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https://img.taocdn.com/s3/m/4d8364c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9.png)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动乱,此次动乱的起因还存在不少争议,但最终的结果是唐朝几乎被彻底摧毁,中原地区陷入了战乱的漫长岁月。
下面,让我们来聆听一些与安史之乱有关的历史故事。
1. 安禄山的天意剑安禄山是这次动乱的最大叛乱者之一,他是唐代著名将领安世高的私生子,曾经任职于唐朝的安南节度使,但以奉承派奸佞李辅国为荣,野心勃勃地想要推翻唐朝。
据说,他曾经得到了一柄名叫“天意剑”的宝剑,据说这柄剑来自神仙,能够命运强盛,毒气无侵。
2. 张巡的义军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保卫家园,许多贫苦百姓和地方豪强纷纷组织起自己的义军。
其中一位著名的将领就是张巡,他原本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几位将领之一,此次加入义军,肩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
不过,由于张巡过于自大,最终还是落得了覆灭的下场。
3. 唐玄宗的红拂女唐玄宗和他的红拂女在安史之乱期间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他们的爱情却越来越深。
据传说,当时唐玄宗大臣们因为战乱不愿挑起公主的婚事,但是唐玄宗认为自己已经年老色衰,必须大力推广女性教育,否则这个皇朝就没有未来。
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一位心爱女子作为教育灵魂人物推进公众视野。
4. 李白的弃官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朝文人李白在官场上不得志,此时他已经成为一名放浪诗人。
但是,当他听到祖国处境危急之时,便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行列。
他在那个惨烈的时代发扬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留下了一批经典的诗篇。
5. 韩城的种瓜大户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唐朝的经济和农业几乎全面崩溃,农民一度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但是,在陕西韩城,一位种瓜大户却不曾放弃自己的家业。
他带领着自己的家族,每年都会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和育苗方法,以此来提高产量,为食民谋福利。
这个种瓜大户也被后人誉为“唐代庄稼之神”。
在整个安史之乱时期,中国百姓深刻体验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滋味。
但这场动乱也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不息。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f445e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8.png)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安禄山是唐朝的一位大将,他原本是一名突厥人,后来被唐玄宗赐姓安,成为唐朝的重要将领。
史思明则是一位本族人,他原本是唐朝的一名将领,后来因为不满唐朝的统治,开始了反叛活动。
安禄山和史思明联手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叛乱,他们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威胁了唐玄宗的统治地位。
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唐玄宗曾经试图通过委任
李林甫等权臣来平息叛乱,但这些措施都没有奏效。
后来,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逃往四川,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安禄山之乱”。
在长安的混乱中,唐玄宗的一些亲信和宠臣纷纷被杀害,唐朝政权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得唐朝政权的统治地位大
大削弱。
安史之乱也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退,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叛乱期间,人民生活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许多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和流离失所的情况。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虽然恢复了一段时间,但是其国力已经大大削弱,政
治局势也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的教训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决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动荡事件,其发生的原因和
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安史之乱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腐败和统治者的荒废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一点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情况怎么样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情况怎么样](https://img.taocdn.com/s3/m/51b2bbc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9.png)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情况怎么样朝代在战争中结束,安史之乱的发生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安史之乱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它令唐朝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希望大家喜欢!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概括地说唐朝由盛转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社会混乱:安史之乱之后,很多宫殿都被烧毁,很多家庭颠沛流离,在这场战役中,最大的牺牲者还是老百姓,他们不仅无家可归,更是妻离子散。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以后中央集权被削弱,与之对比藩镇在不断地强大,他们互相割据,彼此征战。
这样一来社会及其的混乱,唐朝的繁华顷刻间被摧毁,自此一蹶不振。
剥削加重:战争的发生使得社会的劳动力严重的匮乏,使得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这样就导致阶级的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变本加厉。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农民阶级和地方阶级的矛盾加大,农民为了自己的权利不得不举兵反叛,国家掌握的户口也大量的减少了。
边疆不稳: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力降低,边疆不稳,内忧外患,使得唐朝的未来岌岌可危。
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的破坏极大,因为北民南迁,经济中心也往南移动,这样一来,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南北的经济趋于平衡。
家和才能万事兴,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事实。
一个朝代的兴旺始终离不开和平,人民在和平之下才能安居乐业。
唐朝曾经繁华过,但是安史之乱过后这样的唐朝便消失了,这也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安史之乱是一次劫难,但历史终将是过去式,后人将吸取历史上的教训,让历史不再重演。
安史之乱全过程安史之乱的过程可以分为安禄山起兵、兵临长安、马嵬兵变、灵宝之战、肃宗即位、安禄山被杀、史思明复叛、平定乱世。
安禄山起兵:安禄山趁着唐朝腐败的时候联合了多个民族组成了15万官兵,以“忧国之危”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没用几天便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郡县。
兵临长安:唐玄宗派兵前往洛阳防守,虽然使得安禄山找到了阻碍,但是由于宰相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最终攻入了洛阳。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b54b45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1.png)
安史之乱故事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大的动荡事件,其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时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所引发,历时七年,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混乱。
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当时朝廷腐败,官员贪污腐化,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都是唐朝的重要将领,他们在军事上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他们对唐朝朝廷的不满和不信任,加上个人野心的膨胀,最终导致了他们发动了这场叛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占了长安,逼迫唐玄宗逃往蜀地,这一事件被称为“安禄山之乱”。
此后,史思明也发动了另一场叛乱,攻占了洛阳,这一事件被称为“史思明之乱”。
这两场叛乱给唐朝造成了极大的危机,国家社会秩序几近崩溃。
在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在全国各地肆虐,百姓生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无数人丧生,农田荒芜,社会经济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唐朝朝廷也因此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国家治理陷入瘫痪状态。
在此时,唐朝朝廷得到了各地豪强和地方官员的支持,他们组织了许多义军,抵抗叛军的进攻。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率领的义军,他们在抵抗叛军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最终成功地挫败了叛军的进攻。
安史之乱最终在唐朝朝廷和义军的共同努力下平息,但是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急剧下降,社会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国家治理也陷入了混乱之中。
这场叛乱给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也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动荡事件,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叛乱不仅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危机,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安史之乱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https://img.taocdn.com/s3/m/f73bc82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a.png)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叛乱,发生在唐朝晚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
这场叛乱从755年开始,持续了8年的时间,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
以下是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五。
故事五:宇文融的决断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内外随处可见战火纷飞,局势十分危急。
安禄山的军队几乎占据了整个北方,朝廷虚弱不堪,皇帝李隆基被迫依附于东都洛阳的潼关地区。
然而,在这个危急时刻,唐朝的希望却出现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宇文融,是唐朝官员宇文忻的儿子,也是李隆基的朝廷大臣。
他有着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性格,深受李隆基的器重。
当时,他被任命为唐朝的大将军,负责镇守东都洛阳的边境。
由于安禄山势力的扩张,唐朝的边境线变得日益脆弱,东都洛阳极有可能成为叛军的下一个目标。
宇文融深深明白这一点,因此他开始着手筹备军备,组织城防。
而叛军的进一步扩张也始终没有停止,很快他们的目光转向了东都洛阳。
安禄山和史思明下令部队向东进军,挟持李亨等唐朝皇族,企图迫使李隆基投降。
情势一度非常危急。
宇文融面对着叛军的强大压力,他决定采取秘密行动,争取时间。
他利用充实的城防,打消了叛军的进攻念头。
另一方面,他秘密派人向周边的藩镇求援,希望他们能及时赶来支援。
宇文融的行动引起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注意,他们感到城防的固若金汤,心生疑虑。
叛军的高层开始争论该如何对付宇文融。
安禄山主张快速攻克东都,而史思明认为应该先攻下河南的其他城市,进一步削弱唐朝的实力。
在叛军高层的争论中,宇文融意识到了叛军的内部矛盾,并且洞察到他们的战略缺陷。
他认为,只要能够耐心等待,叛军就会自己瓦解。
在宇文融的统一指挥下,东都洛阳的城防顽强抵抗。
宇文融的机智和决断使得唐朝得以在叛军的进攻下苟延残喘。
而同时,周边藩镇的援军也如约赶来,为唐朝士兵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叛军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在东都洛阳的困境,安禄山和史思明不得不停止进攻,重新考虑他们的战略。
虽然叛军仍然占据着北方大片的土地,但他们对东都洛阳的追求变得越发困难。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https://img.taocdn.com/s3/m/9553874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3.png)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 我们在此询问的问题,引人瞩目。
此前的唐朝虽然勃兴,然而之后的安史之乱却给华夏帝国血泪沥香,国势又将何去何从?这里,就来聊聊历史令人心酸的曲折。
一、安史之乱背景介绍1.此次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继位扩大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策略错误造成财政恶性循环后,内部统治开始出现裂痕,朝臣们也普遍不满宰相丁宝治的政策。
2.冉闵士人也因进士考试失败多次、家业破败而发起反叛,以降服唐朝的行动,在抗唐问题上由一人到多人的抗议,最终唐朝征服者与反对者混战,形成乱局。
3.当时反叛军催生出许多激进的思潮,人们革命性地想要改变自身的政治状况,宣扬统一天下以及反贫富不均等思想之风,诉诸于暴力,将当时唐朝一统大汉的格局,推向灭亡的边缘。
二、安史之乱对唐朝成果有何影响1.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史之乱让唐朝更加脆弱,中央集权制度下以统治天下的统治魂急剧减弱。
2.朝廷原有的权力和统治也由此大受影响,当时的社会金钱贿赂减少,官僚制结构及其行政却也无法继续存在。
3.安史之乱还出现在经济上,财富贬值,收入减少,土地分配及赋税收取的实行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唐朝的衰落。
三、安史之乱是否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从安史之乱发生前后的历史比较来看,安史之乱给已然衰败的唐朝急剧减弱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及政治统治,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2.在当时的乱局中,唐朝的开明宰相虽然努力想维系政治的整体性,但军事上的失败与政策的失败,还是让唐朝最终走向了被金兵灭亡的命运。
3.从望穿秋水的历史眼光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因此,时今应回归历史客观性,依然把安史之乱看作是一滩令人心酸的分水岭。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cef74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8.png)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一、安史之乱的起因1. 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因为唐玄宗在位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分别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担任节度使。
唐玄宗当时好逸恶劳,执政不善,导致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军队士气低下。
2.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唐朝政府的不满和自身野心的膨胀。
他们在叛乱之初各自占据地方,积极招募士兵,详细策划对唐朝的叛乱。
二、安史之乱的过程1. 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了唐朝正规军不堪一战,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唐朝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的战火蔓延到了整个中国国土。
2. 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战争,双方军队展开了多次大规模的交战。
安史之乱的期间,唐军出现了多次崩溃溃败,这对于唐朝政府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3. 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政府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人事变动。
唐玄宗和李隆基等多位皇帝在安史之乱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他们的执政能力并没有阻止叛乱的蔓延。
三、安史之乱的结果1.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统治的削弱,国力的严重衰退。
唐朝政府的失职导致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危机,官员贪污腐败,内外交困。
2.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唐朝的国力和社会经济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唐朝政权一再遭受内忧外患的威胁。
3. 安史之乱的结果还包括了对唐朝社会经济的长期破坏。
叛乱的期间,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损伤,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扰乱。
四、安史之乱的影响1. 安史之乱的影响对于唐朝政权和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叛乱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弱,政权的动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2. 安史之乱的影响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政权由于叛乱而逐渐走向衰落,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
3. 安史之乱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中国社会科技的影响上,军事、农业、工艺等方面都受到了叛乱的冲击。
五、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1. 安史之乱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成为唐朝转折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成为唐朝转折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60b0d7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1.png)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成为唐朝转折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爆发?该事件对唐代造成了什么后果?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成为唐代转折点?唐玄宗李隆基可以说是唐代最出名的一位皇帝,在位时间也是最长的,他开创了唐代的极盛时代,也就是后世常说道的“开元盛世”。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执政后期居然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样的悲剧。
“安史之乱”的发生也使得唐代开始由盛转衰,逐渐走上了下坡路,而这次事件也使得唐玄宗“晚节不保”,如果不是因为“安史之乱”,或许唐玄宗留给后世的名望不会输给曾经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可以成为名列千古的帝王。
唐代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务须多说,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已经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国,但是最后之所以出现“安史之乱”,这其中不仅有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和缺乏政治敏感度,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代最根深蒂固的政策漏洞,给唐代中后期的稳定留下了非常严重的隐患,这也是为什么唐代最后在安史之乱之后就算没有灭国,但是也很难恢复元气,最后走向灭亡的道路。
唐代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务须多说,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已经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国,但是最后之所以出现“安史之乱”,这其中不仅有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和缺乏政治敏感度。
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代最根深蒂固的政策漏洞,给唐代中后期的稳定留下了非常严重的隐患,这也是为什么唐代最后在安史之乱之后就算没有灭国,但是也很难恢复元气,最后走向灭亡的道路。
后世众多史学家称“安史之乱”是唐代的转折点,事实上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发动的这场背叛唐代的战争,这场战争属于唐代的“内战”。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夺取唐代政权。
那么究竟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又对当时唐代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一、唐代统治者未能及时预料危机1、安禄山成为唐玄宗制衡朝堂的工具其实要说起这段历史,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玄宗对于安禄山过度信任,正是由于自己的误判,最终才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
唐玄宗是一个非常善于用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朝堂上的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相互牵制。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https://img.taocdn.com/s3/m/f30ad94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1.png)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安史之乱是对唐朝统治的重大挑战,虽然唐朝后期已经存在一些内部问题,但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直接走向衰亡的事件,它的影响在唐朝统治的后期依然能够感受到。
下面我们将逐步探究安史之乱和它对唐朝的衰亡产生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起因唐朝是世界闻名的大唐王朝,到了唐朝的中期,其领土面积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唐朝的统治者兼宰相李世民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的新时代,被誉为太平盛世。
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唐朝面临了严重的政治腐败、经济衰败和社会动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被外族势力利用,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的具体起因和过程十分复杂,但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政治腐败。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朝政治腐败密不可分。
唐朝后期,贵族富商贪污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官员贪污腐败,群众怨声载道,社会秩序逐渐动荡,很多士兵长期未得到应有的待遇,往往需要自己出钱买兵器、买马、买盔甲,也导致了士兵的士气急剧下降。
2.经济衰败。
唐朝后期,由于外族的不断入侵和贸易不畅,唐朝的经济变得非常衰退。
人民群众生活贫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种风气异化日益严重,这给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火种。
3.宗族势力的削弱。
在唐朝的中期,经过李世民的调整和改革,官僚制逐渐形成,宗族势力得到了削弱,但到了唐朝后期,这种趋势逆转。
很多的官员都是矫傀自用、指挥不灵、消费成风的富豪,不再按照朝廷的标准办事,而是按照各自的意愿行事。
这不仅仅影响到了朝廷的权威,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效能。
4.军队的混乱与分裂。
唐朝后期,军队已经变得非常庞大,且派系复杂。
安禄山和史思明一方依靠自己的军备、武器和军队优势,逐渐在唐朝境内形成了一片疆土,并且军队分布在唐朝各个地区,这为他们在唐朝境内建立勢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外族势力的介入。
唐朝后期,边境长时间处于战乱状态,加上经济衰退和食品充足的缺乏,大批异族来到唐朝境内,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动乱。
唐朝的历史故事
![唐朝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015b66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64.png)
唐朝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唐朝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唐朝的历史故事篇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少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92f8e2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43.png)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是唐⽞宗、肃宗时边镇守将安禄⼭、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衰的转折点。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希望对⼤家有帮助。
安史之乱的故事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已久,唐⽞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
李林甫对⽞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职权,专横独断。
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贪污受贿,使政治⽇益败坏。
加上当时⼟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兵镇,以节度使为最⾼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州,权⼒很⼤,初时由中央派⼤⾂充任,⽴功后往往⼊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权位、堵塞边帅⼊相的路径,藉⼝⽂官不懂军事,多⽤胡⼈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节度使安禄⼭起兵反唐的机会。
唐⽞宗于⼗⼀⽉⼗五⽇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的⼤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能,使安禄⼭于同年⼗⼆⽉⼗⼆就攻⼊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
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仙芝。
天宝⼗五年正⽉初⼀,安禄⼭在洛阳称⼤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
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此⼀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
可是由于唐⽞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杀⼈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
潼关⼀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背景简介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宗天宝年间达⾄⿍盛。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f45163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f.png)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的起因,源于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原本是唐朝的重要将领,但由于受到唐玄宗宠幸宦官李辅国的排挤和打压,他们对唐朝政府产生了不满和反抗情绪。
安史之乱的爆发,正是在这种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叛军趁机发动了对唐朝的叛乱。
叛乱爆发后,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率领大军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池,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政府为了镇压叛乱,不得不调集了大批军队,进行了艰苦的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唐朝军队和叛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对抗,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安史之乱的战争持续了长达8年之久,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战争期间,民不聊生,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同时,战争也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危机,使得唐朝的国力和社会秩序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尽管安史之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这场动乱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场战争中,唐朝政府不得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以应对战争带来的挑战。
这些改革措施,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最终,安史之乱以唐朝政府的胜利而告终。
唐朝政府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最终战胜了叛军,恢复了社会秩序。
然而,这场动乱给中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这场动乱不仅对唐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战争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忧外患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忧外患](https://img.taocdn.com/s3/m/cb77f2f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6.png)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忧外患安史之乱:唐朝的内忧外患隋朝的结束标志着唐朝的开始,唐朝在强大的统治下建立了繁荣的帝国。
然而,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叛乱之一,持续了长达8年之久。
本文将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唐朝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一、叛乱的背景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黄巢起义后不久,叛乱的主要双方为安禄山和史思明。
安禄山原本是唐朝朝廷的将领,他获得了太子李显的威信,但逐渐野心勃勃地渗透到朝廷中,最终在755年发动了叛乱。
史思明是一个唐末留在吐蕃的军官,也以叛乱威胁唐朝。
二、叛乱给唐朝社会造成的破坏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由于战争的导致,许多城市被攻占,农村遭到劫掠和破坏,民众生活陷入困境。
加之大量人员的流离失所,疾病和饥荒席卷全国,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
叛乱给唐朝的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秩序陷入瓦解。
三、叛乱对唐朝政治的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叛乱导致朝廷内部分裂,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机构陷入混乱。
太子李显本来是安禄山的支持者,但很快就被安禄山排挤,并在叛乱的过程中被杀害。
皇帝唐玄宗不得不亲自出征,但他的军队也无法完全控制叛乱势力。
叛乱结束后,唐朝政府的权威和威信大大削弱。
四、叛乱对唐朝经济的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经济繁荣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战争破坏了农田、工厂和商业基础设施,导致农业和工业生产大幅下降。
贸易也受到严重干扰,大量的商路被封锁,导致国内商业活动几乎瘫痪。
加之叛乱期间的大量军费开支,导致了财政的严重压力,国家财政状况恶化。
五、唐朝的应对之策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唐朝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叛乱挑战。
首先,唐朝采取了军事手段,组织军队进行长时间的战争,最终重新夺回了失地,并成功镇压了反叛势力。
其次,唐朝政府采取了措施加强军队和边境地区的防御,加强了对异族势力的控制。
此外,唐朝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鼓励农业和商业的恢复,刺激经济的发展。
安史之乱唐朝的衰落
![安史之乱唐朝的衰落](https://img.taocdn.com/s3/m/4b1f279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c.png)
安史之乱唐朝的衰落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的政治动乱,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安史之乱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事件,它由许多因素共同造成。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揭示唐朝衰落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1. 李世民与杨广的皇位继承问题安史之乱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李世民和杨广之间的皇位继承问题。
李世民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而杨广是他的弟弟。
太宗驾崩后,杨广篡夺了长兄李世民的皇位,并成为唐高宗。
这导致了权力的不稳定和内部的冲突。
2. 官僚制度的腐败唐朝的官僚制度在安史之乱之前已经逐渐变得腐败。
一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贪污受贿,不负责任。
这使得政府无法有效管理国家事务,引发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二、军事原因1. 边境地区的防御薄弱安史之乱发生时,唐朝边境地区的防御薄弱。
这给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等叛军可乘之机。
他们趁机进攻边境城市,迅速占领了重要的军事要地,使得唐军势败势弊。
2. 军队的衰弱和分裂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军队一度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强大的。
然而,由于兵员裁撤和军纪松懈等原因,唐朝军队的实力急剧下降。
此外,安史之乱爆发后,部分军队受到叛军的渗透和分化,导致军队内部的分裂和战斗能力的削弱。
三、社会原因1. 农民起义的激化唐朝后期经济衰退,农民生活极度困苦,负担繁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开始走上反抗的道路。
这些农民起义活动不仅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同时也使得唐朝内部陷入混乱。
2. 社会阶层的剧变唐朝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剧烈的变动。
原本稳定的社会秩序受到动摇,武力和暴力活动频繁发生。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和混乱。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政治问题、军事问题和社会问题密切相互关联,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这场历史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提醒我们重视政治稳定、军事实力和社会发展,以避免历史的重复。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推动国家不断发展进步。
安史之乱的经过
![安史之乱的经过](https://img.taocdn.com/s3/m/dfccff7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3.png)
安史之乱的经过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持续了8年的一场著名的内乱事件,发生在755年至763年间。
这场内乱主要由安禄山叛乱导致,把唐朝的中央政权也带入了危机之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经过以及对唐朝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背景安史之乱发生时,唐朝还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自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统治以来,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吸纳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唐肃宗李亨登基后,时局开始动荡。
天宝年间,天下均田制实施,使得土地分配不公,中央集权逐渐削弱,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经济上,物价飞涨,赋税加重,造成民生困难。
这些都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为安史之乱奠定了基础。
二、安禄山的崛起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唐朝的大将安禄山反叛,他自称为大卢总管,趁着唐肃宗年幼,积极招收士兵,并与唐政府对抗。
安禄山非常聪明,能言善辩,又擅长歌舞、弹琴、书法等多项艺术,在军队中深受士兵的欢迎。
因此,安禄山很快集结了一支以他自己为核心的军队,并开始扩张领土。
随后,他进攻了河北和河南地区,很快就攻占了河北十二州和河南方圆四百里的道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之一。
三、安史之乱的全面爆发755年,安禄山率领军队入京,推翻了唐肃宗的皇位,称帝于洛阳。
同样反对唐朝的另一位叛变者颛顼大帝则在长安称帝。
唐朝从此陷入内战,真正意义上的安史之乱就此爆发。
安禄山其实是个有野心的人,他没完没了地要求更多的封地和势力,甚至想藐视唐朝王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王朝。
他以唐朝的名义,号令天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
由于安禄山贪财好色、专权跋扈,使得他在当时的士人和民间颇为不受欢迎。
四、唐朝官府的应对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官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出现动乱后,唐官府设法从四面八方吸纳士兵,加强了军事部队的实力;又通过黄巢起义拦路抢劫的方式,限制安禄山的粮食和物资来源;后期唐肃宗亲自上阵,奋力抵抗反叛势力。
不过,尽管唐朝官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应对安史之乱,但未能有效地控制局势,直到763年,唐朝才最终击败安禄山,恢复了中央政权的控制权。
第三讲、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与五代十国
![第三讲、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与五代十国](https://img.taocdn.com/s3/m/92983cafa0116c175f0e4861.png)
教学目标: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唐后期的
腐朽统治,五代十国的更替。 教学重点: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中央与藩 镇的斗争,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教学难点:二王八司马事件与甘露之变。 教学时数: 2 课时。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唐末农民战争与唐代灭 四、五代十国的更替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4 、藩镇割据
唐王朝为了苟且偷安,采取以方镇制方镇的策略,不但设立 了为祸最烈的“河朔三镇”,而且在内地遍设方镇,致使藩 镇的数量增至数十个。唐代藩镇割据从唐德宗开始,大致经 历了传子制之争、泾原兵变和淮西之役等三个阶段。 藩镇割据的气焰在宪宗时受到扼制。唐宪宗元和九年 (814 年 )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称留后,并派兵 四出抢掠。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和大臣裴度的支持下,发兵 进讨。由于统兵将帅拥兵自重,军令不一,加之淮西和河北 同时用兵,战线过长,故战事拖延了三年,毫无进展。后来 ,名将李晟之子李愬被任为西线统帅,宰相裴度又亲临北线 督战,战事才出现转机。元和十四年,李愬雪夜入蔡州,一 举俘获吴元济,取得了淮西之役的全面胜利。一时间,藩镇 纷纷上表归顺。历史上称之为“元和中兴”。
黄 巢 咏 菊 诗
三、唐末农民战争与唐代灭亡 3 、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失败后,原来的藩镇问题和宦官专权问题 依然存在,最终葬送了唐王朝。藩镇之间继续兼并 ,朱温和李克用占有两个实力最大的藩镇,朝廷内 部,宦官控制当时在位的皇帝昭宗,昭宗为对付宦 官,求助于朱温,朱温趁机要求朝廷讨伐李克用, 朝廷准其所请,革去李克用爵位。接着,朱温到长 安杀宦官数百人,使宦官势力遭到毁灭性打打击。 清楚宦官势力后,朝廷完全被朱温控制, 907 年, 昭宗被迫让位给朱温。朱温改国号大梁,史称后梁 ,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1638633f561252d381eb6e22.png)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本文导读: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
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
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重点人物*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灵张介然安史之乱的经过(一)范阳叛变——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
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
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
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唐朝历史】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盛世余晖与历史变局
![【唐朝历史】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盛世余晖与历史变局](https://img.taocdn.com/s3/m/1cae32e5cc17552706220834.png)
【唐朝历史】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盛世余晖与历史变局明皇幸蜀图公元756年的盛夏,安禄山叛军在几乎未遇抵抗的状态下开进不设防的长安城,一个寄予后人无限想象的盛世在酷暑中骤然崩塌。
然而此时,锋刃的反光却使城南巍峨的秦岭山谷中弥漫着逼人的寒意,叛军开始大举搜括藏身在这里的朝臣。
出于种种原因,相当一批官员没有跟随玄宗父子西去,而是选择到南山暂避,毕竟这里有他们熟悉的别业与寺院。
对于那些达官贵人被俘时的凄惨与狼狈,史书没有记载,却唯独以简练的笔法勾勒出这样一个场景:叛军在山谷中发现一位名叫韦述的史官,他安静地坐在那里,怀里抱着的不是金银细软,而是一部尚未完稿的《国史》——在这些没有来得及最后厘定的卷子中,“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六位帝王与一位皇后所统治的一个半世纪,历历俱在。
史官韦述抱《国史》而陷贼,以极富象征力的方式构成一种隐喻: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彻底终结了李唐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历史。
也许是由于“盛唐”的光环太过耀眼,这使得一般人印象中的后期唐帝国几乎等同于孱弱与动荡的代名词。
事实上,唐王朝在遭受重创后不但维持了144年的国祚,甚至几度呈现“中兴”之态,这在历代大一统王朝中十分罕见。
我们或许有必要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以外,看看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从废墟中再次站立并重建新秩序的种种努力。
抵御吐蕃:周边安全的重建公元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绵延8年的安史之乱终告平定。
然而一场惨胜并不能使朝廷马上摆脱风雨飘摇的局面。
来自潼关以东的军事压力固然暂时缓解,但新的威胁已从西方逼近。
就在安史乱平后的第二年,朔方军叛将仆固怀恩招引吐蕃、回纥、党项等部侵入关中,长安告急;次年,吐蕃等部聚众30万再攻长安,唐代宗逃亡,这座伟大的首都在10年内第二次被周边民族的武士们占领。
危急之际,老将郭子仪单人匹马深入回纥大营,依靠自己多年来与回纥上下的情谊,说服他们退出与吐蕃的联盟并与唐军合作,终于迫使吐蕃军队退出长安,再次将唐帝国从危机中挽救出来。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https://img.taocdn.com/s3/m/d5e02f3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8.png)
一群节度使的独立: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兴亡图表
一名节度使的篡位:唐朝灭亡
你从上图能看出五代十国时期的 开国君主大致有哪一特点吗?
小结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分裂时期,五代 十国的开国君主基本上都是前朝的节度使,所以
军事方面:唐朝边防空虚,周边政权趁机 侵扰,加速边疆危机。
3
政治方面: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 弱了中央集权,打破了唐王朝统一的局
面。
小结
安史之乱使唐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的实力下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
史之乱起于藩镇节度使权势的膨胀,更加剧了 唐后期的藩镇割据。
小结
唐后期,藩镇割据已经成为唐朝统治衰亡最
且把持民政与财赋。节度
使盘踞一方,在当时被称
为藩镇。
两个节度使的叛乱:唐朝衰落
请你把自己 所了解到的“安 史之乱”的故事 讲给大家听听?
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皇帝荒废朝政 杨贵妃得宠 农民负担过重
发生严重灾荒 节度使权力膨胀 军队战斗力薄弱
两个节度使的叛乱:唐朝衰落
影响
2
1 经济方面:人口锐减,社会破坏严重
说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延续。
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
唐
五
朝 衰
致命打击 黄巢起义
代 十
亡
国
唐朝灭亡 后梁灭唐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唐玄宗 开元盛世
300
贞观末年
武则天 治宏5
武周末年
唐朝户数增长变化图
841
开元末年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禄山和史思明会发起叛乱,就是看到大唐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不理朝政,专宠杨贵妃,使得国家混乱。最后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没有的到这个江山,也是逼得李隆基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安史之乱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什么样的?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安史之乱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安禄山和史思明组织发起了一场政治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称“天宝之乱”。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于唐朝中央机构的命令言听计从。当中央下达命令时,阳奉阴违,并不会好好地、完整地执行命令。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圣旨当做一张废纸。这就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说是下降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点。
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叛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而且因为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地耕作。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作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据很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这就可以证明,这次战争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多么的大。
安史之乱全过程是怎样的公元755年,安禄山就开始蠢蠢欲动。在同一年的11月15日,唐玄宗知道了安禄山叛乱的这一个消息。在几经犹豫之后,他决定任命安西的节度使封常清再同时去管理范阳、平卢的节度使,以此作为对这次叛乱防守的前期准备,还任命了皇六子荣王李琬作为元帅,当时的右金吾大高仙芝作为副元帅东征。
在唐玄宗做了这些准备之后,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到了一些阻碍,不过因为杨国忠没什么本事,使得安禄山就在同一年的12月12日就攻下了洛邑。当时东京的留守李憕还有御史中丞卢奕因为不投降,就被安禄山杀了。河南的尹达奚珣没什么骨气就投降了安禄山。不知是不是唐玄宗因为有人投降了,有些丧失判断。听信了监军宦官的诬告,用“失律丧师”这样的罪名处斩了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坚守这的大将。
在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并改国号为元圣武。此时大燕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就打入了长安。
唐玄宗看到是这样的局势,就马上选择了逃离长安,逃到了马嵬坡这一个地方。在逃亡途中,士兵又饿又累,不愿意再战斗了,于是龙武大陈玄礼就请求唐玄宗杀了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这几个祸乱朝政的人。杨国忠其实已经被士兵们乱刀砍死了,唐玄宗看这样的情况就打算为杨贵妃求情,不过士兵们不买账,最后玄宗还是赐死了杨贵妃。这是士兵们斗志高昂,马上就进行了反击。很快就结束了这次叛乱。
所以,安史之乱即使被平定了,也给了唐朝不可磨灭的伤害,还影响到了后世。
安史之乱的影响《旧唐书》中提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几乎没有人烟。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云:“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战乱后的百姓流离失所,很多民众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人们的生产生活一被打乱,那么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其次,边疆不稳定也是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根本无暇顾及边疆事务。唐玄宗为了镇压安禄山叛乱,召回了镇守在边疆的士兵,造成了边防空虚的状பைடு நூலகம்。
西边吐蕃人见唐朝正在内乱,根本无无暇顾及边疆事务,于是他们和安禄山乱兵一起,夺去了河西走廊、陇右。公元790左右,唐朝陆续失去安西北庭,这让岌岌可危的唐朝政权逐渐危在旦夕。除此之外,唐末藩镇割据额局面,也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以及经济中心南移,百姓赋税加重都是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安史之乱是唐朝一个由盛而衰的点,同时,这件事还造成了唐代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经历了一共七年零三个月,虽然这个叛乱最后是被镇压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了这一次的祸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从中最直观的可以看出,那时的民间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应该怎么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