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7

合集下载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肥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在试题卷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已算是个“老师傅”了。

从一名普通的大专毕业生成长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他十年磨一剑,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大学时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训项目,孙野第一次来到江汉油田。

如今,他已在荆楚大地深耕11个年头。

这一路,孙野走得并不容易。

袖口隐隐约约的毛边,操作台上细细密密的刻痕……高压管汇事业部1号车间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孙野回忆,刚进单位那段时间,年轻气盛的他有些浮躁,工作也相对没那么积极。

后来,他看到组里一位老师傅每天都早早到岗清理好周边工作环境,抢着干本来可能不需要他负责的事,对大家一视同仁,在工作各个方面精益求精。

孙野为此深受触动,干起活也越来越认真踏实。

在研究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时,对于压裂管汇的要求,正常的误差可能是两个丝,但是孙野和团队经过多次调整,专门定制出7种不同的特殊刀片,将误差控制在了一丝五分,甚至是一丝以内,也就是0.01毫米,六分之一头发丝的精度。

高压活动弯头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尺寸精度都达到了更高标准。

这几块元件体量不大,却是目前全球压力等级最高的高压流体控制元件。

175兆帕,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受1750公斤的重量。

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云》李长空云,是故乡的象征。

云,是故乡的魂魄。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故乡的云是那么的多,那么的美,那么的白。

夏天,故乡的云是那么的白,那么的大。

它像棉花糖一样,一朵朵,一团团,飘飘悠悠,悠悠飘飘。

我常常坐在云朵下,望着那洁白的云,遐想着云朵飘向何方。

秋天,故乡的云是那么的白,那么的金。

它像丰收的稻谷一样,一片片,一层层,连绵起伏,起伏连绵。

我常常坐在云朵下,望着那金黄的云,遐想着云朵飘向何方。

冬天,故乡的云是那么的白,那么的红。

它像盛开的梅花一样,一朵朵,一团团,绚烂夺目,夺目绚烂。

我常常坐在云朵下,望着那红色的云,遐想着云朵飘向何方。

春天,故乡的云是那么的白,那么的新。

它像初生的婴儿一样,一朵朵,一团团,清新可人,人可清新。

我常常坐在云朵下,望着那清新的云,遐想着云朵飘向何方。

故乡的云,是我童年时光里最美的风景。

它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快乐的日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离开了故乡,来到了大城市。

大城市的天空,没有了故乡的云。

我常常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思念着故乡的云。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信。

信中写道:“故乡的云,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我想邀请你回来,一起欣赏故乡的云。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那片熟悉的天空。

故乡的云,依旧那么的白,那么的大。

它像棉花糖一样,一朵朵,一团团,飘飘悠悠,悠悠飘飘。

我站在云朵下,望着那洁白的云,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思念。

我明白了,故乡的云,是我心中永远的精神支柱。

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云都会陪伴着我,给我力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描写故乡四季的云,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B. 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没有涉及到对故乡云的描写。

C. 文章通过描写故乡的云,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向往。

D. 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大城市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家学派衰落成因赵建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

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

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

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

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莒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

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

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

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

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

2023-2024学年北京海淀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京海淀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海淀实验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2022.11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6分)1. 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安详小心翼翼气势凶凶B. 发髻日溢丰富张皇失措C. 棉絮平淡无其义愤填膺D. 篝火流水淙淙起早熬夜2. 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敝帚自珍(破旧) 白鹤亮翅(闪光)B. 潜滋暗长(生出) 见异思迁(变动)C. 不能自已(停止) 群山环拱(围绕)D. 错落有致(情趣) 秉烛夜谈(拿着)3. 下列对《归园田居》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 “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 “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 “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4. 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

韵,这里性格、气质。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隐,实际是十三年。

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C.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5. 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A.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周围土地有十余亩,草房有八九间。

方,周围,四旁。

B.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繁茂的榆树,柳树遮蔽着草屋的后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排列在堂屋的前面。

C.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外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住在陈设简陋的屋子里觉得清闲。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关在樊笼里,如今终于又回到了大自然。

6. 对《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

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 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

”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巴楚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一年级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

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

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高中语文-高一上期中试题(解析版)

高中语文-高一上期中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市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期中调研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何以成为经典?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

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

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

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

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

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

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

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

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说法错误。

材料二第4段原文为“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从中可知,“忽略"的主体是“多数人”,“忽略"的对象是“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差序人格"。

2.【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无中生有。

引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是为了论述“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3.【答案】A【解析】关于“差序格局”呈现出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

A项只谈对父母孝,不能体现动态性特征。

B 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伸缩性。

C项体现了价值标准的相对性。

D项体现了“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4.①比喻论证,用“石子"比喻“己”,用“水波纹"比喻差序格局。

②引用论证,引用费孝通的观点反驳有些学者的观点。

③举例论证,举血缘和地缘的例子论述社会架格的不变。

举《中庸》为例,论述“伦”的不变。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5.①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层层推出去的“差"。

刘姥姥与贾府沾亲带故,在贾府辉煌时也可以上门“攀亲”求助。

②体现了差序格局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

刘姥姥身份地位远低于贾府的管理者凤姐,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于是行礼问安。

③体现了富有弹性的“差序人格”。

刘姥姥对女婿教训开导,对凤姐却毕恭毕敬。

(每点2分)【答案】B【解析】“对老街吃客挑剔与蛮横的讽刺"错误。

作者讲述吃客的故事意在说明吃客对吃的挑剔和讲究。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大附中2024~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考查内容:综合题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梁衡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

我原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一棵青桐,一棵古槐。

斯人远去,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特地挂了牌,名“项里桐”。

据说,项羽诞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此树下,这桐树就特殊茂密,青枝绿叶,直冲云天。

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行言,项羽在此树下诞生盖有天意。

梧桐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

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

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③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战火多数,文物留存极少,而其故里始终未被遗忘,直到现在这个旅游城。

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

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无敌、拔山扛鼎、分我杯羹……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多条,项羽一人就占百条。

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

后人多观赏他的武功,倒忽视了他的文化贡献。

④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

刚烈坚毅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作“力拔山兮气盖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攸关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

他身上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

⑤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宠爱他的英勇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宠爱关羽的忠义一样。

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潍坊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

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

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

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

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

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

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

王宁生的妻子必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

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

”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八省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八省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含解析)适用地区: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单元。

5.难度系数:0.7。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汇编:默写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汇编:默写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汇编:默写
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革命青年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怀。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表达作者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拖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两句抓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从听觉角度展现自然趣味。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江西省清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丰溪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致说来,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一是依赖城内排水沟渠,二是依靠城中河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国历朝都很重视排水沟渠的疏浚和整修。

例如,唐玄宗曾下诏修理两都街市、沟渠、道桥,而其旧沟渠,令当界乘闲整顿疏决。

德宗时修石炭、贺兰两堰,并造土堰,开淘渠。

民间也非常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疏通和维护。

如唐懿宗咸通年间,“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棹扁舟业以淘河者”。

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专门以养护河道为业的人,他们负责在河道上挖掘污泥、清除残秽,向管理部门领取报酬。

相对而言,宋代在城市排洪防灾方面所做的工作更多一些,当时人们对于城市水系的排洪防灾作用已有深刻认识。

成书于北宋元丰七年的《吴郡图经续记》就已明确指出,苏州城发达的河渠水系具有重要的排洪作用,能够“泄积潦,安居民”,“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

宋朝对河渠的管理有一套严格而科学的制度,每年定期疏浚河渠,颇见成效。

有些制度则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加以确定。

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六月诏:自令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

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诏:京城内汴河两岸,各留堤面丈有五尺,禁公私侵牟。

北宋都城汴京, 在城市排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汴京城水系十分发达。

英国加迪夫大学建筑系访问学者刘橄介绍说,当时的北宋汴京城包括3重城壕、4 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

3重城壕总蓄水容量达1765.6万立方米。

4 条穿城河道为汴、蔡、五丈和金水4 河。

根据文献记载估算, 4条河道蓄水总容量约为86.63 万立方米。

此外,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 还有凝祥、金明、琼林、玉津4 个池沼。

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是宋东京的特点, 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 是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基础(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间.或(jiān)遁.隐(dùn) 赭.色(zhě)矫.揉造作(jiǎo)B. 按捺.(nà) 游弋.(yè)绿林(lù)恣.意妄为(zī)C. 劲.敌(jìng)晕.船(yùn)圈.养(juàn)山石迸.裂(bèng)D。

追溯.(shuò) 饿殍.(piǎo) 诡.谲(guǐ)酾.酒临江(shī)2。

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

然而,任何阻拦与坚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憾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招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B。

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蜇居异境.C. 人们感怀并摹写大自然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烦,感慨历史的苍桑。

D. 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查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耸然。

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狼的声音,它也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

3.下列各句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看成自己一生的夙愿。

②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③若再要点些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

A. 胜地度过景象 B。

胜地渡过景致C. 圣地渡过景象D. 圣地度过景致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有几家院墙上爬着些藤蔓植物,这时抽出点芽,看上去就茸茸的,还伴着些枝枝节节.....B.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北京高一(上)期中语文(答案在最后)(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酩.酊míng牛虻.méng嘀.咕dí刚劲.jìnB.挟.持xié枸.杞gǒu倾轧.yà瓜蔓.wànC.混淆.xiáo叶.韵xié遂.心suí模.样móD.酗.酒xù扒.窃bā亚.洲yǎ弄.堂lòng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搽.粉chá拂.袖fú誊.印téng浩浩汤.汤shāngB.澎湃.pài凫.水fú髀.骨bì金蝉脱壳.qiàoC.簸.箕bò滂.沱páng挨.打āi风雨如晦.huìD.恫吓.hè笤.帚tiáo雪霰.xiàn战乱频仍.réng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振耳欲聋小恩小惠涵洞幅射B.姗姗来迟歌舞声平摩挲霄夜C.契而不舍工于心计肆业恳托D.前仆后继无坚不摧部署帐篷4.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2分)A.破釜沉舟合盘托出珠联璧合穷兵渎武B.按步就班当仁不让呕心沥血不径而走C.首曲一指群贤必至谈笑风声反弋一击D.铤而走险鞭辟入理竭泽而鱼如雷贯耳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除夕将至,小明终于买到回家的车票了,虽然是站票,但聊胜于无....。

B.这些珍贵的测绘资料在普通人眼里不名一文....,不过是论斤卖的废纸。

C.运动会上,我们班取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同学们纷纷弹冠相庆....。

D.小李犯的错误不足为训....,不用过多批评,提醒他下次注意细节即可。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的是(2分)A.律诗对平仄、押韵、对仗等均有严格要求,四联当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二十四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科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环保”“绿色”是现代概念,但谈不上是现代观念,而是古已有之的传统理念。

宋代延续前代的做法,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各州县又设“农师”之职,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之,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

朝廷还制定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

”又严禁捕食青蛙,因为宋人已发现青蛙乃庄稼害虫的天敌。

这一立法大概是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之一。

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

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不管是郊外的道路两旁,汴河沿岸,还是繁华都市内的街道两边,都是绿树成荫。

这当然是宋政府大力推广绿化的结果。

宋太祖立国之后,即诏令沿黄河、汴河两岸的州县,必须多种植“榆柳及土地所宜之木”,因为植被能够巩固河岸、堤坝。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谢德权即调征夫役,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

难怪后来日本僧人成寻来中国旅行,乘舟至汴河时,看到沿岸皆“杨柳相连”“榆柳成林”。

我们现在习惯在公路两旁种植林木,宋人也是这么做的。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一位官员发现官道两旁缺少树木,便向朝廷提了一个建议:可令“马递铺卒夹官道植榆柳,或随地土所宜种杂木,五七年可致茂盛,供费之外,炎暑之月,亦足荫及路人”。

宋真宗批准了这一建议。

宋仁宗时,陶弼在阳朔当县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

宋朝地方官若在任内积极植树造林,是可以作为升迁之政绩的,《庆元条法事类》规定:“诸县丞任满,任内种植林木滋茂,依格推赏,即事功显著者,所属监司保奏,乞优与推恩”;如果导致绿化面积减少,则要受处分,“任内种植林木亏三分,降半年名次,五分降一年,八分降一资”。

政府又立法严禁盗伐林木,“违者置罪”;即使是官方出于公共用途要砍伐木材,也必须向“都木务”申请采伐许可。

宋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既是传统环保理念的延续,也是宋代社会现实的压力所致。

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如延州普遍以煤(石炭)为日用燃料,整个城市笼罩在煤烟之中。

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

可别以为只有今日的北京才有“沙尘暴”,宋代文献中即多次出现扬尘天气与雾霾天气的记录,严重者,“暴风起西北有声,折木吹沙,黄尘蔽天”。

换言之,跟之前的任何王朝相比,宋朝人面临着更为迫切的环保压力,不能不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宋朝“现代性”的表现,因为在“近代化”展开之前,人对自然的破坏力是非常有限的。

(选自吴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有删改)1.下列关于宋代环保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朝重视环保,设置虞部,令其专门负责环境保护工作;设置“农师”一职,任职者能从技术方面指导民众种植作物、林木。

B.宋朝制定一系列涉及生态环保的法令。

宋太祖明令禁止猎杀青蛙、飞鸟等,这一法令大概是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之一。

C.宋太祖和谢德权都深知林木有巩固河岸、堤坝的作用,宋太祖令沿黄河、汴河两岸的州县多种树,谢德权派人在汴河两岸种树。

D.宋真宗采纳了一位官员的建议,准许征调人员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

这一绿化举措能增加国库收入,还能使路人免受暑热之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宋代重视绿化,《清明上河图》即是力证。

《清明上河图》中,都市内街道两旁、郊外道理两旁、汴河沿岸都是绿树成荫。

B.曾游历中国的日本僧人成寻是宋代绿化工作成效的见证者,他乘船到汴河时,看到汴河沿岸杨柳相连、榆柳成林的景象。

C.宋仁宗时,阳朔县令陶弼督促百姓在数百里官道两旁都种上了树木,其他郡县为增加地方政绩,纷纷效仿阳朔县的做法。

D.《庆元条法事类》规定,地方官在任内积极植树造林应受褒奖;如果当地绿化面积减少,朝廷将依情节轻重处分地方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朝有禁止盗伐林木的法令,且法令严格。

官方想砍伐木材以满足公共用途若未获“都木务”的采伐许可,也不能砍伐木材。

B.宋代手工艺发达,人口增长速度快,这也带来空气污染,土地、林木资源被过度开发等问题,故宋代也比以往朝代更注重环保。

C.“沙尘暴”并不是直到现在才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宋代文献中就有关于“沙尘暴”的记录,沙尘暴无疑加重了宋朝的环保压力。

D.宋代社会已具有“现代性”特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大自然的破坏程度大于以前任何时期,扬尘、雾霾天气的出现始于宋代。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4、请在横线处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每空1分)①失其所与.:②吾其.还也:③诚.能得樊将军首:④顾.计不知所出耳:⑤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 又前.而为歌曰 B进兵北.略C 使使以闻.大王 D其人居远.未来6、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A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以其无礼于晋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何厌之有(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4小题。

(16分)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改动)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B.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C.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D.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桓公回国坐稳君位后,随即任命鲍叔牙为太宰辅佐自己。

鲍叔牙却历数自己的不足加以推辞,同时极力举荐管仲。

B.鲍叔牙举荐管仲的过程中,历数管仲在得民心、理国家、讲忠信、制礼法和治军队等五方面的才能,桓公未被说服。

C.齐桓公对管仲辅助公子纠且曾用箭射杀自己一事耿耿于怀,鲍叔牙以各为其主的理由,成功说服了齐桓公捐弃前嫌。

D.施伯一眼便看穿齐桓公想把管仲带回国的真正目的,认为这将更会严重威胁到鲁国,因而他一再坚持就地处死管仲。

9.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三)古典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11分)泥溪【宋】洪咨夔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①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②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笑窝:同“笑涡”。

②齐:(jì)调和味道。

10.诗中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答:11.诗人为何“屡问程”?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问”的原因。

(6分)答:(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生亦我所欲,,故不为苟得。

(3)学而不思则罔,。

(4),万钟于我何加焉!(5)苟全性命于乱世,。

(6),受上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红木钢琴亚士里拉·杰夫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时,我在路易斯街的一家钢琴公司当销售员,我们通过在全州各小城镇的报上登广告的方式销售钢琴。

当我们收到足够的回函时,就驾着装满钢琴的小货车到顾客指定的地方去销售。

我们在棉花镇刊登广告时,就会收到一张写着“请为我的孙女送来一架新的钢琴,必须是红木的。

我会用我的蛋钱按月付给你们10块钱”的明信片。

可是,我们不可能把珍贵的红木钢琴卖给每个月只付10块钱的人。

也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和收入这么少的人接触,所以,我们并没有把她来的明信片当一回事。

直到有一天,我恰巧到那个寄明信片的老妇人住家附近,我决定到她们家去看看。

我发现很多始料未及的事:她住的那间岌岌可危的小木屋位于一片棉花田的中央。

木屋的地板很脏,鸡舍也在屋里面,看起来她显然不会有申请信用卡的可能性,她既没有车、电话,也没有工作。

她所拥有只是她头顶上稍显破烂的屋顶。

然而在白天,我可以穿过它看到很多地方。

她的孙女大约10岁,打赤脚,穿着麻布做的洋装。

我向老妇人解释我们无法以每个月偿还10块钱的方式卖给她一部全新的钢琴。

但是这似乎没有什么用处,她继续每隔六周就寄明信片给我们,一样是求购一部新的红木钢琴,并且发誓她每个月一定会付10块钱给我们。

这一切真是诡异。

几年后,我自己开了一家钢琴公司,当我在棉花镇刊登广告时,我又收到那个老妇人寄来的明信片,一连好几个月,我都没有去理会它,因为除此之外,我别无他法。

有一天,我恰巧前往那个老妇人住的地区,我的小货车上刚好有一架红木钢琴。

尽管我知道自己做了一个不好的决定,我还是亲临她的小屋,并且告诉她我愿意和她定下契约,她可以每月付10块钱、免利息、分52次偿还的方式购得她想要的钢琴。

我把新钢琴搬到房子里,把它放在不会遭雨淋的地方。

在我的告诫下,小女孩把家里养的鸡赶远一点儿,然后我离开了。

当然,我的心情就像刚刚丢了一部新钢琴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