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
肺癌的转移途径
肺癌的转移途径肺癌是指肺部组织内恶性肿瘤的生长,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肺癌的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经血管、淋巴管或直接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过程。
肺癌的转移途径对于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肺癌的转移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1. 淋巴转移途径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系统侵入淋巴结,形成淋巴结转移。
肺部与气管、支气管、肺门淋巴结等淋巴结相邻,因此肺癌通过淋巴转移的途径比较多。
分为纵隔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最常见的淋巴道,而颈部淋巴结转移则会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
淋巴转移在肺癌的早期就可能发生,一旦淋巴结转移,病情通常属于晚期。
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发现对于肺癌的治疗非常重要。
2. 血行转移途径肺癌的血行转移主要通过肺静脉系统进入全身循环,最终到达其他器官。
肺癌最常见的血行转移部位包括肝脏、骨骼、脑部和肾上腺等。
肺癌转移到肝脏的比率最高,而血行转移到骨骼也较为常见。
一旦肺癌发生血行转移,病情往往处于晚期,治疗难度也会加大。
预防和及早发现血行转移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3. 直接蔓延途径肺癌还可能通过直接蔓延的途径转移到周围组织和器官。
肺癌位于肺胸膜表面时,肿瘤细胞可以直接侵入胸腔壁、心脏、纵隔等部位;而位于肺门的肺癌可以直接侵犯心脏或大血管。
肺癌还有可能直接侵袭邻近的肺叶、肋骨、食管等结构。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及早发现并干预肺癌的直接蔓延非常重要。
4. 胸腔转移途径肺癌的胸腔转移通常是指肺内肿瘤直接扩张侵犯到胸膜腔,形成脊柱、肋骨和胸膜的转移灶。
肺癌胸腔转移通常会导致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胸腔炎症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胸腔转移会使病情加重,治疗和护理上也需要更加细致的关注。
5. 其他途径除了上述几种途径外,肺癌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转移。
淋巴管外蔓延、肺内肿瘤向周围淋巴结蔓延、支气管内下方蔓延等。
这些途径的转移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肺癌的转移途径,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干预呢?对于肺癌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吸烟者和职业暴露者,应该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肺部检查和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肺癌病灶。
胃癌的转移过程
胃癌的转移过程胃癌的转移过程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高。
胃癌的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过程,这是胃癌治疗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胃癌的转移过程,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胃癌的转移。
胃癌的转移途径胃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蔓延转移、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
1. 直接蔓延转移直接蔓延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向周围组织和器官扩散的过程。
胃癌的直接蔓延转移主要发生在胃壁内,包括浸润性生长和腺癌浸润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向周围组织和器官扩散,形成新的癌灶。
腺癌浸润性生长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向胃壁深部扩散,形成腺癌。
2. 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淋巴管道向淋巴结转移的过程。
胃癌的淋巴转移主要发生在胃周围淋巴结、胃门淋巴结、脾门淋巴结、肝门淋巴结和胰头淋巴结等部位。
淋巴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向远处器官转移的过程。
胃癌的血行转移主要发生在肝脏、肺部、骨骼和脑部等部位。
血行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胃癌的转移过程胃癌的转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在胃癌的转移过程中,癌细胞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才能成功地扩散到其他部位。
1. 癌细胞的侵袭和浸润癌细胞的侵袭和浸润是胃癌转移的第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癌细胞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组成,使得癌细胞能够穿过基底膜和周围组织,进入到血管或淋巴管中。
2. 癌细胞的入侵和逃逸癌细胞的入侵和逃逸是胃癌转移的第二步。
在这一过程中,癌细胞需要通过血管或淋巴管的壁膜,进入到血液或淋巴液中。
同时,癌细胞还需要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以便在远处器官生长和扩散。
3. 癌细胞的定植和生长癌细胞的定植和生长是胃癌转移的第三步。
在这一过程中,癌细胞需要在远处器官中定植并生长。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节,包括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等。
常见肿瘤的转移方式
常见肿瘤的转移方式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扩散到远处器官或组织的过程。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导致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复发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不同肿瘤的转移方式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见肿瘤的转移方式。
1. 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传播到远处器官或组织的方式,是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
肿瘤细胞经过血流被输送到全身各处,通过血管壁的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到目标器官或组织。
例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常常通过血行转移扩散到肝脏、肺部和骨骼等部位。
2. 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淋巴液传播到淋巴结和淋巴道,最终到达其他组织或器官的过程。
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系统,也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
恶性肿瘤细胞可通过淋巴管侵入至邻近淋巴结,然后再通过淋巴液分散到远离原发病灶的淋巴结和器官。
举例来说,乳腺癌常常通过淋巴转移扩散到腋窝淋巴结;恶性黑色素瘤可通过淋巴转移到淋巴结和其他皮肤区域。
3. 腹腔腔隙扩散转移腹腔腔隙扩散是指腹腔内脏器官之间、脏器表面之间及术后切除部位之间的直接扩散转移。
腹腔内脏器官之间拥有丰富的脂肪组织,有助于肿瘤细胞的扩散和移行。
常见的腹腔腔隙扩散转移的恶性肿瘤有卵巢癌、胃癌、胰腺癌等。
4. 腹水种植转移腹水种植是指肿瘤细胞扩散到腹水中并通过腹水种植到腹膜、肠道和其他腹腔器官的过程。
腹水种植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尤其是卵巢癌、胃癌和结肠直肠癌等。
肿瘤细胞通过腹腔内脏器官的浸润转移到脏器表面和腹膜表面,然后再通过腹水的循环扩散到腹腔其他器官。
5. 原位转移原位转移是指肿瘤细胞未侵犯基底膜,仅局限于组织内扩散的过程。
原位转移通常发生在上皮性肿瘤中,如乳腺癌、宫颈癌、肝癌等。
这种转移方式表明肿瘤已经恶化为浸润性肿瘤,有可能进一步扩散到远处器官。
总之,常见肿瘤的转移方式包括血行转移、淋巴转移、腹腔腔隙扩散转移、腹水种植转移和原位转移。
肿瘤转移名词解释
肿瘤转移名词解释
肿瘤转移(tumor metastasis)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形成远处的转移性病灶的过程。
肿瘤转移也被称为“转移性肿瘤”或“癌症转移”。
以下是一些肿瘤转移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原发灶(primary tumor):指肿瘤最初出现的部位或组织。
2. 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原发灶细胞侵入新部位后形成的新的肿瘤结节或肿瘤灶。
3. 淋巴转移(lymphatic metastasis):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进入淋巴结,进而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4. 血行转移(hematogenous metastasis):肿瘤细胞通过血管进入其他部位,形成转移性病变的过程。
5. 转移性病灶(metastatic lesion):肿瘤细胞在新的部位形成的转移性肿瘤。
6. 代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初次接受淋巴引流的淋巴结,如果发生转移,则表明该种癌症已经发生局部转移,他有时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和生存率预计的依据之一。
肿瘤的转移是癌症治疗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了解相关名词及其意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肿瘤转移的过程,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
医学转移的名词解释(一)
医学转移的名词解释(一)医学转移的名词解释1. 什么是医学转移?医学转移是指癌症或其他疾病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过程,也称为肿瘤转移或转移性疾病。
医学转移是癌症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癌症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原发部位原发部位指癌症最初发生的组织或器官,也称为原发肿瘤。
不同类型的癌症通常有特定的原发部位。
例如,乳腺癌的原发部位是乳房,肺癌的原发部位是肺组织。
3. 转移部位转移部位指癌症细胞在原发部位生长并扩散到的身体其他部位。
转移部位可以是相邻的组织或器官,也可以是远离原发部位的远处器官或组织。
例如,乳腺癌经过转移可以扩散至肺部、骨骼或肝脏等部位。
4. 转移途径转移途径是指癌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的方式。
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转移途径:•淋巴转移:癌细胞通过淋巴管道扩散到周围淋巴结,随后到达淋巴循环系统,最终到达远处的淋巴结。
–例如,乳腺癌经过淋巴转移可扩散到腋窝淋巴结。
•血行转移: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
–例如,肺癌经过血行转移可扩散到骨骼、肝脏或大脑等部位。
•种植转移:癌细胞通过直接扩散或手术操作等方式种植到身体其他部位。
–例如,手术治疗中,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肿瘤细胞种植到手术切口周围组织。
•乳腺转移:特指乳腺癌转移到其他身体部位的过程,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
–例如,乳腺癌经过乳腺转移可扩散到骨骼、肺部或脑部等部位。
5. 转移性疾病转移性疾病是指癌症或其他疾病细胞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的病变。
这些病变通常会给患者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治疗转移性疾病通常比治疗原发肿瘤更具挑战性。
6. 转移率转移率是指某种癌症的转移发生率或患者出现转移病灶的概率。
转移率通常通过临床研究和统计数据得出。
以上是一些与医学转移相关的名词解释,通过了解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癌症转移的过程和影响,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胃癌发生转移的途径
胃癌发生转移的途径1、直接浸润:胃癌可直接侵及邻近组织、器官。
癌组织向胃壁浸润,可侵入血管、淋巴管,形成癌栓。
还可侵入食管下端、十二指肠,也可直接蔓延波及网膜、肝脏、胰腺和横结肠等。
2、血行性转移:多发生于胃癌晚期,常见受累器官为肝脏、肺。
癌细胞一旦进入大循环,可在骨、皮肤、肾上腺、脾、肾、脑、甲状腺等形成转移灶。
胃癌的肝转移有时可作为胃癌的首发症状,多数经门脉血行播散,在肝内形成多个结节性转移灶,肝内病灶的治疗一般效果较差。
3、淋巴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随着癌瘤侵犯的深度及广度的增加,淋巴腺的转移也渐渐增加,如胃的淋巴来源与左锁骨上淋巴腺相联接,癌细胞可沿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腺,甚至两侧。
胃癌细胞常由门静脉进入肝内形成肝转移,除此以外沿着血行性转移造成肺、骨、皮肤、卵巢和脑等转移癌细胞侵及胃浆膜后脱落,播散于腹腔、盆腔,造成腹水。
4、腹腔种植性转移:胃癌侵及浆膜可脱落在腹腔内造成种植。
见于腹腔、肠系膜、肠壁和盆腔,均属于疾病的晚期。
临床上癌性腹膜炎、大量的血性腹水、肠腔压迫梗阻等都是由胃癌转移而来。
胃癌常见的并发症有:1、当并发消化道出血,一般为小量出血,大出血比较少见。
约5%病人可发生大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偶为首发症状。
可出现头晕、心悸、柏油样大便、呕吐咖啡色物。
2、胃癌腹腔转移使总胆管受压时,可出现黄疸,大便陶土色。
3、合并幽门梗阻,多见于起源于幽门和贲门的胃癌。
胃底部胃癌延及贲门或食道时造成食道下端梗阻,邻近幽门的肿瘤易致幽门梗阻。
可出现呕吐,上腹部见扩张之胃型、闻及震水声。
4、癌肿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比良性溃疡少见。
可见于溃疡型胃癌,多发生于幽门前驱的溃疡型癌,穿孔无粘连覆盖时,可造成腹膜炎。
可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
5 、形成肠胃瘘管,见排出不消化食物。
刘献周四联疗法中药治疗癌症能达到减少痛苦、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有效抑制复发和转移、延长生命的目的。
鼻咽癌会如何转移,要怎么治好
鼻咽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可发生于鼻腔、咽部等部位。
转移是癌症治疗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鼻咽癌而言,也不例外。
那么,鼻咽癌会如何转移,以及如何治疗呢?本文将为您介绍相关内容。
鼻咽癌的转移途径鼻咽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侵犯:鼻咽癌生长在鼻咽部位,可通过局部淋巴结或者周围组织直接的生长和侵犯,形成局部转移。
2. 淋巴转移:鼻咽癌常通过颈部淋巴结进行转移,尤其是颈淋巴结转移很普遍,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3. 血行转移:随着癌细胞的恶性演变,可以侵犯血管,并通过血行系统转移到其他器官,如肝脏、肺、骨等。
治疗方案鼻咽癌的治疗方案通常是手术、放疗或者化疗。
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肿瘤特征、病情、年龄和身体条件来进行选择。
1. 手术:手术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适用于早期鼻咽癌,或者化疗和放疗无效的晚期鼻咽癌。
手术可通过切除肿瘤和局部淋巴结的方式达到治疗效果。
2. 放疗:针对局部淋巴结及表浅肿瘤,单纯采用放疗的效果与手术类似。
对于肿瘤已经扩散的患者,放疗可与化疗联合使用,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 化疗:化疗常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使用,以控制血行转移和降低局部复发率。
但是化疗药物对身体有一定毒副作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鼻咽癌,不是简单的扶助病人元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通过调整机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平衡,重新建立人与自然,机体内环境的和谐正常状态,从而抑杀体内残留的癌细胞,有效的减少癌症复发转移的几率。
袁希福老中医认为癌症的病机非常复杂,但主要病机可以概括为“虚、瘀、毒”,如果不从根本上彻底调理紊乱的内环境,就不可能长期稳定,更不可能提高治愈率。
因此,他认为在治疗中仅着眼于局部是不够的,要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全面调理、重点用药,最终达到自然状态下的阴阳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要遵从医嘱做好药物治疗和体检工作。
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
手术方式
(1)肌瘤剥除术: 适用于35岁以下未婚或已婚未
生育、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2)子宫切除术:肌瘤较大,症状明显,经药
物治疗无效,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 50岁以下、卵巢外观正常者可保留卵巢。
子宫肌瘤合并妊娠
大多因肌瘤小又无症状,在妊娠分娩过程中易被忽略。
宫腔长度≦8cm 宫腔长度>8cm 癌已侵犯宫颈 癌扩散至子宫以外盆腔内(阴道或宫旁组织 可能受累),但未超出真骨盆 癌超出真骨盆或侵犯膀胱粘膜或直肠粘膜, 或有盆腔以外的播散 癌侵犯附近器官,如直肠、膀胱 癌有远处转移
临床分期
对于术前估计病变和制订手术方案,临床分期占有 重要地位。
临床分期的不足
III期 癌变局部或区域转移 IIIa浸润至浆膜和/或附件,或腹水有癌细胞或腹腔 冲洗液阳性 IIIb 癌扩散至阴道 IIIc癌转移到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IVa 癌浸润膀胱和/或直肠粘膜 IVb 远处转移。
症状
阴道流血 阴道排液 疼痛 全身症状
临床表现
体征
子宫常大或 增大,稍软, 晚期时偶见 癌组织自宫 口脱出,宫 旁或盆腔内 扪及不规则 结节状块物。
淋 巴 转 移和血行转移
为内膜癌的主要注意途径。途径与内膜癌的部位有关
沿阔韧带上部淋巴管
宫底部
卵巢
经骨盆漏斗韧带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宫角部
沿圆韧带
腹股沟淋巴结
子宫下段
与宫颈癌淋巴转移途径相似
血行转移
少见,晚期发生
临床分期
0期 I期
Ia期 Ib期 II期 III期
Ⅳ期
Ⅳa期 Ⅳb期
肿瘤范围 腺瘤样增生或原位癌(不列入治疗效果统计) 癌局限于宫体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的部位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再次增殖成为肿瘤病灶,这个病灶也就称为转移灶。
一般来说,肿瘤发生转移往往提示肿瘤进入了偏晚的期别,给治疗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那么肿瘤到底是如何发生转移的呢?各种转移方式又各有什么特点呢?肿瘤转移主要有直接浸润、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等几种途径:1.直接侵润直接侵润即是指肿瘤细胞直接侵入周围临近组织,从而引起肿瘤的增大和扩散。
在几种肿瘤转移途径中,直接侵润由于肿瘤只累及周围的组织,所以往往这种转移是最容易预测的。
虽然大都在预料之中,但是直接侵润也会引起相当麻烦的后果,比如直肠癌直接侵入膀胱,肺癌局部侵润食管等等。
这种情况往往难以手术或者需要联合脏器切除,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对局部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2.血行转移众所周知,人体中遍布着错综复杂的血液循环系统,仿佛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营养和氧气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分。
当肿瘤细胞侵入了这样的血管中,也会随着血液循环快速转移到距原发灶较远的器官,进而生根发芽,生成新的肿瘤转移灶,进而引起相应的危害。
由于血行转移的肿瘤细胞常沿着血流方向进行传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从一站到下一站,因此各器官肿瘤的血行转移部位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由于循环系统的复杂性,在高速公路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难以统计的乡村小路,因此血行转移的预测难度要大大高于局部侵润。
3.淋巴转移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淋巴系统”这个词,但是对其真正含义却较少理解。
实际上身体中除了遍布着由心脏、血管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还存在着一套由淋巴结、淋巴管等组成的四通八达的淋巴系统,其主要起免疫防御的作用。
与血行转移相似,肿瘤细胞也可通过进入淋巴循环而发生转移,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其实更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的受累,偶尔也会出现远处淋巴结构的转移。
4.种植转移顾名思义,种植转移是指某些肿瘤细胞能够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形成一个转移病灶。
肝癌转移能活多久
肝癌转移能活多久肝癌在确诊时多为晚期,而晚期通常会出现转移病灶,大部分的患者和家属都会关心,肝癌转移还能活多久?肝癌转移并不代表无药可医,能活多久与多种因素有关系,其中治疗方法是重中之重。
肝癌转移的主要途径1、血行转移: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也最常见,可侵犯门静脉并形成瘤栓。
瘤栓脱落在肝内可引起多发性转移病灶,门静脉主干癌栓阻塞可引起门静脉高压和顽固性腹水,肝癌细胞侵犯肝静脉后即可进入体循环,发生肝外转移,以肺转移率最高,还可血行转移至全身各部,以肾上腺、骨、肾、脑等器官较为常见。
肝细胞型肝癌以血行转移多见。
2、淋巴转移:局部转移到肝门淋巴结最常见,也可转移至锁骨上、主动脉旁、胰、脾等处淋巴结,胆管细胞型肝癌转移以淋巴转移居多。
淋巴转移仅占转移总数的12.6%。
3、种植转移:偶尔发生,如种植于腹膜后形成血性腹水,女性尚可有卵巢转移癌。
4、直接浸润:肝癌一般较少发生邻近脏器的直接浸润,但偶尔也可直接蔓延、浸润至邻近组织器官,如膈、胃、结肠、网膜等。
CLS生物免疫治疗,延长生存时间5年以上肝癌转移患者通常已经不适宜手术,生理指标不能达到要求。
而放疗是局部治疗,并不适用于晚期出现转移的患者,因为此时患者的全身都存在癌细胞,需要配合全身治疗,化疗的毒副作用太大,破坏患者的免疫功能,会出现脱发、肿胀、呕吐等副作用,过度治疗往往适得其反。
而近些年巨剑星期的生物免疫治疗方法就弥补了传统疗法的不足,安全绿色无副作用,全身彻底清除癌细胞,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可提高1倍。
CLS细胞生物治疗技术是通过提取人体抗击肿瘤的多种关键免疫细胞(CIK细胞、DC细胞),通过体外培养、激活、诱导、增殖,回输到患者体内,从根本上可以改变肿瘤细胞的生长环境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增值,达到杀灭肿瘤和抑制肿瘤复发转移的治疗方法。
肝癌转移患者可以活多久与患者的心态关系很大,积极乐观的治疗非常重要,选择化疗等治疗方法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且容易出现耐药性,对患者的身心都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乳腺癌的转移途径与转移规律
乳腺癌的转移途径与转移规律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乳腺癌的转移途径和转移规律对于预防和治疗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转移途径、影响因素以及转移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乳腺癌的转移途径乳腺癌的转移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血行转移:乳腺癌可通过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进入远处器官。
血行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晚期转移的重要途径。
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肺部、肝脏、骨骼和脑部等。
血行转移的机制包括肿瘤细胞入侵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远处器官生长形成转移灶。
2. 淋巴转移:乳腺癌的淋巴转移是通过淋巴管系统进行的。
乳腺组织中分布着大量淋巴管,乳腺癌可通过淋巴管侵犯术语淋巴结,进而在淋巴结转移。
常见的淋巴结转移途径包括腋窝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等。
3. 腹水种植:乳腺癌可通过腹腔腹水的形式在腹腔内播散种植,进而形成腹腔转移灶。
腹水种植主要发生在乳腺癌晚期患者,通常伴随腹水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二、影响乳腺癌转移的因素乳腺癌的转移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特征:乳腺癌的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分级和分子类型等特征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分级越高、分子类型越恶性,转移的风险就越高。
2. 淋巴结受累:乳腺癌的转移与淋巴结的受累程度也有关系。
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预防乳腺癌转移至远处器官具有重要意义。
3.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遗传背景和免疫功能等也会影响乳腺癌的转移。
年龄较大、体质较差的患者转移的风险较高。
4. 外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生活习惯以及营养摄入等外界因素与乳腺癌的转移风险相关。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环境有助于预防乳腺癌的转移。
三、乳腺癌的转移规律乳腺癌的转移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乳腺癌的首发灶转移:乳腺癌的转移通常是从原发灶开始的。
乳腺癌的原发灶会通过淋巴管系统或者血液循环进入远处器官,形成转移灶。
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发灶有助于控制乳腺癌的转移。
肝癌的转移途径与机制
肝癌的转移途径与机制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和排毒功能。
然而,由于肝癌的高度侵袭性和转移能力,该疾病往往导致治疗的失败和患者生存率的降低。
本文将探讨肝癌的转移途径与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1. 肝癌转移的路径肝癌的转移途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即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
血行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肝癌细胞通过入侵血管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传播到人体的其他部位。
淋巴转移是肝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进入淋巴结,然后扩散到淋巴结周围的组织和器官。
2. 肝癌转移的机制2.1 血行转移机制在血行转移中,肝癌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才能成功侵入血管并传播到其他器官。
首先,肝癌细胞通过改变细胞凝聚力和黏附力,从原发肿瘤中脱落,并进入邻近的血管。
其次,肝癌细胞需要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壁,这一过程称为内皮细胞黏附和穿透。
在穿透过程中,肝癌细胞会分泌一系列的酶来降解基底膜,帮助其通过血管壁。
最后,肝癌细胞进入循环系统,并通过血流被输送到其他器官。
2.2 淋巴转移机制淋巴转移是肝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
首先,肝癌细胞通过改变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增强其对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从而进入淋巴系统。
其次,肝癌细胞会进入淋巴结,具体途径可能是通过淋巴管或者微血管。
最后,肝癌细胞在淋巴结附近扩散并侵入周围的组织和器官。
3. 肝癌转移的影响因素肝癌的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分级和分期、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等。
肿瘤大小对于肝癌的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大肿瘤容易形成血行和淋巴转移。
病理类型和分级与肝癌的转移能力密切相关,不同类型和高分级的肝癌更容易发生转移。
分期是评估肝癌转移风险的重要指标,晚期肝癌患者的转移风险明显增加。
此外,基因突变和异常的表达也与肝癌转移密切相关,例如,PTEN和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可增加肝癌细胞的转移能力。
病理学肿瘤的转移名词解释
病理学肿瘤的转移名词解释肿瘤转移,是指原发肿瘤从原发部位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的过程。
这是恶性肿瘤常见的特征之一,也是导致许多病患不治之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病理学中,对于肿瘤的转移,常使用一些特定的术语和名词进行解释和描述。
1. 原发肿瘤 (Primary Tumor)原发肿瘤是指肿瘤首次出现的位置,即起源于某个组织或器官的肿瘤。
原发肿瘤可以是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并且局限在原发部位,不会扩散到其他部位。
而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2. 转移 (Metastasis)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的位置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至其他组织或器官的过程。
肿瘤细胞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液或淋巴流,通过循环系统传播至其他部位。
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特征之一,也是恶性肿瘤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之一。
3. 淋巴转移 (Lymphatic Metastasis)淋巴转移是一种常见的肿瘤转移方式,特指肿瘤细胞通过淋巴液扩散至淋巴结等淋巴系统的组织。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结和其他淋巴器官组成,负责身体中废物的排除和免疫功能的调节。
当肿瘤细胞进入淋巴流时,会被带至相邻的淋巴结中,进一步扩散至其他淋巴结或组织。
4. 血行转移 (Hematogenous Metastasis)血行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血液系统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的过程。
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血管内皮细胞亲和性,它们能够侵入血管,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远离原发肿瘤的器官和组织。
血行转移是许多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方式,例如肺癌可转移至肝脏、骨骼、大脑等部位。
5. 微转移 (Micrometastasis)微转移是指转移肿瘤包括微小的病灶,通常只能通过高分辨率显微镜进行观察,无法以肉眼明显察觉。
微转移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预示着恶性肿瘤继续扩散和进展的可能性,对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病理学肿瘤转移中常见的几个名词解释。
肿瘤转移是肿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了解肿瘤的发展、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癌症转移扩散的名词解释
癌症转移扩散的名词解释癌症是一种危险且常见的疾病,它通常由异常生长的细胞形成的肿瘤引起。
然而,导致癌症最严重并且最致命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转移扩散的能力。
转移扩散,又称转移或转移性癌症,是指癌症细胞从原发肿瘤转移到其他身体部位的过程。
癌细胞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管系统进入其他组织和器官,造成远处器官的转移性癌症。
癌症的转移扩散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过程,牵涉到多个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因素。
癌细胞在原发肿瘤中不断增殖和进化,逐渐获得逃逸机制以避免免疫系统的检测和被摧毁。
这些细胞还可以产生细胞外基质附着分子,使它们能够在其原发肿瘤周围形成细胞外基质。
这个新的微环境为癌细胞提供了更大的生存和复制的机会。
癌细胞的转移扩散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
其中,血行转移是最常见的方式。
癌细胞可以通过进入血液循环而传播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一旦它们到达远处器官,它们可以通过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新的组织,开始建立转移性肿瘤。
相比之下,淋巴转移是通过淋巴管系统进行的。
淋巴系统是一组连接淋巴结的管道网络,它负责运输白细胞和流体。
当癌细胞通过淋巴管进入淋巴结附近时,它们可以侵入淋巴结并进一步传播到其他组织和器官。
癌症的转移扩散过程需要克服多种障碍,包括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抗癌药物的抵抗性、抗肿瘤免疫系统的逃逸等。
在癌细胞进入远处器官之后,它们还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建立血供系统,以支持其进一步生长,并逃避免疫系统的控制。
研究癌症转移扩散对于癌症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转移扩散的机制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发展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预防或控制癌细胞的转移。
抑制转移扩散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有多种策略被用来预防或控制癌症的转移扩散。
这包括手术切除原发肿瘤、抗癌药物治疗、放疗和免疫疗法等。
相比于过去,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为提高转移性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提供了更多的希望。
总之,癌症的转移扩散是癌症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肿瘤细胞的分子机制和转移途径
肿瘤细胞的分子机制和转移途径肿瘤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虽然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和遗传学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不断增殖和转移的能力。
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侵入周围组织,再进入血管或淋巴系统,向远端器官迁移形成转移灶。
肿瘤细胞的转移是肿瘤形成和临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了解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和途径,对于肿瘤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肿瘤细胞的分子机制肿瘤细胞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
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多种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因素。
其中包括细胞外基质、细胞膜分子、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等。
细胞外基质是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
细胞外基质形态学结构特异性、化学结构和力学特征等都会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理行为。
另外,细胞膜分子特别是细胞黏附分子与肿瘤细胞的黏附和侵袭密切相关。
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是肿瘤细胞正常生长和转移的重要调控因素。
这些通路包括TGF-β、PI3K/Akt、Ras/MAPK等,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调节肿瘤细胞的转化、增殖和转移。
肿瘤细胞的转移途径肿瘤细胞的转移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淋巴转移、血行转移、腹腔内转移等方式,在全身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肿瘤灶。
其中,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淋巴转移是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并在淋巴系统中形成转移灶。
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淋巴造血干细胞育成器。
淋巴结表面覆盖着高度表达黏附分子和受体的高内皮细胞。
通过这种细胞-细胞黏附,肿瘤细胞能够黏附这些高内皮细胞,然后从淋巴系统中传播到远处组织和器官。
血行转移是肿瘤细胞入侵血管系统并经血流传播到远处器官形成转移灶的过程。
血管是一种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管状结构,内皮细胞表面有丰富的黏附分子和受体,可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并黏附。
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并穿过血管壁后,进入周围组织或远端器官形成转移灶。
肿瘤细胞的分子机制和转移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物医学意义。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肿瘤细胞的生态特性,还可以澄清肿瘤发生和转移的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
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转移的病理过程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等
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转移的病理过程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等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及病理过程,以及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肿瘤转移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指原发肿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经血管或淋巴途径迁移到其他部位并再生长的过程。
肿瘤转移是肿瘤的恶性特征之一,常常是患者预后恶化的重要原因。
肿瘤转移可以分为局部转移和远处转移两种类型。
局部转移指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远处转移则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生长。
根据转移途径不同,远处转移又可以分为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两种。
肿瘤转移发生的机理非常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
首先,肿瘤细胞本身具有增殖和迁移的能力,能够穿过基底膜并入侵周围组织。
其次,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腺泡或间质间隙进入淋巴管或血管,经过周围组织扩散到其他器官。
最后,肿瘤细胞还需要适应新的器官环境,与其细胞间质相互作用,促进再生长形成转移灶。
所有这些步骤都需要多个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参与。
肿瘤转移的病理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
首先,原发肿瘤细胞通过侵犯基底膜和周围组织进入血管或淋巴管。
然后,这些肿瘤细胞在血流或淋巴流中被输送到其他组织或器官。
一旦到达目标器官,肿瘤细胞需要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并适应新的局部环境。
最后,这些肿瘤细胞通过与宿主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开始再生长形成新的肿瘤灶。
肿瘤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转移规律方面,有一些常见的模式被观察到。
例如,乳腺癌常常转移到骨骼,肺癌常常转移到肝脏,等等。
这些特殊的器官偏向性可能与肿瘤细胞与器官细胞之间的特定亲和性有关。
另外,肿瘤转移的诊断依赖于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肿瘤细胞在远处转移后可能会呈现出与原发肿瘤不同的形态,因此准确的细胞学检查非常重要。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肿瘤组织的形态学特征来诊断转移。
总结起来,肿瘤转移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它涉及到肿瘤细胞的侵犯、迁移和适应新环境的多个步骤。
结肠癌转移的途径
结肠癌转移的途径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结肠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吧,我们的结肠起到了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如果结肠出现了问题,不但会给我们带来疼痛的感觉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结肠,一旦结肠出现了问题,要引起重视并且及时去治疗,下文我们介绍一下结肠癌转移的途径。
1.结肠癌肝转移:结肠癌的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约50%的患者会发生术前或术后肝脏转移。
约有30%的患者在手术前已有B超或CT无法检测的阴匿性肝转移。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切除术是安全的,而且是目前有可能提高已经转移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治疗方法。
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10%-20%)适合手术切除,且其中70%术后复发。
2.结肠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的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的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
血行转移一般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时的强烈蠕动皆可促使癌细胞进入血行。
4.侵润与种植:癌肿可直接侵润周围组织与脏器。
癌细胞脱落在肠腔内,可种植到别处粘膜上,脱落在腹腔内,可种植在腹膜上,转移灶呈结节状或粟粒状,白色或灰白色,质硬。
播散全腹腔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现腹水等。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结肠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我们知道结肠起到了吸收等功能,如果结肠出现问题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多方面的麻烦,结肠癌是结肠疾病的一种,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结肠癌转移的途径。
肺癌转移的途径
肺癌转移的途径 一、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常见的扩散途径。
癌细胞经支气管和肺血管周围的淋巴管,先侵入邻近的肺段或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然后根据肺癌所在部位,到达肺门或气管隆凸下淋巴结,再侵入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最后累及锁骨上前斜角肌淋巴结。
纵隔和气管旁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一般发生在同侧,也可以在对侧,即所谓交叉转移。
也可向腋下、或上腹部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二、局部直接蔓延:癌组织沿支气管及肺泡孔向同侧附近或对侧肺直接蔓延,以肺泡细胞癌多见。
也可向四周,如纵隔、心包、横膈、胸膜和肺侵犯,时常由近向远处扩散,以肺鳞癌、腺癌多见。
三、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肺癌的晚期表现。
小细胞癌和腺癌的血行转移较鳞癌更常见。
通常癌细胞直接侵入肺静脉,然后经左心随大循环血流而转移到全身各处器官,常见的有肝、骨骼、脑、肾上腺等。
也可通过血行发生肺内转移。
四、局部种植:常见于手术切口处或胸腔穿刺针孔处。
肺癌转移的防治 肺部由于淋巴组织分布广泛,血流运行丰富,因此肺癌病人更容易在早期就发生远处病灶转移,甚至有很多病人是由于发现了与远处转移有关的症状,才去就医并确诊为肺癌的,这的确给治疗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而不少经过了详细检查,被确认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肺癌患者,可能在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几个月或一两年后,会发生远处转移。
其实这些转移病灶早已存在,只是手术之前很小,经过一段时间,它们渐渐长大,才能被影像学或临床检查发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使是原来非常微小的转移灶,随着癌细胞继续增殖,病灶日益发展,同样可致人死命。
针对这部分病人,应考虑手术切除肺癌病灶后,再给予全身的综合疗,以求早期控制。
由于肺癌的转移速度非常迅速,因此那些早期首先发现有肺部原发病灶的患者,在被确诊为肺癌之后,就必须立即做骨扫描、脑CT或磁共振检查是否有远处病灶的转移。
就算没有,也不能麻痹大意,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人的情况随时到门诊进行复查,以期将远处病灶转移的可能降到最低。
子宫内膜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有哪些
子宫内膜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有哪些子宫内膜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一大恶疾,患者病情发展到中晚期,容易出现全身各个脏器的复发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那临床上子宫内膜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有哪些?子宫内膜癌常见的转移主要有三种,包括直接蔓延、淋巴转移,晚期可有血行转移。
子宫内膜癌的直接蔓延,癌灶初起沿子宫角延至输卵管,向下可累及宫颈管及阴道。
若癌瘤向肌壁侵润,可穿透子宫肌壁,累及子宫浆肌层,广泛种植与盆腹膜,直肠子宫陷凹及大网膜。
子宫内膜癌的淋巴转移为子宫内膜癌主要转移途径。
当癌肿累及宫颈。
深肌层或分化不良时易再起发生淋巴转移。
转移途径与癌肿生长的部位有关,宫低部癌灶常沿阔韧带上部淋巴管网,经骨盆漏斗韧带转移至卵巢,向上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子宫角或前壁上部病灶沿圆韧带淋巴管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子宫下段或已累及子宫颈癌灶,期淋巴转移途径与宫颈癌相同,可累及宫旁,闭孔及总淋巴结,子宫后壁癌灶可沿宫骶韧带转移至直肠淋巴结。
约10%内膜癌经淋巴管逆行引流累及阴道前壁。
子宫内膜癌血行转移相对少见,一般是子宫内膜癌晚期患者可能出现的状况,可经血行转移至肺、肝、骨骼等部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目前,临床上子宫内膜癌转移的治疗多采用姑息性治疗,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放化疗联合生物治疗进行综合治疗。
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的转移症状,延长患者的带瘤生存期。
子宫内膜癌之所以存在着发展到中晚期出现转移扩散后才被发现,是因为许多女性患者容易混淆妇科疾病,易被忽视,导致最后错过了最佳的确诊及治疗时机。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主要是自身免疫机能下降,癌细胞就变得肆无忌惮。
生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使患者能够耐受各种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患者对日常饮食、生活方式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定癌分期最重要的是临床检查和手术探查
手术-病理分期
I期 病变限于子宫体 Ia 局限于子宫内膜 Ib侵犯肌层小于1/2 Ic 侵犯肌层超过1/2
II期 癌扩散至宫颈,未超越宫颈 IIa仅累及宫颈管腺体 IIb浸润宫颈间质
治疗
治疗必须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肌瘤大小 等情况全面考虑。
1.随访观察 :肌瘤小且无症状,尤其是近绝经 年龄。 2.药物治疗:肌瘤在2个月妊娠子宫大小以内,症状不
明显或较轻,近绝经年龄及全身情况不能手术者。 1)雄激素 2)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α) 3)米非司酮
治疗
3.手术治疗 :若肌瘤大于2.5月妊娠子宫大小
各种类型的肌瘤 可发生在同一子 宫,称多发性子 宫肌瘤
病理
大体观察:为实质性的球形结节,表面光滑,与周围
肌组织有明显的分界,有“假包膜”。
肌瘤剖视:呈白色,质地硬
(与其中的成分有关),切面 呈漩涡状结构。
血管壁缺乏外膜,受压后引起 子 宫肌瘤的各种退行性变。
子宫肌瘤的变性
1 、玻璃样变(hyaline degeneration) 2 、囊性变(cystic degeneration) 3 、红色变(red degeneration) 4 、肉瘤变(sarcomatous change) 5 、钙化(degeneration with calcification)
体征:
与肌瘤的大小、部位、数目以及是否有变性有关。 肌瘤较大在腹部即可扪及。 妇科检查: 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检查所见。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诊断多无困难。另外B超、 腹腔镜和宫腔镜及输卵管造影检查可协助诊断。
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妊娠子宫 2、卵巢肿瘤 3、子宫腺肌病及腺肌瘤 4、盆腔炎性块物 5、子宫畸形
多能自然分娩,但要预防产后出血。 若肌瘤阻碍胎儿下降可作剖宫产。 妊娠期、产褥期肌瘤发生红色变,采用保守治疗
子宫内膜癌
Carcinoma of endometrium
概述
子宫内膜癌是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癌,绝 大多数为腺癌。
高发年龄是58-61岁,占生殖道恶性肿瘤的 20~30%。发病率明显上升,甚至超过宫颈癌。
或症状明显致继发贫血者,常需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1)肌瘤剥除术: 适用于35岁以下未婚或已婚未
生育、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2)子宫切除术:肌瘤较大,症状明显,经药
物治疗无效,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 50岁以下、卵巢外观正常者可保留卵巢。
子宫肌瘤合并妊娠
大多因肌瘤小又无症状,在妊娠分娩过程中易被忽略。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妊娠、分娩均有影响。
特点:
妊娠期肌瘤明显增大,分娩后逐渐缩小。 妊娠期肌瘤可发生红色变性。 浆膜下肌瘤可发生慢性或急性蒂扭转,导致肌瘤坏 死、感染、化脓等。
子宫肌瘤合并妊娠
•阻碍受精卵着床或致早期流产。 •由于机械性阻碍或宫腔畸形易流产。 •胎位异常。 •发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低置或前置等。 •分娩时可发生产道阻塞、胎先露部下降困难造成难产。 •引起子宫收缩乏力而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
临床表现
多无明显症状,症状的出现与肌瘤的部位、生长速度及 肌瘤变性的关系密切,与肌瘤的大小、数目关系不大。
1、月经改变:最常见,肌瘤一般伴有子宫内膜增生,
可引起月经紊乱。
2、腹部包块:常有腹部胀大,下腹正中扪及块物。 3、白带增多:是由于宫腔面积增大,腺体分泌增多
及盆腔充血引起。
临床表现
4、腹痛、腰酸、下腹坠胀:通常在经期加重。 5、压迫症状: 6、不孕 7、继发性贫血
病因
确切的病因不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宫体癌综合症)
1、肥胖 5、未婚
2、高血压 6、少产
3、糖尿病 7、不育
4、绝经迟
其他像体质和遗传因素与内膜癌有一定关系。
病理
大体检查:多位于子宫底内膜,以子宫两角附近居多。 依据病变形态和范围分为:
弥漫型
局限型
病理
细胞类型包括:
内膜样腺癌:最常见,占80%,预后相对较好 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1、鳞腺癌
子宫肿瘤
第一节 子宫肌瘤
Myoma of uterus
概述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 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 多数肌瘤无症状。
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子宫肌瘤的分类
按所在部位分为:宫体肌瘤和宫颈肌瘤
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可分为 1肌壁间肌瘤 2浆膜下肌瘤 3粘膜下肌瘤
III期 癌变局部或区域转移 IIIa浸润至浆膜和/或附件,或腹水有癌细胞或腹腔 冲洗液阳性 IIIb 癌扩散至阴道 IIIc癌转移到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宫腔长度≦8cm 宫腔长度>8cm 癌已侵犯宫颈 癌扩散至子宫以外盆腔内(阴道或宫旁组织 可能受累),但未超出真骨盆 癌超出真骨盆或侵犯膀胱粘膜或直肠粘膜, 或有盆腔以外的播散 癌侵犯附近器官,如直肠、膀胱 癌有远处转移
临床分期
对于术前估计病变和制订手术方案,临床分期占有 重要地位。
临床分期的不足
2 、腺角化癌 3 、腺癌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
浆液性腺癌:占10%,恶性程度高,易广泛累及肌层,脉
(UPSC) 管及淋巴转移,无明显肌层浸润时也可发生 腹膜播散,常见于老年患者。
透明细胞癌等:恶性程度较高,容易早期转移。
病理分级:1、2、3级,分级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大
病理分型
子宫内膜癌可分为:
1、 雌激素依赖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 2 、非雌激素依赖型(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分化相对较好,预后良。
其发生与雌激素的长期大量刺激有关,一般经历 内膜癌生长缓慢,局限在内膜的时间较长,
转移途径是直接蔓延,淋巴转移,血行转移。
直接蔓延
输卵管(可到盆腔附件、腹膜、大网膜) 宫颈管(可到阴道)
淋 巴 转 移和血行转移
为内膜癌的主要注意途径。途径与内膜癌的部位有关
沿阔韧带上部淋巴管
宫底部
卵巢
经骨盆漏斗韧带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宫角部
沿圆韧带
腹股沟淋巴结
子宫下段
与宫颈癌淋巴转移途径相似
血行转移
少见,晚期发生
临床分期
0期 I期
Ia期 Ib期 II期 III期
Ⅳ期
Ⅳa期 Ⅳb期
肿瘤范围 腺瘤样增生或原位癌(不列入治疗效果统计) 癌局限于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