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分析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反思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反思
永顺县灵溪镇中学杨水红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 (29)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B.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C.“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
D.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D符合题意;李渊建立唐朝,A排除;由于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B排除;“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善用人才,C排除。故选择D。
8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对哪位著名诗人的评价( )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清照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抒发悲愤凄婉之情。郭沫若评价杜甫的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83.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这一古代建筑是()
A.赵州桥B.大运河C.故宫D.长城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的古代建筑是长城,D项符合题意;A项. 赵州桥是隋朝修建的;B项. 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故宫是明清时修建。由此分析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精讲课件
安史之乱加剧了唐朝的社会矛盾,贫富差距加大,民不聊生。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地方割据的形成
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势力增强,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对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关系的改变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边疆民族、西北地区的控制力减弱,为各民族 的自立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文化艺术的推动
安史之乱后,文化艺术逐渐走向世俗化、个性化,推动了文化艺术的 繁荣和发展。
财政困难
唐朝中后期,财政状况困 难,国库空虚,无法支撑 国家正常运转。
社会矛盾的激化
贫富差距加大
唐朝中后期,贫富差距加 大,社会不公现象加剧, 民众不满情绪高涨。
农民负担沉重
唐朝中后期,农民负担沉 重,生活困苦,导致农民 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突出
唐朝中后期,民族矛盾突 出,边疆地区动荡不安, 威胁国家安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军队的建设与管理
要点一
总结词
强大的军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但军队的建设和 管理也需要谨慎和明智。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军队建设和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如 兵权分散、将领频繁更替等,这些问题削弱了军队的战斗 力。如果唐朝能够加强军队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军队的 战斗力和忠诚度,或许能够在安史之乱中更好地应对叛军 的进攻。这表明在军队的建设和管理上,需要建立科学、 严谨的制度,确保军队的稳定和强大。
安史之乱与杜甫诗作的关系议论文
安史之乱与杜甫诗作的关系
有人说,如果把杜甫中年至他死去时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记录整个“安史之乱”的史书。如果把杜甫一生的诗作全部读完,就是一部见证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这种说法毫不夸张,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对当时历史现象的记录,往往比官方的唐史更加详细,更加真实。
杜甫的写作成就于安史之乱,没有安史之乱,他可能也就是个二流诗人。杜甫被迫走进安史之乱,将周身的感觉器官全部打开,记录下自己的颠沛经验,将自己的文字提升到日月精华的程度,同时解除了王维式的语言洁癖,靠近、接触、包纳万有。
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
公元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了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前出塞》,总计九首。
这个时期还是大唐王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大唐王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大家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前出塞》第六首表达自己的军事观点,这是一篇能超越唐朝当下,甚至超越几个世纪的军事论文。结果并未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三年之后,安史之乱大爆发。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
念。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主要是指()
A.平等竞争
B.注重实践
C.思想自由
D.以德取才
2.《资治通鉴》载:“(隋炀帝时期)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据此推断,隋朝
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贵族内乱
B.统治残暴
C.外族入侵
D.轻徭薄赋
3.位于陕西的乾陵长眠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墓碑空无一字,若让你为之题写
碑文,下列内容可以镌刻在碑上的是()
A.吸取隋朝速亡教训,虚心纳谏,魏征成为其“镜子”
B.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等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整顿吏治,改革税制,注重文教,重用贤相姚崇等
4.如图为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
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刚劲豪迈社会风气
5.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
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
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疆域范围的辽阔
C.对外开放的气象
D.民族关系的和睦
6.下列人物,见证了安史之乱爆发与结束的是()
A.李白(701-762)
B.杜甫(712-770)
C.白居易(772-846)
D.黄巢(820-884)
7.五代十国时期有很多开国君主都曾担任过节度使,如后梁的建立者朱温是宣武节度使,后晋的建立者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这说明,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是()
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
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备考导航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民族问题是历史复习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之一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古代民族融合与古代人口迁徙;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认识各民族的历史作用;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古代人口迁移、流动的规律、原因及影响;
2、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3、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要注意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
重点、难点、
计划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东北
(1)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2)宋元: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统一始终是一个主要趋势。中国也曾多次分裂,分裂为很多地方和民族政权,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还是建立独立政权时期,不管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都是中国的民族,但在这几千年中,统一的时间远超过分裂的时间,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在各民族的交往中,曾经发生多次的战争,但和平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充满了世界史,也充满了中国史。但我们应该必须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国的统一与疆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是各
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历史,是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历史的总和。我们在观察和分析各民族的历史活动时,必须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但我们所说的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所应享有权利的平等。在历史问题上,应使用同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各民族的历史活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战争与和平两种:
一、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1.与突厥:
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
②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
③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④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
2.与回纥:
①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②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
④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
⑤回纥人来中原经商,部分贵族开始修宫殿定居
3.与靺鞨(mòhé):
安禄山与唐太宗的“华夷一体”
安禄山与唐太宗的“华夷一体”
安禄山与唐太宗的“华夷一体”
唐太宗对民族关系“华夷一体”。究其缘由是唐太宗时期的中原王朝强盛无伦。汉王朝击败匈奴用了两百年多的时间。唐王朝灭东西两突厥只用了三十多年。节节取胜的唐王朝收编了大量游牧民族的军队。许多番将成为唐军将领,并确实为唐王朝的征战尽忠效力,如太宗时期的契必阿力(铁勒人)、玄宗时期的李光弼(契丹人)、哥舒翰(突厥人)等。武功盖世的唐太宗被众多臣服于他的北方游牧民族推举为天可汗,这一切使之产生了一种天下归心的感觉。故唐太宗充满自信,标榜自己与过去的帝王不同。他声称自己对华夏和狄夷一视同仁,不取偏见。唐太宗的见解当然正确,但这一正确的观点是以唐王朝在民族斗争中居主导地位、强者地位为依据和后盾。
唐太宗的美好图景终究被安史之乱的事实击碎。中唐以后作乱的多为内附番人,755年安史之乱的元凶安禄山、史思明均为杂胡(父母系不同胡族)。764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铁勒仆骨部人)叛唐,引数十万回纥、吐番大军进攻长安。781年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奚人)要求朝廷承认其继承权,未获许,遂叛。782年恒、冀二州都团练使王武俊(契丹人)因不满朝廷封赏过低而叛。784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末曷人)叛唐自立.....这一波又一波的叛乱终于拖得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五代的后晋石敬唐(沙陀人)干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割让中国土地的罪行。中唐以后的乱局中也有汉将牵头的,但按比率比内附番将少得多。
安史之乱是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甚至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一次大事变,而对安史之乱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安禄山得到唐玄宗无比宠信,因而在谋反活动上得到很大的便利。他收养同罗(铁勒的一部)、奚、契丹等部的降人八千余,称为曳落河(壮士),又蓄勇健家奴百余人,这算是他的基本武力。他有高尚、严庄两
唐代河朔被割据的胡人因素
唐代河朔被割据的胡人因素
“一为其人之氏族本是胡族, 而非汉族;一为其人之氏族虽为汉族, 而久居河朔, 渐染胡化, 与胡人不异。前者属于种族, 后者属于文化。质言之, 唐代安史之乱后之世局, 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题, 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
————陈寅恪
八年的安史之乱, 曾经繁盛一时的唐帝国从此日落西山, 虽有元和中兴的刹那回光, 但终究沉沦。作为历史的分界线, 其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没落, 更是汉族从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到内敛封闭社会的转折点。
从此之后, 汉唐恢弘气度渐失, 纤巧秾丽之态渐升。文弱之余, 汉族之武运从此黯淡。
河朔割据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直接后果。本文在此综合前辈史家之论述, 探讨河朔割据之所以存在的重要因素——即河北地区的胡化。
一、安史叛军的民族构成
安史之乱的祸酋安禄山、史思明皆是胡人出身, 而其叛军之中的主力也以胡人为主。天宝以后, 明皇英武已失, 昏悖渐长。政事的腐坏以及内陆武备的空虚使得安禄山的野心渐渐滋长。唐早期以府兵制为军事力量的支柱。其后府兵渐坏, 募兵渐兴。为防备少数民族的进犯, 设立九节度, 各拥重兵。但帝国内部却十分虚空, 由于百年不习干戈, 武备已是十分废弛。
安禄山骗得明皇的信任, 得兼三镇节度, 成为东北边防集团的首领人物。唐早期, 不乏建功立业的番将, 但多以文臣控御边事, 所谓入朝为相, 出朝为将是也。自李林甫用事以来, 番将才开始专擅一方。
不过唐代番汉对立虽不明显, 但是民族界限仍在。安禄山虽掌控三镇, 威名甚重。但对于军事组织中的汉将并不完全信任。史家一般认为: 天宝十四载五月, 安禄山遣副将何千年奏表陈事, 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以代汉将。从而做好了叛变的组织准备。
陈寅恪关于安史之乱起因问题的解释
安史之乱被公认为是唐代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更有甚 者,把它认为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转折点。关于这场发生 于玄宗天宝十四年 ( 公元 7 5 5 年)的叛乱的起因问题,历 来史家众说纷纭,其中陈寅悟先生的论述尤为引人瞩目,有 着较大影响。 在其名作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上篇 《 《 统治阶级之 氏族及其升降》中,他作了以下的阐说: “ 唐代 中国疆土之内, 自安史乱后,除拥护李氏皇室 之区域,即以东南财富及汉化文化维持长安为中心之集团 外,尚别有一河北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 政等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 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 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故论唐代河北藩镇问题必于 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之所在也。……今试 检新唐书之藩镇传,并取其他有关诸传之人其活动范围在河 朔或河朔以外者以相参考,则发见两点:一为其人之氏族 本是胡类,而非汉族;一为其人之氏族虽为汉族,而久居 河朔 ,渐染胡化 ,与胡人不异 。前者属 于种族 ,后者属 于文化。质言之,唐代安史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他藩 镇与中央政府之问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 综合上引诸条,可知东突厥复兴后之帝国其势力实远及 中亚,此时必有中亚胡族向东北迁徙者。史言 ‘ 默吸既老, 部落渐多逃散’ ,然则中国河朔之地不独当东突厥复兴盛强 之时遭其侵轶蹂踊,即在其残败衰微之后亦仍吸收其逃亡散 离之诸胡部落,故民族受其影响,风俗为之转变,遂与往 日之河朔迥然不同,而成为一混杂之胡化区域矣。夫此区 域之民族既已脱离汉化,而又包括东北及西北之诸胡种,唐 代中央政府若欲羁糜统治而求一武力与权术兼具之人才,为 此复杂胡族方隅之主将,则拓揭与突厥合种之安禄山者,实 为适应当时环境之唯一上选也。玄宗以东北诸镇付之禄山, 虽尚有他故,而禄山之种姓与河朔之情势要必为其主因,岂 得仅如旧史所载,一出于李林甫固位之私谋而已耶?” 川 由以上所引材料可知,陈寅悟先生认为安史叛乱的关 键在河朔的胡化和将领的种族。这个解释确实标新立异,给 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此论一出,商榷责议之声也从未断 过。和陈氏齐名的唐史名家岑仲勉先生在其 《 隋唐史》讲 义中就不同意此看法,认为乱因无非是边兵失调,玄宗过 于信任安禄山,同时安禄山又为中原地区之繁荣富庶所引 诱。将领之种族 问题 ,“ 未尝无片面之理由” ,然非问题 之关键 。“ t〕 而 《 剑桥中国隋唐史》也对陈寅格先生的观点提出了 批评 : “ 咯发展了夷狄论的另一深思熟虑的变种论 己故陈寅J 点:八世纪初期异族的迁入河北导致了最后使东北 ‘ 胡化’ 的过程。这一过程到八世纪四十年代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 至充分了解这一形势的唐朝廷只有树立一个揭胡 ( 安禄山) 作为保持控制河北和东北的唯一办法。因此,陈寅倍所看 到的夷狄因素不仅涉及安禄山及其所属的兵将,而且还涉及 整个这一地区的人口。除了 这类文化解说的高度主观性连同 它的模糊和带激情色彩的 ‘ 胡化’观念外,陈寅格这一引 人注意的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作为依据。他的叛乱前的证据 所指的不是整个河北,而只是具体地指边境地区;他用地 叛乱后的材料一一这是他论证的大部分依据— 则错误地把 一些具体地后果归因于主观设想地文化变化,而不是归因于 这一区域取得的事实上 的政治 自治。 “ [ ,」 但是这段对陈氏论点持否定态度的论述的本身也存在着 问题。陈寅悟明谓河北之胡化乃由于东突厥之复兴,其帝 国势力远及中亚,故有中央胡族向东北迁徙,以至侵入河 北,实包括东北、西北及河北。并且所引新旧唐书列传以 明胡化以及渐染胡习的资料,都是乱前的证据。 而 《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导致安史叛乱的主要原因 是玄宗时期兵制的调整和中央政权 ( 杨国忠 )与安禄 山关 系的恶化。其中关于兵制调整的问题尤其被认为是主要原 因。开元年间,玄宗完成了对兵制的调整,确立了以职业 兵长期屯防边地的军事体制,取代了曾长期施行的府兵制。 这种军事体制的确立,从当时情况来看 ,是必需的。“ 在
记《资治通鉴》笔下的安史之乱成因分析
记《资治通鉴》笔下的安史之乱成因分析
一、盛唐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它的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其盛时疆域东至安东府(今朝鲜平壤),西至安西府(今新疆库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清化),北至安北府(今蒙古哈拉和林)。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中国历史自战国时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汉,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清。在第二次高潮中,尤其是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当时在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超迈西汉“文景之治”。
其次,唐朝的前朝由于没有内忧外患,其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贞观至开元年间,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也为之后大力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业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与现代工艺相媲美。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艺术品看来,便可窥之一二。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18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2年中央民大618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
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618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
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431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
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436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
2012年中央民大618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答: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的遗存。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曾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中,一般应包括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等因素。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是一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
2.三期论
答:三期论是指从年代学方法入手,根据石、青铜和铁技术发展的框架确立了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将古物按照这一序列进行早晚的分类。汤姆森的三个阶段分期的学说,创立了相对年代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没有这种相对年代的思想,史前考古学就绝对跳不出古物学的窠臼,古物学也就只能停留在单纯描述古物的工作上。正因为如此,汤姆森的三期论被称为“史前学的基础”和“现代考古学的柱石”。
3.元谋猿人
答:元谋猿人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古老的原始人类。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考古学家认为,“元谋人”北上越过金沙江,到甘肃、青海成为古羌戎人,继续往东北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作者:孟献志
来源:《西部学刊》2015年第11期
摘要: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论文通过对2000年以后研究现状的考察,对安史之乱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爆发原因、影响、安史之乱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史叛军人物、安史之乱时期民族关系、安史之乱时期墓志及其他相关问题。
关键词:安史之乱;研究综述;2000年以后
中图分类号:K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在胡戟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一书中对二十世纪的安史之乱研究动态已做过初步梳理,但其侧重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而随着近些年新出土的墓志和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安史之乱研究呈现了一些新的动态。本文将对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的研究动态进行一下大致梳理,以察近二十年安史之乱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一、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较早,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到了2000年以后对其研究依然没有丝毫的减弱。张京华在《“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再探》[1]中从政治学角度入手,对当时唐廷的各方势力进行分析,认为安禄山叛变是由于利欲与实力变化所导致的,而叛乱爆发的原因主要是杨国忠激化矛盾。明秀丽在《试析玄宗心态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为例》[2]中认为君王个人的思想和心态对于国家正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则由于玄宗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社会各方面矛盾激化,酿成安史之乱的爆发。宋社洪在《李林甫专权与盛唐转衰关系再探讨》[3]中认为李林甫上台、专权和引用蕃将,都是开元天宝之际特定形势的产物。安史之乱的形成是渐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也是逐渐累积的,当盛衰转变的趋势已成时,包括李林甫在内的任何个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谢元鲁在《再论唐玄宗杨贵妃与安史之乱的关系》[4]中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认为唐玄宗在开元后期起,由于人生价值及其内心情感的矛盾与冲突的发展,他的个人行为和心理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他荒怠国政、奢侈浪费、任用非人是引起安史之乱的内在因素。李飞在《安史之乱背景分析——唐前期边疆整体局势的紧张与东北一隅的相对安定》[5]认为唐玄宗对安禄山进行羁縻策略失败造成其叛乱,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对整个东北进行羁縻策略的失败。金荣洲在《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局限》[6]一文中认为正是由于唐廷在危机管理上没有严格执行防范制度,疏于管理,致使安禄山日渐坐大,具有反抗中央权威的资本。而唐玄宗在中晚年时的危机管理意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造成了安禄山的叛乱。王军在《谈偶然性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以安史之乱与王忠嗣遭贬黜为例》[7]中根据恩格斯、汤因比等
安史之乱原因及影响
原因及影响
摘要: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一介天朝为何如此不堪一击,造成此局面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为何?它又产生了何种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安史之乱安绿山杨国忠原因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经济方面: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其《忆惜》一诗中,所倍加赞誉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国富民殷,繁荣昌盛,祥和安泰的表象背后,作为奠定开元天宝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基础——均田制由于土地的买卖和兼并的日益猖獗却在悄悄瓦解。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对此曾云:“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2)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中国史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中国史知识点总结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5篇
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5篇
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5篇
唐朝是中国古代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的朝代,由李渊建立。唐朝自建国共历21帝,统治289年,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创了万邦来朝的盛况。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国力渐衰,因黄巢起义影响其根基而灭亡。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1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学习目标
1、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
2、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
3、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2、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
1.唐与吐蕃: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皇帝说:唐蕃和同为一家了;823年,唐蕃正式结盟,立了会盟碑(拉萨大昭寺门前);
2.唐与南诏: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唐与回纥:回纥出兵帮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4.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联姻、册封、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平定叛乱等。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一)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是 (民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他们饲养牦牛,种植。吐蕃杰出的首领统一各部,并向唐朝皇帝请求与皇室通婚。都城在唐太宗决定将嫁给松赞干布,加强唐蕃友好。
2. 在位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皇室求婚,他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族和族的先民于唐初在今云南洱海一带建立的六个政权。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统一六诏,建立以 (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文史类专题
507
200103
20~29
类 号】K22
类 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200201
题】试论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
作 者】崔明德
1959年生,烟台大学教授。地址:山东省烟台市,邮编264005
8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键 词】安史乱军/民族构成/两种趋向/民族关系
正 文】
安史之乱是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甚至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的一次大事变。
8年之久的原
一
关于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陈寅恪、岑仲勉、韩国磐等前辈学者都曾作过一些探讨,
由记载看,参加安史乱军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契丹、奚、回纥等族。其实,只要
《资治通鉴》卷217称:天宝十四载(755),“禄山发所部兵同罗、奚、契丹、室韦
《旧唐书·郭子仪传》称:突厥人阿史那从礼“以同罗、仆固五千骑出塞,诱河曲九
《旧唐书·尚可孤传》载:“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也,代居松、漠之间。天宝末归国,
安禄山的女婿归义王李献诚(注:参见《安禄山事迹》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28)由唐玄宗赐名,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
199《北狄传》。)黑水@①@②是活动在西至突厥、南邻高丽、北
《新唐书·安禄山传》载:天宝元年(742),“以平卢为节度,禄山为之使,兼柳城
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国建立后,“尽得扶余、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
《旧唐书·地理志》载:“自燕州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诸蕃降胡散处幽州、营州界内,
《安禄山事迹》卷上载:“(安)庆绪献奚、契丹及同罗、阿布思等。阿布思者,九
125《张说传》称阿布思为“河曲降虏”;同书卷193《程千里传》
215称其为突厥西叶护。)
《旧唐书·李怀仙传》称怀仙“柳城胡人。世事契丹,降将,守营州。禄山之叛,怀
综上所述,安史乱军具有突厥、契丹、奚、回纥、仆固、同罗、室韦、鲜卑、渤海、
九蕃胡、居住在回纥的昭武九姓、(注:参见《新唐书》卷224《李忠臣传》。)
那么,我们是否就可据此说安史乱军全是由少数民族和已经胡化的汉人组成的呢?是
1982年版,第33页。)的观点呢?
(22)藏和岑仲勉都持这一观点。
1982年版,第268页。)的观点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第一,在史书中被称为安禄山、史思明“腹心”、“宾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
11人,能够考清是少数民族的,只有孙孝哲和曹将军两人。
第二,安禄山、史思明在叛乱过程中和称帝时所重用的主要是汉人。《旧唐书·安禄
(759)四月,史思明
第三,在安史乱军中领兵打仗的将领主要有崔乾@⑥、
蔡希德、尹子奇、牛廷@⑦、
一月,史思明从博陵,蔡希德从太行,高秀岩从大同,牛廷@⑦从范阳,共率兵10万人
(758)十月安庆绪分三军营救卫州时,
(760),史
221,上元元年十一
第四,安禄山起兵后,令贾循留守范阳,吕知诲守平卢,高秀岩守大同,以后每攻占
大都派汉族将领镇守该地。如令安忠志(奚)领精兵驻扎土门,张献诚(张守@⑧之子)
第五,从安史乱军内部的四次政变来看,起决定作用的也是汉族人。杀安禄山是汉人
李立节,拘捕阿史那承庆,则是判官汉人耿仁智的计策。史称耿仁智是“忠谋之士”,(注:
200《安禄山传》。)跟随史思明长达30年之久。史朝义杀史思明是汉人骆悦和
参与史朝义杀史朝清的有向贡、阿史那玉、高久仁、高如震等4人,
第六,从安史乱军内部官兵的向背情况来看,汉族官兵对安禄山和史思明比少数民族
218,至德元载七月。)这无疑是
再如史朝义即位后,突厥人阿史那玉败走武清,“(史)朝义使人招之,
225《史思明传》。)又据《安禄山
第七,安史乱军中尽管也有一些回纥、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将士,但回纥人最后成了
42《还京减省供顿诏》。)
第八,从安史乱军的士兵构成来看,既有少数民族人,也有汉族人。在不同的将领所
万人中,多数是奚人。(注:《新唐书》卷225《安禄山传》。)张献诚所率的万余人多数
217,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李庭望在东袭
218,至德元载七月。)安
219,至德元载
220,乾元元年三月。)说明乱军士兵
222,上元
第九,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种种原因,唐中央的不少汉族文官武将加入了叛军的行
(11)、陇,南侵江、汉、北割河东之半”,(注:《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载六月。)
那么,如何解释李泌所说的“今独虏将或为之用,中国之人惟高尚等数人,自余皆胁
219,至德元载十二月。)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李泌是在为
378《劝
二
安史乱军中虽然有突厥、契丹、奚、回纥、仆固、同罗、室韦、鲜卑、渤海、黑水@
九蕃胡等少数民族将士和居住在回纥的昭武九姓、柳城胡以及归属于渤海的高丽残部、
第一,作为蓄谋叛乱已久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李唐王朝,(注:
(23)曾说:“大盗作梗,禄山乱常,词虽欲诛国忠,志则谋危社稷。”见《旧唐书》卷104
第二,安禄山、史思明在叛乱之前和叛乱之后都曾广泛搜罗汉族中有能力的人物为其
安禄山、史思明虽是胡人,但他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了唐王朝统治地区内汉族是主要民族,
例如,唐太宗四世孙李之芳“有令
誉,安禄山奏为范阳司马”。(注:《新
80《太宗诸子传》。)天水略阳人权德皋是后秦尚书权德翼之孙,“少以进士补贝州
安禄山……假其才名,表为蓟县尉,署从事”。(注:《旧唐书》卷148《权德舆传》。)
(12)。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注:《新唐书》卷202《文艺·王维
(13)等二人,封刀来召“甄济,安
187《甄济传》。)强迫甄济
(14)有宰相望,而陛下久不用,又为禄山所器”。(注:《新唐书》卷125
。)可惜唐玄宗当时正庞信安禄山,根本没有领会高力士这番话的深刻用意。据《新
80余篇,是当地有名的博学多识之才,就在这时被安禄山授为水
200《安禄山传》。)薛嵩不仅参加了
111《薛仁贵传》。)张仁愿和薛
93
。)薛仁贵在与高丽、契丹、九姓突厥战争中大显身手,战功卓著,军中传有“将
83《薛仁贵传》。)他们的后代能被安禄山拉入叛军队伍更
值得注意的是,在安禄山叛乱后,尤其是在叛军攻陷两京——长安和洛阳后,唐王朝
111。)这
安庆绪、史思明和史朝义为了建立、巩固自己的叛乱政权,也都大量搜罗汉族人为己
(759),史思明“聘儒生讲制度”。(注:《新唐书》卷225《史思明传》。)
天宝间”,其子裴@(15)在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后逃匿于山谷。史思明“素慕(裴)@(15)
(15)。思晚见之,甚喜,呼为郎君,不名,伪授御史中
126《裴@(15)传》。)相州安阳人邵说进士及第,颇受
被史思明封为判官。邵说也为史思明父子尽心尽力,成了史氏政权的有功之臣,
137《邵说
当然,笔者这样立论并不是否定少数民族在安史乱军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安禄山、
8年之久。
三
既然安史乱军是一个民族成份非常复杂的军事集团,那么,在这个军事集团里,少数
1979年版,第259-260页。)笔者认为,恰恰相反,
即使到安史之乱接近尾声时安史乱军中的民族关系仍然
(一)安史乱军中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将士在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渐趋一致。
学者每每谈论河朔地区,皆称胡化。《新唐书》作者说:“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
148《史孝章传》。)近人倡导这一观点而且影响深远的是陈寅恪先生。
1982年,第27页。)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只注意了河朔地区的“胡
而忽略了河朔地区的“汉化”趋向,即忽略了河朔地区汉文化的保持和提高的趋向。
《新唐书·李光弼传》称,“范阳本贼巢窟”。现在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范阳汉文化保
《新唐书·卢怀慎传》载:“卢怀慎,滑州人,盖范阳著姓……及长,第进士,历监
《新唐书·张嘉贞传》载:“本范阳旧姓,…
…以五经举。”其子张延赏“虽早孤,
《旧唐书·卢粲传》载:“卢粲,幽州范阳人……祖彦卿,撰《后魏纪》二十卷,行
被称为“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是幽州范阳人,照邻“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
190《卢照邻传》。)说明范阳不乏传
与陈子昂私交很深的卢藏用也是幽州范阳人,史称藏用“能属文,举进士”。其弟卢
123《卢藏用传》。)
《新唐书·张仲武传》载:“张仲武,范阳人。通左氏春秋。”陈寅恪先生在解释这
10
卢景亮,幽州范阳人,“少孤,学无不览。第进士、宏辞,授秘书郎”。(注:《新
164《卢景亮传》。)
卢商,范阳人,“少孤贫力学,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四年(809),“擢进士第,
176《卢商传》。)卢商虽出身贫寒,仍能“力学”
卢钧,“本范阳人。祖@(16),父继。钧,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书判拔萃,调补校
177《卢钧传》。)卢钧祖父卢@(16)也“涉猎书史”。(注:
114《卢炅传》。)这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卢携,“范阳人。祖损。父求,宝历初登进士第。……携,大中九年进士擢第,授集
178《卢携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刘@(17),幽州昌平人,“明春秋,能言古兴亡事,沉健于谋,浩然有救世意。擢
178《刘@(17)传》。)
上述这些幽州籍人士都通过考取进士获取了功名。当然,有一些人并没有考取进士,
140《卢群传》。)卢征“少涉猎书记”;(注:《旧唐书》卷
《卢征传》。)幽州良乡人李景略“阖门读书”。(注:《旧唐书》卷170《李景略传》。)
《新唐书·儒学传》的卢履冰也是幽州范阳人。即使卢彦衡之女也能“略涉书史”。(注:
193《列女传》。)
由上述可见,幽州并非“全是胡化”,汉文化继续保持和提高的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贝州汉文化的保持和提高的情况。
《新唐书·儒学传》载:“路敬淳,贝州临清人。……少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
《新唐书·崔@(18)传》载:“崔@(18)字处仁,贝州武城人。父@(19),三世一爨,
(18)第进士,复擢贤
(18)的四个弟弟就有三个考取了进士。崔郾“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崔
163《崔@(18)传》。)崔郸进
原居贝州安平后徙卫州的崔宁,“世儒家”。(注:《旧唐书》卷144《崔宁传》。)
唐代河朔地区汉文化保持和提高的趋势是普遍存在的。唐中期大臣颜杲卿说:“今河
冠礼乐,天下莫敌”,(注:《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四载十二月胡
(1)河朔地区
(2)河朔地区有从师受业的风气。(3)儒家思想对河朔地区影响很深。
205《
列女传》。)不嫁。如果这位卢姓妇女不是深受儒家
那么,河朔地区为什么会出现汉文化保持和提高的情况呢?
第一,门阀士族的影响。范阳卢氏是山东门阀氏族之一。门阀氏族虽经唐太宗和武则
172《杜兼传》。)说明崔卢大族到唐代后期还有一定影响,
第二,科举制度激励人们发奋学习。有的人尽管出生或年青时生活在河朔地区,但他
所以,原来汉文化水平较低者则急起直追,力图赶上水平较高者;原来汉文化水平较高者,
第三,营州地区是隋唐时代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近长城,是塞内外
(注:参见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
1994年版,第413页。)粟末@①@②的厥稽等八部在隋末迁居到营州
《唐会要》卷96《渤海》。)的渤海@①@②,
219《渤海传》。)开元二十
(738),渤海还遣使到唐“求写《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
999《请求》。该书此处年代误作开元三十六年,《三十六国
583。)而安禄山和史思明分别是营州柳城杂种胡和营州
当然,河朔地区的胡化趋向以及汉文化保持和提高趋向的发展速度并非一致,但总的
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汉人和胡人经历许多摩擦、了解、妥协,逐渐进入相互适应阶段。
(20)殆尽,而外救无至。贼将阿史那承庆悉以锐卒并攻,为木驴木鹅,
四面云合,鼓躁如雷,矢石如雨,力攻十余日,城中守备皆竭,贼夜半乘梯而入。”
(二)汉族和少数民族将士积极配合。
由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将士在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渐趋一致以及他们长期相处,所
9位高级官员,则是汉人判官耿仁智的计策;史思明被杀,由汉人骆
再从乱军与唐军作战的总过程来看,汉族将士和少数民族将士也能密切配合。乱军攻
10万劲兵“并力攻河北诸郡”,
《全唐文》卷514《鲁颜公行状》。)“先陷苍瀛,次陵德隶,猛若燎火,冲若如决防”。
394《光禄大夫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志铭》。)随后相继
(李)嗣业驰,殊死斗,
(21)壑,铠仗狼扈,自陕属于洛。庄逃还,与庆绪、守忠、通儒等劫残军走邺郡”。
225《安禄山传》。)在攻打博陵和常山时,混血儿史思明和汉人李立节
217,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很快将其攻克。
225
217,天宝十四载十月。)
持民族矛盾观点者常以如下史料作为论据:“(天宝)十四载五月,禄山遣副将何千
这条资料只能说明安禄山唯才是举,根本不存在什么民族矛盾问题。
(754)元月,安禄山“奏前后破奚、契丹部落,及讨
20年的时间里,很难找到他改变这一标准的具体史料
,所能看到的则是大量
200《高尚传》。)有智谋的高尚就曾得到安禄山的推荐
216,天宝十载二月。)遂将其提拔为将帅,委以重任。所以,
32位汉将应当是才能低下、功劳不大或者与安禄山意见相左者,并不能以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革右末
@②原字左革右曷
@③原字左王右旬
@④原字左土右自
@⑤原字左亻右由
@⑥原字左礻右右
@⑦原字左王右介
@⑧原字左王右圭
@⑨原字左氵右奏
@⑩原字左日右柬
@(11)原字左氵右开
@(12)原字外疒内音
@(13)原字左扌右炎
@(14)原字左王右官
@(15)原字左讠右胥
@(16)原字上曰下文
@(17)原字上艹下贲的繁体
@(18)原字左分右阝
@(19)原字左亻右垂
@(20)原字左彳右澈去掉氵
@(21)原字左阝右亢
@(22)原字左阝右(上少下马的繁体)
@(23)原字左日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