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6.明显的区域性 .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受气候、土壤、地形地 貌等自然生态因子影响形成区域性外,还 要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形 成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如“低投入农业生态系统”与“高投入农 业生态系统”、“集约农业生态系统”与 “粗放农业生态系统”等,是根据人类的 投入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划分的。
2.净生产力高的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总生产力低于相应地带的 自然生态系统,但其净生产力却高于自然 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多数是按照人 的意愿(高产、优质、高效等)配置而来,加 上科学管理的作用,使其中优势种的可食 部分或可用部分不断发展,物质循环与能 量转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展,因而具有 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净生产量。
(1)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 1)初级生产 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等 的生产。陆地平均太阳光能利用率0.25%, 农田平均达0.6% 左右,高产农田可以达到 1.0% 以上,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作 物可达1.2%~2.4%。 2) 次级生产 主要是指畜牧业和渔业生产。 家畜可将食物中16%~29%的能量同化为化 学能,33% 用于呼吸消耗,31%~49% 随 粪便排出体外。 按饲料的数量计,鸡的转化效率最高;按饲 料的能量计,猪的转化效率最高。在水产养 殖中饲料的转化效率较陆地家畜高。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方法1确定系统的边界2确定系统主要成分及其关系并绘成能3确定系统各组分的实物流量4将各种能流换算成统一的能量单位析计算结果能量输入与输出结构分析能量输入输出强度及能量转化效率分析能流状况综合分析和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一般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动态模型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1需要大量养分投入才能维持系统养分的平衡养分输入主要来源于人工生产的无机肥3农业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来源主要是作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桔秆还田充分利用非耕地进行养分的区域性富集54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541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渔猎采集生活原始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的畜力铁器农业阶段现代的机械化集约农业阶段
《农业生态学》练习题集
《农业生态学》练习题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其核心目标是( )。
A. 提高农作物产量B.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C. 减少农药使用量D. 仅关注经济效益最大化2.下列哪项不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A. 生产者(如绿色植物)B. 消费者(如人畜、昆虫)C. 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D. 无机环境 (如光照、温度,但此选项作为干扰项,实际应属于非生物成分)3.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
A. 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B. 动物摄食植物获得的能量C.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D. 人工输入的化肥中的能量4.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主要是指( )的循环。
A. 碳、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B. 所有化学元素C. 仅指水分循环D.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5.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包括( )。
A. 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C. 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D. 降低农作物的产量6.下列哪项措施不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A. 实行轮作和间作制度B. 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C.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D. 保护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7.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存在说明了( )。
A. 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B. 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D. 生物的遗传多样性8.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B. 生态农业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C. 生态农业中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的农药和肥料D. 生态农业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9.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 )。
A. 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养分循环B. 直接为植物提供养分C. 抑制植物生长D. 增加土壤中的无机盐含量10.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包括( )。
农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生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向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1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
微生物 Microbes
环境
Environment
第一节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生态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 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
• 1749年布丰《生命律》;1803年马尔萨斯《人口论》 • 1859年达尔文发表《Origin of Species》,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 1869年德国的海克尔(E. Haekel)正式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 体与其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一节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生态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2. 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 1941年美国年轻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中能量利用的 “十分之一定律”。 1952年E. P. Odum发表了,第一次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建立了 完整的生态学。
第一节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Structure)
2、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Function)
3、 农业生态系统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 4、 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 5、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规律和方法 6、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农业建设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 生态系统(Ecosystem) 1. 生态系统的定义
l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 用形成的统一体。 2.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态系统的两大组分: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l 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air)、水、土体。 l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
三、生态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3. 生态学应用与调控静的春天》;
1971年的MAB计划
《农业生态学》word版
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系统及系统特性.生态系统及特点.农业生态系统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1)自然环境(2)人工环境(3)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提问)最小因子规律(水桶原理)、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境(4)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型、生态位(5)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 .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1)种群结构大小与密度、年龄结构与性比、出生率与死亡率、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2)种群的动态(图示)生命表与生命曲线、种群的增长型( J 型与 S 型)(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正相互作用(偏利、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r 、 K 对策)(5)种群的调节密度制约(种间牵制和种内调节)、非密度制约、 IPM3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1)群落的基本特征(2)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3)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旱生演替与水生演替)演替的发展趋势利用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4)协同进化(5)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4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活动、特殊性、威胁因素、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概述( 1 )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举例子引出概念)(2 )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2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 )农业生态景观与水平结构(图示)景观多样性、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农户庭院经济( 2 )自然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温度、水分( 3 )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图示)农业区位、杜能农业区位、生态经济区位3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1 )自然地理位置与垂直结构(图示)流域位置、地形变化(大地形和小地形)( 2 )农田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农作物间作、稻田养鱼、稻萍鱼、农田种菇等(图示)( 3 )水体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鱼的分层放养、鱼牧结构( 4 )养殖业立体模式(图示)分层立体养殖、林鱼鸭立体种养( 5 )农林立体模式(图示)农林业系统;农林业模式(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林胶茶、林药间作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举例)( 2 )食物链类型(图示、提问)捕食、腐食、寄生食物链( 3 )食物链结构类型(图示)食物链加环作用、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等)、食物链的解列、食物链结构举例5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1 )作物套作(提问)( 2 )轮作、轮养(图示、提问)( 3 )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1 )能的形态、度量、来源(提问:地球上能量主要来源于哪里)(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热力学第二定律( 4 )普里斯津的耗散结构理论2 .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初级生产的能量平衡(图示)( 2 )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地球表面的分布、我国状况、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3 )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2 )次级生产的作用( 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4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4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1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提问)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包括工业和生物辅助能)( 2 )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转化效率5 .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1 )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图示)( 2 )生态效率与生态金字塔(图示、提问)6 .能量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类型( 1 )生态系统类型( 2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 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举上面的例子引出概念)( 2 )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1 )水贮量及分布(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 2 )水循环过程:文字加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文字加图示)输入项: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输出项:蒸发蒸腾、渗漏、排水( 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问:目前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水资源短缺(文字加图示)水污染(文字加图示)( 5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提问:修建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过度开采地下水( 6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扩大土壤水分库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先提问);减少水体污染;加强水资源的跨流域管理3 .碳循环( 1 )碳的贮存库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水圈(提问)( 2 )碳循环过程不同层次水平上(图示)( 3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提问)( 4 )温室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4 .氮循环( 1 )氮的贮存库大气圈、岩石圈(很少参与循环)( 2 )氮循环过程(图示、提问)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等(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亚硝酸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氮素利用效率低(提问)( 4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调控合理施肥、灌溉、水土保持5 .磷循环( 1 )磷的贮存库岩石土壤圈:主要是地壳( 2 )磷循环过程(图示、提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提问)输入:施肥、作物残体、大气沉降、灌溉输出:作物收获、土壤流失及侵蚀、渗漏( 4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磷矿开采、施肥、水土流失6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1 )养分循环特点( 2 )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平衡(提问)( 4 )农田养分循环的调节7 .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有毒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浓缩( 2 )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其防治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饲料添加剂污染等第六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资源( 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 .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1 )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2 )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3 .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农业的社会效益农业就业与人口城市化、食物营养、农产品代用品、农业收成与社会稳定( 2 )农业经济效益收入递减规律、资源相互替代效益( 3 )农业的生态效益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的原因与控制( 4 )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例子引出)( 1 )自然信息流(提问)( 2 )人工信息流( 3 )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的区别( 4 )信息的量度(提问)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1 )资金流的基本构成( 2 )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提问)耦联关系、单独的资金流、单独的能物流关系( 3 )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问题成本外摊、收益外泄( 4 )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讨论)( 5 )高斯( Coase )理论 : 产权的确定3 .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核算( 1 )资源定价( 2 )资源分类( 3 )资源定价的方法( 4 )资产评价实例4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1 )基本特点中心式和非中心式调控( 2 )自然调控: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3 )人工直接调控( 4 )社会间接调控第八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提问)(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2 .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1)历史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 2 )发展思潮农业现代化思潮、绿色革命思潮、自然农业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内容( 2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3 )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SARD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1)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2)生产与管理支持系统(3)经济与市场支持系统(4)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5)政策与法律支持系统(6)文化与伦理支持系统5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2)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与方法(3)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1)关键技术体系(2)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第九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1 )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 2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2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 3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 4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3 .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1 )不同区域的典型,模式( 2 )模式的适用性及变化规律以沼气和基塘系统为例( 3 )环境梯度对农业模式的制约气候土壤梯度、流域地形梯度、人口密度梯度、城乡经济梯度( 4 )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的转变4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1)特点(2)技术体系(3)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5 .中国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1)组织管理体制(2)政策法规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农业生态学原理
农业生态学原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第一章1、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的调节控制规律,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化: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赫尔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4、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环境组分包括辐射、水体、气体、土体。
5、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性质可分为陆地、淡水、海洋生态系统。
根据受人类干扰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环境组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7、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答: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是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多了人工环境组分。
3、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弱。
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的精生产力比较高。
6、农业生态系统既服从自然生态规律,又服社会经济规律。
7、农业生态系统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
(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稳定机制、开放程度、服从规律、系统运行目标)。
第二章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因素的营养元素。
2、耐性定律(谢福尔):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当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性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去。
3、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由生物个体组成的,它是具有可与个体相类比的特征。
4、种群内个体空间分布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嵌式分布。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
现代生态学时期
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生态学 的研究层次已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到 整个生物圈。
研究手段的更新:自计电子仪、同位素示踪、 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 (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研究范围的拓展: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 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
生态学
生物
环境
生态学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C以前)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C至19C末)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C初至20C50S) 现代生态学时期(20C60年代至今)
萌芽时期
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 系的朴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866年E·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
》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及其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
础的植物分布学》(后改成《植物生态学》); 1898年Schimper出版的《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
公元前1200年《尔雅》:草木两章; 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专门论及沼
泽植物带状分布与水份条件的生态关系; 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 6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建立时期
提出了生态学的定义和许多定律、法则;生 态学专著问世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 农业生产中化学生态学的应用 传统与新型营养资源的开发应用 农业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模式构建 节水、覆盖与免耕技术生态效应研究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生态学与生态问题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1866年德国的生物学家E。
赫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提出的。
生态学的英文名词起源于两个希腊字:Oikos(家庭、住所)和Logos(学科)。
字面上指研究生物体及其生活的地方的学科,即“生境的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颇多:“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生物与环境既包括光、热、水气、各种元素等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现今,多数人将生态学理解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生物的环境既包括光、热、水、气、各种元素等非生物环境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这个词的词头与经济学(Economics)中的eco-是同一词根,所谓“家庭、住所”本意带有管理家庭、管理住所经济的意思,因此,可以认为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具有一些共同之处。
生态学从发展初期到现在,都与人类的实践关系密切,所以生物的环境包括利用自然、发行自然的各种生产实践关系。
基于此,也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有关生物的经济管理的科学。
生态学虽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只因为近年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生态学才开始受到更多重视。
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文明与支持这个文明的自然系统之间不协调,以致出现了不能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文明标准不断提高,人类在物质上的追求越来越多,当某些需示超越了自然系统可能支付能力的时候,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激化了。
自然系统是由土地、岩石、气候、河流和众多的生物所构成的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极其复杂的系统。
不同地区的自然系统在正常运转条件下,所能提供的每种物质或能量都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与过去相比,当今经济发展、人类文明和物质追求在种类上和数量上空前高涨,而自然系统所能提供的资源却不能总是随之增长,当二者的不协调明显增大时,人类就感受到环境的威胁。
人类对某种资源消耗过多会导致可提供数量的减少,某一成分的改变,通过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会出现连锁反应。
生态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生态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学正是为了研究和保护环境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农业生态学强调自然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它强调生物、环境、人的互动关系,并探讨如何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小气候的调节。
农业生态学强调树木、草地等植被的保护。
它们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对气候和小环境产生调节作用。
2. 土地的保育。
农业生态学强调保护土壤和水源,以免农业活动的不当管理导致生态的破坏。
3. 生物管控。
农业生态学强调强化生态学原理,通过改善农田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保证农作物不受害虫和病虫害的影响。
二、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是生态与城市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领域。
城市是人类最主要的居住和工作场所,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涉及了城市居民的各个方面生活,如:饮食、文化、娱乐等。
保护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城市生态学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绿化建设。
城市生态学强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增加植被覆盖率,这样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害气体和排放二氧化碳。
2. 景观设计。
城市生态学强调对于城市建设中采用地道的设计元素,以减轻城市环境的恶化,同时也为城市生活带来更多的美感。
3. 垃圾分类。
城市生态学强调对市民的垃圾分类管理,以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三、水生态学水生态学是研究水生环境与水生生物以及人类社会联系的一门学科。
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全球气候变暖,水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要,人类也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环境,并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水生态学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治理。
水生态学强调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水质安全。
农业生态学
1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有意识地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系统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农业问题,逐步得到深入和发展,因此,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农业生态学。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
竞争:生物种群的竞争通常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
发生在两个或更多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间竞争;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内竞争。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也可以用来指明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生态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顶级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意义,有的还可作为地方性特征种来对待。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农业生态学.pdf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生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向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农业生态学》课件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负 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农业生态系统的全球视野与国际合作
3
营养结构
包括食物链、生物量金字塔、能量流动等。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包括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能量流动
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能量转化过程。
土壤保持与改良
保持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农作物和野生生物的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我调节能力
01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内部平衡。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提高抗逆性和产量,同时促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农业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 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土壤、水、气候等要素 的可持续维护,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供 给。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
农业生态学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农业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现状
现代农业生态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环境科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相互 渗透,为解决全球性的农业和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3)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1. 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调控与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多个领域。
2. 内涵:-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农业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生物要素,如农作物、畜禽、渔业等,还包括非生物要素,如土壤、气候、水、肥料等。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稳定和生态平衡。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农业阶段:- 特点:以人力和畜力为主,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 代表性技术:轮作、休耕、有机肥料使用等。
2. 现代农业阶段:- 特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追求产量最大化。
- 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 可持续农业阶段:- 特点: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
三、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 观察法:- 实地调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直接观察。
- 长期定位观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跟踪。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处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 模拟实验:在受控条件下,模拟农业生态过程,探讨其内在规律。
3. 数学模型法:- 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 应用: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4. 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获取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信息。
- GIS: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
- GPS:定位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位置。
5. 系统分析法:- 系统理论: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 系统工程:设计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其整体功能。
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种群: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动态和遗传多样性。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一、农业生态学1.含义: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调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内容:组分包括生物组分(农作物)和环境组分(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与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不同生产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地域分布特点、水平及垂直上的结构配置)、时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营养结构(食物营养关系、食物链);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流动、转化途径和利用的效率及信息传导的价值转移的途径和规律等内容);生产力(初级和次级生产力);人工调控与优化;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二、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与功能、稳定机制、生产力特点、开放程度、能量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服从的规律、运行的目标。
三、种群1.概念: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其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物的总称。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生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
2.特征:空间分布(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数量特征(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年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老型,和性别结构、种群的迁入和迁出)遗传特征(在繁殖过程中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变作用选择更适应环境的)邻接效应(固着生长的生物不能以扩散的方式逃离竞争,竞争中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的过程交自疏或-3/2斜率)3.种群增长的特点,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见环境生态学48-62)四、群落1.生物群落的结构理论和应用(见环境生态学71-74)2.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农业生态学的定义是以下哪一个?a) 研究农业系统及其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b) 研究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科学。
c) 研究农业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的科学。
d) 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的科学。
答案:a) 研究农业系统及其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2.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土壤养分管理和农业废物处理b) 农田水利和排水系统c) 农作物种植和栽培技术d) 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与重建答案:a) 土壤养分管理和农业废物处理b) 农田水利和排水系统d) 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与重建3. 下面哪个是农业生态学的核心原理?a) 农田的持续耕作b) 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 高产、高效、高质、高效益d)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答案:d)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4.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哪些?a) 实地调研和观察b)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c) 实验室实验和控制实验d) 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答案:a) 实地调研和观察b)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c) 实验室实验和控制实验二、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支撑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其目标是不破坏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2. 农业生态学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态学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例如,通过改善灌溉系统、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
此外,农业生态学还研究如何减少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如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等。
三、论述题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群落。
2.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
3.初级生产力:是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4.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生境的对策。
5.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6.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同期时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7.初级生产力: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8.能效率: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基理的学科。
10.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称为次级生产。
1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浸入出现群落与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12.系统: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3.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14.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有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15.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生产工艺系统。
16.肥力结构:是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比例。
17.立体种养技术:是利用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是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18.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环境系统,便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中生态过程和生态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建立可持续性农业系统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以下是对一些农业生态学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互相依赖,以实现农业产品的生产。
2. 农田生物多样性:农田生物多样性是指农田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生物的多样性程度。
保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作物的生产力。
3.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基于生态原则,通过最小化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来生产健康的食品。
有机农业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系统。
4. 农田底物:农田底物是指在农田中添加的有机材料,如秸秆、肥料和堆肥,用于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农田的水分保持能力。
5. 农田水管理:农田水管理是对农田中的水分进行管理和利用,以提供适量的水分供应,同时避免土壤水分过量或不足。
有效的农田水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6.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用于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对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小。
7. 农田益虫:农田益虫是指对农作物有益的昆虫,如蜜蜂、蝴蝶和瓢虫。
保护农田益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授粉和控制害虫的能力。
8. 农田轮作:农田轮作是在农田中不同季度或不同年份种植不同作物的方法。
农田轮作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
9. 气候适应农业:气候适应农业是针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而采取的农业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农田的抗旱和抗灾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0. 水稻-鱼塘农业:水稻-鱼塘农业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系统。
水稻提供养分和防止水中有害物质的积累,鱼类则起到控制藻类和杂草的作用。
农业生态学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学
4
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 有的物种,这样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 动强度和生产力。这是由于交错区环境条件复杂,能为不同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 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片状,镶嵌),垂直结构(海拔高度,群落内部垂直分层) 时间结构:许多环境因子(光、温度、水分等)具有明显的节律变化,受这些因子的影响, 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群落的动态特征之一) 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 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序的发展变化。 原初演替:是指生物在从未被生物定居过的裸地上定居而开始的演替。 水生演替:在水生或湿生环境下发生的原初演替。 旱生演替:在裸岩或旱生环境下发生的原初演替。 次生演替: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原有的植被受到人类或自然力(如火、暴风、水 灾)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 演替系列群落:在一个演替系列中所包含的各个群落。 先锋群落:在一个地点最早出现的群落。 顶级群落: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 协同进化:在种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到形成和加强的过 程。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衣食住行的来源,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间接价值(能量 固定,调节气候,稳定水文,保护土壤,贮存必需营养元素,维持进化过程,环境净化过滤 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作用:食品原料功能,生态环境功能,文化功能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加强农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开展 生态农业建设、控制环境污染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迁地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圃、 野生植物引种栽培、野生动物驯养、人工繁殖与放养、人工生态库建设、异地放养、离体人 工保存动物精液)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1.系统性:农业生态学关注的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完整过程,从农田、作物、农民、天气到土壤、水源等环境要素都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一整套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农业生产系统。
2.综合性:农业生态学研究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包括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统计学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3.实用性:农业生态学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学科,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可以提供农业生产的科学指导和决策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4.生态平衡: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状态。
通过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机制,保持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5.适应性:农业生态学强调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研究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适应性要求,可以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6.可持续性:农业生态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来保护和改善环境,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案。
7.社会经济性:农业生态学研究不仅仅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要素,还强调农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
总之,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探讨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如何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效益。
它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生态平衡、适应性、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性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背景从哥本哈根到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工业文明创造了一个物质丰盛的时代,也给人类带来了愈来愈发沉重的生态压力,使得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越来越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就国内而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从国际上看,2009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今年4月举行的德国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世界各国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这样的形势下,2010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召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个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北京大学和贵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招商银行协办的盛会,致力于为各方搭建一个技术交流、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开放平台,表明生态文明正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和越来越多的层面,引发了愈加强烈的共鸣,表明绿色发展正在从国与国的合作走向地方的自觉行动,从学术理论走向民间的自觉实践。
会间,与会嘉宾围绕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突出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探讨绿色就业、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提供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也在丹麦哥本哈根、德国波恩和中国贵阳之间,串联起一条绿色发展的理性链从爽爽的贵阳到崛起中的“生态城”生态文明描绘出了一幅令人遐想的绿色愿景。
如何将愿景变为现实?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主题,由去年的“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共同的责任”转变为“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行动”二字道尽其中真谛。
正如大会成果--《2010贵阳共识》所说,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要从当前的事情做起,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立即把凝聚的共识落实到行动上,让生态文明走进楼宇、走进社区、走进车间、走进田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脑海,不仅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而且要作为一种行动指南,作为一种道德标准,把科学的绿色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转变为实际行动。
”措施贵阳荣登"2011中国十大魅力城市"榜首\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中国6省实施林业项目贵州毕节地区将建成川滇黔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坚定信心打好基础持之以恒推进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先后出台了支持花卉、中药材、畜牧业、茶产业、马铃薯、精品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制定了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因地制宜,狠抓落实,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典型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亮点。
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凡是看准的产业,就要坚持不懈、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好,县乡党政领导、分管领导和业务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二是要做大总量,坚持蔬菜发展到2000万亩,茶叶、中药材各发展到500万亩,干鲜果发展到1000万亩,马铃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花卉发展到50至100万亩,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0%的长远目标不动摇,做大基地规模。
综合运用税收、信贷、财政、土地等手段,大力扶持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做大企业规模。
明确特色优势产业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目标,做大产值规模。
三是要提高质量,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加强农业标准示范区建设,打造“生态、安全、健康”的贵州特色优势农产品形象。
四是要开拓市场,要由过去只重视抓生产,转变到既重视抓生产,更重视抓市场、抓销售、抓流通上来,加强批发市场等有形市场和信息服务网络等无形市场建设,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搞活农产品流通。
五是要搞好服务,稳定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深入推进“三百工程”,加强农业技术服务。
加强农经网、农业综合信息网等涉农网站建设,加强信息服务。
积极构建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保险,降低自然性、生产性风险。
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解决基础设施制约问题。
十一五":为了碧水蓝天——生态环保五年间十一五":是贵州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十一五":贵阳打造避暑旅游品牌挖掘既有旅游资源潜力、发掘新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是"十一五"贵阳旅游业努力的方向。
2005年以来,贵阳完善了原有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改造、建设了通往香纸沟、百花湖、花溪高坡等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重点开发了南江峡谷、野生动物园、保利国际温泉、开阳十里画廊等一批新的旅游景区。
截至目前,贵阳已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各1个;国家4A级旅游区6个,国家3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超过20个。
此外,贵阳还大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了一批乡村旅游景区。
"十二五"公路将投2764亿提前3年县县通高速贵州西部聚集"风力"加速形成高原"风谷"地处云贵高原山谷间的西凉山和马摆大山两座风电场即将于年底开工建设,云贵高原“风谷”能源基地正在加速形成。
贵州西部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境内的韭菜坪,海拔2900米,是贵州境内的最高点。
毗邻赫章的威宁县,有闻名遐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高原湿地“草海”。
如今,“韭菜坪”、“草海”不仅是吸引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还因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成为贵州“风谷”。
地处毕节地区装机约10万千瓦的西凉山、马摆大山风电项目可研报告已通过评审,将于年底开工建设。
贵阳将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日前编制完成的《贵阳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显示,明年起,贵阳将逐步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
到2020年,贵阳将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
目前贵阳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收集为混合收集模式,采用"源头--垃圾转运站--垃圾填埋场"的收运体系,进入回收系统的比例占垃圾总量的8%,大量可回收垃圾未经分类直接进入垃圾收运环节。
《规划》指出,新建、改建的居住(小)区或其他建设用地,必须同步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
在城市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停车场的出入口附近等区域,设置具有垃圾分类标识的废物箱。
此外,在金阳新区及其他人流量较大的商务、文化、体育中心及大型居住区,逐步开展真空管道垃圾收集试点。
《规划》显示,至2015年,贵阳将重点解决环境卫生设施和设备不足问题,加快环卫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垃圾分类与垃圾回收利用相结合的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
至2020年,贵阳将建立健全城市垃圾收运处理处置体系,加快生活垃圾向焚烧、堆肥、填埋多种处理方式的转变;运用分类收集、压缩式收运、垃圾回收利用、多种垃圾处理方式相结合的手段,逐步建立起现代化城市环境卫生体系。
贵州五年淘汰2864万吨落后产能“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坚持在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着力实施污染减排,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贵州加大对冶金、电力、建材、焦炭、化工、造纸、食品等行业中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力度,先后淘汰了2864万吨落后产能和155.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全省共对1351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任务,对105家企业下达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
同时,贵州大力开展重点区域污染治理,探索重点流域环境保护新机制,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工作不断加强,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
全国专家学者齐聚贵州荔波研讨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 "全国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研讨大会"在贵州省"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县召开。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以及国家林业、环保等部门负责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台湾等地的6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在促进生物圈保护区保护框架下,共同研讨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据估算,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年均增长率为20%-30%,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生态旅游得到迅速发展。
如何更好地处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当地居民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成了与会专家学者们关心的话题。
荔波是贵州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6月荣列"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还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国际旅游王牌目的地"等称号。
多年实践证明,保护区的封闭式管理已不能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生态旅游正契合了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最佳结合点,成为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自2007年东南亚地区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会议在荔波成功举办以来,荔波县在《荔波共识》的倡导下,积极探索"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大力开展以自然观光和乡村体验为主的生态旅游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
贵州十大生态工程巩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贵阳1月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的贵州省,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十大工程,“十二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45%以上,巩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
尽管喀斯特地区生态比较脆弱,但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持续不断的生态建设可以实现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好转。
记者从正在召开的贵州省“两会”上了解到,贵州省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防护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区保护与恢复工程、森林抚育工程、林业绿色产业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等十大工程,促进生态建设。
贵州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为长江、珠江流域增加森林面积1502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近6个百分点。
对78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新增治理石漠化面积1.6万平方公里。
森林面积增加使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的喀斯特山区和石漠化地区土壤流失得到控制,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贵州省还将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营造林面积350万亩。
突出抓好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中心城市环境管理,控制重点污染源。
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45%,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保护赤水河牵手世界自然基金会云贵川建立合作机制贵州省环保厅与世界自然基金会(2011—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日前在贵阳正式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