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进化
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介绍
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介绍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达尔文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达尔文人物概述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R.Darwin,1809.2.12—1882.4.19),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
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
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说》。
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
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
达尔文的主要观点达尔文以前生物变化思想的发展关于万物互相转化和演变的自然观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例如,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八卦说,把自然界还原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基本现象,并试图用“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世界复杂变化的规律。
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世纪)认为生命最初由海中软泥产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经过蜕变(类似昆虫幼虫的蜕皮)而变为陆地生物。
中世纪的西方,圣经把世界万物描写成上帝的特殊创造物。
这就是所谓特创论。
与特创论相伴随的目的论则认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
第七章小进化
1.群体,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 率 2. 哈代-温伯格遗传平衡定律 3.影响遗传平衡定律的因素 4.进化理论
进化的基本单位
无性生殖的生物其进化基本单位是无性繁殖系,即 克隆。 有性繁殖的生物的进化单位是种群。 这是因为,同一克隆基因一般没有差异,故无性繁 殖系统下,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具有不同遗传组成的克 隆;而在有性繁殖系统中,种群内的每一个个体,基 因型有可能不同,但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将自己的基 因型原原本本地传递给下一代,传递的只是基因,即 组成自己本身基因型的基因,也就是配子;由两性的 配子结合后形成的合子组成下一世代。世代之间的遗 传组成差异也就是进化的方向,即群体的基因频率的 改变是选择的结果。
( D1 , H1 , R1 ( 0.6 , 0.4 , 0.0 ( D2 , H2 , R2 ( 0.64 , 0.32 , 0.04 P2 = D2 + ½ H2 = 0.8 = p1 .q2 = R2 + ½ H2 = 0.2 = q1
) ) ) )
由此可见;基因型频率虽然D1≠D2 , H1≠H2 , R1≠R2 但只需经过一代随 机交配(对一对基因而言),就能 使基因型频率平衡在: D2=D3=……=Dn . H2=H3=……=Hn . R2=R3=……=Rn .
A基因频率 P = (2D’+H’) / 2N = ( D’+ 1/2 H’) / N a 基因频率 q = (2R’+H’) / 2N =( R’+ ½ H’ ) / N 若改用基因型频率表示; 设 D 为 AA个体的基因型频率;H为 Aa 个体的基因型频率;R为aa 个体的 基因型频率。
则 D=D’/N , H=H’/N , R=R’/N 因此 ; p = D + ½ H q=R+½ H 这两个式子说明基因频率与基因 型的关系,任何时候都成立!也就 是群体平衡时成立;不平衡时也成 立!
河北大学生科专业生物进化论重点
1.拉马克首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
两法则: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2.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其相应的表型的改变。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3.物种的概念(陈世骧)物种是由种群组成的生殖单位(与其他物种在生殖上隔离),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物种形成的环节:遗传变异(基础),自然选择(主导因素),隔离(条件)渐变种形成的4种模式:异域种化,同域种化,边域种化,临域种化异域种化同一物种由于地理隔离分别演化为不同的物种。
同域种化同一物种在相同的环境,由于行为改变或基因突变等原因演化为不同的物种边域种化一个小族群由于某种原因和原来的大族群隔离,隔离时小族群的基因经历剧烈变化,当小族群再跟大族群相遇时已经形成不同物种。
临域种化两个种化中的族群虽分开但相邻,从一极端到另一极端之间的各族群都有些不同,但彼此相邻的两族群之间仍能互相杂交,而两边最极端的族群因差异太大形成不同的种。
4.隔离(isolating):自然界生物种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隔离导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使群体岐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形成。
5.智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棕种人6.人的双种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7.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有社会属性8.人的衍化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南方古猿是已知的最早的一类人科成员:直立行走。
能人是现在找到的最早的人属成员:能制造工具脑容量增大、牙齿缩小、语言、抽象思维。
直立人是最早的人种成员,能使用火,离开了热带森林。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属于同一个种和不同的亚种。
晚期智人和现代的人属于同一个种和同一个亚种9.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概念: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化石分类(一)保存特点:遗体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本身,且内部物质成分基本不变模铸化石:生物体在地层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复铸物,包括印模化石和印痕化石遗物化石:地层中包含的古生物的粪便卵及人类使用的工具遗迹化石:地层中包含古生物活动时留下的痕迹,主要指足迹。
古生物各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完整)
Hale Waihona Puke ③ 埋藏条件 :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粗碎屑物埋藏、 特殊的
沉积物 ④ 时间因素 : 迅速掩埋、 长期石化作用 ⑤ 成岩条件 :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
4.化石有哪些保存类型,有何特点?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 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 变质实体:经受不同程度石化作用而成的生物遗体化石。 未变实体:几乎全部保存未经变化或无显著变化的生物遗体化石。 2)模铸化石(fossil mold and cast) 是生物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3)遗迹化石(trace fossil)
6.什么是同源器官,什么是同功器官?
同源器官:外形、功能不同,但具共同起源、相似结构的器官。
同功器官:外形、功能相似,但起源、结构不同的器官。 适应辐射往往导致相关种具有来自共同祖先的同源器官或同源特征。
趋同进化则导致不同分类群的种具有功能相似的同功器官或同功功能。
7.生物演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8.什么是学名、单名法和双名法? 1)学名(scientific name):所有经过研究的生物都应给予科学的名称。学名 根据国际动物、植物、菌类命名法规和相关文件而定。生物各级分类单位均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化的字来命名。
2)单名法:属(及属)以上的分类群采用单名,即用一个拉丁词来表示。为
了便于查阅,在各级名称之后用正体注以命名者姓氏和公历年号,两者以逗 号分开。(姓氏,1989) 3)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属名+种本名 Panthera Oken, 1861
5.有孔虫的分类位置和基本特征如何? 分类位置:原生生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 基本特征: ① 有孔虫多为海生底栖单细胞生物; ② 绝大多数具有坚实的硬壳,壳的构造繁简不一; ③ 个体一般几毫米,少数大于10毫米;
进化生物学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1.进化生物学: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研究进化的过程、原因、机制、速度和方向,还研究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以及适应性起源的一门学科。
它的基本理论就是进化论。
2.内共生起源学说: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来源于共生的真细菌,运动器来自于共生的螺旋体类真细菌,它们最早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进细胞内,与宿主进行长期共生,进而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
3.生物重演律:生物在个体发育中迅速重演其祖先的主要演化阶段。
即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4.五届说:美国生物学家惠特克将生物界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界。
5.生物表型的进化:相对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而提出的,包括形态、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的进化。
表型进化是以分子进化为基础的,其本质还是基因频率的变异。
6.进化稳定对策(ESS):是基于最适性理论提出的,用于解释动物的各种行为对策的一种理论。
是一种混合对策,是经过长期进化检验的、最稳定的、而且最少受到其他可选对策的干扰。
是一种不可侵犯的对策,一旦确立就会稳定下来。
7.平衡性选择:又称保留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
是指能使两个或几个不同质量性状在群体若干世代中的比例保持平衡的现象。
这种选择常导致群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个体,从而维持遗传学多样性。
8.遗传漂变:指的是由于种群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
又称为赖特效应,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重要机制。
9.正态化选择:又称为稳定性选择,即把趋于极端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那些中间类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10.前进性选择:自然选择最基本的一种类型,包括单向性选择和分裂性选择。
前者通过淘汰一种极端而保留另一极端的变异,使生物类型朝某一方向发展;后者把一个群体中极端变异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减少中间常态性。
11.适合度:也称为适合值,是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
12.遗传平衡定律:哈迪温伯格定律,在理想状态下,(大的随机交配的额群体,无迁移,突变和选择)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
生物进化论文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陈紫阳(陕理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041班级,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葛根植物的种类与资源分布,有效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保健作用,并对其在食用、美容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利用做了分析。
[关键词]葛根;药理作用;开发利用生物的进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生物的起源到不断发展所经历的社会和自然的风云变迁来看,那是一个不可逆转,也无法超越的过程。
纵观生物进化的历程,小到分子,大到个体,他们所面临的进化似乎有些残酷,但是如果没有进化,就不会有进步。
早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里就有观点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只有在不断地进化发展中,才有可能生存下来,也只有在进化中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性。
所以,生物的进化是必须的,是生存的需要。
进化,就是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
早期人们在日常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关于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注意到生物机体的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朴素的生物进化思想。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他那个时代有关动物的知识的系统整理,把540种动物按性状的异同分为有血的和无血的两大群,每群之下又分为若干类。
他进一步提出生物等级即生物阶梯的观念,认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即从植物一直到人逐渐变得完善起来的直线系列。
近代科学诞生以前,进化思想发展缓慢,当时广为流行的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这种观点直到18世纪仍在生物学中占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是瑞典植物学家林耐。
他所提出的分类系统虽然有助于揭示生物物种之间的历史联系,但他却把物种看作是上帝创造的不可改变的产物。
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新的与物种不变相矛盾的事实。
在大量事实的影响下,甚至像林耐这样坚定的神创论者,在晚年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杂交的结果能产生新种。
和林耐的观点相反,法国学者布丰相信物种是变化的,现代的动物是少数原始类型的后代。
LECTURE-5-种下数据分析方法
种间树状进化 遗传分歧
种内网状进化 遗传多态性
研究内容的区别
种下研究 (1) 群体遗传结构(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2) 群体分化(population subdivision) (3) 谱系生物地理学(phylogeography) (4) 分子进化动力(the forces of molecular evolution) (5) 个体/群体/亚种系统发育关系 (individuals/populations/subspecies phylogenetic analysis) 种上研究 (1) 种界确定(species boundary delimitation) (2) 分类单元单系性检验(testing taxa monophyly) (3) 系统发育关系重建(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taxa) (4) 性状进化(character evolution)
识别单倍型的意义
构建基因树的基础
识别致病基因
理解重组和LD模式
单倍型的起源与进化
位于Y染色体和mtDNA上的单倍体分子标记无重组,
因而单倍型多样性仅仅是由于突变产生。 二倍体分子标记的单倍型的起源有突变和重组二种 原因。如果重组是随机发生的,则n个等位基因可 以有2n种单倍型。 任何2个标记之间发生重组的可能性取决于它们的 相互距离和位置。不同座位的等位基因之间由于重 组降低而导致的association称为连锁不平衡 (linkage disequilibrium,LD)。
3. 种下遗传多样性和分化参 数及应用
物种遗传变异程度的度量
测量遗传变异参数的方法随所研究标记的类型和 遗传方式而异。一般地,物种的遗传变异可以从 三个方面来描述:
(完整word版)进化生物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1、进化:一切物质的发展规律,是指物质的无序到有序,从同质到异质,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生物进化:是指物质有趋势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了复杂性和有序性增长的趋势,适应生存环境的趋势,与无方向的循环往复的变化不同,演化更多的应用于非生物学领域。
3、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是追究事物或过程的因果关系的科学。
4、化石:就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与地质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他们生活的遗迹,从时间上看,必须是全新世之前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才可以成为化石。
5、利他行为:指对其他动物有利而对本身不利,甚至有害的行为,发生在亲缘关系上的叫双亲行为,发生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社群成员之间的利他行为,称为互惠互利的行为6、大进化: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的进化7、小进化: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的进化改变,以现存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改变8、种群:是随机互交繁殖的个体的集合,又称孟德尔种群,杂合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杂合性可以保证种群的多样性9、基因库:一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被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10、基因频率:指种群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例11、基因型频率: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率12、遗传平衡(基因平衡):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遗传漂变等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的现象,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13、适合度: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14、选择系数:表示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是表示相对选择强度的数值15:、遗传漂变:把由于群体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于丢失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又称莱特效应。
16、适应: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现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生命特有的现象。
昆虫分类学原理研究生考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鉴定、分类、系统发育、盖雅假说、小进化、大进化、辐射进化、趋同进化、平行进化、垂直进化、水平进化、停滞进化、创始者效应、单系群、并系群、复系群、可用名、有效名、首异名、次异名、客观异名、主观异名、原同名、后同名、正模、holotype、副模、paratype、配模、allotype、综模、选摸、新模、后模、同模、地模、外模、余棋、中性理论、新征、独征、祖征、共同祖征、共同衍征、RAPD、AFLP、RFLP 、SSR 、mtDNA二、简答题:(每题5分)1、造成小进化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哪种因素?2、自然选择总是会发生吗?如果不是何种情况下才会发生?3、英国白桦蛾体色的变化是哪一种选择所导致?在当今有哪些事件与此类似?4、选择有哪些类型?解释正常化选择、平衡选择、稳定性和歧异性选择、定向选择、性选择、基团选择,并举例说明。
5、解释物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6、物种的定义是什么?7、在生殖隔离中,配子接合前隔离和接合后隔离哪一种类型先发生?每一种类型又有哪些情况?8、物种形成有哪些型式?各种型式有哪些特点?9、数值分类学派有哪些优缺点?10、何为优先律?在动物学分类中,有哪些具体的要求?11、一个可用名称应当符合哪些条件?12、一个有效名称应当符合哪些条件?13、Hydragira Lacepede是根据模式种H.swampina定出来的,但后来发现H.swampina是Fundulus heteroclitus L.的异名,而Fundulus属名的模式种是F.heterolitus,那么Hydragira是哪种异名?14、Zygonectes Agassiz是根据模式种Zygonectes olivaceus Agassis作出的,后来发现这个模式种应属于Fundulus 属,Zygonectes哪种异名?15、一个物种的名称是如何组成的?其中的每一部分在拼写和语法上有哪些要求?16、在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到哪些DNA片断,试举出5种?17、RAPD与 AFLP两种分子标记各有哪些优缺点?18、琼脂糖和聚丙烯两种凝胶电泳在进行DNA研究中,各有哪些优缺点?19、动物命名法规的一般原则是什么?20、一个可用名称应当具有哪些条件?21、一个物种的种名在语法上是如何组成的?22、为避免平行和趋同现象,在选择特征时应遵循哪些原则?23、如何来判别特征的极性?24、解释最大简约法,其有何优缺点25、解释距离矩阵法,其有何优缺点三、综合题(每题15分)1、支序分类学的主要理论思想是什么?与进化分类学派有哪些分歧?支序分类的基本程序是什么?2、进化分类学派的主要理论思想是什么?与支序分类学派有哪些主要分歧?3、当给你一个昆虫标本后,你将如何进行鉴定?4、在昆虫记述的文献中,有以下条目,解释每一条的意义。
进化生物学 知识点重点
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其相应的表型的改变。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进化的特点:进化的恒定性和保守性拉马克:首次提出进化学说(“拉马克学说”),提出了两个法则一个是用进废退;一个是获得性遗传。
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古无脊椎动物学的创始人。
达尔文学说:(1)变异和遗传(2)自然选择(3)性状分歧、种形成、绝灭和系统树人类进化过程中五个重要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生智人分为四个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棕种人人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物种:物种是由种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生殖上隔离),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
在宗谱上代表一定的分支个体:物种组成种群的最基本单位。
同种个体的某些性状可能不同。
种群:种群是生活在一定群落里的一群同种个体。
不同种群之间分布不连续,通过杂交、迁移等形式遗传交流,使物种成为一个统一的繁殖群体。
种群的生境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态型,当变异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亚种甚至新种。
亚种: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形成的群体。
亚种有一定的形态、生理和遗传特征,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地理亚种)。
亚种概念多用于动物分类,分为多型种和单型种。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物种的形成方式渐变式种形成(异域种化同域种化边域种化临域种化)骤变式种形成孤岛种形成化石分类标准化石:存续时间很短,以致可用其作为所在地质年代标志的物种化石。
指相化石:能够指示当时地层沉积环境的化石。
标记物化石:古代生物大分子留下降解物的化石化石形成的几大要素生物死亡的数量;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坚硬程度;生物尸体被掩埋的速度;掩埋的环境;石化的程度和快慢地址年代划分单位宙代纪世年生命的产生过程有机小分子的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米勒实验;生物大分子的形成(似蛋白质大分子)福克斯实验;多分子体系的形成(蛋白质和核酸)奥巴林实验;“原生体”的生成(新陈代谢、自身繁殖)细胞的起源与进化非细胞形态的“原生体”;原始细胞;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六界系统菌物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三域(原界)系统:细菌域古生菌域真核生物域爬行动物成功登陆的奥秘:羊膜卵生物界系统发展的规律:生物进化的进步性;生物进化的阶段性;生物进化的多样性动物的进化: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原口动物后口动物多细胞化真核细胞产生;臭氧层形成;冰川作用。
生物的进化方式有哪些
生物的进化方式有哪些生物的进化方式有哪些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
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如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
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
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如寒武纪大爆发),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
自然选择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渐进式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
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 。
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
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种。
爆发式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在进化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进化较为沉寂的时期,新种的化石很少;有时大量的物种化石集中出现在较短的地质年代,如寒武纪大爆发。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研究证据表明,寒武纪大约是从距今5.44亿年前至距今5.05亿年前。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大约是在距今38亿年前出现的。
在从38亿年前到6亿年前这长达32亿年的时间里,生物进化的速率是十分缓慢的。
进化从达尔文主义到超达尔文主义,进化的含义及其广泛,大则包罗
进化:从达尔文主义到超达尔文主义引言: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是认为物种可依进化台阶从细菌排列至低等的动物经高等动物最终到人类[4]。
地球上的生物虽有共同的祖先,但他们都经历了不同的进化路径而发展到现在的水平,物种间没有优劣之分,因为他们都适应了他各自的环境。
进化极其广泛,包罗了宇宙的演变、星辰的消长,囊括了生物的演化。
从生物角度看,又有分子(DNA或蛋白质)进化、细胞进化、物种进化和生态圈网络式的进化。
杜布让斯基曾说:“生物学没有进化,任何事物都显得毫无意义(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进化是生物学的柱石,已渗透到生物学各领域,促进着各学科的发展[1]。
早先的化石、形态观察到当代的比较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都是了解进化的窗口。
进化概论进化有大小之分,大进化(由俄国人Philipchenko提出),指在物种(或高于)水平的演变,至少是一个物种分裂为二种(分歧进化,“origin of the branch”)或一物种经长期演化成为另一物种(演替成种)。
高于此水平的任何改变,如家系(lineage)、科、属的演化同样属于大进化。
小进化指在物种水平以下的进化改变,是种群变化或等位基因的频率改变及由此产生的对表型的改变。
大小进化的区别在于,大进化研究的是物种间长期的演化,而小进化研究短期物种的适应[2]。
对大进化的动态变化,骤变平衡(puntuated equilibria)强调物种长期表现出的微弱变化。
古生物学家认为,大种群生物能通过自然选择或基因漂移而缓冲进化冲击,种群分裂为小种群后进化更容易发生。
它解释了化石发现祖先物种与后代没有过渡态的现象[3]。
而系统渐变说(phyletic gradualism)则认为物种在进化历程中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挑战,通过物种选择(species selection)和分选(species sorting)使得某物种在灭绝前能够存在很长的时间(类似于基因的小进化) [3]。
大进化与小进化(转载)
7.1 概念:什么是小进化遗传学家哥德斯密特(R.B.Goldschmidt在《进化的物质基础》(The Material Basisof Evolu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0)一书中用小进化(microevolution)和大进化(ma-croevolution)两个概念来区分进化的两种方式。
他认为,自然选择在物种之内作用于基因,只能产生小的进化改变,他称之为小进化;由一个种变为另一个新种是一个大的进化步骤,不是靠微小突变的积累,而是靠所谓的“系统突变”(systematic mutation),即涉及整个染色体组的遗传突变而实现的,他称之为大进化。
古生物学家辛普孙(G.G.Simpson)在其《进化的速度与方式》(Tempo and Mode inEvolu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4)一书中重新定义小进化与大进化概念:小进化是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大进化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
在哥德斯密特看来,大、小进化是两种不同的(无关的)进化方式;而在辛普孙那里则是研究领域的区分或研究途径的不同。
也就是说,生物学家以现生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改变,是为小进化。
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现代生物和古生物资料为依据,研究物种和物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内的进化现象,是为大进化。
我们赞同辛普孙的关于大、小进化概念的新定义。
我们此处引用的小进化与大进化概念中也多少包含了Goldschmidt的原意,即小进化乃是进化中的“跬步”,大进化中的进化革新毕竟不是一蹴即至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乃是小进化“跬步”的积累。
7.2 小进化的基本单位认识生物界的最直观、最具体的对象是生物个体(包括单细胞的和多细胞的个体),因为生命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个体上,繁殖、遗传、变异都发生在个体上。
因此,达尔文和达尔文以后的许多进化论学者视生物个体为进化的基本单位,认为进化表现为个体遗传组成和性状的改变上。
渐变式进化和跳跃式进化
渐变式进化和跳跃式进化达尔文学说和综合进化论主张进化是微小突变的积累,自然选择导致的进化只能是缓慢的、渐变的过程。
这种理解成功地解释了物种以下种群的进化(小进化),而在解释物种以上单元的起源(大进化)时,却遇到了困难。
首先,生物化石的记录所显示的大多不是渐变式的进化,而是跳跃式的进化,例如,在德国巴伐利亚(Bavaria)的中生代侏罗纪地层中的始祖鸟化石(Archeopteryx,上图),既像鸟,又像爬行类。
它的大小像乌鸦,有羽毛,前肢成翼,从骨骼结构来推测,它是恒温(内生热)动物。
但是它有齿,翼上有3个爪,它还有一条由多节尾椎骨构成的长尾。
这3者都是爬行类的特征。
所以始祖鸟是介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的动物,是鸟类从爬行类的一支进化发展而来的有力证据。
但是,始祖鸟与爬行动物有许多不同,和现代的鸟也有许多不同,始祖鸟固然是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的中间环节,人们都一直找不到化石来说明爬行动物如何一步步演变为始祖鸟的,也没有找到化石来说明始祖鸟如何一步一步地进化而成现代鸟的。
这种化石不连续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甚至对于人类起源这一较近发生的事,虽然已经找到了多种猿人的化石,但它们也是不连续的,也不能反映出类人猿如何演变为猿人,或猿人如何演变为人的详细过程。
主张渐变进化的人对这一情况很难解释。
他们寄希望于继续寻找化石,找出能够填补这些“失去的环节”的化石,使进化的过程能够更详细地表现出来。
这虽然是有可能的,但至少是很困难的。
渐变进化的另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是,如果生物演变是渐进的,那么各种适应性的器官结构在尚未发展完善之前,即在还没有发展到有适应功能之前是怎样逃脱自然选择的压力的呢?一种甲虫(bombardier beetle)在遇到蚂蚁攻击时,能喷洒一种过氧化物和酶的混合臭剂驱除蚂蚁。
现在要问,甲虫所分泌的过氧化物和酶对甲虫没有别的用处,甲虫是经过什么渐进的而又能适应的阶段发展成这一喷洒机制的?眼有视网膜和晶体,两者必须一同存在才能起作用,单独存在就成为无意义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影响小进化的因素
3)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是通过有 性过程实现的。任何一个基因的表型效应不仅 决定于基因本身,还决定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 用。因此,通过有性过程所实现的基因重组, 虽然不改变基因本身,但新的组合可导致新的 表型。在有性过程中,由于亲本具有杂合性 (hybridity),由此而发生的遗传基础的重 组合,就会产生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也就是为 什么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具有优越性的原因。
二)大进化的其他名词概念
(3)停滞进化 (stasigenesis): 结构复杂性程度和 分类学多样性都无 明显变化的进化过 程。停滞进化的证 据是“活化石”, 例如腕足动物中的 海豆芽(LinGula)、 裸子植物中的银杏 (GinkGo)。
二)大进化型式
大进化型式(pattern of macroevolution)是指在一定时 间,一组线系通过线系进化、种形成和绝灭过程所表现出来 的谱系特征。简单地说,就是谱系进化(系统发生)的时、 空特征。 现时生存的和过去存在过的生物之间的祖裔关系(亲缘关系) 可以形象地表示为一株树:从树根到树顶代表时间向度,下 部的主干代表共同祖先,大小枝条代表互相关联的线系。这 就是系统树(phylogenetic tree)或进化树 (evolutionary tree)。所谓的大进化型式则形象地表现 在系统树的形态上:枝干的延续、中断、分支方式和分支频 度,枝干的倾斜方向和斜度,枝干的空间分布特征等。
二)大进化的其他名词概念
1.专用术语
如果以时间(通常是地质时间,以Ma 为单位)为纵坐标,以进化的表型改 变(例如形态变化)的量为横坐标, 在这个坐标系中,某一瞬时存在的物 种相当于坐标中的一个点;这个种随 时间世代延续,则在坐标系中构成一 个由该点向上延伸的线,这条线就叫 做线系;线系是物种在空间和时间两 个向度上的存在。如果该物种随着时 间推移而发生表型的进化改变,那么 代表该物种的线系在坐标中发生倾斜 (朝某个方向),在一个线系之内发 生的表型进化改变叫做线系进化,线 系倾斜度代表该线系的线系进化速率。
二)大进化的其他名词概念
• 2.大进化的其他名词概念
(1)垂直进化(vertical evolution): 导致生物结构复杂性程度增长的进化过程, 也称为前进进化(anagenesis)。 (2)水平进化(horizontal evolution):导致生物分类学多样性 (taxonomic diversity)增长的进化过程, 实际上是分支进化的同义词。
一)大进化概念及内容
绝灭是进化的另一种形式。物种和种上 的分类群既有产生,又有绝灭。物种和种上 分类群的替代(新的产生,老的绝灭),以 及由此引起的生物圈物种多样性随时间而变 化的规律,是大进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物种在时间向度上的延续、分支、中断 (绝灭)构成复杂的谱系关系,反映这种关 系的系统树的特征也是大进化研究的对象。
二) 小进化的基本单位
认识生物界的最直观、最具体的对象是 生物个体(包括单细胞的和多细胞的个体), 因为生命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个体上,繁殖、 遗传、变异都发生在个体上。因此,达尔文 和达尔文以后的许多进化论学者视生物个体 为进化的基本单位,认为进化表现为个体遗 传组成和性状的改变上。然而,小进化的分 析证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大进化的其他名词概念
在一个物种之内分化出一个或多个新种,相当 于一个线系发生分支,称之为种形成,或称之为分 支形成或分支进化。有些学者认为种形成不一定伴 随分支,种形成不等于分支形成。如果新种形成的 同时,母种很快绝灭,则在进化坐标上看不到线系 分支。 由同一条线系分支产生出若干线系,合起来像 一丛树枝,称之为枝丛或线系丛。通常所说的系统 发生或谱系进化,是指若干相关的线系或线系丛随 着时间的进化改变。
二)大进化型式
(2)趋同(convergence) 属于不同单源群的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 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似的生存环境;不 同来源的线系因同向的选择作用和同向的适 应进化趋势而导致表型的相似,这就是趋同。 趋同进化与适应辐射恰恰相反,后者也可以 叫作趋异。
二)大进化型式
一般地说,发生适应辐射的类群,其成员保留着较多的同源 特征,证明它们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进化趋同的各物种具有 明显的同功特征,较少的同源特征,证明它们的共祖近度小 (有较远的共同祖先)。
二)大进化型式
1.辐射、趋同和平行 (1)辐射(radiation) 一个单源群的许多成员在某些表型性状上发生显著的歧异, 它们具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化历史,不同的适应方 向,因而能进入不同的适应域(adaptive zones),占据不 同的生态位。在系统树上则表现为从一个线系向不同的方向 密集地分支,形成一个辐射状枝丛(线系丛),叫做辐射。 由于辐射分支产生的新分类群通常是向不同的方向适应进化 的,所以又称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这些新分 类群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较短的进化史,不同的适应特征。
三)种群的遗传结构
对许多物种的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的分析证明, 自然种群中有大量的变异贮存。进化生物学研究证 明了自然种群中存在着大量的变异。种群内既有连 续的变异(例如多基因控制的数量特征,体重、身 高等),也有不连续的变异(例如某些遗传的多 态);既有一般的形态学的变异,也有细胞学(如 染色体数目、结构)和生理、生物化学的(例如酶) 变异。 自然种群中保持大的变异贮存对种群是有利的: 种群内多种基因型所对应的表型范围很宽,从而使 种群在整体上适应可能遇到的大多数环境条件。
四)影响小进化的因素
2.迁移 迁移必然导致基因流动(gene flow)。在整个 种群范围内,基因流动并不改变等位基因的频率。 但当迁移者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当地群体的有差异时, 可以改变当地群体等位基因的频率。例如在非洲黑 人中Rh血型基因是相当普遍的。原先Rh基因在种群 中的频率高达63%。当黑人从非洲迁入到美洲并经 过许多世纪后,由于跟白人的通婚而进行了基因交 流。现在美洲黑人中Rh基因的频率已降低为45%, 而白人中Rh基因的频率也有3%。
四)影响小进化的因素
如种群内不发生突变,种群成员没有迁出, 也没有其他种群成员迁入,没有自然选择作 用,没有任何其他进化因素作用的情况下, 有性生殖过程不会改变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 率。这就是遗传学中的哈代-温伯格平衡 (Hardy-Wenberg equilibrium)原理。 突变、选择、迁移以及偶然因素能引起种群 基因频率变化,是影响小进化的主要因素,是 引起种群基因库组成变化的式的图解见下图
二)大进化型式
2.渐变型式与断续平衡型式
影响进化型式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是表型(形态)进化速度(在图上表现 为线系的倾斜)和种形成(在图上表现 为线系分支)。表型(形态)进化的改 变也相应地包含两个分量,即由线系进 化产生的线系进化分量和由线系分支产 生的种形成分量(见上图),两种进化 型式的差别可一目了然:A图中各个线系的倾斜是大体均匀的,表 明表型进化是匀速的、渐进的,进化改变主要由线系进化造成而 与种形成无关,种形成(分支)本身只是改变进化方向;B图中线 系的显著倾斜(几乎呈水平方向,代表快速的表型改变)和几乎 不倾斜(几乎垂直,代表表型无改变)交替发生,表型进化是非 匀速的,即在种形成(分支)期间表型进化加速(跳跃),而在 种形成后保持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几乎不发生表型的进化改变), 表型的进化改变主要发生在相对较短的种形成期间。
二)大进化型式
澳大利亚有袋类(后兽亚纲Metatheria)与大陆的真兽类 (真兽亚纲Eutheria),双方有非常相似的(形态和习性上) 对应物种。例如澳大利亚的袋狼(Thylacinus)与大陆的狼 (Canis)相似,袋猫(Dasyurus)与豹猫(Felis)相似, 袋飞鼠(Petaurus)与鼯鼠(Glaucomys)相似,食蚁袋兽 (Myrmecobius)与食蚁兽(Myrmecophaga)相似,袋鼹 (Notoryctes)与鼹鼠(Talpa)相似,小袋鼠 (Dasycercus)与老鼠相似。这个例子常被作为平行进化的 典型事实。有袋类与真兽类来自共同祖先,澳大利亚与欧亚 大陆自第三纪以来长期隔离,双方各自发生适应辐射,并独 立地进化出适应不同环境的相似的物种。双方的相似性既包 含同源(来自共同祖先),也包含同功因素(适应相似环 境)。
三)种群的遗传结构
对于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而言,同种个体 之间可以互交繁殖,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 同种个体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因地理 因素、环境因素限制,同种个体被不同程度 地分隔,形成不同程度隔离的个体集合,称 之为种群或居群(PoPulations)。种群(随 机互交繁殖的个体的集合)内的个体之间互交 繁殖的几率显著大于不同种群个体之间互交 繁殖的几率。
一、小进化
一)小进化的概念
古生物学家辛普孙重新定义小进化与大进化概 念:小进化是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 变,大进化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 在哥德斯密特看来,大、小进化是两种不同的 (无关的)进化方式;而在辛普孙那里则是研究领 域的区分或研究途径的不同。也就是说,生物学家 以现生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 的进化改变,是为小进化。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以现代生物和古生物资料为依据,研究物种和物种 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内的进化 现象,是为大进化。
第七章 小进化与大进化
第七章 小进化与大进化
本章重点:小进化的概念、单位; 适应、选择等
一、小进化的概念
遗传学家哥德斯密特认为,自然选择在物种 之内作用于基因,只能产生小的进化改变, 称之为小进化;由一个种变为另一个新种是 一个大的进化步骤,不是靠微小突变的积累, 而是靠所谓的“系统突变”,即涉及整个染 色体组的遗传突变而实现的,他称之为大进 化。
二)大进化型式
(3)平行(parallelism) 同一或不同单源群的不同成员因同向的适应进 化而分别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换句话说,有 共同祖先的两个或多个线系,其线系进化方向与速 率大体相近,就叫做平行或平行进化。平行与趋同 不易区分,一般地说,两条线系比较,若后裔之间 的相似程度大于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则属趋同; 若后裔之间的相似程度与祖先之间相似程度大体一 致,则属平行。平行进化所导致的相似性既是同源 的,又是同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