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_历史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北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宋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治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武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将
”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精讲课件
安史之乱加剧了唐朝的社会矛盾,贫富差距加大,民不聊生。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地方割据的形成
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势力增强,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对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关系的改变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边疆民族、西北地区的控制力减弱,为各民族 的自立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文化艺术的推动
安史之乱后,文化艺术逐渐走向世俗化、个性化,推动了文化艺术的 繁荣和发展。
唐朝的军事制度
募兵制
唐朝实行募兵制,军队主要由职 业军人组成,战斗力较强。
节度使制度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制度逐渐形成 ,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成为 地方势力割据的隐患。
边疆防御体系
唐朝中后期,边疆防御体系逐渐削 弱,边疆地区的安全受到威胁。
02 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禄山的崛起
出生背景
安禄山出生于边疆地区,早年生 活贫困,后因机缘巧合成为军人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 2
世界贸易的改变
安史之乱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 路,推动了世界贸易的重心向东方转移。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安史之乱后,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北地区得到了更 广泛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穆斯林的形成。
3
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安史之乱后,世界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 识,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逐渐上升。
。
安史军队分裂
02
由于内部矛盾加剧,安史军队战斗力下降,被唐朝军队逐个击
破。
覆灭
03
763年,史朝义自杀,安史叛乱宣告结束。
04 安史之乱的影响
对唐朝的影响
政治动荡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政治的动荡和中央集权的削弱,使唐朝由盛 转衰。
安史之乱ppt课件背景
03
CATALOGUE
安史之乱的战争过程
唐朝的应对策略
防御策略
唐朝在战争初期采取了以守为攻 的防御策略,试图通过坚守城池 和消耗安史军队的实力来赢得战 争。
反攻计划
随着战争的深入,唐朝制定了一 系列反攻计划,包括对安史军队 的偷袭、伏击和围困等战术,以 期夺回失地和消灭叛军。
安史军队的扩张与掠夺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由盛转衰,逐 渐走向了灭亡。
02
CATALOGUE
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禄山的崛起
唐朝中期的政治环境
唐玄宗的信任
唐朝中期,政治腐败、军事力量衰弱 ,地方节度使势力逐渐壮大。
安禄山通过贿赂和奉承手段获得唐玄 宗的信任,逐步掌握了重权。
安禄山的个人才干
安禄山凭借其机智、狡猾和善于察言 观色的能力,在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 。
安禄山的叛乱计划
01
02
03
准备阶段
安禄山在范阳秘密集结军 队,囤积粮草,同时派遣 间谍深入唐朝内部搜集情 报。
叛乱起因
安禄山认为唐朝已经衰弱 不堪,自己有足够实力挑 战中央政权,遂决定发动 叛乱。
安史之乱ppt课 件背景
目录
• 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 安史之乱的爆发 • 安史之乱的战争过程 • 安史之乱的影响
01
CATALOGUE
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唐朝的繁荣与危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创造了著名的唐文化,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 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随着时间的 推移,唐朝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危机。
中国历史------安史之乱ppt课件
10
12
13
THX
14
5
重要的人物
大燕皇帝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唐军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陈玄礼 郭子仪 李光弼 许远 张巡 颜杲卿 鲁灵 张介然
6
事件的根源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 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3
历史背景
唐代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 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 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安史之乱发生 后,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
事件经过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 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 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 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 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 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 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 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 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 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唐安各事事重事历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件 (共26张PPT)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画面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 行乐、众人静听琵琶的情景。
一、安史之乱 1、原因:朝政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内轻外重 2、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763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帮助下,唐朝平定叛乱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黄巢率众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2、实质和影响
1、黄巢起义
(2)影响:
875年黄巢转战南北,并 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2、唐朝灭亡: 时间: 907年
人物: 朱温
建立政权: 后梁
相关史事:
黄巢起义后,曾发布 檄文,指斥宦官当政, 纲纪紊乱,贿赂公行, 并宣布要“洗涤朝 廷”,为民除害,对 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 黄巢深受民众拥护, 队伍发展到65万人。”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 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 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 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课 后 活 动:
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 主要原因?请在□内画√。
√ □皇帝荒废朝政
□发生严重灾荒
√ □节度使势力膨胀
□杨贵妃得宠
□农民负担过重
□军队战斗力薄弱 √
课 后 活 动:
2.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一首《不第后 首诗是黄巢起义的预兆。“九月八”是 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 起义时间。 “杀”是要起义。“长安” 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 起义地点。 “黄金(巾)”是凡是支持 尽带黄金甲。 ” 他的人都戴黄巾,以免错杀自己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课件)
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
问这场动乱是(B )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2.907年,后梁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后梁的开国皇帝是( B ) A. 黄巢 B. 朱温 C. 安禄山 D. 史思明
3.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
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 被黄巢起义军占领的
2.时间:755年-763年
3.人物:
边将:安禄山、史思明
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安禄山
郭子仪
4.路 线
《 玄 宗 幸 蜀 图 》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途中士兵拒绝前行,迫使玄宗赐杨 贵妃自缢。后来,在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努力之下,唐朝借助回纥兵平定了安 史之乱。
材料展示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 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 老寡妻。”
忆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为什么会出现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这种变化呢?
……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 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根据课本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唐朝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PPT历史课件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朝代 (或国名)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五代简表
都城
古名
汴州 洛阳 汴州 汴州 汴州
今地
河南开封 河南洛阳 河南开封 河南开封 河南开封
年代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0——960
朝代 (或国名)
吴
南唐 前蜀 后蜀
闽 楚 南汉 南平 吴越 北汉
课堂练习
1. 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走红荧屏,反响很大,杜 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反映的是( C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靖康之变
2. 下列与唐朝灭亡无关的是( C ) A.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科举制的创立 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古名 扬州 金陵 成都 成都 长乐 长沙 兴王府 荆州 杭州 太原
十国简表
都城
今地 江苏扬州市 江苏南京市 四川成都市 四川成都市 福建福州市 湖南长沙市 广东广州市 湖北荆州市 浙江杭州市 山西太原市
年代
892——937 937——975 891——925 925——965 893——945 896——951 905——971 907——963 893——978 951——979
人教统编版 七年级历史 下册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PPT课件
新课导入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课堂 练习
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 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大规模的动 乱频繁发生,终于酿成了“安史之 乱” 。源自一、安史之乱背 景:
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②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史料研读安史之乱-完整版PPT课件
安史之乱——盛转衰
学习与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学知识,探究回答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哪些。 (2)简单概述安史之乱的路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材(料二2回)唐答安玄安史宗史叛后之军期乱从,的河“原北口因南有有下蜜哪、,腹些攻有。占剑东”都的洛奸阳相,李又林攻甫下,把潼持关朝,逼政 达十九(年2之)久简。单继概他述上安台史的之杨乱贵妃的之路兄线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 成近败”长,安只。顾循私误国之人。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尤其3()是3影杨)响国结:忠合对与材安社料禄会三山经和之济所间造学争成权知极夺识大利分的,析破成安坏了史安;之史国乱之势的乱由影的盛响导转火。衰线,。各 材种料三矛盾安尖史锐之;乱,逐摧渐毁形了成统藩治镇基割础据,的削局弱面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
安史之乱——盛转衰
材(料一1)开原元因时:期开,元社末会年经以济后虽然,达朝到政空腐前败繁;荣社,会出矛现盾了尖盛世锐的,局边面疆
,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加之,唐朝最高统治
集火形形热团之日势成(中益紧外1腐。)张重化阅;内,读节轻腐材度的朽料使局的一势面统、力。治二膨加并胀重了结;人合中民所央的学与负知地担识方,,的使学探力广习 究量大与失人民去处平在衡水,深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共24张PPT)
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 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 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 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
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 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 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遭到 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 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 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 治者以致命的打击。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1—960。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2.五代十国的更迭于分立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 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 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 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 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发展 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 然趋势。
二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 个必然趋势?
①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②兼并战争不断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2、如何评价唐玄宗?
唐玄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君主之一,还是一 位政治家。他在位前期,能够励精图治,任 用贤能,整治吏制,,发展生产,使社会经 济繁荣,使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在他统治后 期,由于他不理朝政,沉溺酒色,任用小人,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说明唐玄宗是一个有作 为的皇帝,而到后期成为一个昏君,功过各 半。
安史之乱课件
安史之乱课件安史之乱:唐朝的危机与挑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被誉为盛世之治。
然而,这个辉煌的时代却在安史之乱中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叛乱,对唐朝政权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叛乱原因、战争过程以及对唐朝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安史之乱。
一、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的唐朝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唐玄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被誉为贞观之治的继承者。
然而,唐玄宗晚年的政策失误和皇后杨贵妃的干预,导致了朝政腐败和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
二、叛乱原因安史之乱的爆发有多重原因。
首先,唐玄宗晚年的政策失误是导致叛乱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过度信任杨贵妃,将大量的权力交给了她,导致朝政腐败,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这使得社会上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为叛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其次,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边防政策也存在问题。
唐朝在西北地区设立了安抚使和节度使来维护边疆的安全,然而这些地方实际上成为了割据势力的温床。
这些割据势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三、战争过程安史之乱可分为两个阶段:安禄山叛乱和史思明叛乱。
安禄山是唐朝的一位军事将领,他在唐玄宗晚年时因功勋卓著而受到重用。
然而,安禄山野心勃勃,趁着朝政腐败和社会不满情绪高涨之际,发动了反叛。
他率领大军攻入长安,迫使唐玄宗逃亡。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下,他在安禄山死后继续叛乱。
史思明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对唐朝的统治形成了威胁。
他与唐朝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使得唐朝的内外困境更加严峻。
四、对唐朝的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首先,叛乱导致了唐朝政权的削弱和疆域的缩小。
唐朝在叛乱期间失去了大片领土,国力大幅削弱。
其次,叛乱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几十年里,内忧外患不断,政权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然而,安史之乱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叛乱过程中,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稳定国内局势。
安史之乱历史课件
肃宗
安史之乱路线图
回主页
2.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战乱的影响 • 中国北方大受破坏,田地荒芜,人口急剧下
降,许多州县变为废墟。
• 大量人民向江南迁移,北方的技术、资金也 随之流向南方,造成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 唐政府姑息安史之乱的降将,甚至起用他们 为节度使,带来日后藩镇割据的恶果。
回主页
3. 历史工作室
「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春宵苦短日 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渔阳(今北京)鞞鼓(军鼓) 动地来, ……千乘万骑(指君王的队伍)西南行。 …… 六军(君王的卫队)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指杨家女)马 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1. 唐玄宗是为了谁而不上早朝? 答案
3. 杨贵妃被杀时,为甚么唐玄宗无法拯救她?答案
因为唐玄宗的军队认为杨贵妃是内乱的祸 首,不杀杨贵妃, 他们便二
安史之乱
1. 安史之乱的因由 2.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3. 历史工作室
1. 安史之乱的因由
朝政腐败
• 天宝年间,唐朝由隆盛转为衰弱的时期。 • 唐玄宗骄侈日甚,疏于理政。 • 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又以李林
甫、杨国忠为相,令朝政腐败 。
华清宫(陕西临潼)
华清宫贵妃池
回主页
1. 安史之乱的因由
节度使势大
• 唐政府设立节度使,各自总管一区的军事。
• 胡人安禄山甚得玄宗 宠信,身兼平卢、范 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势力分布
回主页
1. 安史之乱的因由
节度使势大
地方力量
凌驾
中央
胡人俑
唐玄宗任用胡人为边境将 帅,引发安史之乱。
回主页
2.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精讲课件
唐朝地方节度使制度的 改革与加强
唐朝中央集权的恢复与 重建
社会秩序的恢复与经济 的复苏
安史之乱的后遗症与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05
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唐朝政治体制的问题与反思
官僚体制的腐败
唐朝后期官僚体制腐败,官员们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严重削弱 了政府的统治能力。
宦官专权
唐朝中期以后,宦官势力逐渐膨胀,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导致了 政治局势的动荡。
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
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地方节度使权力日益扩大 ,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唐朝的政治与经济背景
政治制度
唐朝沿袭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但此时的三省已经有了较大 的变化。门下省和尚书省在贞观年间被废,中央只有中书省 和门下省。这种变化使得皇权得到进一步集中,为安史之乱 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基础。
经济状况
唐朝在开元年间达到了盛世,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现象也 日益严重。豪强地主通过兼并农民的土地,使得小农经济逐 渐破产。这种经济状况为安史之乱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基础。
叛乱时间
安禄山的叛乱发生在唐玄 宗天宝十四载(755年) 十一月。
唐朝的反击与安禄山的进攻
唐朝的应对
唐朝在安禄山起兵后,迅 速调集军队进行反击,但 初期效果不佳。
安禄山的进攻
安禄山率领的叛军在短时 间内占领了多个城市,并 对长安和洛阳两都发起了 攻击。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件(47张PPT)
黄巢起义后, 曾发布檄文,指斥 宦官当政,纲纪紊 乱,贿赂公行,宣 布“洗涤朝廷”, 为民除害,对贪赃 枉法的地方官吏处 以斩刑。黄巢深受 民众拥护,队伍发 展到65万人。
简述唐朝的灭亡。
一 2 唐朝灭亡
(1)
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 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2)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 灭亡。
材料研读
材料5: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
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 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材料6: 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
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 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盛唐气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 下,爆发大规模动乱。在马嵬坡,玄宗为 保军心安定,忍痛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 贵妃。尽管如此,也未能挽救大唐王朝衰 落的命运……
一 2 安史之乱的经过
(1)爆发 (2)概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 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 乱,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 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平叛
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 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 平定了叛乱。
755年-763年
历史故事
叛军占领长安后,使长安成为一片火海。 唐玄宗一面派兵平叛,一面携杨贵妃、皇子皇 孙、朝廷大臣逃往蜀都,当唐玄宗一行来到马 嵬驿时,随行将士杀死杨国忠,逼唐玄宗处死 杨贵妃。随后,太子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 肃宗任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叛,又借回纥 兵的帮助,收复了长安、洛阳。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黄巢起义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黄巢起义
• 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藩 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 立政权。(政权大齐)
C.藩镇割据造成中央权力衰微
D.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时局
Thanks
感谢您的欣赏与支持
在此处输入内容,在此处输入内容,在此处输入内容,在此处输入内容,在此处输入内容,在此处输入 内容,在此处输入内容,在此处输入内容,在此处输入内容,在此处输入内容.
• 启示:我们要居安思危、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的含义
五代是先后相继的, 十国是同时并存的。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 2、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 3、评价 • (1)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受战乱影
一、安史之乱
(一)概况
1、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2、时间:755-763年 3、事件概述: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 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的叛乱。 4、性质:一场地方势力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战乱。
一、安史之乱
(二)背景
•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根本原因) “成由勤俭败由奢”
C 甲。”这首诗表现了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愿望是 ( )
A.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B.长安恢复昔日繁华景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25张PPT)
安史之乱 与唐朝衰亡
一、 安史之乱 1.探寻安史之乱原因
崇尚节俭
盛 姚崇、宋璟等贤臣 励精图治
之 原
开元盛世
整顿吏治 裁撤冗员
天宝
713年
741 742
755756年
唐玄宗 衰 (685-762) 之
因
《长恨歌》白居易(节选)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读课文,说说唐玄宗开元末年重用了哪些人?
说明唐玄宗 的用人标准 发生了什么 宠幸杨贵妃 宦官高力士 口蜜腹剑李林甫 外戚杨国忠 变化?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 败。(根本原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②社会矛盾尖锐
读图和材料,说说唐朝军事布防上存在哪些问题?
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 却把税赋强加于犹在户籍上的农民。
2.阶级矛盾尖锐,各地 农民起义频发。
材料3: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
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
顾力不能制。 ——《新唐书·卷五十》
3.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一、 安史之乱
1.探寻安史之乱原因
一、 安史之乱
2.读图,说说叛军的进军路线?
(1)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 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范阳 洛阳
潼关
直扑 长安
756占领长安
(2)756年,玄宗入川,马嵬驿 之变。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 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 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太子李亨北上灵武, 被拥立为帝唐肃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 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 ,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 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 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写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更 加能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 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 中,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 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
表现手法
用典 比喻 借古讽今 借景抒情
思想情感
希望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 歌颂古代英雄人物,讽刺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爱国情怀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 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 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2] 。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 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 短句》等传世。
表现手法
互文 借古讽今
思想情感
讽刺封建官僚豪绅沉湎酒色,不思国事的腐朽灵魂 表达诗人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焦急与爱国情怀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 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 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 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 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使动?&移情?
花溅泪:花使我眼泪溅落; 鸟惊心:鸟使我心中惊惶; 以乐景衬哀情,景愈乐,情愈哀,表达诗人遭逢离乱时痛苦的心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春季的三个月,战祸之长; 抵万金:家书难得; 写出战火纷飞下,诗人与亲人离散日久,极度思念家人,盼望得到音讯 的心情,引起人们的共鸣。
主要作品:《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诗风:沉郁顿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春 天的京城,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破:攻破,怵目惊心,仿佛诗人的心也破碎了; 深:荒芜之状,无人打理,满目凄然。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 的反差。 首联奠定全诗悲凉的基调,叙述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 离之悲。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笼:将烟、水、月、沙四者融合在一起,互文的修辞手法; 第二句:揭示时间地点,点题,为下文听到商女歌声做铺垫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 曲,亡国之音。 在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 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 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1、这是一场叛乱; 2、它发生在一个王朝的鼎盛时期,所以没有成功改朝换代; 3、它的名字由两个主要叛逆首领的姓氏构成; 4、它是中国文化由开放走向封闭的转折; 5、发生在唐朝。
安史之乱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 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 ,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 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 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表现手法
对比 情节交融 乐景衬哀情
思想情感
黍离之悲 思亲之痛 衰老之哀
杜牧(803年-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 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 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左拾遗,故后世称其杜拾遗 、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 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 为“诗史”。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不尽长江滚滚流”,比喻,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 的江水。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 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 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 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 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 懦怯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