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概论第十一专题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1216

合集下载

第 十一 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 十一 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重点和难点问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4.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第一,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

第二,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三,要不断深化改革,尤其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五,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说服教育为主。

第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二)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第一,从国内情况看,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从国际情况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提供了物质保证。

第三,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得到了巩固,全体人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深刻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和准确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和谐的认识,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明确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一同构成“四位一体”的战略地位。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易出选择题)(1)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3)十七大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大社会建设方案。

2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⑴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⑵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⑶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⑵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⑶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领导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思考
中国共产党为何反复强调要 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其现实依据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实依据
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 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 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1803年,法国的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 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 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1824年,英国的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 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的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 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 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我国历史上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 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 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 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 “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我国人 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课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课件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科学含义
2、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 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 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4、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在执政50多 年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即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 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 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 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摆在突出位置, 这就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认识, 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三位一体, 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体 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 识的深化。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 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一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国家,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各级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

本文将简要介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主要目标和现状,以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基本目标是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够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2.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问题。

这需要在推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的基础上,打造一个更加文明、健康、高尚的社会氛围。

3. 提高民生福祉建设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这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更包括精神生活的精致化、优雅化和高雅化,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精彩、丰富和有意义。

二、主要目标与现状1. 社会和谐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是: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

在政治和谐方面,必须是依法治国,自由民主,公正廉洁。

在经济和谐方面,必须是全面发展,公平共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在文化和谐方面,必须是多元文化,文化创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在社会和谐方面,必须是平等、正义、协调、和谐。

在生态和谐方面,必须是节约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这些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继续不断努力。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状从宏观上看,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社会稳定,居民幸福指数逐年上升,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的提 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起 源于十六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时有六个更加,即使经济 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 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中央在总结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经 验基础上采取了“四位一体”的表述, 把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 涵,从而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本 质的认识,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丰富 了内含和明确了方向!
16
第二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入21世纪后,以胡锦涛为首的党 中央领导集体,把社会和谐纳入了社 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从而丰富了社会 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深化和拓展了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1
本章的重点提示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背景?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社 会主义 和谐社 会理论 产生的 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背景。 •中国古代思想最有影响的 是儒法道墨。 •在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理论,是中国传统和 谐理论在今天的一次升华。
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社 会主义 和谐社 会理论 产生的 背景。
1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一、 深化 认识 社会 主义 本质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艰苦创业 负重自强
第六讲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
《乌托邦》:“乌托邦”一词由两个希腊字组成,“乌”(ou), “托邦”就是“地方”,合起来就是“没有的地方”,既空想。16世 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这部著作中虚 构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第一次提 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详尽地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 压迫人的大同世界。这个世界既是一个官民平等、互尊互爱、亲密无 间、共享幸福的民主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高度重视法律的国家,还是 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
艰苦创业 负重自强
第六讲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
从以上论述来看,“和谐”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第一,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 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 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 对的。这是指“和谐”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第二,和谐不是没有差别、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每一种 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矛盾着 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既统 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这是 讲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第三,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这是强调和谐的价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帮助学生深 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艰苦创业 负重自强
第六讲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业压力上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09年1月20日公布,20 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末 上升0.2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数字自2003年以来首 次呈现上升趋势。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 因为失业的农民工和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统计 在内。” 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 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
邓小平经典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提出,如 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 抓好,风气如果坏下 去,经济搞成功又有 什么意义呢?
江泽民强调:社会 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 的全面发展、全部进 步这样的社会,是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 社会,也包括了促进 人民全面发展的这样 一个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 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曾经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 一个讲话中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这样 一种社会。这28个字,既是对我们要建一个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描述,基本含义的 一种解释,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 来的一个总体的要求。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 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和 谐社会,它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所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那种田园的风格,也不同于空 想社会主义的那种乌托邦,它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所 谓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 个阶梯。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1.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

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

在历史上,有的稳定是以牺牲活力为代价的。

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

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

所以二者是统一的。

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 此说法是不准确的 . ( 1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要做到利益均衡,这毋庸置疑。

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及地区差距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上不均衡的情况确实需要及时调节。

但如果认为和谐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个目标则是片面的。

( 2 )和谐社会除了调节利益关系之外,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只有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实现有序,整个社会体系都在制度个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

( 3 )和谐社会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

由于 dui 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自然的威胁,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

2011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1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 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 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重要条件;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体思路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条件。

第十一专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专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专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社科部作者:匿名发表日期:2007-12-7 14:07:58 阅读次数:909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 .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2 .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 .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妥善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教学内容: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1 .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孔子“和为贵”的思想;墨子“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的“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提出建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1803 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1824 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1842 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毛概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的科学内涵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 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和谐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和谐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 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 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 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 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 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 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 相合、相反相成,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 相合、相反相成,既统一又斗争, 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 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 和谐的价值: ★和谐的价值: 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 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 社会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 然要求。 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 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 精品课程主持人 万泽民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章教学重点: 本章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社会”的含义; ★正确理解“社会”的含义;正确理解 和谐”的含义;准确把握“和谐社会” “和谐”的含义;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 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难点: 难点: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属性。 的本质属性。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教学理念与目标1.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教学理念,注重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统一,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认知方式和特点出发,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本章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前各级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来阐述理论,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拓展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掌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2)能力目标:使高职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碰到的社会经济现象。

学会运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素质目标:使高职学生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妥善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明确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意识,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3.教材处理:本章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具体领域中的展开。

通过教学,本章主要回答:第一,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如何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第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三个问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针对国际国内形势要求作出的战略决策。为此,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成为摆在 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课程正是基于对如上问题的 思考而展开的,具体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基本内容;二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急待解决的 主要问题;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和要求即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方向和出路。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基本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传统思想资源 (二)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国 共产党人对和谐社会理论的 思考和实践探索 (三)当代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根据
二、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内容
(一)社会系统内部诸种基本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 1.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之间的和谐 2. 城乡发展的和谐 3. 区域发展的和谐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一)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的文明发展 (二)维护公平正义,营造人与社会和 谐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人的身心和 谐的精神世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一)构建民主法治的社会 (二)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 (三)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 (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 (五)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 (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 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新形 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 群众的共同愿望以及利益诉求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国 际环境挑战的必然要求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国家级课程教案 7页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国家级课程教案 7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和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2、了解和把握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3、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1、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3、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1、社会的含义通常讲,社会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是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是以人为中心的,但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关系的统一。

我们认为,社会是以人为中心、文化为纽带、以有目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具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和特定地理空间的有组织的系统。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但它是可以分层次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社会”作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概念,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大都是在“大社会”这一意义上说的。

这里“大社会”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多个子系统。

第二,“社会”作为一个中观层次的概念,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概念。

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保障、社会流动、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社会整合等均是从中观层次上说的。

毛概II·11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II·11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第三,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 和谐社会, 规律认识的深化, 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 理念的升华. 理念的升华.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4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第一,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 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 原则和目标任务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历史上的社会和谐思想
实现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 好社会, 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 以求的社会理想, 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 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 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 会理想. 会理想.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32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 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 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 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 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概括为: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 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 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 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 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 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大意义
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 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大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 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 有益成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 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 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理 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少有五个方 面新变化: 社会领域出现新矛盾。 经济增长面临新制约。 社会心理出现新变化。 改革攻坚出现新特点。 和平发展面临新环境。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使社会主义更加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实践意义: 第三、促进社会和 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所在。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 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2,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5,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 要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和谐中国到 和谐世界,这将是一个并不遥远的梦想。
思考题: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科学含义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 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 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 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 平 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 发 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社 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 加 殷实。这是我党首次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 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
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3,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 护居 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 体现“平均主义”“大锅饭”必须打 破。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 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 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竞争)
(奋斗)
安定有序
•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 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 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安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 学内涵,须把握:
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 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关系; 三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社会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社会”的含义
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 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 互作用的产物。 我们认为,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以 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具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和特定 地理空间的有组织的系统。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但它是可 以分层次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社会”作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概念,泛指以人为中 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第二,“社会”作为一个中观层次的概念,指与经济、政 治、文化相对的概念。 第三,“社会”作为一个微观层次的小概念,对应于社会 学中的狭义社会,即作为复合的人的聚集状态。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 社会安定有序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 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2,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5,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 社会安定有序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 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收入差距问题、利益和谐 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 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 人民基本生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 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 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 障。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发展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
(民主)
(法治)
公平正义
•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 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 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 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
(正义)
诚信友爱
•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 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友爱)
充满活力
•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 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 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 定;
1.为什么我们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如何全面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3.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是什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6.我国目前存在哪些不和谐因素?怎样解决?
正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党的 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更高层次、更广 领域全面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主法治
•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 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 社会建设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优化教育结构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优化教育结构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教育公平问题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 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 人民基本生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 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6,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 基金 7,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 制度,提高全民健康。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 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两个“前所未有”
必须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 他社会矛盾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复 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 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 政党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 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 孔子:和为贵; 墨子:兼相爱;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和谐理念的探索 3.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 傅立叶:《全世界和谐》 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 向的科学设想:1848年《共产党宣言》 5.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 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
生服务。
1,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 发展 2,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 中,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 3,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 群众基本用药 4,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 高人口素质
“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 蓝图,而不是社会形态。 第二,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多 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第三,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 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 的社会不一定和谐。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 大部署。,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其提出的现 实依据有三条。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 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