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中庸》读后感 精品
《中庸》读后感(精选8篇)
《中庸》读后感8篇《中庸》读后感范文参考【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信于外”,“和为贵,不自弃”从六个方面展示了《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一开始读《中庸》时,感觉很迷茫,因为我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学习通的经典共读里有译文,让我更容易理解了。
第一章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高要求自己,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坚守原则,不辜负自己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
还有当颜回被污蔑偷盗时,孔子用金子试探他,颜回却说“天赐颜回一钿金,外财不发命穷人”。
从他身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庸》中说的诚,他诚实,不为外财所诱惑,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斜。
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很佩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做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诚实的人,他人才会更相信你。
还有祁黄羊荐贤无私的故事,他身上有着伟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不计前嫌,无私推荐有能力的人,这让我学习到我们不能够总是斤斤计较,我们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包容心,对待周围的人要善良要多多包容他人的过失或者不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意思就是君子是重于人际协调,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信守中庸之道,但是独立不偏不倚,国家政治修明时,不因世事艰难而改变方向,国家混乱无道时,君子坚守品德和信念,至死不渝才能叫刚强,作为新青年,我们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现在国家开明,政治有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要居安思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精选18篇)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精选18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精选1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篇1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
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中庸》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中庸》的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庸》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庸》的读后感1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
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
中庸即中和。
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
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
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
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做到知足常乐,慢慢学习,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
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
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我对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一定能受用终身。
《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
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
《中庸》的读后感2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中庸体会和心得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旨在阐述“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仁爱、礼制、诚信等方面,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于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让自己过度疲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不做出过激的行为。
2.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不乱砍乱伐,不随意排放污染物。
3.仁爱:中庸之道强调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强求他人。
4.礼制:中庸之道强调礼制,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社会公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反社会公德。
5.诚信:中庸之道强调诚信,言行一致,不虚伪。
在个人行为中,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虚伪,不骗人。
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中庸之道的真谛。
中庸体会和心得篇2中庸体会和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采取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态度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偏激、不过分。
这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公正,避免偏见和失误。
2.尊重他人:中庸之道强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包容、开放,避免冲突和误解。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中庸心得体会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中和”的思想,即人的言行应该保持在中庸之道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以下是读《中庸》的一些心得体会:1.认识“中庸”之道《中庸》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中庸”的概念,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原则。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它既不过分,也不过分,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
2.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中庸》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
例如,要有敬畏之心,尊重天地万物,保持谦逊、勤奋、善良等品质,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些要求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慎思明辩《中庸》主张要“慎思明辩”,即在思考问题时要谨慎思考,明辨是非,不要轻易下结论。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4.知行合一《中庸》强调了“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只有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
5.不断学习和提高《中庸》强调了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持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是一本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提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阐述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强调了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阅读《中庸》,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2《中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核心理念是“中庸之道”,强调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读《中庸》后,我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我从《中庸》中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价值,即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问题,如权衡利弊、协调矛盾、处理纷争等,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解决问题。
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篇一:中庸读后感作者:赵宏梁随着学校的活动,我在这段时间读了中庸,感悟颇多,甚是受益。
《中庸》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暗然而日章,是因为它遵循了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的然而日亡,是因为它只是利用了一时一地的特定条件,而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相违背。
因此,找寻一条长久之道,必从天命之性出发。
不能探究自然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并依照这些规律行事,就没有什么中庸之道可言。
因为中庸之道,首先是率性之道,是帮助自己及世间万物充分发展其本性,充分发扬其生命力,充分实现自我之道,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
探究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是非常不容易的: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有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至广大而极精微,哪怕全知全能的圣人,也无法完全洞察掌握。
保持敬畏,保持谦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首要法则。
当我们知道规律的存在,并开始探究规律,尝试着去理解世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缘由与路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就可以开始走上修养道德的道路了。
篇二:中庸读后感作者:李金昊中庸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人如获至宝的经典书籍,我有幸在十月欣赏此书,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
它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篇三:中庸读后感作者:高铭泽一直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
中庸读后感范文(优质5篇)
中庸读后感范文(优质5篇)1.中庸读后感范文第1篇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2.中庸读后感范文第2篇我选读的《中庸》是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中的,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
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
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
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习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习就好了。
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7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7篇)中庸思想的中心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
其主要内容并不是现代人普遍理解的中立性和平庸性。
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性。
下面是为大家关于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欢迎大家来赏析。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篇1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
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
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
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
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
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
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
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
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
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
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愿者,怨也。
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
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
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
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
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篇2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学习《中庸》心得体会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今天由我给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以及我在以往工作中的心路历程。
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道德经》,分享学习的感悟,我自己感觉加入讲师团的时间太短,对《道德经》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所以我选择了跟大家分享我的《中庸》学习体会,讲的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包涵。
最初接触《中庸》是在每周四早课上观看视频,觉得里面讲的内容容易理解,能听的明白,后来在转正之后就加入《中庸》学习小组。
通过写手抄稿、每日诵读、看译文,加深自己对《中庸》的理解,也让我能更恰当的对待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中庸》第二章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转变。
《中庸》第二章原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就是指合理、适当、协调、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庸,就是要坚持原则,尊重规律。
这里有一则小故事:有一只美丽的海鸟,飞到战国时期鲁国京城的郊外,停在一棵树上。
京城的人谁也没见过这种鸟,都以为是一种吉祥鸟。
鲁国国王看到了,也高兴得不得了。
心想:“飞来了神鸟。
这可是个好预兆,看来要有大富大贵降到我的头上。
”他就叫人把那鸟逮住了。
怎么喂养呢?鲁王又想:“神鸟可不能像一般的鸟那样,关在笼子里养着。
我一定要让它的生活跟我的一样。
否则,让神鸟怪罪下来可不得了。
”于是,好心的鲁王就吩咐仆人,把那只鸟供养在庙堂里。
每天叫人吹乐打鼓给它听,献出最好的美酒请它喝,杀猪宰羊,把最肥最鲜的肉献给它吃。
对鸟照顾得够好了,可是那只鸟却一点儿也不领鲁王的情,吓得惊慌失措,在庙堂的顶棚上,一会儿害怕得飞来飞去,一会儿恐惧地躲藏起来。
什么美酒啊,肥肉啊,音乐啊,它根本不知道那是鲁王专门献给它的。
一天,两天,海鸟不吃也不喝。
中庸观后心得(精选5篇)
中庸观后心得(精选5篇)中庸观后心得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典籍之一。
它讲述了如何平衡人际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指导人们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将围绕《中庸》的主要观点、意义与价值以及个人心得体会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庸》强调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适度平衡的处事原则。
它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诚”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同时,政治制度也应该追求“中庸之道”,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此外,《中庸》还强调了“天命之性”的概念,即人类本质上的善良和美好,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在的道德完善和外在的行为规范。
《中庸》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提出了如何平衡人际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指导。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中庸》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处事原则,使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做到适度平衡。
个人心得体会方面,我认为《中庸》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处事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了一个考验我们智慧和能力的问题。
而《中庸》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可以让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做到适度平衡。
此外,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尊重同事、合作共事,以达到团队和谐、稳定的目的。
总之,《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它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以达到适度平衡。
同时,在工作中也应该尊重同事、合作共事,以达到团队和谐、稳定的目的。
中庸观后心得篇2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之道,既不偏于一方,也不偏于另一方,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境界。
下面是一份中庸观后心得,供您参考:1.理解中庸之道:在阅读中庸之道的相关内容后,我对中庸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庸读后感范文10篇
中庸读后感范文10篇中庸读后感范文篇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读《中庸》心得怎么写(精选7篇)
读《中庸》心得怎么写(精选7篇)读《中庸》心得怎么写篇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中庸的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庸的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庸的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庸的读后感篇1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接触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的语文填空题也经常出现四书五经,工作后,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
今年学校下发了阅读小册子,我借此机会认真对《中庸》进行了研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者,平常也。
”《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
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
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
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
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
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
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
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
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
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
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
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
《中庸》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中庸》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1.《中庸》读后感范文篇一《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到了宋代将其与《论语》《大学》《孟子》合著“四书”。
中庸即中用(庸通用),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
中庸是一种道德标准,要求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中庸强调做人做事的平衡、适度和优化,掌握一个“度”字,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收放自如。
中,就是中道而行。
中道就是不偏,不偏就是不走极端。
中道不行不行,中道不应该不行。
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于其中。
因为天道、地道都是人做不到的。
天生万物人做不到,地厚德载物人也做不到,人是不得不走天地之间的那条”中道”。
“中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中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礼义。
这里的礼义是让多数人能够生活安宁的社会规范,是规范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如果说中道即人道,那么人道就是仁道了。
仁道是符合人性的,大家都不该违反,都应该照着去做,而且要一直坚持做下去,这就是“常”,所谓“常”,即常有常存。
故“庸者,常也”。
所谓“中庸”,就是把仁一直做下去。
不行仁,这叫不仁;做了一半,这叫中道而废。
中庸的理论依据在于人性,在于对社会运作规律的探究。
而中庸之道,指的不偏不倚,是持中求和的处世态度。
一个人做事如果不懂得中庸,就会处处受阻,一个人做人如果不懂得低调,就会处处碰壁。
但是,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一、”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的天然性。
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程序性。
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的实用性。
四、”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中庸读后感(精选41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庸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庸读后感篇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三句的意思是去学习和修炼率性的道才叫做教。
学习和传播幼儿、少儿文化很长时间了,因为当初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满意,所以才找到了现在的这种教育。
教到底是什么?教育?还是教化?我认为教首先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
就像我经常对父母说,教育孩子就是一种自我成长。
孩子是以榜样的力量,作为自己学习的基础。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种人,首先自己要具有这种人的品质,可能你不是这种人,但是你要为之努力。
育就是养,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养育。
那么教育就是教养。
可是生活当中,我们往往把这两个词分开。
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教养才是自己的事情。
一般我们说一个孩子没有教养,会指他的家教。
暗地里实际上是在责怪他们的`父母。
相对来讲教育的面积可能会更大,一个孩子教育不好,跟学校,跟父母,跟老师都有关系。
化的字义是使性质或形状发生改变,就如同《大学》里把亲民作新民解释一样。
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还是那句话,自己改变了,这盘棋也就变了。
怎么能让自己做到化,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也可以理解为:修道就是修身。
让自己明白、发明、明了,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就会感知到自己的道,我们沿着这个道就会找到性,也就是我们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
串起来就是我把《中庸》的整个第一句还是理解为方法论。
它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图景,只不过这个图景更抽象一些。
结合《中庸》的第一句和《大学》的理解,一个人具备的术,是在生活当中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绝对的。
我身边的很大一群人,没有自信的原因就是他不具备所谓的一些术。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术的意义就不大了。
我并不是说术没用,而是说它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
《中庸》心得体会(通用15篇)
《中庸》心得体会(通用15篇)《中庸》心得体会篇1在读完《中庸》之后,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它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方向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到的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描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人之道归结为——“诚”。
在《中庸》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不仅能提升个人科学常识,而且还可以改变命运。
例如,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平的态度处理事情。
学习它本身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以上是读完《中庸》的理解和收获。
《中庸》心得体会篇2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
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
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读后感
【篇一】
独爱《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细细研读。
书并不厚,但感悟
颇深,下面,让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中庸”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
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契合。
是包容,也是利用。
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
《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警。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无论是通达
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
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
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
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
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
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
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
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
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
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
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
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远方,必须先从脚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从低处
出发。
面对消逝的岁月,仰望掩埋着先祖业绩的废墟,我们在大路上走来走去,却总
是不知道要去哪里,从何处做起。
我们平庸,因而我们对于美好的未来总是仰望,而
不知道如何接近,认为高远而不可抵达,这正是我们平庸的根本原因。
事要一件一件
地办,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
”从最卑微的事做起,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
“天下之事,制之
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
”也许这世上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所能做
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从最近处着手,使自己顺其自然,一步一步的取得成功。
身在山大,每一天都在成长,每一天都在进步。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学习,深入探索,周密思考,明辨甄别,忠实奉行。
人生也有涯而求之无涯。
学习是毕生的事业,时间是永恒的主题。
学问之道在于坚持不懈地日积月累别无捷径。
一切的成就都是建立在长期的坚实的积累之上的,不要抱有幻想。
没有相当的积累工夫,幻想着在某一方面做出惊人的成果或是取得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苏轼说:古之立
大事业,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
唯有树立积土成山,驽马十驾的治
学精神,才有可能求得真知,成就事业。
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不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
独爱中庸。
【篇二】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
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
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
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
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
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
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
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
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
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
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
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
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
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
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
人生智慧、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