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知识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著作之一,是对六个国家政治制度、使命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分析和评价。
本文将通过对《六国论》的学习和整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通过阐述六个大点,包括民主制度、贤能治国、教育改革、外交政策和军事发展,进一步展开对每个大点的介绍,以及每个大点下的小点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六国论》。
一、民主制度1.民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2.民主制度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3.民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4.六国的民主制度特点与运行机制5.《六国论》对民主制度的评价与反思二、贤能治国1.贤能治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2.如何选拔贤能的标准和办法3.贤能治国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和意义4.六国贤能治国的案例分析5.孔子对贤能治国的启示和建议三、教育改革1.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3.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4.六国的教育现状与问题5.《六国论》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四、外交政策1.外交政策的意义和发展变化2.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策略3.六国的外交政策特点和做法4.孔子对外交政策的评价和意见5.《六国论》对外交政策的思考和启示五、军事发展1.军事发展的必要性和战略考虑2.军事力量与国家安全的关系3.六国的军事系统和发展现状4.孔子对战争和军事的态度和观点5.《六国论》对军事发展的建议和总结结论:通过对《六国论》的知识点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治国理念和发展方向。
民主制度、贤能治国、教育改革、外交政策和军事发展是《六国论》中的重要主题,我们需要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其意义和启示。
通过积极运用《六国论》中的智慧和经验,我们有望对现代政治、教育、外交和军事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启发。
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六国论》中,荀子以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兴衰为线索,探讨了国家治理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对于政治权力、统治者、社会秩序等诸多重要议题的看法。
六国论 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1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2一、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六国论笔记整理
六国论笔记整理
六国论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荀子所著的一部重要政治著作,主要论述六个诸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
以下是六国论的一些要点:
1. 孔子的治国理念: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核心来治理国家。
他强调道
德和人性的重要性,主张君主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领导能力,以价值观来引导国家的发展。
2. 六国之间的政治制度差异:荀子对六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对比。
他认为,
齐国实行的是贤者主政的制度,晋国则是贵族统治,秦国是法家制度,楚国偏向民主,鲁国偏向儒家思想,而魏国则是封建专制。
3. 君主的权力与责任:荀子认为,君主应该具备明智的执政能力,能够平衡权力与责任。
君主应该通过正确的政策和善于治理来保障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4. 符合人性的法律制度:荀子主张在国家内建立符合人性的法律制度。
他认为,制定公正的法律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 土地的重要性:荀子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富饶的土地是国家繁荣的基础,农业生产应该得到重视和支持。
6. 治国策略:荀子提出了一些治国的策略和方法。
他主张君主应该激励贤能,
不仅要用人才,还要用好人才。
他还强调君主应该注重国防和军事实力的建设,以保障国家的安全。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墨子及其门徒所著。
《六国论》以六国之事为题材,详细描述了六国争霸的历史事件,并对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以下是对《六国论》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六国论》中所提到的六国是:齐、楚、燕、韩、赵、魏。
这六国在战国时期处于较为强盛的状态,相互之间争夺地盘、资源和统治权。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和局限性。
二、各国的政治制度《六国论》中对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分析。
齐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国君享有极大的权力;楚国则是君主制度,但君主和百官的权力关系较为平衡;燕国和韩国采取的是封建制度,国君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较强;赵国的政治制度较为复杂,既有君主制,又有一些共和制的元素;魏国的政治制度与赵国类似,由一位聪明才智的国君和贤臣共同治理。
三、战争与军事由于六国之间的相互争斗,战争与军事问题在《六国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者对各个国家的兵力、武器、战略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其中,齐国和楚国的军事实力最为强大,拥有雄厚的兵力和先进的武器;而燕国和韩国的军队相对较弱,缺乏重要战略资源;赵国和魏国则在战争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战略机智。
四、文化与教育在《六国论》中,作者还对各国的文化与教育进行了比较。
齐国以尚武文化为主,重视军事训练和兵士素质的提高;楚国则以音乐和诗词为重,崇尚艺术和文学的发展;燕国和韩国注重教育,尤其是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培养;赵国和魏国则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相对较为平衡,兼顾军事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五、外交与联盟《六国论》中提到了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联盟情况。
在各国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外交联盟和合作关系。
其中,齐楚同盟是最为密切的联盟关系,双方共同对抗其他五国;燕韩同盟和赵魏同盟也相对稳定,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同时也有各种临时性的联盟和合作,以应对特定的战争形势。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1.重点词语(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shuài):一律、一概。
(2)思厥先祖父。
厥:代词,其,他的,他们的。
(3)暴霜露,斩荆棘。
暴(pù):暴露、冒着。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判明。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依附、亲近。
(6)始速祸焉。
速:招致。
(7)洎牧以谗诛。
洎(jì):到、等到。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倘若、如果。
2.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2)诸侯之所亡。
亡:动词活用为名词,丧失的土地。
(3)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坚守正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优厚地对待。
(5)李牧连却之。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退、击退等。
3.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的别称。
(2)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实力;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3)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刺杀秦王;今义,不能、不可以、没能力等。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旧例;今义,侧重于描述事件过程的一种文体。
4.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谓语,“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②邯郸为郡。
省略定语,“邯郸为(秦国的)郡”。
(2)状语后置句①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五于秦战”,即“赵国曾五次与秦国交战”。
②其势弱于秦。
“其势于秦弱”,即“六国的实力比秦国弱”。
③后秦击赵者再。
“后秦再击赵者”,即“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3)被动句①洎牧以谗诛。
表被动的标志词没有出现,应为“洎牧以谗(被)诛”,即“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被)杀害”。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所”表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苏洵《六国论》一、通假字]餍,满足通“1暴秦之欲无厌[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通“毋“2为国者,无[ ]与秦相较“倘”,假如3当[通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破灭之道也。
亏损,削弱][使。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2则得形作名,大的战果]小城镇],大[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 城]固宜然。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4 ]不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 亡,。
之后]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
退却,击退]。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8惜其用武而不终[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动,礼待]][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9以事向]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10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有一些通假字需要注意。
例如,“暴”通常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而不是“暴霜露”;“毋”通常读作“无”,表示不要,而不是“毋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另外,文章中有些段落明显有问题,需要删除。
第一部分是通假字,需要注意读音和意思。
例如,“暴”应该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毋”应该读作“无”,表示不要。
另外,“当”应该读作“倘”,表示如果。
第二部分是古今异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实”应该读作“它的实际数目”,表示实际数量;“颠覆”应该读作“以致、以至于颠覆”,表示导致颠覆。
第三部分是词类活用,需要注意词性的转换。
例如,“力亏”应该读作“使……亏损,使动用法”;“完”应该读作“形作动,保全”。
第四部分是一词多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为”可以表示作为、成为、治理等不同含义;“以”可以表示因为、用、才、表结果等不同含义。
文章中有一些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例如第一部分中的“暴霜露”;第二部分中的“思厥先祖父”;第三部分中的“形作名,小的地盘”和“形作名,大的地盘”;第四部分中的“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强弱胜负已判,不需要再战。
5、虽然XXX是小国,但最终还是被灭亡了,这就是用兵的效果。
6、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三次胜利。
7、虽然惜用了武力,但最终却没有坚持到底。
8、虽然有这样的势头,但还是被秦人积攒的威势所压制。
9、虽然势力比秦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0、如果按照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故事,那么六国注定会失败。
但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
1、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
2、可惜赵国虽然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坚持到底。
3、如果三个国家都爱护自己的土地,那么就不会出现互相攻伐的情况。
4、虽然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有如此的势头,不应该让秦国的威势压制自己。
2、如果与秦国相比较,情况可能并不容易衡量。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六国论》是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孔子的弟子荀子所撰写的一篇著作。
该篇文章以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分析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因素,探讨了国家的治理原则和善于统治者应具备的能力。
下面将对《六国论》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
1. 六国兴亡:《六国论》以六个战国时期的国家为研究对象,即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和韩国。
荀子通过对这六个国家的兴衰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导致国家兴盛和衰败的因素。
2. 盗贼与君王:《六国论》中荀子通过对盗贼与君王的对比,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统治者的才能。
他强调君王的智慧和能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
3. 君主的才能:《六国论》中荀子提出了国家治理的标准和君主应具备的才能。
荀子认为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既要有仁义道德,又要有智慧和决断力。
他强调君主应学习孔子的道德观念,并将其融入到国家的治理中。
4. 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幸福:《六国论》中荀子认为国家的发展必须以人民的幸福为基础。
他强调国君对人民的关心和照顾,提出了君主应当以民为本的理念。
只有人民的幸福感得到满足,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
5. 国家的危机与改革:《六国论》中荀子强调了国家危机与改革的重要性。
他指出国家只有在危机面前才能发现问题和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6. 统治者的责任与义务:《六国论》中荀子强调了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身作则、宽德为怀,体察民情民意,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发展。
国家的治理应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7. 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六国论》中荀子分析了政治和军事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政治稳定是军事强大的基础,只有政治稳定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
同时,荀子也强调了军事力量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义不赂秦10、礼]天下之奇才三、文言句式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洎牧以谗诛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7、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10、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六国论》(解析版)
《六国论》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今义:然后4.至于[古义: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今义: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没有能力三、词类活用(下列加点字词都有活用现象)(一)名词用作状语1.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2.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3.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二)名词用作动词1.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2.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名作动,吞下]咽也4.下[自取下策]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三)形容词用作动词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也3.始速[招致]祸焉(四)形容词用作名词1.小[小的方面]则获邑,大则[大的方面]得城(五)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使......退却,意译为“击退”]之四、一词多义(一)重点实词兵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名词,兵器)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战争)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副词,曾经)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副词,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副词,起初)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曾)游,游于是乎始。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引言概述:《六国论》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该书阐述了六个战国时期的国家,包括齐、楚、燕、魏、赵和韩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点与优劣势。
本文将通过对《六国论》的深入研究和整理,总结出有关六个国家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此书的核心内容。
正文内容:一、齐国的政治特点1.齐国是战国时期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其特点之一是严格的法律制度。
2.齐国实行以孟尝君为首的贵族政府,贵族掌握着国家重要职位,这种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齐国在外交上善于结盟,与赵国、燕国等形成联盟关系,以抵制强大的魏国和楚国。
二、楚国的经济特点1.楚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上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
2.楚国的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和养殖为主,农民对水稻的种植技术十分熟练。
3.楚国手工业发达,尤以丝织业和陶瓷业为主,产出的丝绸和青瓷远近闻名。
三、燕国的军事特点1.燕国地处东北,地势险要,军事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2.燕国军队以步兵为主,士兵武艺高强,并擅长使用长矛等近战武器。
3.燕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曾多次与齐国、秦国等进行较量,常常能够克敌制胜。
四、魏国的外交特点1.魏国位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具备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2.魏国善于运用外交手段,经常与齐国、赵国等进行联盟,以抵制楚国的扩张。
3.魏国在与秦国的关系上表现出灵活性,时而与秦国结盟,时而与之对立,以确保自身的利益。
五、赵国的治理特点1.赵国是战国时期六国中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之一,但在治理方面颇具特点。
2.赵国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赵国注重道德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维护社会稳定。
总结:通过对《六国论》的整理,我们对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齐国的严格法律制度、楚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燕国的地理和军事优势、魏国的外交策略以及赵国的轻徭薄赋和强调道德教育,都展示了各个国家在战国时期的独特特点和发展趋势。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孙武所著,成书于战国时期。
全书分为六篇,分别探讨了六个战国国家(齐、楚、燕、赵、韩、魏)的国力、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政治经典。
下面是《六国论》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政治理论1.国家统一与分裂:《六国论》中提出了国家统一和分裂的理论。
孙武认为国家的统一是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国家实力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的分裂则会导致内乱和外敌侵略。
2.君主权威:孙武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力量对国家的重要性。
君主应该具备威严、尊重和力量,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3.政治判断力:《六国论》中提到了君主的政治判断力的重要性。
孙武认为君主应该拥有辨别事物的能力,善于选择合适的策略来处理国家的问题。
二、军事战略1.兵力的使用:孙武强调兵力的合理和有效使用。
他提出了“用兵之道,胜兵不祥”的战略思想,主张利用间谍、谋士、奸细等手段来获取军事情报和破坏敌军的力量。
3.军事策略:《六国论》中详细论述了如何制定和执行军事策略。
包括认真分析敌情、选择合适的作战地点和时间、采取奇袭战术等,以便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三、外交政策1.同盟关系:孙武提倡国家应该树立互利共赢的同盟关系,寻找合作伙伴并建立有效的同盟,以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2.外交手段:孙武在《六国论》中提出了多种外交手段,如以利诱敌、以权安抚、以智取胜等。
他主张在采取外交政策时,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以实现国家的利益。
3.外交谋略:孙武强调外交谋略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敌对国家的情况来制定外交策略,以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六国论》的主要思想是追求国家统一和强盛,以及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世政治家、军事家的思考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六国论》苏洵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
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五、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六国论》的内容:1.政治权谋:《六国论》主要探讨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权谋。
通过对各国君主和臣子的行为和策略进行分析,揭示了如何获取和保持国家的权力,以及君臣之间的关系。
2.统一天下:《六国论》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通过征服其他国家,并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可以实现对天下的统一、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统一大一统思想的重要基础。
3.中庸之道:《六国论》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主张君王应当融合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各种学说的优点,采取适度的政策,避免过度专制或过度松散的政治体制。
4.君主的能力:《六国论》认为君主应具备英明的政治智慧、过人的才干和勇气、善于辨别臣子的忠诚与能力,同时还提出君主应当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刘向:刘向是西汉初年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曾在刘邦和刘盈(汉高祖、汉惠帝)的朝廷中担任过重要职务,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厚的学问。
2.关于《六国论》的创作时间和目的没有确凿的资料。
但从《六国论》的内容来看,可以推测《六国论》很可能是刘向在为汉高祖起草《封禅书》时所写的。
三、对今日政治学的影响:1.政治思想的研究:《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对于今日政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对于政治权力的获取、运用以及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阐述。
2.工具性价值:《六国论》中提出的一些政治策略和智慧在今日政治实践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例如,《六国论》中提到的中庸之道和君主的能力,对于现代政治领导者的素质要求以及政策调节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统一大一统思想的启示:《六国论》中关于统一天下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统一大一统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六国论》提出的思想,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经典之作,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政治智慧以及统一大一统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是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孙武所著。
本书主要论述了六个国家(齐、楚、燕、赵、魏、韩)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优劣,探讨了如何扩大国家实力、实现统一的问题。
以下是《六国论》的知识点归纳:1. 政治形势:《六国论》首先对六个国家在政治形势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其中,齐国地势险要,政治稳定,是天下大国;楚国地大物博,但由于国君饮酒沉迷,政治混乱;燕国虽小,但以谋略取胜,政治上灵活;赵国居于边境,战争频繁,政治环境较为紧张;魏国位于中原地区,经济发达,政治较为稳定;韩国比较平庸,政治上没有什么优势。
2. 军事力量:《六国论》还对六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进行了评估。
其中,楚国以军事力量强大而闻名,但因统治者不善用兵,战争频繁;齐国军队精锐,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燕国以其灵活机动的战术著称,军队素质较高;赵国为边境国家,拥有较好的军事资源,但由于频繁战争导致军队疲弱;魏国军队实力强大,善于运用兵法;韩国缺乏统一指挥,军队素质较低。
3. 外交策略:《六国论》重点讲述了六个国家之间的外交策略。
其中,楚国倡导与强大国家结盟,以保护自己的利益;燕国主张与国强自立,保持中立;赵国追求与强大国家的合作,以增加自身实力;魏国主张与六国友好相处,避免战争;韩国则保守主义,不愿与其他国家结盟,以保持自己的独立。
4. 统一大业:《六国论》提出了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孙武认为,只有通过统一,才能获得长治久安、经济繁荣的局面。
他强调了统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实现统一的思路和方法。
5. 战争策略:《六国论》中还包含了一些战争策略的讲述。
例如,孙武提出了“奇正相生”的思想,强调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另外,他还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原则,强调在战争中找准敌人的弱点,出其不意地攻击。
这些是《六国论》的一些知识点归纳,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六国论》的内容和思想。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接近死亡;表示程度极深
6.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二、一词多义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学不可以已(《劝学》)()
1.已剑斩虞常已(《苏武传》)()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捕蛇者说》)()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项脊轩志》)()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此言得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
记》)()2.得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暴秦之欲无厌()3.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4.事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名词作状语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形容词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尝五战于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秦击赵者再。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以予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句翻译
1.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答案:1.(它的)实际数目 2.泛指祖辈和父辈 3.这样以后
4.智谋和力量
5.没有出发
6.可以凭借
二、答案:1.已经/停止/完毕,完了/治愈/已而,然后 2.获得,得到,取得/适宜、得当/心得,收获/得意,满足/能够/应该,应当/助词,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 3.暴露,冒着/强暴的/突然/急躁,暴躁/晒 4.侍奉/事物/特指战事
三、答案:(一)1.(1)坚持正义(2)侍奉;礼待 2.(1)按道理,从道理上讲(2)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3)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4)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二)使……退却,击退
(三)1.小的战果;大的战果 2.保全
四、答案:1.判断句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被动句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3~5.状语后臵句 3.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
4.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5.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6.省略句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五、答案:1.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采分点:以、盖、完)
2.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采分点:亡、其实)
3.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采分点:先、暴、以)
4.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采分点:为;被动句)
5.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采分点:至、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