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日本古代史
略论中国的日本史研究及其21世纪初期的发展趋势
严厉的批评作为一种激励。 在此次学术讨论会上, 中国学者屡次提出了令人震惊的见解, 而 他们指出的正是日本学者往往欠缺的研究视角和我们正在丧失的问题意识。”他还写道:“与 1980 年时相比, 中国的日本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我认为, 现在我们已经迎来了这样 一个阶段, 即不仅是单纯地相互占有双方的研究成果, 而且还要进一步就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进行探讨, 进一步从亚洲史的研究立场出发, 促进学术交流。” 据统计自 1979~ 1995 年间, 中国学者发表的有关日本历史、地理的论文和一般文章, 有 2045 篇, 其中日本历史方面近 1800 篇之多 (见表 1)。
— 56 —
19 世纪中叶以后, 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 日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与此相 反, 日本却通过明治维新, 吸收西方文化, 迅速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严峻的危机感, 迫使中国 的有识之士思考与反省。在此背景下, 出现了研究日本历史与现状, 特别是研究明治维新热。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当推首任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的《使东述略》、陈家麟的《东槎闻见录》、 叶 庆颐的《策鳌杂摭》、黄遵宪的《日本国志》、顾厚火昆的《日本新政考》、康有为的《日本变政 考》等。 其中《日本国志》和《日本变政考》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日本国 志》以史志体例, 从广泛的领域, 即包括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货、兵、刑法、学术、礼 俗、物产等在内的诸领域, 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叙述, 尤其对明治时期的革新措施论述颇详。 在记述过程中, 作者常常以中国的现状对照明治新政,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因此, 该书在近代 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中, 成为主张改革者的重要读本。 如果说,《日本国志》是从历史发展的 过程中探索明治维新史的话, 那么,《日本变政考》则是从现实的变法维新的政治需要出发, 直接对明治维新进行研究的。 它以编年体手法, 对明治元年至明治二十三年间, 日本发生的 重要的事件和改革措施一一加以辑录, 并常常在每一条事件之后, 加写评语, 提出应否学习、 模仿的意见。 康有为的这些意见, 日后成为“戊戌变法”运动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20 世纪前期中国的日本史研究 进入 20 世纪以后, 中国的日本研究有了明显的发展。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加强对 中国侵略, 中国学术界掀起了目的在于揭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研究热。这一新的研究 热, 在 30 年代和 40 年代达到高潮, 涌现了许多优秀著作。 据已知的资料可以看出, 20 世纪 前期, 中国学者撰著的著作近 50 种之多。 (1) 日本通史类, 主要有王先谦的《日本源流考》 (1902)、陈恭禄的《日本全史》(1935)、缪凤林的《日本史鸟瞰》(1935)、洪启翔的《日本历史概 论》(1944)、金学成等人的《日本史纲》等; (2) 日本断代史和专史, 主要有程恩培的《日本变法 次 第类考》(1902)、古同资的《日本维新三十年史》(1935)、李建芳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 ( 1937)、郑学稼的《日本明治维新史纲》(1940)、张水淇的《日本明治维新前史》(1941)、何兹 全的《日本维新史》(1942)、郑学稼的《日本财阀史》(1936) 等; (3) 中日外交交涉史, 主要有刘 彦 的《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 1921) 、故宫博物院的《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1932) 、《清宣统 朝中日交涉史料》( 1933 ) 、《清光绪朝中日外交史料》( 1935 ) 、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 本》( 1933) 、张健甫的《近六十年来的中日关系》( 1937 ) 、王信忠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 景》(1937)、杨甲骆的《中日国际编年史详目 (近代部分) 》(1940)、《甲午以来中日军事外交大 事纪要》(1941) 等; (4) 日本侵华史, 主要有蒋坚忍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1930)、朱 契 的《日侵略满蒙之研究》( 1930) 、王钟麒的《中日战争》( 1935) 、龚德伯的《日本对华侵略的 过 去及未来》( 1935) 、吴兆铭的《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 1935) 、柳乃夫的《日本的大陆政策》 ( 1939)、思慕的《战争途上的日本》(1939)、张觉人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中国侵略史》(1939)、 王仲廉的《甲午战争以前的日本挑战史》(1943)、张治安的《从甲午到七七》(1944)、谢南光的 《日本主义的没落》(1944) 等等。 (三) 50~ 70 年代的日本史研究 40 年代后期,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东亚世界的的日本史研究及 其 21 世纪初期的发展趋势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四校(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四校(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1. 正史中关于周边地区首领有如下记载,这反映出()C.中国古代疆域扩张D.社会生产显著发展2. 河南黄土城地区考古调查,发现46处汉代村落遗址,其中仅有汉代文化遗存的遗址12处,可视为汉代的新兴村落,大多遗址含有仰韶或龙山以来的文化堆积。
这说明()A.汉代村落的延续性B.汉代村落发展滞后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D.中原最早出现村落3. 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创新之处。
下表反映了()C.教化作用日益凸显D.法律儒家化趋势4. 唐人姚合抱怨:“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
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
”姚合主要强调的是()A.均田制度被破坏B.商品经济发达C.税收制度不合理D.土地兼并严重5. 有学者评价元末吴中诗派“不乐仕进,甘于隐遁,抛开士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过着亦俗亦雅的生活,不避物质享乐及文人情趣的追求,沉湎于诗酒书画之中,甚至有惊世骇俗的行为。
”以下符合该学者对吴中诗派看法的是()A.力求突破理学束缚B.思想源于经济发展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主张反抗异族统治6. 明穆宗命太监“坐营”,兵部尚书郭乾以内监不当坐营的世宗祖训为由不执行皇帝命令,对此穆宗引正德《明会典》为例“仍命草敕”,遭到群臣反对后,向内阁首辅徐阶寻求支持,徐阶指出穆宗不应以《明会典》为例,应“以先帝为法”,皇帝最终取消了命令。
这反映了明代()A.对皇权的弹性约束B.加强了君主专制传统C.法典权威性的降低D.内阁制度制约了皇权7. 太平军起义后不久,两广总督徐广缙等向皇帝奏报,将拿获的一些盗贼头目“就地正法”,获得咸丰皇帝批准。
此后“就地正法”成为非常时期的死刑执行方式,打破了清王朝的死刑上报中央复核制度。
这种做法导致()A.地方政府行政效率降低B.晚清政治权力结构变动C.清廷失去对地方的控制D.阶级矛盾的进一步加深8. 1896年,李鸿章访问欧洲期间,法国报刊发表以下漫画并评论道“为了不让各国嫉妒,李鸿章右手拿着自己的辫子,左手拿刀一截一截地切下,分别送给身边的英国女王、法国总统、德国皇帝。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符松涛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
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
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一)世界上古史(1)辅助教材类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法]夏尔-安德烈·朱利安《非洲史》第一卷(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苏]罗塞娃等《古代西亚埃及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郝镇华《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李铁匠《伊朗古代历史与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黎巴嫩]塔迈伊《犹太通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以色列]阿巴·埃班《犹太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86年朱子仪《流亡者的神话:犹太人文化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世界著名古国王朝》(合订本) 商务印书馆 1990年爱德华·丁·贾吉编《世界十大宗教》,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朱维之主编《希伯来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三联书店,1956年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崔连仲《从佛陀到阿育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摩奴法典》商务印馆1982年刘国楠等《印度各邦历史文化》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英]麦唐纳《印度文化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简明印度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印度]马宗达《高级印度史》(上,下) 商务印书馆1986年A.C.巴沙姆主编《印度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杜继文《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刘在信《早期佛教与基督教》今日中国出版社1991年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色诺芬《长征记》商务1985年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 商务印书馆1985年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罗静兰《西方文化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陈同燮《希腊罗马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0年巫宝三主编《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0年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世界古代史学会编《古代世界城邦问题译文集》时事出版社1985年[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85年[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商务印书馆1991年吴于廑《古代的希腊与罗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杨共乐选译《罗马共和国时期》商务印书馆1997年[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 商务印书馆1997年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商务印书馆1995年[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古罗马]凯撒《内战记》商务印书馆1986年[古罗马]塔西佗《历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古罗马]塔西佗《编年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古罗马]凯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古罗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59年李雅书选译《罗马帝国时期》商务印书馆1985年于贵信《古代罗马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下册) 商务印书馆1986年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杨共乐《罗马史纲要》东方出版社1994年[德]蒙森《罗马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三联书店1957年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二)世界中世纪史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朱寰《世界中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5年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参考资料》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5年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 1978年恩格斯《马尔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恩格斯《法兰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得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杨真《基督教史纲》人民出版社 1979年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 1985年孙义学《世界中世纪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5年列夫臣柯《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 1962年鲁勃佐夫《胡斯战争》三联书店 1962年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孙义学《世界中世纪史》大学历史系自学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阿•齐斯托兹沃诺夫《十六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三联书店 1962年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 1985年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年石田田正《日本史概说》三联书店 1958年朴真《朝鲜简史》延边教育出版社 1986年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 1985年蒋忠新译《摩奴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辛哈《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马宗达《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 1986年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 1981年艾因哈德《查里大帝传》商务印书馆 1979年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商务印书馆 1978年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于可主编《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史》商务印书馆 1982年希提《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 1979年志费尼《世界征服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多桑《蒙古史》中华书局 1962年格列科夫等《金帐汗国兴衰史》商务印书馆 1985年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商务印书馆 1983年托马斯《拉丁美洲史》商务印书馆 1973年布罗克尔曼《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屈勒味林《英国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希尔顿《1381年英国人民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年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刘祖熙《波兰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鲁勃佐夫《胡司战争》三联书店1961年斯克伦尼可夫《伊凡雷帝传》商务印书馆1986年斯米尔诺夫《十七--十八世纪俄国农民战争》人民出版社 1983年吴于廑《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年严中平《老殖民主义史话选》北京出版社 1984年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封建时代)三联书店 1958年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商务印书馆 1982年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 1985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三联书店 1957年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 1979年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三联书店 1985年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商务印书馆 1982年施脱刻马尔《十六世纪英国简史》商务印书馆 1975年赫德·韦利编《意大利简史》商务印书馆 1975年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20012年5月。
日本历史3
もったことは確かだが、動機としては班田(口 分田)を確保することによって律令体制の立 て直しを図ったものであったことも事実である。 開墾をおこなう資力にめぐまれた貴族や豪族、 寺社の土地所有は以後増加の一途をたどっ た。とくに大貴族や大寺院は、広大な土地を 囲い込み、一般の農民や浮浪人を使役して 私有地をひろげた。これが荘園の起こりであ るが、租税義務のともなう輸租田を主とする ものであり、初期荘園(墾田地系荘園)と呼ば れる 戻り
しかし、農民の墾田意欲は必ずしも向
上せず、墾田も思いのほか進まな かったため、743年(天平15年)、橘諸 兄政権はさらなる墾田促進を目的とし た墾田永年私財法を施行した。これ は、国司に申請して開墾の許可を得 て、一定期間内に開墾すれば、一定 限度内で田地の永久私有をみとめる ものであった。
両法令は公地公民制の基盤を覆す性格を
隼人 【はやひと】と蝦夷 【えみし】
古代の九州南部に住み、風俗習慣を異にして、
しばしば大和の政権に反抗した人々。のち服属 し、一部は宮門の守護や歌舞の演奏にあたっ た。はいと。はやと。 古代の奥羽から北海道にかけて住み、言語や 風俗を異にして大和朝廷に服従しなかった人 びと。えみし。
天平文化【てんぴょうぶんか】
奈良時代の貴族。鎌足の次子。右
大臣。光明皇后の父。大宝律令の 制定に加わり、養老律令の制定を 指導して律令制度の確立に努める とともに、藤原氏隆盛の基礎をつ くった。藤原氏四家の祖。(659720)
長屋王【ながやおう】
天武天皇の孫。高市皇子の子。724
年(神亀1)正二位左大臣に進み、 藤原氏に対抗したが、讒言により 自害させられた(長屋王の変)
政治史的には、710年の平城京遷都から729
中国青年近现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青年近现代史必读书目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马克思主义主要哲学著作选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笔记》《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伦理学名著选介《反杜林论》《大学》《焚书》《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正义论》(三)历史学部分(31种)■中国古代史名著选介《十三经概论》《史记》《中国史纲要》《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历史科学概论》《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中国近现代史名著选介《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蒋介石传》《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名著选介《古代社会》《罗马帝国衰亡史》《君主论》《风俗论》■世界近现代史名著选介《简明日本近代史》《英语国家史略》(上、下)《法国通史》《世界科学技术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现代世界风云纪实》(1900—1990) 《苏联兴亡史》《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美国史新编》(四)艺术类部分(10种)《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民族音乐大系》《音乐欣赏手册》《中国艺术精神》《论艺术的精神》《美学散步》《美学史》《中国美学史》(五卷本)博通类(总计280种)1、必读(40种)_《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_《鲁迅选集》《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_《国史大纲》钱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古代汉语》王力主编_《美的历程》李泽厚_《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乡土中国》费孝通《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_《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钟书河《陈寅格的最后二十年》陆健东_《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与赖肖尔《剑桥晚清史》_《现代化新论》罗荣渠《古诗源》沈德潜_《史记选》王伯祥《傅译传记五种》_《荒芜英雄路》张承志_《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经济学》斯蒂格利茨_《科学史》Q?C?丹皮尔_《世界史纲》H?G?韦尔斯《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_《光荣与梦想》曼彻斯特_《西方哲学史》罗素_《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理想的冲突》L?T?宾克莱_《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权力的转移》阿尔温?托夫勒_《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与霍华德_《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社会心理学》)时蓉华《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唐吉河德》塞万提斯,杨绛译_《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幻灭》巴尔扎克,傅雷译2、选读(80种)《网络创世纪》郭良_《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_《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_《第三次浪潮》托夫勒《企业之魂》乔治?吉尔德《庄子浅注》曹础基《论语译注》杨伯俊《诗经注析》程使英、蒋见元《世说新语校笺》徐震愕《中古文人风采》何满子《宋诗选注》钱钟书_《宋词赏析》沈祖荣。
青少年必读的10本历史书
青少年必读的10本历史书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积极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了解历史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是我为青少年推荐的10本必读历史书籍。
一、《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深刻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磨难和人性的善恶。
这本书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二、《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展现了智勇双全的智者和勇者。
青少年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人物传记。
三、《简明世界史》《简明世界史》是一本对世界历史进行概括性介绍的书籍,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演变和重大事件。
这本书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四、《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最早一部纪事本末体通史。
书中记述了中国自上古时代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五、《罗马帝国衰亡史》《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著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详细描述了罗马帝国从公元2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衰落过程。
这本书可以让青少年了解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历史教训。
六、《人类简史》《人类简史》是以科学的视角出发,对人类历史进行梳理和解读的一部著作。
这本书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帮助青少年对人类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历史学家王汉民所著的一本历史读物,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分析,从中总结出中国政治的得失。
这本书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中国政治的历史变迁和对现实政治的思考。
八、《美国简史》《美国简史》是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弗里茨所著的一本通俗读物,介绍了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到现代的历史进程。
这本书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日本一共有多少年的历史(一)2024
日本一共有多少年的历史(一)引言概述: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分析日本的历史,并探讨日本历史的起源、发展和重要事件。
正文内容:一、原始时代1. 日本的原始时代指的是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3世纪的时期。
2. 在这个时期,原始日本人主要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3. 生活在原始时代的人们形成了日本最早的种族和社会结构。
二、古代时期1. 古代时期是指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2世纪的时期。
2.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大量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
3. 日本最早的王朝——大和王朝在这个时期诞生。
4. 佛教和中国文化的传入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古代时期还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平安时代的国家统一和平氏政权的垮台。
三、中世纪时期1. 中世纪时期是指从公元1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时期。
2. 这个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战乱时期,被称为战国时代。
3. 大量的战争和政治混乱导致日本的分裂和割据现象。
4. 此时期的日本还经历了室町幕府的兴起和武士阶级的崛起。
四、近代时期1. 近代时期是指从公元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时期。
2.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封锁政策,与外界接触甚少。
3. 19世纪末,日本进行了现代化改革,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
4. 这时期的日本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五、现代时期1. 现代时期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时期。
2. 在这个时期,日本迅速崛起为第三大经济体,并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3. 同时,日本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
总结: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等时期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社会经历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国家特色。
了解日本的历史对于理解现代日本以及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教案)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改革 【含解析】
第2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日本学习唐制的目的,内容,以及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2.基本技能:学会比较相似历史事件,学会认知历史事物。
3.情感培养:通过学习本课知识,认识改革创新的艰辛性;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的认识性和前景的光明性。
【学习重点】大化改新内容的分析;分析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来看一下PPT上的这张古代日本地图,来概括“日本”与中国的地理关系?(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日本学者曾经说过:“中国是日本2600年文化的母亲”,为什么呢?(稍加停顿)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日本善于向先进文明学习,乐于吸纳中国的文化精华,并发展出独特的日本文明。
在公元7世纪,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推行了一次重要放革,把日本从落后的奴隶社会带入封建的新时代。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了解日本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多媒体打出本节课题——第2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一、源远流长——大化改新前的中日交往探寻中日交往之始1.徐福东渡的传说——从石器时代转向农耕时代展示:徐福东渡的传说学生:相传公元前210年,徐福领秦始皇的旨意,率领“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去寻找海中三仙山上的长生不老仙药。
出海那天,秦始皇率文武百官赶来为徐福送行,而徐福却率船队东渡到日本定居。
那么,徐福东渡是否到了日本?有人认为,徐福东渡确实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
(教师补充:神武天皇是神话中日本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后裔,传说他建立最早的大和王权,为日本开国之祖)教师:这个传说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很早就向日本传播文明,促使日本由石器时代转向农耕时代,推动了日本文明的进步!教师:那么有历史记载的中日交往历史最早凭证是什么呢?2.汉委奴国王金印——由蒙昧走向奴隶制国家(把握住历史机遇)大汉帝国建立,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华文化圈开始涌动,中日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日本发展史——精选推荐
日本发展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
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一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
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二)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1)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学习,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含解析)
(8)日本的明治维新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发表日期:2005年10月21日作者:朱伟奇《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世界古代史(中世纪部分)英文名称: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 54学分:适用对象:历史专业本专科先修课程:(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世界中世纪史(公元 5世纪-16世纪)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中世纪是封建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现代社会与中世纪有着密切的历史继承关系:当今世界的政治地理基本上是在中世纪形成的;现代社会的政权机构、经济组织、司法体系等可以在中世纪找到渊源。
学习和研究中世纪历史有助于理解当前的社会,尤其是对于一个遗留有大量封建因素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世界通史的构成部分之一。
时间上,自公元5世纪延续至16世纪;空间上,涵括欧亚大陆的主要地区。
本课程通过对中世纪各地区历史的叙述,勾勒历史延续发展的大致轮廓,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观察文明演变的轨迹。
我们将分析和讨论那些重大或者并不重大的事件、人物,制度与精神,提出或解释历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
因此,这里既有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也有观念理论的讨论分析。
在阅读和讨论中,希望大家对中古史能够产生某些兴趣,关注某些问题,了解某些学术态势,并进而有某些研究的思考。
通过本课程教学,加深学生对世界中世纪历史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尤其是加强对历史事实细节的了解。
通过本课程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为学生提供初步接触英文原始资料的机会,并初步掌握阅读英文原始资料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阐述历史、对历史现象加以解释的能力,从而提高史学研究能力,为深入研究世界历史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世纪史学著述的特点,了解中世纪史学著述流派。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课堂讨论,交叉进行;课上做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上古中古史基本书目
世界上古中古史基本书目一、一般参考文献:《世界史•古代史编》,刘家和、朱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林志纯、郭守田主编,商务印书馆。
《世界文明史》,伯恩斯著,商务印书馆。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世界史纲》,韦尔斯著,人民出版社。
《外国史学名著选》,吴于廑主编,商务印书馆。
《外国历史名人传》,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历史著作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精粹世界史”系列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中华书局。
TheWorldTo1500:AGlobalHistory,byL.S.Stavrianos,Prentice-Hall,1970. TheWorldSince1500:AGlobalHistory,byL.S.Stavrianos,Prentice-Hall,1971. WorldCivilizations,byE.M.BurnsandP.L.Ralph,NewYork,,1974.二、原始社会史参考文献:《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
《原始社会史》,林跃华主编,中华书局。
《人类自然史》,吴汝康著,科学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三、古代东方史参考文献:《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古代东方史》,阿甫基耶夫著,人民出版社。
《埃及古代史》,费克里著,商务印书馆。
《高级印度史》,马宗达著,商务印书馆。
《希伯来文化》,朱维之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
《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吴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刘学灵著,上海远东出版社。
《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四、古代希腊罗马史参考文献:《古希腊史》,塞尔格叶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日本魏晋南北朝城市研究史
日本魏晋南北朝城市研究史(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前言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真正开始的。
纵观八十多年的研究史,可以这样认为,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关于这个时代的城市的研究虽不能说是十分繁盛,但是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还是较多的。
本文将概观并介绍其中的主要成果。
下面我首先介绍关于魏晋南北朝城市宏观研究的概要和关于该时代城市历史特性的研究概要,接着将介绍几个城市的具体研究状况。
一关于魏晋南北朝城市的宏观研究以及其历史特性的研究“城市”这一概念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
一般来说,从居住形态的角度来看,生计与土地有直接关系的人们居住的聚落被称为村落;生计与土地没有直接关系的人们所居住的,并且周围建有城墙的聚落被称为城市。
另外,居民拥有独立的身份和社会关系也是城市定义中重要的要素。
在以往的研究中,根据这种定义进行城市研究而产生的成果大多与都城有关。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的时代,诸国乱立,出现了不少都城。
关于这些都城的研究,是关于这个时代城市研究的中心.特别是由于唐长安作为中国都城的代表,对日本古代都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日本学者十分关注唐长安.与此相关联,研究唐以前魏晋南北朝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都城一一洛阳、邺;建康的论文,在宏观研究中占绝对多数,而关于地方大城市的研究却几乎没有①。
因此,虽说是城市研究,但是其研究对象基本不包括一般城市,几乎全以当时的都城为研究对象。
下面’首先列举一些运用历史学的方法从宏观角度研究魏晋南北朝城市的研究成果。
那波利贞在1930年出版的大作是这种研究的代表之一②。
这篇论文探讨了唐长安城、隋大兴城规划的渊源。
首先,作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理念,著者引用《周礼》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宫阙居中等记载,接着将其与历代重要都城的形态进行比较。
著者首先从邺北城入手进行研究,主要根据《文选·魏都赋》注中的记载,叙述了邺北城的布局形制,指出城内主要宫殿文昌殿位于城内偏北,其南有将城内区域南北分为两半的东西方向的主干道路,另有两条南北方向的主干道路与上述道路直交。
古代日本历史书籍有哪些
古代日本历史书籍有哪些古代日本历史书籍正史版1.《日本通史》,冯玮(复旦)这本书卷帙浩繁,洋洋80万字,将日本古今历史说了个遍,考证与解释力度在中国的历代日本史著作中绝对身居前列,如果读了之前那些简史类著作,这本书会更加丰富知识。
2.《日本史》坂本太郎没什么好说的,经典中的经典,但必须说明,这本书史料考证上不如上一本,但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日本思维。
当然这种思维很可能是因为中日两国对历史看法不同所导致,其中翻译者还明确表示不同意原作者思路。
但不管怎么说,老一辈学者就是老一辈学者,看看没有坏处。
3.《日本历史》、井上清井上清属于左派学者,其各种主张基本都是数落日本军国主义,所以以后或许会有些天朝主流气息,不过个人认为井上清这人还是比较人文,很多东西可以一看。
4.《日本政治史》升味准之辅的《日本政治史》,全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对了解日本帮助很大。
古代日本历史书籍简明版1.《日本简史》,王新生(北大)这本书特点在于短小精悍,没有那么多数据评述,就是大致捋一下脉络,没有口语化的东西,就是纯粹介绍历史。
2.《宛如梦幻》,赤军长胜赤军长胜写这本书是1990年代,故文风史料都与当时那个时代有很大联系,要将自己置身于那个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的年代,且多玩儿几部日本游戏,那么赤军先生的书将会是入门的不二之选。
3.《日本历史人物传》这本书相当老了,里面写的东西现在大多让百度百科抄去,成了标文范文,里面写了估计有100位日本古代到近现代知名历史人物,不妨一看。
4.《一口气读完日本史》,孙秀玲虽然极度不喜欢一口气一类著作,但不得不说这本书本身写的还算是中肯,可读性不算差、评判性文字也不是很多,入门来说绝对够了。
日本文学史简明版PPT课件
以→い イ
宇→う ウ
衣→え エ
於→お
.オ
阿→ 伊→
宇→ 江→ 於→
16
中古文学
❖ 代表作品
汉诗: 敕撰三集:奉天皇敕命而编纂的三部汉诗总集的合称。
它们分别是《凌云集》、《文华秀丽集》和《经国 集》。
.
17
中古文学
和歌:
《古今和歌集》
905年纪友则、纪贯之等人根据醍醐天皇的敕命开始 编纂的和歌集。是一部选录有1111首和歌、共20卷 的“和歌”集大成之作。这部歌集在歌唱平安王朝 的春去秋来,周而复始的同时,向世人们展示了花 红叶绿、花鸟风月、雪月花等极具日本文化特征的 审美意识,深受宫廷人士的喜爱。和歌从广阔的天 地走进了贵族的文艺沙龙,视野变得狭小,技巧变 得成熟。歌风优雅、纤细。
.
5
上代文学
❖ 变体汉文 日本人学习汉语写作, 其中不免有生硬或日本 式的表达,不是地道的 古汉语。
.
6
上代文学
❖ 万叶假名 将汉字当作纯粹的表音符号来使用。
銀
母 金 母玉 母 奈尓世武尓 麻佐礼留多可良
しろがねも くがねもたまも なにせむに まされるたから
古尓斯迦米夜母
こにしかめやも
.
7
上代文学
*日本近代文学以半个世纪的时间,高速度完成了西欧 经历几百年的文艺史,迎来日本文学的鼎盛时期
*出现了文学的各种流派、各种要素和文学创作的各种 可能性
*东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碰撞 .
36
近代文学
❖ 发展阶段 一、明治初年-明治二十年 二、明治二、三十年代 三、明治末期-大正末期 四、昭和前期
明治时代(1868.9.8-1912.7.30)
.
33
汉唐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原因
汉唐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原因摘要: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漫长而悠远。
日本在中国大陆文化的影响下,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又向西方学习使其成为东亚地区的强国。
当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清代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其主旨思想是落后的中国需要向外学习先进的文化,日本的成功经验首先进入了我们学习的视线,学界对日本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经验研究成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家的发展使向外国学习先进文化,更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研究日本超强的学习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汉唐时期;文化交流;中日;原因一、从内部环境看在日本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因素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日本位于亚洲的东部,是太平洋西岸的岛国,这为沟通和交往带来很多的不便,国内的物质资源匮乏,这些导致了日本古代社会早起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相对而言较为落后。
这给日本民族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导致日本内部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各个地方形成了割据局面。
日本不断的向唐王朝派遣遣唐使的做法极大地改变了这一文化落后的局面。
通过唐朝先进文化在日本的大量传播,日本极度渴望打破封闭孤寂感,主动和加强对外学习交流的愿望得到了极大提升,日本内部资社会发展落后,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也都需要和中国建立长远的经济关系,日本在中国大陆文化的强烈影响下,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国文化,并在这种影响下主动学习大陆文化。
而日本也在这种影响下受益匪浅,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只有更多的学习中国文化自己才能够不被别国所占领,所以这种学习带有切实的国家利益。
在古代的中日交流历史中,经济文化交往的繁荣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就是唐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大唐的经济文化的仰慕达到了顶峰,在公元630-838年间,日本政府多次向唐朝派出了遣唐使,基本上是贯穿了古代中国整个唐朝时期。
初中九年级历史知识简明概述
初中九年级历史知识简明概述前言历史知识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脉络和优秀传统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本文将简要概述初中九年级的历史知识。
目录1. 中国古代史2. 中国近代史3. 世界古代史4. 世界近代史5. 历史事件与人物1. 中国古代史1.1 夏商周时期- 夏朝(约2070-1600年前):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大禹治水有功,建立夏朝。
- 商朝(约1600-1046年前):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 周朝(约1046-256年前):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1.2 秦汉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 汉朝(公元前202-220年):刘邦建立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220-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
- 两晋(266-420年):西晋和东晋。
- 南北朝(420-589年):南朝包括刘宋、萧魏、萧梁、陈朝;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4 隋唐时期- 隋朝(581-618年):隋文帝统一中国。
- 唐朝(618-907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开创盛世。
2. 中国近代史2.1 鸦片战争与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近代史。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清运动。
- 洋务运动(1861-1895年):清朝尝试自我振兴。
2.2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清朝,建立民国。
-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军阀割据,政治动荡。
2.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1937-1945年):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
- 解放战争(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
3. 世界古代史3.1 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古埃及(公元前3100-332年):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日本茶道的起源发展历史
日本茶道的起源发展历史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起源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起源历史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清寂”也写作“静寂”。
它是指审美观。
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字上。
“侘(わび)”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
平安时期“侘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
到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
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
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
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一奈良、平安时代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丰臣秀吉侵朝迷梦及其破灭
丰臣秀吉侵朝迷梦及其破灭展开全文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假如没有侵朝战争,丰臣秀吉倒是算得上日本古代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因为无论是他的统一运动还是国内政策,客观上都具有不少进步的因素。
然而,对朝鲜的无端用兵,使丰臣秀吉的一生事业蒙上了阴影,他也充当了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先行者。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国内联系的加强,大封建主的代表人物织田信长开始了统一日本的事业。
丰臣秀吉追随织田信长,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作为信长的将校逐渐崭露头角。
在统一全国的历次战役中,秀吉都出色地完成了信长交代的任务。
由于指挥有方,屡立战功,信长称赞他“武勇之誉,前所未闻”,说明秀吉很受上司的赏识。
1582年,信长遭到叛军围攻,自杀身亡。
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信长的未竟事业,于1590年基本完成了日本的统一。
此时,他已无后顾之忧,企图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建立一个称霸亚洲的封建帝国。
1589年,丰臣秀吉派使者到朝鲜,他在国书中称:“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大明,使其几百州尽化吾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
表示日本想进攻中国,需借道朝鲜,希望朝鲜能够通力合作。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朝鲜政府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种无理要求。
丰臣秀吉恼羞成怒,决定先拿朝鲜开刀,于1592年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
关于丰臣秀吉发动战争的原因,后来在日本有种种说法。
有的学者说,是因为秀吉的宠妃淀君所生的孩子死了,他为排除忧愁而发动了战争;有的则说秀吉欲沟通中日交往,但朝鲜不肯借道所致,等等。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丰臣秀吉早就开始酝酿他的侵略计划了。
1578年,丰臣秀吉明确地对信长表示,平定日本西部后就要立即进军九州,进而“图朝鲜,窥视大明国”。
1585年,他又在一个文件中写道:“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第二年,丰臣秀吉在大阪会见外籍传教士时说,在平定国内后,他还要准备征服朝鲜和中国,现在正砍伐木材以制造可以渡海的舰船,还托传教士们帮他购入两艘欧洲战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飞鸟时代(公元538-710年) • 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 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 663年因亲中之新罗灭亲日之百济,发生白江口之 战,日败,退出朝鲜 • 667年迁都大津京 • 670年据《三国史记》及《唐书》,倭国始号日本 。
白江口之战:新罗与唐联合击败百济与日本联军的战役。 7世纪中叶,新罗与唐朝结盟,以牵制高句丽、百 济。660年,新罗与唐联合大败百济。百济遗臣鬼室 福信等向日本求援,并要求送还还在日本作人质的丰 璋王子。662年春,丰璋王子归国。663年百济内讧, 新罗乘机进攻,日本紧急派27000人增援。新罗与唐 朝联军在白村江口展开激战,日军惨败。
• (二)日本人的起源: • 一般认为:从外流入北方的蒙古种人、通古斯人 (出云族),以及南方来的马来种人等三部分。 • 后来又有汉人和韩人进入日本,称为“归化 人”,汉人从事技术的传播,韩人从事劳役。为 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总之,日本民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 混合的民族,这一个过程很长,渐渐形成了一个 大和民族。实际上现在还有阿伊努族存在。
•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57)东汉 光武帝赐印绶给委(倭)奴国王的金印。 • 《日本书纪》说:285年时百济王仁赴日,皇太子菟道 稚浪子从王仁学习《论语》《千字文》等。 • 《旧唐书》中说:日本此时“颇有文字”。 • 公元5世纪,日本上层贵族开始使用汉字,并用汉字书 写汉诗文了。
• 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 • 该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以前约400年间,庶民至天皇 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生活 情感。 • 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老的历史书籍《古事 记》(712)、最老的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 (720)、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等都是 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鉴真东渡754-763
• 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 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遂决意东渡。 • 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晁衡等人来到扬 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鉴真便秘密 乘船至苏州黄泗浦,转搭遣唐使大船。11月16 日,船队扬帆出海,11月21日,鉴真所乘舟与晁 衡乘舟失散,12月20日,抵达日本萨摩。第六次 东渡终于成功。
一、日本社会文化的形成
• • • • (一)日本列岛的形成 日本,“日出之国”。 最古的地层形成于古生代中期(7000万年前)。 曾与大陆相连,经过激烈的地壳运动,到旧石器 时代冲积期(约1万年前),海平面上升,陆地下 降,出现本州、四国和九州三岛。 • 冲积期以后,北海道与本州及萨哈林分开,形成 了现在的四大岛。
• 5、奈良时代:710-784 •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以及 近郊),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 • 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于庄园扩大而 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 出来。 •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 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 • 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 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 的天平文化等。
• 日本最早用文字记载其历史文学的《古事记》中说: 神代之初,天地始分,生成高天原的诸神。 • 主要有三神,属日本的造化神: • 1、天之御中主神:代表宇宙根本; • 2、高御产巢日神:代表宇宙生成力; • 3、神产巢日神:代表宇宙生成力。 • 天神派伊山川草木等诸神,还生出 了支配天地万物的天照大神——太阳女神等。
• 二、日本社会文化史进程 • (一)古代历史 • 1、绳文时代,是日本石器时代後期,约七八千年以 前到公元前四世纪前后的时期。 • 这一时期遗迹多,三内丸山古迹是目前日本所发现 规模最大的绳文村落古迹,大量出土的陶器和陶俑 表面上有绳索图案,故称为绳文时代。 • 绳文时代的生活方式以狩猎採集为主,武器是弓 箭,遗迹中可发现埋葬的狗坟。绳文人被外来民族 征服後,弥生时代来临。 • 特征:①列岛全域使用土器;②土器制造技术发 达;③器具从打制到磨制器具。
• 2、弥生时代:前5世纪中叶到3世纪中叶 • 在东京的弥生区发现了无花纹、带红色的陶器而得 名。可分为前、中、后三期。 • 前期从九州扩展到京畿一带(支石墓等); • 中期波及到东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 青铜器。 • 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铜铎、铜剑、 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 会分工。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 的地区集团。
• 古坟时代分为前期、中期、后期。 • 从8世纪初开始,流行火葬,古坟逐渐消失,并开 启了佛教建筑的时代。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 《日本书纪》也于此时相继编成,从而进入日本历 史的时代。
古代日本的神权象征:三种神器: • 铜镜、铜剑、玉器 弥生时代及古坟时代出土的工艺品较多地集中在这三 种作品。 这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象征一国的政治宗教权利; (2)日本上古时代已能制作许多有一定实用性的艺术 品; (3)古代艺术品是以祭祀形式作为母胎发展起来的。
• 大化革新: • 公元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 政变,夺取政权。改年号为大化。646年,颁诏改革。 大化改新的内容: • (1)法隋唐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将土地、部 民收为国有。计口授田,死后归政府。 • (2)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交谷物 (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 (调)。 • (3)制定地方行政区划,设国、郡、里。 • (4)兵制方面,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 服兵役。
• 3、古坟时代(大和时代),约公元3世纪到7世纪 • 古坟的分布遍及本州岛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 盆地为主。「前方后圆」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坟墓 的周边围绕着中空的粘土塑像,这些筒状土制人偶 可能是殉葬用的,称之「埴轮」。 • 目前发现有七十一座,钥匙孔形的古坟最常见,大 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被称为全世界最 大的古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