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纪念,但甲午之战我们到底输在哪里了?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因1894年为甲午年,故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给中国带来了伤害和危机。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人民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中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共有以下几点原因:1.清朝政府缺乏远见,当时的清朝沉浸在自给自足的世界,闭关锁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轻视西方。

2.中国在甲午战争时的作战战略不佳,没有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因此没能寻求好时机出击,进行决战。

3.中国武器的落后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时清军的兵力处于劣势的地位。

当时在黄海中作战,但火炮威力不足,水洋北师的各艘舰艇年龄较长,养护不佳,马力不足,在战斗中处于劣势。

中国的近代史充满了血和泪的教训,在甲午战争中,中国人惨败,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下降,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也随之覆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被大大地加剧。

值得庆幸的是爱国人民在觉醒,探寻新的救国之路,中国在失败后必会重新站起来,继续向光明前进。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当时的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越来越强,因为产业革命出现了高潮,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急于寻找对外扩张的出路。

定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沉沦,此时的中国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处处尔虞我诈,纪律十分松弛。

当时欧美方面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都盯上了中国这块宝地,为日本实现侵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最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战争⾥中国惨败,究竟是什么使号称亚洲第⼀、世界第六的舰队如此不堪⼀击呢?下⾯是⼩编带来的关于甲午中⽇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甲午中⽇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原因⼀,军制 ⽇本⼈师从普鲁⼠,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建⽴了兵役制度和部队架构。

各师团的⼠兵受过良好训练,各师团兵种齐全,⽕⼒搭配适合 清军主⼒是淮军,各营⼈数不统⼀,训练不统⼀,号令⽅式不统⼀,怎么和别⼈⽐ 原因⼆,军官团 ⽇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效仿德国组建了陆军⼠官学校和陆军⼤学,所有军官都受过正规化训练,⽽且多年教育之下,训练更有素 清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裙带,⽽且军官缺乏训练,不理解现代战争 海军更是明显,⽇本⼈全盘学习英国,⽽我们这边还是⾃搞⼀套,知识不成体系,军官素质不⾏ 原因三,武器 凭⼼⽽论,清军的武器装备并不落伍,但最⼤的问题在于混杂,枪械种类过多,后勤复杂,打起来以后难以补给 原因四,⼠兵训练 清军缺乏训练,往往⼀看到对⽅就开枪,结果是早早把⼦弹打光。

⽽⽇军步炮协同更好 原因五,情报 ⽇军布设的有效的情报⽹,对清军分布、地形地貌了解深刻,⽽清军是两眼⼀抹⿊ 原因六,将领素质 ⽇本⼈远远领先,普遍具有国家观念,愿意为国献⾝,⽽清军将领⼀旦见识不好,马上就跑 ⽇军参谋副长,川上操六还曾⼏次⾃费到中国侦察淮军状况,这边有⼏个了解⽇本⼈? 原因七,最⾼指挥机关 ⽇本⼤战之初就组建了⼤本营,有完善的参谋体系,清朝这边还是⼏百年前的⽼套路,皇帝席指挥 综上所⽰,甲午战争是近代军队对封建军队的对抗,是⼀种不对称的对抗,清朝的失败理所当然。

甲午中⽇战争战前冲突 ⽇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

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波涛,宣布国威于四⽅”,蓄意向海外扩张。

1871年,近代中⽇两国签订了第⼀个条约《中⽇修好条规》,第⼀款就说:“嗣后⼤清国、⼤⽇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穷。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至1895年间,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民族自尊心的挫伤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失败,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遭遇到日本军队的严重打击,战争结果十分糟糕。

这使得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国家的威严受损,国人们感到巨大的耻辱。

这一事件对于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科技与军事落后甲午战争中,中国在军事技术和实力上落后于日本。

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策略都无法与日本相媲美。

这种技术和军事上的落后是由于清朝长期关闭国门,排斥西方文化的缘故。

而日本积极开放,引进西方科技,使得日本在军事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三、腐败政治体制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

清廷官僚体系庞大而腐败,各级官员的贪污现象严重,权力运行低效,这影响了军事的组织与指挥。

军队内部缺乏纪律,高级军官的指挥能力也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军队在战斗中没有统一指挥和明确的目标。

四、外交失利中国在甲午战争前期与其他大国的外交政策也存在失误。

在处理日本军事行动时,中国采取了强硬立场,以对抗日本。

这使得中国失去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而日本则趁机争取了其他大国的支持。

中国在外交上的失利也加大了战争的困难程度。

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民族主义觉醒:甲午战争使得中国人民对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意识,从而催生了中国民族主义和反对外来压迫的运动。

2. 改革与变革: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社会对体制、制度的反思更为深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改革的进程。

3. 进步思潮的兴起:甲午战争的惨败引发了对于国家现代化和科学发展的思考,推动了知识分子的进步思潮,发展了科学教育和现代产业。

4. 对近代化的助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政府意识到国家现代化的迫切性,推动了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改革与引进,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①思想方面:甲午战败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民族意识的缺失。

日本:上至天皇下至黎民,都非常重视这场战争,举国团结一致;清国:历来的愚民政策让许多老百姓对此战毫不关心,战争只是皇家的事,而清政府一直以来夜郎自大,希冀英国俄国等介入阻止日本,事前对战争的准备不足,仓皇应战事例:联合舰队主力战舰“吉野”号,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制造,使用新型蒸汽机驱动,航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装甲巡洋舰。

舰上火力配备15.2厘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厘米速射炮8门、4.7厘米哈乞开斯机关炮22门、36厘米鱼雷发射管5具。

“吉野”舰原是清国北洋水师预购,后因海军经费不足被迫放弃。

日本一直关注清国订购该款新型军舰的动向,政府动员全国官民的一切力量募捐,明治天皇也省吃俭用捐赠皇室用度。

日本终于购得这艘命名为“吉野”号的新锐战舰,大幅提升了舰队的作战实力。

②经济方面:清国:就整体而言,清朝领土面积广阔,税收量大,国力远远超过了日本,而且,洋务运动的开展,也为清政府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可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薄弱。

并且官员贪污严重,大量的财富落入私人的口袋。

而且,清朝的财政以国防为主,企业的管理体制缺陷非常多,造成了财富的大量浪费。

日本:在经历过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学习西方,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体系,各项财政收入与清政府相差不大,而且,日本的轻重工业水平远远超过了清政府。

举例:在战争之前,清朝修建铁路大约400多公里,而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共有轮船680艘,约110205吨,而清政府的轮船招商局只有轮船26艘,约22900③政治体制方面清国: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属于落后的皇权至上的封建体制,官场中派系林立,各个派系之间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官员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现象严重,并且清朝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

慈禧太后为修建颐和园,任意挪用海军军费,大肆挥霍。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原因

甲午战败谁之过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容忘记的重大事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全方位地探讨这次战争的背景及战争的原因,对吸取历史教训,振奋民族精神、免蹈覆辙不无裨益。

客观原因中日实力差距大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理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汇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排除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而在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依旧停留在农业社会,各方面落后。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李鸿章等人一味依靠外国调停,而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实力上。

清政府以为列强会“主持公理”,抱有过多的幻想与期待,他们希望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来遏制日本,解除军事对峙。

可是列强在中国扩张时虽然彼此间有利益冲突,但是他们在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攫取更大利益的想法是一致的。

日本战胜中国对他们来说有极大的好处。

所以列强并没有尽力去斡旋。

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的支持,以及其他国家的袖手旁观。

海军实力差距当时,清海军—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但这水分很大。

因为海军的军费大多被挪作他用,连炮弹如此重要的物资,里面也只是灌满了沙子,别的也就不用多说,没有了经费投入,海军是无法维持强大的。

而日本却是积极训练海军,造出许多吨位较大的舰船,有了与北洋海师抗衡的资本。

丧失制海权导致甲午战争彻底失败,北洋舰队作战失败构成了中国近代史厄运链上最重要的一环。

从双方海军实力看,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日本发动此次战争是预谋已久,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国策日本为此做了大量准备,积极训练海军,派出间谍等等,而清政府对此缺乏警惕,准备不足,甚至轻视日本。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及启示甲午战争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睡狮,使中国人再也不能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沉睡了,由此,维新和革命的思潮运动绵延不绝,驱动着中国人求进步、求发展。

有人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

这失败的原因就这么简单吗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一.政治方面甲午战争前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

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

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

这种主观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二.经济方面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

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

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

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国强盛,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整体上是占优势的。

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因为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

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足,试问这样,中国又如何能在战争中战胜军费雄厚的日本呢三.军事方面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

甲午之战败在哪

甲午之战败在哪

不能忘却的历史之(一)甲午之战,中国败在了哪儿C区高三八班高全靓121年前的9月16日,一个仍带炎热但已略感凉爽的初秋凌晨,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从大连驶出,与此同时另外一支庞大的舰队也从日本佐世堡军港快速驶出。

次日午后,震惊中外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大海战,黄海海战爆发,两个国家的命运,从那一天开始悄然改变……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回顾那段沉痛的记忆,或许我们更应审慎的去评判历史,理性地思考历史,冷静地反思历史。

黄海大海战,中国五艘军舰被击沉,两艘被重创,同时损失了近千名优秀的海军官兵。

日本虽然也有五艘军舰被重创,但是没有一艘被炸沉。

当今许多国人会指责当初因为北洋海军训练腐化,才导致了黄海海战失利。

然而,在我看来,说这种话的人实在是……不是军盲,也是军盲。

要知道,虽然清朝1894年海军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但是,这可仅仅是总吨位排名,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

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覆亡。

而且自1887年北洋舰队成军以后,清廷借口经费不足导致其“七年未添一舰”(李鸿章上书光绪),1891年户都尚书也就是那位百日维新里一时风光的翁同龢上书光绪帝,完全停拨了北洋海军的军火采购费用,造成北洋舰队严重弹药短缺。

而与此同时,日本正“倾全国之力,筹备海军”(李鸿章上书光绪),在此消彼长中,到1894年北洋海军已优势不在。

但是,要说兵员松弛,那就是纯属臆断了,北洋海军成军之初,在英国总教习琅威里的训练下,实力达到巅峰,琅威里也为北洋海军的训练倾尽了心血,甚至“如厕亦发旗语操之”。

后来,琅威里在北洋海军将领定远舰管带(相当于舰长)刘步蟾的排挤下愤而离职,但是北洋海军的训练却并未因此而松懈,黄海海战后日本舰船战损统计中指出日舰被击中的多为炮塔,水线,烟筒等要害部位,由此可见北洋海军训练水平是不低的,而日后的威海卫保卫战中,北洋海军的表现更加不俗,在支援陆上炮台的战斗中清军摩天岭炮台失守,随后北洋旗舰定远号上的官兵用305mm的克虏伯重炮在5000多米距离上一炮炸死了在摩天岭炮台上拍照炫耀的日本陆军安纯少佐旅团长,在随后几天威海卫陆上各炮台相继失守,而炮台上300多门日本围攻半个多月都未成功摧毁的重炮却被北洋舰队半天之内悉数炸毁,如今在威海海滩北角还有一门被定远拦腰炸断的克虏伯重炮,从这方面来说,北洋舰队的训练水平可不是一般的高,那可是相当的高啊!所以说很多人所说的北洋官兵贪生怕死,纪律松弛导致战争失败是完全错误的,而至于炮管晒衣等更是日本栽脏中国的无稽之谈。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

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呢?以下就是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缺乏预见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

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

”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_3000字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_3000字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甲午战争最终以清军失败而告终。

清军失败原因,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一、武器装备的相对落后是清军战败的重要原因甲午战争时期,清军武器装备如何对于战争结局来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装备又是怎样的呢?回答是肯定的,与日军相比,清军装备在许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

众所周知,清军装备近代化是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初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特别是在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清政府感受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

为了强化自己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心用洋枪洋炮来装备清军。

为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洋务派即在清政府支持下开始了军工企业的建设与生产,并开始用洋枪洋炮来武装清军了。

这一过程虽然开始的比较早,但一由于清政府财政的拮据,另外也由于清满族贵族愚昧无知、得过且过,政治上缺乏远见,故这一过程进行的相当缓慢。

等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一过程远没有完成。

据估计,甲午战前,清军新式武器更换率只能达到或不足钧%左右,调往前线与日军作战军队的更换率只有60%—70%(如聂士成在成欢作战清军更换率只有70%,平壤清军更换率只有60%多一点),东北练军的更换率只有40%。

(如吉林将军长顺所辖17营3哨,“开斯、毛瑟等枪无多,大半来福枪、快枪,余则以刀矛充数”。

山东“旧存军械本属无多,(战争爆发后)现经各营纷纷请领,几无以应。

且尽系旧式枪炮,难以及远”。

沿海部队“后膛枪仅存千余杆,又次之次者,无以制敌”。

许多部队只好“配以旧土枪及故前膛来福枪”。

“湖南并无后膛枪,湖北亦甚少,仅有林明敦数百枝,弹太少。

”甲午战争爆发后,吴大激受命帮办军务,所辖23营3哨(应为1 1700余人,实际达不到),仅有各种枪枝4600枝。

北京保护外国使馆的中国士兵拿的是“大刀长矛”。

中国西南地区(如云南),“士兵们手中”“根本没有枪炮和军火储存”,即使有武器,也都是生了锈的或没有弹药的。

甲午战争为何失败抗日战争为何胜利

甲午战争为何失败抗日战争为何胜利

甲午战争为何失败抗日战争为何胜利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仿佛很“意外”的败给了日本。

关于这一点,一直让后人匪夷所思。

但是综合考察一下当时中国的状况,也许我们会发现:依照当时中国的状况,如果不战败才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这里便就这个问题,浅薄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其实在甲午战争之前,对于中日战争双方,西方国家普遍是对日本抱着怀疑态度的。

外国报刊都不约而同的认为:日本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一家德国报纸,甚至说:“日本的举动,不亚于以卵击石。

”,“中华帝国有庞大的陆军,强大的海军,坚固的海岸堡垒”1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攻破的。

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日本不仅打败了中国的陆军。

还摧毁了中国的海军,并强迫中国签定了苛刻的《马关条约》。

事情怎么会是这样的呢?还是让我们来比较比较中日战前两国的情况吧。

一、中日政治之比较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帝国,但却没有一个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王朝实际上有两个最高政治主宰,有两条旨令传承体系,并且随着皇帝年龄的增大,在权力分配问题上,两个最高政治主宰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因而引发了所谓的“帝党”和“后党”之争。

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政治统治核心实质上已分裂了。

一个分裂的政治统治核心是很难引导一场战争走向胜利的。

因为政治核心的分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政策上的摇摆。

一个摇摆的政策是无法对一个战争有正体性、统筹性的安排的。

于是,战争只能处于一种应对状态而不能作出什么主动性的动作,失败便有了可能。

另外,朝廷大员之间也存在很大矛盾。

最突出的是翁李矛盾。

翁李矛盾是由于一系列的矛盾而造成的。

如私人恩怨、政见不和等2。

这一对“将相”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使王朝的政局无法沿一个稳健的方向发展。

两者互相猜忌,翁以为军队为李的私人,李以为翁以台谏为其私党。

翁对李的军队多般掣肘。

李则忧忌翁的台谏,不敢过于发展自己所统率的军队,结果造成了中国军队渐渐积弱不振。

而此时的日本经过“王政复古”,“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作为日本帝国唯一的政治核心的地位已经确立了。

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探秘

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探秘

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探秘
根据史书记载: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就确立对外扩张的国策,宣称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要求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国力的增强,日本制定了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扩张的计划。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帮助镇压。

日本乘机派兵到朝鲜,制造事端,对中国开战。

虽说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然而中国的一败涂地有必要让我们探究一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因进行了洋务运动,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装备先进,军事技术力量过硬。

甲午海战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

当时,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

然而,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原来,甲午中日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

那个日本间谍看到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就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由此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

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今天还要坚持以史为镜,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发展美好的明天。

同时谨记:“细节决定成败”、“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

一直在纪念,但甲午之战我们到底输在哪里了?

一直在纪念,但甲午之战我们到底输在哪里了?

这也是近代史上最常见的论调:外国人的到来就是侵略,接近外国人及其有关的一切东西即汉奸,排外即爱国。这一观点为一些史学家所继承,将广州、福州抵制英国人进城,视为一场反侵略斗争。
既然排外是一场反侵略斗争,那么,不排外的人自然是站在对立面的,妥协,投降,汉奸!
神光寺事件与徐继畬
1850年夏天,两名英国人援引《南京条约》,向侯官县(今福州市区)的县令申请到城里居住。获得批准后,他们在神光寺租了几间房,一个开始传教,一个给人看病。
军事实力悬殊,战争的结果自然惨烈:
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张莉的最新统计,在鸦片战争中,英军共死亡71人、伤400余人,而清军死亡3100人、伤4000余人。其中英军代价最惨重的镇江之战也不过死亡39人、伤130人,而清军死亡239人、伤264人,还有68人下落不明。经常是对方零星受损,我方接二连三地有人牺牲,炮台被毁,将领殉国。
不过,今天仍有一些言论认为甲午战争之败,败在汉奸,败在意外。典型代表是中学历史教科书,所持的观点仍是因为李鸿章避战求和,导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避战的理由则是为了保存其个人实力。至于《马关条约》,则被视为卖国条约。“卖国”二字,就很能说明这种思维模式的心存侥幸:
如果李鸿章不那么自私,或许战争就能打赢了吧?
读书至此,禁不止会顺着这思路遐想:
如果中国多几个林则徐这样的人,鸦片战争是不是就不会输了?
如果皇帝不是战和不定,而是一心抗英,这仗是不是还有可能打赢了?
在提及其他战争时,这种论调一再出现,比如中法战争,本来刘永福已经胜利了,正准备攻占河内的时候,突然朝廷下令撤兵。刘永福希望缓些时候撤兵,但是未被采纳,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又如抗日战争,蒋介石应对消极,甚至秘密命令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日本人不费一枪一弹就占据了东北。

甲午,为何一败涂地

甲午,为何一败涂地

甲午甲午:为何一败涂地?120年前明日,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次年,北洋水师覆灭、马关条约签订,中国陷入深重灾难。

两个甲子过去了,很多中国人仍不明确战败的真正原因,最近和朋友聊,得到最多的观点是:大清只看到了大陆上的利益很大,没有看到海洋上的利益,说的对也不对。

现在中日关系非常微妙。

围绕钓鱼岛的一系列冲突,导致中日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

日相参拜靖国神社,甚至解禁集体自卫权,使得甲午之耻又成热点。

日本侵略中国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所以今年这事就特别的热烈。

加上南海的冲突,海洋显得更重要了,这也是我们突然出版竖版地图的原因。

有人说韬光养晦的日子过去了,但我们不应忘记甲午失败的真正原因:军队腐败,政治制度腐败,国民愚昧,国家失去凝聚力,历史有时何其相似!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幕:身处战区的清朝百姓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完全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同。

在日军占领的大清领土上,当地百姓不但完全配合日军,并且在提供劳力,保持治安等方面积极帮助日军,以至于随行的日军记者有“箪食壶浆”之叹。

这一情况并不只出现在少数地区,而是在战区普遍存在。

为何会出现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让我们来探究这一情况背后的玄机。

民心民心:百姓纷纷助敌清朝的百姓为何阻止自己的军队,却对入侵的日军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因为中国民众未能形成空前的热情,而当时日本民众狂热支持甲午战争,面对中日之战,日本臣民“如醉了一样,全国各地连贫民都把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也想贡献出来,一天只有20钱的劳动者们也捐献10钱,竟连给小孩压岁的几个铜板也用布包好后贡献出来。

”日军开赴朝鲜和中国时,在出发地所到之处,“到处挂满国旗,各家口挂着灯笼”,“时而有烟火升空,紫色、白色的烟焰腾空而起”。

“‘帝国万岁’的大旗和鼓掌祝贺的民众队伍,各站大同小异。

”甚至虽“穷乡僻壤”“村童群集,竖起大旗高举灯笼,冒着盆大雨在站外高唱军歌。

”日本国民形成空前的支前。

而清朝的情况却是相反的。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之一。

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1. 军事设备和战略落后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军事装备和战略观念相对滞后于西方列强。

清朝的军队仍然沿用古老的战术,缺乏现代化的装备和军事训练。

与此相反,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帮助下迅速实施了现代化改革,建立了先进的军事体系。

这使得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

2. 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内部存在着权力分散和指挥混乱的问题。

清朝政府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体系,各方势力各自为战,导致指挥失调和协同作战的困难。

而日本军队则通过高效的指挥系统实施了整体作战,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中国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3. 政治腐败和军队士气低落清朝政府当时的腐败和内忧外患问题也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军队内部缺乏纪律,士气低落。

与此相反,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军队的改革和纪律建设,士气高涨,为胜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4. 外交策略不当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外交策略不当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清朝政府没有正确评估日本的实力,错误地估计了战争的持续时间和结果。

同时,他们没有有效地与列强进行外交斗争,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外援,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5. 民众支持度不高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民众支持度较低,这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清朝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无法凝聚民众力量来支持战争努力。

与此相反,日本政府利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有效地动员了整个国家的力量来支持战争。

总结起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军事设备和战略落后、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政治腐败和军队士气低落、外交策略不当以及民众支持度不高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的失败。

这场战争为中国敲响警钟,也促使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以适应世界格局的变化。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甲午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清朝甲午年)的一场中日之间的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然而,不幸的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

本文将探讨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立即进入战争的原因之一是中日之间存在的领土争端。

19世纪末,中国和日本都对朝鲜的影响力有着强烈的意愿。

朝鲜是中国东北和日本之间的一个桥梁,控制朝鲜意味着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然而,由于内外原因,清朝对朝鲜一直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导致朝鲜逐渐成为中日争夺的对象。

而日本对朝鲜的野心也使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当时的中国对外力量薄弱,无法有效保护朝鲜,这为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其次,清朝内部腐败和体制问题也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甲午战争前夕,清朝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官员贪污腐败,军队训练不力,装备落后。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内部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保守势力占据上风,主张保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时局的变化。

这导致了国家内部的混乱和矛盾,无法有效应对日本的挑战。

进一步说,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薄弱也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日本已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并提升了其海陆空军的实力,装备了先进的武器和军舰。

而当时的中国军队则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仍停留在旧的作战观念下,装备也十分落后。

这种军事实力的悬殊使得中国很难在战争中占得优势,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此外,外交上的失策也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战争前期,清朝政府没有通过外交手段尽力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也没有与其他国家建立起有效的联盟。

与此同时,日本在外交上却积极争取各国的支持,特别是通过与西方列强的合作,使得自己能够在战争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使得甲午战争的形势对中国不利,也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不仅使得中国失去了对朝鲜的影响力,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屈辱。

战争失败也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改革的进程。

120年前的那场战争,我们输在哪里

120年前的那场战争,我们输在哪里

120年前的那场战争,我们输在哪里
120年前的那场战争,我们输在哪里
■卷首语
惊涛拍岸,又是甲午。

甲午,也许是120年来,中国的小学生记住的第一个农历干支年号。

忘不了,120年前的甲午,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个华夏儿女记忆的深处,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最惨痛、最屈辱的部分。

1894年,舰沉黄海、兵败旅顺;1895年,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灾难接踵而至……
中国自此跌入最为黑暗无助的深渊,中国人民也从此奋起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兵败甲午,中国之命运因此而扭转,世界之格局与走向也因此而改变。

120年了,多少仁人志士在问:甲午之败,究竟败在何处?
是败于日本联合舰队的速射炮、开花弹?是败于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战术?是败于殖民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纵容、偏袒和庇护?还是败于慈禧太后营建颐和园的奢靡以及方伯谦之流贪生怕死临战而逃的将领?或是败于清廷的“帝党”、“后党”之争?
回望甲午,北洋海军沉没的舰只告诉我们:不仅落后要挨打,腐败也要挨打;军舰不如人要挨打,战略目标和军事体制、军事作风不如人也要挨打;没有现代工业作为大国的战略支撑要挨打,没有足以凝聚民心的现代社会制度也要挨打;封建的文化专制愚民政策要挨打,没有放眼天下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目光也要挨打……
“谈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中国已不是120年前之中国;世界已不是120年前之世界。

今日之中国,更需要对世界有清醒的认知。

谨以我们有限却认真的思考,敬献给当年为国家和民族血洒疆场的甲午英烈和先贤!
主编:郑蔚责任编辑:梁炀于颖张小叶。

甲午中日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作文

甲午中日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作文

甲午中日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甲午中日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政治腐败:清朝末年,国家统治腐朽没落,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严重分歧,朝廷分成帝后两派,各方势力往往贪图自保,无法做到全力以赴去应对战争。

2.封建制度落后:清朝实行封建制度,虽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未触及封建体制,腐败的体制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3.缺乏忧患意识: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本性及野心缺乏深刻认识和警惕。

在日本全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迫近时,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

4.依赖他国斡旋:寄希望于没有强有力军事手段作后盾的“公理”“道义”,放松了军事努力,没有将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

5.战略指挥不当:清政府缺乏积极抗战的战略思想,消极避战,不敢主动出击消灭敌人。

平壤战役中,主将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影响了整个战局;李鸿章为保存北洋水师实力,消极指挥,采取保守防御策略。

6.军地陆海无合力: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中心,也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海陆联合作战计划。

海军各舰队指挥权分散,无法统一调遣实施对敌作战,导致北洋水师独木难支。

7.缺乏海洋和海权意识:仅把海军看成运输船队的护航力量和陆地防守的辅助,没有主动开辟海上战场并争夺制海权,从而无法掌握战争主动权。

8.国力贫弱: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生产力落后于资本主义;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9.军队素质低下:北洋水师虽号称强大,但存在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靡等问题。

10.国民国家意识和国防观念淡薄:当时的百姓对国家的概念模糊,国家意识和国防观念几乎缺失。

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民族主义高涨。

11.海军建设问题:清廷的海军建设缺乏长期投入和持续发展,后期热情冷却,导致设备老化。

而日本则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并在舰船设计理念上及时更新,加强了速射炮建设,在海战中占据优势。

12.情报不足:对日本的军事动向和战略意图了解不够,导致在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历史上又是一个外向型的国家,但日本走的是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当年的甲午战争就是这样侵略别的国家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一是腐朽的政治体制。

面对战争,首先是领导集团必须有坚强的抵抗意志与决心,然而当时的清朝统治集团内部腐朽不堪。

慈禧太后为个人享乐,竟至国家于不顾,为生日庆典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皇家穷奢极侈,官员也是放胆胡来。

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艘军舰的钱只买了3艘。

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他“偷盗抵换”,供给海军的炮弹量少质差,致使黄海之战舰队炮弹缺少。

二是腐败的官僚体系。

李鸿章“有银数百万两,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岛开设洋行三所。

”有这样的背景,李鸿章不卖国就怪了。

有一事实是最好的验证,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购买3万吨煤炭和3000石大米,开战后部下建议停止供货,但李鸿章却说“订货在失和之先”,命令继续供货“以示信用”,而这些煤炭,正好用作进攻中国的军舰燃料。

连外国人都认为“李的立场值得深思”。

三是堕落的军队。

军队腐败导致军队训练荒废、纪律败坏,毫无战斗精神,即使再好的武器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1886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长崎,官兵上岸在妓馆闹事,引起事端,致数十人伤亡。

事后李鸿章不但不处理,还开脱说“武人好淫,自古而然。

”如此治军,北洋水师的军纪松弛也就有了源头。

水师提督丁汝昌原是陆军将领,任职十多年,既不懂海军也不去学习海军知识,甚至在基地刘公岛营造店铺,开设鸦片烟馆、妓院,出租给下级敛财,还时常因此与部下发生龃龉,生活更是骄奢淫逸。

这样腐朽的朝廷,这样腐败的官僚,这样堕落的军队,失败便是不可避免的。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启示侵略扩张的结果是走向毁灭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迫使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一下获得巨大的战争利益。

甲午之战,我们败在哪里?

甲午之战,我们败在哪里?

甲午之战,我们败在哪里?甲午之战,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一种痛,是一段不忍提起又不得不面对的历史,它的影响深远,改变了东亚的格局,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领先世界发展千余年的中华文明,为什么最后败在了一个撮耳小国?我想起了电视剧《团长》里龙文章的一句话:中国人死于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

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创造出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但也造就了国人的自以为是和不思进取。

天朝上邦,物足地丰?何必要向他人学习,这种思想根深地痼。

当郑和率领宝船七下西洋七十年后,麦哲伦才凭几条小船打通东西方的大门,更可悲的是凭着一个可笑的理由,竟将郑和历次航海的记录焚毁,现在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的记录中遥想当年壮观的历史,从此我们与海洋文明失之交臂,走上了一条闭关锁国之路,为向百年后的失败打上了伏笔。

反观我们的邻居日本,因为地理、资源条件所限,一直探索着向外部世界的发展之路,朝鲜就是他们的踏板。

虽然手段有些卑鄙,但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善于学习、团结、有向上精神的民族。

从唐朝的白江村之战、高句丽时期的联合百济与唐朝的对抗到明朝的朝鲜之战,他们一直在探索着向外发展之路,虽然在这些战争中先后败北,但他们不屈不挠,精神让人钦佩。

通过不断的学习,改变政体方式,加强国民素质,实行君主立宪制,终于在明治维新中取得了成功,走上世界强国发展之路。

我很赞同华裔学者黄仁宇先生的观点,他在著作《大历史》中的观点是这样的:分析一个时期的历史,不能只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上,要将这个时期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联系起来,才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眼光才不会受局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将这种观点应用用分析用于甲午之战前的历史,我们的眼光就立刻开朗了。

甲午之战,我们不是败在技术层面上,从技术层面分析的文章已经很多,我们是败在放弃了海洋文明,没有跟上工业革命的步伐,败在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败在了政治体制的革新,败在了学习、教育的失败。

不是军队单纯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福祸趋避之。一叹!
事实上,让林则徐名誉达到颠峰的主要事件,除了虎门硝烟,还有发生在他老家福州的神光寺事件。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通商五口,外国人按约到福州居住、经商,但是遭到了当地人的抵制,似乎清廷的政令出不了紫禁城。“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前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五口之中,他们又以福州为最重要,上海则是中、英双方所不重视的。”福州是抗英英雄林则徐的家乡,自然要继承英雄传统,更加排外。
这时候,林则徐们坐不住了,质问徐继畬为什么还不动手,并开始散布消息说他是投降派,甚至在大街上贴出了“某日定取夷人首级”的恐吓小报,吓得英国人两次跑到巡抚衙门来控诉并申请保护。徐继畬一边劝他们搬出城去,一边派兵在神光寺附近巡逻,生怕真的有人去搞谋杀,引发国际纠纷。这一下,林则徐们更愤怒了:你非但不对付他们,你还保护他们?你到底是帮中国人,还是帮外国人?
英、德两国不仅卖军火给中国,还有专人帮助训练中国的海军,英国教官叫琅威,德国教官叫式百龄。更让人意外的是,欧洲列强还允许中国人去他们那里留学,学习军事技术。福州船政学船开办几年后,于1877年开始派遣留学生到英、法等国学习,有的进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有的直接进了海军实习;后来有些赴德学习炮兵技术,因为据说德国的炮兵最强。在这批留学生中,有许多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如严复,如邓世昌、刘步蟾。这些人学成归国后,又担任了国内学堂的教官,传播着现代的军事技术。
又如鸦片战争,中国总兵力80万人,英军前期不过几千人,后期最多不过2万人,而且他们远道而来,我们在家门口打仗,80万人对2万人,怎么可能打不赢?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且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排名世界第八,那么排名世界第一的是谁?
你或许想到了,不是别人,正是英国。其次是法国、德国、俄国。
1835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虎门新造大炮40位,结果试放过程中炸裂10位,当场炸死一人、炸伤一人,没炸裂的大炮中还有5位有其他质量问题。在1842年的吴淞战役中,时任江南提督的陈化成亲自点炮,结果炮身炸裂,身受重伤。
据梁廷柟《夷氛闻记》记载,参赞大臣杨芳赴广州抗英时,发现“夷炮恒中我,而我不能中夷。我居实地,而夷在风波摇荡中。主客异形,安能操券若此,必有邪教善术伏其内。”于是采用马桶战术——搜集广州城的马桶,让其顺珠江而下,漂向海上的英军,试图以此破除英军的妖术。关于马桶战术是否属实,史学界尚有争议,但是这一轶闻所基于的事实却是比较可信的:清军在陆地上开炮,经常打不中敌船;敌船在海上飘来晃去的,却经常打中陆地上的炮台。
军事实力悬殊,战争的结果自然惨烈:
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张莉的最新统计,在鸦片战争中,英军共死亡71人、伤400余人,而清军死亡3100人、伤4000余人。其中英军代价最惨重的镇江之战也不过死亡39人、伤130人,而清军死亡239人、伤264人,还有68人下落不明。经常是对方零星受损,我方接二连三地有人牺牲,炮台被毁,将领殉国。
就这样紧赶慢赶,中国用20多年的时间,终于将海上力量的世界排名提到了世界第八。换句话说,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海军世界第一,中国海军还在第八名之外,这仗还有不败的可能吗?
中国的军力到底怎样
关于鸦片战争的过程,学者茅海建在其代表作《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有着详尽的论述。要而言之,主要有三点:
二、城下之盟,别无选择。
这也就不难理解,许多主战派战前态度强硬,战后却主张“抚夷”,甚至有悲观情绪。没有看到中英军事实力相差有多大,就不免心存幻想,进而对那些主和、被迫签约的官员抱有敌意,詈之为汉奸。
试问,仗打了两年多,牺牲者众多,难道个个懦弱怕事、不做准备的,只有林则徐一人既有决心又认真准备?关天培、陈化成等人不都是另一个林则徐吗?
再问,这时候换个不卖国的人去,会有不用签约的可能吗?
林则徐的幸运
今人多以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被革职为憾事,殊不知,这无意中保全了他的性命和声誉。若是坚守广州,安知他不会牺牲于正面交锋?一旦战败,被迫签订的人如果是他而不是琦善,那么他是否要背负汉奸的骂名?
巧就巧在,他被调走了,而且是调往内地。
三、船不如人快,兵不如人多,更糟糕的是,炮还不如人家的好。清军的火器还比较原始,多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夷炮,步兵则多用刀矛弓箭等。英军用的火器虽然样式相近,但拜工业革命所赐,冶炼技术更高,且采用了铁模铸炮,射击速度和精度远超过清军。两军对垒,且不说清军是否打得过英军,搞不好自己的大炮还会炸裂,伤了自己人。
李鸿章VS林则徐
今年是甲午年,今天是7月25日,120年前的今天,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近代以来,中国打了许多战争,但是这一场战争最有决定性意义,也改写了东亚的历史。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这个蕞尔小国打败了庞大的中华帝国,取代后者成为东亚的霸主。这种政治格局,甚至在今天仍有一定程度的延续。此前,中国虽然也打过多场败仗,像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但是中国并不认为自己输了,反而觉得不过是一场意外。如果我们抗战的决心再坚决一些,如果我们的汉奸再少一些,说不定就打赢了。但是甲午战争证明了,中国人已经不能再心存侥幸,比洋务运动更坚决的变革从此开始了。
一、中英舰船水平悬殊,使得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根本不具备主动出击的实力,只能放弃海上交锋而专注于陆地。清军实际上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想什么打、在哪里打,英军说了算。英军经常来了就打,打了就走,中方只能望洋兴叹。所以林则徐最多封锁珠江口,发现英军北上了,却无力追击。
二、船速之快,也决定了英军运兵速度快过中方。清朝虽有80万兵力,但这些兵力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且承担着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战争爆发的时候,真正能投入到战场中的终究是少数。而且路途之遥远、交通之落后,使得军队从内地调遣到沿海,经常要走上两三个月,往往部队还没走到那里,战斗已经结束了。
后来,在被贬伊犁的路上,林则徐给友人写了一封信,提及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这也是近代史上最常见的论调:外国人的到来就是侵略,接近外国人及其有关的一切东西即汉奸,排外即爱国。这一观点为一些史学家所继承,将广州、福州抵制英国人进城,视为一场反侵略斗争。
既然排外是一场反侵略斗争,那么,不排外的人自然是站在对立面的,妥协,投降,汉奸!
神光寺事件与徐继畬
1850年夏天,两名英国人援引《南京条约》,向侯官县(今福州市区)的县令申请到城里居住。获得批准后,他们在神光寺租了几间房,一个开始传教,一个给人看病。
不过,今天仍有一些言论认为甲午战争之败,败在汉奸,败在意外。典型代表是中学历史教科书,所持的观点仍是因为李鸿章避战求和,导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避战的理由则是为了保存其个人实力。至于《马关条约》,则被视为卖国条约。“卖国”二字,就很能说明这种思维模式的心存侥幸:
如果李鸿章不那么自私,或许战争就能打赢了吧?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都是一帮不想打胜仗、也不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吗?
更多论据,更多疑惑
认为战败的原因在于抗战的决心不够、汉奸太多的一大理由是,以中国当时的兵力和战备,是有可能战胜的,甚至可能打得非常漂亮。
比如说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八,日本海军不过亚洲第三、世界第十一。就这差距,怎么可能打不赢?
战争打了快三年,英军没有高级军官死亡,清军则有十多位高级将领牺牲,如蒙古族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如定海的三位总兵。英军更多的还是死于水土不服和远洋航行所引发的船只失事,鸦片战争期间非战术死亡约2000人。
战争打成这样,还有什么可嘴硬的?
我认同茅海建先生的两句话:
一、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越早结束越为有利!
如果主政的不是李鸿章,而是一名爱国人士,这《马关条约》或许就不用签了吧?
无独有偶,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科书在讲述鸦片战争时,也是持类似的观点,使人感觉要是多几个像林则徐那样的人,中国或许就不会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了。
历史教科书说,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驰。英军见广州守卫森严,便转而北上。厦门因为是林则徐好友邓廷桢在防守,同样无机可乘。最后,英军攻打浙江,占领了定海。然后道光皇帝心慌了,改剿为抚,撤办了林则徐,林则徐做了战败的替罪羊。林则徐被换走之后,中国非但没有迎来和平,反而是屡屡被打,屡战屡败,终至要与人签订《南京条约》。
具体而言,除战争前线的驻兵外,清廷还从各地调兵5.1万人支援,前后投入的总兵力约10万人。且这10万人分散在沿海各地,较之兵力集中的英军,并不占优势。据统计,在鸦片战争的12次较大规模的战役中,除了1841年5月广州之战和1842年3月浙东之战因各省援军而保持兵力上的优势外,双方兵力相当,有时候清军还不如英军多。
中国的近代海军始于1866年创建的福州马尾船厂和马尾船政学堂,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中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试图赶超欧洲在过去400多年发展起来的海军。如同所有的后发国家一样,中国这一时期的海军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而且欧洲列强似乎并不介意中国人购买他们的军火,也不介意中国人学习他们的军事技术。
甲午海战中的旗舰定远号、镇远号是1880年向德国订购的,两艘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是1879年向英国订购的。战前,北洋水师共有军舰25艘,基本上是购自这两个国家。而牵头促成这桩军火买卖的,不是外人,正是时任中国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
这也是许多守旧派坚决排外、认为战败纯属意外的重要理由之一。
说到林则徐,近代学者蒋廷黻先生的看法独到、犀利。他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一书说:“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