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郎探母》论京剧独特的唱腔艺术
四郎探母 赏析
战争与牺牲
杨继业碰死李陵碑
八员将死四个,两个失落北番,一个被潘洪
所害 战争双方最高军事首脑“佘太君”“萧太后” 都是遗孀
久演不衰
取材于《杨家将演义》,但淡化战争气氛,
重点渲染人物之间的人伦亲情 结构严谨,情节顺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行当配置相当整齐,唱念安排得当,唱腔也 丰富而优美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 种种人伦之情,苍凉凄楚,哀婉动人 常常成为名家的联袂演出的大合作戏。
家庭>朝廷
弟兄对坐叙寒温
母子们相逢痛伤怀 后堂去见四夫人,这块
儿最难演…… 辞别老娘出帐外,舍不 得…… 四郎拜别母亲,告别弟 弟妹妹,告别他终生愧 对的人,走了……
思夫之情三言两语难以表达,独守空房的苦痛说也说不清。
陡地见到朝思暮想的郎君,孟氏一下子昏了过去。杨四郎不 停地呼唤着,八姐九妹给她喂水、揉背,孟氏才长出一口气, 哭出声来。说不完的思念,道不尽的衷情,十五年的时间不 是一宿半夜能够讲得清说得完的。两个人心里都苦,但孟氏 的苦别人难以体会。 正在这时,忽听得打更人敲了三更鼓。四郎吃了一惊,连声 说,不好了不好了,我该走了。孟氏问,你刚回来,走到哪 儿去?四郎把在北国有家小的那一句话,在口里转了半天, 到底没有勇气说出口。他只是说,先到母亲帐上再说。 孟氏跟他到婆母帐上说,娘,他又要走。四郎说,娘,铁镜 公主骗得她母后的令箭时,定的是五更时交还,若回去晚了, 怕是公主会受到责难。佘太君听说四儿马上又要别离,心里 自然十分难过。她擦把泪长叹一声说;总得舍一头。他在北 国十多年,也多亏了铁镜公主。那边又有孩子,他要是不回 去,那边也成了一个残缺的家;再说,他是公主骗得令箭才 能回来一见,若是不回去,公主没法向她的母后交代。孟氏 说,我让他带我走。老太太对孟氏说,儿啊,我知道你苦, 你就让他走吧,你以后就当是我的女儿。
抢救京戏艺术遗产.——从《四郎探母》等四出京戏说起
过 去 杨 四 郎身背 一 串罪 名
什么 叛
。
“
徒
。
” 、
“
汉奸
”
、 “
丧辱 民族 气节 … … 等等 但
,
”
实践 是检 验真 理 的 唯 一 标 准
,
、
我们 不
检 查 他全 部 行动
,
,
他 既 没 有 出 卖 祖 国和 民
,
大 量 被 认 为有 问 题 而 赶 出 舞
族 泄露过 军 事 机 密 也没有 担 任番 邦 一 官 半 职 总 之 改名换 姓 身陷 番 邦 十 五 年 没
,
,
打开 眼 界 挽救
,
。
身份 保密 工 作 做 得很好 能 博 得 观 众 的谅 解
母 泪涟 涟
” 、 “ “
。
单凭这 一 条 就 就
“
京 剧危 机
,
或能 起 点 作 用
,
。
我 们应怀 有不
、
足 以 说 明他没 有做 出对 不起 祖 国 的事
冤 枉 一 出好 戏 的精 神
析 那些 剧 目
慎 重对 待
我 必 须 声 明一 点 我 只是 为 了 分 析 《 探
,
配 的有 名故 事 也 是 佐 证
母 》 一 剧 说 明 兄 弟 民族 的 历 史 关 系
, ,
。
至于
,
古 代 某 些 野蛮 部 落 以 掠夺 为 目 的 而 来 侵 犯
,
题
。
四 郎 招 为 番邦 附 马 之 后
与 杨八 郎 一
。
破坏 中原 的 经 济生 产 那 是 非 正 义 的
,
具 体分
谈京剧《四郎探母》
谈京剧《四郎探母》作者:马力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四郎探母》是一出经典的传统剧目,《四郎探母》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取材自《杨家将演义》第四十一回,京剧中又名《四盘山》、《北天门》、《九龙峪》、《铁镜公主》。
因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推广久演而不衰,不少地方剧种也移植演出、并传唱此戏,但戏名不尽相同,如:湘剧有《四郎回国》,汉剧有《双回国》,川剧有《盗令斩辉》,河北梆子有《探母别家》,赣剧有《回国图》,湘剧、滇剧有《四盘山》,秦腔、同州梆子、晋剧亦有此剧目。
因此具有浓厚的“亲情感”、和“完美的大团圆”结局,近年来成为了“岁末年初”必演的贺岁传统大戏,也是京剧名家强强联合的首选剧目之一。
关键词:四郎探母;京剧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38-03一、取材来源(一)剧情简述北宋初年,宋将杨四郎随父出征辽邦,金沙滩一战被俘,后得萧太后特赦招为驸马,四郎和铁镜公主生有一子。
十五年后,延辉得知六弟延昭领兵前来征讨辽邦,母亲佘太君也在营中,延辉很想见见家人,但他知道两军对阵,自己的愿望恐难实现便郁郁寡欢,公主得知他的心思后经过思量决定帮助夫君,她从母亲萧太后那里骗得了过关令箭,延辉深夜过关来到宋营,延昭之子宗保以为他是奸细将他捉住,延昭认出了他就是弟弟延辉。
延辉和母亲相见抱头痛哭并告诉了母亲自己这十几年的经历,最终延辉因之前已向公主起誓只好告别了家人回到辽邦。
后被萧太后得知,盛怒之下,欲斩四郎,公主苦苦求情,方得免罪。
(二)创编及艺术特色据说京剧名家张二奎是该剧的始创者(张二奎:清代著名老生1814—1860)。
该戏创排至今,在中国京剧发展的历史长廊中,已有约160多年的历史。
剧作者在原小说的基础上加工提炼,有意淡化战争氛围,着重渲染人物间的天伦亲情,是一场善与善的聚焦冲突。
四郎与母亲生离死别十五年后瞬间的悲喜重逢,然而又匆匆执意离别,杨四郎被置于亲情与大义、忠孝两难的矛盾之中。
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之断想京剧《四郎探母》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且广为流传的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
它为什么久传不衰、广为人道呢?不仅是它历代为名家演唱,更重要的是它真真切切地揭示了生活的真实,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人性的本来面目。
在那个大是大非的戏曲之林,它能稳住一脚是因为它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矛盾的真实。
首先我们来分析杨四郎这个人物,杨家一门忠烈之子,金沙滩一战独四郎偷安一隅。
他是投降变节者吗?不能这样简单的定义,如果辩证地分析,至少在金沙滩一战他被辽军俘获之前是忠梁;说他贪生怕死有之,然更多的则是生活在这样背景下做战争牺牲品的无奈。
在宋辽交战的大背景下,每个人物都被置于典型的环境中,各自演绎出不同的人格、个性,或忠烈或投降、或贪生怕死或誓死不屈。
而杨四郎是这典型中的典型,他介于大是与大非之间,同时具备了人性的双重人格。
可以这样说他是戏曲中人物性格最矛盾的,最丰富的,也最让观众争议的,在那样的环境中,谁能为他说个是非?谁能了解他内心的痛苦与煎熬?如果他不忠,他不会战“死”沙场;如果他不孝,他不会在被虏去十五年后仍冒死归来探母;如果他不仁,他就会抛却辽国公主,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说他具备了双重性格,是历来观众耐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杨四郎的另一部戏上党梆子《三关排宴》的剧情与京剧《四郎探母》却大相径庭:《三关排宴》中佘太君与萧太后为了各自的利益,将杨四郎与萧国公主推向极端。
萧太后逼得自己女儿当庭触柱身亡;佘太君大义灭亲,逼得自己儿子宴席上拔剑自刎。
这种戏曲中的尖锐矛盾、激烈的冲突让所有的观众觉得惋惜,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实际上这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政治服务的东西,观众并不够认同。
最美的一段姻缘从此消散,最恩爱的一个家庭为此破裂,是在这宋辽议和的大背景下,却不能饶恕一个所谓的“叛徒”,将战争的罪责强加于这样一个无辜的家庭。
萧太后不能容忍什么?更多的则是羞愧。
佘太君不能饶恕什么?是儿子背叛了她一门忠烈的“美名”。
可悲的是双方都是战争的牺牲品,那样的时代都服务于“愚忠”,而今天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这样大是大非的去评价杨四郎这样的人?《三关排宴》戏中那种对杨四郎的“叛国求荣”的行为进行无情的揭露和严正的批判太激烈了吧,歌颂佘太君的爱国思想也太夸张了。
浅谈京剧《四郎探母》
浅谈《四郎探母》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梨园“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中“探不完的母”,说的就是京剧《四郎探母》。
在这部戏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
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四郎探母忠孝道义正文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
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
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
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
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
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
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
下面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刻画,忠义解析等方面介绍这部京剧名作。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
篇一:戏曲鉴赏浅谈《四郎探母》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
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
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四郎探母忠孝道义正文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
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
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
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
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
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
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
京剧《四郎探母》人文精神探微
他不 但未被斩首 ,反成 了北番 的驸马 。目前得 知母亲押粮草 来到战 场 ,他想暗 自去宋 营探望母亲 ,但 过不去关 口,因而伤感不 已。接 着 一个人坐着唱 了一大段西皮慢板 转二六唱段 。 内容与前面 的独 自
大 同小异,抒发 自己的困境和悲叹 。“ 他把 自己比作 成笼 中鸟 、虎离
叛 。杨延辉之所 以苟 且偷生 、寄人篱下 ,并不 是贪 图荣华 富贵,至
“ 一见娇儿 泪满腮 ”的唱段 ,哭诉 了 自己的几个儿子 在这场战 争中
的遭遇 ,第一 句是导板 ,哭 腔,表现 了几道儿子 的激 动的心情 。第
二 句 后 转 为 流 水 板 ,一 改 第 一句 的 哭 腔 ,用 叙 述 的 口 吻讲 述 了儿 子
母 女 对 唱 ,都 用 了母 女 间聊 天 的 口吻 。在 盗 令 之 一 环 节 中 ,用 了 西
这出戏主要体现 出来 了以下几大主题 :孝子 的拳拳之心 、母 爱
的伟 大、爱 国主义情 怀、夫妻 的相 濡 以沫 、手足 的难舍难分 、和平
的夙 愿 。
一
孝子 的簟拳之 心
皮流水板 ,表 现了铁镜 公主盗令时 的心慌 ,后用摇板 ,表现 了铁镜 公主盗令成功后 的兴奋 。
国,也 由于番 邦对他 的宽待 而对其十分崇 敬 ,一边是 生我养我 的祖
们 的遭遇 ,用流 水板不是 因为余老太君不 心疼 自己的儿子 ,而是对
儿子们为 国尽 忠的 自豪 ,同时也表现 了余 老太君对于 失子这件往 事 已经有悲痛变 成麻木 了。最 后又用 了一句 哭腔,表现 了对 于儿子 的 回来还 没有做好 心理准备 ,太难 以置信 了。
情无 义的倒戈之士 ,相反 ,他是有 着极其复杂感 情的深 明大 义的铁
京剧《四郎探母》赏析
《戏剧之家》2019年第19期 总第319期51戏剧研讨依据杨家将故事进行改编的《四郎探母》在中国戏曲界经久不衰,也受到了广大票友的喜爱,此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戏曲舞台丰富的创作实力以及经典故事改编的文学功底,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在今天来看仍然魅力非凡,不愧为戏曲界的文化瑰宝。
一、《四郎探母》的艺术价值从京剧目前的常演剧目来说,以宋代杨家将为主体的戏曲依旧是当前舞台上最被观众所熟知且喜爱的剧目。
《四郎探母》和其他很多改编的杨家将戏曲作品有较大的差异,它主要描写的并非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也并非是蒙冤忍屈的大义,该作品中为观众所呈现的是传统英烈戏中较少涉及的一个“情”字,是在杨家这样一个英雄家族中,那种解不开、化不了的母子情、夫妻情以及手足情,这样的内容在相同题材戏剧着重描述杨家将的刚勇中添加了一丝暖色以及情感的温馨[1]。
《四郎探母》这部京剧在梨园中影响深远,它从整体的艺术风格来讲较为清新脱俗,整体节奏的安排巧妙得当,演出效果也尽如人意,戏曲唱腔卓尔不凡。
从文本上来看它并不输于任何改编自杨家将的戏曲作品。
着重刻画了战争给当时人们带来的离别之苦以及无法磨灭的相思情怀,而其中又穿插了英雄大义,让广大票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四郎探母》戏曲结构精巧,言辞之间令人感动,很少有普通老戏看到的“水”“碎”痼疾,无论是演出还是唱腔都丝丝扣入,动人心弦。
其情节脉络与普通京剧故事所呈现出的那种情节简单直白、平铺直叙大异其趣,在情趣以及情态方面体现出人物互动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危机矛盾高潮时也强调应用戏曲悲剧喜写,这种别出心裁的手法令人眼前一新。
与此同时,《四郎探母》和过去的京剧老戏比起来在面貌上也更加灵巧,例如说戏中“自报家门”的情节便匠心独运:并非所有人物首次上场都应用,而仅仅在整个剧中运用了2次——首先是杨延辉上场时,其次是杨宗保上场时,其他人并未采用。
其中的原因仔细品味而来不乏意味深沉,由于“坐宫”属于整部戏剧的开始,故事始末情由、人物的来龙去脉都亟待说明,则自报家门不仅是京剧的叙述规律,同时也是非常简洁的介绍方式。
京剧《四郎探母》赏析
京剧《四郎探母》赏析作者:胡乃文陈芸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9期【摘要】京剧《四郎探母》不单单是一出具有悠久历史的老戏,它同时也反映出京剧自诞生200多年诸多流派和名家的智慧,此戏在文本、唱腔、表演以及情感抒发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时至今日,《四郎探母》依旧流传广泛,足见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本文主要从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这两方面对《四郎探母》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京剧;《四郎探母》;赏析中图分类号:J82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051-01依据杨家将故事进行改编的《四郎探母》在中国戏曲界经久不衰,也受到了广大票友的喜爱,此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戏曲舞台丰富的创作实力以及经典故事改编的文学功底,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在今天来看仍然魅力非凡,不愧为戏曲界的文化瑰宝。
一、《四郎探母》的艺术价值从京剧目前的常演剧目来说,以宋代杨家将为主体的戏曲依旧是当前舞台上最被观众所熟知且喜爱的剧目。
《四郎探母》和其他很多改编的杨家将戏曲作品有较大的差异,它主要描写的并非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也并非是蒙冤忍屈的大义,该作品中为观众所呈现的是传统英烈戏中较少涉及的一个“情”字,是在杨家这样一个英雄家族中,那种解不开、化不了的母子情、夫妻情以及手足情,这样的内容在相同题材戏剧着重描述杨家将的刚勇中添加了一丝暖色以及情感的温馨[1]。
《四郎探母》这部京剧在梨园中影响深远,它从整体的艺术风格来讲较为清新脱俗,整体节奏的安排巧妙得当,演出效果也尽如人意,戏曲唱腔卓爾不凡。
从文本上来看它并不输于任何改编自杨家将的戏曲作品。
着重刻画了战争给当时人们带来的离别之苦以及无法磨灭的相思情怀,而其中又穿插了英雄大义,让广大票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四郎探母》戏曲结构精巧,言辞之间令人感动,很少有普通老戏看到的“水”“碎”痼疾,无论是演出还是唱腔都丝丝扣入,动人心弦。
京剧《四郎探母》的人性美与分寸感
《戏剧之家》2019年第16期 总第316期33戏剧研讨京剧《四郎探母》的人性美与分寸感王汝捷(黑龙江省京剧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摘 要】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重要载体,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魅力。
京剧《四郎探母》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大戏,历经多代名家的精雕细琢和改造创造,如今已然成为了京剧艺术当中的精品。
京剧《四郎探母》之所以能够获得极高的地位,是因为其中闪耀着人性美以及体现着分寸感,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需要以及精神需求,还能够将分寸感体现得非常复杂。
本文将着重就京剧《四郎探母》的人性美和分寸感进行分别阐述,研究这部作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京剧;《四郎探母》;人性美;分寸感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33-01《四郎探母》属于传统京剧当中极具影响力和广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取材于杨家将演义,虽然经历了一定的风波,但是直到今天仍然在京剧舞台上活跃着。
从整体角度分析这部作品,能够看到其拥有完整结构、明显线索、丰富唱腔、严谨结构、感人的情节与情感,体现出了京剧艺术的分寸感,是值得传承发展的好戏。
与此同时,京剧《四郎探母》当中闪耀出的人性之美也是不容忽视的,把人性、人情、宽容、和谐等因素都融入到了这部作品当中,满足了人们的人性审美需要。
一、京剧《四郎探母》的人性美体现《四郎探母》在艺术写法方面紧紧把握情感线索,将佘太君和杨四郎母子情作为主线,与此同时,还描绘了杨四郎和公主的夫妻之情、杨六郎和杨四郎的兄弟之情、大阿哥和杨四郎的父子之情、萧太后和公主的母女之情,等等。
这么多不同的亲情共同汇聚在一部作品当中,十分耐人寻味,其中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也值得思考。
《四郎探母》这部作品就是在战争背景之下,通过戏曲表演方法的应用表达了亲情,并凸显出了人性美。
《四郎探母》历史背景为宋辽交战,在经历金沙滩血战之后宋军大败,杨家将死伤殆尽,杨四郎被擒之后改名换姓并娶了辽国公主。
从《四郎探母》论京剧独特的唱腔艺术
从《四郎探母》论京剧独特的唱腔艺术从《四郎探母》论京剧独特的唱腔艺术本文作者:李秀萍网原创投稿摘要:《四郎探母》是京剧的经久不衰的作品。
本文先从花雅之争的角度着手,分别以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京剧《四郎探母》的声腔风格;在此基础上,再从现代美学中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美学规律分析京剧《四郎探母》的板式节奏变化特征,从而进一步得出了京剧的独特唱腔艺术是以“皮黄”为主,并附之昆腔、拨子、南锣等多种声腔和以板式变化体主导的音乐体制。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在花雅之争的实践中有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运用了现代美学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四郎探母》;花雅之争;纵向;横向;现代美学;西皮腔;二簧腔;板式引言京剧的魅力首先在于声腔之美,我们习惯说听戏而不是看戏,可见听戏比看戏重要。
传统的经典京剧《四郎探母》,自从它推演至今、影响之大、演出的场次之繁,几乎已经难以统计了。
而这部京剧作品的出名,就其唱腔上就占有很大优势,整部戏从头到尾都是采用的西皮腔演唱,但在一种声腔上来创造丰富多彩的唱段,因而以《四郎探母》这个京剧作品来论证京剧独特的唱腔艺术。
综合历年对《四郎探母》和京剧唱腔的研究,主要是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安志强和陈国卿在《京剧<四郎探母>的艺术魅力》中有说到“《四郎探母》在唱腔上具有丰富性,即在一种唱腔上创造丰富的唱段”。
李婷婷在《京剧<四郎探母>坐宫分析》里有“坐宫”这一折运用了多种西皮板式的论断。
程海云在《论京剧唱腔的演唱艺术》中说到“京剧的唱腔是广收博采、兼容并蓄”。
路正在《中国京剧二十讲》中也有对于《四郎探母》这部作品进行赏析,认为“因为扬延辉情绪低落,所以用慢板唱,又因他是英雄战将,所以用的是西皮而不是二黄或者南梆子的声腔”。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认为前人的优点是对于《四郎探母》作品本身的研究已经很清晰,不足之处是没有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进一步分析。
家国情怀的情感表达 京剧《四郎探母》赏析
家国情怀的情感表达京剧《四郎探母》赏析
《四郎探母》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剧种,也是民间文学艺术的瑰宝。
该剧融合了民间传
说的故事,以及民族工艺,配以抒情的音乐,表达出深刻的家国情怀,令人赞叹。
《四郎探母》讲述的是四郎为查找自己被抛弃的母亲而流浪江湖的故事,四郎慷慨向世间
漂泊的他,结识美丽的仙女伴侣,有着一颗大爱的心,更带给了他忠贞的仁义之心,让他
深受满城的尊敬。
他在旅途中历经桃花源的美景与鬼怪的陷阱,与他一行的伙伴一再受到
考验,最终解决了非洲瘟疫的难题,使一群贫困的百姓得以解救,这也给世界上充满和平
的希望。
这部传奇作品表达出了作为大唐国民的现实生活,以及延续自古而来的家国情怀。
当四郎
流浪着,拔剑救人,结交朋友,而最后发现母亲所在,就像现实生活中人们搜寻着自己的
根,寻求家国情怀,寻找繁荣富足,团结友爱等等使然。
《四郎探母》把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几乎表露无遗,褒扬了博爱,敦厚,勇敢,智慧以
及勤劳的美德。
它也激发了人们的家国精神,不离兄弟不离乡,涵养了传统的节日礼仪、
文化仪式等等,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家国情怀。
《四郎探母》的内容,带给人们非常深刻的家国情怀,充分表达了民族英雄精神,塑造了
家国情绪,是一部让人终身难忘的传奇作品。
四郎探母观后感800字
四郎探母观后感 800 字《四郎探母》是一部经典的京剧剧目,讲述了杨四郎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却被俘虏到辽国,与母亲别离十八年的故事。
本文是对这部戏的观看感受和思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四郎探母观后感 800 字》,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郎探母观后感 800 字》篇1昨晚,我观看了上海京剧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的《四郎探母》,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京剧剧目,讲述了杨四郎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却被俘虏到辽国,与母亲别离十八年的故事。
这个故事本身就让人感到非常感人,而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是让我深深感动。
整部戏的情节十分紧凑,每一个场景都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尤其是在杨四郎被俘虏到辽国后,他与母亲相见的那一幕,更是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演员们的精湛演技让人感到非常真实,仿佛就置身于那个时代,那个场景。
我看到有的观众甚至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这部戏的魅力所在。
在这部戏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杨四郎。
他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勇气。
即使被俘虏到辽国,他依然不失气节,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而在与母亲相见的时候,他的情感表现也让人感到非常真挚,非常感人。
这个角色需要演员具备很高的表演能力,而上海京剧院的演员完美地将这个角色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除了杨四郎这个角色,其他角色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比如铁镜公主,她是一个善良、深明大义的女性角色,在这部戏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的扮演者丁晓君的表演也非常出色,让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这部戏让我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所在。
京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我深深地被这部戏所感动,也被京剧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吸引。
《四郎探母观后感 800 字》篇2《四郎探母》是一部经典的京剧剧目,讲述了宋朝名将杨继业之子杨四郎在金沙滩之战中被俘,被辽国公主招为驸马,10 年后,杨四郎乘着夜晚偷跑回宋朝,探望母亲和妻子,但最终仍被辽国发现,被迫离开宋朝,回到辽国的故事。
戏曲四郎探母观后感
戏曲四郎探母观后感
戏一开场,那独特的戏曲唱腔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故事里头。
我当时就想,这戏曲的魅力可真是大啊!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充满了韵味。
就拿四郎来说吧,他的那个扮相,一出来我就觉得,嗯,这是个有故事的人。
四郎被困在敌营多年,他心里的那种纠结、矛盾,演员通过唱腔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就感觉啊,他在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真的变成了四郎。
他思念母亲,想念家乡,可是又因为身处特殊的境地,不能随心所欲地回去。
我看到他在台上唱着那些诉说思念的词句,我这心里啊,也跟着酸酸的。
我就在想,这要是搁在现代,可能就没有这么多的无奈了吧。
也正是这种古代背景下的无奈,才让这个故事这么吸引人。
还有四郎探母的那个情节,真的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啊!他好不容易得到机会去见母亲,那种急切的心情,从他的脚步、他的眼神里都能看出来。
他见到母亲的时候,我看到他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的眼眶也跟着湿润了。
我想啊,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吧,不管隔了多远,不管过了多久,那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是怎么也割不断的。
唱不尽说不完的京剧《四郎探母》
唱不尽说不完的京剧《四郎探母》京剧演出率最高的剧目可能就是《四郎探母》了,据说从清咸丰年间京剧开山祖师余三胜即演出此剧(一说清道光年间1824年即有)。
此剧是京剧最有代表性的剧目,可能将来标志京剧消亡,即是《四郎探母》消声之日。
上了点年纪的可能都不会忘记杨四郎在辽宫的自思自叹:“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我好比离山虎落在平川。
”当身处困境难以排遣时,自然会浮起那自叹,像渗透在血液中。
百余年来,几乎没有一个生旦名家,没唱过这出戏,过去的戏班,今天的戏校,老师授传必修此剧,没有一个剧团不演,名角联袂演出时,此剧也是体现竞争与合作,抢手与叫座的首选。
《四郎探母》讲的是北宋与北方辽国交战中,杨家四子被辽擒,隐姓埋名,一表人材被招为驸马。
十五年后,杨母带兵驻宋辽边境,四郎思母,欲前往探望,无奈将实情告与公主,得公主相助,盗得令箭过关,赴宋营探母、妻、兄弟。
黎明,四郎允诺返辽,辽太后得知后,欲斩四郎,公主求情,得以赦免。
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性格显明,全剧深动刻划在战争氛围中人伦亲情的矛盾。
有大量精采唱段与表演,几乎囊括全部西皮各种板式,唱得淋漓尽致,让戏迷过足戏瘾。
其中最精采当属四郎与公主的对手戏“坐宫”,公主与萧太后的“盗令”,四郎与兄弟、母与妻的“见娘”和最后四郎、公主与萧太后等的“斩辉”四折戏。
各种行当齐全,唱念做都十分吃重,特别是四郎。
当年四大须生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奚啸伯,甚至麒麟童,言菊朋,高庆奎都演过四郎,梅兰芳,张君秋的铁镜公主,尚小云的萧太后和李多奎的佘太君成了后辈模仿的样板。
可惜没有留下形像资料,有唱片与录音带,音响效果不好。
戏曲是艺术范畴,应与政治无缘,一出《四郎探母》竟折射出百余年中国历史的变迁。
据说慈禧太后爱看此剧,可能对萧太后作为异族有正面描写,慈禧身为异族,乐于见到佘太君那样悲悲切切,凄凄惨惨。
清末民初的反满人士认为此剧是奴才戏,宣传满汉一家亲,竭力反对此剧。
探究《四郎探母》的艺术特色
探究《四郎探母》的艺术特色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演义出了一个个感人的英雄故事,至今在民间流传。
戏曲《四郎探母》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但情节却与《杨家将演义》有所不同。
现相关论文有施旭升的《形式的意识形态一京剧四郎探母的文本策略分析》(中国戏曲学院学报,张默瀚的)《个人意识与集体理性之争:关于四郎探母的争论》(戏曲文学,),现较为系统地对该经典文学剧目的艺术特色作以简要分析。
一、《四郎探母》的流变《四郎探母》也名《北天门》《四盘山》《探母回令》等,秦腔、汉剧、湘剧、川剧、河北梆子、赣剧、滇剧均有此剧目,只是名称各异。
作为历史上演出最多、影响较大的剧目之一,四郎探母中主要人物杨延辉最早出现于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但两部小说中并无四郎在两军交战期间探母情节,戏曲《四郎探母》是由小说《杨家府演义》和戏曲《雁门关》等戏逐渐演绎形成的,著名戏剧研究学者齐如山在其《京剧的变迁》一书中写道: 《杨家将》一戏,自《昭代萧韶》之外,先有的《雁门关》〔张二奎(号英子)于《雁门关》里摘出一段,另编一出《探母回令》《雁门关》中探母的是八郎,此是四郎;《雁门关》中四郎的夫人是碧莲公主。
,此乃将铁镜公主移作四郎的夫人〔听人说因当时四喜班《雁门关》叫座,所以张二奎在别班也来排演此戏,又恐人说偷演,,编出一出《探母》,故意把铁镜公主与碧莲公主弄错可见探母情节可以说是受《雁门关》与《杨家府演义》共同影响的结果。
先《八郎探母》后《四郎探母》流传演绎世间。
《四郎探母》讲述北宋时,辽邦设双龙会于幽州,邀宋太宗(光义)赴会议和。
杨家八虎护驾随往,中伏兵败,四郎(杨延辉)被擒,改名为木易,与琼娥公主成婚。
十五年后,适辽邦萧天佐摆天门阵,杨六郎(延昭)防御于飞虎峪,佘太君押粮抵达军营;四郎思母,欲往探,被公主识破,于是以实相告;公主为其盗令箭,助夫出关,四郎当夜私自偷回宋营,母子兄弟相聚。
黎明,四郎返辽后,萧后察知,欲斩,经公主求情得以赦免。
从《四郎探母》说京剧革新
作者: 海镇淮
出版物刊名: 新世纪剧坛
页码: 46-4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京剧;戏剧艺术;戏剧情境;革新;宋朝;传统名;演出;改革开放;情节;经典
摘要:�四郎探母》是传统的经典名剧,自从它创演至今,出演的名角之多、影响之大、演出的场次之繁,几乎已经难以统计了。
它的很多唱段,如《坐宫》,更可是谓家喻户晓。
改革开放以后,曾有院团对该剧做过修改,但都是局部、小处的修改,目的是为了压缩演出的时间,但对于该剧的主题、情节、人物的戏剧关系等,从无任何修改,甚至在舞美设计方面,也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解读河南曲剧新作《四郎探母》中杨延辉的艺术形象
解读河南曲剧新作《四郎探母》中杨延辉的艺术形象故事的内容讲述的是:北宋与辽国为了争夺中华疆域,再次发动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十五年前,在血战金沙滩的战役中,因受伤被俘的四郎杨延辉改名木易而被辽国招为驸马。
当他得知母亲佘太君跟随六弟杨延景统帅三军来到边关时,更加勾起了思念故国、思念亲人的绵绵愁绪与哀哀情怀。
为了能够在有生之年见到日思夜想的母亲,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向深爱着他的铁镜公主讲出了实情。
铁镜公主在震惊之余,深明大义,同意放心爱的人去探望老母。
但是,她又舍不下夫妻之情。
杨延辉郑重许诺,探母一夜,次日回宫。
铁镜公主还抱着娇儿,心如刀绞、左右为难,最终还是为驸马从银安殿母后那里盗来了金?箭。
杨延辉手持令箭匆匆出关,快马加鞭来至宋营,终于见到了十五年未曾相见的高堂老母。
母子抱头痛哭,互诉十五年的思念之苦。
一家人终于团圆,然而杨延辉只能遵守诺言再回辽国。
入关之时,杨延辉被萧太后所派兵将擒获押往银安殿。
萧太后欲斩四郎,铁镜公主极力求情,杨延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萧太后几经思考,终于赦免四郎。
死罪虽免,杨四郎又被派往草原牧马。
他的心境已经十分超脱,与铁镜公主一起渴望着战争的早日结束、和平的早日到来。
我是一名曲剧演员,也曾看过京剧版本的《四郎探母》。
我认为,京剧更多讲究的是展现名角声腔与表演的外在形式之美。
而这部河南曲剧新作,则是通过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来塑造悲剧英雄杨延辉的艺术形象,来传递出人间朴素真挚的母子亲情和夫妻真爱,来召唤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坚守的而今又普遍缺失的忠孝信义做人原则的回归,传达出了古今人类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预示了中华民族的早日统一。
杨延辉是一个悲剧大英雄。
十五年前,在金沙滩与辽国的一场塵战中,杨延辉深受重伤不幸被俘。
在年幼的天真无邪的铁镜公主的求情下,被发落到草原牧马一十二年。
长大后的铁镜公主对杨延辉由同情到喜欢,于是结为姻缘并有一个可爱的儿子。
杨延辉虽然结束了孤苦凄凉的牧马生涯,但是在他内心深处那种对故国、对亲人、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使他不能真正爱上这位美丽善良、活泼可爱的异国公主,因此他是备受熬煎,承受着心理的折磨。
陈烽:对京剧细致研究很有意思,谈谈《坐宫》的语言技巧
陈烽:对京剧细致研究很有意思,谈谈《坐宫》的语言技巧“坐宫”是传统京剧《四郎探母》中的一场戏。
说的是四郎杨延辉十五年前宋辽两国在金沙滩交战时被俘,招赘为辽国驸马。
十五年后,两国再次交兵,四郎闻母佘太君率兵来到北番,对铁镜公主诉说衷肠,欲见老母一面,铁镜公主深明大义,盗来令箭,送四郎出关。
“坐宫”一折,长短二十一个唱段,由西皮慢板、原板、散板、导板、快板组成,曲调抑扬顿挫,婉转动听。
这里仅就其唱词的语言技巧做一简要分析。
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一书对修辞有着精辟的见解。
他认为好的文章或作品,语言首先要做到“以明白精确为主”,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包括戏剧在内的文学语言,更讲求的是用词的内涵,即“辞巧”和“辞趣”,词的“言外之意”,要使人去“感受”,去联想。
那是一种语言格调,语言形式和语言技巧的创造性的结合。
“坐宫”唱词叙事雅而不俗,巧而不拙;抒情酣畅淋漓,有感而发;铺设自然朴实,水到渠成。
张火丁、杜镇杰《坐宫》句式整齐,音节和谐,用词精巧是“坐宫”唱词的一大特色。
“坐宫”唱词几乎每句都由十个字组成,二十一个唱段,全部押“安an”字韵,整齐、清越、响亮,再由高亢、明快、婉转的西皮板唱出,真有一种缠绵柔美、行云流水般的感受。
“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艳阳天风光好百鸟声喧……怎耐他终日里愁锁眉尖。
”这是铁镜公主的一个唱段。
西皮散板,每句十个字,十分整齐;一、二、四句,韵尾“喧”、“片”、“尖”三字押“安an”韵,琅琅上口;第一句由三个主谓词组构成,第二句由一个状语和两个主谓词组构成,“开”、“放”、“片”和“天”、“好”、“喧”,前者声调是平仄仄,后者是平仄平,节奏起伏,音节相间,两两相对。
唱词既体现了单句的音节结构美,又顾及了复句的对称美,真是天衣无缝。
而“花红一片”是静写,“百鸟声喧”是动写,做到了动静结合;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却是对下文人物心情的反衬:鸟语花香,春光明媚,但观察到的却是四郎的“愁锁眉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从《四郎探母》论京剧独特的唱腔艺术从《四郎探母》论京剧独特的唱腔艺术本文作者:李秀萍文秘网原创投稿摘要:《四郎探母》是京剧的经久不衰的作品。
本文先从花雅之争的角度着手,分别以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京剧《四郎探母》的声腔风格;在此基础上,再从现代美学中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美学规律分析京剧《四郎探母》的板式节奏变化特征,从而进一步得出了京剧的独特唱腔艺术是以皮黄为主,并附之昆腔、拨子、南锣等多种声腔和以板式变化体主导的音乐体制。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在花雅之争的实践中有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运用了现代美学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四郎探母》;花雅之争;纵向;横向;现代美学;西皮腔;二簧腔;板式引言京剧的魅力首先在于声腔之美,我们习惯说听戏而不是看戏,可见听戏比看戏重要。
传统的经典京剧《四郎探母》,自从它推演至今、影响之大、演出的场次之繁,几乎已经难以统计了。
而这部京剧作品的出名,就其唱腔上就占有很大优势,整部戏从头到尾都是采用的西皮腔演唱,但在一种声腔上来创造丰富多彩的唱段,因而以《四郎探母》这个京剧作品来论证京剧独特的唱腔艺术。
1 / 10综合历年对《四郎探母》和京剧唱腔的研究,主要是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安志强和陈国卿在《京剧的艺术魅力》中有说到《四郎探母》在唱腔上具有丰富性,即在一种唱腔上创造丰富的唱段。
李婷婷在《京剧坐宫分析》里有坐宫这一折运用了多种西皮板式的论断。
程海云在《论京剧唱腔的演唱艺术》中说到京剧的唱腔是广收博采、兼容并蓄。
路正在《中国京剧二十讲》中也有对于《四郎探母》这部作品进行赏析,认为因为扬延辉情绪低落,所以用慢板唱,又因他是英雄战将,所以用的是西皮而不是二黄或者南梆子的声腔。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认为前人的优点是对于《四郎探母》作品本身的研究已经很清晰,不足之处是没有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进一步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则是结合花雅之争的史实进行动静态来分析《四郎探母》的声腔特色。
本文还用现代美学理论的知识,分析了这部作品的板式节奏变化,从而得出京剧的独特唱腔艺术是皮簧戏和板腔体。
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价值,对后期的京剧研究会有启发。
一、花雅之争综合的声腔风格花雅之争,实际上就是地方戏和昆曲的较量。
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声腔上的差异,地方戏的声腔多为高腔,---------------------------------------------------------------最新资料推荐------------------------------------------------------ 而昆曲的唱腔则是低腔。
在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述:两淮盐务,列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
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腔、统谓之乱弹。
因此,要从花雅之争的角度分析《四郎探母》的声腔特色,并得出京剧的唱腔艺术,可以又以下三个点进行分析。
1、京剧声腔辨析京剧的声腔是在花雅的过程中,花部逐渐战胜雅部,最终在徽调和汉调的融合之中,形成了以西皮腔和二簧腔为主导的,兼有昆腔、昆腔、拨子、南锣等多种声腔体系,这种声腔所组成的戏曲声腔构成了京剧的基本特征。
以下就是对西皮腔和二黄腔的简单概述。
西皮源于西北,是来自陕西或甘肃的一种曲调。
其板式有导板、慢板、原版、快板、散板等,旋律变化较大,唱腔非常流畅,易于表达激昂慷慨,欢快悠扬的场面。
二黄则起于湖北、安徽、江西交界处,有正反二黄等多种板式,它的旋律比较平稳,节奏舒缓,适合表现苍凉沉郁之情。
戏班里的皮黄兼用,形成了新鲜的艺术效果,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流行最广的声腔。
道光年间有一首竹枝词,转道它的好处:曲中反调最凄凉,即是西皮反二黄。
3 / 10导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
可见京剧声腔获得很好的评价。
2、纵向分析《四郎探母》的声腔风格纵向分析其实就是在花雅之争的历史进程中,比较不同戏曲剧中下的同一个题材内容的声腔风格,这里主要对比的是昆曲《昭代萧韶》和京剧《四郎探母》从而比较分析出京剧声腔在花雅之争下何以占有优势,这显然也是一个动态的分析方法。
昆曲《昭代萧韶》和京剧《四郎探母》都最早见于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虽然有学者在两部戏曲的具体细节中有争论,但是不影响本文在声腔上的对比分析。
昆曲是在京剧之前,所用的声腔是为昆山腔,其主要特点是低腔,精巧和雕琢。
相对于高腔而言,又显得刻板,没有京剧的声腔那样可以在节奏、板眼、旋律上富于变化,能将心中的感情很好的表现出来,因而观众更喜欢这种新兴的花部。
在京剧《四郎探母》中,全部都是用的西皮腔,而西皮腔属于花部,显然可以看出花部比雅部更得观众喜爱,花雅之争中花部战胜了雅部。
何以有这样的论断?其实在西皮腔进京之前,花雅之争已经进行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清初的京腔和昆腔之争、乾隆四十四年的秦腔和昆腔之争、乾隆五十五年的二簧腔和昆腔之争,而西皮腔和昆腔之争则是在第三个阶段的末期,以汉调令人进京搭徽班演出而有的,因而---------------------------------------------------------------最新资料推荐------------------------------------------------------ 就在西皮腔进京之时,花部已经将京腔、秦腔、二簧腔融合在一起。
再将西皮腔与之前的花部相互学习,进而就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京剧声腔体制。
在《四郎探母》这部京剧的声腔中,西皮腔显露出花部的优势,能在不同的唱段中不断变化。
例如在坐宫中,里面的杨四郎首先出场,里面有一大段西皮慢板转二六的唱段,将自己身世和极度思念母亲到肝肠寸断的程度表现出来。
而在后面杨四郎与公主说明真实情况后,进行一大段的快速对唱,用的是西皮快板,流畅紧凑,很好地表现唱腔特色。
而这显然比刻板的昆腔更有吸引力。
3、横向分析《四郎探母》的声腔风格所谓横向分析,就是在同时代的花部内部不同声腔中,这里主要比较分析西皮腔和二簧腔各自的特点和选择灵活性,实际上属于静态分析。
何以在京剧《四郎探母》中不安排二簧腔,而仅仅是西皮腔为主导呢?而这里就是横向分析的重点所在了。
《四郎探母》全剧的主要情节为坐宫、盗令、过关、见娘、哭堂、别家、回令等几个部分。
首先在坐宫中的第一句唱词是扬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可见四郎情绪低沉,所以用西皮慢板,而另一个方面他又是英雄战将,悲伤中仍有刚强激昂的气质。
5 / 10而在前面已经说过西皮是适合表达激昂慷慨的场面,二黄适合表达苍凉沉郁的情感,相比之下,显然在这部戏中用西皮而不是二黄或南梆子的声腔。
这里可以得出京剧的声腔选择灵活性,这也是花部相对于单一的雅部的优越性。
其次,在整部戏中,西皮腔有具有其丰富的创造性。
表现在不同的角色行当的唱腔都有合理的分布。
例如在坐宫中,四郎的愁眉难展和而生出了铁镜公主为其分忧解除,里面的生角唱腔音色的苍凉和旦角的唱腔音色的柔美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又相互衬托。
再如过关中二国舅角的出场,所唱曲调源于生行的老腔,以调侃的语气唱出,具有冷面幽默的效果。
又如巡营中杨宗宝的出场,以小生的娃娃调,发龙虎音,行腔高昂挺拔,清新刚健,使观众为之一振。
因此,纵向和横向分析得出在花雅之争中,京剧的声腔风格是在花胜雅中,以皮黄腔为主,兼有京腔、秦腔、梆子腔等多种声腔的综合声腔体系,且在西皮和二黄的主导声腔中,可以根据各自特点灵活选择,西皮腔具有丰富的创造性。
二、审美心理节奏化的板式特征审美心理是在现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其内涵为在人的神经系统中,事物的形式信号所在的视觉或听觉区与快感区之间的联系通道。
运用美学原理中的审美心理分析京剧《四郎探母》的板式变化规---------------------------------------------------------------最新资料推荐------------------------------------------------------ 律,就是运用审美心理节奏感规律在京剧这种艺术中的作用方式,从而得出京剧的唱腔艺术。
板式变化体又称板腔体,是相对于雅部昆山腔以南北曲为骨干的曲牌联缀体而言的。
在之前说过,西皮腔和二簧腔都有有不同的板式。
在《四郎探母》的板式呈现出一个怎样的变化,则是以美学角度分析的重点。
审美心理节奏感规律指的是符合人体需要的节奏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反之则会带来不快感。
对应在《四郎探母》中,板式变化有由西皮慢板转二六板、之后由西皮摇板再转到西皮快板,可见板式是在便不断呈现出节奏化的变化。
在开始的的西皮慢板中,是在坐宫中杨四郎自思自叹,他的情绪是失落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和身世悲叹结合在一起的愁绪,所以用慢板;接着转入二六板,表达出四郎探母心切;再转入摇板,则是四郎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到了公主与四郎对唱时,转入快板,则是一种紧张的气氛。
在这之间的板式变化,由愁绪到徘徊再到紧张的对唱,都是根据戏中人物的心理来表现的,而表现出来的板式变化则有快有慢,是符合审美心理节奏感规律的。
当在节奏比较慢的慢板中,我们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忧伤心情,在7 / 10节奏比较快的快板中,我们也能体会出戏中的紧张气氛。
这在审美心理节奏感规律中,可以解释为一种潜意识的领域,与人的生理结构有关,即外部的节奏,可以影响人的内部运动频率,从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在《四郎探母》中,板式不断变化,给人带来的感受带来不同,就是审美心理节奏感规律在京剧艺术中的作用方式而造成的。
因此,通过在美学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京剧的唱腔中有不同的板式变化,呈现出节奏化的特征。
结语总而言之,通过从花雅之争的角度,在纵向和横向上对《四郎探母》的声腔风格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兼有美学角度对《四郎探母》的板式特征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京剧的独特唱腔艺术是以皮黄为主,并附之昆腔、昆腔、拨子、南锣等多种声腔和以板式变化体主导的音乐体制,同时京剧的声腔风格是呈现为综合性,板式变化特征呈现出节奏化。
其实对于结论的得出,基本上都有共识,而重点是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上的区别。
本文则是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在花雅之争的实践中有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运用了现代美学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实践和理论结合,分析《四郎探母》的声腔和板式特征,从而进一步得出京剧独特的唱腔艺术。
这样的研究方法可以给之后的京剧研究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让京剧的研究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