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李鸿章

合集下载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初学历史,《中日修好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都是李鸿章签订的,当时我便认为他是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臣。

但细读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李鸿章是个英雄。

不同于思想迂腐的儒生,李鸿章可谓目光长远,善于接受西方新思想。

军事上,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他一个人就办了三个。

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运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李鸿章一生最为人诟病的有三件事。

一是镇压太平天国时,李鸿章的淮军在苏州城杀了献城的降军,此为不信;二是在甲午海战中,由于他的消极避战,指挥错误,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但此事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李鸿章,当时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使北洋舰队难以维持先进设备。

三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一生共签订了三十多个不平等条约。

这第三件事让李鸿章饱受“卖国贼”的骂名,我在查看史料时,为他感到无限辛酸,他签条约的细节差点令我落泪。

在《晚清真相》一书中写到:“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但因底气不足,不免辞锐而气竭。

陆奥宗光回忆:“起初就偿金二亿两,他要求减少五千万两,视不能达此目的,他则乞减少二千万两,最后他竟对伊藤全权哀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

此等举动以李之地位而言实有失其体面。

””甚至他在谈判后回住处的路上遇刺,才令日方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而在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此后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

李鸿章注定难以摆脱悲剧。

他看到也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可由于他所受的封建忠君爱国教育,并且他的仕途平坦受到朝廷重用,他不可能去反抗清王朝。

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从根本上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长盛不衰。

我相信签订那些条约非他所愿,可是“君有命,臣不得不从”。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局限性的。

李鸿章自己也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当晚清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上有了李鸿章的名字,李鸿章就被披上“卖国贼”的衣裳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从小,历史书中的李鸿章就是卖国者,就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代表在条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想当然的以为,他就是中国近代屈辱的罪魁祸首。

李鸿章已经离开超过百年,在查着资料中,我才明白,他不过是清朝积弱的替罪羊,在慈禧“量中华之物力,接与国之欢心”中,在顽固派的重重阻挠中,在的清朝民风不开中,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鸿章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很长时间里,太平天国运动被塑造成先进的农民运动,而李鸿章被塑造成清廷的走狗。

但是,走进那段历史,我们发现,太平天国一开始就已经变味。

如果太平天国是正义的,那么中国将引来一个新的世界。

但是,事实相反。

拜上帝教的盛行,太平天国开启了一段文化浩劫。

甚至太平天国后期,“人均地”没有实现,放而出现了“夥涉为王”的现象,几王开始骄奢淫逸,互相内斗。

如果是在他时,这顶多发展成王朝的更迭,可是那时外忧以甚,太平天国又引起内患,实在是让摇摇欲坠的中国雪上加霜。

所以,李鸿章对太平天国的镇压是他的功。

最重要的是,李鸿章训练的淮军替代了满清腐朽的八旗,他为中国各地输送了一批优秀将领。

李鸿章较倭仁等顽固派较为开明,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虽然因为“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但是不能否认,正是因为洋务运动让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为未来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从这些来看,洋务运动是产生了积极意义的,而李鸿章在这场运动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李鸿章,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在欧美列强眼中,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和改革者,是满清的裨斯麦,东方的拿破仑。

对满清政府来说,李鸿章是他们的救世主,而在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他又是一个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和卖国贼!在我眼中,我尽管“敬李鸿章之人,惜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只遇”(梁启超语),但对他的失误和他自身的缺点却又不得不提。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王树增语)时代决定了他要扮演一个受万人唾弃的卖国贼的角色,而他也乐意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之时,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出面收拾残局,但他的一腔热血却拉不回走向崩溃的清王朝。

李鸿章他想做的,该做的多得可观,但他能做的,做好的却少得可怜。

先来说说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他所办的军事企业中,用的基本上都是些外国雇员,他所希望的是通过这些外籍雇员,能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带给中国。

其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他的外籍雇员中,有个叫傅阑雅的翻译官,李鸿章要求他教授蒸汽机的原理,可傅阑雅对蒸汽机一无所知。

李鸿章很不解,作为一个西方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蒸汽机的原理呢?在他的外籍雇员中还有一个叫马格里的英国军医,他跟随淮军征战多年,李鸿章对他很是信任。

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总局,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认为做大炮,要有个洋人做顾问,于是便把马格里请来了。

他们从英国弄了些图纸,找了些工匠,开始有模有样地研究起大炮了。

可马格里毕竟是学医的,并不懂制造的技术,在宁局造的六十磅大炮,1875年1月5日在大沽口炮台试放时发生爆炸。

对于这次的失败,李鸿章感到很沮丧,其实他最初的想法是好的,利用外国雇员这一桥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他竟让一个学医的研究大炮,这却是可笑的。

科学技术需要的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不是随便一个西方人就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德国的海军,可这些留学生在德国并不安分,经常惹事,出去赌博。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
功绩—洋务重臣
兴办洋务
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 之一。在1872年,李鸿章创 办了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 运动由军用企业向民用企业、 由官办企业向官督商办的第 一个企业。说明他已经认识 到军事应以经济基础,这是 洋务运动思想的一个进步。
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时接 管天津机器局,并扩大了天 津机器局的生产规模。右图 为天津机器局生产的赛电。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 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历史与真实的差 距确实很大,多做实 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 世。梁启超说:“吾 敬李鸿章之材,吾惜 李鸿章之识,吾悲李 鸿章之遇。”李鸿章 才识过人,只是生不 逢时,值得同情。
➢李鸿章的功绩
• 洋务重臣 • 创办民用企业 • 创 就是弱国无外交。
3#403集体成员对李鸿章的评价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李鸿章就是人在高 堂,也会身不由己。李鸿章所做的努力,都是维 护满清统治,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且在洋务 运动中,他所做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派留学 生、组建北洋舰队等,都为以后留下了不可替代 的贡献。
修园费用原本预算1000万两,后来不断追加, 穷极富丽,以至翻了几倍。 ❖清廷最高领导慈禧竟以强权大揩洋务之油,用于个 人享乐,底下大小官员纷起效尤,发些洋务财,又何 足道哉!
• 可怜的替罪羊
常说时世造英雄,其实时世也造替罪羊的。 1、大清国不是李鸿章的,他没有实权卖国; 2、他只是来当大清的外交官。
自我评价

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

自己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
知修葺却不能改造。
➢ 是书生,是宰相,亦是将军,担时势强加之 千秋罪过
➢ 是罪人,是权要,亦是功臣,愿后人还我公 一世勋名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关键词:李鸿章历史评价个人视角内容提要: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

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

对于李鸿章,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李鸿章简介提到中国的近代史,就离不开“李鸿章”这三个字。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①。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2.国民眼中的李鸿章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和争议。

直至今天,在国人眼里,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仍是令人难以用笔来计算的。

仿佛中国近代史所记录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

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格所最难堪”之事。

毋庸置疑,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惧憔的李鸿章从来都同列强的“友好”和“野心”搀杂在一起,在大清国闭关锁国的内忧外患时机,李鸿章不得不冒着国人辱骂痛斥、人格卑微之名在君臣与忠孝的夹缝里,在列强贪婪的刀俎下签下了一个个辱权丧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议和大纲》……一个巨大的王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国人即刻将矛头齐指他:“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3.历史上的李鸿章我们是否看到,在以慈禧为首的大清国腐朽统治威逼下,李鸿章又能否披上不忠的名义,顾全个人,弃清政府,而去维护自己起码的尊严和利益。

我心中的李鸿章

我心中的李鸿章

我心中的李鸿章我们都知道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也知道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且还有那些伴随着他一生的屈辱条约,但是有些人可能不是真正的了解他。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除了这些职务外,他也是唯一一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为大清帝国中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大门被列强撬开,中华文明正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挑战。

在这样的时刻,在中国逐渐从专制封建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上都刻有李鸿章的名字。

李鸿章在中国进步的关键时刻所做的贡献无可厚非。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其中便有大家熟知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

由此看来,李鸿章真是个十恶不赦的大罪人!但是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想,是不是没有了李鸿章,这些条约也就不会存在呢?答案显然是不。

有多少人想过,这样一个处处为了民族独立而努力的朝廷重臣,在签订这些条约时是背负着怎样的压力和罪恶感啊。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曾说过此生再也不踏上日本领土一步,他做的到,哪怕是在重病情况下在日本港口转乘船只,李鸿章也要用小船,而绝对不踏上日本的大陆!其实,在李鸿章的努力下,那些屈辱条约已经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很多人都把他视作“卖国贼”。

但是我想说,我们应该理解李鸿章,并且还他清白。

李鸿章在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评价和名声,尤其是在西方列强当中。

李鸿章访美时,美方的接待重视度是最高的,这样的程度,即使是后来新中国的各位领导也无法超越。

也有很多李鸿章的趣事,讲李鸿章在国外访问,由于无法习惯西餐口味,并让厨师把西方食材和蔬菜混在一起,烧成一锅大杂烩,扑鼻的香味让英国官员们垂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

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历史上,多数人以李鸿章平发平捻为功,以其数次和议为罪,众说纷纭。

今天,我借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去世2个月后所著的《李鸿章传》和安徽电视台的《评说李鸿章》,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1. 李鸿章出生在农民家庭,到父亲这代才中进士。

二十岁左右的李鸿章颇有才华,壮志凌云,一心报国。

聪慧的李鸿章在25岁就中进士二甲等13名。

因此,我说年轻时的李鸿章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一心报国的少年科第。

2. 而立之年的李鸿章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授命操练军队防剿。

后来成立淮军。

李鸿章治兵节制有方,淮军将士勇毅,纪律整严。

李鸿章在军事上统筹兼顾,身先士卒,珍爱自己的部下,爱将程学启伤亡后,李鸿章痛悼流涕。

但在另一方面,李鸿章又出尔反尔,杀了有保人的千余名太平天国投降将士,也就是杀八王事件。

总的来说,李鸿章以会治兵,懂用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暂时维护了腐朽的清朝统治。

3..不惑之年的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可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世界眼光。

但他认为国家要想强大,要依赖军队,军队要强大,要依靠武器。

也表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僚阶级的落后腐朽,他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症结在于腐朽的制度。

李鸿章大兴洋务,鞠躬尽瘁,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开办的洋务多于25项,涉及军事,商务,教育等等。

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自强措施,开风气之先,推动整个国家的变革,为垂死腐朽的清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

尤其要指出的是:李鸿章在封建年代,能从愚昧的慈禧手中拿到建设海军的经费,建立了一支有两艘7200吨排水量军舰的北洋水师。

而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海军最大的军舰排水量也只有3700吨。

可见,李鸿章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4.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早在中法战争,李鸿章就主张见好就收,而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又有两大责任不可推卸,1.是军队组织训练方面工作没做好,导致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是在外交上,没有使中国从朝鲜泥潭中挣脱出来,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赔款的白银使只打了7个月甲午战争的日本获得了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这些赔款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埋下隐患。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姓名:韩记豪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班级:人资1306班学号:201320050603序言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我们揭开这段历史面纱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谈到这位历史人物.作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我们可以透过李鸿章这位大清重臣去更加详细地了解那段历史.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甚多,但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和皇权至上体制下没有实现其个人的抱负,这是时代的黑暗,也是民族的悲哀.李鸿章是所处时代的精英,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国之大器,百年不遇.但一直以来我们对他的评价过于脸谱化,过于主观化.特别是建国之后更有甚者站在阶级斗争的角度上,把评价为卖国贼.这显然与历史不相符合.我们应该本着对历史尊重的态度,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景之中并以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方法对历史人物作出较为客观地评价,还原历史人物的真相.时代背景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设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皇帝一直是最大的集权者.专制主义制度在华夏民族经过两千年的发展之后终于走向了帅衰败.与此同时西方的资本主义终于了中世纪的枷锁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自1500年之后,中国一直在走下坡路,虽然中国经历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中国的国力也在大幅提升,但是我们看到政治上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和皇权体制在不断加强,经济上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没有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文化上由于统治者对文化的束缚,很难有新思想的萌发.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高速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就这样西方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超越了我们.终于,西方的入侵使我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变局之中.由于我们领先了西方两千多年,一夜之变后人人可贱之的贫乞儿.这样的落差,让整个封建帝国的贵族名流都无所适从,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志士明智的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之处,率先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革.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字浙甫,号少栓,世人多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别号省心,谥号文忠。

我看李鸿章

我看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提到中国的近代史,大家都对李鸿章这个人不陌生,说到中国近代的外交,更不能忽略这个人物,有人说中国近代有两个半的外交家,周总理算一个,顾维钧算半个,而他李鸿章竟然能和周总理并列,还比顾维钧高出半个。

我不知道话是谁说的,如果他敢当着我的面说,我一定骂他个狗血淋头,我不否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不否认他的能了,但是在外交方面,不知道他有什么可称道的,竟然敢列为外交家的佼佼者。

我想有一点必须得交代清楚,在晚清时期,政府及其官员的各种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爱新觉罗家族所建立的大清王朝,而不是为了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想确实是不能再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了,他是大清的忠臣。

但是他还是“贼”,他是没有卖国,但是他却卖了中华民族。

我只能是同情李鸿章。

不可否认,他是一个人才,他办洋务,兴水师,为近代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贡献再大也抹不掉在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下的字,这使他背负了永久的骂名。

很多人会说他只是奉命行事,我也知道他是奉命行事,所以我不说他卖国,所以我说我只能同情他生不逢时,所以我说他出卖了中华民族。

站在中华民族的利益上,我只能骂他是贼。

虽然有人说条约必须要签,只是谁签的问题,但是我不这么觉得。

在中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数不胜数,为什么怕打仗,说什么打仗要使人民生活苦,那么没有打仗人民生活就好了吗?还有为什么就不能像顾维钧那样无论如何就是拒绝签字呢?可能有人会纠结我为什么非要抓他签协议的骂名,会说签了条约,我国被和平瓜分;不签条约,会被武力占领,都是一样的结果。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只能说这样的说法完全是没有眼光,中国这么大,这么多人,岂可能永久的被占领、被瓜分,我们总有一天要站起来的。

拿领土领土来说,被强行占领的那还是我们的领土,我们强大的时候是有权收回的,但是签了条约的就不一样了,谁能说现在要收回俄国从我们这里弄走的大面积领地呢?所以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立场上,宁愿死,宁愿被武力攻占,也不能签,更何况还不一定就会被攻占。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9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9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9篇)李鸿章传篇1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对他的简单概括: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签署不平等条约。

镇压太平军,让我感到可气,签署不平等条约让我干都心痛,即使实操办洋务运动,但北洋水师的覆灭让我彻底的认为他是个无能卖国贼。

在一次去图书馆找关于曾国藩的图书时,我看到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

对于梁启超,在我们心中无疑是变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并且他们在政治上还是敌人。

我便想看一看,在梁公的笔下,李鸿章又是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自己的学识感到羞愧,对梁公的见解感到由衷的敬佩。

并且让我们从新认识了这的备受指责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书中,梁公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公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公写的一句评价:李鸿章是事势所造英雄,而非造势之英雄。

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见识超出同侪,对当时中国现状深切忧虑,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

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这些方面无不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只可惜他学习洋务之皮毛、改良经济而不改良政治,最终没有把中国带向富强。

再加上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李鸿章所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另外他又是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铸就了他人生的悲哀。

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他办了三个一一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干预福州船政局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后来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津沪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工业,并率先在中国倡建铁路。

在经济领域,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实际主持者和推进者.是早期中国近代企业的倡导者。

他积极引进大机器生产,推广机器生产,大力发展工商业,经过李鸿章等与顽固派的力争,中国才得以兴办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他追求交通运输的近代化,提出了建造南北四条铁路干线的计划,并成立天津铁路公司,着手建筑了唐山到天津的中国第一条铁路,积极倡导用西法开采煤铁。

开平矿务局就是在他的主持倡导下兴办的,他认为,“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局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

一旦有事,庶不致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

富强之基,此为嚆失。

”重视近代纺织业。

“他积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商在中国水域的垄断局面。

中国早期有经济效益的交通运输、采煤炼铁、轻纺织业等近代企业几乎都是在李鸿章主持或倡导下创办的。

李鸿章创办近代企业,同时也引进了竞争观念,具有“为收回中国利权起见”的目的。

在军事领域,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第一大建树是:把海防提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在李鸿章的努力下,最终北洋海军于1888年建立起来,共有军舰25艘。

而且这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海军一诞生,就是亚洲海军第一,世界海军第七。

第二大建树:以更新武器装备为起点,以训练改革为重点,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改革落后的兵制。

第三大建树:引进与自制结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章先后创办了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等各种近代军事工业。

这些军事工业生产出来的轮船、枪炮、弹药,不仅为淮军不断近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为清朝编练了近代海军和新式陆军提供了装备。

第四大建树: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一是选送可塑之人出国学习。

二是建立新式军校。

我眼里的李鸿章

我眼里的李鸿章

我眼里的李鸿章谈及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李鸿章便成为多数后人口诛笔伐之人。

不错,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共签过三十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又以《马关条约》最为尤甚,李鸿章在百余年间便背负着卖国的骂名。

然而,李鸿章他背负得起吗,他应该去承担这历史的骂名吗?不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下,中国之所以签订不公平条约,是封建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软弱,而作为一个臣子的李鸿章他无力去挽回这一切,但他却做了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和挽回。

即便李鸿章不签,还有很多人去签,无论是谁,都只是清政府的一个工具而已。

李鸿章无论眼光还是卓识皆高过当时的官员,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第一人”。

梁启超这样感叹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李鸿章第一次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用于实践,作为洋务运动的发起于倡导者,办近代工业,创海军,建新式陆军,兴教育。

中国若无李鸿章,洋务运动不会如此规模,中国近代化进程必会延缓数十年,甚至更糟。

1871年的天津教案后,李鸿章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1874年日本侵占琉球,李鸿章徐州淮军6500名官兵赶赴台湾,失败后,日本占据琉球,李鸿章意识到中国的威胁来自海上,便积极筹建海军,组建北洋,福建,南海三支舰队。

然而在当时列强环绕,外辱日甚的环境下,李鸿章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洋务运动尽可能多的争取和平时间。

经过二十余年的海军建设,中国三支海军规模实力居于世界第五。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也不能仅仅说是海军失败,根本原因不在海军,而是落后腐败的清政府!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官员贪污慎重,军费严重不足,慈禧避战求和,大战期间大肆筹备60大寿,而李鸿章只是她统治的一颗棋子,一个命令的传达者,当时最高统治者和决策者仍是慈禧为首的晚清政府。

《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虽竭力争取,在日本遇刺中枪,日本将原定三亿两白银赔款减为两亿两,这是他用生命争取而来的,又岂能不让人敬佩。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在我上大学之前,李鸿章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顽固反动、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奸臣,我记得高中近代史课本还有一个义愤填膺的充满感情色彩的评价就是说他“永远同那些不平等条约一起捆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当时觉得也没什么不妥。

然而当我了解到更多的李鸿章之后,我很为这句话感到羞赧。

历史不是简简单单的是与非,好或坏,它是立体的。

当我们跨越百年来看那一场清末的风雨飘摇,或许有很多的感慨,或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李鸿章,他是不幸,可是却不是不争。

所谓的捆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梁启超说的好,都是些“俗儒之狂吠”有时候我在感慨,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李鸿章无疑是失败的,不管在生前还是身后,他都背负着签署《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卖国贼的骂名,更别说立什么了。

人说时势造英雄,李鸿章就更不幸了,在外有列强蚕食鲸吞,内有清庭专制的大清国,纵使有惊世奇才,也是不能改变任何。

借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李鸿章说的一句话:“如果我在贵国,那么我的作为远远不如阁下,若阁下在日本,那么成就定会远远高于我。

”然后如果也只能是如果,我们只能感慨李鸿章生不逢时,曲高和寡。

如果他晚生那么百八十年,可能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就不是邓小平了。

生不逢时者比比皆是,离他最近的例子就是他的老师曾国藩,然而曾国藩以“急流勇退为念”,而李鸿章则是“从来不避艰难”。

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注定了曾国藩为一代圣相而李鸿章却是个劳碌命。

他只能奔走于列强之间,与他们周旋,还要忍受各种无理的谩骂。

甲午战争失败了,他去日本谈判,弱国无外交,谈判其间艰难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呢?史料说他去时所有用具自备,不用日本之物。

谈判期间,和伊藤博文周旋多日,日本军队不断加压,议和困难重重。

国内政府召命也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更让人郁闷的是,他在街上被人行刺了,头部中弹,带伤和日本人谈判,要以此为筹码,让日本人做出让步。

想李鸿章也是当的也是权倾朝野的一个官,而且中国的读书人往往是心高气傲的,怎么能忍受住这样的低声下气?然而他的确忍了,只为了能够让日本人对《马光条约》做出让步。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

”说得好。

出错的人往往都是多做事儿的人,而不做事是不会犯错误的。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历史与事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百世。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逢时,值得同情。

而且直到现在,大家对于其人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一个观点认为李鸿章是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另一个观点则认为李鸿章忠心爱国。

其实,事实在很多问题上并不能这么简单地下结论,相对于前一个观点,至少李鸿章在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的现代化上还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和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赴美等等。

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洋务运动也是为了清朝的安危而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的。

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的。

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

他出使日本,晚年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当时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清朝官员则认为外国的科技只是巫术,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根本不屑于去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是当时极少数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

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正是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并派出了第一批到西方的留学生,独立建成我国第一条铁路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并且,在当时的年代,政权就代表国家,而国家与民族、版图、还有人民是区别开的。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号文忠。

道光三年(1823)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现属肥东县)。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

虽然他维护了封建统治,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可是我们再想想,作为当时清政府官员的他能怎么办,站在清政府是我角度里看,李鸿章的行为也是属于一种爱国的表现。

再说当时的太平军真的能代表中国先进领导吗,答案是显然的,也是肯定不能的,不然太平军也不会失败。

李鸿章的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

因为他在清政府里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很多的事情不得不,也很无奈。

所以他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因为了解了他就等于了解近代史的中国清政府的一部分。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

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

我心中的李鸿章

我心中的李鸿章

我心中的李鸿章一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先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二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李鸿章临危受命,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再后来,它发展成为了清政府军队力量的后备支柱、清廷的国防军。

2、倡导洋务运动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利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各行各业。

还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等等,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这些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洋务运动不仅开放了中国的封建大门,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和文化,还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走进了近代社会,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组建北洋海军李鸿章组建的北洋海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他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实力、增强本国军事力量。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以财力空缺为由,下令停止向西方国家添船购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李鸿章——读《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有感最初知道李鸿章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却未对其留下好的印象,只缘其签订了诸多不平等之条约,故认为其乃一懦弱之徒、一误国权臣而已。

直至读完了李金山先生著的《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我的观点有了巨大的改变,始觉可以说其是功过参半,绝不是一卖国贼,相反,李鸿章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爱国主义者,其慷慨而悲凉的人生传奇,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敬仰。

很多人评价过李鸿章,李金山先生认为,个人强,国家弱,李鸿章是末世中的强者。

毛泽东曾说过:舟大水小。

李鸿章面临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困境。

关于自己的一生,李鸿章曾有过这样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把自己比作帝国的“裱糊匠”,然而在那个满目疮痍的晚清帝国,李鸿章真的是一个“裱糊匠”吗?主要参考着李金山先生的数目,我也有着自己对李鸿章的一些看法和理解:一、善于等待抓住机会的不凡书生作为出生在八股取士的年代,李鸿章和书生一样,有着明确的官场目标。

在考取功名上,还是踌躇满志的,其所作《二十自述》中写道: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外世浮沈只一沤。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也正如李鸿章所写的那样,他“邀请”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并抓住机会成功地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在曾国藩那“饭桌即课堂”的氛围下,李鸿章可谓是受益匪浅。

李鸿章跟随在曾国藩的身边绝对是他的大幸,曾国藩的言传身教是李鸿章的性格和气质有了质的改变,为其在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别人所不及的良好基础。

甚至可以这样说,选择了曾国藩是李鸿章走向人生辉煌的开始。

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李鸿章意识到自己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

在听说安庆被太平军攻陷的消息后,李鸿章首先怂恿世交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咸丰皇帝,提出防剿太平军的方略,并积极随之到前线共事,组织团练,为自己后来组建淮军做了很好的准备。

李鸿章的这种主动请缨、毛遂自荐胆识在当时的那个背景下很是少见的,也正是他的胆识,他的命运也在悄然向着高处攀升。

二、有认识就付诸实践的洋务领导者在做江苏巡抚期间,李鸿章在率领淮军与洋人军队打交道对付太平军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尤其是参观英法军舰更是给了他很大的刺激。

然而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感叹英法兵器如何先进的层次上,他“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而能战之”他已想到了以夷器制夷,这在当时来看绝对是先见之明。

李鸿章是一个有了认识就要付诸实践的人。

于是李鸿章就开始在淮军中推广使用西洋兵器,首先是洋枪,随即是劈山炮、火炮等,此外,李鸿章还大胆聘请洋人做教练大大提升了淮军的战斗力。

除了积极在淮军中推广洋枪洋炮之外,李鸿章还设厂仿造,不想仅仅靠从外国进口,也只有自己掌握了制造之法,才能真正增加自己的实力。

进而,在仿制西洋枪炮的过程中,李鸿章有认识到引进设备的重要性。

他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的思想上又更近一层,他要由引进西洋枪炮逐渐过渡到自主生产,随后,于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南京设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械制造局,这两个较大的兵工厂。

跟进一步,李鸿章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仿照京师同文馆在上海开办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上海广方言馆,并派遣幼童留学生,培养了一大批诸如詹天佑唐绍仪之类的优秀人才。

虽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以军工为核心,但为了高额的军费支出创办商务也成为了必然有人说李鸿章的企业办得很失败,梁启超先生也曾批评说:“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

”然而我想,在当时的中国,创办近代的民用企业,其艰难程度绝非今日你我所能想象。

要能与外国的企业竞争,就必须由政府出面来促成,这在当时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另外,我认为,批评归批评,李鸿章效法西方,肯放下一般人所认为的高大姿态去向“西夷”学习就已经是很大的飞跃了;另外,李鸿章所办的各类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新式工商业在中国的生根发芽,而且此类企业的存在不也制约了外国企业、抵制了财源的外流吗?“官督商办”是时代的局限,怎能怪李鸿章一人呢?这种现实绝不是李鸿章一人之力所可以改变的不是吗?对于洋务运动李鸿章曾在《致总理衙门函》中回答了奕 的询问。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窥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1、他认为到了十九世纪,中国只有学习西方的科学机械才能生存,从这一点上来说李鸿章应该算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解释了“李约瑟”难题的人之一;2、他已经看清中国与日本将来孰强孰弱就看那个变化得快,并且有先见之明地感受到了日本不久将对中国的威胁,强烈要求变革。

3、他认为改革就要从培养人才着手,所以他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建议在科举中专设科学一科,培养“制器之人”,这样的建议在当时大概是惊世骇俗的吧。

同样是都意识到以夷制夷的重要性,林则徐害怕清流的指摘儿不敢公开提倡,李鸿章却不同,他要比林则徐前进一步。

他敢大谈洋务。

李鸿章有认识就付诸实践,大力地发展洋务运动,确实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不浅三、独当一面的外交重臣李鸿章的外交生涯开始于1870年的“天津教案”。

李鸿章最开始的外交策略里就有一点叫做“痞子手段”,我认为这一点正是李鸿章与曾国藩及其他中国传统儒士的不同之处,也是他在晚清官场上胜过曾国藩的地方。

李鸿章的外交有着不同以往的世界眼光。

就拿在山西“丁戊奇荒”来说,面对列强的捐献,李鸿章表示欢迎,而且请求朝廷予以嘉奖。

众所周知,国际捐助在今天的社会早已是司空见惯,但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绝无仅有,李鸿章办募捐具有世界眼光。

清代目付制度盛行,李鸿章也不例外,他还将幕府扩张权力的手段。

在精心的经营之下,李鸿章编织起一张巨大的权力网,而且其更高明之处在于网络到了大批的优秀外国人。

其中就有德璀林、毕德格、琅威理、汉纳根等,这些人既是李鸿章处理外交、洋务等事务不可或缺的顾问、翻译和助手,又是他与外国官商交往、推进中西方文化互动的重要桥梁。

可以说李鸿章具有的这种世界眼光,这种不分国籍、任贤为用的策略为他聚集了一大批中外人才,也为他的人生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

对于李鸿章外交的人格魅力,任何人都应该为之喝彩。

很多人记住李鸿章都只是他签订了的《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骂其为“卖国贼”,这对李鸿章来说绝对是大公平的。

殊不知“弱国无外交”,身处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李鸿章接到手的外交任务,无论怎样都注定会被人所指,试想即使他有再大的本事,没有清廷的支持,又如何对抗列强的无理条件呢?甚至可以说,李鸿章的外交是一个人对抗所有列强的外交。

面对残暴不堪的列强,李鸿章却从未丢失本色,他始终保持着凛然的威严,在与日本交涉过程中怒斥森有礼、伊藤等人,绝无畏惧之色。

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到其不好的一面,外表的一面。

我们不应该忘记李鸿章在每一次外交中的努力: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利用英、德制约法国,从而取得成效;在日本,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李鸿章竭力谈判,挽回了部分损失,不行遭日本浪人行刺,面部中弹。

为了避免有丝毫地耽误议和的进程,李鸿章拒绝了及时的手术,他慨然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

”其慷慨忠愤之气岂是一“卖国贼”所能拥有?也正因李鸿章的大义凛然,日方对谈判的决定有所让步。

那些说李鸿章是卖国贼的人又是否知没有李鸿章的努力整个山海关、大沽炮台甚至天津都将成为日本人的地盘,他们又没有想过,那样一个羸弱的年迈老人,面部留着子弹缠着绷带独当一面地去与野蛮的日本争取主权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又有多少人还记得李鸿章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中秘友好通商条约》?如果不是李鸿章,谁还能有如此的本事呢?有人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这在我看来的确如此。

虽然李鸿章遭到了国人的唾骂,然而他却树立了国际声誉。

在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时,也应该给予他公平正确的高度评价。

四、弱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者以上谈到,李鸿章断不是“卖国贼”也。

相反,我认为他是在那个没落的晚清时代的伟大爱国者。

西方的入侵是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混乱,整个封建社会的是上层无所适从,以慈禧为代表的大部分人却依旧固守“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死守着祖宗之法不可变。

除了固守成规的,也有一部分人崇洋媚外。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明智地看到固步自封或者是崇洋媚外都不能真正解决这个没落的清王朝的症结。

于是李鸿章开始学习西方,从建立淮军到成立北洋水师,再到“求富求强”的洋务企业,李鸿章一直在竭尽全力地医疗着清廷这早已百病相缠的躯体和灵魂无论是在军事上、企业上、还是在外交上,李鸿章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努力。

即使在即将与世长辞的时候,李鸿章还在惦记着清王朝的命运,他想看到东北问题的解决,想看到中国的富强,只可惜老天不给他时间。

临终前,李鸿章留下绝命诗一首:牢牢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李鸿章临终前的那种心酸而又无奈的表情以及他那自己独力难支广厦的悲凉。

综上所述,我只想说评价一个人务,应当遵循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那个进本态度,就是对历史中发生的一切事实和人物及学说的产生,应具“了解之同情”。

以此理解历史上的李鸿章,我们就会发现李鸿章在那个年代必然有时代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在这样一个黑暗动荡的社会里,他的悲剧是一种必然。

但就在当时的那种背景下,他能够开放行事,不墨守成规,依然是很大的进步。

故基于以上观点,我跟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善于等待抓住机会的不凡书生,是一个有认识就付诸实践的洋务领导者,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外交重臣,是弱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者。

我们应该理解李鸿章波澜起伏的人生中的慷慨与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