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1.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到祖先们的奋斗和牺牲,从而对自己的民族有更深的感情和信心。
2. 弘扬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历史教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在和未来。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爱护子女,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 培养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课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一份子,应当为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奋斗。
1. 祖国之美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祖国之美。
通过介绍祖国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2. 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之二是民族精神。
历史是一部充满着民族精神的长卷,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团结、勤劳、勇敢、包容等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 时代使命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之三是时代使命。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屈辱,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崛起是时代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 以“国家意识”为引导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以国家意识为引导,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美风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悠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增加亲身体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祖国的美丽风景、丰富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做法
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做法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历史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的极好的载体,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内容,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那么具体做法有哪些呢?一、利用英雄人物的事迹塑造人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
学习英雄,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岳飞自幼立下“精忠报国”志,成为抗金名将;戚继光屡抗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们抵抗外国侵略,名垂青史、光明日月, 同志更是子孙万代学习的榜样。
近百年的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但中国人民从未屈服。
林则徐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孙中山百折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吉鸿昌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豪言壮语;东北抗联战士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等等,他们都以铮铮铁骨在天地间留下一股阳刚正气,留下中华儿女奋力御侮,誓死报国的爱国主义颂歌。
二、利用辉煌灿烂的文化培养情感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重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集权制度,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最终无法使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故事后,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
中华民族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勤劳勇敢的精神,创造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
教师讲到这里,应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正因此,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的历史始终没有中断,这是其它文明古国难以望其项背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民族精神
历史课堂是最能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 的一 门课 程 , 作 为从 事
付 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值得吗?他们 的回归说 明了什么道理?最后 历史教学工作 的我们来说 , 我们有理由 、 有信 心 、 更有希望把祖 国 在学生一一 回答 的基 础上归纳指出 , 土尔扈特是 中华 民族大家庭 赋予我们 的使命完成 , 让历 史 的课 堂充 满激情 的斗 志 、 充满冷静 中的成 员 , 他们有 着和祖 国息息相关 的思想感情 , 他们不愿 受奴 的思索 , 让: 我们 的学生 通过历史 的学 习 , 沉 淀着 历史 的厚重 、 感 怀 役, 热爱 自由, 并期盼早 日回到祖 国大家庭 的怀抱 。他们这一震惊 着祖 国的繁荣 、 憧憬着美好 的未来 。
研 究的不断深入 , 也对历史基础教育提 出了新的任务。 关键词 : 史为基础 ; 寓教 于史; 民族精神 新 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历史教育取得 了令人瞩 目的成 就 , 然后想象 图中人物 活动的情况 , 并联 系电影《 甲午风 云》 的情 节 , 但 在诸 多方 面还 存在着不 能适应 时代要求 和提高 国 民素 质教育 这样 , 学生便从 思想 上认识 到 : 邓世 昌一行 人是我们的 民族英雄 , 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 学的教育理论 为指 他们的举动是我们 民族 的骄傲 , 他们的大无畏献身精 神值 得我们 导, 通过精选历 史课 程 内容 , 设 计灵 活多样 的教学方式 , 激发学生 永远 学习。至于课 文中的图表数字 , 则是推敲事理的一种“ 依据” , 学 习历史的兴趣 , 转变学生被动接受 、 死记硬 背的学 习方式 , 拓展 使人思想上产生一种不容怀疑 ‘ 铁 证如山” 的深刻感受 。如 , 抗日 学 生学 习和探究历 史问题 的空间 ; 培养 学生正确 的历史 观 , 进而 战争的胜利一文 中的图表数字 , 其 中仅 “ 损失 ” 一组 的两项 确凿 数 使 学生 学会辩证 地观察 、 分 析历史与 现实 问题 , 加 深对祖 国 的热 字 , 必然使学生对我们 中华民族能付出如此 巨大 民族牺牲 精神油 爱 和对世 界 的了解 , 从 历史 中汲取教训 , 养 成现代公 民应具 备 的 然而生敬 意 , 认识到民族的 自由独立来之不易。 人 文素养 ,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 新课程 改革背景 下 ,历史课 程应 突 出体 现义务 教育 的普及 三、 以实物为凭据 。 寓教于史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内容标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提示: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题,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可结合对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可开展“寻找共同的文化记忆”的访谈。
组织“制作家乡的文化名片”等活动。
可搜集有关资料。
寻找并讨论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标识。
学业要求: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节在单元中的地位、主要内容框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第三课时,是第七课的落足点,为后续文化部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课文包括两目,第一目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包括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措施;第二目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核心、作用、发展、弘扬与培养。
本章节内容虽多但较为简单,教学过程中选取典型并贴近生活实际的时政素材,引导学生发现文化元素,探寻文化实质,感受文化影响,坚定文化自信。
《哲学与文化》不能将哲学教学与文化熏陶分割开来。
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兼顾家国情怀与理论学习,将哲学与文化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学情分析(学生的已知,学生的未知、迷思概念、思维障碍...)第一,文化理论部分难度较哲学部分低,议学材料也十分丰富。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选择新鲜有力度的时政素材,使之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
第二,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了解较多,且十分感兴趣,这为理论联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民族精神教育总结标准
民族精神教育总结标准民族精神教育是培养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塑造良好公民品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各级学校和社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指导原则。
下面将对民族精神教育总结标准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到爱国精神的力量。
第二,注重培养自尊自信的民族精神。
自尊自信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
要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在学校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自信,敢于面对挑战。
第三,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当代社会,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心公益事业。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或者志愿者工作,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第四,倡导民族团结和谐。
民族团结是我国多民族的共同目标,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学校应该倡导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增强对不同民族的尊重,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民族精神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日常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通过体育锻炼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教育总结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自尊自信的民族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倡导民族团结和谐,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全面和有效地传递民族精神,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公民,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冯入月一、教材分析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课时的内容。
2、本课主要讲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和分析说明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2、难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四、学情分析同学们面对各种文化侵润,很难把握住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升青少年的思想素质,都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本课的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影音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结合课本,得出结论。
4、自主学习法:设立一些小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计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2分钟)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冯入月。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
上一节课呢,我们通过“一只手”来学习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伸出右手)。
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析谈
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析谈历史新课标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课程目标”一节中指出:“要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在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是维系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投身现代化建设,需要弘扬献身精神献身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学生将来都要走上工作岗位,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要做好工作都需要具备献身精神。
因此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献身精神。
如在教学“左宗棠收复新疆”一节中,把重点放在为什么能收复新疆的原因的讨论上。
1876年,64岁高龄的左宗棠,勇敢的担负起收复新疆的重任,亲率三路大军进军新疆。
他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每次出征,都命令士兵抬着棺材走在最前面,以表示誓死收复新疆的决心。
他的这种精神,大大鼓舞了士气。
在左宗棠强大武力威慑下,俄国政府同清政府签订了《伊犁条约》,中国收回新疆。
新疆的收复,维护了祖国的领土主权,巩固了西北边防,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英雄壮举,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通过热烈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以祖国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操和立志报国捍卫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献身精神。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群体和先进个人。
教学中也应该引进课堂,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更具真实感,更能让学生接受,也更能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民族精神教育总结范文
民族精神教育总结范文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加强人们对自己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中国,由于长期的封闭和殖民统治的影响,曾经出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低估和消极态度。
因此,对于民族精神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应注重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的尊重和热爱。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对国家历史的教育,让人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民族的英雄和伟人,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教育,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应注重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一种自信和自豪感。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人们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教育,让人们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建立和谐的多元文化共生的社会。
再次,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应注重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让人们了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责任,并培养对社会公益事业和他人的关心和爱心。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公民权益和法律意识的教育,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建立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最后,为了有效地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其次,教育要贯穿于教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让人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最后,教育要注意培养人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人们通过实践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和民族的整体素质。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尝试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尝试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
1 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是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历史课程目标非常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述说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与外来民族的抗争发展壮大,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世代相传。
20世界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都逐步向工业化甚至信息化,社会文明进步要求公民素质普遍提高,但是,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物质生活的充实并不能说明精神世界的充实,经济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和道德的沦丧。
在未来的社会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
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其价值观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课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民族利益。
2 培养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年轻一代,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无科学道理,科学知识可以不断补充,而一个人的品行一旦形成很难改变,那么民族精神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青少年抓起。
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例如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动力,使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军事大转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民族精神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秦 汉 盛 世 、 唐 盛 世 的繁 荣 , 得 周 边 许 多 隋 引 国家 和 民 族 与 汉 族 政 府 建 立 友 好 关 系 的 史
实 , 激 发 了学 生 的 强 烈 的 民 族 自豪 感 。 也
民 族 指 具 有 共 同语 言 、 同 地 域 、 同 为 中华 民族 能 够 持 续 健 康 地 发 展 提 供 良好 共 共 在 历 史 教 学 中 , 何 能 让 过 去 的 事 情 如 经 济 生 活 以 及 表 现 于 共 同 文 化 上 的 共 同 心 的 精 神 支 柱 和 心 理 支 撑 。 民 族 精 神 中 最 对 学生 产 生 激 励 、 生 共 鸣 呢 ? 不 光 需 要 而 产 这 理 素 质 的 人 的 共 同体 。 中学 政 治 课 本 上 , 在 核 心 的 爱 国 主 义 精 神 , 是 千 百 年 来 形 成 教 师有 非 常 渊博 的 历史 知 识 和 爱 国主 义 情 则
2 1 N . 01 O 1 0
理 论 前 沿
O hna l Ed et0n — o uo l I nn vaton i— Her d al
民族 精神教育在历史教 学中的渗 透①
郭 渝 ( 州幼儿 高等 师范学校 江 苏徐州 2 0 ) 徐 2 0 1 0
摘 要: 中国是 一个 有着几千年 历史的 泱泱大 国, 几千年的 发展 过程 中, 在 中国积淀 下来 了丰 富的民族精神 文化 内涵, 平时 的历史教 学 在 中, 不仅 需要 历史教 师具有 强烈的民族 精神 , 更应该 将这种 民族精神 传承 下去 , 让学生具 有 历史 责任 感和使命 赢。 关键词 ; 民族精 神 爱 国主 义 贵任 感 使命 感 教 学 中图分类 号 : 4 G6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3 9 9 ( 0 1 0 ( ) 0 9 - 2 1 7 - 7 5 2 1 ) 4 a一 0 3 0 6 中华 民 族 有 几 千 年 的 历 史 。 我 们 的 个 完 成 的 是 思 想 上 的 统 一 。 中 国 历史 发 鸦 片 战 争 、 烧 圆 明 园 、 在 从 火 甲午 中 日战 争 等 历 祖 先 数 千 年 的繁 衍 、 息 、 动 的 过 程 中 , 生 劳 纳 的 人 员越 来越 多 , 现 的 民 族 内 涵 也 越 体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民族精神,塑造优良人格品质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民族精神,塑造优良人格品质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而青少年时期正值人生学习阶段的中学时代,因而中学时代的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历史学科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人文主义社会科学,对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通过对一个生动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给青少年学生以启迪、以思考、以引导,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历史知识是对学生进行渗透德育的一部活教材,欧美、日本等发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当重视历史学科教育,日本右翼主义势力经常企图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它侵略亚洲的历史,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
利用历史教学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是最重要的:一、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它包括三个情感层次,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三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培育国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前提。
而普通国民获得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中学历史课教育。
中学历史课肩负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离开了中学历史课教育,来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任何理论都会显得空洞乏味。
为什么说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呢?这是因为:第一、历史教育是实现作为民族主义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的基石。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固然有不同的内涵,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却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民族之林,竞存于世界的根本。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在中学历史课文里,有许许多多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例子。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尊严的集中体现;清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儿女最为豪气的爱国主义见证;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忠心报国;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李四光、钱三强、钱学森等一大批世界尖顶科学家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精神与道德教育的整合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精神与道德教育的整合当前,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随着我国与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转型中的各种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
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道德主体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
某些高中生出现道德失范、文明失落的倾向。
我们从中看到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正遭遇“遗忘危机”,如见利忘义、损人利已、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个人利益第一等等。
这些思想在青少年中也有所反映,如不关心国家大事、学习缺乏正确动力、以我为中心、崇洋媚外、缺乏团结的意识、自私自利、弄虚作假、纪律涣散、好逸恶劳、追求享受、追求“名牌”用品等等。
面对以上情况,国家教育部门也专门出台了中学教育的《德育大纲》,规定在中学阶段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有计划、有规律的开展德育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蕴含的宝贵道德、精神内容。
尤其是新课改这几年来明显发现在新高考中道德、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及考察明显增多。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学科的科任教师从新高考的现实及现当代教育的目的出发都深感身上承载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适时加强中学生道德、精神教育的义务。
在这几年的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渐渐的发觉历史教材中,尤其是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苦难的中国人民为摆脱国家的困境、改变贫苦落后的状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民族精神,而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对于纠正中学生道德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精神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现将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及做法整理如下:(一)、近现代中国历史中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具体包含:(1)、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刻苦耐劳的精神;进取创新的精神;独立自主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团结互助与和舟共济。
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篇一》作为一名教育工,我始终坚信,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始终以这一信念为指导,努力践行着我的职责。
一、基本情况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这些年里,我深刻地认识到,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点点滴滴地进行渗透。
我始终将这一目标融入到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工作重点在我的工作中,我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我将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解相关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国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课外活动: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力量。
3.校园文化建设:我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文艺演出、主题班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家庭教育:我注重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三、取得成绩和做法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2.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他们在各类活动中表现出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我始终坚信,只有用心去教育,才能收获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四、经验教训与处理办法在工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1.部分学生对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我耐心引导和教育。
2.部分家长对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培育重视程度不够,需要我加强沟通和宣传。
针对以上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处理办法:1.加强课堂教学,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情感教学策略论文
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情感教学策略民族自豪感的缺失,成为现代高中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似乎早已淡出国人关注的视线,而历史教学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作为历史教师,责无旁贷!本人通过了近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以情优教”的原理,对于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情感因素,达到以“优教促学”,促使情知和谐统一。
教师应该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情感因素。
例如在中国古代史《明朝的对外交往》这节内容中,以郑和下西洋这段内容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向学生分析出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1)开放的民族精神。
开放与交流是郑和下西洋的核心,这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是我们当今应该继续和发扬的。
(2)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郑和不畏艰险七下西洋,展示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韧和刚强,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的精神。
(3)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
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未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带去的是友谊和瓷器、工艺和文化,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撒下的是友谊和文明种子,架起的是与世界沟通的友谊桥梁。
不仅展示了一个强盛之国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也建立了一种和平友好、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模式。
又如在中国百年屈辱史这一系列内容中,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
列强的侵略,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了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画面;20世纪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谱就了其中最瑰丽的篇章。
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加强对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
此外,历史教师还可以把历史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2024年学校“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2024年学校“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及目的1.1 活动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为了加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传承,提升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校计划开展一系列“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1.2 活动目的通过开展“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旨在:(1)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2)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纪律观念;(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意识;(4)加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宽容心和包容力。
二、活动内容及形式2.1 活动内容(1)知识传授:组织专题讲座、文献阅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的源起和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2)思想熏陶:通过古代名人故事、民族英雄事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群体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家重大节日、传统活动等,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并了解传统习俗。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抗战遗址等,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历史的认识。
(5)文化交流: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增进理解和友谊。
2.2 活动形式(1)专题讲座:请专家学者给学生讲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精神。
(2)阅读推广:组织书展、图书馆展览等,推广与民族精神相关的图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兴趣。
(3)观影体验:组织学生观看与民族精神相关的优秀电影,并组织观影后的讨论和分享。
(4)探索实践: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民族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深入感受民族精神的源远流长。
(5)文化展示:举办学生民族服饰展、手工艺品展等,让学生了解各地民族的特色文化。
三、活动计划和安排3.1 活动计划(1)第一阶段:知识普及和学习阶段,包括专题讲座、文献阅读(2)第二阶段:群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包括参加国家节日、传统活动,参观纪念馆等(3)第三阶段:文化交流和展示,包括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民族服饰展等3.2 活动安排(1)第一阶段:每周组织一次专题讲座,让专家学者给学生讲解民族精神相关知识。
为何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 1 庞维国. 自主学习—— 学与教的原理
和 策略 【 . 海 : 东师 范大 学 出版 社 ,0 7 M】 上 华 20.
[] 2 袁月鉴. 设计情境 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
【J 史地教 学和研 究,0 8( ) J. 政 2 0 ,9 .
[】 新 莲 . 自主 学 习的认 识 和探 讨 【 . 3张 对 J ] 继 续 教 育 研 究 ,0 8 ( . 20 ,4)
民族凝 聚力, 中学历史教学 的重要 任务之一 , 是 也是时代发展 的迫 切需要,
种水平的学生, 从学习能力缺乏者 到研究生 ,
在 学 习的 方 法和 策 略 上 都 需要 系 统 的 指 导和
帮助 。 因此, 要想促进学生的 自主学习, 需要 在适 当的情 境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
N
磺
学在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期中考 中只考 了4 一 3 分 。 以后 的教学 巾, 在 我给予他特 别的关注 ,
经 常 检 查 他 的 作 , 促 他 预 习 、 习 , 学 I 督 复 在
习考试巾, 每取得一点点进步 , 我都在伞班同
学 面 前给 予 表 扬 , 且进 行 言 语 说 服 , 一 些 并 说 鼓励的话, 比如 , 你 完 伞 有 能 力 再 进 一 步 ” “ , “ 如 果 成 功 , 没有 人 可 以成 功 了 , 有 你 就 你
总之,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需要老 师转变观念 , 改进教学方法 , 逐步树立 “ 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让学 生成 为学 习的主
人 , 每 个 学 生 在 学 习 的过 程 中都 能 得 到 充 使 分发展 。
任, 亲帅率三路大 军进 军新疆 。他特意 为 自己准备 了一 口棺 材 , 次出征 , 每 者 命令 士兵 抬着棺材走在最 前面 , 以表示誓死收 复新疆的决心 。他的这种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民族传统教育
教材新探
6 3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
■ 张 尚春
中 国 有 五 千 多 年 的 文 明 史 , 之 相 应 的 是 源 远 与
偾 软青
流长 、 博大精深 的道德传统 。它的精华 , 不仅在几 千 年 的历 史 中 光芒 四射 , 且 在 当 代 也 倍 受 世 界 各 族 而
人 民 的 重视 。
边 疆 几 十 年 , 孙 中 山 的 三 民 主 义 到 毛 泽 东 的 “ 全 从 完 彻底为人 民服务” 都体现 了无私奉献 的精 神。 ,
3 勤 劳 节俭 .
中华 民族传 统美德渗透在德育的 内容 中。如 在 爱集体 、 心他人基础上升华起来 的爱国精神 , 雄 关 树 心 、 大 志 的 理 想 观 念 , 劳 俭 朴 、 爱 劳 动 、 纪 守 立 勤 热 遵 法 的优 良品德等无不闪耀着 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 的光 辉 。所 谓 中华 民族 的 传 统 美 德 , 是 中 华 民族 优 秀 就 道 德 品质 、 良民 族 精 神 、 高 民 族 气 节 、 尚 民族 优 崇 高 情感 、 良好 民 族 礼 仪 的 总 和 。它 对 中华 民族 的 形 成 、 繁 衍 、 一 、 定 和 自立 于世 界 民 族 之 林 起 到 了 巨大 统 稳
人
2 天 下 为 公 .
中华 民族 自古褒扬勤劳节俭 的美德 , 所谓“ 奉公 以勤 , 身以俭 ” 史书上 不乏这 方 面的箴 言 , 一 律 , 如“ 年之计在于春 , 生之计 在于 勤” 勤能 补拙 ” 由俭 一 “ “ 入奢易 , 由奢 人俭 难” 静 以修 身 , 以养 德 , 淡泊 “ 俭 非 无以明志 , 宁静无 以致远” 。中华 民族 以勤劳 的 非 等 双手 创造 了 光 辉 灿 烂 的 华 夏 文 明 , 以吃 苦 耐 劳 著 称 于世 。 如 马 钧 发 明 翻 车 、 春建 造 赵 州桥 、 道 婆 改 李 黄 良纺 织 工 具 等 都 是 劳 动 创 造 世 界 的 生 动 事 例 。墨 翟、 隋文帝 、 王安石 、 范仲淹 、 明成祖 、 曾国藩等 , 均可 谓 节 俭 的 名人 , 周 恩 来 、 德 怀 等 老 一 辈 无 产 阶 级 而 彭 革命 家更是节俭 的模 范。一个人只有 良好的愿望是 不 够 的 , 须 通 过 实 际 努 力 , 服 重 重 困 难 , 可 能 必 克 才 取 得 预期 效 果 , 到 胜 利 的 目标 。 “ ” 为 通 向 成 达 勤 成 功 的桥梁 , 对青年学 生尤其是 这样 。“ ” 勤 包括 勤学 习、 勤劳动 、 勤思考 。《 新三字经》 中有很多关 于勤学 的故 事 , 如囊 萤 映 雪 、 梁 刺 股 等 。 克 服 侥 幸 心 理 , 悬 培 养 勤 奋 的作 风 , 不 仅 是 世 界 观 , 是方 法论 。 养 这 也 成 勤 奋 的作 风 , 令 青 年 人 一 生 受 用 无 穷 。 将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议题式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特色备课(人教版必修3)
4.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外阅读,列举三个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人物或事件,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主要事迹和影响。每个列举不少于100字。
5.设计一个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和地点等。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议题式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特色备课(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学习中,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点,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
2.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
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的发展与传承。
5.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应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6.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共同讨论中华民族精神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列举一些家庭实践中华民族精神的例子。由家长签字确认,字数不限。
作业布置说明:
1.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应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作业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深度。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但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此外,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中的民族精神现象时,可能难以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结合,进行客观评价。
7.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4.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
1.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促进师生互动。
4.设计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举办诗词朗诵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应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珍惜、传承和弘扬。
2.案例分析:请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个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案例,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案例背景、具体表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字数不少于800字。
3.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作一个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作品,形式不限,如PPT、短视频、海报等。作品要充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精神,同时要求每组撰写一份作品说明,阐述创作思路和心得。
4.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个方面,如孝道、礼仪等,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需提出研究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实践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最终撰写一篇研究报告,不少于1000字。
5.演讲比赛:组织一次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演讲稿,并进行演讲。演讲稿需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能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b.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原动力。
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既是高三历史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高三历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培养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
历史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学科。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
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半坡氏族人在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上种上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作物之一——粟,河姆渡氏族人在辽阔的长江流域种上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搭起了木结构的房屋,我们的民族最早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各个方面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又如中国古代长城建筑:秦朝时,秦始皇命蒙恬主持修筑了万里长城,整个工程“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长城的修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明朝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明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六千多公里,成为当今世上从月球看地球能看到的两大工程之一。
还如隋朝的建设:兴建两都、广设仓库,特别是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被诗人千古传唱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些重大工程建筑都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二、关注时事,突出热点,培养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读书人应有的品质。
“声声”“事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时事”或“热点”。
它是近年来,特别是一年来发生的涉及到中国共产党的大政和方针、政策、国家意志,与生活相关,又能与历史学科知识有协调性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现之一。
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凝聚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信念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这种感情、信念和精神把个人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是维护民族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关注时事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操。
三、专题教学,突出综合,培养团结合作的民族精神
专题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民族发展史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它既是知识立意提高的过程,又是能力立意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因此,在专题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轻历史过程,重隐性知识;轻感性知识,重理性思考;轻一般常识,重特殊分析;轻教师意志,
重学生行为;轻传统教法,重创新观念;轻知识个体,重学科联系;轻琐碎归纳,重热点分析。
其出发点应放在对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上。
专题教学首先应选好专题,特别是那些能较容易地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考察点相结合的专题。
四、加强训练,突出能力,培养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
“训练”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训练应该有针对性,这就是知识训练、能力训练、高考模拟训练等。
因此,应该注意如下几方面:
1.在训练的内容上,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时代感的历史试题。
如近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统治的反抗精神;为救国救民不断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近代史训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选择,近代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和维护民族主权、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的历史就成为中国近代史训练的核心内容。
又如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教育问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共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港澳回归,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性的政党。
通过中共党史的训练,能够培养和保持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的民族精神。
2.在训练的时间安排上,每节课至少应有10分钟以上的训练时间,防止满堂灌教学;每单元应安排至少一节训练课,检查知识过关与落实情况;第一轮、第二轮教学任务完成后还应安排一轮高考模拟训练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模拟高考的时间、坐次、环境、题型、分值、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一进高考考场、一见高考试题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便有处而不惊、运用自如的感觉。
这样,高考才会有好效果。
3.在训练的方法上,应该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自己体验、自己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技巧、经验,提高解题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4.在训练的目标上,应着重放在训练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笑对课堂、笑对高考的良好心态以及培养学生守纪、细致、实干、创新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民族精神上,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