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安史之乱的名词解释和意义

安史之乱的名词解释和意义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发生的一场重大叛乱,起源于安禄山与史思明等叛军的反叛行动。
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混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安史之乱进行名词解释和意义分析。
一、安史之乱的名词解释安史之乱,即指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
安禄山原是唐朝权臣安禄山的幕僚,后被任命为河东地区防御使。
然而,安禄山以权谋章状、组织军事力量和积累财富,逐渐成为对抗朝廷的巨头。
另一方面,史思明是一位薛仁杲的儿子,担任河北、河东等地的军事指挥官。
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
他们趁着唐肃宗在杭州度夜返京途中的机会,派遣刺客暗杀肃宗,但未能成功。
叛军进一步发展,占领了易水、泊头的重要据点,并进攻京城长安。
叛乱持续了8年,直到763年,唐朝武将郭子仪和韩全军力抵抗,最终平定了叛乱。
二、安史之乱的意义1. 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破坏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叛军攻占了许多重要城市,包括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遭受了严重的洗劫和破坏,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由于反叛军力量强大,唐朝政权在叛乱期间陷入混乱和动荡。
这场叛乱对唐朝的治理和统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影响了唐朝政权的稳定与权力对抗安史之乱的发生揭示了唐朝政权内部的权力对抗。
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所以能够策划并发动叛乱,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地方政务和军事力量上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唐朝政权内部的腐败和压迫。
唐朝的官员贪污腐败,无视人民疾苦,导致了民众对政权的不满和抵抗意愿。
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这一权力对抗的爆发点,对唐朝政权的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
3. 对唐朝的后续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叛乱平息后,唐朝开始进行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以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唐玄宗执政期间,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各地军阀割据、官僚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内战。
它发生在唐朝时期,起因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最终导致唐朝的衰落和分裂。
本文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安史之乱。
一、原因:1. 政治腐败:在唐朝中后期,朝政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化,官府弊端丛生。
这些腐败现象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2. 贵族势力:唐朝时期,贵族势力日益壮大。
贵族豪强不断侵占土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为贵族出身,利用贵族势力策划叛乱,试图推翻唐朝的统治。
3. 民族矛盾:唐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逐渐壮大,与汉族之间存在矛盾。
安禄山是一个突厥人,而史思明是一个回纥人,他们通过利用少数民族的不满,勾结起来,发动了安史之乱。
二、影响:1. 社会动荡:安史之乱导致了长达8年的内战,战乱蔓延至全国各地,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农田荒废,经济衰退,社会秩序瓦解,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2. 国力衰退: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度下降。
军队损失惨重,财政耗竭,边疆土地大量丧失。
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逐渐失去了统一的力量。
3. 地方割据: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各地的割据现象。
叛乱平息后,安禄山的儿子安慈乂在河南建立了大燕政权,又有黄巢、王仙芝等人相继起兵。
这些割据势力使得唐朝的统治更加困难。
4. 文化倒退: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文化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文人因战乱而流亡,文化交流受到阻断。
唐朝的文化繁荣进入了停滞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主要是政治腐败、贵族势力和民族矛盾等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唐朝内乱的爆发。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动荡、国力衰退、地方割据和文化倒退等方面。
安史之乱不仅是一场内战,更是唐朝走向衰亡的重要标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忧外患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忧外患安史之乱:唐朝的内忧外患隋朝的结束标志着唐朝的开始,唐朝在强大的统治下建立了繁荣的帝国。
然而,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叛乱之一,持续了长达8年之久。
本文将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唐朝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一、叛乱的背景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黄巢起义后不久,叛乱的主要双方为安禄山和史思明。
安禄山原本是唐朝朝廷的将领,他获得了太子李显的威信,但逐渐野心勃勃地渗透到朝廷中,最终在755年发动了叛乱。
史思明是一个唐末留在吐蕃的军官,也以叛乱威胁唐朝。
二、叛乱给唐朝社会造成的破坏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由于战争的导致,许多城市被攻占,农村遭到劫掠和破坏,民众生活陷入困境。
加之大量人员的流离失所,疾病和饥荒席卷全国,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
叛乱给唐朝的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秩序陷入瓦解。
三、叛乱对唐朝政治的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叛乱导致朝廷内部分裂,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机构陷入混乱。
太子李显本来是安禄山的支持者,但很快就被安禄山排挤,并在叛乱的过程中被杀害。
皇帝唐玄宗不得不亲自出征,但他的军队也无法完全控制叛乱势力。
叛乱结束后,唐朝政府的权威和威信大大削弱。
四、叛乱对唐朝经济的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经济繁荣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战争破坏了农田、工厂和商业基础设施,导致农业和工业生产大幅下降。
贸易也受到严重干扰,大量的商路被封锁,导致国内商业活动几乎瘫痪。
加之叛乱期间的大量军费开支,导致了财政的严重压力,国家财政状况恶化。
五、唐朝的应对之策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唐朝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叛乱挑战。
首先,唐朝采取了军事手段,组织军队进行长时间的战争,最终重新夺回了失地,并成功镇压了反叛势力。
其次,唐朝政府采取了措施加强军队和边境地区的防御,加强了对异族势力的控制。
此外,唐朝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鼓励农业和商业的恢复,刺激经济的发展。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而安史之乱则是唐朝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场叛乱对唐朝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史之乱给唐朝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安史之乱是起源于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控制了大片的领土。
叛军的力量迅速壮大,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
为了对抗叛军,唐朝政权不得不调动大量的军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为了增加战斗力,唐朝还招募了大量的士兵,导致社会动荡,军费开支也大幅增加。
安史之乱的持续时间之长和军事压力之大,使唐朝政权面临着空前的困境。
其次,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朝政治体制的动荡和变革。
唐朝本身就秉持着集权制度,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政治的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稳定局势,唐玄宗被迫将军事和政治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豪强,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和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叛乱后期,唐朝政权内部还发生了多次政变,皇权易手。
这些政治动荡和变革,使得唐朝政权的权威和稳定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安史之乱还对唐朝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军费的大量开支使得唐朝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上安史之乱对农田、商业的破坏,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民生的困境。
许多地方因为战乱而废弃,无法进行生产和交易。
商业活动几乎停滞,货币贬值严重。
同时,由于叛乱导致了很多人流离失所,农田的开垦和耕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农民逃避战乱,从事非农活动,农业产出大幅下降。
这种经济危机对于唐朝政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也是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之一。
最重要的是,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政权的威信和统治合法性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叛乱期间,由于唐朝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领土,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选择依附于叛军,对抗唐朝。
这种民众对叛军的支持进一步削弱了唐朝政府的信任基础。
加之唐朝政权多次调用宦官力量对付叛乱,导致了宦官势力的膨胀,这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合法性。
叛乱结束后,唐朝政权所受到的指责和批评也进一步加剧了政权的衰落。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一、安史之乱的原因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的历史事件,是唐朝的一个严重的历史事件。
此次事件不仅导致了唐朝的衰落,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安史之乱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政治腐败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官员贪污腐败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导致地方势力逐渐壮大。
此外,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朝政逐渐腐败,这也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其次,民族矛盾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与边疆各民族的矛盾较为尖锐。
当时,北方边疆各民族经常侵扰唐朝边境,唐朝不得不加强边疆防御。
但是,这种防御也加剧了与边疆各民族的矛盾,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此外,经济因素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当时,唐朝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此外,唐玄宗后期财政管理不善,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分裂。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许多地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许多割据政权。
这导致了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次,安史之乱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中,许多文化名人和学者受到了迫害或逃亡,这导致了文化传承的断裂和损失。
此外,安史之乱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这也导致了文化领域的冲突和对抗。
此外,安史之乱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鼎盛时期,其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持续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分裂,这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中国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这也为后来的历史事件带来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国古代的内乱与动荡时期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国古代的内乱与动荡时期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曾经是一个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社会。
然而,在唐朝的鼎盛时期,一场震惊天下的动荡事件——安史之乱,却给这个朝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安史之乱持续了长达8年之久,严重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本文将对唐朝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和探讨。
一、背景与前因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其导火索可以追溯到几年前。
当时,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后来成为叛乱头目的将领被唐玄宗任命为边境要塞的守将,以抵御来自辽东和西域的敌人。
然而,由于朝廷的虐待和苛捐杂税,军队士气低落,士兵和将领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二、叛乱的爆发与蔓延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对长安的叛乱。
他率领叛军攻占了几个重要的城市,迅速扩大了他的势力范围。
史思明也在西北地区宣布叛乱,使得唐朝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境地。
三、内乱给唐朝的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不仅冲击了政治稳定,还造成了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动荡。
一方面,叛乱导致朝廷权力的分裂和削弱,政治腐败和内讧不断,使得国家无法有效统治。
另一方面,军队和叛乱势力的战争使得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致使重要的农田和城市陷入废墟之中。
社会秩序的崩溃导致了普遍的恐慌和不安,人心涣散,国家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四、唐朝复兴与安史之乱的教训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逐渐实现了政治稳定和国家的复兴。
然而,这场内乱对唐朝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唐朝君臣们认识到,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的重要性。
他们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加大对军队的管理力度,以确保国家的抵抗能力。
此外,唐朝也努力恢复国家的经济,加强对商业和农业的扶持,以实现国家财富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总结唐朝的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内乱事件,给这个辉煌朝代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灾难。
通过对安史之乱的回顾和探讨,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内乱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破坏力,也体会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安史之乱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键入文字]
安史之乱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使得唐王朝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公元755 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
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
洛阳、潼关失陷后,长安一片混乱,百姓逃散,玄宗携贵妃等仓皇逃往蜀中。
玄宗出逃之后,太子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
直到公元763 年,唐朝才打败叛军。
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使得北方生产大受摧残,田地荒芜,人们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
唐朝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
唐玄宗出逃入蜀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由于唐末封建军阀的多年争战,致使土地荒芜,水利失修,人民处于战祸灾难之中。
尤其在西起关中,东至青、齐,南及荆、郢,北亘卫、滑的北方地区,人烟断绝,荆榛蔽野,古都长安房屋仅存十之三、四,洛阳城里,井邑穷民,不满百户。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1。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历史对于很多文科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历史的复习贵在记忆和理解,只有把记牢,才可能拿到高分。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1、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一个由盛而衰的点,同时,这件事还造成了唐代的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经历了一共七年零三个月,虽然这个叛乱最后是被镇压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经过了这一次的祸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
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从中最直观的可以看出,那时的民间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应该怎么过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于唐朝中央机构的命令言听计从。
当中央下达命令时,阳奉阴违,并不会好好地、完整地执行命令。
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圣旨当做一张废纸。
这就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说是下降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点。
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叛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
而且因为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地耕作。
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作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据很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
这就可以证明,这次战争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多么的大。
以上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帮助同学们复习。
更多精彩内容,尽请关注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目录:
a:安史之乱的概述;
b:安史之乱的经济历史影响;
c安史之乱的政治历史影响:包括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入侵、朋党之争;
d:总结。
提要: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边镇守将安禄山和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持续了八年时间,但是这八年的安史之乱,却对唐王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唐王朝在也没有了昔日的繁荣富强,成为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关键词: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当权,朋党之争,外族入侵,经济南移。
引言:
本论文从政治经济两大方面来论述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正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经过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奋斗下,终于于公元763年成功平叛。
按安史之乱虽被扑灭,但长期的战争是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开元盛世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一时消耗殆尽,并且对之后的经济政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这里首先讲安史之乱的经济历史影响。
安史之乱后的经济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看,即对北方的影响和对南方的影响,这两部分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反的。
对于北方来说,安史之乱是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黄河流域变得满目荒凉、不堪入目,尤其是战争激烈的河南一带,根据《新唐书》所言,就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而此时的江南地区却因为社会相对安定,大批北方认为避战乱而迁徙到南方,人口大幅度增加,生产技术有所提高,经济水平有所发展。
安史之乱后,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依靠江南地区,相对应的,又促使唐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个方面可以从很多史书考查得到,例如,从《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可知,唐代的水利工程,前期是北方多于南方,唐后期则是南方远远多于北方,我们也可以推断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了大量的南方地区荒地变成了肥田,粮食产量的增加,使得南方经济快速发展。
水利工程也只是农业的一个方面,很多资料显示,安史之乱后,南方在纺织业、茶叶生产等方面都有快速发展的趋势。
如果从商业上来看,安史之乱后,长江流域的商业已经比黄河流域的活跃,根据《中国古代史》所述,“中外富商巨贾荟萃与扬州,波斯商人在扬州经营珠宝等奢侈品,而益州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当地出售丝织品闻名全国,扬州与益州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了国内一流的经济都会,谚语称为“扬一益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扬州和益州经济发展程度,一点够不亚于长安和洛阳。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使得国家地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接下来讲的是安史之乱在政治方面的历史影响,我将会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部分就是唐王朝藩镇割据势力的加深。
唐玄宗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等极高的权力,安史之乱后,连内地也设有节度使,且各节度使拥兵自立,不服从朝政以至于叛乱,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而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对于唐中央来说是很可怕的。
安史之乱后,加强了藩镇的自主权,根据《唐朝那些新鲜事儿》所述,“有些藩镇甚至可以任意任免管辖区的官员,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见面农民的税收,而且,藩镇管辖下的税收是比唐王朝税收要少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藩镇确实是个独立的政治机构,并且藩镇的统治者有着明显的笼络人心的做法,这是并对唐中央造成威胁。
而更重要的是,藩镇拥有自己的军队,这是他们能够长期割据一方的保障,
但也成为了唐中央的离心力量。
这些军队经过安史之乱后,大部分都是节度使自己创建起来的,节度使岁这些军队有绝对的领导权,另外这些将领都很有经验,士兵的军饷又丰富,军队的战斗力很强。
与此相反的,唐中央经过安史之乱后,军事力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军队都被各藩镇掌握,朝廷没有一支力量可以作战,正因为这些原因,藩镇割据的几面长期存在唐王朝的统治之下,他们就像蛀虫那样,蚕食着唐王朝这片土地,随后来几个皇帝共同努力下稍稍改变了这种情况,但也只是打击皮毛,只是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第二部分就是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局面逐渐严重。
宦官专权,是帝制中国皇权不断加强的结果,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听信奸臣杨国忠的调唆,强令镇守潼关的哥舒翰急派部下到长安,结果官兵中计大败引起的马崽驿兵变,兵变后,唐肃宗称帝,因宦官李辅国拥立有功,收到唐肃宗的重任,根据《中国古代史》记载,“李辅国拥立有功,尊称为“尚父”,李辅国曾对唐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处事听老奴处置。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李辅国的权力之大,连唐代宗都不得不忌讳。
唐肃宗后,各个藩镇都以宦官担任监军之职,由此,安史之乱后,宦官成为了左右政局的强大实力。
这个局面的典型事件就是“甘露之变”,甘露之变说明,宦官势力已经非常强大,根子很深,朝廷已经没有办法除掉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持朝政,为非作歹。
根据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这两大问题,唐朝进行了著名的“永贞改革”,根据《唐朝那些新鲜事儿》所述,“革新派才去的措施是先限制其权利,在削弱其势力”,但是宦官们意识到革新派将给他们带来危害,结合旧势力大官僚共同反对革新,刚好唐顺宗患上了风疾,革新派失去了中坚力量,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只进行了一百四十六天,就夭折了。
而永贞改革,也可以反映出藩镇势力和宦官权力的强大。
第三部分就是安史之乱后带来的外族入侵,这个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安史之乱破坏了唐朝的大一统局面,根据《新唐书》记载,“河西、陇右军力征调入援平叛,吐蕃乘虚而入,攻占了陇右诸州,频频袭掠内地,甚至一度攻入长安。
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的侵犯”。
外族入侵必然会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农业遭到破坏,人民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但是,外族入侵也有积极的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外族文化进行交融。
第四部分就是安史之乱后,政治局面腐败,与宦官专权并存的有朝臣的党派之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牛李党争”,即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与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之间的冲突,甘露之变后,朋党之争更为激烈,根据《新唐书》所述,“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凡牛党所是,李党必起而抨击;凡李党所是,牛党亦必大加攻击”,而唐文宗也曾感叹道:“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连当时的皇帝都这样感叹,可见朋党之争的问题已经非常的严重了。
李、牛两党最突出的表现是政见不同,经常为一件事情在朝堂上争吵半天,例如,《唐朝那些新鲜事儿》所述的,“公元831年,吐蕃维州副使悉但谋以维州降,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主张受降,而宰相牛僧孺担心开罪吐蕃赞普从而引起唐蕃不和,反对受降,而唐文宗则在这两党之间摇摆不定。
其实与其说李牛两党的是政见不和,还不如说是权力之争。
李党的主要人物多为李德裕任翰林学士和宰相时的同僚;牛党主要以科举为纽带结成的势力。
两派都与宦官势力勾结,这场斗争促使朝廷内部更加陷入混乱和分裂,加深了唐王朝的政治危机。
在封建社会,政治统治有两大要害——宦官当权和朋党之争,这对于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利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生这种争斗,就是这个朝代末日到来的警告,虽然也有例外,如清朝康熙年间,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党争被康熙妥当的解决了,但是历史上向康熙这样的帝皇又有多少个呢?
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还有在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经济与政治的影响,所以这里只写了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安史之乱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主要的是消极影响,正如上面所述的,给人民生活、农业、商业、政治局面都产生了沉重的打击。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在研究唐后的朝代的历史,安史之乱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因此,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很值得我们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赵毅、赵轶峰主编;
《唐朝那些新鲜事儿》,中国文史出版社,姜若木著;
《讲述隋唐》,山西教育出版社,王连升主编;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