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两型社会_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模型分析_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两型社会构建中的政务公开问题探究——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视角
型社会”构建中的政务公开l闭题探究木——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视角李牧,关帅锋⑦双厘D≮学文叠学院,涮匕武汉430070)摘要:政务公开是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完善服务型政府职能方面很重要的一个制度,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
系统认识“两型社会”中的政务公开及其价值,并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从创建环境与资源政务公开网、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增强行政主体法律义务性等方面入手,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可以有效推动“两型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两型社会;政务公开;武汉城市圈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6_0145_03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下同),武汉将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
根据2008年5月30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大力推进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决议>相关内容,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体制。
实现重大决策的规范化、程序化.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这些工作无不跟政务公开制度息息相关。
而在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我们的政务公开工作指明了方向的同时.在“两型社会”的构建中,也有很多特有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两型社会”中的政务公开之界定1.“两型社会”概况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发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并首次把建设“两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提出必须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重要位置。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战略思考
化中期结束时农业劳动力比重低于 3 %。 05年, 0 20 除
是支撑科学发展的社会 。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罔 “ 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意
图 : 卅 是
一
山西外 , 中部其他五省第一产业 的比重为 1. %, 7 8 不 9
仅 高 于全 国平 均水平 53 个 百分 点 , .8 而且 高 于西部 地 区的平均 水平 。而 同期第 一产 业 就业 比重 为 5 . % , 07 4 比全 国平 均水 平高约 6个 百分 点 。 05年 湖北第 一 产 20 业 占 G P的 1. D 66 %,就业 比重为 4 .%。 24
总第 9 4期
城 市居 民人均 可支配 收入 180元 ,农村 农 民人均 纯 10
展 ,节约 资源保 护 环境 “ 型社 会 ”是 相对 于 “ 。 两 资
收入 4 l 元 , 09 表明武汉城市圈城 乡居 民生活整体上达
源浪费型”和 “ 环境破坏型”社会发展模式而言的一 种新的社会系统运行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 点是 经济 社会 发展 建立 在 资源节 约 和环境 友好 的基础 之上 。在这两个特征基础上 ,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 可持续存续 ,环境得到保护 ,生态 日益进步,人和 自
《 长江论坛 》2 0 . 期 0 91
总第 9 4期
武汉、中部 与长江流域发展研 究
推进武汉城市 圈 “ 两型 "社会建设战 略思考
章茂龙
( 中共 武汉 市委 党校 ,教 务 处 ,湖北 武汉 4 o2 303)
[ 作者简介】 章茂龙,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
【 摘
要】 抓住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 “ 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至关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 “ 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刻内涵,把握国家的战略意图,实现武汉城 市圈经济社会又好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联动机制初探
二 、 统体 制机制 制约武 汉城 市圈跨 越式 发展 传
1 . 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 、 环境保护一体化 的体制障碍
武 汉 城 市 圈 具 有 良好 的 重 工 业 基 础 , 汉 市 是 全 国六 大 武 综 合 工 业 基 地 之 一 , 业 体 系 完 备 , 石 市 是 湖 北 省 老 工 业 工 黄 基地 , 桃 和 天 门 的 纺 织 1业 、 江 的 石 油 工 业 、 感 的汽 车 仙 : 潜 孝 加 工业 、 州 的 冶 金 工 业 , 国 内市 场 上 具 有 较 强 的 竞 争 力 。 鄂 在 20 0 2年 以 来 , 武汉 城 市 圈 环 境 保 护 虽 然 取 得 较 大 成绩 , 环 但
一
化工业 项 目如 中芯 国际集 成电路 、 富士康 电子 制造 、 南玻多
晶 硅等 大 型 项 目已 经启 动 。 汉城 市 圈将 成 为 一 个很 好 的 综 武 合 平 台 , 成 为 带 动 湖 北 乃 至 中 部 崛 起 的增 长 极 , 全 国 的 并 为 改 革 和发 展 发 挥 借 鉴 城市 圈“ 两型社 会” 建设 初现雏 形
武汉城市圈作 为“ 两型社会 ”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 , 体现 了国家推 动区域协调发展 的战略意图和加快推 进新型
I 化 、 型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重 大 战 略 举 措 . 有 利 于 探 索 走 业 新 这 出一 条 有 别 于传 统 发 展模 式 的道 路 。 武汉 城 市 圈 占全 省 3% 3 的 国土 面 积 和 5 .%的人 口, 0 6年 国 民生 产 总值 约 46 0 1 6 20 0 亿 元 ,总 人 口约 290万 ,分 别 占到 整 个 湖北 省 的 6 %和 0 1 4%f 是湖 北 省 名 副其 实 的经 济 发展 核 心 区域 。 9 , 近 几 年 来 , 过 全 省 上 下 特 别 是 城 市 圈 内 九市 的共 同努 通 力 ,武 汉 城 市 圈建 设 的各项 作 稳 步 开 展 , 关 部 门 已经 开 有 始 在 武汉 城 市 圈 采 取 一 系 列 重 要举 措 , 些 重要 的部 门性 综 一 合 改 革试 点 已经 落 户 武 汉 城 市圈 . 已初 步 建立 起 有效 的组 织 协 调 机制 、 划引 导 机 制 和 合 作 联 动 机制 , 基 础 设 施 建设 、 规 在
“两型社会”建设与武汉城市圈青年工作的创新——以武汉市为例
逻辑 的必然 。 同时 , 社会发展对青年的必然要求是 , 执政党及 其政府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教育引导青年 。 必须在服务青年 中加强教育引导 , 在教育 引导中加强 服务 。青年工作是不断
出现新情况 、 问题 , 新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工作 , 青年对象
文 章编号 :0 3 8 7 ( 0 9 1 - 0 9 0 10 - 4 7 2 0 ) 1 0 5 — 3
在 武汉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 , 建设资源节约
大转变 , 的历史起点 , 在新 中国共产党确立 了以人为本 , 科学 执政 、 民主执政 和依法执政的理念。 执政党及其政府 、 共青团 的青年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 做年轻人 的工作。 因此 , 必须确立 以人 为本 的理 念 , 须确立 以青年为本 的理念 ; 必 必须按照青
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实现武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历 史进程 中 , 武汉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所指 向的具体问题纷繁 复杂 , 但具有总体性或全局性的青年政策问题和青年工作问 题是武汉青年与社会发展之 间的基本矛盾 , 即武汉社会对青 年的吸纳、 整合能力与青年 自主发展需求和青年对社会的疏
武汉社会发展和人 的发展对青 年发展提 出的必然要求 与青
年发展 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 。 因此 , 如何创 新青年工作 , 提高 武汉社 会对青年 的吸纳和整合能力 , 足武汉青年 自主发展 满
是不 断追求创新的。 因此 , 青年工作必须树立创新的理念。 武 汉 建设 “ 创新武汉 ” “ 、和谐武汉 ” 的任务 , 也要求武汉的青年
湖北 社 会科 学 2 0 0 9年 第 1 期 1
“ 两型社会" 建设与武汉城市圈青年工作的创新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城市圈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
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发展背景武汉城市圈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包括武汉市及周边的十几个县市。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武汉城市圈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发展,并成为省级中心城市。
然而,由于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忽视环境保护,武汉城市圈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消耗过快和环境污染。
二、“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国在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方面提出的重要概念。
其基本原则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对于武汉城市圈来说,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可以帮助解决环境问题,提升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促进循环经济等方面。
环境友好型的建设则强调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
3.1 资源节约型建设为了实现资源节约型建设,武汉城市圈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
首先,需要加强能源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其次,可以加大对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工艺来减少能源消耗。
此外,还可以推广循环经济,充分回收和再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3.2 环境友好型建设环境友好型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武汉城市圈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加以改善。
首先,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严格的环境监管和法律法规的执行。
其次,可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还可以推动绿色发展,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网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谋划新的战略思路,把握新的建设主题,通过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实现武汉发展的新跨越。
一、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武汉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消费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强,为武汉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从经济结构来看: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仍是节能主体。
武汉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76.76%。
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
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造纸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工业能耗的主体。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2.从能源消费来看:消费总量增幅趋缓,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10万吨,比上年增长5.6%。
其中,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2010年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5.2%。
能源资源储量构成和能源生产构成状况,决定了我市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难以决定性的替代传统能源,这种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只能更大程度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从碳排放情况来看: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从碳排放强度来看,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万元GDP 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万元,比2005年的1.36吨/万元下降了28.3%,明显低于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节约集约用地发展模式思考
潜 江 承诺 2~3万元 / 包 干土 地 等费 亩 用 。四是城市 圈国有土地 出让 以新增建
红线 ,切实 提高土地节约集 约利用的水 平 ,实现经 济 、社会和环境 的可持续发 展 , “ 汉城市 圈 ” 展 的当务 之急 。 是 武 发
一
、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涵义
地。 因此 , 于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 济 关 经
最直接研究 土地合理 集约度的经典
理 论是 土 地 报 酬 递 减 理 论 。 理 论 认 为 . 该
学家 主要是从如何 经济地使 用土地角度
所 做 的努 力 ,反 映 的是 土地 成本 与 产 出 的关 系 。 以 1 纪 杜 能 农 业 区位 论 、0 9世 2
后 果是 ,使 人 们不得不高度集约■■l O E N E T・
并强调城市 的有机组 织以及生 活环境与 自然环境相和谐 ,因此反映 了城 市土地 集约利用在生产 、 生活方 面的具体 内涵 。 可持 续发展理论 的提 出 ,对土 地集 约利用的定义与定位 提供 了完善 的理论 平台 ,即可持续发展是 既满足 当代 人的 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 的能力 构成危害的发展 。 因此 , 虽然这里没 有对
游 憩 和 交 通 4种 主 要 活 动 的 正 常 进 行 ,
环境友好型 , 要求城市圈 的建设 “ 以人为
稀 缺性 以及 地价等因素对城市土地集约
本”、 减量不减质”,建设布局合理 、 “ 和
谐 人 唇 的现 代 城 乡 系统 :
4 经济论坛 2 0 1 2 0 8・9
利用的影 响。 他指 出, 地价 昂贵 的第一个
“两型社会”内涵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油危机的爆发 , 使得人类不得不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反思。 o ln 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应 B ud g i
・
7 ・ 2
符合资 源有效利用 的封 闭经 济模型 , 产能力应 该被维 持在保证 人们基本 生活需要 的最低水平 上 , 生 而非 当时
主流经济 学家鼓 吹的实现 生产最大 化 。 D l a y建立 了稳态经 济模型 , 他认 为人类要取 得繁荣 , 就必须建 立一 个基 于不会增长 的财富存量 (tc 基础 上 的稳 定状态 的经济体 系。在稳 态经济 中 , s k) o 生产 与消费过程 中的物 质流量 ( o 应该被最 小化 , l f w) 生产 能力应保 持在最低 可能 的水 平 以避 免环境破 坏和资 源枯竭 。” 波托克 “
— —
以武汉 城 市 圈为例
王 鹏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6 ) 30 0
[ 】资 源节 约 型和 环 境 友好 型社 会 是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 重要 基 础 , 可持 续 发展 的具 体表 现 形 式 . 究 “ 摘要 是 研 两型 社
会” 内涵与区域 经济可持 续发展 具有重 大现实意义。 本文在回顾 已有相 关研究文献 的基础上 , 深入探讨 “ 两型社会’ ’ 内 涵, 并从政府推动和 市场机制两方面研究武汉城 市圈“ 两型社会” 建设 , 考察其对武汉城 市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
第2 4卷第 5期 20 0 8年 9月
吉 林 工 商 学 院 学 报
J URNA L J LI O OF I N BUSI NESSA ND TECH N0LOG Y CO LLEG E
Vo . 4. 12 No. 5
关于建设低碳生态武汉城市圈的思考
革命 ” ,以便 在未来 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 方面抢 占制高 受 到强制减排的要求 , 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 C O 排放
市、 上海市 、 四川广元市等低碳城市建设 。 武汉城市圈作为国
家“ 两型社会 ” 建设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 , 为新 型工业化 、 作
新型城市化 、 城乡一体化 的先 行探索者 , 更应该积 极探索低
作者简介 : 罗志刚(9 3 ) 男, 17一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 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助理 研究员。朱建 中(9 4 ) 男, 16 ' , 湖北省 社会科 学院科研处处长 . 究员。 研 基金 项 目:0 9年武汉市社会科 学基金 资助课题“ 汉城 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研 究” 20 武 的阶段性成果。项 目编号: 9 5 003
有的冲击力 向我们提 出了严峻的挑战。 汉城 市圈也别无选 武
第二 。 发展低碳经济是武汉城 市圈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客 观要求 。 城市圈 的生态环境容量 是有 限制 的。 据环保部1 8 ' 4 - 1
量( o ) c o 环境容 量的总量约为 4 5万 吨 , 氨氮环 境容量 的总
低碳技术 、 低碳产业 和低 碳经济成为全球热 点 , 以前 所未 算 , 并 以武汉城市圈现有 的人 口总量和经济规模 , 其化学需 氧 择, 只有走低碳经济之路 。 第一 。 发展低碳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应对 国际减排压力的 共同责任 。 据有关研究报告估算 ,0 7 2 0 年我 国消费煤炭约 2 3 量约为 1 5万 吨。城市圈内的经 济规模 和人 口增长如果超 . 5 过了环境容量 的承载限度 ,就会产生 环境 和资源方面 的问 题。 从现状来看 , 武汉城市 圈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 环境
实。武汉城市 圈多数地区为老工业基地 , 能耗高 、 排放大 、 污
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告 , 须包括合理用能 、 必 用水 以及环保设备方案 。
4 建 立环 保 机 构 垂 直 管 理 制度 、
流、 水流 、 质流 、 物 信息流 、 大 , 本非常高 。 成
4 生产 者 和 消 费者 责任 制度 的缺 乏 、
建议环保机构实行 中央 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 环保总局直接
项社会稳定及节能降耗指标 , 项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指标。由于 6 官 员任期制以及政府财力有限 , 而节能降 耗方面的工作实施难
度大 、 见效时 间长 、 绩效考核不明显 , 对于 财政 需求的地方政府
而言 , 优先保证其他硬性指标或 易见效 的 目标的实现必然是创 收之本。而环保部『受 以地方政府 为主 的双重领导 , 员任免 、 、 - 1 官 经 费划拨 、 设备购买都 由地 方政府 统一 负责 , 只是在任 免环保 部门主要领导时需征求上级环保部} 的意见。在这种管理体制 、 1 -
一
污采取视而不见、 姑息纵容的态度。
3、 方 政 府 之 间 的 行 政 分 割 地
套行 之有效 的发展循环经 济的指标评价体 系 ; 第四 , 缺乏 能
武汉市下辖 1 3个区 , 包括 江岸 、 口 、 口 、 汉 矫 汉阳 、 昌 、 武 青 山、 洪山 7个城区 , 以及蔡甸 、 夏 、 江 黄陂 、 新洲 、 东西湖 、 南 6 汉
济, 提高整 体装 备水平 ; 第二 , 组建 了循环经济研 究院 , 从工程 技术层次上 , 为创建新 的技 术经 济范式提供了组织支持 ; 第三 ,
构建了“ 青阳洪” “ 、青鄂 阳” 大循环 产业经济示范区 ; 第四 , 建设 了循环经济网 , 为企业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立了平台 。
2 地 方 政 府 的 自利 性 、
“两型社会”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模型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济发展模式 。应该说 , 型社会 的建 设与发展低 两 碳经济是息息相关的。“ 两型社会 ” 作为一种新 的
社会形态 , 有着相应的规范 , 并依赖与之匹配 的载
的经济活动方式 与标 准 , 正是建设两 型社会所 需
的输 出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 的结果。当
求就会出现 ; 当公众接受政策安排、 守法律规定 遵 和政府命令时 , 支持就会形成 , 这种状况下 , 在 政 治系统为 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对环境的压 力做出反应。在 这种模型下 , 学者提 出无论是 有
相比, 激励 型政策 具有更大 的吸引力 。对城市而
经济政策还是直接管制政策 , 都是对公众需求 的
回应 J 。还有的学者提出由于经济政策效果不 明
显, 在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 经济政策往往不被
考 虑 。
言, 正确的激励政策 可以以较低 的成本实现碳减 排目 , 标 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 提高城 市发展 的竞争力 。对企业而言 , 正确的激励政策 ,
境政策的研究 比较成熟 , 他们往往 通过建立研究 模型进行实证 分析 , 以探讨环境 政策制定 中的影
响因素。相 对而 言, 国在这一 方面 还很 欠缺 。 我 本文的 目的即是从建立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 的
环 境视 域 , j 析 低 碳 发展 的 内 在 客 观 动 因 的 基 生剖
bsd 1 noa o n iui oe, en hl t eacu t f uhe m n s oi bet pl yoj t n ae nvt naddf s nm dl m aw i a co n o sc l et a l ys j , oc be d i i f o e k e s p c u c i ca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政策俘获危害性及对策——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例
由于公 共政 策就 是社 会各 利 益 团体 之 间博弈 的规
则 , 能 对 社 会 的价 值 和 资 源 进 行 一定 的 分 配 。 它 因此各 利益 团体 为 了在博 弈 中维护 和扩 大 自身 的 利益 , 要求 形成 有利 于 自身 的博 弈规制 。 会 为 达到 此 目的 , 些 利 益 复 杂 的 团体 会 围绕 这 着公 共 政策 的制 定 过 程 , 行 博 弈 。各 利 益 团体 进
20 0 7年 1 2月 , 国务 院批 准 武 汉 城 市 圈为 全 国资 源节 约型 和环境 友好 型社会 建设综 合 配套改
革试 验 区 , 这充 分 体 现 了党 和 国家对 武 汉 城 市 圈 建设 的肯定 。两型社 会建设 的 目标是 创建 资源节 约 型和环 境友 好型社 会 , 本质 是解 决资 源 、 其 环境
定带 有偏 向性 的博弈 规则 的暗取 。其 有选 择地对
收 稿 日期 : 0 2 0 — 5 2 1 — 2 1
作 者 简 介 : 剑 平 (9 4 ) 男 , 吴 1 8 一 , 安徽 省 池 州 市 人 , 中 科 技 大 学公 共 管 理 学 院 博 士 生 , 华 主要 从 事 政 治 学 及 公 共 管 理研 究 。
第 2 卷 第 2 5 期
21 0 2年 4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W u a i e st fTe h o o y ( o i l ce c iin h n Un v r iy o c n l g S ca in e Ed t ) S o
VoI 2 No. .5 2 Aprl2O1 i 2
社 会财 富进 行分 配 , 将 社会 的公 共 利 益置 之 不 会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经验及其借鉴
今 ,武汉全面关 闭黏土砖厂 ,被用作新型墙 砖 的粉煤灰成为抢手货 ,不但 “ 吃完” 了新
灰 ,连 陈灰 也 被 挖 出来 卖 掉 。在 农 业 发 展 方 面 注 重 循 环 经 济 。 以 小 龙 虾循 环 利 用 为 例 ,
一
出了 “ 加强湖泊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承诺 。根据承 诺 ,全武汉市1 6 6 个湖泊全部被纳入保护范 围,设 置湖泊保护公示 、宣传牌和分界指示牌 ,对8 9 个重 点湖泊 每两 个月 现场 检查 一次 ,每 季度对 涉湖 排污
企业抽 检 一次 ,并 完成对 7 7 个 非重 点湖泊 纳 污状况
前 都废弃 ,不仅 浪费 资源 ,而且 污染环境 ,致 使 一到 龙虾 上 市季 节 ,潜 江 市 到处 虾壳 成 堆 ,
恶 臭难 闻。潜 江市华 山水产食 品公 司利 用这些
废弃 虾壳生 产 甲壳素 ,并在 2 0 1 2 年 开工建 设 甲 壳 素深加 工项 目,将废 弃 的虾壳加 工成 广泛应 用 于 医药 、食 品 、化 妆 品等 行业 的氨基 葡萄糖
量 【 城 市 发 展 战 略 】
一
、
武汉 两型社 会建设 的主 要经 验
目前全 国龙 虾 出 口总 量 的6 5 %来 自湖北 ,湖北
( 一 )循环 经济发展
出 口量 的6 5 %来 自潜 江市 ,而事 实上 每 只小龙
虾 能 吃 的 部分 只有 2 0 %~ 3 0 %,虾 头 、虾 壳 以
汉 自2 0 0 7 年就开始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 、人工煤气
等 清 洁 能 源 ,并 对 市 内燃 煤 锅 炉 逐 步 实 施 改 燃 : 【 程 。 目前 ,武汉 二环 内 的燃 煤锅 炉 已经绝 迹 。2 0 1 3 年 ,要 继续 关停 三 环 内燃 煤 锅 炉 3 5 0 台 ,并 力 争 在 “ 十二 五 ”期 间全部 关停 三环 内的7 5 5 台燃煤 锅炉 。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圜
经济众说
党 政干 部 论 坛
为充足的土地 资源 。
持 力度 , 切实用好 重大科技成果转 化基金 、 产业专项
( ) 二 武汉城 市圈发展低碳 经济的劣势 扶持资金 、 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和创新投资引 武汉城市 圈的市场和制 度环境不 完善导致 圈内 导基金 , 发挥财政科技投人资金的作用 。 企业发展低碳 业 面临一些难题 。一是成本问题。 如 ( ) 整以“ 三 调 高碳 ” 主 的传 统 发 展 模 式 为
一
、
环境污染 已经和腐败 、 富差距一起 , 贫 跃升 为影 响社 会稳定 的重要诱因。 ( ) 二 资源禀赋颇为贫乏 资源禀赋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文资源禀赋 , 即 知识和资本 。 如法 国靠着其人文资源禀赋在发展核 电 上有着技术 、 资本优势 。 二是 自然资源禀赋 。 巴西水 如 资源丰 富在水力发 电上拥有优势 ; 欧洲 的风速 比较均 匀, 风力发 电经 济可行 。 武汉 城市圈既无 知识和 资本 优势 , 又缺乏必 要的 自然资源 , 是典型 的缺煤少 油乏 气重灾 区。 国内外能源和资源产品不断大幅涨价的 在 大环境下 , 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的现实 已经严重影 响了 经济增 长的稳定性 。 二、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 经济 的优劣势分析 低碳之路有可能演变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 。 保定和上海早在 2 0 年被世界 自然基金会选 中为低碳 08 城市试点 ,南昌在 20 年开始实施英国战略方案基金 09 设立的“ 低碳城市” 试点项 目。 这以后 中国相继有 10 0 多 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 目 , 标 武汉城市 圈作为国 家“ 两型社会” 试验区 , 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 ) 一 武汉城 市圈发展低碳 经济的优 势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的条件和基础 比较好 , 在发 展低碳经济方面有着 自身独特的优势。 是政策 条件 一 和新能源产业基础 比较好 。 国家“ 两型社 会” 试验 区和 东湖国家 自主创新 示范区的建立 , 为武汉城 市圈发展 低碳 经济赢 得 了千载难逢 的机遇。 同时圈内高端服务 业、 高端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这 “ 高” 三 产业发展 已 久; 圈内农村太 阳能集热器 、 生物 能利用蔚然成风 ; 仙 桃、 潜江稻 草秸秆发 电 、 新洲利用废 物为原材 料种植 蘑菇 已成规模 。 二是人才科技优势 明显 。 武汉大学 、 华 中科 技大学 、 科院油料作 物研究所 、 农 武汉核 动力研 究所 、 电力设计 院等一批具有很强研发实力 的院 中南 校企 业云集于 此 , 人才优势 凸显 。 三是 具有足够 的发 展空 间。 低碳经济示范 区主要将在能源 、 建筑 、 交通运 输、 城市建设 等方面进行创新 研发 , 要足够 的土地 需 资源储 备 , 武汉 城市圈较单个 城市面积广 阔 , 拥有较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
方性法规外 , 武汉城市圈的规范性文件均体现为政策。文章从政策视 角出发 , 分析 了武汉城 市圈政策体 系
的现 状及 存在 的 问题 , 提 出了完善政 策 体 系的若 干建议 。 [ 关键 词 ] 武 汉城 市 圈 ; 法律 ; 政策; 政 策体 系 [ 中图分 类号 ]F 1 2 7 [ 文献 标识码 ]A
实施框 架 和 政 策 体 系 。 目前 ,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制 度 规 纪 8 0年 代初 , 提 出共产 党 的政 策 和 国家 的法 律有 着 范 以政 策 为主 , 因此 , 对 政策 的研 究至 关重 要 。
1 . 政 策之概 念
统 一 的指导 思想 、 政治 方 向和 利益 基 础 , 两 者在 本 质 上 是一 致 的。 【 4 事 实上 , 政策 与法 律 是 既相 互 区别 又 ( 1 )政 策与 法律 之 区别 在法 律 与政 策 关 系 上 , 传 统 的 观念 认 为 二 者 有 主从 之 分 , 是 政 策 决 定 法律 , 法 律从 属 述
2 . 政 策 与法律 之 关 系
谈 到政策 , 就 不能不 涉及 法 律 , 关 于 法律 与 政 策
2 0 0 8 年 9月 , 《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的关 系 , 我 国 学 界 发 生 过 两 次 大 讨 论 。 第 一 次 是 好 型社会 建设 综 合 配 套 改 革 试 验 总 体 方 案 》 获 国务 1 9 5 7年 的“ 反右 ” 斗 争 时期 , 结 果 形 成 了“ 政 策 至 上 院正 式批 复 , 在该 总体 方案 的指 导下 , 湖 北 省 武汉 城 论 ” 的学说 。主张政 策就 是法 律政 策 , 认 为政 策 可 以 市 圈综 改 办 和省直 有关 部 门相 继 出 台 了五 个 专项 规 代 替法 律 , 并将 持 “ 法 律至 上 ” 观点者 批判 为是 “ 不 要 甚至 定 为 “ 右派” 。 _ 3 第 二 次 发 生在 2 0世 划、 六 个配 套 支持 政 策 , 从 而形 成 了 “ 5 6 5 3 1 ” 的总 体 党 的领 导 ”
扎实推进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城市建设
生 态系统 、自然资 源 、 自然 环境承载 力 的基 础上 ,科 学确定
城市 的人 口发展规模 和用地 发展规模 。在确定 城市用地 规模
成渝 统筹城 乡综 合配套 改革试验 区之后 ,国家从改革 发展全
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 建 设资 源 节 约型 社会 ,就是 要 在社 会 生产 、建设 、流
府 统筹安 排城市发 展建设空 间布局 ,保护生 态和 自然环 境 , 合 理利用 自然资源 ,维护社 会公正 和公平 的重 要依据 ,具 有
重 要公共政策 的属性 。武汉 城市圈城 市规划 的制定和实施 ,
要以 “ 两型 ”理念为 指导 ,遵 循城乡统 筹 、合 理布局 、节 约
土地 、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 的基本原则 。
( 1)统筹 规划 武汉 城市 圈城 镇体 系 。在做 好城 市 圈大
中小城 市与小城 镇协调 发展规划 的同时 ,结 合武汉 城市 圈武 ( )鄂 ( )黄 ( 、冈 )城镇 密集地 区 的发展趋 势 ,认 汉 州 石 真研究 编制武鄂黄一体化规划 ,促进 区域城 市共 同发展 ; 2 0 年 l 月 ,武 汉城市 圈经 国务 院正式批准 ,成为全 国 07 1 资源 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 型 ( 以下 简称 “ 型” )社会 建设综 两 合 配套改革试验 区 。这是 继上海浦 东新 区 、天津滨海新 区和 ( 合 理确 定城市的规模和 总体布 局。在充分研究考虑 2)
达  ̄4 % 以上 ; J 10
( 3)推进城 市 圈生态 园林 城市 建 设 。在武汉 城 市 圈各
城 市 争 创 园林 城 市 的基 础 上 ,着 眼 于 城 市 圈 大 园林 绿 化 , 规
( 3)加大城市现有 资源的保护和维 护管理。每年安排足 够 的人力 、财 力和物力 ,对 城市 的历史 遗存 、现有设 施 、 自
两型社会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
工序 串联作业 、 协同( 集成 ) 运行 , 生产出产品 、 副产品 。这 些产 品在 用作生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料或生 活资料 的同时 ,产生大量 的排放 物 、 废 弃物 。在国民经济 中, 流程制造业消耗大量的 自然 资源 , 在制造 产品 的过程 中伴随着大量的 各种不同形式的排放物 , 由此 带来 大量的环境负荷 。与此 同时 , 流程制造业存在着减 量 、 再利用 、
材工业都属于典型的流程工业。如冶金 、 化工 、 建材 、 石化 、 造纸 等流程制造业 的生产过程均 表现 为 : 输入源 头是大宗的 自然资
源, 如矿物 、 生物 、 、 水 空气 等。这 些资源 、 能源通 过功能不 同的
青 山作为全国著名的钢铁基地和老 工业区 , 如何在推 进钢 铁、 石化 、 环保 等优势产业 发展 、 保持经济 发展 优势的 同时 , 有 效地 突破环境 、 资源 限制“ 瓶颈 ”创造性 地将循环经 济理 念运 , 用于青 山的实 际 , 用循环 方式推动重化工集聚 区走新 型工业化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 利用基础上 , 清洁 把 生产 、 资源 综合利用 、 可再生能源开 发、 产品 的生态设计和 生态
会 改 革 试 验 实施 方 案 ” “ 年 行 动 计 划 ” 确 定 将 青 山 区循 环 和 三 ,
在不 同国家 、 同地 区及 其不 同的 经济发 展阶 段 , 实施 不 在 循环经济的过程 中 ,3 ( “R”减量化 、 再利用 、 再循环 ) 的权重是不 同的 。在 中国 当前的情况下 , 首先应该着重实现各行各业 ( 特别
开路先锋 ,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武 汉 城市 圈成 为 国家 “ 型社 会 ”建 设综 合 配 套 改革 试 验 区 两 的战 略实 施 ,意味着 区域产 业 环境 将 持续 发 生重 大 变 化 ; 区域 体
化发展要求产业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 ,产业而l 临生态转型 。2 1 0 1
年 ,武 汉 城市 圈 总人 口为 35 万 人 ,城 市化 水 平为 4 .6 20 0 %,二 次 2 产 业结 构 比为 l.2 45 :4 .l 目前 ,就 整 个 区域 而 言 ,第 1 :4 . 5 7 39 。 二 产业仍 居重要 位置 ,产 业 比例严重 失调 。
21 0 ・期 0年・月 下 1 8
学 理 现 代 衾等 术・ 论
武汉城市 圉发展低碳经济 的对策研 究
汪 成
( 汉工 业学 院经济 与管 理学院 武
湖北 武汉
402 3 0 3)
摘 要 :文章 首先 介 绍 了低 碳 经济 的相 关理 论和 内涵 ,然后 分析 了武 汉城 市 圈发 展低 碳 经济 的现状 ,最后从 政府 和 企业 的 角度 ,提 出了 武 汉城 市 圈发展 低碳 经济 的对策 和建议 。 关 键 词 :武汉城 市 圈 低 碳经 济 对策研 究
员 的理 解 ,称 呼 由一 开始 的领 导 (ed r 1a e ),领 导一 切 ,高 层 就
是 指挥命令 底层 的员工 ( 操作 系统 的子单元 );到后来经理人
( n gr maae ),经 管一 切 ;到 现 在 的协 调人 ( oriao ),把 人 codntr 力 、物力 、财力 分 配好 ,使 员 工 更好 地 完成 自己 的本 职 工作 ,从 而 达到 组 织 自身 的 目标 。企 业 最 大 的 目标 就 是 维 持 生 存 ,保 证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空间布局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促 进 两 型社 会 建 设 。 根 据 两 型 社 会 的 界 定 , 碳 创 新 低
与两 型 社 会 是 密 切 联 系 的 , 以 说 两 者 的 目标 基 本 是 可
强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 合 区域低碳创 新资源 , 整
图 1 区 域 低 碳 创 新 系 统 与 两 型社 会 建 设 的互 动 关 系
1 1 低 碳 技 术 创 新 和 低 碳 制 度 创 新 是 两 型 社 会 建 设 .
的突破 口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 键 在 于 低碳 技 术创 新 。构 建 两 关 型社会 , 进节 能减 排 , 必须 走低 碳 创新 发展 道路 , 促 就 就 必 须 加 强 低 碳 技 术 和 制 度 等 创 新 , 高 资 源 能 源 技 提 术 利 用 效 率 , 是 构 建 资 源 节 约 型 、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的 这 环 关 键 。低 碳 技 术 创 新 主 要 包 括 节 能 减 排 技 术 、 洁 能 清
区域 低 碳 创 新 系 统
H
创 新 文化 环 境
霎 曩 堑
约 社 型 会
\一 /
提 出“ 设 资 源 节 约 型 、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 并 将 其 确 定 建 环 , 为 国家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中 长 期 规 划 的 重 要 战 略 任 务 。 正 确 认 识 和处 理低 碳 经 济 与 我 国正 在 开 展 的 “ 型 ” 两 社 会 建 设 的关 系 及其 内在 机 理 问题 , 已成 为 当前 国 内具 有 重 大 理论 价 值 和 实践 意 义 的 热 点 问 题 。 区 域 低 碳 创 ] 新 系统 是 在 两 型 社 会 建 设 与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的 背 景 下 提 出来 的 , 展 低 碳 经 济 重 在 行 动 、 在 创 新 ] 发 成 。所 谓 区 域 低 碳 创 新 系 统 , 在 特 定 区 域 内 , 低 碳 技 术 创 新 全 指 与 过程 相 关 的政 府 、 业 、 等 院 校 、 研 机 构 、 企 高 科 中介 服 务 机 构 、 融 机 构 等 , 织 机 构 和 制 度 与 机 制 等 实 现 条 件 金 组 构 成 的 网络 体 系 ] 区域 低 碳 创 新 系 统 的 核 心 在 于 加 。
城市圈“以大带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推进方式——以武汉为例
武汉城市圈具有有别 于我 国其 他都市 圈的典型特
征 , 武汉城 市 圈进行 综 合配 套改 革 , 于探 索 打破 在 对 行 政 区划 界限 、 以特 大城 市 为依 托 、 建设 辐 射作 用大
的城市 群和 经济 圈 的 区域 发 展模 式 , 有一 定 示 范 具 作用。
一
发展 , 然后借助增长极 的各种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增
发开放水平 , 具有重要试验价值。“ 以大 带小” 要做 到 示范 引领 、 目支 撑、 项 产业 带动 、 市场 牵 引、 务拓展 。实现 服
“ 以大带小” 应在 国家规 划层 面上 明确武汉 中部经济 中心城 市定位 ,建 立健全 多样化 的区域 组织 与治理体 系, 遵循 市场 规律 和市场主体 自主选择。 [ 关键词] 城 市 圈发展 ; 以大 带小; 汉城 市圈; 武 推进战略与方式 [ 中图分类号 ] 17 F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0—9 1 20 )2 13 8 10 7X(09 0 —03 —0
( )带 动周 边地 区发 展 。在长 江 中游 , 群 , 武汉一 鄂 州
一
市与区域的关系, 核心城市 般为特大城市 , 不同等
级 的城 市之 间有 一定 的 比例关 系 。城市 之 问的结 构 及 规模 对城 市 圈的发 展程度 、 展质 量 、 发 聚集 和扩 散
(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 一城 独大”“ 、小城 区大农 村” 是武 汉城 市 圈的典型特 征。在 武汉城 市圈进行 “ , 两型社会 ” 综合 配
套 改革 , 有利于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极 , 推进都市 圈发展 向高 级化演进 , 促进 区域发 展 与转型 , 升 中部地 区对外开 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型社会”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模型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操小娟,李和中(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通过政策模型分析法,可以发现政策中的问题,探求政策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城市低碳发展激励政策的模型分析,应当以创新与扩散模型为基础,同时考虑政策系统中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等因素。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对城市圈政府及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的激励方面有所创新。
关键词:两型社会;低碳经济;激励政策;决策模型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11)07-0066-08The Decision Model Analysis to Incentive Policy for Low -Carbon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Resource -saving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CAO Xiao -juan ,LI He -zhong(School of Political&Public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Model analysis methods were employed to analyse the questions and explore the new way to perfect policy.For the incentive policy of the two -oriented society and law -carbon economic in Wuhan city circle ,the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model ,meanwhile take account of such elements as policy subject ,policy object and policy environment in policy system.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ncentive policy of the two -oriented society and law -carbon economic should strength systems build ,which innovate the incentive policy of government ,corporation and the public.Key words :two -oriented society ;low -carbon economic ;incentive policy ;decision model收稿日期:2011-03-14修回日期:2011-07-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善治理念下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研究”(批准号:70733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激励政策研究”(批准号:10YJA630005)。
作者简介:操小娟(1968-),女,湖北应城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政策与法规、土地政策与法规。
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中国国情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重大决策。
其中,资源节约是指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环境友好是指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其核心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两者的关系中,前者是基础和手段,后者是目标和方向。
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虽然许多国内国外学者都对其66进行界定,但是基本内涵相同,都是指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
应该说,两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是息息相关的。
“两型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有着相应的规范,并依赖与之匹配的载体来实现。
“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模式所提供的经济活动方式与标准,正是建设两型社会所需要的载体,其标准亦契合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规范。
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展开,并服从与服务于两型社会的建设。
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必然要有政策创新。
与传统的政府管制型政策相比,激励型政策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对城市而言,正确的激励政策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碳减排目标,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提高城市发展的竞争力。
对企业而言,正确的激励政策,可以给企业提供减排的灵活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
对居民而言,正确的激励政策,有助于改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形成低碳生活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因此本文拟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例,从激励型决策模型的角度,探讨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模型。
一、环境激励政策的模型回顾在公共政策中,模型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产生的效果。
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在于改善人类社会的环境,这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目的。
故而,政府所制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是属于环境政策的范畴。
在环境政策分析中,一些学者也尝试着运用不同的模式来分析环境政策问题。
目前已被应用的模式包括:渐进主义模型。
渐进主义模式由美国学者林德·布鲁姆提出。
他认为政策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
这种模型很受当前环境政策制定者的欢迎。
他们认为由于气候变化所致的破坏是逐步积累的,未来发生的灾害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单位治理成本会随着时间延续而降低,所以采取渐进的控制策略是合理的[1]。
需求回应型模型。
该模型将公共政策视为政治系统对外界环境压力所做出的反应,公共政策的输出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
当公众发现环境中存在问题并需要解决问题时,需求就会出现;当公众接受政策安排、遵守法律规定和政府命令时,支持就会形成,在这种状况下,政治系统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对环境的压力做出反应。
在这种模型下,有学者提出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直接管制政策,都是对公众需求的回应[2]。
还有的学者提出由于经济政策效果不明显,在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经济政策往往不被考虑[3]。
利益组织影响模型。
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平衡的产物,影响力较大的利益团体决定公共政策,利益团体政治影响力的变化会导致公共政策的变化。
利用这种模型,有学者分析指出利益组织(包括个人)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具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受制约的企业类型、拟采用的政策工具、利益组织的力量等[4]。
创新与扩散分析模型。
该模型以政策创新来理解地方政策的制定过程,认为地方政府采纳的新政策既由该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特性所决定,同时也受到社会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影响。
有学者提出地方过去所采用的革新政策往往是分析地方目前政策的一个内在因素,同时地方决策受到邻近州和地区的影响,通常会选择其他相邻的地方政府已采用的、被证明有效的经济政策[5]。
不同的模型是学者基于对政策本质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政策进行的分析,都存在这样和那样一些不足。
有学者在分析验证需求回应模型、利益组织模型、创新扩散分析模型之后,提出将以上模型中选取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量,建立一种混合模型,综合考虑地方政策制定中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内外因素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的不同作用[6]。
从以上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外对环76境政策的研究比较成熟,他们往往通过建立研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因素。
相对而言,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很欠缺。
本文的目的即是从建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环境视域,在剖析低碳发展的内在客观动因的基础上,提出切合政府实际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政策模型。
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创新的实践(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
该圈域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
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5557.2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0.7%,是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国务院决定根据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一方面通过试点探索和积累经验,再将经验推广到全国;另一方面,通过试点将风险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平稳有序地推进改革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2007年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的重要区域,被确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实验区,以通过试验区探索出深化改革的路径。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也是武汉市自身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作为老的重工业基地,武汉市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
从能源利用来看[7],2006年武汉市消耗能源总量3423.4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1.33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8%。
从环境污染来看[8],2006年武汉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060.35亿标立方米,其中燃烧过程排放的废气1213.90亿标立方米;全市废水排放量65746.34万吨,其中生活污水40924.23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2.25%,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且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54.3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8.03 %。
随着“十一五”节能减排达标考核日期的逼近,武汉市节能降耗形势非常严峻。
因此,武汉城市圈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有利于武汉市探索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还可以促进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实现优势互补、互动发展。
自2003年,武汉市就开始积极申报国家改革试验区。
经过六次申报,2007年12月14日,湖北省政府正式接到国家发改委的《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作为以“两型社会”为主题的综改区,环保政策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之一。
国务院要求武汉城市圈创新资源节约和环保的体制机制,并在金融和财政方面给予了多项支持政策,包括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资源税试点,争取组建光谷科技银行,在圈域内发行市政债、节能债及水专项债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