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区共治 探索志愿服务
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实践总结
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实践总结引言: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是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的一种理念和行动方式。
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旨在建立一个安全、和谐、互助的社区环境。
在实践中,我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项目,本文将从自身经验出发,总结并分享这些实践项目的成效与探索。
主体:1. 社区共建: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在社区共建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的是通过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社区管理和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等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首先,我们努力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修建道路、扩建公园、建设游乐设施等方式,提高了社区的整体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其次,我们推行了规范的社区管理制度。
建立了社区物业管理和居民自治委员会,加强了社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同时也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最后,我们积极鼓励居民的参与和贡献。
通过组织社区志愿者活动、开展社区培训课程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发挥自身专长和技能的机会。
2. 社区共治: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社区共治的核心是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助、支持和合作。
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加强社区共治:首先,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
通过定期召开居民大会、成立社区矛盾化解小组等方式,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居民的问题和困难。
其次,注重培养社区共治的意识。
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互助小组等方式,加强了居民之间的合作和共同体意识,提高了居民的自治能力和社区的治理水平。
最后,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安全管理。
成立社区巡逻队、开展安全知识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有效减少了社区的安全风险。
3. 社区共享:构建共享共赢的社区文化社区共享的目标是让每个居民都能共享社区资源、公共服务和文化活动,建立一个共享共赢的社区文化。
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推动社区共享:首先,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计划6篇
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计划6篇第1篇示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计划一、前言社区是每个人生活的地方,社区的和谐与安定关系着每个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志愿服务既是社区居民义务参与社区管理的途径,也是社区管理者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加强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特制定了本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本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计划的工作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社区氛围。
三、工作内容1. 组织志愿服务宣传通过社区广播、户外宣传栏、社区广场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居民踊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 招募志愿者开展招募志愿者活动,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等渠道,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培训活动,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3. 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环境卫生整治、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安全巡逻等,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4. 定期评估建立志愿服务工作评估机制,定期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以保证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工作方法1. 积极宣传利用社区广播、社区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居民参与志愿服务。
2. 善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等组织的作用,组织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善用社区资源,引导社区居民踊跃参与。
3. 注重培训开展志愿服务培训课程,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4. 定期沟通与社区居民代表、志愿者等多方进行定期沟通,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功能。
作为参与社区治理的一种方式,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志愿服务不仅可以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互补,增进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还可以提高社区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
然而,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实际工作中,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行政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协调不足,社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因此,对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社区治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推动社区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动社区治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的问题1.志愿者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参与、无偿服务、为社区贡献的行为,志愿者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治理效果。
然而,目前志愿者群体中存在着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部分志愿者缺乏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导致志愿服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行政与志愿服务协调不足在社区治理中,行政部门和志愿服务机构是两个重要的参与主体,二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关系直接影响着社区治理的效果。
然而,目前行政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协调不足,行政部门对志愿服务的支持不足,志愿服务机构与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不畅,导致社区治理工作存在滞后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3.社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治理的核心是社区管理,而社区管理的核心是社区管理机制。
当前,在社区治理中存在着社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社区管理的责权利不清晰、决策和执行不到位、绩效考核不规范等,导致社区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社区自治、志愿者等新模式之研究
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社区自治、志愿者等新模式之研究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社区自治、志愿者等新模式之研究社区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区治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缺乏长效机制,治理难度大等。
因此,如何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一、社区自治社区自治是指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和治理社区,而非从上层机关指挥。
社区自治模式将权力下放给居民,让他们自行协商决策,可大大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在社区自治模式下,重要决策需要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由代表进行普遍协商,使得最终决策更贴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在自治模式下,社区事务由居民自行组织,责任由社区居民来承担,而不是由上级政府来管理。
自治模式可以使社区治理更灵活,更贴近居民实际需要,更容易获得居民认可。
二、志愿者社区志愿者是指居民自愿参加社区活动或承担社区工作的人员。
社区志愿者除了可以提供工作力量外,还可以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区情况,更好地参与社区决策。
社区志愿者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当社区需要有人负责一些日常事务时,基本上可以找到志愿者代替,减轻政府工作负担,也使社区居民能够参与社区建设中。
三、新模式基于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治理需要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变化。
以下是一些新的社区治理模式:1.社区智慧大数据管理模式。
通过收集社区居民的信息,分析大数据,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贴近他们的服务和政策,增强居民的参与度。
2.社区共同体管理模式。
通过共同利益的分享,建立居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社区居民的互助和分享。
3.社区共建共享治理模式。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以共建、共享、共治方式治理社区,让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社区建设的有效性和效率。
总之,社区治理需要不断创新,积极推进自治、志愿服务、利益共同体、智慧数据、共建共享等多种手段,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扩大参与范围和数量,真正落实“社区是个大家庭”的理念,让社区发展更好更快。
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情况汇报摘要本文旨在汇报我社区在近期所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情况。
社区以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为目标,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丰富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细化了各类、各层级、各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我社区共有志愿者239人,包括退休老师、大学生、社区居民等,建立了完善的志愿者管理体系。
同时,积极开展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工作,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志愿者教师作为先锋队员,担任志愿服务队长。
志愿者通过招募、宣传、报名等多种方式参与活动,以最大化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2. 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多彩本社区围绕“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
主要包括:2.1. 健康教育宣传这是社区长期以来一项重要的志愿服务项目。
我们通过在社区报名、微信群传播等宣传途径,推广科学健康知识,并邀请专业医生来社区做相关讲座。
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多次医疗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
2.2. 社区环境维护服务我们的志愿者每月会进行义务清扫、绿化、维修与整治等工作,确保社区环境优美,并使社区居民拥有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
2.3. 假期活动策划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假期,我们会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相应的活动,如文艺表演、知识竞赛、拼图等等,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欢乐、有趣、丰富的假期生活。
2.4. 关爱留守儿童面对留守儿童的困境,我们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组织志愿者进行走访、探访、心理疏导,同时开展少儿绘画等活动,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关注和照顾。
3. 志愿服务质量提升在志愿者管理、活动组织、志愿服务质量等方面,我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
加大了对志愿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和服务水平;统计志愿者参与项目的时间和数量,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进行表扬和奖励。
同时,我们也积极获取社区居民的反馈,从改进服务品质、完善服务机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发展
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发展社区是一个由居民组成的小型社会单位,社区的发展依赖于居民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共同努力。
为了促进社区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建立一个有效的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以促进社区的发展。
一、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意义及目标社区志愿者服务是指居民自愿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的行为。
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参与社区建设、解决居民的问题和需求。
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过志愿者服务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加居民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其次,志愿者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提供各种服务,如老年人看护、儿童托管和社区环境整治等。
最重要的是,志愿者服务可以培养社区居民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二、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步骤1. 制定志愿者管理制度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的第一步是制定志愿者管理制度。
制度应明确志愿者的参与条件、权利和义务,志愿者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层级,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流程。
同时,制度还应规定志愿者的培训和奖励机制,以激励志愿者的参与和贡献。
2. 招募和培训志愿者社区应积极招募志愿者,并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志愿者的分类和分组。
志愿者的招募可以通过社区内的宣传,志愿者组织和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
招募到的志愿者应进行相关培训,包括社区服务意识的培养、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等。
培训可以通过专业机构的支持和社区内部的培训班等方式进行。
3. 分配任务和管理志愿者志愿者服务体系需要将志愿者的能力和兴趣与社区的需求进行匹配,合理分配志愿者的任务和工作。
同时,需要建立志愿者的管理机制,负责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估。
这样可以确保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4. 建立志愿者服务数据库建立志愿者服务数据库是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库可以记录志愿者的信息、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地点、服务对象的需求等。
志愿服务与社区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志愿服务与社区建设的发展与创新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社区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社区建设也日趋重要。
为了促进社区建设,发展志愿服务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分析志愿服务与社区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一、志愿服务的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例行性、非例行性、新型、特殊和国际间的志愿服务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学校、组织和各个层次的志愿者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我国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三支柱。
志愿服务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
首先政策方面,国家积极提出重视志愿服务的目标,如通过中央财政的投入、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建立服务体系等方式,大力支持和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
其次在社会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使社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等逐渐成为重要的志愿服务组织,同时大量的年轻志愿者也不断涌现。
二、社区建设的创新社区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社区建设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化管理社区化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管理模式上看,社区化管理就是将社区列为城市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赋予其相对自治和管理的权力。
通过建立健全的基层自我管理体系,让社区民众能更好地参与和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提供居民生活服务为核心,通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网点以及线上平台,让居民能够享受到更高效、便捷的服务,促进社区管理的科学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3)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和推广社区文化建设,培养居民文化素质,提高居民文化品位,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大众精神文明的共同提高。
三、志愿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创新志愿服务在社区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志愿者服务社区管理。
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
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发布时间:2022-12-28T01:15:43.618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7期作者:蒋雪可[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蒋雪可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党校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是构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是居民参与自治最便捷的途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可有效预防化解社会冲突与矛盾,是社区民众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的实践场所。
本文针对重庆观音桥街道下辖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志愿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不匹配、志愿服务能力有限、志愿者存在质和量的短缺,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性滞后等。
从强化志愿服务社会认同、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志愿服务供给模式、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加快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等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路径,以期更好地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功能和作用,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构建和谐社区发挥作用。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治理一、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现状分析观音桥街道坐落于重庆嘉陵江北岸,辖区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5万余人),下辖22个社区,是江北区的商贸、商住、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辖区驻有30余家中央市级机关、众多医疗机构、文化站、养老服务站、群团服务站一应俱全,志愿服务较为发达,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据此本文根据走访调研情况进行分析。
重庆观音桥街道下辖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从性别结构上看,志愿者以女性为主,男性相对较少。
社区共建共治工作感想
在我国,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名社区居民,我有幸参与了社区共建共治工作,深感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对社区共建共治工作的几点感想。
首先,社区共建共治工作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
在社区共建共治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使社区成为居民温馨的家园。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社区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其次,社区共建共治工作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在共建共治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化解邻里矛盾,增进居民之间的友谊,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活动,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帮助得到了加强,社区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这种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了安居乐业的保障。
再次,社区共建共治工作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
在共建共治过程中,我们注重开展文明礼仪、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为社区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居民的文明素质的提高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社区共建共治工作促进了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共建共治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健身活动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社区共建共治工作有助于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在共建共治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创新社区治理手段,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如智慧社区建设等,提高了社区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这种创新精神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社区共建共治工作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志愿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大有作为
志愿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大有作为
作者:张翼
来源:《雷锋》2019年第12期
志愿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是志愿服务有助于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或团队,有利于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二是志愿服务有助于优化政府治理体系。
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在政府公共服务难以覆盖、市场失灵的领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的特殊优势,广泛动员社会资源,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成为优化政府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補充力量。
三是志愿服务有助于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人们每一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在实践中感知、领悟核心价值观。
四是志愿服务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社区书记志愿服务经验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我是一名基层社区书记,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志愿服务经验。
自担任社区书记以来,我深感责任重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志愿服务经验。
一、强化思想认识,提高志愿服务意识作为一名社区书记,首先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始终认为,志愿服务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学习志愿服务精神,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意识。
1. 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志愿服务培训、观看志愿服务宣传片等形式,让全体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
2. 营造良好氛围。
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我们要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创新服务形式,提供更加贴心、实用的志愿服务。
1. 开展便民服务。
针对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我们开展免费理发、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便民活动,让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便利。
2. 丰富文化生活。
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如广场舞、太极拳、书画展等,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邻里感情。
3. 关注弱势群体。
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我们开展定期走访、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1. 成立志愿服务团队。
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成立多个志愿服务团队,如环保队、敬老队、文体队等,明确各团队职责,确保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
2. 建立志愿服务制度。
制定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明确志愿服务的时间、地点、内容、要求等,确保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3. 加强培训与考核。
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共建美好社区,志愿服务助力
共建美好社区,志愿服务助力共建美好社区,志愿服务助力在现代社会,社区是人们生活、工作和交往的重要场所,构筑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基础。
而共建美好社区,则是每个社区的共同愿望,人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和社区的共同合作,在社区中为改善环境、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弘扬文明风尚做出贡献。
志愿服务则是共建美好社区的重要环节,通过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服务,可以极大地促进社区建设,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一、志愿者的重要性志愿者是参与共建美好社区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知识等资源来帮助他人,为社区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
志愿者具有无私奉献、愿意付出、关心身边、有爱心和有责任感等优秀品质,在走出个人自我、服务集体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出很多积极正向的品格和自信心。
志愿者的参与,既可以创造美好社区环境,又可以帮助困难群体,促进社区的协同发展。
二、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志愿服务具有多种形式和内容,包括社区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公益慈善、社区治理、教育培训等多方面。
志愿服务可以让公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发展中,促进社区各项工作顺利发展。
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志愿者可以为社区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在推广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环境保护方面,志愿者可以参与社区清洁、养护和绿化工作,营造出宜居、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公益慈善方面,志愿者可以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群体,发起多种志愿活动,为他们带去关心和关爱,传递社区温暖情。
三、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志愿服务在共建美好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促进社区各方面的发展,还能够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首先,志愿服务可以培养社区居民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团体意识。
其次,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文化氛围。
最后,志愿服务可以为社区和居民带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收益,促进社区健康、安全、和谐的发展。
推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 治理、提升治理效能经验材料
推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治理效能经验材料摘要:一、背景概述二、推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举措1.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2.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3.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三、提升治理效能的经验与启示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2.加强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3.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四、未来展望与建议正文:一、背景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提升治理效能,许多地区开始探索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
山海关区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通过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等措施,不断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二、推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举措1.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山海关区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构建起一支多元化、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
区级层面成立志愿者联合会,镇(街)成立分会,村(居)成立志愿服务队,形成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的志愿服务体系。
同时,广泛吸纳党员干部、青年团员、社会组织、热心市民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山海关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民生实事、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
如“邻里守望相助”、“环保卫士”、“传统文化传承”等,这些项目既彰显了地区特色,又提升了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山海关区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发展。
制定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激励等政策措施,确保志愿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同时,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志愿服务交流会等活动,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提升治理效能的经验与启示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山海关区在推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将志愿服务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形成“党建+”模式,有力推动了治理效能的提升。
志愿服务进社区方案
志愿服务进社区方案第1篇志愿服务进社区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功能和地位日益凸显。
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深入发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定位1. 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 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稳定;3. 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提升志愿服务质量;4.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等工作;2. 设立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事务;3. 成立志愿服务团队,吸纳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
四、主要内容1. 开展政策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志愿服务政策法规,提高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识;2. 推进社区服务:围绕居民需求,开展家政、医疗、教育、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3. 举办文化活动:组织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体育比赛等,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4. 实施关爱行动:关注社区弱势群体,开展助老、助残、助学等活动,传递社会关爱;5. 开展环境整治: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提升社区环境品质;6. 促进社区自治: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
五、实施步骤1. 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依据;2. 制定计划: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制定具体可行的志愿服务活动计划;3. 招募志愿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广泛招募志愿者;4. 培训指导: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5. 组织实施:按照计划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 监督评估: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活动效果;7. 总结反馈:定期总结志愿服务工作,及时调整优化活动方案。
六、保障措施1. 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有力保障;2. 资金保障: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经费;3. 人才支持: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4. 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营造良好社会氛围;5. 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志愿者激励制度,提高志愿者积极性。
志愿者社区治理工作总结
志愿者社区治理工作总结
自从志愿者社区治理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
志愿者们积极
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各种帮助和服务。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志愿者社区治理工作进行了总结,下面是一些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总结。
首先,我们发现志愿者社区治理工作对社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志
愿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提高了社区的整体生活水平。
他们为社区举办了各种活动,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使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其次,我们发现志愿者社区治理工作也对志愿者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
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志愿者们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成为了社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最后,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志愿者社区治理工作中,我们发现要做
好工作,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和科学的管理体系。
同时,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社区服务。
总的来说,志愿者社区治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社区的发展和志
愿者的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作,为社区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群众工作中的常见创新做法有哪些
群众工作中的常见创新做法有哪些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新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群众需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创新做法:一、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成为了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纷纷开通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工作动态和服务指南,方便群众了解和获取。
同时,通过这些平台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与群众的实时互动交流。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推出了政务 APP,群众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办理各种业务,如社保查询、证件办理等,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群众跑腿的次数。
此外,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活动,也能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吸引群众的关注,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理解度。
二、建立群众参与决策机制传统的决策方式往往是政府部门单方面制定政策,群众参与度较低。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尝试建立群众参与决策的机制,让群众的声音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比如,召开听证会、座谈会,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就重大项目、民生问题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市民观察团”“民意顾问团”等组织,让群众直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评估过程中,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群众对决策的满意度,还能减少决策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三、开展社区共治和志愿服务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加强社区共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立社区协商议事机制,组织居民共同商讨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鼓励群众参与各类公益活动。
志愿者们在扶贫帮困、环保宣传、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帮助和服务,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志愿者挺身而出,参与到社区防控、物资配送等工作中,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治理志愿服务方案
社会治理志愿服务方案社会治理是指国家以法治为基础,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识别、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运行效能和社会美好生活水平的一种方式。
而社会治理志愿服务则是指以志愿者为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参与社会治理活动,为社会治理提供力量和支持。
本文将重点阐述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的方案。
一、策划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的策划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
策划包括明确活动目标、确定目标群体、制定活动计划和安排资源等。
首先,明确活动目标是指明确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以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志愿服务提供力量和支持。
其次,确定目标群体是指确定志愿服务的对象,可以是特定的社区群体、弱势群体、老年人、青少年等,也可以是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群体。
此外,制定活动计划是指根据活动目标和目标群体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等。
最后,安排资源是指根据具体的活动计划,确保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利用。
二、招募和培训招募和培训是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的重要环节。
招募志愿者是为了扩大参与社会治理的力量,而培训志愿者是为了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招募可以通过社区广播、宣传栏、媒体发布招募信息等途径进行,同时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渠道开展合作招募。
培训包括宣传、教育、培训和训练等环节。
宣传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向志愿者宣传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是指向志愿者传达社会伦理、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提高志愿者的素质和责任感。
培训是指通过专门的培训课程,提供治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养。
训练是指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体验,加强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是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的核心环节。
活动设计包括确定活动内容、方式和时间等。
在确定活动内容时,可以根据目标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社区服务、法律援助、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健康关爱等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志愿服务是一种以自愿、无偿、公益性为特征,以弘扬社会正义、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社会活动。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志愿服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促进社会和谐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通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文化交流等,可以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
同时,志愿服务还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提供关爱和支持,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二、增强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是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志愿服务还可以提高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推动社会进步志愿服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志愿者通过参与公益事业、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服务,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志愿服务还可以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志愿服务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率。
通过志愿者参与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等,可以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志愿服务还可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创新和进步。
五、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志愿服务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方式。
通过志愿者参与文化交流、环保宣传、社区服务等,可以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同时,志愿服务还可以培养志愿者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综上所述,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进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还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首先,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为志愿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社区共治探索志愿服务作者:夏雅俐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9期摘要本文依托上海实践,从社区治理的服务对象与自治主体——“居民”角色着眼,探讨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现状、特点,并指出居民志愿服务参与不足、推动社区治理乏力的问题,从如何加快志愿服务发展、促进社区共治进行思考。
关键词共治居民志愿服务作者简介:夏雅俐,博士,宝山区委党校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186-02社区共治,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社区单位、居民,合作供给社区公共产品,优化社区秩序,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中,有一些原本未得到重视的主体,逐渐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焦点,比如民间组织、社区居民。
本文重点讨论社区共治的发展过程中,居民作为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服务,居民既是享受社区共治成果的主体,又是投身社区共治过程的重要成员。
除了作为业委会成员参与管理外,居民参与社区共治最为直接的方式可以是“志愿者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居民能够与社区联系更为紧密,利用自身的特长为社区服务,也为共同体的利益服务。
然而,目前社区志愿者队伍在年龄、专业、组织、规范、活动、发展、激励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研究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提升,对于将社区共治落到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的实处,促进基层社区治理的改善,将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
一、需求:社区共治亟待发展志愿服务社区自治,其本质精神渗透着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溶合,社群主义的前提是发达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社区共治主体的缺乏标志着社区治理发育的滞后。
政府牵头、党建主导,是社区大党建的创新,然而,正如经济建设需要发挥市场主体的力量一样,社区治理也需要发挥社区单位、居民的力量,通过政府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其中,充分整合和利用资源,实现治理的优化。
志愿服务,最初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志愿者被称为“义工”,义务扶贫救困,是志愿者的雏形。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概念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的,并以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
目前上海市社区志愿者活动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社区经常性服务,二是大型活动,三是专业性服务。
其中社区经常性服务更为常见,也最重要。
根据上海社区居民公共参与度调查来看,可见:(1)社区居民之间交往互动程度明显偏低,社会交往仍然以亲戚和朋友为主,与社区内居民交往的频次和交往质量偏低。
说明当前社区的融合互动程度较差,社区还没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共同体”。
(2)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不够,包括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实际参与率较低,而居民社区公共参与意愿也比较不足。
(3)社区民间组织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
当前上海多数社区建立了数量不等的社会民间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缺乏活力,对社区公共事务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同时,业主委员会功能发挥比较有限,而且在未来几年中将面临巨大考验。
一方面是社区共治需要居民的参与,另一方面居民对于公共事务缺乏热情,似乎形成难以推进的任务。
如何根据不同社区的居民需求,找到他们内心的服务愿望,将服务社区的满足感与社区治理质量结合起来,是值得讨论的现实问题。
社区志愿者,指的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优势,自愿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维修、咨询、培训、保健、科普等多项服务的人。
社区志愿者服务有无偿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征。
对精神生活的高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相匹配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近年来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人们从以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为主,发展到对自我精神生活有更多追求,因而对参加志愿者活动,实现个体价值,贡献于社会,投入热情不断提升。
因此,这些城市社区志愿者人数逐年增加。
1991年,上海市参与社区服务人数不足6万人,1993年,全市共有2742个居委会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注册登记的志愿者达57.3万人。
从2002年至2007年底,社区志愿者的人数从2002年的0.45万人增长到了2007年的2.23万人。
上海借着2010年世博会的契机,加强了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了有效的运作机制。
同时社区志愿者服务也日趋多样化、深层化,除了助老爱残、交通维护、社区环境维护等传统活动,更拓展到结对帮困、科普教育、医疗保健、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室等多种形式。
社区志愿者服务通过承担一部分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在原来由政府承担的某些微观管理和服务领域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从而有效弥补“政府失灵”。
同时,志愿者服务还可调动社区居民实践自身权利与责任,推动了社区和谐稳定发展,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
二、问题:志愿参与不足、推动社区治理乏力社区治理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与志愿者参与不足正相关;同时,志愿者参与不足,对于居民参与社会治理难以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虽然上海的经济社会、城市社区的发展相对完善,但公民社会的建成还有待时日。
(一)观念上创新不够由于志愿服务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引入中国的新观念,也区别于50年代以来“学雷锋”概念。
西方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无私奉献的基督教精神,一些知名的慈善组织也是以此精神凝聚人群的。
而我国的志愿服务并无类似的教义基础。
其次,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对志愿服务的号召上,不再那么有力。
国外在对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既强调志愿者本身对社会的奉献作用,同时也非常重视志愿服务对参与者的教育和锻炼作用。
而集体主义为主导的国内志愿服务首先考虑的是社会的需要,而忽视了志愿者工作对参与者个人的引导、教育和促进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集体主义与其说是注重公共利益,不如说是建立在家庭关系上的家庭利己主义,这种文化造成中国人对公共事务的冷漠,或者说“缺乏公共精神”,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忽略志愿者个人成长意愿,在观念上较为落后,无法结合志愿者的需求进行社区倡导和组织。
而实际上,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友谊、成长、快乐和幸福感,这种无形的收获才是志愿精神能够发展壮大的核心原因。
这样,才能在利他和利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激励志愿者更好地坚持下去。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的品德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别的东西,而是“对社会事业的关心和参与”,而社区中参加志愿活动的中青年人势必考虑到其积极行为对后代的良性影响。
(二)组织上专业度欠缺即使是上海,整个志愿服务还停留在劳动服务上,知识和技术含量并不高。
组织工作上专业度也还不够。
笔者某次参加上海某区针对西部农村的衣物捐献活动,到达上海地区物资汇总地点时,见到好几个民间志愿组织成员在埋头拆封、分拣、打包、装箱衣物,准备发车遇到西部,但除了知道在西部地区“有足够的志愿者力量将衣物送到村民手中”之外,究竟是谁在联合组织、衣物下落如何、有否追踪和审计,一概都不清楚,现场甚至并无全局组织者。
而在灾后工作中,往往志愿组织工作专业度欠缺这一点更明显地暴露出来,虽有各种组织参与救灾的志愿者招募和管理工作,但面对灾区混乱的场面,大部分自发奔赴灾区服务的人来说,各项工作开展仍缺乏头绪,志愿者不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基本救援工具、设备和防护器具、食宿保障也存在问题。
此时往往需要各地救灾指挥部统一安排和管理,最好开放国际上有成熟经验的志愿者服务组织进入。
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欠缺,与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
国外志愿服务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志愿活动成为国家对公民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参与志愿服务成为自觉行为;在制度安排上,诸如慈善捐款的退税规定,以及参加志愿活动时数计入服务档案,对求学和就业起到加分作用等。
(三)队伍建设资源整合不够在大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人群并不缺乏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可在居住地却往往不了解志愿者活动情况。
上海世博会前后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
以上海宝山区为例,常住人口200万,志愿者队伍达到15万。
但这部分社区志愿者多为55岁、60岁以上离退休老人,包括党员和积极分子,社区中的“强势群体”(在职中青年)却参与不多。
集中于大学生和老年人两头,忽略了社区中青年的资源、作用和需求。
在各大城市社区可谓普遍现象。
(四)服务内容上设计不够在国内,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社区志愿服务还是停留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环境保护宣传等项目,尚未达到促进社会发展、调整社会结构和改善社会关系的高度。
而国外,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志愿者工作的内容已扩展到社会福利活动之外的其他领域,尤其在解决贫困、失业、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显示出特有价值。
同时社区志愿服务内容设计还需考虑居民、志愿者的参与度,掌握社区主体的兴趣所在、基本作息规律、主要家庭结构等情况,并非仅仅开展活动、满足上级政府考核要求。
(五)理论研究不够自联合国宣布2001年为“国际志愿者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把研究目光投向这一领域。
但与国外的同一领域研究程度相比,国内对志愿服务的研究还处于落后状态,尤其是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或前瞻研究还有待深入。
三、探索:发展志愿服务,完善社区共治由于社区实践非常具体而基层,容易导致志愿服务模式探索局限于事务层面,缺乏思考和深化,难以形成可供分析借鉴的基本范式,因而在理论方面尤其需要关注。
(一)观念与研究上的突破志愿服务是基于利他与利己的平衡,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与促进自我成长、获得快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生长点。
这就必须要对社区居民层次、需求、特长、整合进行系统性研究,找到本社区的资源特质,规划符合社区需要的“志愿者服务产品”,促进人们在社区生活中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归属感的强化。
比如,对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5年内的青年,引导其凭借专业能力服务社区,既可以帮助其实现自身专业价值、提升专业追求,又能创造多元化的社交生活,缓解职场紧张而枯燥的节奏;对于诞有子女的年轻夫妻,引导其利用专业特长,带领幼小儿女,共同投入社区服务,在更广泛的社区互动中教育孩子,并从其他专业志愿者处获得亲子教育的知识和经验。
(二)机制与保障上的完善在社区志愿服务机制上,需搭建可行的框架,摆正各种主体的位置,并形成制度、法律保障。
以自治为目标、以社区为载体的新型城市社会组织管理方式仍是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既不同于过去那种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单位管理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社区自治模式;而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自觉依法行政、社区组织自主管理、社区居民自愿参与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三)组织上的繁衍行政化与去行政化的结合近年一直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题,上海社区居民委员会继续探索工作新方式,而其他民间组织的发育状况也有很大改观。
调查表明,目前上海大部分社区都存在数量不等的各类民间组织,没有任何民间组织的社区只有不到10%。
24.71% 的社区拥有经常开展活动的民间组织。
有一定专业倾向的民间组织在招募、培养和激励志愿者队伍方面,可发挥独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