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图谱解析步骤
(1)区分出杂质峰、溶剂峰等 (2)计算不饱和度
(3)根据积分曲线确定谱图中各峰组所对应的氢原子数目, 对氢原子进行分配
(4)对每个峰的,J进行分析。
(5)推出若干结构单元,最后组合为几种可能的结构式
(6)对推出的结构进行指认
图谱解析
化合物 C10H12O2
3 2
2
5
8
7
6
5
4
核磁共振波谱法
目录
核磁共振谱法(NMR)
谱图分析
核磁共振谱法
简介
核磁共振(NMR)是指在某个静磁场中物质的原 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为或兆赫(MHz)为 107~108µm的长波电磁波的作用时,原子核在磁能 级间发生跃迁的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谱通常可分为氢谱(1H-NMR)和碳谱 (13C-NMR)。NMR与红外、紫外光谱一样,实 际上都是吸收光谱,只是NMR相应的波长位于无 线电波范围。物质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较小,从而 引起的只是电子及核在其自旋态能级之间的跃迁。
3
2
1
0
=(2*10-12)/2=5
δ 3.0和δ 4.30三重峰和三重峰
O—CH2CH2—相互偶合峰 δ 2.1单峰三个氢,—CH3峰
结构中有氧原子,可能具有:
δ 7.3芳环上氢,单峰烷基单取代 正确结构:
a b O c CH2CH2 O C CH3
O C CH 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局部屏蔽效应
诱导效应:电子云密度降低,电子屏蔽小,增大
CH3F CH3Cl CH3Br CH3I 4.26 3.05 2.68 2.16 共轭效应 p-共轭,减小;-共轭, 增加
3.57 5.87
(2021年整理)仪器分析第7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第7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仪器分析第7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仪器分析第7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全部内容。
核磁共振波谱法最早美国两所大学1945年同时发现NMR。
哈佛的Pacell和Pound发现石腊质子有NMR现象,斯坦富大学的Bloch和Honson发现H2O中质子有NMR,且Pacell和Bloch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
1953年第一台仪器商品化,当时仅30MHZ,现已有700MC的仪器(MC越高,分辩率越高)。
至今50多年发展中,这门学科共12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
第一节概述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学的光谱分析中,⑴除荧光分析外,均为吸收光谱,今天开始学的NMR亦是吸收光谱; ⑵除原子吸收,其余均为分子吸收,所以NMR属于分子吸收光谱。
一。
产生:置于强磁场中吸收无线电波试样H1长波长电磁波照射原子核自旋能原子核能级分裂 1-10 m级跃迁(核磁矩改变而产生电流,此现象为核磁共振)测产生的感应电流 NMR光谱。
利用核磁共振光谱进行结构测定,定性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光谱法。
NMR谱获得方法有两种:⒈扫场:固定照射频率υ,依次改变磁场强度H0—-常用之⒉扫频:固定磁场强度H0,依次改变照射频率υ0P151 图17-1五个部分:磁铁:提供稳定的高强度磁场H扫场线圈:附加磁场,可调节D接收线圈:产生感应电流R照射线圈:与外磁场H0垂直60兆,90兆…兆数越高,图谱越精密,易解释。
注:三个线圈互相垂直,互不干扰。
二。
与Vis—UV,IR比较:都属于分子吸收光谱例: CH3CH2OH 紫外几乎无吸收(仅末端吸收)无π骨架红外有υOHNMR:OH,CH2,CH3三种类型H0NMR有H1,C13谱。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偶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多维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应谱峰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µ表示,角动量P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为整数或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µ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P的方向重合,空间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m的取值(m=I, I-1,……-I,共有2I+1个数值)。
对于1H、13C 等I =1/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跃迁。
当自旋量子数I≠0的磁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外磁场H0中时,磁核因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仍然保持本身的自旋。
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拉摩进动。
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由下式决定:其中γ为旋磁比,是原子核的基本属性之一。
不同原子核的γ值不同,其值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检测。
如果提供一个射频场,其ν满足: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则:即射频场的频率正好等于在磁场H0中的核进动频率,那么核就能吸收这一射频场的能量,导致在两个能级间跃迁,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专属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的分析技术。
低灵敏度的主要原因是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非常小,通常每十万个粒子中两个能级间只差几个粒子(当外磁场强度约为2 T 时)。
核磁共振波谱仪常见的有两类核磁共振波谱仪:经典的连续波(CW)波谱仪和现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PFT)波谱仪,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为后者。
7-核磁共振波谱法解析
第二节
1. 原子核的自旋
基本原理
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 自旋角动量
h P 2 I ( I 1)
核磁矩
P
是不是所有的原子 核都能产生核磁距
7
自旋量子数与原子核的质量数及质子数关系
质量数(a) 原子序数(Z) 自旋量子(I) 偶数 奇数 偶数 偶数 奇或偶 奇数
0 1/2, 3/2, 5/2 … 1,2,3…
162 6 10 2.70( ppm) 6 60 10
② 用一台100MHZ的 NMR仪器,进行上述同样测试 就有 v试 v参 270 Hz
270 6 10 2.70( ppm) 6 100 10
22
用频率的相对差值表示的好处: 氢核的进动频率很大,而差值很小,测定绝对 值不如测定相对值准确、方便。差值能较易的测 至0.1Hz。
19
2.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0 = [ / (2 ) ](1- )H0
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 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 共振频率(进动频率、 吸收频率)不同,这种 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20
由于屏蔽常数很小,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 率相差很少,习惯上用核共振频率的相对差值来表 示化学位移,符号为δ,单位为ppm
分子间氢键 溶剂效应
26
(1)相邻基团或原子电负性
氢核核外成键电子云产生抗磁 屏蔽效应。与质子相连元素的电负 性越强,吸电子作用越强,屏蔽作 用减弱,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27
(2)磁各向异性
质子在分子中所处的 空间位置不同,其屏 蔽作用不同的现象称 为磁各向异性。或叫 远程屏蔽效应。 苯环
H H H H H H
24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药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分析技术,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领域,NMR技术可以用来解析药物分子的结构,从而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药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从基本原理到具体案例分析,带您深入了解这一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作用。
1. 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是利用核自旋的性质来分析物质结构的一种方法。
当一个物质放入强磁场中时,其中的原子核会发生共振现象,产生特定的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通过核磁共振谱仪来采集和分析,从而揭示物质的结构信息。
在药物研发中,科学家们可以利用NMR技术来确定药物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空间构型以及功能团的位置,为药物设计和改良提供重要依据。
2. 应用案例以对枸橼酸双酯(dimethyl fumarate)的结构解析为例,科学家们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成功地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
通过NMR技术,他们得知了双酯中两个甲基单元的分布情况,以及双酯的构象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研发适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新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个人观点在药物研发中,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极大地加速了药物结构解析的过程,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深入了解,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药物设计和合成优化,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坚实的基础。
NMR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将会为药物研发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药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从基本原理到实际案例,阐述了这一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
通过NMR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药物分子的结构,为药物设计和改良提供重要依据,推动着药物研发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分析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法 目的与要求
核磁共振波谱法目的与要求
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分析技术。
它利用物质中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来获取关于分子中原子核的信息。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目的是通过测定样品的核磁共振谱图,获得关于样品中原子核种类、相对数量、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环境等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要求包括:
1. 样品纯度:被测样品的纯度对核磁共振波谱的分析结果有很大影响。
样品应尽量纯净,确保不会受到其他杂质的干扰。
2. 溶剂选择:通过溶解样品以提高其溶解度,并且在选择溶剂时要考虑溶剂的磁性,以避免对谱图的解释造成误导。
3. 参数设置:通过调整核磁共振实验中的参数,如脉冲序列、扫描时间等,可以优化信号强度和分辨率,从而得到更准确的谱图。
4. 仪器校准:核磁共振仪器的校准对于获得准确的波位和能量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5. 数据分析:对获得的核磁共振波谱进行仔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峰识别、积分、峰面积比较等,以获得关于样品结构和化学环境的详细信息。
总之,核磁共振波谱法的目的是通过测定并分析核磁共振谱图,
获取样品中原子核的相关信息,并且在样品制备、参数设置、仪器校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要求细致和准确。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振实验时,所用的磁强强度越高,发生核磁共振所
需的射频频率也越高。
讨论:
(1)磁场固定时( B0一定),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大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频率也大; 反之,则小。 (2)同样的核(一定),外加磁场B0越大,共振频率越大。 (3)若共振频率一定, 越大, B0越小。 例:外磁场B0=4.69T(特斯拉,法定计量单位) 1H 和13C的共振 频率为
样品,溶剂CDCl3, CD2Cl2, THF, etc.
当B = B0 +δB,使ν恰好等于照射样品的固定无线电波
频率ν0,样品中的氢原子核发生自旋能级跃迁。 B0 为核磁共振仪电磁铁的磁场强度,δB为扫描线圈产
生的磁场增量,5-10mG· min-1。
要满足核磁共振条件,可通过二种方法来实现
1. I=0 的原子核O(16);C(12);S(32)等 ,无自旋, 无磁性,称为非磁性核,这类核不会发生核磁共振。不产生 共振吸收。
2. I=1 或 I>0的原子核: I=1 :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 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频率扫描(扫频):固定磁场强度,改变射频频率 磁场扫描(扫场):固定射频频率,改变磁场强度 各种核的共振条件不同,如:在1.4092特斯拉的磁场,各 种核的共振频率为:
1H 13C 19F 31P
60.000 15.086 56.444 24.288
MHZ MHZ MHZ MHZ
磁场强度 0.9400 特斯拉 1.4092 2.3500 4.7000 7.1000 11.7500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一、概述早在1924年Pauli就预见某些原子核具有自旋和磁矩的性质,它们在磁场中可以发生能级的分裂。
1946年美国科学家布洛赫(Bloch,斯坦福大学)和珀塞尔(Purcell,哈佛大学)分别发现在射频区(频率0.1~100MHz,波长1~1000m)的电磁波能与暴露在强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或称磁性核或自旋核)相互作用,引起磁性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核自旋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他们把这种原子对射频辐射的吸收称为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他们也因此分享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所产生的波谱,叫核磁共振(波)谱。
通过研究核磁共振波谱获得相关信息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和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相同之处是微观粒子吸收电磁波后发生能级上的跃迁,但引起核磁共振的电磁波能量很低,不会引起振动或转动能级跃迁,更不会引起电子能级跃迁。
.1949年,Kight第一次发现了化学环境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影响,并发现了信号与化合物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而1951年Arnold等人也发现了乙醇分子由三组峰组成,共振吸收频率随不同基团而异,揭开了核磁共振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1953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核磁共振波谱仪。
1956年,曾在Block实验室工作的Varian制造出第一台高分辩率的仪器,从此,核磁共振波谱法成了化学家研究化合物的有力工具,并逐步扩大其应用领域。
七十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仪器的精密化、自动化,核磁共振波谱法得到迅速发展,在许多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八十年代以来,又不断出现新仪器,如高强磁场的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大大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使灵敏度小的原子核能被测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多脉冲激发方法的采用,产生二维谱,对判断化合物的空间结构起重大作用。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1.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答: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相同的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组织当中有不同化学环境的同一种核。
由于受到磁屏蔽程度的不同,它们将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引起相同质子在磁共振波谱当中吸收信号位置的不同。
在正常组织当中,代谢物以特定的浓度存在,当组织发生病变时,代谢物浓度会发生改变。
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对水和脂肪当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但是,在水和脂肪的氢质子共振峰间还有许多浓度较低的代谢产物所形成的共振峰。
如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等等,这些代谢物的浓度与水和脂肪相比比较低。
磁共振波谱分析,需要通过匀场抑制水和脂肪的共振峰,将这些微弱的共振峰群显示出来,这就是磁共振波谱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特定性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能够吸收具有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并发生共振现象的现象。
该方法通过检测不同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于原子核中的自旋(Spin)性质。
自旋是描述原子核内部的一种性质,可以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
在没有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朝向是随机的。
然而,当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会排列在不同能级上。
这些能级之间存在能量差,当这些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等于外加电磁波的能量时,原子核就会发生共振吸收。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基本构造包括磁场系统、射频系统、探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磁场系统用来产生强磁场,常见强磁场有永磁磁体、超导磁体等。
射频系统则用来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以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共振吸收。
探测系统用来接收样品发出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计算机系统则用来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在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时,首先将样品放置于磁场中,样品中的原子核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并分裂为不同能级。
接下来,通过调节射频系统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发生共振吸收。
这时,探测系统会接收样品发出的共振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最后,计算机系统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学处理,生成核磁共振波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图是核磁共振波谱法的主要结果,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波谱图中的共振信号对应于不同原子核的吸收峰,其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可以帮助确定样品中的不同官能团或基团。
同时,共振信号的相对积分面积可以提供定量分析所需的信息。
总体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法通过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吸收现象,能够提供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它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偶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多维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应谱峰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µ表示,角动量P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为整数或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µ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P的方向重合,空间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m的取值(m=I, I-1,……-I,共有2I+1个数值)。
对于1H、13C 等 I =1/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跃迁。
当自旋量子数I≠0的磁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外磁场H0中时,磁核因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仍然保持本身的自旋。
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拉摩进动。
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由下式决定:其中γ为旋磁比,是原子核的基本属性之一。
不同原子核的γ值不同,其值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检测。
如果提供一个射频场,其ν满足: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则:即射频场的频率正好等于在磁场H0中的核进动频率,那么核就能吸收这一射频场的能量,导致在两个能级间跃迁,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专属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的分析技术。
低灵敏度的主要原因是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非常小,通常每十万个粒子中两个能级间只差几个粒子(当外磁场强度约为2 T时)。
核磁共振波谱仪常见的有两类核磁共振波谱仪:经典的连续波(CW)波谱仪和现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PFT)波谱仪,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为后者。
核磁共振波谱法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化学技术,它通过对样品中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辐射作用下的共振现象进行研究,从而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及其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 原子核的磁矩。
在外加磁场中,原子核会产生磁矩,这是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
原子核的磁矩可以用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即原子核自身带有一个自旋角动量,从而产生磁矩。
在外加磁场中,原子核的磁矩会发生取向,而不同原子核的磁矩大小和取向会受到化学环境的影响。
2. 核磁共振现象。
当样品置于外加磁场中,并且受到特定频率的射频辐射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
这种共振现象会导致原子核的磁矩发生瞬时的翻转,当射频辐射停止时,原子核会释放吸收的能量。
核磁共振现象的频率和强度与原子核的化学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可以用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3. 核磁共振波谱图。
通过对样品施加不同的外加磁场强度和射频辐射频率,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图通常以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为横坐标,以吸收峰的强度为纵坐标。
化学位移反映了原子核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不同化学环境的原子核会出现在不同的化学位移位置上;吸收峰的强度则反映了样品中不同类型原子核的相对丰度。
4. 应用领域。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化学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确定有机分子的结构,鉴定化合物的纯度,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等。
在生物化学和药物研究领域,核磁共振波谱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
总之,核磁共振波谱法凭借其高分辨率、非破坏性、对样品数量要求低等优点,成为了化学分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和应用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手段来解决化学和生物领域的问题,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 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影响磁共振影 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c)血 液和脑脊液的流动;(d)顺磁性物质;(e)蛋白质。磁共振 影像灰阶特点是,磁共振信号愈强,则亮度愈大,磁共 振的信号弱,则亮度也小,从白色、灰色到黑色。各种 组织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如下;脂肪组织,松质骨呈白 色;脑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内脏、肌肉呈灰白色;液 体,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cel和Stanford大学的Bloch各自 首次发现并证实NMR现象,并于1952年分享了Nobel奖;
1953年Varian开始商用仪器开发,并于同年做出了第一台高 分辨NMR仪。1956年,Knight发现元素所处的化学环境对 NMR信号有影响,而这一影响与物质分子结构有关。
标样浓度(四甲基硅烷 TMS) : 1%; 溶剂:1H谱 四氯化碳,二硫化碳; 氘代溶剂:氯仿,丙酮、苯、二甲基亚砜的氘代物;
23:33:57
第二节 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chemical shift
一、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chemical shift
23:33:57
核磁共振是当前应用于诊断早期病变的临床医学影像 技术,这种检查对患者和检查者都是安全可靠的 .核磁共振 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介入探测技术,相对于X-射线透视技术 和放射造影技术,MRI对人体没有辐射影响,相对于超声 探测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更加清晰,能够显示更多细节, 此外相对于其他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不仅仅能够显示 有形的实体病变,而且还能够对脑、心、肝等功能性反应 进行精确的判定。在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癌症 等疾病的诊断方面,MRI技术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7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当电磁波的频率与该核的回旋频率ν回相等时,电磁 波的能量就会被吸收,核的自旋取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
到高能态,即发生核磁共振。此外E射=ΔE,所以发生核 磁共振的条件是:
hγ
E hv回 hv射 2 B0
(3.4)
或
v射
v回
γ
2
B0
(3.5)
可见射频频率与感应磁场强度B0是成正比的,在进 行核磁共振实验时,所用磁场强度越高,发生核磁共振 所需的射频频率越高。
1.位移的标准 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没
有绝对的标准。
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 Si(CH3)4 (TMS)(内标)
位移常数 TMS=0
2.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1)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 (2)屏蔽最大,位移最大,人为地把它的定为0 (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然而,在高分辨 NMR 中,—CH3和CH2中的质子 出现了更多的峰,这表明它们发生了分裂。如下图。
ab
a
CH3CH2Br
b
ab
a
CH3CH2Br
b
相邻碳上的不同种质子因相互之间的作用会 影响对方的核磁共振吸收,并引起谱线增多。原 子核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称为自旋偶合。因自旋 偶合而引起谱线增多的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本章内容
1. 简介 2.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3. 核磁共振波谱仪 4. 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5. 图谱解析
1 简介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原子核,1H或13C;磁-磁场。
核磁共振波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类似于红外或紫外吸收光 谱,是吸收光谱的另一种形式。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TMS 60MHz
10
9.0
(低3.场0 )
2.0
8.0
7.0
6.0
1.0
0ppm (δ)
ν0 固定
5.0
4.0
(高场)
✓ 左端为低场高频,右端为高场低频
精品课件
二、化学位移
1. 定义: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
H核共振频率不同
2. 表示方法
样 标 160 16,0= H 样 H 标 160
核磁共振波谱法 ( NMR )
精品课件
♫概述
一、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法 1.核磁共振(NMR):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存在着不同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射频照射 分子时,可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即 产生核磁共振。
精品课件
♫概述
2.核磁共振波谱:以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照 射频率(磁场强度)作图,所得图谱。
自旋-自旋驰豫: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 递给邻近低能态同类磁性核的过程
精品课件
*2. 共振吸收条件
1)h0Eh2 H 0h ν0=ν
➢ 即照射的无线电波的频率必须等于核进动频率, 才能发生核自旋能级跃迁。
➢ 实现核磁共振就是改变照射频率或磁场强度。
例:氢(1H)核:H0=1.4092T, ν=60MHz,吸收 ν0=60MHz无线电波,核磁矩由顺磁场 (m=1/2) 跃迁至逆磁场(m=-1/2) →共振吸收。
感应磁场方向
核
H0
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 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 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 磁场(次级磁场、抗 磁场)
屏蔽效应:由于感应磁场的存在,使原子核实受磁
场强度稍有降低
精品课件
一、屏蔽效应
有机化学--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子垂直于化学键的振动,键角发生变化,键长不变。以亚甲基为例,
几种振动方式如图7–1所示。
图中“+”和“-” 号表示与纸面垂直 但方向相反的运动。
*分子的振动方式很多,但不是所有的振动都引起红外吸收, 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在红外光谱中出现相应的吸收峰。 无偶极矩变化的振动,为红外非活性振动,在红外光谱中不出现吸 收峰。如对称炔烃(RC≡CR)的C≡C伸缩振动无偶极矩变化,不引 起红外吸收。偶极矩变化大的振动,吸收峰强,如C=O伸缩振动。 综上所述,产生红外光谱的两个必要条件是: ν红外= ν振动;振动 过程中有偶极矩变化。
例2 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6H10,红外光谱如图7–3所示,
试推测该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解: 由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Ω=2,可能存在C=C、环或C≡C。观
察4000~1300cm-1区域光谱:3030cm-1处有强不饱和C—H伸缩振动 吸收,与1658cm-1 处的弱C=C伸缩振动吸收对应,表明有烯键存 在,且对称性强;~1380cm-1 处无吸收,表明不存在甲基。1300 cm-1以下区域的光谱:715 cm-1处的面外弯曲振动吸收,表明烯烃 为顺式构型。
m=I, I-1, …, -I
1 H的自旋量子数I为1/2,它在磁场中有两种取向,与磁
场方向相同的,用+1/2表示,为低能级;与磁场方向相
反的,用-1/2表示,为高能级。两个能级之差为△E,见
图7–4。
△E与外加磁场强度(H0)成正比,其关系式如下:
式中:γ 称为磁旋比,是物质的特征常数,对于质子其量值为 2.675×108A· 2·-1·-1; h为Plank常量; ν为无线电波的频率。 m J s
峰面积大小与质子数成正比,可由阶梯式积分曲线求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I=1 氢核磁矩的取向
核磁矩在外磁场空间的取向不是任意的,是量
子化的,这种现象称为空间量子化。
用μZ表示不同取向核磁矩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
h μz m 2π
核磁矩的能量与μz和外磁场强度H0有关:
h E Z H 0 m H0 2
二、化学位移 例: CH3Br, 标准物:四甲基硅烷TMS
①H0=1.4092T, νCH3=60MHz+162Hz,
νTMS=60MHz
162 Hz 6 10 2.70 ppm 6 60 10 Hz
二、化学位移
② H0=2.3487T, νCH3=100MHz+270Hz,
νTMS=100MHz
原子核自旋能级跃迁
2.测定方法不同: UV、IR--测定A(T) NMR --共振吸收法 共振吸收法: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核 自旋能级跃迁时核磁矩方向改变产生感应 电流来得到NMR信号。
♫概述
三、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
1.测定有机物结构:化学及立体结构(构型、构像、 互变异构)
2.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医疗诊断)
共有 2I+1 个取向; 每一种取向用磁量子数m表示,则m=I, I-1, I2,…, -I+1, -I。
1 1 1 m 例:I=1/2时, 2 1 2 即: , m 2 2 2
顺磁场 低能量
逆磁场 高能量
氢核磁矩的取向
例:I=1时,
2 1 1 3 个取向,
2
h H0 2 11 h h E2 ) h H0 H E 2 (( 1 ) ) E ( H 0
(二)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 进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MR一级谱:
自旋-自旋分裂现象对结构分析非常重要,它可用于鉴别分
子中的基团和排列顺序。多数NMR谱都很复杂,需通过复杂计 算才能解析,但当满足以下条件或称NMR谱为“一级谱”时,
则可通过上述所讨论的分裂现象直接解析:
1)两组偶合的核之间的化学位移远大于它们之间的偶合常数 J,即: /J6;
高温环境:六甲基二硅醚。
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从前式 B B0 B0 ( 1 )B0 可知,凡是影响屏蔽常数(电子云 密度)的因素均可影响化学位移,即影响NMR吸收峰的位置。 1)诱导效应(Induction):分子与高电负性基团相连----分子电子云密度
下降(去屏蔽)---下降---产生共振所需磁场强度小---吸收峰向低场移动;
B B0 B0 (1 ) B0
B为核实际受到的磁场, 由电子云密度决定的屏蔽常数,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表示方法:由于不同核化学位移相差不大,有时会发生共振吸收频率漂移,因 此,实际工作中,化学位移不能直接精确测定,一般以相对值表示。 具体做法:于待测物中加一标准物质(如TMS),分别测定待测物和标准物 的吸收频率x 和s,以下式来表示化学位移 :
三. 化学位移与自旋-自旋分裂
1. 化学位移
现象:大多数有机物都含有氢原子(1H 核),从前述公式
则共振频率0一致,这时只将出现一个吸收峰。
0
B0 2
可见:在B0一定的磁场中,若分子中的所有 1H 都是一样的性质,即 H 都相等, 事实上,质子的共振频率不仅与B0有关,而且与核的磁矩或 有关,而磁矩或
说有 2I+1 个核磁矩。
必须注意:在无外加磁场时,核能级是简并的,各状态的能量相同。
对氢核来说,I=1/2,其m值只能有21/2+1=2个取向:+1/2和-1/2。
也即表示 H 核在磁场中,自旋轴只有两种取向: 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同,m=+1/2,磁能级较低
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m=-1/2,磁能级较高
与质子在化合物中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
换句话说,处于不同化合物中的质子或同一化合物中不同位置的质子,其共振吸 收频率会稍有不同,或者说产生了化学位移!通过测量或比较质子的化学位移—— 了解分子结构——这使 NMR 方法的存在有了意义。
化学位移:在一定的辐射频率下,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产生
(=1.8)。
图3:苯分子与C2H4 的情况相同,即苯的质子移向低场(=7.27);对于其它苯系物,若质子处于苯环 屏蔽区,则移向高场;醛基质子处于去屏蔽区,且受O电负性影响,故移向更低场(=7.27)。
4)氢键效应: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使OH或SH中质子移向低场。如分子间形 成氢键,其化学位移与溶剂特性及其浓度有关; 如分子内形成氢 键则与溶剂浓度无关,只与分子本身结构有关。 溶剂选择原则:稀溶液;不能与溶质有强烈相互作用。 5)自旋耦合与自旋分裂 现象:CH3CH2OH中有三个不同类型 的质子,因此有三个不同位置的吸收 峰。 然而,在高分辨 NMR 中,—CH2 和CH2中的质子出现了更多的峰,这 表明它们发生了分裂。如右图。
综述:样品流动性降低(从气态到固态),1增加,纵向弛豫越少发生,谱线窄。 横向弛豫2:又称自旋-自旋弛豫。当两个相邻的核处于不同能级,但进动频率 相同时,高能级核与低能级核通过自旋状态的交换而实现能量转 移所发生的弛豫现象。
a) 固体样品—结合紧密—自旋核间能量交换容易—2最小—谱线变宽最大(宽谱)— 纵向弛豫容易。 b) 受热固体或液体—结合不很紧密—自旋核间能量交换较易—2上升—谱线变宽 较小—纵向弛豫较易; c) 气体—自旋核间能量交换不易—2最大—谱线变宽最小—横向弛豫最难发生。
B0 B0 的单位为特斯拉(T,Kgs-2A-1),1T=104 Gauss 2 也就是说,当外来射频辐射的频率满足上式时就会引起能级跃迁并产 生吸收。
即, 0
2. 几点说明 a) 并非所有的核都有自旋,或者说,并非所有的核会在外加磁场中发生能级分裂! 当核的质子数 Z 和中子数 N 均为偶数时,I=0 或 P=0,该原子核将没有自旋现 象发生。如12C,16O,32S等核没有自旋。 b) 当 Z 和 N 均为奇数时,I=整数,P0,该类核有自旋,但NMR 复杂,通常不用于 NMR分析。如2H,14N等 c) 当 Z 和 N 互为奇偶时,I=半整数,P0,可以用于 NMR 分析,如1H,13C。
磁矩 的大小与磁场方向的角动量 P 有关:
Pm
P 为磁旋比) (
每种核有其固定 值(如,H核为2.68×108T-1s-1)。其中,
h 2 h 因 此, m ( 其 中m I, I - 1, I - 2,...- I) 2
其中h为Planck常数 (6.62410-27erg.sec);m为磁量子数,其大小由自旋 量子数 I 决定,m 共有2I+1个取值,即角动量 P 有 2I+1 个状态! 或者
E
h E h 4 1
式中,为谱线宽度,它与弛豫时间t成反比。可见,弛豫决定于处于
而E h, 因此,
高能级核寿命。弛豫时间长,核磁共振信号窄;反之,谱线宽。弛豫可 分为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纵向弛豫1:又称自旋-晶格弛豫。处于高能级的核将其能量及时转移给周围分子
第7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 NMR基本原理 一. 原子核能级的分裂及其描述
二. 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
三. 化学位移与自旋-自旋分裂 7-3 NMR仪器及组成 一. 仪器分类 二. 仪器组成
核磁共振的磁场强度或共振吸收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O HCH
H C H C H H
CH 2
O H3C CH3 CH 2
CH 3CH 3
~600 Hz
B
2. 化学位移产生原因及其表示方法 产生原因:分子中的原子核处在核外电子氛围中,电子在外加磁场B0的的作用下
产生次级磁场,该原子核受到了屏蔽:
如,CH3CH2OH中-CH3 和-CH2 间的化学位移差为140Hz,而
J=7Hz,因此该分子的NMR谱为一级谱; 2)一组的各质子与另一组所有质子的偶合常数必须相等。
9.3 NMR仪器及组成
一、分类:
按磁场来源: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磁铁 按照射频率:60MHz、90MHz、200MHz………….. 按扫描方式:连续波NMR仪(CW-NMR)和脉冲傅立叶变换NMR仪
H H C H Cl
2)共轭效应(Conjugated):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可使吸收峰向高场或
低场移动;
H C H C H O CH3
O H C H C H C CH3
与 C2H4 比:
a)图:氧孤对电子与C2H4双键 b)图:羰基双键与 C2H4
形成 p- 共轭,—CH2上质子电子云密度增加,移向高场。 -共轭,—CH2上质子电子云密度降低,移向低场。
射频辐射——原子核(强磁场下能级分裂)——吸收──能级跃迁──NMR
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HNMR──氢原子的位置、环境以及官能团和 C骨架上的H原子相对数目)
与UV-Vis和红外光谱法类似,NMR也属于吸收光谱,只是研究的对
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9.2 NMR基本原理
一. 原子核能级的分裂及其描述 1. 原子核的量子力学模型 带电原子核自旋 自旋磁场 磁矩 (沿自旋轴方向)
x s 106 ( ppm) s
无量纲,对于给定的质子峰,其值与射频辐射无关。
在NMR中,通常以四甲基硅烷(TMS)作标准物,
CH3 H 3C Si CH3 CH3
因为:
a) 由于四个甲基中12 个H 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完全相同,因此在核磁共 振图上只出现一个尖锐的吸收峰; b) 屏蔽常数 较大,因而其吸收峰远离待研究的峰的高磁场(低频)区; c) TMS—化学惰性、溶于有机物、易被挥发除去; 此外,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其它标准物。 含水介质:三甲基丙烷磺酸钠。
2. 弛豫
何为弛豫? 处于高能态的核通过非辐射途径释放能量而及时返回到低能态的过 程称为弛豫。由于弛豫现象的发生,使得处于低能态的核数目总是维持 多数,从而保证共振信号不会中止。弛豫越易发生,消除“磁饱和”能 力越强。 据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激发能量 E与体系处于激发态的平均时
间(寿命)成反比,与谱线变宽 成正比,即:
两个能级的能量分别为:
E 1 / 2 B0 PB0 m
h h B0 B0 2 4
E 1 / 2 B0 PB0 m
两式相减:E 2 B0 h B0 2 又因为,E h
0
h h B0 B0 2 4
所以,h B0 h 0 2
二. 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Relaxation Process)
1. 核能级分布
在一定温度且无外加射频辐射条件下,原子核处在高、低能级的数目 达到热力学平衡,原子核在两种能级上的分布应满足Boltzmann分布:
h 0 E Ni hB0 kT kT e e exp( ) Nj 2kT
骨架(晶格)中的其它核,从而使自己返回到低能态的现象。
a) 固体样品---分子运动困难---1最大---谱线变宽小---弛豫最少发生; b) 晶体或高粘度液体---分子运动较易---1下降---谱线仍变宽---部分弛豫;
c) 气体或受热固体---分子运动容易---1较小---谱线变宽大---弛豫明显。
通过计算,在常温下, 1H处于B0为2.3488T 的磁场中,位于高、低 能级上的 1H 核数目之比为0.999984。即:处于低能级的核数目仅比高能
级的核数目多出16/1,00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