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以世界一流大学为例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以世界一流大学为例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艺术类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路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要求,也明晰了一流学科建设的路线图。
艺术类学科承载了“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职责,所以,推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艺术类学科内涵式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资源配置学科方向凝练在学科建设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在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决策者按照学科方向的设立进行综合科研创作平台的申报及建设;按照学科方向的优势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及资源投入,以实现有限资源的共享。
凝练学科方向有助于整合学科资源,形成高水平的学科基地,最终形成一流的科研创作体系,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自主创新能力。
明确的学科方向就是学科内涵式建设的龙头。
艺术类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学科内部各学科方向之间的跨度也很明显,这就对学科方向的凝练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是艺术类学科方向的凝练要体现学科建设的系统性。
需要摆脱“就专业建设话学科建设”的思维模式。
艺术类研究方向纷繁多样,这就更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
通过1个学科下设置的3~4个学科方向来概括不同研究方向的内涵,系统地分配仅有的学科资源,服务于艺术类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艺术类学科方向的凝练要体现学科建设的研究性。
培养艺术类研究生,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艺,还要注重培养其学科方向理论素养。
三是艺术类学科方向的凝练要体现学科建设的开放性。
虽然艺术学成为门类学的时间较短,但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艺的研究已经处于成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呈现方式逐步丰富,艺术类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在逐步打破。
艺术类学科方向的设置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地方支柱型产业的特点及需求,在凝练学科方向时,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
(二)加强人才引育,强化学科队伍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跨学科实践教育推动工学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实践模式
跨学科实践教育推动工学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实践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跨学科实践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许多高校的教学重点。
那么,如何通过跨学科实践教育,推动工学人才的培养呢?一、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方式跨学科实践教育模式强调对于学科边界的破除,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跨领域合作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的职业需求。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课程开发对于工科学生而言,跨学科实践教育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课程开发,以及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
比如,建立一个类似的工程项目,将学生分为不同学科的团队,加强协作和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工程项目的本质形态。
三、推广实践性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跨学科实践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性的课程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工科专业中推广一些实践性教学项目,例如实验班、暑期重点学科实践、国际交流项目等,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大局观和创新能力,也能够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管理体制跨学科实践教育要求师资队伍具有充足的学科背景和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教育方面的需求。
此外,对于工科学生而言,还需要优化教学管理体制,比如,在研究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跨学科实践教育是培养工学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
通过加强跨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课程开发、推广实践性课程,以及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教学管理体制,可以更好地推动工学人才的培养,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积极、有效的贡献。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作者:王铭黄瑶黄珊来源:《高教探索》2019年第04期摘要: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性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纵观世界一流大学,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各层次均已开展不同类型跨学科人才培养。
文章总结现有跨学科培养途径包括本科跨学科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学位、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跨校跨学科项目这四种。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跨学科培养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和动力机制是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兴起的部分原因,跨学科将成为新兴学科出现的一种模式。
针对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启示,我国高校需要从治理结构,学科、师资等制度,课程建设、教育理念等方面加快改革发展建设。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知识生产模式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各层次均已开展不同类型跨学科人才培养,并成为学校发展特色和亮点。
世界一流大学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得出本科跨学科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学位、高校跨学科研究中心、多校跨学科项目四种形式的人才培养途径,力图对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双一流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学科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涉及一套职业行为规范与实践方法,内涵特定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与规训[1],是大学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的平台和基本单位。
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跨学科“是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之间,从思想的简单交流到实际的教育与研究在概念、方法、程序、认识论、术语、数据以及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在以往单一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学生、知识发展等需求,对单一学科进行扩充,增加另外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方法、价值、规范等内容,所开展课题教学、科学研究等人才培养活动。
跨学科合作工学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跨学科合作工学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跨学科合作:工学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程领域对于跨学科合作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纵向学科专业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引入跨学科合作的新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跨学科合作工学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背景近年来,大规模工程项目的涌现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以往的工科教育主要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
例如,在设计一座大型桥梁时,仅仅了解结构工程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有所了解。
因此,传统的学科单一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跨学科合作工学的概念跨学科合作是指不同学科的专家通过合作与交流,通过整合各自的学科知识与技术,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协同行动。
在工学领域,跨学科合作可将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例如,在建筑设计方面,仅仅关注建筑结构的稳定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建筑的环境影响、能源利用等多个因素。
跨学科合作工学致力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工程人才。
三、跨学科合作工学的重要性1. 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跨学科合作能够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相结合,从而产生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中,需要结合交通工程、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等学科的知识,才能够设计出更加安全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
2. 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学科单一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跨学科合作工学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些综合素质对于工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跨学科合作工学与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措施1. 课程设置的调整工学院可根据实际需求,将相关学科的知识与课程进行整合,设置跨学科合作的课程。
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
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
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索,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平台支持。
他们通过开设研究型课程、导师制度和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视跨学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合作,将不同学
科知识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学科
交叉研究的机会,促使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注重实践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
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他们也加强社
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社会意识和公民素养。
第四,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交流机会。
世界一流大学注重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和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课程、交换生项目和国际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他们也积极招收国际学生和引进国际教师,促进学生之间的多元融合
和全球交流。
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跨学科能力、实践能
力和国际视野。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传统的学科专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背景与意义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学科领域,而是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
例如,在信息技术时代,除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
因此,高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具备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其次,跨学科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此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为了创新高校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与方法:1. 课程设置的创新:通过修改与删除现有课程,引入跨学科的核心课程,强化综合素养的培养,如创新思维、沟通与领导力等。
同时,也可以推行学科之间的交叉课程,以加深学生对不同学科的了解和理解。
2. 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项目驱动和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体验。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精神。
3. 实践机会的创新:通过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合作,提供学生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跨学科能力。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4. 评价体系的创新:构建符合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学科评价的局限,综合考量学生的学术能力、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为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评价指标。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跨学科化、国际化、高水平化的趋势。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也开始注重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建设。
这种组织模式旨在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实现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促进学科创新和跨学科合作。
首先,重视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建设。
建设跨学科学术组织需要各个学科间的密切合作和交流,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鼓励学科间的合作,而且要提供全面的支持和资源。
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就设立了跨学科平台,为各学科之间提供开放的空间和资源,推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
其次,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
学术交流和合作是实现跨学科学术组织建设的关键。
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设立了跨学科中心,为不同学科间的研究带来了很多生机和灵感,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跨学科合作。
第三,注重引进跨学科人才。
跨学科研究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备超越单一学科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因此,世界一流大学注重引进跨学科人才。
鼓励交叉学科人才的创新和成长,促进跨学科人才的成长和积累,同时也为跨学科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第四,提高跨学科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跨学科研究的复杂性和难度,对研究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世界一流大学注重建立跨学科研究的相应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研究模式和方法,使跨学科研究更加系统、有序和高效。
以上经验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并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注重引进跨学科人才,为跨学科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条件;提高跨学科研究的质量和效益,创新研究模式和方法,提升研究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经验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借鉴的,只有通过注重跨学科及时组织的建设,优化学科结构与知识结构,促进学科创新及跨学科合作,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向高水平化、国际化和跨学科化的发展。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培养与提升案例分析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培养与提升案例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培养与提升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不同学科领域的融合与互补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其具体实施策略。
一、案例一:跨学科项目实践——社会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作为不同的学科领域,它们的融合能够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某大学的社会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双学位项目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该项目旨在通过将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社会调查能力。
在该项目中,学生需要学习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在计算机科学的指导下,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和编程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课程设置和项目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数据分析、社会调查和编程等实践技能。
这种跨学科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跨越学科边界,提升多方位的实践能力。
二、案例二:跨学科研究实践——工程与医学的互补工程和医学领域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之一,它们的结合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某大学的工程与医学研究中心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该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将工程技术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医学进步。
在该研究中心,工程学和医学学科的专家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医疗设备的设计与开发、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等项目,通过与专业教师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实践模式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跨学科培养策略为了实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培养与提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中增加跨学科内容,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科边界。
工学领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领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和制造中心之一,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为了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培养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跨学科工科人才。
一、跨学科综合教学培养模式早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在各个学科的基础上单独进行教学,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较为分散。
但是,由于工程领域的复杂性、综合性,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已经成为了趋势,因此跨学科综合教学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模式的教育特点在于,通过设计和组织工程大学生跨学科团队,将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双师型”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卓越的工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
而且,工程技术的进步也需要人才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具备市场需求的实际能力。
因此,“双师型”培养模式逐渐被各个高校推广实施。
这种模式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老师外,还需配备业内的专家教师,让学生在高校学习的同时,也具备了更为全面和实际的知识技能。
三、开放式科研课题培养模式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作为技术支撑,高校需要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来,帮助学生注重实际应用。
开放式科研课题培养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也被广泛采用,在工科领域中更是重要。
通过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使学生对于实际的科研拥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落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针对实际问题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对于工科领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团队式的实践能力培养,将有利于培养高质量、全面发展的工科人才,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世界一流大学工程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佐治亚理工学院VIP项目为例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佐治亚理工学院
作为工程领域的世界顶尖名校,佐治亚理工学 院始终以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以 引领世界、改变世界为宗旨,长期致力于高层次工 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而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 展带来的全球重大、复杂、多学科问题的不断涌现, 工程世界的变革对高层次跨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的 新挑战。正是基于这种时代要求,美国佐治亚理工 学院推出了旨在克服工程教育碎片化发展的大规模 长期性跨学科项目———垂直整合项目 (Vertically- IntegratedProjects,VIP),向本科生提供解决工程领 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问题 和 跨 学 科 挑 战 的 机 会。 VIP项 目 由 佐 治 亚理工学院工程与计算机学院的爱德华 · 科伊尔 (EdwardCoyle) 教授于 2008年创建。鉴于在跨学科 和培养创新 能 力 等 方 面 的 突 出 贡 献, VIP项 目 被 列 为美国国家工程院荣誉提名的 95个项目之一。[1]作 为 “美国国家工程院” (NAE) 认定的世界 29个 “将真实世界融入工程教育及本科生工程技术教育” 的成功案例 之 一, VIP项 目 被 公 认 为 工 程 教 育 领 域 “跨学科真实项目” 的典范。[2]时至今日, “VIP项 目联盟” 已在全球拥有 24个项目分点,其中包括密
我国一流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及启示——以北京地区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
我国一流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及启示——以北京地区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我国一流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及启示——以北京地区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引言: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是当今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培养跨学科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特别是北京地区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他们在跨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成功的实践模式。
本文将以这8所高校为例,探讨他们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总结出的一些启示。
第一部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意义1.1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义和重要性跨学科人才是指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较深造诣,并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融合与创新的人才。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跨学科人才具备的学科交叉能力和跨界思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1.2 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跨学科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挑战。
一方面,学科之间的划分较为僵化,存在着“学科壁垒”的问题,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触较少的学科和知识。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教育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对跨学科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
第二部分:北京地区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践经验 2.1 跨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创新这8所高校积极改革传统学科设置,开设了一批以跨学科为特点的新专业,例如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等。
他们还建立了跨学科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并进行交叉学科论文指导。
2.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跨学科研究团队这些高校注重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吸引了一大批有跨学科研究经验的学者进入教学队伍。
他们还成立了跨学科研究团队,鼓励教师间跨学科合作研究,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平台。
2.3 推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这些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例如组织举办科研创新竞赛、开展学科交流与合作项目等。
他们还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培养跨学科能力。
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在当今社会,知识的交叉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大学教育也在不断调整与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包括具体的实践案例、模式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大学为了培养具备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打破传统学科分割,以更全面、综合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的模式。
这种模式将学生聚焦于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1. 课程结构创新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创新,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设立交叉课程。
例如,在商科专业中增设心理学、艺术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2. 跨学科项目学习学校组织跨学科项目学习,让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组建一个由工程、医学、设计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团队,共同解决一个社会问题。
3. 实习与社会实践大学引入跨学科实习项目,让学生到企业或社会组织中实习,融入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跨学科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通过与不同学科领域的人员合作,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综合性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使其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实践性强: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跨学科能力。
•团队合作:注重团队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协作、沟通,并学习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未来大学教育的主流趋势,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合作将更加紧密,涵盖更多学科领域。
•大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非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
•跨学科人才将成为未来社会需求的主力军,对社会发展和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
跨学科学术组织将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聚集在一起,通过跨学科交流和合作,促进学术研究和创新。
本文将结合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经验,探讨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加强学科交叉合作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首先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
传统的学术组织通常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组织,而跨学科学术组织则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设立跨学科学术报告会等方式,吸引跨学科学者和专家参与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
在加强学科交叉合作的过程中,跨学科学术组织可以积极倡导学者和专家之间的跨学科合作,鼓励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相关研究课题。
跨学科学术组织还可以提供跨学科研究项目的资助和支持,为学者和专家提供合作的平台和资源,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化和拓展。
二、促进学术资源共享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需要促进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学术数据库、共享学术资源平台等方式,整合学术资源,为学者和专家提供信息查询、文献检索、学术交流等服务,促进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跨学科学术组织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打破学术孤岛,促进学者和专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搭建学者合作的桥梁和平台。
跨学科学术组织还可以积极引进国际一流学术资源,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为学者和专家提供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
三、构建良好的组织机制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组织机制,为学者和专家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学术委员会、设立跨学科学术办公室等方式,加强跨学科学术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为学者和专家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在构建良好的组织机制的过程中,跨学科学术组织可以积极推动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为学者和专家提供公平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
跨学科融合工学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跨学科融合工学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跨学科融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工学领域,跨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跨学科融合工学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跨学科融合的定义与意义跨学科融合是指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工学领域,跨学科融合可以促进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工程人才。
跨学科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使其能够熟练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其次,跨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跨学科融合也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补与交流,推动学科的交叉发展。
二、跨学科融合工学与人才培养的策略1. 优化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在工学领域,应根据实际需求,优化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通过梳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建立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
2. 开设跨学科融合实验项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引入跨学科融合的实验项目。
通过跨学科实验项目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搭建学科交流平台为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应该搭建起学科交流平台。
可以组织学术交流会议、跨学科研究项目等活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补与发展。
三、跨学科融合工学与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在跨学科融合工学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术差异较大,如何将其有效融合起来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其次,培养跨学科人才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能力和教学水平。
其次,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建立跨学科研究与教学团队。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学科领域逐渐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行探讨,并探讨其实践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高校之所以需要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学科教育往往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培养具备全面发展能力的跨学科人才。
而跨学科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从不同学科领域吸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更具有应对未来复杂社会挑战的能力。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从理论层面上进行。
第一,高校应建立起跨学科融合的学科体系。
学科之间的壁垒应该被打破,利用学科之间的交叉点,搭建跨学科融合的平台。
第二,开设专门的跨学科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概念,培养其跨学科思维能力;而实践课程则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际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跨学科应用能力。
第三,高校可以通过设立跨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研究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可以与社会合作,与企业合作,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形成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一方面,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应用中,让他们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在共同研究中推动学科融合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
此外,高校还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项目,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实践与创新
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实践与创新在当今社会中,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备受重视。
传统的学科边界逐渐模糊,人们对于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因此,探索和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规格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实践和创新两个方面讨论如何培养跨学科人才,并探索相关的规格。
一、实践的重要性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纸上谈兵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跨学科能力,而实践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关键途径。
首先,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跨学科的人才需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学习。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跨学科人才需要与其他学科的人员协作,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实践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的平台,让他们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跨学科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而实践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情境和挑战,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二、创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跨学科人才,创新的方法必不可少。
以下是几种创新的方法,可以提升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效果。
首先,引入项目驱动学习。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以课本知识为中心,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
通过将实践项目引入到学科教育中,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培养跨学科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
学生参与实践项目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各类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最后,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可以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与创新。
三、规格的制定为了保证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制定相应的规格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规格内容:首先,明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跨学科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引言跨学科教育是指以学科之间的融合为基础,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有机结合,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跨领域思维的人才。
在高校教育中,跨学科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被视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实践层面探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开展跨学科教育所做的探索和经验总结。
1. 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1.1 需求分析高校通过对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各个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确定开设哪些跨学科课程。
1.2 设计原则在跨学科课程设计上遵循以下原则:多样性与整合性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驱动、团队合作等。
1.3 实施方法通过项目制、PBL(问题驱动学习)、案例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提供实际场景和跨学科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
2. 跨学科学术研究与合作2.1 学术研究方向开展跨学科研究,围绕多领域交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互补。
2.2 跨学科合作机制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促进不同领域知识专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共同关注点上开展研究项目。
2.3 知识共享与创新鼓励研究成果的分享和交流,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并为高校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支持。
3. 培养环境与资源建设3.1 培养环境构建打破传统院系壁垒,创造一种促进各个学科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激发师生对跨学科教育的兴趣。
3.2 跨学科研究中心设立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汇集各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推动跨学科教育的实施。
3.3 教师培训与交流加强跨学科教师培训与交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跨领域思维能力,为高校实施跨学科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结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开展跨学科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探索。
通过设计和实施跨学科课程、推动学术研究与合作以及建设良好的培养环境与资源,高校可以培养出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不过,在推进跨学科教育过程中需要面对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传统院系思维、师资队伍结构等问题需要解决。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启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生产模式的不断更新,传统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及科技创新的复杂要求,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已是大势所趋。
当今世界,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要创新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1]。
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育相伴而生,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
目前,世界多国掀起了跨学科教育与研究热潮,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特色鲜明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院系单位制成为制约跨学科教学与科研机构规模化发展的“瓶颈”[3]。
研究以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项目(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ducation)、英国剑桥大学社会科学博士项目(Doctor of Philosophy in Social Science )以及日本东京大学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生院(The Graduate School of Frontier Sciences,GSFS )为案例,分析三所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总结其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以便为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美国一直拥有学科互涉研究的“黄金国度”之赞誉,其跨学科教育与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二战后,美国建立了多个跨学科研究机构,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
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启动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启示文/姬紫婷崔迎春摘要:随着经济尧科技等各领域的快速发展袁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逐渐超出单一学科范畴袁现在及未来社会需要具备多方面能力与素质的人才袁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遥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博士项目尧剑桥大学的社会科学博士项目尧东京大学的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生院注重打破学科界限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课程尧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以及广泛的实践平台遥我国高等院校应注重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袁加快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袁以实践为导向袁努力创建跨学科实践平台袁以推动跨学科相关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袁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遥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国际比较作者简介:姬紫婷袁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曰崔迎春袁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野新国际日语能力测试理念下的大学日语语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冶渊编号院201902144006冤曰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野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研究生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冶渊编号院JG2019006冤. All Rights Reserved.的“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Inte-grative Graduat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rainee-ship Program )更是将美国高校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推向了高潮。
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传统的学科分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成为解决当前人才培养的创新之举。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特点和优势,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传统学科框架之外,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培养具备综合知识和跨领域能力的人才。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多元化的学术视角,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这种模式能够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跨越发展。
与传统学科模式相比,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他们可以更加广泛地吸收各类学术观点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出更具创新性的人才。
其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不局限于传统学科的知识,它更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此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还能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时,单一学科的狭隘性往往难以解决,而跨学科研究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然而,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要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
然而,现阶段教师的专业化倾向较为明显,缺乏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这可能成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其次,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一定难题。
传统的学术评价体系往往更加关注专业功利和学科细分,而跨学科研究往往无法完全符合这一标准,给跨学科人才的评价带来困扰。
这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鼓励和支持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牛津大学 PPE专业 跨学科专业是将跨学科建立在专业层级之上,1 个专业跨越 2个甚至 3个以上的学科,将不同学科的
课程整合成 1个学位课程,促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不同 的学科知识,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其中,2个学 科组成 1个跨学科专业是当前主要的组合形式,进而 通过跨学科形成全新的专业。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质内核, 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行做法,但各学校基于跨学科 思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又不尽相同、各具特点。本文 根据教学要素的组合方式,以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 人才培养的实践为案例样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 分析,总结归纳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以 供我国高校借鉴与适用。
具体而言,世界一流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可 从专业、课程、课程内部的教学安排 3个方面进行 分类,即专业层面的跨学科、课程层面的跨学科和 课程内部的跨学科合作教学。需要说明的是,这一 分类并非单纯地基于理论层面,而是对世界一流大 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的概括。
[收稿日期]2019-02-28 [作者简介]李政辉(1974-),男,江西资溪人,博士,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孙静(1985-),
女,山东枣庄人,硕士,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
— 140—
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伦理和政治产生的新问题; 应用政治学中的概念、理论、方法分析政治观点和组 织运行等;对评估成本、机会以及预期、成果、信 息、动机等做出战略性决定;激励自己主动、独立地 工作,与他人有效合作;有效地计划实践;学会运用 运算、统计和计算机技巧。
PPE专业学制为 3年,从表 1可以看出,第 1学 年———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都必须修读,每个学科
பைடு நூலகம்
3门课程。通过控制修读课程数量来平衡不同学科的 学习强度,旨在帮助学生筑牢学科基础。第 2~3学 年———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继续完成 3个分支(称为 tri partite)或者专注在任意 2个分支上(称为 bipartite)。 每个分支的课程都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且每个 分支分别规定必修课程,学生根据各自的选择来决定 必修课程。如,经济学分支规定:若是选择经济学和 另 1个分支的双科学生,经济学必修定量经济学、宏 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3门课程,若是 3个分支都选 择的三科学生,则在 3门必修课中修满 2门即可。从 这一设置可以看出,PPE学位认为,3个学科在学位 教育中同样重要,修读的课程数量也要一样多。选修 课程要求在 50多门课程中选择 3~4门修读,也是根 据选择的不同分支来修读课程[2]。从表 2可以看出, 只要选择了经济分支,哲学和政治分支的课程群便都 要选修。笔者认为,哲学是系统化学生思维体系的学 科,而经济总是与政治不可分离,故而对于选择了经 济分支的学生而言,哲学和政治学科知识基础要夯 实。通过不同学科的课程交叉与要求,跨学科人才培 养目标可以落到实处。
牛津大学“哲学、政治与经济”专业(Philosophy, PoliticsandEconomics,以下简称“PPE”)为典型的跨 学科专业模式,下文具体分析其实施过程[1]。
1.培养目标。PPE是牛津大学设置的跨 3个学科 专业,培养目标分为智力、实践与可迁移技能培训。 智力上,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和理解哲学、政治与经 济学术理论;收集、组织和利用原始或二手资料,根 据主题相关性,学会区分和取舍材料;分析文章逻辑 结构,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实践上,要求学生倾听并 分析观点,学会辨别关键概念;阅读并复述大量学术 文献,在此基础上,分析哲学、政治与经济学问题; 能针对不同读者、不同任务要求独立完成文章写作, 能与他人口头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技能上, 要求学生能搜索、组织和利用信息,应用哲学辩论的
由此可见,PPE专业设置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 对信息 的 加 工 能 力,使 他 们 形 成 可 迁 移 的 思 维 模 式,在当今信息社会,学会对信息的搜索,运用逻 辑分析达成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深度、综合 分析,形 成 自 己 的 观 点,并 具 有 说 服 与 运 用 的 能力。
2.课程结构。需要明确的是,牛津大学并不提 供通识教育,而是要求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根据自身 兴趣确定课程,直接进入行为期 3~6年的小班化 作坊式培养模式,通过毕业考试获得“最后荣誉学 位”。有的课程可以继续进行 1~2年的科研项目训 练,通过毕业设计或者项目论文获得硕士学位。
wssl1整理表2ppe不同分支选修课程的修读要求选择分支修读课程要求哲学与政治哲学和政治分支课程群中任选4门至少1门属于哲学课程群1门属于政治课程群哲学与经济哲学和经济分支课程群中任选3门至少1门属于哲学课程群1门属于政治课程群政治与经济政治和经济分支课程群中任选3门至少1门属于政治高年级课程群1门属于哲学课程群哲学政治与经济任选2门课程如果选择了经济课程群中的课程必修第3个核心课数据来源
第 6期 2019年 6月
现代教育科学 ModernEducationScience
No6 Jun2019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
———以世界一流大学为例
李政辉,孙 静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可分为 3种典型模式:跨学科专业模式、跨学科课程模式、跨 学科合作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安排的梳理,可以发现明显 的跨学科培养特色,为我国开展一流本科教学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一流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6-014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6026
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毕业 考 试:8门 考
政治学(在比较政府、自 1900以来的英国政治学和政府、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政治社 试,其中 1门可以
会学中任选 2门)
用毕业论文或者指
经济学(定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导论文代替
选修课程:在超过 50门课程中选择 3~4门
表 1 PPE课程分学年教学安排
第 1学年
评价
哲学(哲学导论、道德哲学和基本逻辑) 政治学(政治理论、实践以及分析)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中的数学运算)
预备 考 试:3门 考 试,每门 3个小时
第 2~3学年
必修课程:哲学(道德准则,早期现代哲学或知识和现实、或柏拉图的理想国、或亚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