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如何评价李鸿章:在诸葛亮之下 郭子仪之上
(完整版)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答案】C2.(2018·北京文综·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考点】列强侵华【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纾通过寓言故事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
材料反对弱肉强食,B项错误;材料强调要对列强保持警惕之心,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2017年题组1.(2017·海南单科·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梁启超一句话点明要义,李鸿章要为历史的错背锅吗
梁启超一句话点明要义,李鸿章要为历史的错背锅吗本文导读:历来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他都是处于最负面的那一位,曾国藩因为他努力的品格,优良的家风家训,使得他成为现在名副其实的“网红”。
但同是晚清重臣的李鸿章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
我们总是把那些不平等条约的罪归咎到李鸿章头上,但其实他只是一个替罪羊而已。
我国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发展到清朝,可以说是已经到达顶峰状态了,君主的权力无限大,即使是最贴近皇帝、太后的军机大臣,也只能跪着听候差遣。
那如果真要把责任推到李鸿章的头上,他的权力也应该足够大,足以有事情的决定权才可以。
那我们接下来看看李鸿章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他担任的职位不是这个地方的总督,就是调到另一个地方当总督,他还是清朝海军的创建者,北洋水师的大名我们在甲午战争时也听说过。
我们可以发现,李鸿章不过就是一个地方官员,最顶也就是受朝廷重视的地方官。
我们说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了最顶峰,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或者说慈禧手上,除了皇家之外,接下来在大臣中间就是军机大臣比较德高望重了。
李鸿章连个军机大臣都没当过,而是一直被派往各种艰难岗位上。
花甲之年被派去考察黄河,多岁高龄还去日本去接受屈辱,组建的北洋水师战败,把责任全都归于他的头上,李鸿章真正成为了清政府百用不厌的“替罪羊”。
据说,李鸿章在前往日本之前,曾和当时的军机大臣开过一个玩笑,大概意思就是说邀他一起前往,而这个军纪大臣吓得直推辞,说是还有要事要忙。
李鸿章只能无奈地笑笑,独自去面对无尽的欺辱。
梁启超曾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大概的意思是他不畏劳苦,也不畏谣言,辛苦一生,眼界虽较有远见,但没有破俗之勇。
可以说完美概括了李鸿章的所有特点。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抬抬头,回想这一年的时光,在高考的重压下,在考后疯狂的放松下,似乎很久都没静下心来读过文学类的书了,更不要说是什么历史传记了。
正好借着现代史的这门课程,我静下心来读了这本《李鸿章传》,很有感触。
以前,对李鸿章没什么特别的了解,只是在高中时的历史老师总是拿李鸿章的事不断调侃,自然对他是没什么好印象,但是,同样是一代名家的梁启超,却将他和诸葛亮、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作对比,给了他高度的评价,那他到底是一名什么样的人,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由于此书是文言文书写,读起来甚为不畅,理解有不正确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李鸿章被梁启超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动乱时代的不幸的中国晚晴大臣,在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条件下,他在外交上不得不用不断的妥协来谋求国家的安宁。
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才能在外国人面前挺直腰杆,在今天依然如此,更何况是在那个弱肉强食被放大到极致的时代,如果我是必然是我的无奈之举,但是大多数国人并不考虑这种种不利,往往李鸿章,这也将这种过错一味的安在李鸿章的头上,我实在是为李鸿章可惜。
但是,梁启超也客观的说道,李鸿章的外交方式有可取之处,也存在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的情况,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的惨事。
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了满腔热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力量的牵绊,有志而不得果。
同样,签署卖国条约其实无非是太后的旨意,李鸿章不过是挡住国人口水谩骂的挡箭牌罢了,他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
李鸿章和众多洋务大臣办洋务运动,起初也是为了消灭太平军,而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须加强军事装备,以备国防。
故而办起了以军工为主的重工业,这使中国近代海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但洋务运动没有采取西方制度,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因为军事洋务没有足够的军费,被迫开展经济洋务,从而把洋务运动推向高潮。
193读书《李鸿章传》梁启超 口播推荐语
193读书《李鸿章传》梁启超口播推荐语
推荐语:
这本《李鸿章传》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有过实实在在的交集的!
作为一个同时代的人,梁启超能更公正地看待李鸿章的才识、功过、地位,这是非常难得的。
众所周知,李鸿章因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系列条约,被斥为“卖国贼”。
但梁启超告诉我们要从两面看待李鸿章。
论功,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创办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
甚至在外交舞台上极力斡旋,为大清赢得一丝喘息。
论过,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面对清朝这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
但无论功过是非,李鸿章以一人之力要想改变中国贫穷挨打的局面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足以让小编心生敬意。
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
章立凡: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重读《李鸿章传》無論生前身後,李鴻章都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
无论生前身后,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
上中學的年代,歷史老師口中的「大漢奸、賣國賊李鴻章」,至今言猶在耳。
上中学的年代,历史老师口中的「大汉奸、卖国贼李鸿章」,至今言犹在耳。
二十多年前讀到梁啟超撰寫的《李鴻章傳》,正值國家改革開放之初,頓覺眼目一新,感到此傳對洋務運動及李鴻章其人,有著不同以往的全新視角。
二十多年前读到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之初,顿觉眼目一新,感到此传对洋务运动及李鸿章其人,有着不同以往的全新视角。
細品之,則非梁任公之視角「不同以往」,乃敝人受哺狼奶多年,有幸恢復了人類的獨立思考而已。
细品之,则非梁任公之视角「不同以往」,乃敝人受哺狼奶多年,有幸恢复了人类的独立思考而已。
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之際重讀此傳,更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重读此传,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維新派眼中之洋務派一、维新派眼中之洋务派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兩月,心力交瘁的李鴻章溘然辭世;近兩個月後,流亡海外三年的梁啟超完成了這篇傳記。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月,心力交瘁的李鸿章溘然辞世;近两个月后,流亡海外三年的梁启超完成了这篇传记。
是年二十九歲的梁氏,以通緝在案的維新派流亡領袖身份,為七十八歲的在朝洋務派領袖作傳,其間大有深意焉。
是年二十九岁的梁氏,以通缉在案的维新派流亡领袖身份,为七十八岁的在朝洋务派领袖作传,其间大有深意焉。
維新運動是洋務運動的繼續,兩者有著血脈上的傳承關係,如果將洋務運動視為經濟改革,則維新運動當然是政治改革。
维新运动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两者有着血脉上的传承关系,如果将洋务运动视为经济改革,则维新运动当然是政治改革。
兩者的失敗皆有其歷史之必然性。
两者的失败皆有其历史之必然性。
作者自稱:「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惺惺相惜之情與流亡臣子的孤憤,溢於言表,既悲逝者,亦是自悲。
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
人 受哺 狼奶 多年 ,有 幸恢 复 了人类 的
独 立 思 考 而 已 。 在 纪 念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周 年之 际重读 此传 ,更 别有 一番滋 味
在 心头 。
维 新 派 眼 中 之 洋 莽 派
10 年 《 丑 条 约 》 签 订 后 两 91 辛 月 ,心 力交瘁 的李鸿 章溘 然辞 世 ;近
子 ” 以 “ 冰 ” 自励 ,为 洋 务 。 饮 派 和维 新 派 两 位 先 进 作 传 ,可 视 为对 1 6 年 “自强 运 动 ” 至 80
r
庚 子 之 变4 年 间历 史 的 冷 静 反 0
r
漪 ¨
t
、
‰_
思 。梁 氏 视 李 鸿 章 为 “ 国 近 中
四十年 第一 流 紧要 人物 ” “ , 故
无论 生前 身后 ,李鸿 章都 是个极 富争议 的人 物 。上 中学 的年代 ,历史
老 师 口 中 的 “ 汉 奸 、卖 国贼 李 鸿 大 章” ,至 今 言 犹在 耳 。2 多 年 前 读 到 0
粱 启趄曝中的李鸿
梁 启 超撰 写 的 《 李鸿 章 传 》 ,正 值 国
到 此传对 洋务运 动及 李鸿章 其 人 ,有 着 不 同以往 的全新视 角 。细 品之 ,则 非 梁 任公 之 视 角 “ 同以 往 ” 不 ,乃 敝 家 改革开 放之初 ,顿 觉眼 目一新 ,感
除 ,则 事无一 可成 ,甚 乃知 日后 乏才 ,且 有甚 于今 日,以中 国之
大 ,而永 无 自强 自立 之 时” ;同时 ,作者 也 指 出 了李 氏的历 史局 限性 : “ 殊不 知今 日世 界之竞 争 ,不 在 国家而在 国民 ,殊 不知泰 西诸 国所 以能 化 畛域 除 故习布新 宪致 富强 者 ,其 机恒 发 自下而非 发 自上 ” 。他批 评 李 鸿 章 “ 不学 无 术 ” ,未 能 利用 其 地 位 及影 响 力 ,推 动历史 潮流 ,叹 息李 氏 “ 时势所 造之英 雄 ,非造 时势之 为 英雄 也 ” 。 梁启 超 在戊 戌 变法 失败 后 ,倡 导 “ 育新 民” 作 ,以改 造 中 国 人 的 “ 民性 ”为 己任 ,这一任 务历 时百 年仍未 完成 。历史 常有 国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如果把十九世纪世界人物做个排名,李鸿章一定能排上位置。
曾几何时,笔者读了一些晚清涉及到李鸿章的奏折、谕旨,我发现一个现象:李鸿章绝对是当时既认识到洋人的强大,也有手腕能力的人。
要知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庚子国变这段时间里,大清国皇族、贵族以及重臣们对世界大事知之甚少,依旧迷恋在自己的“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不能自拔。
然而,李鸿章却看到了洋人的强大、武器的先进。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别认为这是件简单的事情,其实无比艰难。
问题是,李鸿章是看到了洋人强大以及自己的缺点,可是真正在革新方面的建树,还处于兴办工厂、购买武器装备,而不是革除满清弊端,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改革。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的从上而下的大规模有效改革,这点是李鸿章不敢想的。
李鸿章做的最多的是就把大清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修修补补,让它再撑上一段时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鸿章把更多的智慧用在了攫取家族(个人)利益和自保上,实在有点遗憾。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李鸿章自己也承认,他就是大清最好的裱糊匠。
李鸿章晚年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李鸿章喊出上面几句话时,或许已经预料到了一些事情,但他还是选择做了一个“裱糊匠”。
李鸿章被骂得最多的是甲午战争惨败以及后来签订的《马关条约》。
不过,西方报纸却从另一方面给予李鸿章评价,“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梁启超的评价时常被提起,最出名的就是那句话,“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还把李鸿章跟历史人物作了一番对比,在他看来,“(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
中外历史人物评析之李鸿章
中外历史人物评析之李鸿章1307040124 吴燕彬法语1301 一、序言: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国之大器,生不逢时。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李鸿章临危受命,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再后来,它发展成为了清政府军队力量的后备支柱、清廷的国防军。
2、倡导洋务运动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利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各行各业。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分享]
李鸿章:时势所造之英雄——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本书作者梁启超(1873—1929年),是晚清戊戌维新的重要人物,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大师级的学者。
本书完成于1901年11月,即李鸿章去世不久。
本书又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是最早的李鸿章传记。
尽管李鸿章是梁启超的政敌,尽管康梁“公车上书”才六年,但是梁启超对李鸿章仍然持论公正,作出许多正确、深刻独到的评价。
“书中对李氏的批评,尚称公允,所记其时代的事迹,也很详尽,所以出版后,颇风行一时”(注1)。
本书《序例》共有六小段。
说明写作的目的,“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介绍所用的文体,“全仿西人传记文体”,“夹叙夹论”;表明取材的原由;强调公正评价的意愿。
《序例》虽然篇幅很短,但寓意很深,是一篇言简意赅的史学文章,提供了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反复研读。
作者在书中扼要叙述了李鸿章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所作所为,突出他对晚清四十年的重大影响,让读者对他的一生及中国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产生清晰的认识。
作者虽然不认同李鸿章为中国第一人的看法,但是他肯定地说,当时的统治阶级中无一人超过李鸿章。
“作史,对于伟大人物的自由意志和当时此地的环境都不可忽略或偏重偏轻”(注2),所以在第一章《绪论》中,作者反复强调评价李鸿章应有的史学态度。
在当时西方人看来,李鸿章是晚清王朝无可替代的代表人,但作者评价李鸿章只是寻常的英雄。
作者“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他发现同治光绪时期的重大事件多与李鸿章有关联,作者评价李鸿章时,没有脱离他所置身的复杂环境和动荡时代。
本书第二章《李鸿章之位置》中,作者依据他对中国历史和当时国情之认识,断言李鸿章是纯臣,是庸臣,而非权臣。
他认为中国当时近四十年政治上的失败,不能归罪于李鸿章一人。
他并非有意袒护李鸿章而为之解脱,因为随着中国专制政体的发展,自清雍正朝以来,一直是军机大臣掌握朝廷的实权;“明明是‘圣上’铸成的大错,也总要由‘臣下’承担责任”(注3)。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 2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如何评价李鸿章: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一提起李鸿章,更多的人会把他与“卖国贼”、“民族罪人”的字眼联系起来。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李鸿章∙实干爱国者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
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李鸿章:《二十自述》)在军事上,李鸿章东征西讨,剿太平军,定捻军,以其实际行动维护着在风雨中飘摇的清廷。
梁启超论李鸿章 历史作文
梁启超论李鸿章历史作文李鸿章,这个在晚清历史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焦点。
对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论述,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要说起李鸿章,那可真是个复杂的人物。
就拿他办洋务这件事儿来说吧,那可真是费了老劲了。
当时的中国,被列强打得晕头转向,到处是一片破败景象。
李鸿章心里着急呀,他想着得给咱国家弄点新玩意儿,不能老是这么落后挨打。
于是,他风风火火地搞起了洋务运动。
他先是建工厂,那场面,热火朝天的。
工人们从早忙到晚,机器轰隆隆地响个不停。
李鸿章天天往工厂跑,这儿瞅瞅,那儿看看,生怕出了啥岔子。
他那认真劲儿,就像是在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记得有一次,工厂里的一台重要机器出了故障,停工了。
李鸿章急得团团转,把那些外国技师找来,一个个地问,一个个地催。
他那着急的样子,脸上的汗珠子直往下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可咋办,这可咋办!”最后,问题总算是解决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还办起了新式学堂,想培养出一批懂洋文、懂技术的人才。
为了请到好老师,他不惜花重金,到处打听,到处招揽。
有一回,听说有个外国学者很有本事,李鸿章亲自写信邀请,那信写得情真意切,把自己的期望和诚意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人家被他感动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李鸿章搞洋务,可不光是建工厂、办学堂,他还组建了北洋水师。
那一艘艘军舰,威风凛凛地停在港口,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为了买这些军舰,李鸿章不知道跟朝廷磨了多少嘴皮子,费了多少心思。
可这北洋水师,后来在甲午战争中还是吃了败仗。
这事儿啊,让李鸿章备受指责。
有人说他瞎折腾,花了那么多钱,还是没保住国家。
但咱们仔细想想,这能全怪李鸿章吗?当时的清朝,腐败透顶,内部矛盾重重,就算李鸿章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力挽狂澜啊。
梁启超先生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李鸿章身处那样一个乱世,想要有所作为,却又受到种种限制。
梁启超评李鸿章:寻常英雄不学无术之徒
梁启超评李鸿章:寻常英雄不学无术之徒史实准确,人物传神,读来发人深省才算得上是传记佳作,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可列其中。
书中对李鸿章的人生边叙边议,精辟之言随时可见,而全书不足十万字,可谓言简意赅。
在这本传记中,梁任公从平定太平军捻军、洋务运动写到中日战争,再到其办理的多项重大外交事务,按传主的经历一一道来。
他认为,“湘军之能克金陵歼巨敌非曾国荃一人之功,实由李鸿章等断其枝叶,使其饷源兵力成孤立之势,而根干不得不坐凋”。
剿灭捻军时李鸿章已是全军主帅,其兵家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鸿章认为捻军已成流寇,上策是“逼之不流,然后会师合剿”。
从内战到外战转变,也是李鸿章人生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梁任公说李鸿章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同时也承认,当时中国兵力也是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
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多次“失机”: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订约,同意朝鲜有事中日都可派兵,并互行知照,让朝鲜从中国的藩属变成“似为中日两邦公同保护国”;甲午战前,袁世凯处理朝鲜事务失当,给日本可乘之机,而李鸿章“用袁听袁”,“失知人之明”;战前兵力已不如日本,又“使敌尽扼要冲,主客易位”,三机既失,战事遂开。
李鸿章梁启超评说中国甲午兵败是一种必然:“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
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有丝毫不能假借者焉。
无论政治、学术、商务,莫不皆然,而兵事其一端也。
”李鸿章多与洋人接触,亲观其器械之利,因而重视生产坚船利炮的洋务运动,却忽视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更没有看到国民思想认识的重要性,“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
殊不知泰西诸国所以能化畛域、除故习、布新宪、致富强者,其机恒发自下而非发自上”(梁启超语)。
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英雄,但不过是寻常的英雄,“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
若李鸿章者,吾一能谓其非英雄也。
[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篇一 : 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网友陈峰对[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给出的答复:是一个尽到了自己责任,称职的政府工作人员网友蒙面大侠对[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给出的答复:摘录自《罗辑思维》,最后为视频链接~~~~~~~~~~~~~~~~~~~~~~~~~~~~~~~~~~~~~~~~~~~~~~~~~~~~~~~~~~~~~~~~~~~~~~卖国还是爱国,这实在是一个一百多年来都打不清的官司。
我们就说一个人吧,李鸿章。
他卖国已经卖出品牌来了,后来西方列强找清政府签合约,都得叫李鸿章来。
李鸿章不来这边人都不大放心。
最典型的是《马关条约》了,日本人点名,你必须李鸿章到马关来签。
但是李鸿章他气死了,所以在《马关条约》之后,1896年他有一次环球航行,这次航行后来的历史书报道很少。
但实际上,他从中国到了俄国,然后又到了英国、德国,然后又去了美国,然后从美国又从日本回到中国。
这样一次环球航行,他见到了俾斯麦,见了俄国的皇太子,然后见了美国的格兰特总统等等。
这就是他这一趟的行程。
什么叫爱国,就是你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妈一样。
有人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
你说伟大那就伟大咯,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基本情怀。
只有人格极不完善的人他才有可能不爱国。
所以说爱国是一种正常情绪,你说伟大,我觉得是一种过奖之词。
你搁到李鸿章身上,他也会爱国。
你说一个人七十多岁了,老脸皮厚的,他真的愿意去签那个不平等条约啊。
没办法嘛,打不过嘛。
所以老人家从横滨换船的时候,就是他原来坐的是美国轮船,到横滨,要换招商局的船回国内。
老头就倔得不得了,说我就不上日本土地,我终生不踏日本土地。
这就跟很多船员提了一个难题,那怎么办呢,你最好是上码头,然后换船嘛。
说不行,就不上日本土地。
所以没办法,最后把美国船和招商局的船拼在一起,弄了个跳板,老头冒着生命危险,颤颤巍巍走跳板过去,不踏日本土地。
李鸿章的一生功过
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拼命做官——曾国藩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评李鸿章•李鸿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
——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评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毛泽东评李鸿章•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孙中山评李鸿章•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蒋廷黻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拼命做官——曾国藩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评李鸿章•李鸿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
——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评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评李鸿章•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蒋廷黻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拼命做官——曾国藩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评李鸿章•李鸿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
——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评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毛泽东评李鸿章•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孙中山评李鸿章•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蒋廷黻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2014年高考40题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范文(蔡坚教授讲座里的)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窃以为……中国社会转型十七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道路进行思考的缩影,是其自身理念的投射。
正应为如此,他的评价有合理性,但也有对李鸿章的误解。
梁的评价,粗略看来是比较中肯与公正的。
在政治上,认为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认为李志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却不愿出动清王朝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就是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不出动封建体制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达到独立富强,巩固统治的目的。
在军事上,认为李鸿章“失机者固多”,但更应“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而注定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中国三十年来的洋务运动并未提升中国的实力。
在外交方面,梁认为李“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最终导致“政策为之厉阶”,认为其隐忍迁就导致国家主权的不断丧失。
事实亦是如此。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始终以屈辱求和为主,不断出卖国家主权以维护自身的统治。
因此,我认为梁对李的评价是有理有据,较为公正的。
但再细看梁对李的评价,却不难发现他的评价仍有一定的误解和局限。
在政治上,李鸿章固然只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坐知有洋务,不知有国务”,但其主因,仍是因为中国两千年来封建统治根深蒂固,李鸿章为兴办洋务不得不想顽固派妥协。
在军事上,梁启超所谓“实力之所在,谷胜利之所在”似乎忽略了李鸿章一首建立的北洋海军,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强大的一支海军。
至于外交方面,李鸿章“专以联某国一制某国为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国自身实力弱小,国际地位低下,被迫隐忍迁就。
因而我觉得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仍有纸上谈兵的色彩,忽视这个国庆而显得不是很全面。
这种理解和误解的矛盾,在我看来,正是因为这份评价是身为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自身政治理念的投射;在政治上,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倡导君主立宪制;军事上主张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与世界接轨。
在外交上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因此,我认为梁的评价是合情合理的,是其自身政治理念的投影。
梁启超论李鸿章 历史作文
建设监理对于工程建设领域的从业者来说,监理的职责耳熟能详,简明的阐述是“三控两管一协调一履责”,这是2013版监理规范对监理的定义,也是目前建设工程领域行业管理层对监理工作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工程建设相关方关系进行协调,并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
这其中“三控”——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是监理职责的重点内容,在监理工作中占有核心位置。
每一个工程项目实施,都包含实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即“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
这三大目标的管理与控制是项目各参建方都必须实施的。
当然对于不同的参建方来说,进行这三大目标的管理与控制所采取方式和侧重点又有所区别。
监理单位受业主方委托,委派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理,是工程现场除业主方、施工方之外最重要的责任主体。
尽管监理被认为是独立的第三方,但从委托关系方面看,监理的职责其实是代表业主实施的项目管理,监理方的“三控”行为,总体上应归属于业主方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管理与控制体系。
而施工方作为项目建设最主要的责任主体之一,也同样面临项目管理三大目标控制的要求,同样需要实施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
作为不同的工程项目参建主体,监理方的“三控”与施工方的“三控”在侧重点与控制手段上有本质的区别。
1 质量控制监理方的质量控制,其实质是业主方的质量风险防范与控制行为因为业主及其委托的监理人员,并不自身组织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和材料进行工程直接投入,而是采用经济合同关系,业主将此项工作发包给更加专业的施工方(或叫承包方)。
从业主角度看,工程质量的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施工方是否投入足够的资源(人员、设备等)来保证工程质量;二是施工方是否会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从而降低工程质量;三是出现施工质量缺陷时施工方为减少损失可能会采取掩盖隐瞒的行为从而造成质量隐患或降低工程质量。
为避免出现以上质量风险,相应地,其风险防范措施对应包括:对施工方(承包方)的施工组织计划进行检查,对施工用原材料质量进行检查,对施工工序中各阶段成品或半成品进行检查,以保证最终工程产品为合格工程产品。
梁启超是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德国“铁血宰相”道出李鸿章难处
梁启超是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德国“铁血宰相”道出李鸿章难处天下只有平庸之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的到赞誉。
如果全天下都在骂一个人,那么他就可以称得上是超乎寻常的奸雄;如果全天下都在赞誉一个人,那么他就可以称得上是超乎寻常的豪杰。
但是说这些话的人大多都是平常人,让平常人评论超乎寻常之人,难道是一件可信之事?所以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趋势媚俗的伪君子,谤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伟人!——《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起晚清民初,有两个人的争议最大。
一是袁世凯,另一个就是李鸿章了。
李鸿章本是曾国藩的学生,在曾国藩攻打南京时,为了避免功高震主,让李鸿章训练淮军,攻打上海,协助剿灭太平天国。
从此,李鸿章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继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后清朝的另一位重臣。
李鸿章后来在清朝掌握极大权利,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
而他训练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又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被很多人甚至教科书所诋毁。
但梁启超却认为,李鸿章的历任职位是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
而清朝从雍正以来,实际权利都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而且慈溪干政,所以要把清朝近40年的决策失误全部怪罪到李鸿章头上,也并不是合理的。
李鸿章手中权利虽大,但却称不上是“权臣”,清朝只有像鳌拜、肃顺这样的满人才能控制皇权,而张廷玉、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只能谨小慎微,听命皇权了。
所以可以说,历史让李鸿章背上了骂名。
李鸿章在访问德国时,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一段话很有深意。
李鸿章问:“如果一个当大臣的想要为朝廷尽力,但说有大臣都与他不和,该怎么办呢?”俾斯麦说“那就要得到皇帝的支持,如果皇帝支持就能独揽大权,那还有什么做不了?”李鸿章又问:“如果皇帝谁的话都听,很多人借皇帝的名义狐假虎威,干涉朝政怎么办呢?”俾斯麦想了很久才说:“如果一个大臣用真心操劳国事,没有一个不会被体谅的。
中外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惊人评价
中外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惊人评价美国总统格兰特与李鸿章的合影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毛泽东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袁世凯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蒋廷黻评李鸿章:“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内容来自豆瓣)。
梁启超李鸿章传念书报告读后感
《李鸿章传》念书报告
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超级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超级之好汉矣乎。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巨人。
…”
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客观求实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梁启超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
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作者并无将那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
梁启超在文中客观地分析道:“凡人一辈子于一社会当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风俗所困,而不能自拔。
…然那么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提示:第二,李鸿章与诸葛亮。
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
中国三代以后,具此五资格,而永为百世所钦者,莫如诸葛武侯。
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得君不及之。
其初起于上海也,仅以区区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创业之艰,亦略相类。
后此用兵之成就,又远过之矣。
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
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之诚,亦或仿佛之。
第三,李鸿章与郭子仪。
李鸿章中兴靖乱之功,颇类郭汾阳,其福命亦不相上下。
然汾阳于定难以外,更无他事,鸿章则兵事生涯,不过其终身事业之一部分耳。
使易地以处,汾阳未必有以过合肥也。
李鸿章(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李鸿章传》,作者:梁启超,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虽然,其人物之位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一论列之。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
史家评霍光曰不学无术,吾评李鸿章亦曰不学无术。
则李鸿章与霍光果同流乎?曰:李鸿章无霍光之权位,无霍光之魄力。
李鸿章谨守范围之人也,非能因
于时势行吾心之所安,而有非常之举动者也。
其一,生不能大行其志者以此,安足语霍光?虽然,其于普通学问,或稍过之。
第二,李鸿章与诸葛亮。
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
中国三代以后,具此五资格,而永为百世所钦者,莫如诸葛武侯。
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得君不及之。
其初起于上海也,仅以区区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创业之艰,亦略相类。
后此用兵之成就,又远过之矣。
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
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之诚,亦或仿佛之。
第三,李鸿章与郭子仪。
李鸿章中兴靖乱之功,颇类郭汾阳,其福命亦不相上下。
然汾阳于定难以外,更无他事,鸿章则兵事生涯,不过其终身事业之一部分耳。
使易地以处,汾阳未必有以过合肥也。
第四,李鸿章与王安石。
王荆公以新法为世所诟病,李鸿章以洋务为世所诟病,荆公之新法与鸿章之洋务,虽皆非完善政策,然其识见规模决非诟之者之所能及也。
号称贤士大夫者,莫肯相助,且群焉哄之,掣其肘而议其后,被乃不得不用佥壬之人以自佐,安石鸿章之所处同也。
然安石得君既专,其布划之兢兢于民事,局面宏远,有过于鸿章者。
第五,李鸿章与秦桧。
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
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
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第六,李鸿章与曾国藩。
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
不宁惟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
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
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评。
虽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
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
第七,李鸿章与左宗棠。
左李齐名于时,然左以发扬胜,李以忍耐胜。
语其器量,则李殆非左所能及也。
湘人之虚骄者,尝欲奉左为守旧党魁以与李抗,其实两人洋务之见识不相上下,左固非能守旧,李亦非能维新也。
左文襄幸早逝十余年,故撂保其时俗之名,而以此后之艰巨谤诟,尽附于李之一身。
文襄福命亦云高矣。
第八,李鸿章与李秀成。
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
秀成忠于本族,鸿章忠于本朝,一封忠王,一谥文忠,皆可以当之而无愧焉。
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让李鸿章,其一败一成,则天也。
故吾求诸近世,欲以两人合传而毫无遗憾者,其惟二李乎。
然秀成不杀赵景贤,礼葬王有龄,鸿章乃绐八王而骈戮之,此事盖犹有惭德矣。
第九,李鸿章与张之洞。
十年以来,与李齐名者,则张之洞也。
虽然,张何足以望李之肩北。
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也。
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劳怨,媸名故常趋巧利。
之洞于交涉事件,著著与鸿章为难,要其所画之策,无一非能言不能行。
鸿章尝语人云:不图香涛作官数十年,仍是书生之见。
此一语可以尽其平生矣。
至其虚骄狭隘,残忍苛察,较之李鸿章之有常识有大量,尤相去霄壤也。
第十,李鸿章与袁世凯。
今后承李鸿章之遗产者,厥惟袁世凯。
世凯,鸿章所豢养之人也。
方在壮年,初膺大任,其所表见盖未著,今难悬断焉。
但其人功名心重,其有气魄敢为破格之举,视李鸿章或有过之。
至其心术如何,其毅力如何,则非今之所能言也。
而今日群僚中,其资望才具,可以继鸿章之后者,舍袁殆难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