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 故乡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共24张PPT)
故 乡
知识卡片
和“我”建立了鲁纯真迅的友情1。881—1936
并且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作者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活泼矫健,动作干脆利落
第二部分: 从第六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作笔名,
感知人物
对“我”的态度: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 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 农民生活悲苦的现实以及劳苦大众 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 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中年闰土是一个愚昧麻木、 善良忠厚、勤劳朴实、困苦 不堪的代表底层劳苦民众的 木偶人形象。
感知人物 杨二嫂
二十年前:
豆腐西施
二十年后:
泼悍、放肆, 为了从“我”家捞点东 西, 交替着虚伪的吹捧、 尖刻的嘲讽, 还中伤闰土偷碗碟。
杨二嫂的变化
并且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 故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的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并且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 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第二部分: 从第六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 中年闰土是一个愚昧麻木、善良忠厚、勤劳朴实、困苦不堪的代表底层劳苦民众的木偶人形象。 了解小说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农民生活悲苦的现实以及劳苦大众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如何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我”对故乡并非真的不留恋。 第一部分: 前五段,主要写“我”回故乡,即“我”在故乡所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如何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 故乡的变化:(二)环境的变化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了解小说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知识点梳理
第14课《故乡》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1. 阴晦:阴沉昏暗。
2.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这里指瘦弱。
4. 愕然:吃惊的样子。
5. 鄙夷:看不起。
6. 嗤笑:讥笑。
7. 大抵:大概。
8.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 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1. 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1. 教学目标1.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2.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3.能够分析课文,掌握其中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难点:分析课文,掌握其中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内容4.1 教材分析1.文本作者:鲁迅2.文本类型:叙述文3.文本主题:故乡情结4.文本结构:正文部分分为五段,各自开篇均有作者回忆故乡的情景。
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故乡情结也逐渐增强。
4.2 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新课1.师生共同回忆自己的故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故乡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激发学生情感与思考。
2.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乡故事和情感,加强与故乡的感情联系。
第二步:阅读课文1.讲解故乡情结。
2.整体阅读课文。
3.引导学生看懂每段的叙述过程,理解文字背后的意境与情感。
4.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解读鲁迅词藻丰富、生动形象的叙述风格。
第三步:师生交流1.询问学生轮廓薄弱、不理解的地方。
2.师生分享阅读体会。
3.听取学生与鲁迅的故乡情结及文章叙述感受相关的思考。
第四步:习作撰写1.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故乡体验来描写故乡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以及故乡情结的启示。
2.就自己所写的文字展开分享。
3.通过课堂评析、点评,提高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
5. 学习规划1.课堂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课本,了解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
2.课堂深度阅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掌握写作技巧。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范畴,通过阅读其他的叙述文,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6. 总结与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同时,课堂学习形式上以互动为主,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启示性。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14 故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14 故乡一. 教材分析《故乡》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鲁迅。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在故乡的生活经历,以及成年后回到故乡所感受到的陌生和失落。
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散文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鲁迅的作品,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对于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可能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故乡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难句解析:课文中的一些长句和难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解析,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相关图片:准备一些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的图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录音,引导学生感受故乡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朗读课文,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拓展阅读 第14课《故乡》
家徽◎余华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
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
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
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粗糙,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
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里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
不一会儿,父亲的几个弟兄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
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
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
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出来吧。
”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
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
”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
“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
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
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
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
《故乡》备课资料(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备课资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1.字词积累阴晦huì: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谋食:谋生。
无端:无缘无故。
潮汛xùn:定期上涨的潮水。
苏生:苏醒,重现。
愕è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嗤chī笑:讥笑。
瑟索: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惘wǎng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恣zì睢suī:放纵,凶暴。
2.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30年。
3.背景链接《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
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
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
《故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故乡》以搬家为线索,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为内容,把现实和回忆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艺术整体;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文章脉络小说按“我”回故乡的时间顺序叙写,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课件(共90张PPT)
——结尾充满了哲理。
④71段:只是摇头沉默……默默地吸烟
(淳朴善良、麻木迟钝、因循守旧、生活
纯真善良
艰辛)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
对“我” 的态度
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 奇的事。对“我”友好, 热情,和“我”建立了纯
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 可悲的厚障壁了
真的友情。(友好,不怕我) (恭敬称老爷,有隔膜)
1918年5月,第一次用“ 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 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杰出的作品之一。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社戏》 选自《呐喊》
在初中我们还学过一篇写他的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故乡》的取 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 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919 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 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 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
第一个“高墙”是实写。
说 自私自利、贪婪 、搬弄是非
节描写。 回故乡:萧条景况 悲凉心情
2、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三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中考题) “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14《故乡》(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精品课件ppt)
独立自学
自由朗读课文,回顾作家作品及小说相关知识, 扫清字词障碍,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提示:结合课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解决。
5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1881—1936)生于浙江绍 兴,原名 周树人 ,字豫才, 我国现代伟大 的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自第 一篇小说 《狂人日记》 开始用 鲁迅作笔名。
•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 环境描写包_自__然_环__境_描__写_,__社_会__环_境__描_写
• 小说是__虚__构___的,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
里的故事有些能在生活里找到原型。
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 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 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 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 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 《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 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选自《朝花夕拾》
秕谷( bǐ ) 鹁鸪(bó gū) 颧骨(quán) 折本(shé) 潺潺(chán) 阴晦( huì )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 zì suī ) 猹(chá) 獾( huā)n 弶( jiàn)g 脚踝( huái )
西瓜田里的少年闰土
捕鸟的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称 我 老 爷 的 中 年 闰 土
(对比)
生气勃勃 热情开朗 勇敢善良 小英雄
木偶人
苍老贫困 因循守旧 麻木迟钝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课文详细解析
《故乡》课文详细解析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的故乡去。
....,别了二十余年【段析】交代“我”回故乡去。
【品味】“二千余里”“二十余年”写出“我”与故乡的距离之远、与故乡分别的时间之久。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几个萧索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段析】点明深冬的某天乘船回故乡。
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品味】“深冬”一词不仅仅是季节变化的标志,更是心情的写照。
“横着”写出了村庄的不整齐,零零落落。
“苍黄”“萧索”勾画出荒村死气沉沉、没有生命力、衰败的景象,用词非常贴切。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②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段析】过渡段,承上启下,“我”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③我所记得的故乡要好得多了为什么“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段析】看到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变得荒凉破散,“我”流露出忧愤之情。
【品味】“全不如此”与下面的“本也如此”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
“我”对故乡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而眼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践踏下的故乡却是一片荒凉景象,粉碎了“我”的“故乡之梦”。
因此,“我”只能以自己“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来无可奈何地寻求自我安慰,说故乡“本也如此”。
实则表达了“我”心中难抑的忧愤之情。
《故乡》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于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迁居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
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10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
因此,“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知识积累1.阴晦.(huì):阴沉昏暗。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苍黄:灰暗的黄色。
本文形容天色不好。
4.悲凉:悲哀凄凉。
5.瓦楞.(léng):绍兴人习惯用“楞”指称那种格子状的狭长凹凸的东西,如“一畦菜地”说成“一楞楞菜地”。
屋瓦沟脊相间,也是“一楞楞”的,故称为“瓦楞”。
6.嗤.(chī)笑:讥笑。
7.素:向来。
8.如许:这么些。
9.易主:改换主人。
易:改变。
10.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寂寞冷落。
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伤难过。
11.神异:神奇,不同一般。
12.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13.祭祀.(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14.无端:无缘无故。
端:头,引申为缘由。
15.伶俐:动作灵活。
16.景况:光景,情况。
本文指生活状况。
17.秕.(bǐ)谷:空或不饱满的稻谷。
18.伶仃:瘦弱。
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1. 阴晦:阴沉昏暗。
2.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这里指瘦弱。
4. 愕然:吃惊的样子。
5. 鄙夷:看不起。
6. 嗤笑:讥笑。
7. 大抵:大概。
8.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 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1. 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4. 故乡 (共57张PPT)
探 究 杨 二 嫂 形 象
对生活的 态度
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 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 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 论之后,使定说是闰土埋着 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 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 贼)】
• 杨二嫂形象: •尖酸刻薄、庸俗泼辣、自私市侩(kuài )
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 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 利的性格。
文体常识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 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 按篇幅长短 长篇、中篇、短篇 (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导入新课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二、文章结构
小说以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一、( 1-5 ):我____ 回 故乡。 在 故乡。 二、( 6-77 ):我____ 离 故乡。 三、( 78-88 ):我____
第一部分: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 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悲凉的心情。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 分。主要刻画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 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 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风筝》 选自《野草》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 了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 期的会馆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 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 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 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 1921 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 写了这篇小说。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14《故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故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
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参考答案:二、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之间讨论。
参考答案:“我”所感到的与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通。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我”和闰土之间,也存在于“我”与故乡的其他人物(如杨二嫂),或故乡的人物彼此之间(如杨二嫂断定闰土是窃贼),实际上是故乡所象征的旧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鲁迅在众多作品中痛切揭露和反思的对象。
“我”和闰土之间,并非没有沟通、理解的愿望,然而,尽管两个人都迫切地希望能够对话、交流,重温少年时代亲密的关系,但却无法做到,可见,这种隔膜是由于某种超越于个人的因素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现实导致的结果。
是旧中国的现实,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各自困在与自己社会身份相适应的狭小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感情都无法突破束缚,从而在彼此之间造就了一层层阻遏人们心意相通、哀乐与共的“厚障壁”。
三、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1.第2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没有一些活气。
”氛围特点:萧索、凄凉(冷涩、阴沉、死寂)。
作用:反映了“故乡”所代表的旧中国的状况——令人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与希望,烘托“我”悲凉的心情,为全篇奠定黯淡的基调。
2.第12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氛围特点:充满画意,色彩极为鲜明而又纯净、生机勃勃。
作用: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我”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
3.第88段:我在朦胧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氛围特点:美丽,充满生机。
作用: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憧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4故乡(共33张PPT)
天真活泼 热情开朗 勇敢善良
小英雄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封建思想等级观念
表层原因
木偶人
深层原因
苍老贫困 因循守旧 麻木迟钝
闰土:淳朴善良麻木迟 钝的贫苦农民的代表
杨二嫂:尖酸刻薄自私势 利贪婪的小市民的代表
二人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 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 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贪婪
“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
贼
来,议论之后,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 喊
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 捉
去”
贼
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 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 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 快。”
表现杨二嫂 的贪婪
表现杨二嫂 的自私、尖 刻、贪婪。
表现杨 二嫂自 私、贪 婪
杨二嫂也是作者 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 民的典型形象,作者 也是通过对比,写出 杨二嫂的变化。细读 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 像、语言、神态、动 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 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 尖刻、贪婪、 势利的性格。
关于“我”
回乡途中的 “我”
离乡途中的 “我”
关于故乡的其他人
关于宏儿和水生
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 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现实的故乡萧索、荒凉、单调, 失去生命的活力。回忆中的故乡五 彩缤纷,寂静而富有动感,辽阔而 鲜活。环境描写既真实再现了社会 生活,也凸现了故乡人的关系, “我”的情感态度:纯真美好的人 际关系如今有了隔阂。
小结: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 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 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 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 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 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 活的炽热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