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极限论与国际产业转移

合集下载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doc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doc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1.1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

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

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的某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转入国产业结构发生影响。

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

也就是说转入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

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

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

但发达国家与转入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

发达国家在转入国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

当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累积性产业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某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具有竞争优势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便会发生,从而引起产业转入国与产业转出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

它们不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输出。

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1.2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如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

比较优势、产业变迁及跨越式发展

比较优势、产业变迁及跨越式发展

比较优势、产业变迁及跨越式发展近年来,理论界对于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战略有较多的讨论,在讨论中也存在较大的分歧。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一国产业结构变迁及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路径,但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方面遇到了较多的挑战。

笔者试从比较优势角度论述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快速变迁和经济赶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一、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及其科学性林毅夫等从对赶超战略的批判入手,借助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

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

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

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

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

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正如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一样,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揭示了一国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1)要素禀赋差异是落后国与发达国的差异所在这一论断,指出了经济演讲过程的特点,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提升。

(2)揭示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

不可否认,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制约作用,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存在对应关系。

无论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要素禀赋结构都是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而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无疑也要反映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三个 阶段 : 口阶段 、 口替 代 ( 进 进 国内 生产 ) 阶段 和 出 口阶段 。如 果将 这三 个 阶段表 示在 以横 轴为 年 代 , 轴 为 市 场 的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上 , 宛 如 纵 就
转 移 都呈 现 出新 的发 展态 势 , 内外 学者 对 产 业 国
转 移 的研 究 也更 加 深 入 和广 泛 . 了便 于 对 产 业 为 转 移 的进 一 步 的研 究 , 文分 别 对 国内外 产 业 转 本 移研 究 的相关 理 论进 行 了梳理 和归 纳 。
助 项 目 (J 9 8 2 K002 )
作 者 简 介 : 黎 黎 (9 5 , , 南 信 阳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 : 域 经 济 学 ; 文 斌 张 1 8 一) 女 河 重 主 区 马
(94 )男 , 1 7 一 , 内蒙 古 呼和 浩 特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管 理 学 院 , 士 , 重 博 副教 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术 经 济 、 技 区域 经 济 。 2 3
弘淮端 理 21. 00 5
济结构 趋 同化程 度 日益 严重 , 理论 越来 越 缺乏 该
解 释力 。 f ) 际 产 业 扩 张理 论 4边
日本 经 济 学 家 小 岛清 ( i c i o a 17 ) K y h K j ,9 8 o m 的边 际 产业 理 论 认 为 , 外 投 资 时 , 资 国应 将 对 投
中 的 比较 优 势 理论 以及 国 际经 营学 中 的跨 国公 司理 论 为分 析 工具 . 来 越 深刻 地 揭示 了产 业转 越
移现象 及 其发生 的 内在规 律 。 1 于产 业视 角 的产业 转移 研究 . 基 ( ) 行模式 理论 1雁

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看法

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看法

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看法在未接触国际贸易这门学科之前,对于我来说,比较,顾名思义,就是两种东西进行观察对比,继而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物品。

现在,我对于比较优势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仅局限于小范围。

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成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简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熟练理解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讲问题清晰化,大方面来说,能够更好地看清国际贸易的一些问题,小方面来说,能使生活中的小问题层次化,便于解决。

作为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然而,我对传统外贸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是有所质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学说虽然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不尽相同,但具有共同的理论特征:以优势分析为基础,以价格分析为切入点,强调对外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且具有理论上的继承性;同时它们也表现出共同的致命缺陷———将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为僵化的、凝固的和一成不变的静态分析方法。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特征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论,作为一种理论,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国际社会交换关系和贸易竞争状况,符合并且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斯密和李嘉图的优势理论揭示了在资源禀赋相同而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的形成;而资源禀赋论则以劳动生产率或技术不变为假设,揭示了资源禀赋差异对比较优势的决定作用。

尽管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也不尽相同,但由于其借以立论的经济学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具有许多共同的理论特征。

14193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应用

14193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应用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应用前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笔者将深入探讨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应用和限制,以及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什么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由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可以通过比较各自的成本来实现互利互惠的结果。

换句话说,每个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产业,而不是在所有产业中都试图成为专家。

举个例子,假设美国和中国都可以生产鞋子和电子产品。

如果美国生产鞋子的成本更低,而中国生产电子产品的成本更低,那么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应该把重点放在生产鞋子上,而中国应该专注于生产电子产品。

通过这种互相贸易的方式,两个国家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中,尤其是在贸易协定、产业布局和国际产业转移等方面。

贸易协定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而制定的。

例如,自由贸易协定(FTA)可以帮助各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的贸易。

产业布局各国的产业布局通常也是基于比较优势。

通过专注于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国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另一个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应用。

通过将不同行业的生产转移至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全球经济可以更加高效地运转,从而为各国带来更多的福利。

比较优势理论的限制比较优势理论被认为是解释和提高国际贸易效率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但也存在着一些限制。

市场失灵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各国之间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货物和服务可以自由流动,而市场价格可以反映各种情况。

但实际上,市场往往不是完全竞争的,并且可能存在各种扭曲,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技术变革虽然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基本假设是某种国家始终比其他国家更擅长某一项生产,但在实际应用中,技术的变革可能会导致原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出现高效的生产方式,从而改变了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述评
际产 业 转移 轻 区际 产 业转 移 ;重 经 济 因 素 轻 非 经 济 因素 等 诸 多不 足 亟 待 完善 。
到 价优 链层 而 。
程 的有机 体 ;在年 轻期 , 市场 扩 张和要 素集
本 文主要 致 力 于对 国内外 产 业 转移 理 论 研 究现 状进 行 梳 理 、 归 纳和 评 述 ,并对 理 论 研 究发展 方 向提 出一 些 看 法 , 以期
界 通过 考 察 产业 转 移 现 状 归纳 其 特 点 。魏 后凯 (0 3 为 产、 转移 具有 以 20 )认 I 下特 点:发达 幽家 向 发展 中国家 转移 速度 加 快 、范 围和 规模增 加 ,技 水 次提 升 ;制 造 转移扩展到包括研究与_= 设计等牛产 =发、 L } 经营环 内的产业链转移; i 了 城乡产业转移 成为大l城市产业转移丰流。 + J 胡俊l 2 0 ) 殳(0 4 从微 观视 角总 结产 业转 移持 :通过 价值链 拆 分实现 “ 头脑 业”和 “ 干产 、 同 际 分 _;通过 外 包 方式 将 品牌经 营和 加工 制造 r 舒 离;f用前后 …生 产和 关联 市场 形 成产 、 J . l I , 集科 。赵楠 (0 7 20 )从产 业演 进 的角 度总结 H 产业转 侈 发展 趋势 , 为转移 客 体遵 循 认 从卡 级 产 列 T业 制 成 品 再 到 服 务业 的 规 玎 伴; 之 十 术路 遵 循 从技术 垄断 到标 准 化技术 转 到 边 技 术转移 到研 发投 资 的转变 ; 投 资方式 经 历 从直接 投 资 向服 务外 包 的转变 。 } 武 (0 9 研 究 表明 人世 后 中困产 业转 20 ) 移 发生 大 变化 , 产业 承接 制度环 境更 优 即 化 、 、承接 动 力机 制更依 赖市 场 、歧府 行 产『 为 更规 范 、 同 公一对 华研 发投 入增 j以及 跨 j j 口 重 新探 索 中国产 业 外移 。 刈‘ 圈际 产 l转 移 的特 点 沦界 已基奉 I I , 达 成 识 , 而对 际产业 转 移特 点研 究较 稀 缺 , 一 是 广为 当 自产 业 i要 是跨 国 界转 这。要 大 1 干, j 而一 国 内部 的 区际 J业 转移 厄 沦是规模 ; 。 : 还是影 响都 九法 与以国 际 易 投资 为途径 的 国际产 业转 移相 比。此外 , 理论 研 究还 没 有 深 化到 _业 链 、价值链 s节 ,利用 价值链 产 4 , 的相 关理 沦 , 价值 链的 视 角 纳 其特 点和 F I 从 D 无法街 释 。 犁 卢 鑫 (9 4 研究认 为 “ 19 ) 重 发展 趋势 的 文献 更 为匮 乏 。 合产业 ”是 产业 转移 基础 条件 ,随着 贸易与 投 资 发展 ,重 台产业 不断 成 和演 变 ,发展 三 、 动 因研 究 中国家 有 成本 优势 , 发达 国家必 须通 过 重台 沦 界时 丁 产业 转 干 动 囚研 究 ,呈 现 产 、转 移 来摆 8成 本劣 势 , 现重 合产 业价 j ; I l , 兑 实 r l 从宏 观层 面 ( 罔家 和 域 )发展 中观层 值增 值 。V ro ・ (96 e1 1 R 19 )产 晶 命 蒯期 ]] 叫 ( 业 和 品 )最 后至 微 观层 面 ( 业 ) 论认 为产 业转移 足介 、为顺 应产品生 命同期 企 I 的趋势 , 成具 有代表 的解释 产业 转 移现 变 化 ,回避 比较 劣势 的被迫 性 行为 ,产 业转 形 象 学说 。 移始 于产 品和技 术完全 标准化 以及 国内市场 M E NB SN S 坝 代 商 业 OD R U IE S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因素——以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为例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因素——以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为例
/
年 # 和 印度尼
2 5
、 ,
接投 资和产业 转移就越 有利 更容 易建 立 起 垄断地位
由于不 同国家之 间存 在生产技 术水 平 管理水平 的差异 因此 不 同国家具有 不同的生产 函 数 发达 国家 生产技术和管
理经验先进
, 。 、 ,
西亚
5
、 、
年 # 相 比 也 分别 只 占

所 以应 尽量把
,
劳动生产率 是反映生产技 术水平 和
。 、
术 吸收 问题 越 有效果
,
技术差 距越小
产业 转 移 同时产 业
” ,
管理 水平 的一 个重要指标 与美国 日本
, 。

所 以技术 差距 小的企 业 或 产
, ’
德 国和韩 国等国家相比 我国许多产业 的 劳动 生 产率存在着很大差距 表 #
00 / ) 5 00 4
出版社
+ 【, .
, , ,
其 中大
多数是资本 技术密集度较 高和规模 经 济 要求较高的行业
与发展 白皮书
因为他们将 市场 开拓 放在首
)/!#来自/00!年
)

日 国务院第
2


劳动力价格的差异
,
我们 共 同的未 来
,
王 之 佳 等译 吉
,
次常务会议 讨论通过 # 出版社
,
北京 中国 环 境 科 学
,
和 ) 4
25
在 制造 业 内部
我 国与
最 先进 的技 术转 移到 国外 的分支 机构 由于 各个产业 的技术密 集度不 同
, ,
美 日 德三 个发达 国家 和韩 国 其 制造

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对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思考

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对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思考

和 产业 结 构 不 断 优 化 升 级 的客 观 需 要 , 然 导 致 产 业 在 国 家 必
( 区) 地 间梯 度 转 移 。产 业从 高 梯 度 ( 层 级 ) 国 家 ( 区 ) 高 的 地 向低梯度 ( 层级 ) 低 国家 ( 区 ) 移 , 结 果 既 带 动 了 产 业 地 转 其 移出国 ( 区) 业结构优化升级 , 提 高了产业 移入 国( 地 产 又 地 区 ) 业 结 构 的层 次 和水 平 。 产 所 谓 比较 优 势 概 念 , 于古 典 贸 易 理 论 , 在 绝 对 优 势 源 是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提 出来 的 , 核 心 思 想 是 : 与 国 之 间互 利 贸 其 国 易 的 基 础 并 非 绝 对 成 本 差 异 ( 对 优 势 ) 而 是 相 对 成 本 差 绝 , 异( 比较 优 势 ) 比较 成 本 相 对 差 异 有 两 重 含 义 : 是 同一 。 一 国 家 内 部 生 产 不 同种 类 商 品 的成 本 差 异 ; 是 不 同 国家 之 间 二 生 产 同 一 种 商 品 成 本 的 差 异 。一 国 在 特 定 产 品 生 产 上 的 比 较 优 势 取 决 于 这 种 相 应 成 本 差 异 。这 种 差 异 是 由 于 国 与 国
进 入 2 世 纪 以 来 , 随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发 展 , 来 越 多 1 伴 越
梯 状 差 异 , 现 了 产业 间 的 梯 度 差 , 按 高 低 不 同 呈 阶 梯 状 出 并
排列。
的 国家 ( 区 ) 依 据 各 自的 比 较 优 势 , 自身 的 资 源 禀 赋 、 地 , 从
第2 7卷 第 3期 2 O年 7月 01
江汉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l f inhnU iesy Sca S i cs ora o J g a nvri ( oi ce e) a t l n

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关于对外开放和我国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目前理论界明显存在着两种不同倾向性意见。

对此笔者大体归纳如下: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要尽可能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技术;民族产业是次要问题,只要在中国土地上生产、纳税、增加就业既可;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应主要由市场决定,主张搞“产业政策”是沿袭计划经济的思路。

第二种意见:强调在开放条件下保持民族经济独立性;主张适度开放,吸引外商投资也要适度,注重经济(产业)安全;需要国家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有必要在战略性产业领域中争取赶超。

上面两种不同倾向,实际上隐含着对国际环境、国家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的分歧。

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因为今天国有企业和产业结构的很多问题,根源还在于旧体制改革不彻底和新的市场经济秩序没有完善。

但对在国际竞争面前要不要坚持自己的产业独立性、要不要保护和扶持民族战略产业的问题上,笔者不能同意第一种意见。

很多文章倾向于用“全球化”、自由贸易代替经济发展,好像只要“放开”搞自由贸易、按比较优势论办事,发展中国家就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好像这就是发展战略的核心。

而贸易保护、产业发展政策,都是“计划经济的余毒”,是保护落后。

我们应该承认,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原则,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后进国家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但是这个理论的缺点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对待发达——不发达经济之间的分工问题,所以是“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

它解决不了长期经济发展问题(比如说,解释不了为什么日本韩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这么快)。

静态比较优势论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理论武器。

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代表着物质资本运动的经济变量的变动,而且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性运动。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经济变量的变动,都是由经济关系的动所引起的,而经济变量的变动又会引起经济关系的变动。

脱离经济关系的经济变量的变动是没有的,不以经济变量的变动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的变动也是没有的。

当我们考察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时就会看到,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处于不同产业成长阶段的国家之间不同产业的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分配关系。

这种经济关系的演进,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e。

经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大分工,即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产业大分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工业国与初级资源产品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

现在,国际经济关系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知识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分析将阐明,在第三、四阶段,国际产业转移赋予这两个阶段的国际经济关系性质以全新的内容。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移动,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国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在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基础之上,形成一种新的贸易与投资的利益分配的国际格局。

;发展中世界的产业分化为产业再转移创造了前提条件。

产业再转移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既包括经过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比它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也包括发达国家把曾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产业撤退出来并移入到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这里我们先分析前者。

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萌发于70年代,加速发展于80年代之后。

根据资料,1979年之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件数为319件,中国台湾为136件;1980—1986年,韩国为335件,中国台湾为115件。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变化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变化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变化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变化所引导的。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改变时,其产业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例如,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其生产成本增加,这时企业可能会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

另一方面,如果某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会得到提升,这时其他国家的企业可能会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该国,以便获得更高的效率和竞争力。

变化趋势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趋势:
1. 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不断加快,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并购活动不断增多。

2. 亚洲和拉美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成为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3. 跨国公司将更多的重点放在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的转移上,而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将越来越少。

4. 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国家将会成为新的全球工厂。

总之,国际产业转移是全球化经济中的重要现象,它不断变化的规律与趋势对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总结1.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指出不同国家在生产不同商品上有绝对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2.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其相对优势商品的生产和出口,通过国际贸易互利共赢。

4.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关税是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进口许可证和技术标准等。

5.汇率:是货币之间的比率,决定了国际贸易的相对价格和竞争力。

汇率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6.汇率制度:包括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是国家将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维持一定汇率,浮动汇率制则由市场供求决定。

7.贸易平衡:指一个国家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差额。

贸易平衡包括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两种情况。

8.汇率政策:政府通过干预汇率市场来影响本国货币的相对价值。

汇率政策可以是直接干预(如买卖外汇)或间接干预(如调整货币政策)。

9.国际金融市场:包括外汇市场、国际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

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资金并帮助调整国际收支。

10.国际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建立生产设施或购买企业股权,证券投资是指购买其他国家的股票和债券。

11.跨国公司(MNC):指在不同国家拥有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公司。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实现在不同国家间的资源配置和市场进入。

12.国际收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的总和。

国际收支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流动等。

13.汇率风险管理:企业和投资者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来降低外汇波动对收益的影响。

14.发展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及原因:发展经济体通常具有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等优势,但面临技术落后、市场准入困难等挑战。

15.国际贸易政策工具:包括关税、配额、补贴、反倾销等。

国家通过这些工具来保护本国产业和调整国际贸易关系。

这些知识点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比较优势极限论与国际产业转移

比较优势极限论与国际产业转移

比较优势极限论与国际产业转移作者:王雷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0期摘要: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产业转移之后,规模经济的存在促使行业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国际分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行业产量增加的速度一旦超越世界市场需求增加的速度,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

而且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的收益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好处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一直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

所以,发展中国家长期按照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为此,必须把国家创新竞争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有效结合起来。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经济;极限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46-02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解释国际贸易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仅仅在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存在比较差异时仍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可能。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发达国家一般将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整体转移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自己保留了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而把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产业整体或部分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落后国家。

发达国家或地区把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

这有利于产业转出国把资源要素从传统产业部门中释放出来,为新兴产业部门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开辟更大的空间,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的再造。

对转入国而言,在承接产业和企业转入的同时,往往还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技术会被移入国家的相关产业模仿、消化和吸收,提升移入国产业技术水平,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和动力。

总之,不管是产业转出国还是转入国都存在规模经济的事实。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模式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模式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成为各国之间经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而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国际分工模式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探讨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主要指出通过国家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各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都会存在比较优势。

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某些商品生产上具备相对优势,从而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

比如,一个国家的土壤适合农业,那么它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出口获得更多的贸易收益,而另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通过资源的开发和出口获取经济利益。

通过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模式逐渐形成。

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化程度,在特定领域内展开的专业化生产活动。

通过国际分工,各国可以减少无效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国际分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垂直分工是指各国在不同生产环节上的专业化分工,也就是所谓的“组装线模式”。

这种模式常见于制造业,例如汽车制造业,不同国家负责不同零部件的生产,然后进行组装和销售。

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实现规模效益的最大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水平分工则是指各国在同一产业中的合作与竞争。

例如,高技术产业中,各国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共同发展并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分工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国际分工模式的存在和发展也反过来验证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可行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比较优势决定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则进一步加强了各国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模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各国可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分工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较优势理论则为理解和解释国家间的贸易及其分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的概念出发,探讨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应用与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利用比较优势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1.1 定义与起源比较优势是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在19世纪初提出的一个基本经济理论。

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也能通过专注于自己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商品生产,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意味着,国家应该专注于自己能够以较低机会成本生产的商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1.2 比较优势的核心理念比较优势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国际贸易利用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而不是简单的绝对优势。

即使一个国家可以在所有领域都比另一个国家生产得更好,但如果它在某些领域(例如某种特定商品)生产成本较低,那么,它仍然可以选择专注于这些领域,并通过与其他国家交换产品来实现互利共赢。

二、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自身特点、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专注于特定商品或服务的生产,通过相互交换满足需求,这样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2.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历史上,国际分工并非一蹴而就。

随着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从最早的农牧业、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开始形成显著的产业结构差异。

同时,开发中国家的参与逐渐改变了全球制造业格局,形成了全球产业链体系。

2.2 国际分工的重要性国际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使各国得以专精于某些领域,通过专业化带动技术创新和发展。

同时,它也促进了各国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三、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的关系3.1 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基础比较优势为国际分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同国家由于自然资源、劳动成本、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在某些领域表现出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在全球化背景下,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通过比较各国生产同一商品所需的机会成本,得出在不同产品上各自的比较优势。

而国际分工则是指各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将生产要素用于最有效率的生产活动,进而实现国际间产品与服务的交换与合作。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一国在所有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只要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更低的机会成本,就应该专门从事这种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或服务。

这样,各国在特定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较优势理论:假设国家A和国家B都同时生产汽车和电脑,其中国家A生产一台汽车需要100小时,而生产一台电脑只需要50小时;而国家B生产一台汽车需要120小时,生产一台电脑需要60小时。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在电脑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国家B在汽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如果两国进行贸易,并分工生产,可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国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各国之间进行国际分工,使每个国家专注于自身的特殊优势领域,通过贸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国际分工使得全球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提高了全球经济效益。

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通过相互贸易来满足各自需求,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发达国家可能专注于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可能专注于原材料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这种分工模式使得各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实现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比较优势与竞争尽管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为各个国家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需要面对竞争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成为各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在全球价值链日益复杂和密切的情况下,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协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引言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国际上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基地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现象。

这种转移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包括成本优势、市场需求变化、政府政策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和挑战。

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推动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这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在这些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并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商品。

此外,某些国家还提供了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投资。

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可以促使产业转移。

随着全球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跨国公司可能需要将其生产基地放置在更接近目标市场的国家。

这样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和交货时间,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对于国际产业转移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些政府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和减少营商成本的措施。

例如,降低税率、放宽外商投资限制等措施可以吸引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基地迁至该国。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对转出国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出国家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产业转移可能导致转出国失去市场份额和工作机会,尤其是对于依赖特定产业的国家来说。

另一方面,转出国可以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对转入国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家的影响也是复杂的。

一方面,转入国可以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和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刺激就业增长。

另一方面,转入国也可能面临来自转出国的竞争和技术依赖性的挑战。

全球经济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经济也有重要影响。

首先,产业转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了生产要素,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全球资源配置的重新安排。

其次,产业转移也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国际产业转移的挑战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不稳定的政治环境。

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_许崴

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_许崴

2011年8月第4期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Finance University总第108期【经济研究】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许崴1,魏攀2(1.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0;2.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增城511300)摘要:以西方古典区位理论为研究基础的国外产业转移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主要包括:“雁行模式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国际投资折衷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

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转移路径、产业转移动因、产业转移模式与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

顺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迫切需要,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将会迅速拓展与深化,基于产业细分与地区细分的研究也将逐步成为主流。

关键词: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87(2011)04-0064-04〔收稿日期〕2011-06-08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双转移战略与城镇化发展联动研究(9151064101000112)”。

作者简介:许崴(1977-),男,天津宁河人,经济学博士,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一、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国外产业转移理论在20世纪下半叶逐渐形成,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通常采取FDI 的形式,西方经济学家大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命题下研究产业转移,并未形成产业转移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始于西方古典区位理论研究,故此,有关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综述便要从西方古典区位理论谈起。

1.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采取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生产要素对区位分布的影响,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企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自发行为,由于不同的地点、市场以及技术条件,使得企业面临不同的成本与收益的取舍,从而做出不同的区位选择决策。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国家间的贸易活动愈加频繁。

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关系也逐渐加深,国际分工与合作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其不仅解释了国际分工的产生原因,同时也为国家的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指导。

本文将深入探讨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的内涵、原理及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比较优势的定义比较优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在19世纪提出。

相比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产品生产上的相对效率。

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依然可以通过专注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参与国际贸易,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具体来说,比较优势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等。

生产技术:反映了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的技术差异。

教育和培训:影响劳动者的技能和效率。

政策环境:包括政府的贸易政策和市场导向。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各国可以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利益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国家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交换。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分工,国际分工强调的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合作关系。

在这种框架下,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了效率,实现互利共赢。

在实践中,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分工:各国专注于产业链中的特定环节,例如一国负责原材料供应,另一国则专注于制造与组装。

区域分工:行业集群通过地理集中形成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例如中国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美国的硅谷科技创新区等。

企业间合作: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与利用,推动国际生产服务网络的发展。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之间的关系比较优势是推动国际分工的重要驱动力。

各国根据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例如,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大量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如纺织品和玩具;而发达国家则可能在高技术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例如高端电子设备和软件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优势 的产业 上优势进 一步扩大 , 结果是 产能过剩 加剧 , 贸 易摩擦不 可避免 。 下面我们以中国和美 国为例来解释 比较优
势 极 限论 。
的“ 边 际产业 ” 整体转移给其他发展 中国家 , 自己保留 了生产 高附加值 产品 的产 业而把生产 低附加值 产品 的产业整 体或
部分转移到具有 比较优势 的落后 国家 。
端 。 在 比较 劣 势 的 产 业 上 劣 势 更 加 明 显 , 在产 能 过 剩 具 有 比
1 8 1 7年 , 英 国古典经 济学家李嘉 图在其名 著《 政治 经济 学及赋税原理》 中, 批判地继承 了斯密 的绝对优势理论 , 提出 了解释国际贸易具有普遍意义的 比较优势理论 , 认 为国际贸 易的基础不仅仅在于两 国劳动生产率 的绝对差异 , 存在 比较 差异时仍有国际分工和 贸易 的可能。国际产业转移与 国际分 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 发达国家一般将本国不具有 比较优势
分工 、 国际 贸易 和国际产业转移 。一方 面每个 国家只能选 择 若干具有 比较优势 的产业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 规模经济
的计算机 比转移前增加 4 3 %, 中国生产 的棉 布比转移 前增 加 1 0 0 %。 中美进行计算机与棉布的交换 , 交换 比例为 1: 5 0 , 贸
的存在会 促进该行业劳动效率 的提高 , 这些 行业 的产量持续
2 0 1 4年第 3 0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OM I C RES EARCH GUI DE
No . 3 0, 201 4
总第 2 4 8期
Se r i a l No . 24 8
比 较 优 势 极 限 论 与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王 雷
( 郑州大学西亚斯 国际学院 , 河南 新郑 4 5 1 1 5 0 )
大幅度增加。 发达 国家从 国际产业转移 中获得 的利益越来越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 1 9
易后美 国消费计算机 8 单位、 棉布 1 0 0单 位 , 中 国消 费计 算
机 2单位 、 棉布 2 0 0单位 。产业转 移带 给美国的利益是计算
仿、 消化和吸收 , 提 升移 人国产业 技术水平 , 通过产业链 的延
伸开辟新 的产业发 展空间 , 激发 自主创新 的潜能 和动力 。总 之, 不管是产业转 出国还是转入 国都存在规模 经济的事实 。
二、 比较优 势极 限论
假定 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 按 照 比较 优 势 理 论 来 进 行 国 际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6 0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 2 0 1 4 ) 3 0 — 0 0 4 6 — 0 2


传 统 的 比较 优 势理论
大, 承接产业转移 的落后 国家获得 的利益越来越少 。如果产
量在 一定 时间之后 超过 国际市场 容量 , 一旦超越这样 一个时 间极 限 , 产能过剩 , 超越 外国消费者的购买力 . 夕 国就会有巨 大动力产生贸易摩擦。另一方 面更重要 的是长期按照 比较优 势进行 国际产 业转移 , 发达 国家越 来越 占领 产业结 构 的高 端, 而承接 产业 转移 的落后 国家越 来越 处于 产业结 构 的低

要: 按 照传 统 的 比较 优 势 理 论进 行 国 际产 业 转 移 之 后 , 规 模 经 济 的 存 在促 使 行 业 劳动 效 率 的 大幅 度 提 高 。 国
际分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行业产量增加 的速度一旦超越世界 市场 需求增加的速度 , 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将 不可避免。
而且 发 达 国 家在 国 际产 业 转 移 中获得 的收 益 和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好 处远 远 超 过 发展 中国 家 。发 展 中 国 家在 承 接 产业 转
分别 比转 移 前 增 加 1 单位( 1 l %) 和6 0 单 位( 2 5 %) , 美 国 生 产
移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 区。 这有利于产业转 出国把资
源要素从传统产业部 门中释放 出来 , 为新兴产业部 门开展产 业技术创新开辟更 大的空间 , 实现 国家竞争优势 的再造 。对 转入 国而言 , 在承接产业 和企业转 入的 同时 , 往往 还会引进 先进技术 和管 理经 验 , 这些技术会被移入 国家 的相关产业模
移过 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一直 处于产业结构的低 端。 所 以, 发展 中国家长期按照 比较优 势承接 国际产业
转移将 陷入 比较优势 陷阱。为此 , 必须把 国家创新 竞争 力、 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有 效结合起 来。
关键词 : 比较优 势 ; 国际产业转移; 规 模经济; 极限
发 达 国家 或 地 区 把 失 去 比 较 优 势 和 竞 争 优 势 的 产 业 转
假定美国计算机 的劳动效率是 1 0单位 / 劳动 日, 棉布 的
劳动效率是 3 0 0单位 / 劳动 日; 中国计算机 的劳动效率是 5 单 位/ 劳动 日, 棉布 的劳动效率是 2 5 0单位 / 劳动 H; 美 国在计 算机生产上具有 比较优势 , 因为计算机的生产效率是 中国的 2 ( 1 0 / 5 ) 倍, 而棉布 的生产效率 只是 中国的 6 / 5 ( 3 0 0 / 2 5 0 ) 倍。 中国在棉布生产上具有 比较优势 。 按照 比较优势分 工 , 美国把棉 布转移到 中国生产 , 中国 将专 门生产棉布 , 美 国专 门生产计算机 。那么转移前美 国生 产、 消 费计算 机 7单位 和棉布 9 0单位 ; 中国生 产 、 消费计算 机2 单位 和棉 布 1 5 0单位 。中美合计 生产计算 机 9单位 、 棉 布2 4 0单位 。国际产业转 移后 , 美国专 门生产计算 机 1 0单 位, 中国专 门生产棉布 3 0 0单位 。计算机和棉布 的世 界产 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