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苏轼教案
浣溪沙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浣溪沙的背景、主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浣溪沙》这一篇名篇。
三、教学重点1. 掌握《浣溪沙》的主题和意义。
2. 分析《浣溪沙》的修辞技巧与写作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浣溪沙》的基本概念及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并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1. 你们对苏轼有了解吗?2. 苏轼的代表作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产生兴趣。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30分钟)教师将《浣溪沙》的原文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并让学生作简单的注释。
1. 学生可以阅读整篇《浣溪沙》。
2. 学生对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标注并提问。
第三步:分析与讨论(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浣溪沙》的主题、意义,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 你认为《浣溪沙》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2. 你觉得《浣溪沙》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3. 请分析《浣溪沙》中的一些修辞技巧和写作特点。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四步:写作练习(30分钟)根据对《浣溪沙》的理解和分析,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篇关于《浣溪沙》的评论文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1. 写作时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语言的精练准确。
2. 文章要包括对《浣溪沙》主题和意义的阐述,以及对修辞技巧和写作特点的分析。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10分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进行展示,并进行互相评论。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1. 学生的评论文章是否能准确表达对《浣溪沙》的理解和评价。
2. 学生是否能够分析并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技巧和写作特点。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评论文章整理好,包括修改和完善,并提交下节课交流互评。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3篇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一首与《浣溪沙》意境相近的现代诗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讲解: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4.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中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4.结合所学,为《浣溪沙》设计一份课堂小结,要求简明扼要地概括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
5.家长参与作业: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欣赏《浣溪沙》,共同探讨诗歌的审美价值,鼓励家长记录与孩子的互动过程,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文化交流。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清晰,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
2.作业内容要具有原创性,体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个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2.掌握并运用古诗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溪”、“沙”、“潺潺”等,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3.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浣溪沙》,并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并理解诗歌的内涵。
《浣溪沙》经典教案
《浣溪沙》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习如何运用象征和暗示等手法来传达情感。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注释和译文,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提前预习《浣溪沙》,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浣溪沙》的作者晏殊及其生平,引出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学生分享预习时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二、学习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浣溪沙》,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 教师逐句讲解《浣溪沙》的原文和译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例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新词”和“旧亭台”形成了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和轮回的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感受词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词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同时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无奈和惆怅。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易错点和难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词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诗词作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并默写一遍。
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品进行赏析,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浣溪沙》经典教案作者:晏殊内容: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意象:新词、旧亭台、花落、燕归表达技巧:对比、象征、暗示情感表达:怀念、留恋、无奈、惆怅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浣溪沙》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巧。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优秀教学案例
3.讲解宋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的结构美。
4.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李清照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浣溪沙》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如词句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浣溪沙》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词牌特点,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的格式、韵律等。
2.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把握词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3.分析并解读《浣溪沙》的词句,领悟词作的情感内涵,掌握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和音乐朗诵,巧妙地创设了与《浣溪沙》词作相契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宋代词人的世界。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解读《浣溪沙》。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作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浣溪沙》,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经典的态度,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学会珍惜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浣溪沙》教案(含教学反思)
9.浣溪沙[教学目标]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2.介绍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二、朗读课文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
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
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
(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四、悟意境,体感悟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课件出示图片)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浣溪沙》教案(15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1.课前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复习词这种体裁2.读词牌名,猜词牌名,引出《浣溪沙》“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复习朗读学过的晏殊的两首《浣溪沙》,感受词中的淡淡哀愁。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牌名,初步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名的朗读基调)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1.指导书写作者“苏轼”。
2.交流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
3.根据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整体感知读准字音,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提示学生把小注读进去,从小注中猜一猜词的写作背景。
通过朗读,感受词的上阕和下阕的不同之处。
并用朗读体现出来。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1. 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浣溪沙》(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浣溪沙》(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浣溪沙》(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浣溪沙》(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与基本情况九年级是学生进行文学修养的重要阶段,其中古代文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而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的《浣溪沙》正好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教师需要借此机遇,将其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浣溪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闲暇之余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是一部优美动人的小品文,常被用来展示宋代文艺的脾气与风貌。
此文涉及人生哲学,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教学目标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柳宗元,掌握其文学风格及主要文学成就。
2.掌握小品文的特点、结构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
3.学会理解和欣赏唐宋文学作品,明确其意义内涵和时代背景。
4.通过分析整篇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命运、环境、人情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1.文本分析:介绍《浣溪沙》的背景、时代背景及主题思想,让学生对其内容进行大致了解。
2.阅读分析:学生读课文并分析,掌握文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特点及艺术处理手法。
3.阅读与理解: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4.文学欣赏:对课文进行个人阅读与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意识和品味。
5.写作训练:练习写作技巧,尝试运用小品文的形式,仿写一篇小品文。
四、教学方法1.灵活多样的课堂讨论方式,为学生提供参与性强、交流高效的学习环境。
2.通过听音乐、看影片等多元素教学技巧,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学作品中鲜明的情感。
3.小组合作制,团队齐心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文化运用能力。
4.适度展示文学名著山涧白云、凌云壮志、青莲记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文化背景。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听一段音乐或看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唐宋文学的情感和艺术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浣溪沙》的兴趣。
第二步:文本分析向学生介绍《浣溪沙》的背景及环境,提出其时代背景及主题思想,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认识。
浣溪沙 苏轼教案
浣溪沙苏轼教案浣溪沙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
下面是一份对浣溪沙的教案,可供参考: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浣溪沙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学会欣赏和朗读浣溪沙。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浣溪沙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教学朗读浣溪沙。
三、教学准备1. 浣溪沙的文本。
2. 诗词欣赏的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四、教学步骤1. 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可以通过PPT或简单的讲解方式,介绍苏轼的基本背景,包括其生平、主要创作阶段和代表作品等。
2. 欣赏浣溪沙。
将浣溪沙的文本呈现在课件上,并向学生介绍浣溪沙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可以通过解读诗句、对比杜甫的《登高》等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浣溪沙的诗意和意境。
建议教师适当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3. 分析浣溪沙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通过师生讨论和分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探究浣溪沙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可以从诗歌的艺术形象、表达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展开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作品的艺术价值。
4. 学习朗读浣溪沙。
教师可以分段示范朗读浣溪沙,然后要求学生跟读。
通过良好的模仿和指导,让学生掌握浣溪沙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调腔。
可适时启发学生对诗歌内涵的个人理解,引导他们自主表达。
五、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苏轼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和苏轼文化。
2. 选择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更深入的诗词欣赏和研究。
3. 可以邀请学生演唱苏轼的词曲,进行文学艺术的融合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讨论参与程度和对浣溪沙意境的理解。
2. 学生的朗读表现和对诗歌技巧的掌握。
3. 学生的诗词欣赏笔记和解读能力。
以上是一份针对浣溪沙的教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浣溪沙》,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的词牌、词律,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失去家园的痛苦,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感悟。
2. 诗中意象的解析。
3. 词牌、词律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体会。
2. 词语的典故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作者简介、词牌知识等。
2. 学生预习《浣溪沙》,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李清照的画像,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
2. 诗文讲解(10分钟)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解析诗中的意象,如“菡萏香销翠叶残”等。
3. 朗读与感悟(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讨论诗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心情。
4. 词牌知识(5分钟)讲解《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的作用。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结合诗文,写一篇感悟,不少于200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学生能够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了解词牌的作用。
七、教学拓展:1. 对比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的变化。
2. 探讨《浣溪沙》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解析《浣溪沙》的艺术特色。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括诗文、作者简介、词牌知识等。
2. 参考资料:关于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的研究文章。
3. 视频资料:关于《浣溪沙》的朗读和解析的视频。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词语解释:菡萏、香销、翠叶残等。
2. 词牌特点:浣溪沙的韵律、节奏及结构。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体会。
2.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浣溪沙》,了解作者李清照及词牌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及《浣溪沙》的背景。
(2)学生齐读《浣溪沙》。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词语的含义,如菡萏、香销、翠叶残等。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句的意境、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2)分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浣溪沙》中的美景与情感的关联。
5.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对《浣溪沙》的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情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作者:李清照词牌特点:_________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赏析文章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如梦令》、《声声慢》等,分析其词风特点。
2. 邀请专家或学生进行《浣溪沙》的朗诵表演,增强学生对诗词的感悟。
七、校本课程1. 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浣溪沙》主题的文学社团活动。
《浣溪沙》教案设计
《浣溪沙》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浣溪沙》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基本情况。
分析《浣溪沙》的词牌格律特点。
解读并欣赏《浣溪沙》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细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浣溪沙》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培养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力和人文素养,提升个人情感和审美水平。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苏轼的生活年代、文学地位和贡献。
简述《浣溪沙》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词牌格律特点解析:讲解《浣溪沙》的词牌结构、音韵规律和用韵特点。
分析苏轼在《浣溪沙》中如何运用格律表达情感。
2.3 文本内容分析:逐句解析《浣溪沙》的词意和意象。
探讨苏轼通过自然景物描写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苏轼的生平故事或诗词引出《浣溪沙》。
激发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浣溪沙》,感受词的意境。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苏轼和词牌格律知识。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浣溪沙》的意象、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浣溪沙》的背景、词牌特点和文本含义。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审美情趣。
3.5 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词牌创作练习,尝试仿写《浣溪沙》。
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对《浣溪沙》的理解深度和鉴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词牌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3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教学的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诗词教材,提供《浣溪沙》的原文和注释。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浣溪沙》。
(2)理解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诗人心境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境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文,思考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详细讲解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中的哲理,引导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浣溪沙》。
2. 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鉴赏心得,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浣溪沙》,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的意境,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珍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诗的修辞手法的鉴赏。
3. 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
2. 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发展历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热爱。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浣溪沙》。
2. 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鉴赏文章。
3. 推荐一篇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能力。
3. 学生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方法1. 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讲解法: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情感体验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浣溪沙》(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浣溪沙》(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浣溪沙》[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浣溪沙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浣溪沙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南唐元宗李璟(916年-961年8月12日),初名景通,曾更名瑶,字伯玉,徐州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长子,南唐第二位皇帝,于943年嗣位。
以下是整理的浣溪沙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伙儿借鉴与参考!李璟《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一.作者简介: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
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
其留下来的经典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
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
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赏析词文:1.划出上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以怎样的意境。
桂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
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
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
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
D再以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恋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用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
有的歌词上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艺术成就。
2.理解《浣溪沙》词的情感和意境。
3.学会通过鉴赏词作的字句、修辞手法、音乐风格等方面,领会唐宋词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重点1.掌握《浣溪沙》的意象和艺术特点,掌握唐宋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在学习《浣溪沙》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教学难点1.掌握文言文的理解方法。
2.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吟咏之美、虚实之美等方面的鉴赏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让学生观看苏轼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艺术成就。
2.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作品,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第二节:课堂讲解1.解读《浣溪沙》的字句、意象和音乐风格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2.对唐宋词作的鉴赏方法进行讲解,包括对比、排比、夸张、比喻、借景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节:小组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每个句子的情感和意境,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并总结各组的答案。
2.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互动探讨,共同感受《浣溪沙》的词意和音韵之美。
第四节:朗诵比赛1.安排学生依次上台朗诵《浣溪沙》,考核其对该词作品的把握程度。
评选出优秀的朗诵者。
2.总结评选结果,点评学生的表现及所读《浣溪沙》的艺术表现力。
第五节:拓展训练1.给学生分配几篇唐宋词作品,让他们根据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写出自己的鉴赏感悟。
(如《水龙吟》、《如梦令》、《卜算子》等)2.安排学生到图书馆或网络查找有关唐宋词的书籍、资料或鉴赏文章,做一个小报告,总结唐宋词的特点和价值。
课后作业1.背诵《浣溪沙》,并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一篇小论文。
2.完成唐宋词的鉴赏练习,总结你所学到的唐宋词的鉴赏方法和特点。
3.读一读苏轼的小说《东篱乐府》,了解苏轼的人生和文化沉淀。
小结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唐宋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吟咏之美、虚实之美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教学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诗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3.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及《浣溪沙》的背景。
(1)诗中的意象有哪些?(2)诗中的意境是怎样的?(3)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回答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诗文鉴赏:引导学生欣赏《浣溪沙》的诗意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浣溪沙》,结合课文,分析其他古诗的特点。
8. 板书设计:《浣溪沙》李清照意象:菡萏、翠叶、斜阳、满地意境:凄美、哀愁、孤独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借景抒情表现手法:以景衬情、寓情于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
1、作者作品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抚州( 今江西临川) 人。
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
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 宰相) 兼枢密使。
为官清廉,秉直从政。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长短句) ,尤擅小令。
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
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2、诗词大意
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诗意对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夕阳西下几时回。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3、诗词赏析
赏析上片: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上片小结: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板书:怀旧,感伤年华易逝;)
赏析下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下片小结: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下阙板书: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主旨探讨: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艺术赏析: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
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3、文章脉络梳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去年天气旧亭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无可奈何花落去悼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小园香径独徘徊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