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_历史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 中,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 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
表现手法
用典 比喻 借古讽今 借景抒情
思想情感
希望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 歌颂古代英雄人物,讽刺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爱国情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使动?&移情?
花溅泪:花使我眼泪溅落; 鸟惊心:鸟使我心中惊惶; 以乐景衬哀情,景愈乐,情愈哀,表达诗人遭逢离乱时痛苦的心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春季的三个月,战祸之长; 抵万金:家书难得; 写出战火纷飞下,诗人与亲人离散日久,极度思念家人,盼望得到音讯 的心情,引起人们的共鸣。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 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 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2] 。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 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 短句》等传世。
1、这是一场叛乱; 2、它发生在一个王朝的鼎盛时期,所以没有成功改朝换代; 3、它的名字由两个主要叛逆首领的姓氏构成; 4、它是中国文化由开放走向封闭的转折; 5、发生在唐朝。
安史之乱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 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 ,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 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 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表现手法
对比 情节交融 乐景衬哀情
思想情感
黍离之悲 思亲之痛 衰老之哀
杜牧(803年-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 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 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不尽长江滚滚流”,比喻,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 的江水。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 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 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 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 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 懦怯苟安。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笼:将烟、水、月、沙四者融合在一起,互文的修辞手法; 第二句:揭示时间地点,点题,为下文听到商女歌声做铺垫
商女不知亡Biblioteka Baidu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 曲,亡国之音。 在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 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 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
杜甫(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左拾遗,故后世称其杜拾遗 、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 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 为“诗史”。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 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 ,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 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 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写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更 加能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 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主要作品:《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诗风:沉郁顿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春 天的京城,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破:攻破,怵目惊心,仿佛诗人的心也破碎了; 深:荒芜之状,无人打理,满目凄然。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 的反差。 首联奠定全诗悲凉的基调,叙述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 离之悲。
表现手法
互文 借古讽今
思想情感
讽刺封建官僚豪绅沉湎酒色,不思国事的腐朽灵魂 表达诗人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焦急与爱国情怀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 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 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 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 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