对于古镇的旅游文化来说,它也并没有成为古镇旅游的符号之一,游客来到青岩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追求浪漫或者“小资情调”。

与此相对应的,本应该代表古镇的,高度个性化的其它文化印迹,比如三教合一、石牌坊、军事、民族等却在逐渐弱化,古镇内很多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名存实亡,游客稀少,甚至少有维护。

而这些正是与“虚无”概念相对应的“实在”,是由本地创立、控制,并富有独特的实质性内容的“实在”。

三、总结
无论是丽江古城还是青岩古镇,这里讨论的“虚无”与“实在”都反映了旅游发展背景下古城、古镇文化的变迁。

旅游加快了目的地文化的“虚无化”,但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又促使不得不维持“虚无”文化的独特性,这又使本来的“虚无”成为另一种“实在”,这就是丽江的做法。

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又难以把握的现象,处于不断变迁与不断创造的过程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因此,文化变迁的好与坏难以评判。

但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不考虑自身情况、市场需求,只一味单一地模仿,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加速了目的地文化向“虚无”一端变化。

新的文化带给旅游目的地的长期效益是难以估量的,有时候,它的确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和就业机会,并且让游客欢喜,但这关键还要看游客的种类和需求,比如,古城古镇游客,往往期待的是获得访古的体验。

旅游目的地内的工作往往不需要技术,带有现代特质的新的文化大多和餐饮、娱乐相关,别的旅游目的地很容易效仿,一方面是如果自己再没有新的东西,会丧失吸引力,另一方面,毫无根据的效仿同样也会使得旅游目的地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显得苍白无力,创新和持续创新都是困难的,有时候倒不如坚持本身就具有的、本土的、“实在”的东西,满足游客追求“真实的他者”的内心愿望。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