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副词》定稿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概说1、定义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鹦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3、分类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一)程度副词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表示程度之极程度深」程度甚〔程度过甚程度浅程度的变化(1)表示程度之极译为“最”“极”;常用词:“綦(qD ”“至”“极”“最”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示最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旅,所以蔽明;黄主纩[tbu kuang,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2)表示程度高译为“很、特别、非常”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焉而已矣。
(《孟子》)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史记・淮阴侯列传》)⑤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通⽤11篇)《论语》教案(通⽤11篇) 作为⼀名⽼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的教学能⼒。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案篇1 【教学⽬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
2、理解课⽂思想,对照反省⾃⼰。
3、积累⽂⾔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1、介绍孔⼦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导⼊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明历史,产⽣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了巨⼤的凝聚⼒,⽽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仍有巨⼤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献中的⼀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化遗产,对我国⼏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化产⽣了巨⼤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则》。
⼆、朗读课⽂ 1、孔⼦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公认的世界⽂化名⼈。
政治上,孔⼦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征伐,同情⼈民疾苦,俗话说“孔⽈成仁,孟⽈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学说成为封建⽂化的正统,影响极⼤,被尊为“圣⼈”、“⾄圣”。
教育⽅⾯,他是我国历史上致⼒于教育事业的第⼀⼈,所以也有⼈呼吁要以孔⼦诞⾠为中国教师节。
他⾸创私⼈讲学之风,主张“有教⽆类”(⼀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三千,贤⼈七⼗⼆。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的⼀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也是研究孔⼦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直是学童们的⼀本必读书,影响很⼤,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完整word版)(定稿)经典诵读《论语》下册
《论语》简介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
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
《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
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
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诵读。
第一课论语·里仁(四)导读:君子和小人究竟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做是君子,小人又是怎样做的?这篇内容将会给我们答案。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字词注解游:离家出游,主要指游学、游宦。
方:方向,方位.古文今读孔子说:“父母在活着时,不要远离家乡,如果非要远走时,一定要留下准确的地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字词注解惧:忧惧,担心。
古文今读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长寿而欢喜,一方面因年高而担忧。
"拓展阅读羊羔跪乳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很多。
古代汉语语法学 论语中的副词
表示情态方式
(1)(“私”)意思是个人地、私人身份地、私自做某事。
私觌,愉愉如也。(10.5)
(2)(“亲”)表示亲自的意思。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10.26)
表示行为动作的速度
(3)(“疾”)表示行为动作的速度。意思是“快,迅速 地”。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10.26)
范围副词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
一般否定
(“弗” )否定副词,一般用于宾语被省略的句 子中,相当于“不……之”。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5)
(“非” )用在体词性谓语、动词、形容词表示 判断否定或对事实的否定,意义为“不是”。
回也其庶乎,屡空。(11.19)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12.12)
表示不相信,出乎意料语气
(2)(“曾”)表示不相信或出乎意外或加强否定 的疑问语气,即“竟然,竟”。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11.24)
情态方式副词
表示情态方式
私(1) 亲(1)
表示行为动作的速度
疾(1)
一 般
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10.3)
否
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10.4)
定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11.2)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1.4)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11.15)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12.4)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1.26)
表示反问语气
(“何”)疑问副词,“为什么,怎么”
文言文副词总结
文言文副词目录:1、语气副词:反问:岂、不亦(…乎)、其、庸、宁、独;测问:无乃(毋乃)、岂、何其;祈使(希望):其、必、姑、庶几、庶、幸、弟;祈使(禁止):无、毋、勿…………………… 1(1—6)2、决断副词:(表否定性论断)非;(表论断表说明)固、实、诚、乃、即、必、殆、又、亦;(表示限定范围)独、仅、徒、直、特;(表推测)其、庶、庶几…………………………… 6(6-12)3、时态副词:(表对持续时态的否定)未;(表已经发生的时态)既、已、尝、未尝;(表将要发生的时态)将、且;(表正在进行、持续或同时的时态)方、方且、尚、犹、适;(表不止一次的时态)复、骤、数、仍、亟;(表时序的时态)先、卒、终、竟;(表很快发生的时态)立、即、遽、亟、稍、素………………………………………………………………… 12(12-20)4、程度副词:(表程度高)甚、已、至、最、殊、太、尤、良、极;(表程度低)少、颇、微;(表更进一步)益、愈(俞)、弥、加、滋(兹)………………………………………… 20(20-23)5、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未、无、毋、勿……………………………………………23(23—25)6、谦敬副词:(表自谦)敢、窃、愚、伏;(表敬重)辱、惠、请、谨、幸…………………25(25-27)7、范围副词:(表范围)皆、尽、悉、俱、咸、毕、并、各、共、相………………………27(27—30)一、语气副词语气副词有构成不同句类的作用,常用的有两类:疑问语气副词和祈使语气副词。
1、疑问语气副词注意:疑问语气副词大多用表示反问(无疑而问)和测问(半疑半问)。
表示反问常用的有:1)岂表示肯定的反问,可译为:难道;怎么。
例如:○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战国策·赵策》:“岂非计久长”。
又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
2)不亦(……乎)表示反问,用在谓语的前面,句末多有“乎”字。
可译为:岂不;怎么不;哪里不。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词典(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词典一画[一](31次)①形容性数词(21次),一言以蔽之(2.2)②数词,用以泛代事物(5次):闻一以知十(5.9)③用加副词,"一方面"的意思(2次),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1)④副词,表示两件事先後发生时间上的紧接关系(2次);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6.24)⑤副词,"一切"也(1次),一匡天下(14.17)[一日](1次)用如副词,一旦:一日克己复礼(12.1)[一朝](1次)一时间:一朝之忿(12.21)[七](6次)数词:善人教民七年(13.29)[乃](3次)只和"无"字连用,见"无乃大简乎"(6.2)注。
[九](4次)①数词(3次):与之粟九百(6.5)②副词,表次数之多(1次),见"桓公九合诸侯"(14.16)注。
[九夷](6次)东方异民族的部落,见"子欲居九夷"(9.14)注。
[二](8次)①数词(7次):周监於二代(3.14)②十分之二(l次),二,吾犹不足(12.9)[二三子](6次)孔子称其学生或者别人(年长或爵高的人)称孔子学生之词;二三子何患於丧乎(3.24),二三子以我为隐乎(7.24)[人](162次)①一般用法(114次):其为人也孝弟(1.2)②狭义的"人",不包括老百姓的"民"在内,一般指士大夫以上之人(5次),节用而爱人(1.5),修己以安人(14.42)③量词(9次):舜有臣五人(8.20)④人才(2次):女得人焉耳乎(6.14),人也。
(14.9)⑤代词,别人,人家(31次);不患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⑥置于地名之下,表示某地的大夫(1次),见"孰谓鄹人之子如礼乎"(3.15)注。
[入](16次)动词,"出"之反:弟子人则孝,出则弟(1.6)[八](1次)数词,周有八士(18.11)[八佾](1次)八八六十四人所俎成的古代天子的舞乐队,见"八佾舞於庭"(3.1)注。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
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
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
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
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浅析《论语》中的副词
2020年第5期总第143期No.5,2020General,No.143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Fujian Radio&TV University浅析《论语》中的副词陈莹(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宁德分校,福建宁德,352000)摘要:副词是一个很复杂的词类,使用情况复杂,使用频率很高。
并且对于副词分类问题,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论的。
而《论语》是先秦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古代语言使用情况,对我们研究古代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论语》中的副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专书研究的方法,从语法角度对《论语》副词作穷尽式统计,以期反映其副词的总体面貌。
关键词:论语;副词;语法特征;分类中图分类号: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46(2020)05-0092-05—、刖S副词是指只能充当谓语修饰成分的词。
在古代汉语中,副词是一个很复杂的词类,使用情况复杂,使用频率却很高。
关于副词分类问题,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论的。
近一百年来,各种语法书在论述副词时,一般都要给副词分类。
如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将副词分为八类;吕叔湘等将其分八类(《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黄伯荣、廖序东分为七类(《现代汉语》)。
《论语》作为先秦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具有极强口语性、代表性,能够较真实反映先秦时期语言的使用情况,对我们研究古代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术论文也多有对《论语》副词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但正如吕叔湘所言:“副词的内部需要分类,可是不容易分得干净利索,因为副词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炫。
”⑴对副词分类标准不同,同样以《论语》副词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可能也不尽相同。
本文选取《论语》中的副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专书研究的方法,对《论语》副词作穷尽式统计。
笔者在研究《论语》时,也对副词进行了分类,主要以句法功能为依据,以所表意义为基础,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冋为底本,并结合《论语》中副词的使用情况,参考了张玉金先生《古代汉语语法学》冏一书中对于副词的分类,将《论语》中的副词分为八类: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频率副词、否定副词、情态方式副词、谦敬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
《论语》中的副词
《论语》中的副词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言简意赅,至今仍然对人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副词是《论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元素,它不仅能够起到修饰动词、形容词等语言成分的作用,还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论语》中,副词的使用非常丰富,有的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如“已矣乎”、“孰能无过”等,用来表达强烈的感叹和自责;有的副词用于修饰形容词,如“益寡人之所好”、“君子有余而为人不足”,用来表达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还有的副词则用于修饰整个句子,如“恕罪,恕罪”、“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用来表达对自己和环境的无奈和接受。
除了在句子中的具体作用外,副词还能够影响整篇文章的氛围和情感色彩。
例如,当孔子在《论语》中用“哀哉”,“惜哉”等副词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时,读者也会因此产生一种严峻的、悲壮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其思想的深邃和博大。
因此,副词在《论语》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起到修辞和表现的作用,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思想和精神。
因此,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副词的研究和运用,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 1 -。
论语词类活用归纳
论语词类活用归纳随着中国教育体系对四书五经的深度研究,许多学者把它们归类、梳理,其中论语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发现了其中的词类活用情况。
论语的活用表现为词类特点,其中特别有形容词、动词、副词和介词活用情况。
首先,形容词在论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句子中准确地描述客观情况,把握事物的面貌。
论语中的形容词可以分为三类,即时态形容词、变化形容词和变异形容词,它们可以表达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变化。
其次,动词在论语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它能够把客观事实表达得更加详细,增强文句的表现力。
论语中的动词主要有被动动词、否定动词、复合动词、使役动词和动词比较等。
在这些类别中也可以进行多种组合,以表达更多形式的动词活用。
再次,副词也是论语中的重要成分,它能够细致地表现文句的情绪,表达更复杂的情感。
论语中的副词主要有强调副词、转折副词、让步副词、条件副词以及时间副词等,它们可以用于明确文句的表达方式,使语句更加准确、灵活。
最后,介词的使用也是论语中的一部分,它能够明确地把握事物的关系,使文句表达更加完整。
论语中的介词主要有复合介词、代词性介词、方位介词和表示方式介词等,它们可以确定事物之间的概念、方位和关系,使句子表达得更加严谨、精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论语中的词类活用的情况非常多样,它们能够把握语句的表达方式。
形容词可以准确地描述事物的面貌,动词可以增强文句的表现力,副词可以细致地表现文句的情绪,介词使文句更加准确、灵活,它们可以用来表达更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当研究论语时,应当特别关注其中的词类活用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句表达方式。
总之,论语中的词类活用是这部经典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中国教育及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且能够把握文句的表达方式,使之更加准确、灵活。
当探索论语时,应当仔细梳理其中的词类特点,以便更好地应用和理解它们的表达方式,从而让论语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它在中国教育及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许多学者也都将其视为研究的重点。
《论语》中的副词
《论语》中的副词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论语》就成书于这一时期,因此研究《论语》中的语言现象对于了解当时汉语发展情况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论语》中的副词系统,并从中管窥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汉语副词的使用情况。
一、《论语》中的副词系统《论语》中共有副词56个,根据组合能力、句法功能和词义将其分析归纳为八类: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状副词、敬谦副词、连接副词。
下面逐类说明。
(一)否定副词:不582、弗5、勿13、毋8、无31、未57、非33、微1(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词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1.1不582弗51.1.1“不”、“弗”都表示叙述否定,但用法有所不同:“不”可否定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动词后带不带宾语皆可;“弗”一般否定及物动词,但后面不带宾语。
如:(1)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3.6)(例句后的数字为该句在《论语》正文中的篇章编码)(2)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7.10)(3)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5.9)1.1.2“不”直接否定动词,且动词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位于动词前的居多,共6例,位于动词后的2例。
如:(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6)(5)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0.6)1.1.2“不亦……乎?11”是一种反问句式。
“……”7例为单音节形容词,3例为形容词短语,1例是名词。
如:(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1)(7)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20.2)1.1.3“不有2”,表示没有,分别用在假设句和疑问句中。
如:(8)不有博弈者乎?(17.20)(9)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6.16)1.2勿13毋81.2.1“勿10、毋8”表示祈使否定,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但用法有所不同:“勿”后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毋”后动词可带宾语,代词做宾语放在动词前边。
如:(10)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全集完整版定稿版
论语全集完整版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论语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0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0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04.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05.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06.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07.子曰:有教无类。
08.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0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0.子曰:频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2.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1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4.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5.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16.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7.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8.子曰:善人,教民百年,亦可以即戎矣。
19.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0.哀公问社於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1.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2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26.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9.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古代汉语语法学 《论语》形容词7-9章分类研究
子曰:“衣敝(破烂的,性质形容词)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 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9.27
子曰:“知(有智慧的,性质形容词)者不惑,仁(仁德,性质形容词)者 不忧,勇(勇敢的,性质形容词)者不惧。”9.29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遥远,性质形容词)尔。”子 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9.31
子曰:“笃(坚定地,形容词作状语,性质形容词)信好学,守死善道。危 (危险的,性质形容词)邦不入,乱(祸乱的,性质形容词)邦不居。天下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8.13
02.性质形容词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美好的,崇高的,性质形容词),使骄(骄傲 的,性质形容词)且吝(吝啬的,性质形容词),其余不足观也已。”8.11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乐趣,状态形容词作主语中心语,转化为名 词 √ )亦在其中矣。不义(名词转化为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动词?本义:公正、合宜 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富且贵(两个形容词联合,构成一个并列短语,然后化为名词?×),于我如浮 云。”7.16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性质形容词作谓语,省略了主语),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性质形容词作宾语,简陋)之有!”9.14
浅析《论语》中否定副词
浅析《论语》中否定副词发布时间:2021-02-24T14:36:03.6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1期作者:张宁[导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张宁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夜村镇口前小学 726000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君子人格的塑造,以及关于学习、教育、务政、治国安邦,甚至有关中医等方面的问题,涉及社会生活面极广,因此它的语言极具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论语》中出现的否定副词进行归纳探究,从而对它进行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这对上古汉语否定副词用法、副词意义及上古否定副词对中古及近代汉语否定副词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否定副词;《论语》;语法意义;副词类别1 引言《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
本文将对《论语》中出现的否定副词进行归纳探究,从而对它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这对上古汉语否定副词用法、副词意义及上古否定副词对中古及近代汉语否定副词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论语》中否定副词的使用情况2.1 《论语》中否定副词的使用频率经过精确地统计,《论语》中出现副词基本上涵盖了这十一大类,其中否定副词在《论语》中的每一个章节几乎都有,例如:“不”、“无”、“未”、“非”等。
《论语》中出现的否定副词有:“不”、“无”、“未”、“非”、“勿”、“莫”、“毋”、“弗”、“否”、“微”。
这十个否定副词在文章中共使用了773次,其中:“不”550次,“无”109次,“未”56次,“非” 26次,“勿”9次,“莫”9次,“毋”8次,“弗”4次,“否”1次,“微”1次。
从《论语》中否定副词出现的次数来看,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不”,可见否定副词“不”的使用在文章中尤为重要,其次是“无”、“未”的使用。
2.2 《论语》中否定副词的类别及其用法按照否定的情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二小类:2.2.1 表叙述的否定这类否定副词在本类中占最大多数,它们大多表示对行为或状态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不是”、“没有”等。
《论语》中的十八个虚词
《论语》中的十八个虚词(2934次)一而(319次)1.连词(310次)(1)表两事并列。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1·5)(2)表两事相因。学而时习之。(1·1)(3)表修饰。子路率尔而对曰。(11·26)(率尔,不加思索的样子。
)(4)连接能愿动词和动词,表相因。可得而闻也。(5·13)(5)连接“来”“往”诸词。而今而后,吾知免夫。(8·3)(6)表时间紧接。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17·1)(7)表两事相关联。子欲善而民善矣。(12·19)(8)表转折。贫而无谄。(1·15)(9)表假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2.助词(7次)(1)用于主谓之间,和“之”相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2)表语气。今之从政者殆而。(18·5)(3)无义。既而曰(14·39)3.介词(1次)同为。奚而不丧?(14·19)(为什么不败亡?)而已(13次)语气助词。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3)而后(9次)连词,表顺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5·20)二何(54次)1.疑问代词,什么。(36次)于予与何诛?(5·10)子夏云何?(19·3)何器也?(5·4)2.疑问副词,怎么。(18次)赐也何敢望回?(5·9)子在,回何敢死?(11·23)何以(8次)1.为什么。何以伐为?(16·1)2.如何,怎么。不敬,何以别乎?(2·7)何用(1次)何以。何用不臧?(9·27)(何用不臧:为什么不好?)何如(21次)怎么样。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何有(7次)表示没有什么困难。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4·13)(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 三乎(140次)1.介词,用法同“于”。(27次)(1)表比较。以吾一日长乎尔。(11·26)(2)表处所。今拜乎上。(9·3)(现在在堂上磕头。)(3)和动词连用。攻乎异端。(2·16)(4)引出动作对象。致孝乎鬼神。(8.21)2.助词。(113次)(1)放在形容词后。(9次)郁郁乎文哉?(3·14)焕乎其有文章!(8·19)(2)表疑问。为人谋而不忠乎?(1·4)(3)表商量或不太确定。必也射乎?(3·7)(4)表呼唤或感叹。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4·15)乎哉(8次)表反问。仁远乎哉?(7·30)四乃(3次)无乃(3次)相当于不是,只用于反问句。
古汉语副词模板
古汉语语法研究(四):副词畐恫的语法功能比较简单,根据现代汉语学者的界定,畐恫只能充任状语,“只”这个限定很重要,形容词也可以做状语,但形容词的功能不仅限于做状语,比如“刻苦”,可以说“刻苦学习”但还可以说“很/不刻苦”,所以“刻苦”是形容词。
副词到底是实词还是虚词,学界是有争议的,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说副词是虚词,郭锐(1999)认为副词是实词,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如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仍然把副词看作虚词的一类。
二古汉语副词的范围和分类古汉语副词包含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情状方式副词、重复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
(一)古汉语的程度副词1 •程度副词和量表达有关,典型的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等有量含义的成分。
如“最”: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最善:最喜欢)(A1 )表示程度达到极致,常用的有“最、至、极、绝”等。
例如:(豫让)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史记•刺客列传)(我所选择做的这件事极端困难)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
(史记•匈奴列传)(极端背理叛逆)故农之用力[最苦],而嬴利少。
(商君书•外内)罪[至]重而刑[至]轻(荀子•正论)(A2 )表示程度高,常见的有“丕”、“孔”、“甚”、“太”、“已”等。
例如:“丕”见《古汉语教程》P178例(15), “孔”见P113例(7), “甚”见P113例(8)“太”(大):旱既[太]甚,则不可推。
(大雅•云汉)“已”: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论语•泰伯)(A3 )表示程度浅或者程度不高。
例如“稍”“少” “颇”:A .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
(史记•孝武本纪)(泰山封禅如果你一定要上去,稍微登得高一点就没有风雨)“稍”在上古用得最多的是“渐渐”这个意思。
B •“少”例如P114例(25)“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稍微安定)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 (荀子•哀公)(定公让颜回略微进一步说说)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师范大学专科毕业论文浅议《论语》中的副词学生姓名刘姝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对外汉语)班级2009级 12 班学号2009011214指导教师黄建宁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二○一二年五月浅议《论语》中的副词学生姓名:刘姝指导教师:黄建宁摘要: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因此研究《论语》中的语言现象对于了解当时汉语发展情况有重要意义。
本文参考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旨在分析《论语》中的副词系统,从中归纳副词的分类,并总结出《论语》中各类副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从而管窥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汉语副词的使用情况。
本篇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历来学者关于副词的定义、归纳和概述等;第二部分是对《论语》中副词系统的细究,将论语中的副词分为八类,进行逐一探析;第三部分为结语,通过分析论述,综述本文的结论,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
关键词:论语;副词;意义;用法;分类Discussion of the Adverbs used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bstract:En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n the early days. Study on language phenomena in the Analect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t that time. This article refer to Yang Bojun of the Analects photograph aimed at analysis of adverbs in the Analects system, from which the summary classification of adverbs,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 adverb in the Analects, thus a restricted view on en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Chinese adverb usage.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I is traditionally scholars, induction, and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fication of adverbs; second part is on the analysis of stresses on the adverb is divided into eight classes, analysis of the case ; part III 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discussion, summary of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article, and pointed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article.Key words:The Analects; adverbs; meaning; usage; classification目录一、绪论 (1)二、《论语》的副词系统 (1)(一)否定副词 (1)1、表一般否定 (1)2、表命令或劝阻的否定 (3)(二)语气副词 (3)1、表强调或肯定 (3)2、表反诘 (3)3、表揣测或估量 (4)4、表惊讶 (5)(三)时间副词 (5)1、表示动作变化的时间 (5)2、表示与动作变化有关的时间状态 (6)(四)范围副词 (7)1、表总括 (7)2、表限定 (8)3、表相互 (9)(五)程度副词 (9)1、表示程度轻 (9)2、表示比较度 (9)3、表示程度高 (9)(六)情态副词 (9)1、表状态 (10)2、表方式 (10)(七)频率副词 (11)1、表惯常 (11)2、表反复 (11)(八)谦敬副词 (12)1、表谦卑 (12)2、表尊敬 (12)三、结语 (12)参考文献 (13)浅议《论语》中的副词一、绪论本文要考察的是副词,所以首先要明确副词的界定。
古代汉语的副词,历来划分得比较宽,基本上把句中充当状语的词都视为副词。
最早的关于它的描述是1899年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1中说到的:“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
陈承译在《国文法草案》中称“副字”,“副字,乃限制会修饰动词象字或其他副字之字也”。
此后,古汉语副词的研究有了明确、系统的理论作指导。
从前人的研究来看,副词的界定和划分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语义,二是语法功能,三是语义和功能结合。
根据对于汉语的学习我们知道:此类的划分应该兼顾语法意义和功能两个方面,当然副词也不能例外。
因此,结合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给副词作以下定义:在句法结构中,一般只能充当谓词性结构中的修饰成分而从不充当被修饰成分的词。
以其能在句法结构中充当结构成分,它与其他虚词,如介词、连词、语气词等区分开来,因为介词、连词、语气词等不能在句法结构中充当成分;以其在句法结构中从来不充当被修饰成分,它与其他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开来。
以语义作为主要的标准,结合《论语》的语言特点,再参照前人对于论语的研究文书以及工作地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程树德的《论语集释》等,我们可以把其中的副词可以划分为8类:(1)否定副词(2)语气副词(3)时间副词(4)范围副词(5)程度副词(6)情态副词(7)频率副词(8)谦敬副词二、《论语》的副词系统:(一)否定副词否定副词是表示否定或劝阻、禁止的副词。
这类副词除可以修饰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外。
还可修饰作谓语的数词、名词、以及其他副词,在句中作状语。
有时也可以用在对话中,独立回答问题。
《论语》中的否定副词共有10个,根据语义,把《论语》中的否定副词分为表一般否定和表命令或劝阻的否定两类。
其中表一般否定的副词有:不582、弗5、勿3、无19、非33、未57、微1,表命令或劝阻的副词有:勿10、毋8、无14(副词后的数字是此副词在论语中以所定义的意义出现的次数)。
1、表一般否定不:“不”字是一般否定,几乎所有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永不来否定。
在《论语》中,否定副词“不”出现的次数最多,共582例,如:(1)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
(10.9)21《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例句后的数字如:(10.9),是标明此例句在论语中的篇目和篇目中的第几则,即具体位置。
(2)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14.2)弗:一般否定及物动词,“弗”中本身包含了宾语“之”。
所以其后不带宾语。
5例,如:(1)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3.6)(2)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5.9)勿1: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可译为“不”。
共3例,如:(1)过,则勿惮改。
(1.8)(2)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14.7)无1:用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不曾,即表示不施行某种行为,可译为“不”。
共19例,如:(1)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1.15)(2)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0)此外,“无”可以与“得”、“能”搭配,组成“得无”、“能无”,表反诘语气。
其中,“得无”1例,“能无”2例,如:(1)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12.3)非:可用于名词性谓语、动词性谓语和形容词性谓语前,或表示否定判断,或表示对事实、状态的否定。
分别有22例、7例和2例,如:(1)非其鬼而祭之,谄之。
(2.24)(2)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6.15)(3)是闻也,非达也。
(12.20)未:多用于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否定,常会与“见”、“尝”、“可”、“也”搭配使用,对下文进行否定,常常下文也会是一个否定意义,从而双重否定表肯定。
共57例,如:(1)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2)(2)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3.24)(3)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9.30)(4)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17.8)微:用在假设句句首,后跟体词性成分。
1例:(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4.17)2、表命令或劝阻的否定勿2:表示祈使的否定,可译为“别”,一般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后面一般不带宾语。
共10例,如:(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2)毋:用于动词前,主要表示禁止和劝阻,译为“别”,有时也可译为“不要”。
共8例,如:(1)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2)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25)有时,“毋”可单独成句,如(1);此外“毋”与“能”搭配组成“能毋”,表反诘语气,共2例,如(3)。
无2:表示禁止或劝阻,译为“不要”。
共14例,如:(1)无友不如己者。
(1.8)(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14)(3)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2.14)(二)语气副词语气副词是表示句子预期的副词。
这类副词置于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之前,作状语。
在使用时,往往同句中的语气词相呼应。
《论语》的语气副词一共有11个,依据语气的不同,分为表强调或肯定、表反诘、表揣测或估量和表惊讶这4类。
其中表肯定的副词有3个,分别为:必75、宁1、固3;表反诘的副词有2个,分别为:岂8、其11;表揣测或估量的副词有5个,分别为:无乃3、盖3、或2、其38、正1;表惊讶的副词是“曾3”。
1、表强调或肯定必:用于谓词前,表示对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肯定,有强调作用,可译为“必定”、“一定”。
共75例,如:(1)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5)宁:表示说话人的坚持、决断的态度,译为“宁愿”、“宁肯”。
共1例,如:(1)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9.12)固:表示确凿,对事物状态活动做的一种肯定。
共3例,如:(1)夫子固有惑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14.36)2、表反诘岂:用语谓词前,句末常与语气词“哉”、“乎”、“也”搭配,可译为“难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