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李鸿章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李鸿章传》读书报告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客观求实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梁启超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
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着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作者并没有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
梁启超在文中客观地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而不能自拔。
…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综观李鸿章,得益于淮军失意于淮军。
咸丰、同治间,受曾国藩之托,回乡建立有别于八旗而效仿湘军的淮军,作为李鸿章得意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由此为李鸿章奠定了其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涯。
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在朝鲜的失败,在东北的望风披靡,以及所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亦属淮系)在黄海大黄沟的战败,在威海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的声誉扫地,四十年所经营的淮军、二十年所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就此溃崩瓦解,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开始走向末路。
梁启超一句话点明要义,李鸿章要为历史的错背锅吗
梁启超一句话点明要义,李鸿章要为历史的错背锅吗本文导读:历来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他都是处于最负面的那一位,曾国藩因为他努力的品格,优良的家风家训,使得他成为现在名副其实的“网红”。
但同是晚清重臣的李鸿章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
我们总是把那些不平等条约的罪归咎到李鸿章头上,但其实他只是一个替罪羊而已。
我国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发展到清朝,可以说是已经到达顶峰状态了,君主的权力无限大,即使是最贴近皇帝、太后的军机大臣,也只能跪着听候差遣。
那如果真要把责任推到李鸿章的头上,他的权力也应该足够大,足以有事情的决定权才可以。
那我们接下来看看李鸿章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他担任的职位不是这个地方的总督,就是调到另一个地方当总督,他还是清朝海军的创建者,北洋水师的大名我们在甲午战争时也听说过。
我们可以发现,李鸿章不过就是一个地方官员,最顶也就是受朝廷重视的地方官。
我们说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了最顶峰,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或者说慈禧手上,除了皇家之外,接下来在大臣中间就是军机大臣比较德高望重了。
李鸿章连个军机大臣都没当过,而是一直被派往各种艰难岗位上。
花甲之年被派去考察黄河,多岁高龄还去日本去接受屈辱,组建的北洋水师战败,把责任全都归于他的头上,李鸿章真正成为了清政府百用不厌的“替罪羊”。
据说,李鸿章在前往日本之前,曾和当时的军机大臣开过一个玩笑,大概意思就是说邀他一起前往,而这个军纪大臣吓得直推辞,说是还有要事要忙。
李鸿章只能无奈地笑笑,独自去面对无尽的欺辱。
梁启超曾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大概的意思是他不畏劳苦,也不畏谣言,辛苦一生,眼界虽较有远见,但没有破俗之勇。
可以说完美概括了李鸿章的所有特点。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抬抬头,回想这一年的时光,在高考的重压下,在考后疯狂的放松下,似乎很久都没静下心来读过文学类的书了,更不要说是什么历史传记了。
正好借着现代史的这门课程,我静下心来读了这本《李鸿章传》,很有感触。
以前,对李鸿章没什么特别的了解,只是在高中时的历史老师总是拿李鸿章的事不断调侃,自然对他是没什么好印象,但是,同样是一代名家的梁启超,却将他和诸葛亮、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作对比,给了他高度的评价,那他到底是一名什么样的人,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由于此书是文言文书写,读起来甚为不畅,理解有不正确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李鸿章被梁启超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动乱时代的不幸的中国晚晴大臣,在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条件下,他在外交上不得不用不断的妥协来谋求国家的安宁。
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才能在外国人面前挺直腰杆,在今天依然如此,更何况是在那个弱肉强食被放大到极致的时代,如果我是必然是我的无奈之举,但是大多数国人并不考虑这种种不利,往往李鸿章,这也将这种过错一味的安在李鸿章的头上,我实在是为李鸿章可惜。
但是,梁启超也客观的说道,李鸿章的外交方式有可取之处,也存在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的情况,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的惨事。
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了满腔热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力量的牵绊,有志而不得果。
同样,签署卖国条约其实无非是太后的旨意,李鸿章不过是挡住国人口水谩骂的挡箭牌罢了,他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
李鸿章和众多洋务大臣办洋务运动,起初也是为了消灭太平军,而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须加强军事装备,以备国防。
故而办起了以军工为主的重工业,这使中国近代海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但洋务运动没有采取西方制度,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因为军事洋务没有足够的军费,被迫开展经济洋务,从而把洋务运动推向高潮。
【历史名人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
如何评价李鸿章?李鸿章死后仅两个月,时代舆界骄子的梁启超即写出其传世大作《李鸿章传》。
梁氏以其犀利目光和如椽巨笔,纵横古今,附比中外,为时人后世生动而深刻画出了一幅李鸿章之巨像。
在这本书中,梁启超不留情面地提示出了李鸿章“无学无术”的大吏本相,但他也相当客观地提示后人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同时,他也不无感慨地指出,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应该说,这是最早的研究李鸿章之严肃著作。
后来有关李鸿章的种种研究著述,大部分都在相当程度受到了梁启超这一著作的影响。
其时其世,东西方国际社会对李鸿章也有较高的评价。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死了已经100 多年。
在这100 年多中,中外学术界总计出版了40 多部有关李鸿章的专著和多达1400 多篇研究论文。
李鸿章研究成果数量的如此之多,表明了中外史学界对这样一个近代历史风云人物的高度关注。
这是因为,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举凡晚清时代之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李鸿章几乎无不与之。
也正如梁启超早在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样,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
193读书《李鸿章传》梁启超 口播推荐语
193读书《李鸿章传》梁启超口播推荐语
推荐语:
这本《李鸿章传》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有过实实在在的交集的!
作为一个同时代的人,梁启超能更公正地看待李鸿章的才识、功过、地位,这是非常难得的。
众所周知,李鸿章因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系列条约,被斥为“卖国贼”。
但梁启超告诉我们要从两面看待李鸿章。
论功,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创办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
甚至在外交舞台上极力斡旋,为大清赢得一丝喘息。
论过,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面对清朝这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
但无论功过是非,李鸿章以一人之力要想改变中国贫穷挨打的局面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足以让小编心生敬意。
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一部关于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通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展现了晚清政治的种种复杂和变迁。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晚清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期的政治动荡和变革。
他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梁启超的描述,我了解到李鸿章是一个既有政治智慧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对晚清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我了解到晚清政治的种种复杂和变迁。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而李鸿章作为政治家,努力推动改革,希望能够挽救国家的危局。
这让我对晚清政治和社会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通过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晚清政治的描述,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晚清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
人 受哺 狼奶 多年 ,有 幸恢 复 了人类 的
独 立 思 考 而 已 。 在 纪 念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周 年之 际重读 此传 ,更 别有 一番滋 味
在 心头 。
维 新 派 眼 中 之 洋 莽 派
10 年 《 丑 条 约 》 签 订 后 两 91 辛 月 ,心 力交瘁 的李鸿 章溘 然辞 世 ;近
子 ” 以 “ 冰 ” 自励 ,为 洋 务 。 饮 派 和维 新 派 两 位 先 进 作 传 ,可 视 为对 1 6 年 “自强 运 动 ” 至 80
r
庚 子 之 变4 年 间历 史 的 冷 静 反 0
r
漪 ¨
t
、
‰_
思 。梁 氏 视 李 鸿 章 为 “ 国 近 中
四十年 第一 流 紧要 人物 ” “ , 故
无论 生前 身后 ,李鸿 章都 是个极 富争议 的人 物 。上 中学 的年代 ,历史
老 师 口 中 的 “ 汉 奸 、卖 国贼 李 鸿 大 章” ,至 今 言 犹在 耳 。2 多 年 前 读 到 0
粱 启趄曝中的李鸿
梁 启 超撰 写 的 《 李鸿 章 传 》 ,正 值 国
到 此传对 洋务运 动及 李鸿章 其 人 ,有 着 不 同以往 的全新视 角 。细 品之 ,则 非 梁 任公 之 视 角 “ 同以 往 ” 不 ,乃 敝 家 改革开 放之初 ,顿 觉眼 目一新 ,感
除 ,则 事无一 可成 ,甚 乃知 日后 乏才 ,且 有甚 于今 日,以中 国之
大 ,而永 无 自强 自立 之 时” ;同时 ,作者 也 指 出 了李 氏的历 史局 限性 : “ 殊不 知今 日世 界之竞 争 ,不 在 国家而在 国民 ,殊 不知泰 西诸 国所 以能 化 畛域 除 故习布新 宪致 富强 者 ,其 机恒 发 自下而非 发 自上 ” 。他批 评 李 鸿 章 “ 不学 无 术 ” ,未 能 利用 其 地 位 及影 响 力 ,推 动历史 潮流 ,叹 息李 氏 “ 时势所 造之英 雄 ,非造 时势之 为 英雄 也 ” 。 梁启 超 在戊 戌 变法 失败 后 ,倡 导 “ 育新 民” 作 ,以改 造 中 国 人 的 “ 民性 ”为 己任 ,这一任 务历 时百 年仍未 完成 。历史 常有 国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所著的一部传记作品,通过对晚清名臣李鸿章一生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具有政治智慧和谋略的人物形象。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他在政治上具有极高的智慧和谋略,善于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为清朝政府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他曾经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位,如湖北巡抚、直隶总督、京师大臣等,其政绩和影响力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处理外交事务上,他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曾经与外国使节进行过多次的洽谈,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读完《李鸿章传》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贫苦家庭出身,到成为清朝政府的重要官员,再到最后被贬为外省,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
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谋略让人敬佩,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动。
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是复杂多变的,有人称他为“中国的贝多芬”,也有人称他为“卖国贼”,这种争议性的评价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多样化。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历史教训。
同时,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梁启超为李鸿章做传 痛批清朝部落政治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倡导“作育新民”,以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为己任,这一任务历时百年仍未完成。历史常有轮回,当此“大国崛起”雄心万丈之际,民族主义甚嚣尘上,那种“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的封建沉渣,也重新泛起。“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时髦的说法已变成了“公仆”)当尽之责任”者,仍大有人在。不学必然无术,身处晚清变局百年后的“学习型社会”,社会转型仍未完成,学习的方向和方法依然不明。
弱国确无外交,强时未必有之。梁氏云“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确为灼见。清代出卖的国家权益,国民政府时代已开始收回,但被强邻陆续侵占的国土,如今已是彻底交割,永无回归之日了。
专制体制之弊
李鸿章以一介词臣入幕,平发捻、办洋务、创海军、主外交,位极人臣,其见识才具,远超同僚之上。但观其一生功业,论武功,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论洋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论外交,则丧权辱国莫此为甚。一言以蔽之,输在其背后的专制政治体制。作者试图从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中的位置人手,分析其致败的根本原因:
在汉语词汇中,“卖国贼”与“汉奸”似乎略有不同:前者的行为有一定的被动性,主要对其后果负责;而后者则有较强的主动性,意味着彻底的卖身投靠。中国士大夫饱读圣贤之书,无不知晓春秋大义;纵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晚清名臣,个个算得上一时人杰。但形势更比人强,列强环伺,兵临城下,不签字画押割地赔款,仅仅靠玩弄“战国策”式外交伎俩,是过不了关的,李鸿章逝世前一小时,俄国使节还来催逼在密约上签押。
无论生前身后,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上中学的年代,历史老师口中的“大汉奸、卖国贼李鸿章”,至今言犹在耳。二十多年前读到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之初,顿觉耳目一新,感到此传对洋务运动及李鸿章其人,有着不同以往的全新视角。细品之,则非梁任公之视角“不同以往”,乃敝人受哺狼奶多年,有幸恢复了人类的独立思考而已。
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
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评价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死于北京的贤良寺。
他离开这个世界不过50天,梁启超就写出一本《李鸿章传》。
其中,梁启超对李鸿章从事的洋务运动别有一番介绍和评价,值得我们借鉴。
综观李鸿章的一生,有30多年在搞洋务运动。
梁启超认为,李鸿章之“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
”若说李鸿章不懂洋务,则当时中国又有几人搞得洋务?若李鸿章真正懂得洋务,为什么别的国家能从搞洋务中兴盛,而中国却不能振兴呢?李鸿章在洋务上的功过究竟在哪里?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在洋务上的功绩主要在于他的认识和眼光比较敏锐,看到了时局的变化,才主张搞洋务,并具有忠君爱国思想,具体表现在:第一、李鸿章具有世界眼光,已经看到世界大势的变化,要求改变成法。
1872年,他上奏清廷,指出中国目前处在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世界各国都来要求与中国立约通商,聚集于中国。
倘若再苟安下去,忘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疮痛,中国就很难再独立、富强起来。
l875年。
他又指出,现在东南沿海一万多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并深入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计。
”而西方科技、交通发达,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更是中国数千年未遇之强敌。
因此,他援引《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古训,要求“力破成见,以求实际”。
第二、李鸿章从与西方的接触中,深深感受到西方船坚炮利,而中国军队“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
“方今强邻环逼,藩属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尤其是东邻日本明致维新后日益强大,“狡焉思呈”,一旦侵略中国,其危害“更甚于西洋诸国”。
李鸿章之所以大力筹办海防,兴办北洋水师不遗余力,“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除了军事之外,李鸿章办的洋务还有商务,同样是为了独立自强。
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
李鸿章认为,与其听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不如中国自行仿办,既可以“权自我操”,又可以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精选】
真实的李鸿章——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不爱学习的小哲东坡耕读每每读到近代史时,沉重的苦难,屡次的战败和众多不平等条约,无不使我义愤填膺,心绪难平。
在近代中国的诸多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刻便是李鸿章。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传统的革命史范式教学中,李鸿章被国人唾骂,其"汉奸"、"卖国贼"的形象在众人心中仿佛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了。
后来,我看到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中的李鸿章形象,却和我们过去认识中的卖国者大相径庭。
爱国还是卖国?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诸种疑窦在我心中沉积良久。
直到我读到梁任公所著的《李鸿章传》,真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梁启超先生特别注重给当代人物作传,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指出:"近代的人学术事功比较伟大的,应当为他们作专传……尤其是最近的人,一经死去,盖棺定论,应有好传述其生平。
即如西太后、袁世凯、蔡锷、孙文都是清末民初极有关系的人,可惜都没有好传。
此时不作,将来更感困难。
此时作,虽不免杂点偏点,然多少尚有真实资料可凭。
此时不作,往后连这一点资料都没有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当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于九月二十七日病逝之后,梁启超便立即为他作传,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李鸿章传》,成为研究李鸿章最早的传记著作。
全书提纲挈领的概括了李鸿章一生重要的活动,分述"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等章节。
梁启超在绪论中自叹:"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分享]
李鸿章:时势所造之英雄——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本书作者梁启超(1873—1929年),是晚清戊戌维新的重要人物,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大师级的学者。
本书完成于1901年11月,即李鸿章去世不久。
本书又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是最早的李鸿章传记。
尽管李鸿章是梁启超的政敌,尽管康梁“公车上书”才六年,但是梁启超对李鸿章仍然持论公正,作出许多正确、深刻独到的评价。
“书中对李氏的批评,尚称公允,所记其时代的事迹,也很详尽,所以出版后,颇风行一时”(注1)。
本书《序例》共有六小段。
说明写作的目的,“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介绍所用的文体,“全仿西人传记文体”,“夹叙夹论”;表明取材的原由;强调公正评价的意愿。
《序例》虽然篇幅很短,但寓意很深,是一篇言简意赅的史学文章,提供了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反复研读。
作者在书中扼要叙述了李鸿章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所作所为,突出他对晚清四十年的重大影响,让读者对他的一生及中国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产生清晰的认识。
作者虽然不认同李鸿章为中国第一人的看法,但是他肯定地说,当时的统治阶级中无一人超过李鸿章。
“作史,对于伟大人物的自由意志和当时此地的环境都不可忽略或偏重偏轻”(注2),所以在第一章《绪论》中,作者反复强调评价李鸿章应有的史学态度。
在当时西方人看来,李鸿章是晚清王朝无可替代的代表人,但作者评价李鸿章只是寻常的英雄。
作者“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他发现同治光绪时期的重大事件多与李鸿章有关联,作者评价李鸿章时,没有脱离他所置身的复杂环境和动荡时代。
本书第二章《李鸿章之位置》中,作者依据他对中国历史和当时国情之认识,断言李鸿章是纯臣,是庸臣,而非权臣。
他认为中国当时近四十年政治上的失败,不能归罪于李鸿章一人。
他并非有意袒护李鸿章而为之解脱,因为随着中国专制政体的发展,自清雍正朝以来,一直是军机大臣掌握朝廷的实权;“明明是‘圣上’铸成的大错,也总要由‘臣下’承担责任”(注3)。
李鸿章评价
李鸿章评价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
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
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
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
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
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
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
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1875年6月,日军正式进驻琉球,强迫琉球改奉日本年号,停止对中国的一切臣属关系。
1877年6月,闽浙总督何璟向朝廷报告,琉球国王向中国求援。
朝廷并不以为然,下旨琉球之事着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到日本后相机妥办,琉球使臣着饬令回国,毋庸在闽等候。
1877年至1878年,日本国内政局混乱,先是西乡隆盛发起了萨摩藩的叛乱,史称"西南战争",9月24日,西乡战死。
次年,大久保利通被暗杀。
日本政府无暇在此困境中解决琉球问题,清政府也没有抓住短暂的有利机遇。
从深层次来说,他们根本就认为不值得为了这个孤悬海外的藩属,去与日本打仗。
1879年3月,日本把琉球国王尚泰掳往东京,宣布改琉球为冲绳县。
恭亲王却在奏疏中说,何如璋在日本办理琉球交涉事宜,欲假以兵力以示声威。
但从中国现在局势看,跨海远征,实觉力有不逮,故仍然只能据理辩论。
梁启超论李鸿章 历史作文
梁启超论李鸿章历史作文李鸿章,这个在晚清历史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焦点。
对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论述,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要说起李鸿章,那可真是个复杂的人物。
就拿他办洋务这件事儿来说吧,那可真是费了老劲了。
当时的中国,被列强打得晕头转向,到处是一片破败景象。
李鸿章心里着急呀,他想着得给咱国家弄点新玩意儿,不能老是这么落后挨打。
于是,他风风火火地搞起了洋务运动。
他先是建工厂,那场面,热火朝天的。
工人们从早忙到晚,机器轰隆隆地响个不停。
李鸿章天天往工厂跑,这儿瞅瞅,那儿看看,生怕出了啥岔子。
他那认真劲儿,就像是在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记得有一次,工厂里的一台重要机器出了故障,停工了。
李鸿章急得团团转,把那些外国技师找来,一个个地问,一个个地催。
他那着急的样子,脸上的汗珠子直往下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可咋办,这可咋办!”最后,问题总算是解决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还办起了新式学堂,想培养出一批懂洋文、懂技术的人才。
为了请到好老师,他不惜花重金,到处打听,到处招揽。
有一回,听说有个外国学者很有本事,李鸿章亲自写信邀请,那信写得情真意切,把自己的期望和诚意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人家被他感动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李鸿章搞洋务,可不光是建工厂、办学堂,他还组建了北洋水师。
那一艘艘军舰,威风凛凛地停在港口,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为了买这些军舰,李鸿章不知道跟朝廷磨了多少嘴皮子,费了多少心思。
可这北洋水师,后来在甲午战争中还是吃了败仗。
这事儿啊,让李鸿章备受指责。
有人说他瞎折腾,花了那么多钱,还是没保住国家。
但咱们仔细想想,这能全怪李鸿章吗?当时的清朝,腐败透顶,内部矛盾重重,就算李鸿章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力挽狂澜啊。
梁启超先生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李鸿章身处那样一个乱世,想要有所作为,却又受到种种限制。
历史人物李鸿章
历史就是一种探索,作为后来人 我们没有资格把他定性为“卖国 贼”。历史不是某个人所能左右 的,对于他的功绩我们铭记在心, 对于他的失败我们引以为戒。才 算公正。
谢谢大家!
李鸿章的个人简历
中文名:李鸿章 别名:李中堂、李 二先生或李合肥 国籍: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合肥 出生日期: 1823年2月15日 逝世日期: 1901年11月7日 职业: 直隶总督、北 洋通商大臣 代表作品: 《李文忠公全集》 主要事迹: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 运动 历史贡献: 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 立北洋水师 身后哀荣: 赠太傅、晋一等 肃毅侯、谥文忠
洋务时期贡献
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于上海 同治二年正月 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 同治四年八月 设机器局于天津 同治九年十月 筹通商日本并派员往驻 同治九年闰十二月 拟在大沽设洋式炮台 同治十年四月 挑选学生赴美国肄业 同治十一年正月 请开煤铁矿 同治十一年五月 设轮船招商局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
设水师学堂于天津 光绪六年七月 设南北洋电报 光绪六年八月 请开铁路 光绪六年十二月 设开平矿务商局 光绪七年四月
晚清重臣李鸿章
1823.2.15-1901.11.7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一提到李鸿章,大家或许会立刻想到 卖国贼吧?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 点处众多,但是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 百年不遇.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 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可怕的条约 洗不掉的污点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有30多个,其中有我们最熟 悉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国也从此失去关税 主权,国内工业备受摧残 由此看来,李鸿章似乎真的是十恶不赦,犯下了滔天 大罪。可是,我们仔细想想,是不是李鸿章不签这些条 约,这些条约就不存在了,不会被签定了呢?答案当然 是否定的。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国门,他 们只要求与中国签定条约,而不在乎是谁来代表中国签 定条约的。他们需求的是利益,没有李鸿章,难道这些 条约都可以定身到他一个人身上吗?我觉得这样是不公 平的,错不在于他,是历史的责任,不是某一个人可以 承担的,也是他们承担不起的。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_读后感_模板真实的李鸿章——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不爱学习的小哲东坡耕读每每读到近代史时,沉重的苦难,屡次的战败和众多不平等条约,无不使我义愤填膺,心绪难平。
在近代中国的诸多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刻便是李鸿章。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传统的革命史范式教学中,李鸿章被国人唾骂,其”汉奸”、”卖国贼”的形象在众人心中仿佛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了。
后来,我看到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中的李鸿章形象,却和我们过去认识中的卖国者大相径庭。
爱国还是卖国?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诸种疑窦在我心中沉积良久。
直到我读到梁任公所著的《李鸿章传》,真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梁启超先生特别注重给当代人物作传,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指出:”近代的人学术事功比较伟大的,应当为他们作专传……尤其是最近的人,一经死去,盖棺定论,应有好传述其生平。
即如西太后、袁世凯、蔡锷、孙文都是清末民初极有关系的人,可惜都没有好传。
此时不作,将来更感困难。
此时作,虽不免杂点偏点,然多少尚有真实资料可凭。
此时不作,往后连这一点资料都没有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当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于九月二十七日病逝之后,梁启超便立即为他作传,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李鸿章传》,成为研究李鸿章最早的传记著作。
全书提纲挈领的概括了李鸿章一生重要的活动,分述”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等章节。
梁启超在绪论中自叹:”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不同于中国传统传记”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李鸿章传》”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行文夹叙夹议的风格,实创始于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皆是也。
梁启超论李鸿章 历史作文
建设监理对于工程建设领域的从业者来说,监理的职责耳熟能详,简明的阐述是“三控两管一协调一履责”,这是2013版监理规范对监理的定义,也是目前建设工程领域行业管理层对监理工作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工程建设相关方关系进行协调,并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
这其中“三控”——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是监理职责的重点内容,在监理工作中占有核心位置。
每一个工程项目实施,都包含实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即“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
这三大目标的管理与控制是项目各参建方都必须实施的。
当然对于不同的参建方来说,进行这三大目标的管理与控制所采取方式和侧重点又有所区别。
监理单位受业主方委托,委派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理,是工程现场除业主方、施工方之外最重要的责任主体。
尽管监理被认为是独立的第三方,但从委托关系方面看,监理的职责其实是代表业主实施的项目管理,监理方的“三控”行为,总体上应归属于业主方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管理与控制体系。
而施工方作为项目建设最主要的责任主体之一,也同样面临项目管理三大目标控制的要求,同样需要实施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
作为不同的工程项目参建主体,监理方的“三控”与施工方的“三控”在侧重点与控制手段上有本质的区别。
1 质量控制监理方的质量控制,其实质是业主方的质量风险防范与控制行为因为业主及其委托的监理人员,并不自身组织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和材料进行工程直接投入,而是采用经济合同关系,业主将此项工作发包给更加专业的施工方(或叫承包方)。
从业主角度看,工程质量的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施工方是否投入足够的资源(人员、设备等)来保证工程质量;二是施工方是否会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从而降低工程质量;三是出现施工质量缺陷时施工方为减少损失可能会采取掩盖隐瞒的行为从而造成质量隐患或降低工程质量。
为避免出现以上质量风险,相应地,其风险防范措施对应包括:对施工方(承包方)的施工组织计划进行检查,对施工用原材料质量进行检查,对施工工序中各阶段成品或半成品进行检查,以保证最终工程产品为合格工程产品。
李鸿章传(修正)(可编辑)
李鸿章传(修正)李鸿章传梁启超目录照片页序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李鸿章之位置第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第四章兵家之李鸿章上第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第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第七章中日战事时代之李鸿章第八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上第九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下第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第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第十二章结论李鸿章总理衙门检阅北洋水师右侧为李鸿章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李鸿章与俾斯麦西方雕塑当今世界三大伟人李鸿章访美觐见维多利亚女王 sì者使鸿章而果为权臣也以视古代中国权臣专擅威福挟持人主天下侧目危及社稷而鸿章乃匪躬蹇蹇ji n 无所觊觎jìy ú斯亦可谓纯臣也矣使鸿章而果为权臣也以视近代各国权臣风行雷厉改革庶政操纵如意不避怨嫌而鸿章乃委靡因循畏首畏尾无所成就斯亦可谓庸臣也矣虽然李鸿章之所处固有与彼等绝异者试与读者燃犀列炬上下古今而一论之中国为专制政体之国天下所闻知也虽然其专制政体亦循进化之公理以渐发达至今代而始完满故权臣之权迄今而剥蚀几尽溯夫春秋战国之间鲁之三桓晋之六卿齐之陈田为千古权臣之巨魁其时纯然贵族政体大臣之于国也万取千焉千取百焉枝强伤干势所必然矣洎jì夫两汉天下为一中央集权之政体既渐发生而其基未固故外戚之祸特甚霍邓窦梁之属接踵而起炙手可热王氏因之以移汉祚指汉朝的皇位和国统是犹带贵族政治之余波焉苟非有阀阅者则不敢觊觎大权范晔后汉书论张奂皇甫规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盼则天命可移而犹鞠躬狼狈无有悔心以是归功儒术之效斯固然矣然亦贵族柄权之风未衰故非贵族者不敢有异志也斯为权臣之第一种类及董卓以后豪杰蜂起曹操乘之以窃大位以武功而为权臣者自操始此后司马懿桓温刘裕萧衍陈霸先高欢字文泰之徒皆循斯轨斯为权臣之第二种类又如秦之商鞅汉之霍光诸葛亮宋之王安石明之张居正等皆起于布衣无所凭藉而以才学结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举国听命权倾一时庶几有近世立宪国大臣之位置焉此为权臣之第三种类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侘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yú小偷斗筲dǒushāo无足比数此为权臣之第四种类以上四者中国数千年所称权臣略尽于是矣要而论之愈古代则权臣愈多愈近代则权臣愈少此其故何也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孔子鉴周末贵族之极敝思定一尊以安天下故于权门疾之滋甚立言垂教三致意焉汉兴叔孙通公孙弘之徒缘饰儒术以立主威汉武帝表六艺黜百家专弘此术以化天下天泽之辨益严而世始知以权臣为诟病尔后二千年来以此义为国民教育之中心点宋贤大扬其波基础益定凡缙绅上流束身自好者莫不兢兢焉义理既入于人心自能消其枭雄跋扈之气束缚于名教以就围范若汉之诸葛唐之汾阳及近世之曾左以至李鸿章皆受其赐者也又历代君主鉴兴亡之由讲补救之术其法日密一日故贵族柄权之迹至汉末而殆绝汉光武宋艺祖之待功臣优之厚秩解其兵柄汉高祖明太祖之待功臣摭zhí其疑似夷其家族虽用法宽忍不同而削权自固之道则一也洎乎近世天下一于郡县采地断于世袭内外彼此互相牵制而天子执长鞭以笞畜之虽复侍中十年开府千里而一诏朝下印绶夕解束手受吏无异匹夫故居要津者无所几幸惟以持盈保泰守身全名相劝勉岂必其性善于古人哉亦势使然也以此两因故桀黠xiá者有所顾忌不敢肆其志天下藉以少安焉而束身自爱之徒常有深渊薄冰之戒不欲居嫌疑之地虽有国家大事明知其利当以身任者亦不敢排群议逆上旨以当其冲谚所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者满廷人士皆守此主义焉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来渐矣逮于本朝又有特别之大原因一焉本朝以东北一部落崛起龙飞入主中夏以数十万之客族而驭数万万之主民其不能无彼我之见势使然也自滇闽粤三藩以降将开府成尾大不掉之形竭全力以克之而后威权始统于一故二百年来惟满员有权臣而汉员无权臣若鳖拜若和珅若肃顺端华之徒差足与前代权门比迹者皆满人也计历次军兴除定鼎之始不俟论外若平三藩平准噶尔平青海平回部平哈萨克布鲁特敖罕巴达克爱鸟罕平西藏廓尔喀平大小金川平苗平白莲教天理教平喀什噶尔出师十数皆用旗营以亲王贝勒或满大臣督军若夫平时内而枢府外而封疆汉人备员而已于政事无有所问如顺治康熙间之洪承畴雍正乾隆间之张廷玉虽位尊望重然实一弄臣耳自余百僚更不足道故自咸丰以前将相要职汉人从无居之者将帅间有一二则汉军旗人也及洪杨之发难也赛尚阿琦善皆以大学士为钦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远征迁延失机令敌坐大至是始知旗兵之不可用而委任汉人之机乃发于是矣故金田一役实满汉权力消长之最初关头也及曾胡诸公起于湘鄂为平江南之中坚然犹命官文以大学士领钦差大臣当时朝廷虽不得不倚重汉人然岂能遽jù推心于汉人哉曾胡以全力交欢官文每有军议奏事必推为首署遇事归功报捷之疏待官乃发其挥谦固可敬其苦心亦可怜矣试一读曾文正集自金陵克捷以后战战兢兢若芒在背以曾之学养深到犹且如是况李鸿章之自信力犹不及曾者乎吾故曰李鸿章之地位比诸汉之霍光曹操明之张居正与夫近世欧洲日本所谓立宪君主国之大臣有迥不相俟者势使然也且论李鸿章之地位更不可不明中国之官制李鸿章历任之官则大学士也北洋大臣也总理衙门大臣也商务大臣也江苏巡抚湖广两江两广直隶总督也自表面上观之亦可谓位极人臣矣虽然本朝自雍正以来政府之实权在军机大臣自同治以后督抚之权虽日盛然亦存乎其人不可一例故一国政治上之功罪军机大臣当负其责任之大半虽李鸿章之为督抚与寻常之督抚不同至若举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则李固有不任受者矣试举同治中兴以来军机大臣之有实力者如下第一文样沈挂芬时代同治初年第二李鸿藻翁同龢时代同洽末年及光绪初年第三孙毓汶徐用仪时代光绪十年至光绪廿年第四李鸿藻翁同龢时代光绪廿一年至光绪廿四年第五刚毅荣禄时代光绪廿四年至今案观此表亦可观满汉权力消长之一斑自发捻以前汉人无真执政者文文忠汲引沈文定实为汉人掌政权之嚆矢其后李文正翁师传孙徐两尚书继之虽其人之贤否不必论要之同治以后不特封疆大吏汉人居其强半即枢府之地实力亦骤增焉自戊戌八月以后形势又一变矣此中消息言之甚长以不关此书本旨不具论由此观之则李鸿章数十年来共事之人可知矣虽其人贤否才不才未便细论然要之皆非与李鸿章同心同力同见识同主义者也李鸿章所诉于俾斯麦之言其谓是耶其谓是耶而况乎军机大臣之所仰承风旨者又别有在也此吾之所以为李鸿章悲也抑吾之此论非有意袒李鸿章而为之解脱也即使李鸿章果有实权尽行其志吾知其所成就亦决无以远过于今日何也以鸿章固无学识之人也且使李鸿章而真为豪杰则凭藉彼所固有之地位亦安在不能继长增高广植势力以期实行其政策于天下彼格兰斯顿俾斯麦亦岂无阻力之当其。
名人评价李鸿章的名言
名人评价李鸿章的名言1.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就像看到一颗明珠,本可璀璨闪耀,却被抛进了泥沼。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办洋务、兴实业,可在那破败的晚清,他的见识又局限于封建体制,空有一身抱负,遭遇的是列强环伺、朝廷腐朽,实在是可悲可叹。
2. 美国人马汉说:“李鸿章是一个有着高度忍耐力的人。
”嘿,这就好比在暴风雨中的帆船船长,船都快散架了,船员还不听话,可他还得强忍着,握住那摇摇欲坠的船舵。
他在晚清外交场上,面对列强的无理要求,一忍再忍,就盼着能给大清争得一点喘息的机会。
3.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你想啊,晚清就像个病入膏肓的病人,那些大臣们大多是庸医乱开药,唯有李鸿章像是个有点真本事的郎中,虽然不能妙手回春,但还能勉强和列强比划比划。
4. 慈禧太后说:“李鸿章为国家柱石。
”在她眼里,李鸿章就像那大殿的顶梁柱,房子都快塌了,全靠这柱子撑着。
不管是打仗、赔款、外交谈判,大事小事都得找李鸿章,他在慈禧心中的分量那是相当重。
5. 有人说:“李鸿章是晚清的裱糊匠。
”这多形象啊,晚清就像一间四处漏风、摇摇欲坠的破屋子,他只能拿着些破纸烂布去糊那些漏洞,今天糊了这里,明天那里又破了,根本没法从根本上改变什么。
6. 费正清说:“最具洞察力的中国官员之一李鸿章。
”就好比在一群蒙着眼走路的人里,他算是偶尔能睁开眼看看路的。
他能察觉到西方的先进之处,在洋务运动里试图引进西方技术,这洞察力在当时的官员里是很难得的。
7. 一位西方外交官说:“李鸿章是个狡猾的外交家。
”哼,这就像在牌桌上,他拿着一手烂牌,还得和那些手握好牌的列强玩。
他只能耍些小聪明,用些狡猾的手段,争取少输一点,可别人还觉得他不老实。
8. 郭嵩焘说:“李相之功亦岂浅哉。
”郭嵩焘深知李鸿章的不容易,他知道李鸿章办的那些事就像在荆棘丛中开辟道路。
洋务运动、创办海军,哪一件不是困难重重,可李鸿章还是咬着牙做出了不少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的中国,再次面临千年未遇之大变局,重读晚清变革总设计师李鸿章,看他如何突破政治、经济、外交的困局,梁启超的文言文汪洋恣肆,雾满拦江的白话文翻译通达流畅,堪称合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却步履维艰,且不得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局。
在新一轮的历史大螺旋中。
没有了亡国灭种的紧迫感,也仍未建成一个理想完善的公民社会,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现之前,永远不会过时。
——章立凡
李鸿章其实不知道国家事务,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不知道国家与政府是怎样的关系,不知道政府与人民的权限,不知道当大臣应尽的职责。
他对西方富强的原因其实是不知道的,以为我国的政治、教化、文明、物产、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赶不上的不过是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罢了。
我们就学这些,洋务运动就完成了。
这就是现在举国异口同声的论调,而李鸿章实际上是他们三十年前的前辈他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不过让他们的丑陋更加暴露出来,终究不会成功是必然的。
李鸿章这么忠诚,有这么敏锐的洞察力,他又长时间担任重要职务,掌握大权,但成就却仅仅到了今天这个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有外交。
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
每天责备他人看不清时局,而他自己对时局就没有弄明白;每天责备他人搞派系,旧习气难以消除,而他自己的派系、旧习气跟那些人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
他不知道今天的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梁启超
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创办洋务运动他的声望达到顶点。
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
梁启超深刻地分析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失误。
指出即使没有这些失误,李鸿章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竞争。
彼时日本各国已经开化。
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而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就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
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不仅企业没有效率,更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
修补补。
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
处处受制。
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