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识“庐山”真面目----永威之行

合集下载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很多人会用这句话来形容对未知事物的一个无奈的表述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诗人对庐山瀑布的理解。

那么,神秘面纱下的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跟着和途旅行网“途径天下”的版块一同去领略一下这“庐山”真面目吧。

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

她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

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

"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

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

庐山独特的气候条件会产生神奇多彩,变幻无穷的气象景观,如云海、瀑布云、雾、佛光等。

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一年四季到庐山旅游都能欣赏到优美的风景,最佳为夏季。

简单介绍了庐山之后,我们的游玩时间也到了,一起去看看庐山的风景吧。

第一天站在三叠泉下,仰望飞瀑,就好像青苍苍的天破了一个口子,水从那口子里直落下来,矫捷似野马,跌岩奔腾,带起散珠细雾,直冲下来,水流湍急,转眼飞逝。

阳光照耀潭中,潭水迂回旋卷,犹如碧玉连环,十分壮观。

在阳光中,连绵起伏的五老峰似在朦胧欲睡,将它光秃秃的千沟万壑自由式体,舒展在天地间。

峰与峰狭窄的峡谷中,隐藏着深蓝色的阴影,蓝烟青气荡漾,增加了几分神秘安祥的气氛。

早9:00武汉出发,中午13:00左右抵九江,下午车赴【三叠泉】、远观【五老峰】。

第二天“花径觅春”景区的全称是“白司马花径”。

白居易上庐山游览,住在大林寺。

看见大林寺旁的山坡上,一大片桃花刚刚盛开,十分美丽,而此时,山脚下的春花早已凋谢了。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要求: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难点: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课前准备:小黑板一块。

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师生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1、回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2、江湖,峡谷,榕树,鸟儿,美丽的晚霞等等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3、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看到过哪些美好景物呢?(……)4、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庐山)看看我们的伟大的北宋诗人苏轼他是怎么来写庐山的!板书课题:题西林壁(二)、初读古诗,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三)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四)、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记号。

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朗诵分析古诗并背诵:1、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庐山,一场云林雾海的梦

 庐山,一场云林雾海的梦

庐山,一场云林雾海的梦想起刘禹锡的字,梦得。

或许他也是一个爱做梦的人,只是他梦得清醒。

如果可以,就让我寻一间陋室,关上这扇深秋的窗子,做一场禅梦。

在梦里,他无须知道我是谁,而我只对他吟一句诗:“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十年,我喜欢这两个字,意味着一切都远去,一切都不复重来。

时光给我剩余的,就只是回忆,十年风雨,十年心事,当我再回首过往,还是会被记忆的碎片砸伤。

十年前,我为了追慕一轴山水,去了奇秀甲天下的庐山。

其实我在那并没有与谁结缘,只是山峦深处的烟云险峰真的令我难忘,还有三叠泉下那场流水的放逐,让我从此对水的眷念至死不渝。

十年,庐山的苍松云雾没有丝毫的改变,而曾经那个身着一袭白裙的女孩,早已更换了容颜。

当年苏轼在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墙壁上,题下了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带着哲思与禅理的诗句,似乎总藏着一段令人不能破解的玄机。

仿佛走进庐山,就如同走进一段云烟的梦幻,我们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却永远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

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峰峦丘壑,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不同的姿态。

无论是一株松,一片云,一座山峰,在每个人的眼里,都可以构思出一种意象。

大自然蕴含了无穷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在前所未有的景象中,过着平淡的日子。

我去庐山,依靠的都是脚力,翻越了五六座山峦,才抵达它的边缘。

下山亦是如此,漫长的石阶仿佛没有边际,直到将我最后一丝意志消磨殆尽,才重返到滚滚红尘。

都说十年修得同船渡,在三叠泉的瀑布下,遇见了一个为我划船的船夫,如果说这也是一段缘的话,那我到老都不会相忘。

友说:“渺渺尘世,芸芸众生,相见便是有缘,同渡更是难得。

佛家信缘,应该教人惜缘。

”曾几何时,我们都相信了宿命,凡事爱去追究因果,那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重逢和离散,我们都不敢轻易地付出和拥有。

当年我去了庐山脚下的东林寺,与白莲许过一段盟约。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终于识得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终于识得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终于识得庐山真面目”这句话的意思是,之前只是听说过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名声或传闻,但没有真正见过面或了解其本质,直到现在才真正见到了庐山,了解到了庐山的真实面目。

这个比喻可以用于形容任何一个人或事物,表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认识之后,终于看清了这个人或事物的真实面貌。

例如,一个人听到朋友经常称赞某个人,但是自己一直没有机会真正见过这个人,直到某个机会终于见到了这个人,并且对其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可以说“终于识得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教案15篇题西林壁教案1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一、激情导入师: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3、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情景导入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4、理解题目的意思:题:书写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古诗三首“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 字词解析。

- “鹿柴(zhài)”,“柴”在这里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柴火的“柴”,它是一个表示栅栏的意思,这里是王维辋川别墅的一个地名呢。

- “空山”,这空山可不是说山上什么都没有,而是说山很幽静,好像空荡荡的。

- “返景”的“景”在这里读“yǐng”,它同“影”,就是指夕阳返照的光。

2. 诗句赏析。

- 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特别有趣。

你想啊,在一座很安静的山里,看不到人,却能听到人的说话声。

这就像我们在一个特别大的空房子里,突然听到有声音传出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又有点好奇?王维这是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幽静又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氛围。

- 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就更妙了。

夕阳的光射进深深的树林里,又照在青苔上。

你看,那一点点的阳光,在阴暗的深林里,照在那绿绿的青苔上,就好像是黑暗中的一点希望或者说是一种宁静中的小惊喜。

整个画面特别美,有一种静谧、幽远的感觉。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 字词解析。

- “暮江吟”,“暮”就是傍晚,这诗就是白居易傍晚在江边吟出来的。

- “瑟瑟”,这里可不是说人害怕发抖的那个“瑟瑟”,它是用来形容江水碧绿的样子。

2. 诗句赏析。

- 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那一道夕阳的光铺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红色的。

这就像大自然是一个超级大画家,拿着两支大画笔,一支蘸了红色颜料,一支蘸了绿色颜料,在江面上这么一挥,就画出了这么美的景色。

你看,这个“铺”字用得多好啊,就好像夕阳是慢慢地、轻轻地把自己的光铺在江面上,很温柔的感觉。

- 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哦。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可爱啊,露水像珍珠一样,月亮像弯弯的弓。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秋夜,江边的草地上满是像珍珠一样晶莹的露水,天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就像一把小弓,多美的一幅夜景图啊。

[描写庐山的诗句]庐山诗句

[描写庐山的诗句]庐山诗句

[描写庐山的诗句]庐山诗句一:[庐山诗句]关于庐山的经典诗句导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这一句,我们深深地记住了庐山。

下面是关于庐山的经典诗句,欢迎参考!关于庐山的经典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____苏轼《题西林壁》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____李白《望庐山瀑布》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____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____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____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____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____徐凝《庐山瀑布》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____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____陆游《自咏示客》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____李白《别东林寺僧》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____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庐山文化介绍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

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学家朱熹振兴了白鹿洞书院。

他在此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

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继往开来,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

自此,“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

古诗题西林壁译文

古诗题西林壁译文

古诗题西林壁译文
嘿,朋友!咱们来聊聊这首古诗的译文。

你知道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如果
翻译成大白话,那就是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
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多像咱们看一个人啊,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他不同的
特点,难道不是吗?比如说你的好朋友,在学校里他是个勤奋好学的
学生,回到家里可能又是个调皮捣蛋的小鬼头。

再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
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就好比咱们在生活
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有时候自己身陷其中,反而看不清楚状况,是不是?就像你在玩拼图,太专注于局部,反而忽略了整体,结果半天都
拼不好。

在我看来啊,这首诗的译文告诉咱们,看事物不能只看局部,要从
多个角度去观察,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不然,就很容易像身处庐山之中一样,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
全貌。

你觉得呢?。

四年级古诗题西林壁练习题

四年级古诗题西林壁练习题

四年级古诗题西林壁练习题《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首诗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针对这首诗的练习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

一、诗句默写1、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解释1、题西林壁:题,()。

西林,()。

壁,()。

2、横看:()。

3、侧:()。

4、不识:()。

5、真面目:()。

三、诗句理解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答: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答:这句诗告诉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往往会受到自身所处环境和立场的限制,要想全面、客观地了解事物,就需要跳出局部,从整体和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四、情境运用1、当你和同学一起参观博物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同一件展品有不同的样子,你会想到哪句诗?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当你的朋友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而灰心丧气,你可以用《题西林壁》中的哪句诗来鼓励他?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告诉他一次考试的失败并不能代表全部,要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学习,总结经验,继续努力。

五、拓展思考1、苏轼在写这首诗时,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你认为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答:苏轼借庐山的形象,告诉人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像庐山一样,充满了复杂和变化,我们需要以豁达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

2、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词?请写出一两句。

答: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六、写作练习请根据《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

题林西壁古诗注释及译文

题林西壁古诗注释及译文

题林西壁古诗注释及译文
嘿,咱来聊聊这首古诗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你瞧,这就好像咱看一个人,从不同角度看,那印象能一样吗?例子:就像咱看咱班的小李,从前面看和从后面看感觉都不同呢!“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哎呀呀,这不是说我们有时候就像在庐山
里一样,自己看不清自己所处的情况嘛!好比我们有时候做事,不跳
出来看看,就不明白到底咋回事呀!例子:就像我们玩游戏,一直陷
在里面,就不知道外面的人看我们玩得多好笑。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呀,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它呈现出各种不同
的样子。

我们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们自己就在庐
山之中啊。

我的观点就是,这首诗真的好有道理呀,让我们明白要学会从不同
角度看问题,还要能跳出自己的局限去思考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4、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可编辑修改word版)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可编辑修改word版)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二-不识庐ft真面目前导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拥有非凡文采的苏轼却一生官场失意、仕途不顺,在颠沛流离的贬官途中,在坎坷暗淡的人生谷底,苏轼用诗来不断地化解内心的忧愤,原来“不识庐ft真面目”.却“只缘身在此ft中”。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離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二集《不识庐ft.貞•面目》,敬请关注。

画外音: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词,成为宋词最高水平的代表。

相比于在作词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轼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篇佳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并被收录于当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普及推广。

在苏轼的诗中, 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莫过于“不识庐ft真面目,只缘身在此ft中”,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庐ft真而目”也成为了市井熟语。

那么这首《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岀来的?苏轼的诗中究竟蕴涵着怎样的情怀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二集《不识庐ft真面目》,敬请关注。

康花苏轼是一个文学家,我们大家对苏轼比较熟悉的是他的词,其实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个大诗人。

苏轼他这个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总充满了一种奇趣,什么叫奇趣呢?奇就是奇怪的奇,它总是有新奇的地方:趣是说它有很大的趣味,有情趣,所以这个奇趣是苏轼诗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但是奇趣的诗要写岀来的话,那应该是比较嵋岖的,没那么容易,不是随意写就能写出来的,所以他那首很著名的写庐ft的诗,其实还是费了一番周折,这个大家就不知道了。

写庐ft 这个诗是有点来历的,宋神宗元丰七年的正月,苏轼在黄州被贬已经是第五年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原因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宋神宗对于苏轼,对他来讲是一个难题的这么一个人物,在看法上有些松动,就是想着说,别老让他在黄州待着了,给他搬一个地儿,挪一个地儿,离京城近一点,所以神宗有一天亲自下手诏,就把苏轼从黄州要把他挪到离开封不远的汝州,这当然是好事了。

庐山面目的意思

庐山面目的意思

庐山面目的意思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庐山面目,是指庐山的山容山貌,也是指庐山的风景和景色。

庐山面目的意思,是指庐山的美丽和壮观,以及庐山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自古以来,庐山就是文人墨客的胜地。

唐代诗人杜甫曾有“庐山谷口徐行,始觉峰峦可爱”之句,表达了他对庐山的景色之美的赞叹。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在庐山游玩,留下了“庐山谷口无人到,红叶纷纷掩门庭”的诗句。

庐山的美景,不仅吸引了文人墨客的赞叹,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庐山面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在于其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庐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庐山的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庐山的道教建筑也是庐山面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庐山的道教建筑,包括了庐山道观、庐山道院、庐山道士洞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庐山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庐山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庐山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庐山的文化遗产包括了庐山石窟、庐山古建筑、庐山碑刻等。

庐山石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窟之一,庐山古建筑包括了庐山古寺、庐山古庙、庐山古楼等,庐山碑刻则是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碑刻包括了庐山石刻、庐山铜刻、庐山木刻等。

庐山面目的意义,还在于其所代表的自然生态价值。

庐山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山脉之一,庐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庐山的植被资源丰富,庐山的动物资源也很丰富,庐山的生态环境是中国南方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总之,庐山面目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庐山的美丽和壮观、庐山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庐山的自然生态价值,都是庐山面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庐山是中国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我们应该珍惜庐山的美丽和价值,保护庐山的生态环境,让庐山面目更加美丽和壮观。

形容庐山的经典语录

形容庐山的经典语录

形容庐山的经典语录形容庐山的经典语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家想知道有哪些形容庐山的经典语录吗?下面一起去看看店铺为你分享的形容庐山的经典语录吧!形容庐山的经典语录一、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的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的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庐山最好的写照。

因为庐山隐匿在云雾缭绕之中,像一个裹在白纱中的少女,远远望去,只能看到云山雾罩,而其真面目不得而识。

要想了解庐山的真实,需历经跋涉,攀援而上,走进她的身旁,才能揭开面纱,一睹芳容。

三、庐山云雾,玩开了新的.花样——缥缈中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形状:有的像朵朵琼花展苞怒放,有的似道道瀑布凌空高悬,有的如缕缕炊烟袅娜飘忽……四、庐山云雾变幻莫测,时而铺天盖地而来成为缥缈迷茫的世界,时而临风飞去,眼前又变成挺秀明媚的天地,真像个“洁白的幽灵”与人嬉戏,令人感到神秘。

五、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农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巨大冰山……六、静如练,动如烟,轻如絮,阔如海,白如棉,庐山云雾美妙无比。

七、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八、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眨眼间变成了弥漫窗外的浓雾。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飘逸的外衣。

九、眼前的一切都只露出灰蒙庐山风景秀丽,美不胜收,但是最出名的是那变幻莫测,形态各异的庐山云雾。

踏上云阶,可看见远外那座山上围绕着淡淡的薄雾,犹如少女肩上的披纱,又如一条白色的绸缎。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三个新词。

2、在情感上阅读和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诗人的心情,与人交流阅读的感受。

4、了解观察的不同地点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场景。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所学的读诗方法,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诗人的心情。

2、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掌握节奏和挫折。

教学中的困难:理解诗人的“当一个地方的球迷,看着观众”的思想,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学生的信息。

教学过程:1、激情介绍老师: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歌颂祖国的伟大国土。

你积累了什么样的古诗?老师:北宋著名诗人写的.《西林墙》一诗,在观赏后仍在歌颂着人们。

今天我们要在黑板上学习这首古诗。

2、第一次认识老师:请你们自己来读古诗,把那些不知名的诗画出来。

名字已读。

标准发音再读一遍。

注意停顿。

3、理解和理解老师:这首古诗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吗?在这一天,我们将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

步骤吗?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一)解诗题,认识作者说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意思?谈对“气”的理解(二)掌握文字,使诗歌清晰读古代诗歌的名字。

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老师:谁来告诉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老师:只有一个。

你怎么能在眼睛里看到这么多的形状?老师:你真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好孩子。

是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东西。

如果你现在就去面对。

.。

填空:对,错?老师: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细观察它的特点。

它的侧面看起来像一个山脊,远处是一座山峰。

不知道“真”(“复读”)的真相:“一”不认识QuanJing(他)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只因为我站在中间。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读书,多理解诗歌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描述它?老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生动地观察了这一奇异的场景。

他对鲁山表示钦佩。

你能用优美的语调说出你对自己的感觉吗?生:以各种方式朗诵古诗,带来背景音乐。

描写庐山的诗句

描写庐山的诗句

描写庐山的诗句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最富有名誉的山脉之一。

自古以来,庐山就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险峻的山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于世。

这里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游客,他们以自己的笔墨和诗篇描绘了庐山美景。

下面是一些描写庐山的诗句,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诗人们翘首以待的壮丽山河。

1. 庐山真面目如无盐庐山真面目如无盐,登攀一别驱最难。

霞光浩渺半空来,峥嵘万丈临江湾。

(清·袁枚《登庐山》)2. 非夜话孤舟,山经咽若号。

山还似我今,岂有明牧焉?难上兰亭观,但见巫山又?庐山入我梦,明月清若玉。

(唐·杜牧《秋夜洛川怀古七绝句》)3.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足思荣于贵妃。

古人宿昔皆已死,天下英名久已稀。

直道相缠何计艰,明朝沦丧谋失时。

(明·严羽《庐山谢贵妃》)4. 庐山千秋秀色,青山融雪仙姿。

玉带湖光北岩,金莲潋影东林。

龙门遗迹鳞次栉比,仙鹤翔舞随风。

如诗如画江山,使人陶醉神往。

(清·张以宁《游庐山图》)5. 古有庐山遗忆碧虚,左禹右杜置何如?长叹当年壮心在,入朝无路是穷途。

仰天大笑出洪涛,不负春光法家儿。

(明·于谦《庐山别毂》)6.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巴山。

(唐·刘禹锡《陋室铭》)7. 庐岳英灵耸声绝,曾经瀑布挂神洲。

五岳独尊黄鹤冷,万刃蹄声引虎嗥。

泡烟段引烟争录,万世空中月在线。

挥子解珍号猛犬,瓌石三年闾阎鬼。

(宋·晏洪谟《郭郑庐山涂山有文》)8. 庐山峨峪临晓气,窈窕夫人春娇态。

水满粥湖见子兄,峭壁状丰华下坦洲。

溪涧滔滔白瀑泻,竹林阜险碧奇栽。

豪客年高向得志,禅房更欲杂殊乖。

(宋·珊瑚道人《庐山紫奇梦子兄咏七十绝》)以上诗句中,描绘了庐山绝美的山川风景,形容了庐山的壮丽和神秘。

庐山作为中国的名山古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也成为了诗仙们的写作灵感之源。

这些诗句中的诗人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感受,把庐山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七律登庐山诗词

七律登庐山诗词

七律登庐山诗词登鹳雀楼七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登庐山之巅,万山豁然开。

云雾缭绕间,仙境犹在迈。

登临心澄澈,忧思皆抛去。

诗意随风飞,尘俗尽淡薄。

灵感涌澎湃,笔墨舞清华。

咏怀永流传,意境久凝华。

登高寻真理,碧水映心胸。

登庐山之巅,人生更通畅。

彩云舞庐山,松涛韵天籁。

灵秀美如画,远离尘世外。

高山令我赞,壮丽展时代。

纵情山巅立,叹惋人生怀。

宛如天堂夜,星光瑰丽明。

大自然的艳丽,不胜凝神倾。

人在山巅行,自然曲径通。

心灵得滋养,世间忧虑空。

盘上高峰楼,危峰对灵犀。

远眺云海间,心旷神怡舒。

庐山如梦境,白云蓝天丰。

唯有登山者,懂得山水情。

楼居临碧海,云山配巍巍。

抬头望皓月,心迹唯真伟。

登高俯瞰间,苍茫与自矜。

庐山之峰巅,流光与岁月。

结尾补充: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自古以来,庐山以雄奇的山势、清幽的山水、美丽的景色而闻名,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秀"。

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庐山留下了不少诗意的文字,这些诗词传承至今,让人们回味无穷。

登庐山如同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也让灵感迸发,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诗情画意。

登临庐山之巅,视野开朗,心旷神怡,仿佛洗涤了尘嚣的纷扰,滋养了内心的深处,真正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

或许,七律登庐山诗词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它将我们引入了另一个世界,让我们感受到诗意的力量,享受到文字的魅力,同时也启发我们关于人生、自然、艺术和人文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识“庐山”真面目
--------郑集镇中心中学河南永威之行Z L 2013年秋季开学,教育局党委,从大局考虑,把年富力强的黄玉珉校长调到郑集镇中心中学主管学校的全面工作。

郑集镇中心中学是铜山区西北片的政治、经济中心城镇,也是文化教育的中心城镇,我校教育始终是同类学校中一面高扬的旗帜。

黄校长带着干劲、闯劲、激情、梦想接管学校的工作,是上级领导对他的充分信任,也是符合民意,顺应民心的一次过渡。

立足于一所教育强镇,“如何在常规中找突破,在反思中求发展”始终是黄校长深思熟虑的话题。

2013年是我区的教育质量年,全面推进高效教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势在必行!在黄校长的第一次校会上,他就把这一理念传达给全体老师。

雷厉风行的黄校长上任伊始,就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取消了以往“过节发放福利”的方式,改为“对教师专业成长发放福利”的引领。

恰逢“全国上下学永威”的教育高潮,黄校长经过实地考察,征询上级领导意见,反复论证,他决定分三个批次,派出全校所有一线老师远赴河南泌阳市永威中学,进行系统培训,首批享受福利培训老师是:教学骨干、业务校长、业务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经过和永威中学领导协商,我们定于十月七日出发,在10、8-----10在校内进行为期三天的封闭式培训。

------------题记
最有计划的出行
我们这次的目的绝不是以观光旅游为目的,而是以实地培训为载体,之所以选择这个日期出行,是因为黄金假期永威中学学生放假,只能在他们上课时才可以触摸到真实的学习生活!在9月30日黄校长就对外出培训的老师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培训指导,具体有以下几项安排:1、利用假期期间上网搜永威中学有关介绍,初步感知。

2、每人自行下载永威中学课堂实录,并在出发前观看教学模式。

引起初步思考。

3、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同听课,每天共同听6节主课,每天晚饭后要在住处交流当天学后感,进行课堂研讨。

4、鼓励老师除听公开课外再多听常态课,看看他们常态课的操作,以期对我们有更大的启迪。

5、回来后每人要写3000字的学后感。

6、学习结束返校后每位参训老师根据永威教学模式要上学习展示课,并逐步使这项工作常态化。

7、用心学习他们的管理模式,包括自习课、饭后的班级管理等。

8、观摩他们的课间操。

黄校长甚至还注意到细节的提醒①统一着装,集体出行,彰显我们的虔诚与重视。

②学习期间所有老师关闭手机,免受干扰,认真研修。

最有魅力的校园
我们一路颠簸,带着满心的希望与无比的虔诚终于在下午四点多来到“梦中的文化殿堂”,一幢高大的教学楼以雄鹰展翅的姿态,又似怀中抱月的气度容纳着千万学子的到来,配以深红色的瓷砖和部分青灰色的墙面,庄重大气的校园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最抢人眼球的是教学楼正中间摆着一个展翅的雕塑,暗示着每一位学子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展翅翱翔,似乎也寓意每一个永威人更高、更快、更强的决心和信心。

恰逢学生返校,整个校园有序的进入,没有一个学生在校园打闹,闲逛,我们惊叹于他们何以如此的安静、有序,天性好动的孩子们进入这儿似乎感受到这神圣的氛围,不敢亵渎,也不容亵渎啊!环境育人真是深入人心!
最低调的教学模式
10、8日我们早早的吃饭,提前119号阶梯教室怀着无比忐忑的心情等待第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这所学校从不刻意安排公开课,按课表安排轮到谁是谁,今天执教的是七年级数学老师尚丽萍,她是备课组长,显然是一位经验丰富高手。

平缓的语调直入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单项式”首先出示的“学习目标”一分钟后出示“自学目标”,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有针对性的质疑,6分钟后3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在下边坐在书上,然后让意见不同的同学到黑板上修正,再修正,直到全部意见相同为止,然后老师评讲,错误生说出错误原因,中间穿插对几个概念“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次数”的巩固与理解。

在我们想象她怎样拓展时,一节课结束了,余下15分钟学生回教室做作业,老师评课。

原来老师上课叫的都是最差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通过缓慢的节奏,和明晰的重难点让学生当堂完成,确保每一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利用自习课做题练习,自己拓展!
我们对这种教学模式似乎“水土不服”!
静下来想一想,得到很大的启示:
1、以前我们的目光总是关注中上等学生,课堂设计针对班级中等生,有时候真的是忽略了班级的下等学生,所以我们的平均分不高。

只有把目光聚焦在差生身上,才能大面积丰收!
2、以前我们挖空心思的创设“课堂情境”,殊不知有些所谓的“情境”其实已经游离了课堂主题,冲淡了教学内容,甚至引起了学生的过度注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3、以前我们总是在课堂上忙着拓展提高,殊不知真正要提高的只是少数人,提高的路径不止一条,课后也可以实现,永威中学每个周三晚上就是优生提高时间,各班的前十名去实验室单独考试!
最严厉的批评
早就听说永威中学蔡林森校长评课严厉,这次真真正正的见识到来他的特立独行的气度。

在10、9日第二节语文课上,由于老师没有真正使用“永威模式”上课,蔡校长当时就说:“这不是我们的课!”上课不到5分钟就严厉的将老师轰下台,把学生赶回教室。

一点不留情面,并当场宣布罚主管校长杨校长杨校长200元,备课组长50元,科任教师30元,所有听课者一片哗然。

把关不严所受牵连远比年轻老师本人的处罚严厉!
第二天下午蔡校长也道出了自己的无奈,他发自肺腑的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年轻老师快速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的老师抱成团,打好集体战,才能永保自己的特色!”我也深信,这位老师收获的直抵心灵的感受定会受益终生。

业务成长定会脱胎换骨。

教学的新生由此开始!
最“专业”的评课
整个学校分为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今年扩招了幼儿园部,黄伟校长负责高中部,张家驹校长负责小学部,年龄大的杨校长负责初中部。

分管校长不论你的专业是什么,都要亲临公开课现场评课,蔡林森校长分别客串在各个不同的课堂,有选择性的听、评。

他尤其关注年轻老师的课堂教学。

每节课最后15分钟先是本校备课组长评,1-2位老师评,然后是业务校长评,基本上只说问题,不说或少说优点。

从整节课的流程到知识点的处理,最后到时间的预留,甚至老师的板书布局,笔画的顺序面面俱到,切中要害。

我开始以为杨校长是教数学的。

不然何以会如此专业?
10月10日我就坐在杨校长后面,竟然惊奇的发现老校长一遍批改学生作文一边听课记录,原来他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就在教学一线,如此繁重的工作还坚持天天评课!
这所学校对业务人员的要求真是高出我们的想象。

最有序的课间操
这三天我们观摩了永威中学的课间操,发现所有的班级学生都能保持安静的进操场,并保持有序的队形。

第二节大课间有35分钟,学生先做操后跑步,围场3周。

进出场时所有的体育老师在入口处监督,全体科任老师参加。

并且在做操时班主任在前面做,科任老师在后面做。

前台2位体育老师,一位做示范,一位在前面解说要领,重点纠正,同时有学校的干部在队伍中检查,发现做操不好的记下名字,下操后由体育老师负责监督重做一遍并加以纠正。

保证了锻炼的实效性。

监管机制由课内延续到操场,创造了一个不小的神奇!
后记
三天的行程结束了,不仅收获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还经历了一次独特的心灵之旅。

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依旧是那么亲切。

接下来我们学校将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教学改革,黄校长说:“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模式,只有适当的嫁接和巧妙的移植才能开出理想的花朵。

”是的,寻找切入点的工作是当务之急,如果能将“永威思想”和我们学校这两者有机结合,定产生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我更加相信:传统的教育方法只有渗入新的理念才能春风化雨、老树开花,新的理念只有根植于优良的土壤才能花开不败、弥香久远!
第二批外出培训的老师定于本月20日出发。

第三批外出培训的老师也将于不久的将来亲历永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