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的过程哲学与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

合集下载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研究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研究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研究发表时间:2020-11-24T15:51:37.287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2期作者:陈锦波[导读] 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校和家长对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陈锦波惠东县吉隆中心小学,广东惠州 516351摘要: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校和家长对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德育课程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多方面的变革:从政治知识道德向社会生活道德转变,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从以教材为本走向以人为本转变,以学生们的身心发展为需求和导向,不在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从灌输式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丰富多种学习体验,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生活化;体验式教学一、从政治知识道德向社会生活道德转变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开设时间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前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内容主要服务于国家政治,将道德视为一种知识道德,换句话说,认为道德主要表现为结构化、理论化的知识,道德体现国家意志,甚至具有权威性和权力性。

新德育课程把这种道德从政治生活中相对剥离出来,普遍化到社会生活层面,将道德定义为生活的选择,生活的方式,将道德作为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功能在于引导社会风气向良性生活发展,他注重调节生活的目标,生活的进程和生活的方式,同时也调节着人们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行为,道德使得人们对生活更具有向往幸福,追求高尚价值,追求有意义人生的目标的欲望。

在新课程的设计下,道德更加贴近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不论是对健康的生活、安全的校园还是富饶的家乡,学生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回归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有爱的生活氛围【1】。

二、从以教材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新课程小学德育从政治方面剥离出来,也让德育课程不再局限于书本教材上的加理念和名人名言,让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再照本宣科,打破固态的传统政治化德育观念,将德育的主体转移到小学生上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足于新时代的社会文化需求,对小学生的待人接物、秉性意志和人生价值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加强【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资料讲解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资料讲解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

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德育工作的理念转变与成果总结

德育工作的理念转变与成果总结

德育工作的理念转变与成果总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德育工作的理念也在逐渐转变。

过去,德育工作主要依靠单纯的道德感化手段,即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以期能够让他们自觉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弊端,不能真正让学生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握。

理念转变,需要努力推进多元化德育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有力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多元化德育工作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可以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责任感,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建设。

很多学校在校规校纪制定方面还很片面,遇到问题就针对性的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效果,但是也很容易被学生产生反感,而且仅仅满足了表面的要求,很难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规范需要内化为一个行为习惯。

所以在制订校规校纪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

不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学生一起探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服务社会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规范意义的理解,以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行为规范。

在德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更好地发挥学校文化氛围的作用。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团体内形成的具体思想、理念、价值观和共识,是学校的精神财富。

德育工作需要依托于学校文化氛围,利用媒体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确保德育工作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下,不断深入推进。

总的来说,德育工作的理念转变需要强调科学化、个性化、多样性、综合性、参与性和沟通性,善于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

相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通过不断探索合适的教育方式,德育工作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德育工作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素质提高上,更体现在整个校园文化氛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

在德育工作中,学生在不断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一系列素质。

学生在这些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懂得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生命和事业。

德育工作从过去到现在

德育工作从过去到现在

德育工作从过去到现在德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我国,德育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随着时代的进步,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发展,从过去的简单引导到现在的全面教育。

本文将就德育工作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育工作的起源。

德育工作始于20世纪初的传统文化教育,强调传统道德规范的灌输和抄写,以及封建礼教的约束和教化。

在此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以后,毛泽东思想开始渗透到德育工作当中,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此时期,德育工作还比较单一,教师们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一种“输送式”教育方式,通过讲授道德理论,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意识道德和行为道德。

然而,到了新的时代,德育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道德教育,而是开始全方位地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步,这些新的因素进一步摧毁了学生的品德,如诚信、自由和公平。

因此,在德育工作上,教育工作者们应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让德育工作更加全面和系统。

其次,德育工作的转型也在不断进行。

以往德育工作一味强调独立斗争精神和学习纪律,忽视了个性发展和团队合作。

如今,德育工作更加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而不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讲授,而是打造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注重学生领域内的价值教育和爱心教育。

最后,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从过去的“雕刻家”变成了现在的“引导者”,也从压制式的奖惩制度,转向学生服务的心理辅导,让德育工作更加有意义。

教师更加注重引导青少年通过理性、批判性思维来管理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总之,德育工作已经从过去简单的道德教育迈向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教育。

教育者和教育机构正在推行新的德育工作,旨在通过更加灵活化的教育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权利意识、责任感和良好习惯。

浅谈德育过程与规律

浅谈德育过程与规律

浅谈德育过程与规律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品德、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和自己的人。

德育过程与规律,是指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所遵循和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

下面我将从德育过程与规律的定义、德育过程中的几个阶段以及德育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德育过程与规律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德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规律的存在使其有了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德育过程与规律在内容和方式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的现象包括学生的情感认知、道德行为、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其次,德育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德育过程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德育需要求和德育内容都有所不同。

比如,在学前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和品德修养;在初等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感;在中等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高等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道德等。

在德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德育规律。

首先是因材施教的规律,即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措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长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引导。

其次是德育渐进的规律,即德育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的道德能力和素养。

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付出。

再次是德育形象的规律,即德育要通过理论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形成学生心中对优秀品德的形象,并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整合来培养学生的具体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最后是德育具体化的规律,即德育要通过具体的方式和实际的行动来实施。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组织道德实践、制定行为规范等具体举措来落实德育目标和要求。

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

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

近代德育理论
近代德育理论开始关注个体自由 和个性发展,强调道德认知、情 感和行为的统一,出现了以康德、 卢梭等为代表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的德育思想。
现代德育理论
现代德育理论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和多元文化,强调德育的实践性 和创新性,出现了以杜威、皮亚 杰等为代表的教育家的德育思想。
德育理论的主要流派
认知派
行为派
认知派认为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基 础,强调通过道德概念和逻辑思考来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行为派认为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表现, 强调通过行为训练和实践来培养学生 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情感派
情感派认为情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 强调通过情感教育和体验来培养学生 的道德情感和同理心。
CHAPTER
德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代德育理 论
儒家德育理论
道家德育理论 墨家德育理论
近代德育理 论
康德的道德哲学 卢梭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
现代德育理论
实用主义德育理论 存在主义德育理论 社会学习德育理论
后现代德育理论
01
多元文化德育理论
02
女性主义德育理论
03
生态主义德育理论
CHAPTER
德育理论的实践应用
实践性与创新性
国际化视野
CHAPTER
德育理论的实际案例分析
成功德育案例分享
01
02
03
04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德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 对策一
问题二
对策二 问题三
对策三
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01
02
结合点一
结实践
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传统的德育课程往往侧重于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规范,而忽视了德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德育课程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从知识传授转向生活实践,从抽象说教转向具体体验。

这种变革的核心在于将德育课程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德育成为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实践化和常态化。

生活论转向的德育课程强调德育内容的现实性、情境性和体验性,要求德育课程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要深入到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

这种变革不仅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文将从生活论转向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以期为当前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简述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德育课程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课程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德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德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社会规范,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

德育课程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德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观念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 提出德育课程生活论转向的背景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德育课程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教学论文】德育应实现“四个转变”

【教学论文】德育应实现“四个转变”

德育应实现“四个转变”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德育机制,不断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水平?郧阳科技学校认为,应通过着重抓好学校德育机制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规划方面的“四个转变”,着力构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

在德育主体上,应从教育部门唱“独角戏”向“社会大合唱”转变。

要做好德育工作,仅仅靠学校、教师是不够的。

只有坚持把德育与形势教育、普法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在安排、部署教育工作时,要通盘考虑德育工作,努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从而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德育内容上,应从侧重教材的静态教育,向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主的动态教育转变。

针对德育往往只注重抽象灌输,缺乏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的弊端,职业学校应转变观念,重新调整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可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务求实效。

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实践教学活动,注重知行统一。

如积极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打造互联网上的德育阵地,建立德育工作网站,主动开展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进行网上互动,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

在德育形式上,应从过去简单化的做法,向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形式转变。

德育要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不仅取决于德育的内容,还取决于反映内容的载体能否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的发展同步,能为学生所接受。

因此,要对德育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富有特色的教育项目,做到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结合、固定项目与临时项目结合;要充分发挥各类德育报刊的教育阵地作用,开展集中赠订活动,把有关德育的最新成果和工作动态及时传递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形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教学视点•184【参考文献】[1]王宇.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636-637.[2]叶丽蕾.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7):12.[3]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3):9-16+37.[作者简介:陈彩秀,茂名市电白区沙琅镇琅西小学。

]文/陈彩秀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摘要 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构建有道德的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萌芽的启蒙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科学化地引导,进行价值观、道德观的教学,辅助小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提升个人文化底蕴。

本文将浅谈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如何更好地在德育课程上转变教学理念,全面落实生活论道德观教学。

关键词 道德观念;生活论;小学德育课程德育课程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宝贵的生活智慧与经验,既是自足、自明又是自我完成的,就跟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

成年人的道德观念都是在年少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系统化认知并不断更新,以适用于飞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

人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一定的经济基础是由存在于社会上的每个人的力量创造的,努力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同时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与法律法规意识,才是一位合格的人。

教师和家长要充分意识到,对孩子的良好教育要从小抓起,智育与德育必须同步进行。

1 小学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观念的积极意义1.1 能够有效联动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搭建高效互动课堂,逐步完善小学德育教学的教学要求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改革由教材知识道德教学转向为生活道德教学,就自然而然拉近了德育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新形式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找到德育课程的学习乐趣,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的具体教学动作中。

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

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

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德育教育的任务也变得更加艰巨。

《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德育学科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分析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阐述德育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接着,文章将分析德育学科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实际运行情况,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德育学科课程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课程内容的更新与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评价体系的完善与优化等。

文章将提出加强德育学科课程建设的建议,包括加强德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等。

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促进德育学科课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做出积极贡献。

二、德育学科课程的重要性德育学科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思潮和观念层出不穷,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课程能够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坚守正道,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德育学科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

通过系统的德育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社会道德规范,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知识,解决道德问题,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种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德育学科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素质。

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学生的创造力、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2、内容变革:德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和问题,例如环保、科技、心理健康等。此外,许多学校开始开发具有地方特色 的德育课程,如乡土文化、民族传统等,以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3、教学方法变革: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授式转变为体验式、探 究式和实践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例如,许多学校开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道德价值,提高道德素养。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是在教育界对传统德育课程的反思和批判中产生的。 传统的德育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观念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 验和情感需求。生活论转向则强调德育课程应该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实 际问题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具体而言,德育课程的目 标、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生活论思想概述
生活论思想是一种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命质量的哲学思潮,它强调人的自由、 尊严和价值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生活论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生活世界、 意义、价值等,其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现实生活和实践。这一思想为德育课程 的生活论转向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小学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体现
1、目标变革:德育课程的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例如,许多学校开始注重培养 学生的团结协作、感恩、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次演示将从学校德育的 知识基础与德育课程变革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明确德育课程变革的重要性, 并促进知识基础与德育课程变革的衔接。
一、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
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主要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着德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德育课程提供了理论支撑,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具有 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 --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摘要:近几年以来,在我国逐渐兴起了德育教育的新风,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把德育教育纳入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当中,在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过程中,一些小学也开设了德育课程。

但由于德育课程转入我国时间不足,发展还不够充分,在教育师资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因为教师个人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德育课程的道路上也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在原有的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思路,在一些方面做出适当的变革。

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也有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变革,这足以对日后德育工作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德育工作意义重大,对此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关键词:德育课程;小学教育;观念变革引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来源于他们日常所能够接触的事物,比如对于生活的体验、对于生活的认知、对于生活的感悟,这些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小学生的行为。

只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才能够在暗中引导小学生的思想走向,引领他们走向一条端庄大路。

为此开设德育课程尤为重要,通过教师们的引导,加之亲身的体验,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这才是开设德育课程的最终目的,也是德育工作者最大的愿望,希望孩子们能够走向正道,走向光明。

但当今的德育课程有些脱离学生,没有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德育课程必须变革,变得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能够在学生的生活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能够培养孩子们优秀的品格,锻炼孩子们坚定的意志,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要在不经意间通过亲身行动传递给学生们。

1.德育课程生活论的必要性。

在学生的日程生活中,道德不像其他一些拥有实体的物体,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生活本身就是道德孕育的土壤,在日常的方方面面中包含了道德所需要的一切。

自古以来做人先立德,倘若有才无德,必定会与培育初心相悖,不能够成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有利的人材。

人类最初道德的起源便是日常生活的发展,到了现在道德也依旧离不开物质生活的支撑,故道德离不开生活的土壤,生活也摆脱不了道德的萌芽,二者相互交缠,相互依存。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德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传统的德育课程往往侧重于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规范,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即在德育课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文章首先将对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进行概念界定和背景分析,阐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生活论转向下小学德育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革。

文章将总结德育课程生活论转向的实践成果与意义,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德育课程生活论转向的内涵与特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是指将德育课程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和道德理论讲解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体验和生活道德认知的培养模式。

这一转向旨在打破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隔阂,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和体验道德,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准则。

强调德育课程的实践性。

生活论转向的德育课程不再仅仅停留在课堂的理论讲解上,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体验和感悟道德。

例如,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团队合作等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

注重德育课程的生活化。

生活论转向的德育课程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践行道德。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系、社区环境等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

突出德育课程的个性化。

生活论转向的德育课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德育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是一种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注重实践体验和个性化发展的德育模式。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即依据德育目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望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使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2)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

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

3)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

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

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4)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

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设有固定的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

(2)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影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和深入,社会的、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因素时时刻刻广泛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社会人,必须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觉”。 • 3.思想性质的矛盾。知错也犯错”。
8
• (四)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的过程。
• 教师要成为品德教育者要发展几种特别的 能力。
9
• 1.教师本人必须能够以身作则地展示好的品德。 他们不需要成为美德模范,但是他们必须努力发 展自己的品德,提升自身修养。
• 2.教师必须把帮助学生获得道德生活和品德发展 作为专业责任及优先任务。
• 3.教师必须能使学生参与到有关生活中的“应当” 的道德对话中;他们必须能对学生谈论什么是对 的和什么是错的。
• 4.教师必须能在一些道德问题上清楚地表明自己 的立场,当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10
• 5.教师必须能帮助学生理解别人的经验——事实 上是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而走入别人的世界。
• 6.教师必须能在教室中确立一种积极的道德风气, 一种以高道德标准和尊重所有人为特征的环境。
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二德育过程是引导受教育者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五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心存着一个梦想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
12
二、德育原则
•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 二)知行统一 •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13
•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 含义:教育者应该注意培养好学生集体,
• 7.教师必须能在学校和社会中组织一些活动,这 些活动能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历,以及一些道德行 为和利他行为的实践。事实上,他们必须帮助学 生成为道德行动者。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101-2022年第1期(总第305期)德育引 言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生活德育理论成为现阶段开展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理论,这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在传统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使得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培养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就需要教师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下将生活德育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中,实现德育课程逐渐朝生活论的转向,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教学理念。

因此,现阶段的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要从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学习观念以及素材观念四个方面入手,根据小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状况和发展需求,将生活德育理论与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转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的生活论观念,优化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促使德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以此来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小学生的道德发展需求。

一、德育课程生活论的概念分析(一)生活德育生活德育主要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形成的概念。

教师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发展中的道德培养和素质提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和谐互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的德育资源,从而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从社会学发展的方向来说,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逐渐社会化的过程,所以生活德育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德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日常生活的幸福美好。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以衣食住行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价值观念的沟通,进行社会劳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德育教学,以生活为生长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征。

另外,生活德育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和引导性,既能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自主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和相互沟通实现同步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自主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念培养的统一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 有 机 系统 性 ; 育 角 色 定 位 一 由 二 元 对 立 性 转 向 主 体 间性 ; 育 实 施 方 式一 由理 性 控 制 性 转 向 自 由体 验 性 ; 育 效 果 评 德 德 德
价一 由终 结 性 转 向过 程 性 。
[ 关键词 ] 义 , 乎 没 有 以过 程哲 学 的 视 野 来 观 照 人 和 德 几 育 的 本 真存 在 。 正 是 这 方 面 研 究 不 足 致 使 人 们 不 能 更 科 学 的 认 识 德 育 过 程 , 而导 致 以 德 育 过 程 理 论 为 依 据 的 德 育 内 进 容 选 择 、 育 原 则 制 定 和德 育 活 动 实 施 难 以 在 实 践 中 发 挥 预 德


过 程 哲 学 及 过 程性 研 究 范 式
因此 , 主体的 自我体验性和 自我创造性 是过程 哲学视野 中事
实 存 在 的重 要 过 程 性 特 点 。
( ) 程 性 研 究 范 式 二 过

( ) 程 哲 学一 一 种 基 于事 实存 在 的 思 维 方 式 一 过 对 于 对 象 本 真 存 在 状 态 的科 学 揭 示 是 进 行 对 象 存 在 性
对象生存状态 的整 体性 、 系统 性 和有机 性。3 主 体创造 性 。 . 过程哲学认为过程 的所有单位都 具有 内在 主体性价 值 , 象 对
就是在过程 元 素的 主 体性 内化 和 创造 中实 现 内 在发展 的。
育过程性特点的过程性德育理念 , 希望能 够为人们 更科学 的
认识 德 育 活 动 和 树 立 更 科 学 的 德 育 理 念 提 供 一 个 新 的 思 维 视角。
的德 育 是 以 内部 系统 之 间及 与 外 部 环 境 的 互 动 推 动 个 体 德 性 生 长 的 动 态 过 程 。德 育 的 动 态 性 、 统性 和 主 体 性 等 过 程 性 特 系
征要 求教 育工作 者逐步实现传统德育理念 的过程性转 向: 德育 着力点一 外塑性 转向 内生性 ; 育模式选择一 由简单机械性 转 德
只 是 讨 论 了 人 的 道 德 需 要 或 者 是 人 的 基 本 属 性 对 于 德 育 效
过 程哲 学 视 野 中 的 事 实 存 在 具 有 过 程 性 的 特 点 。 这 种
过 程性 特点主要 体现在 :. 1 动态变化性 。过程哲学认 为任何
事 物都 是 处 在 由 已经 达 到 的 现 实 向正 在 达 到 的 现 实 的 转 变 过 程中 , 因此 , 化 发 展 是 事 物 的永 恒 态 势 , 粹 的静 止 状 态 变 纯 和 结 果 呈 现 都 只 是 事 物 过 程 性 存 在 和 发 展 中 的某 一 个 时 间
片段。2 内外关 联性 。过程 哲学 把任何 对 象都视 为有 机 的 . 整体性存在 , 把任何对象的发展归 因于对 象 内部 系统 以及与
期作用。本文采用过程性的研究范 式 , 人的过程 性存在 和 从 发展出发讨论德育的过程性特征 , 以此 为基础探 讨符合 德 并
外部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 , 这种过 程性思维 非常强调
和发展 性研究的基 础和前 提 。与 人们 传统 认识 事物 的范 式
不 同 , 程 哲 学 把 包 括 宇 宙 自然 、 类 社 会 和 思 维 在 内 的 一 过 人
切对象 的过程 性存在 事实 决定 了对 象 的发 展性 研究
必 须 选 取 过 程性 的思 维 方 式 和 方 法 。 也就 是 说 , 过 程 中 的 在 个 体 特 征 只 能依 靠过 程 来 理 解 。 因此 , 自然 科 学 和人 文 科 学
, ‘ : -:: ●
:‘ - :
乏 : 道德建谚≥

: ^ +: : ‘ : : c : ÷
论德育的过程哲学与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
朱 宏 霜
( 阳工 学 院 , 南 安 阳 4 5 0 ) 安 河 5 0 0
[ 摘
要]
作 为一种过程性 的存在 , 育的研 究应该由传统 的决定性研 究 范式 向过程 性研 究范式转 变。过程哲 学视野 中 德
切现实存 在视为一 种过程 性 的存 在。在过 程哲 学 的思 维 方
式 中 , 程 是 任 何 对 象 的生 成 方 式 和 存 在 方 式 。 实 际 存 在 物 过 从 “ 成 ” “ 在 ” 是 过 程 哲 学 视 野 中 的 过 程 原 理 。在 过 生 到 存 就 程 哲 学 的创 始 人一 英 国科 学 家 怀 特 海 看 来 , 过 程 是 我 们 经 “
[ 中图分类号 ]D 4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 (0 )5 0 8- 0 3 2 1 o - 4 1
1 _3 _ 0
德 育 是 以促 进 人 的 德 性 生 长 为 根 本 目的 的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 因 此 , 育 活 动 的 有 效 实 施 必 须 以对 人 自身 的 科 学 思 考 德
2 1 年 第 5期 01 (筇 1 3卷 第 5期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A o i g" mi ita in C l g o r a f Ia n n Ad n sr t o l e o e
No 5, 01 . 2 1
( o.3 N . ) V 11 . o5
验 中的 一 个 基 本 事 实 , 们 处 于 现 实 之 中 , 现 时 总 是 推 移 我 而
变 化 的 , 源 于过 去 , 正 在 形 成 未 来 , 就 是 过 程 , 的 不 它 又 这 它
断重 复 , 形成 了 自然的 脉搏 , 它具 有构成 进展 和变 化转 移的
因 素 ’ … ’
为前提 。但 是 , 目前学界的德育研 究对于人 的生存 和发展等
本 质 问 题 关 注 不 够 , 且 在 少 数 关 注 人 本 身 的 德 育 研 究 中 也 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