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鸽子长着两只脚
猫头鹰长着两只脚
大雁长着只两脚
鸟长着两只脚
(二)学前儿童的演绎推理 研究结果指出,3-7岁儿童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的发 展可分为5个阶段。
1.不会运用任何一般原理 2.运用一般原理,并试图引用一些从偶然特征上做出
的概括,来论证自己的答案。 3.运用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已经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
一、理解概念: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 维活动。
二、理解类型: 两种类型: 直接的理解、间接的理解。
直接理解是不需经过间接的思考过程就能立刻实现的理解。 间接理解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经历一个逐步展开的阶段 。
学前儿童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不要求任何中介的思 维过程。幼儿期逐渐出现间接理解。
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只是近似性的,不准确的,不 能概括一切可能的个别情况,因而还不可能做出正 确的结论。 4.不说一般原理,却能正确而自信地解决问题。 5.会运用正确反映现实的一般原理,并做出恰当的结 论
(三)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 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且类 比推理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提高。研究结果显示,三 岁以前的儿童还不会进行类比推理,四岁儿童类比推理开始 发展,但水平很低。 5岁和6岁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有所发展, 大部分儿童能够理解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但语言 表达不够准确,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还没有达到较高级 的水平。
二、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概念:
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一个判断或多 个判断推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分类:
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大类。学前儿 童在其经验可及的范围内,已经能进行一些符合事 物客观逻辑的抽象推理,但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由直觉行动性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来认识世界。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摸、看、闻、尝等方式来了解一个新物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逐渐向具体形象性思维发展,开始能够理解更抽象的概念和关系。

2. 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常常是被动的,他们往往需要借助外部的刺激和引导才能进行思考。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逐渐变得更加主动,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3. 由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是无意性的,他们的思考过程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逐渐向有意性发展,能够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制定计划和进行有目的的思考。

4. 由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忽视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逐渐向去自我中心发展,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5. 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他们往往只能从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逐渐向多向思维发展,能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并能够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总之,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指0-6岁儿童从感知、认知到概念的逐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下面将从感知、认知和概念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感知的发展1.外界刺激的感知:出生后的婴儿会通过感官器官对外界的刺激进行感知,例如听到声音、看到物体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界的感知也会逐渐增强,能够感受到更多种类的刺激。

2.运动感知的发展:随着儿童的生长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能够通过运动感知到自己的身体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躲避障碍物、抓住物体等运动行为来感知到物体的位置和性质。

3.空间感知的发展:学前儿童会逐渐对物体的空间位置、方向和大小等进行感知,例如能够分辨前后、上下等基本方位关系,并能够根据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和比较。

二、认知的发展1.图象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主要通过图象来进行思维活动,他们会将所见所闻的事物通过图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图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一些基础的图象概括和推理。

2.语言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在语言的帮助下,逐渐开始进行语言思维活动,能够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思维。

他们能够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逻辑思维的发展: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他们开始建立起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认知活动。

例如,他们能够分辨出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区别,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推测和验证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概念的发展1.感性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概念是基于感性经验形成的,他们通过感知和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征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物体。

2.数量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使用数字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例如加减法、比较大小等。

3.语言概念的发展: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学前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语言概念,例如时间、空间、颜色、大小等,并能够进行一些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指儿童在0-6岁这个关键阶段,通过认知、感知、记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开始显现,他们可以通过感知和操作来认识和探索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0-2岁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经验来认知世界。

他们会主动触摸、咀嚼、玩弄周围的物体,从中获取有关物体性质、形状、颜色等方面的信息。

他们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示范,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勺子、碗等。

2-4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此时,儿童开始逐渐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

他们能够使用简单的符号和概念,逐渐理解日常用语和简单的指令。

他们还开始懂得分享和合作,有了基本的社交技能。

4-6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进行概念、记忆和逻辑思维建构的重要时期。

他们开始有系统地认识和组织周围的事物,能够分辨和分类不同的对象。

他们逐渐能够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开始懂得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经验去解决新问题。

此时,他们的注意力也逐渐集中和稳定,能够坚持完成一项任务。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儿童的先天智力和潜力,环境因素则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思维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儿童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父母和教育者也应该注意给予儿童恰当的引导和支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其思维发展的全面、均衡和积极的方向。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激发儿童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的全面、均衡和积极的方向。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在思考问题时需要借助于具体事物的形象,例如通过玩具娃娃来理解“妈妈”的概念。

而抽象逻辑思维则是指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和概念来理解和解决问题,例如理解数字和数学概念。

随着儿童的成长和学习,他们逐渐能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

例如,他们开始理解符号和概念,能够用数字来表示数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这一转变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一步,为他们进入小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相互作用语言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工具。

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对思维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语言,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和描述周围的事物,进行思考和推理。

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周围的事物,促进思维的发展。

同时,思维的发展也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例如,儿童开始学习分类和比较概念时,他们需要使用语言来描述和比较不同的事物,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情绪和社会因素对思维发展的影响情绪和社会因素也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产生影响。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情绪,如喜悦、愤怒、悲伤等。

这些情绪会对儿童的思维产生影响,例如影响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和推理能力。

因此,成人应该关注儿童的情绪,帮助他们理解和调节情绪,促进思维的发展。

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思维发展。

例如,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交场合中接触到的不同的人和事物,都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首先,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通过不同的认知阶段来逐渐理解、解决和思考问题。

学前儿童常常处于运算前操作阶段,他们的思维主要以感知为主,并且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子集和序列等活动。

其次,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尤金·瓦赞基的语言发展理论,儿童的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感受语言阶段,他们开始注意、区分和模仿语言的声音;然后是表达语言阶段,他们逐渐能够用词汇和句子表达意思;最后是逻辑语言阶段,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更复杂的语言运用。

因此,学前儿童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也在逐渐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此外,学前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也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情感和社交经验对儿童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情感支持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稳定和自信心的形成,从而有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

同时,与同伴的互动和社交经验也能够提高儿童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总体来说,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感知为主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速度和能力都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提供适宜的学习和发展环境,促进他们思维发展的全面进步。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儿童通过手探索外部世 界
儿童用手操作实物进行游 戏
手的动作与思维发展
(连续性表现): ⑴、思维解决的问题复 杂化。 ⑵、方法的概括化。⑶ 语言的作用增强。
思考:
Ø为什么说玩具是早期儿童学习的工具?
Ø为什么说这时儿童的身体碰撞或抓、捏等行为 有时并不是真正的攻击性行为?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NN
儿童思维的 发展趋势
思维方式的变化 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活动的内化 思维内容的变化
㈠、思维方式的变化(阶段性与连续性)
1、直觉行动思维
(阶段性表现):思维不能离开对物体的感知和动 作,离开了事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玩具就不 能玩,容易‘见异思迁’。不是概念的,只是‘ 行动的思维’、‘手的思维’。
•㈢、思维活动的内化 •儿童的思维从外部的、
展开的,逐渐向内部的、 压缩的方向发展
• ㈣、思维内容的变化
• 从零碎的、非本质的内容向系象思维
• 思维依靠表象,主要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 进行,是以事物的外部特征为依据,不能依据事 物间的本质联系进行推理。
• 具体性;形象性
• 3.抽象逻辑思维
• 学前期只有这种思维的萌芽,具体表现在分析、 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 ㈡、思维工具的变化
感知和动作→表象→概念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人类的许多学科分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思维。

儿童心理学从思维发生的角度,研究思维是怎样从直觉行动思维发展成具体形象思维而又怎样最终到达抽象逻辑思维。

儿童思维的不同发展层次,分别称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这三种水平的思维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一)直觉行动思维儿童与成人一样,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着现实。

婴儿的活动单位是动作。

婴儿的动作是构造智力大厦的砖瓦,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又促进着心理的发展。

那么,儿童初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又如何呢?新生儿具有先天性的反射动作,主要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等。

这些先天反射到一定时期便自行消失。

新生儿的双手呈握拳状。

出生后12周,手指才松而屈,16~20周开始有真正的抓握,即一种以触—视觉为线索的自觉抓握。

婴儿从16周起,粗糙的手臂活动按发育成熟的程序,逐渐出现类似于捋、抓握、操纵和探索等精细动作。

因此,格塞尔把16周看做婴儿动作发展的转折阶段。

此外,16周的婴儿其头、眼、手的协调也迅速发展,颈部肌肉得到了充分发育,在别人的扶持下,可以不太稳地保持坐姿。

28周的婴儿能坐在椅子上,双手能灵活地活动,不但能伸出一只手去抓握物体,还会把物体从一只手递交到另一只手。

40周的婴儿能伸出食指作戳拨、撬动和抚摸,他们能成功地拉住线,并能在不抬高腕部的情况下用拇指指端与食(中)指指端拿起一粒小糖丸(儿科临床上称为平指摘)。

从40周婴儿的动作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指端、舌尖、足和足趾正在逐渐成熟起来。

52周的婴儿能精确地抓起小糖丸或细线,但握住后再松开的能力控制较差。

60周(15个月)的儿童一般能独立行走,能叠两块方木,并能用手表示意图。

72周(18个月)的儿童开始能对各方面的动作进行协调,走路不摔跤,甚至能够开始跑动。

24个月的儿童能用蜡笔画一竖,能叠6块方木,能用3块方木排成一行,这表明他们对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动作已掌握了一部分。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一节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备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并不是在出生时都已具备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发展的。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或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他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思维发生以后,不是孤立的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认识过程,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应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了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变得复杂化。

同样,思维的参与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思维好似儿童的情绪或动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恐惧情绪、关爱情感、道德情感等高级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都与对事物的理解密切相关。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一时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的认识自己。

第二节思维的发生及发展趋势一、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发生,发生的标志是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

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的概括。

这时的语词只是代表某一物体的名称,没有概括的功能。

比如,小孩说的“灯”只是代表他自己房间里的那盏灯,而不是代表所有的“灯”。

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儿童使用物体的动作,使儿童的概括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逐渐从感性思维向符号思维转变: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感官和具体经验,通过感觉和观察进行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开始能够使用符号来思考和表达,如绘画、图画、文字等。

2.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和实际的情境为基础的,他们较难理解抽象和抽象概念。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强,学前儿童逐渐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意识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3.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容易局限于个别的细节,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然而,随着认知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够进行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

4.逐渐具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儿童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具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进行思考和决策,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进行尝试和实践。

1.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感性的和具体的: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感官和具体经验,他们较难进行抽象和抽象推理。

2.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和观点的影响,他们往往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3.儿童的思维是不成熟的和片面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容易局限于个别的细节,以及不能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问题。

4.儿童的思维是动态的和不稳定的: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比较活跃,思维方式和方式不断变化,缺乏稳定性。

5.儿童的思维是内隐的和外延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内隐的,即他们对思维的过程和原因难以清晰地表达。

但是,他们对外部实物和事件的注意力较高。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学前儿童,指的是三到六岁之间的儿童。

这个阶段是儿童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他们的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这一阶段的思维发展也会对他们的性格和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感性思维开始向概念思维过渡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从感性思维向概念思维的过渡,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感性思维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观察、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来感知和认识事物。

而当儿童步入概念思维的阶段时,他们就可以通过线性思考、推理和逻辑思维等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事物。

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我们应该多让他们接触和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概念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言能力得到了重要发展对于学前儿童而言,语言是他们认识和沟通外界环境的最重要的工具。

因此,在学前儿童阶段,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语言不仅是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过程中,更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多给予儿童机会进行口语交流,并且让他们逐渐学会正确使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发掘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往往不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和难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哪怕是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从床上跳下来会不舒服,我们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和引导来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外化于各种各样的行为和行动当中的。

因此,我们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时,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把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引向更加丰富和成熟的方向。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指学龄前阶段(3-6岁)儿童理解事物、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正逐渐从感知向概念过渡,从单纯形象思维向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

下面将详细探讨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思维:3-4岁的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

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官经验中,通过观察、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获得信息。

例如,他们会触摸、闻、尝、听火车,通过感官体验来认识火车。

2.形象思维:4-5岁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想象力和符号的使用来思考和表达。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玩具模型或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想象,可以用玩具车模拟驾驶。

3.具象思维:5-6岁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具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分类和比较来理解事物。

例如,他们可以将玩具按照颜色、形状或尺寸进行分类,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重量或高低。

4.抽象思维:6岁及以上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除了上述几个思维发展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学前儿童倾向于将事物看作整体,而不是关注细节或部分。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一个完整的人形认为是一个大头和一个身体的组合,而不是由头部、手臂、腿部等部分构成。

2.可逆性的缺乏:学前儿童缺乏逆向思维的能力,即不能理解反方向或逆过程。

例如,他们可能不能理解衣服穿反的概念,认为只要穿上就可以了。

3.过度一般化:学前儿童倾向于将自己的经验一般化到所有类似的事物上,缺乏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思维。

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所有狗都会咬人,或者认为所有红色的东西都是苹果。

4.智力发展不平衡: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不均衡,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思维能力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他们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强,但在数学思维方面相对较弱。

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逐渐从幼稚向成熟转变。

下面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些趋势:
1. 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年幼的儿童主要以具体、直观的方式思考,依赖于感官和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

2. 从单一思维到多元思维:在早期,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单一的、线性的方式进行。

随着发展,他们开始能够考虑多种可能性和角度,进行多元思维。

3. 从自我中心思维到社会化思维:幼儿时期,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意识到他人的立场和观点。

在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别人的感受和观点。

4. 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在发展早期,儿童主要思考与直接经验相关的具体问题。

随着发展,他们能够处理更抽象和复杂的问题,考虑多个变量和因素。

5. 从表象思维到逻辑思维:儿童的思维开始以感觉和形象为基础,随后逐渐发展为逻辑思维,能够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总体来说,儿童的思维发展呈现出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从自我到社会
化、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表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趋势。

这些趋势在每个儿童身上的发展速度和程度可能会有差异,但它们代表了儿童思维发展的普遍趋势。

《婴幼儿心理发展》课件——第八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婴幼儿心理发展》课件——第八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 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学前儿童掌握 概念的方式
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举例子)
通过语言理解获得
(下定义)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
一般特点
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过宽或过窄。
第八章 学前儿童 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概述
思维的概念
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的类型
01
根据思维过程中 凭借的工具不同
➢ 动作思维 ➢ 形象思维 ➢ 抽象逻辑思维
02
根据思维探索 答案的方向不同
➢ 聚合思维 ➢ 发散思维
03
根据思维的 创新程度不同
➢ 常规思维 ➢ 创造性思维
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理解水平的发展——5个发展趋势
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依靠语词的理解 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情绪的理解——比较客观的理解 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逐渐理解事物相对关系
谢 谢!
转导推理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常见于3-4岁幼儿身上
演绎推理
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三段式: •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 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 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
况作出判断。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归纳推理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的六种基本关系 ➢工具和功用关系(笔/写字,?/切菜) ➢部分与整体关系(苹果/苹果树,手指/?) ➢对立关系(高/矮,粗/?) ➢并列关系(白菜/萝卜,猴子/?) ➢从属关系(白菜/蔬菜,?/动物) ➢因果关系(下雨/地湿,?/打针)

试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试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试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 思维的起步阶段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啊!想象一下,一个小宝宝刚学会走路,蹒跚学步的模样是不是特别萌?但当他开始用脑袋来解决问题的时候,那种萌就更加了,简直能萌化一切。

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还处在初级阶段,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要从头学起。

1.1 具体形象思维首先,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的。

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直观的感受,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比如说,小明看到一只小狗,就能立刻说:“哇,这是一只小狗!”但如果问他小狗是什么,他可能会挠头,觉得你在考他。

孩子们更喜欢用他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来理解世界,就像一块拼图,他们需要把这些拼图拼在一起才能明白大概是个什么样子。

1.2 自我中心主义此外,学前儿童的思维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主义。

这个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就是孩子们总觉得世界围绕着他们转。

他们可能会以为,别人也像他们一样觉得“巧克力是最棒的东西”。

所以,当他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分享给别人时,可能还会期待别人也像他们一样特别兴奋。

这个阶段的小朋友们,真是天真的可爱!2. 思维的扩展阶段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他们的思维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就像他们的身高在慢慢涨一样,思维能力也是逐步提升的。

2.1 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进入所谓的“前运算阶段”。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但有时候这些推理还是很幼稚。

比如,小红学会了分类,把各种玩具分门别类地摆放起来。

她知道“汽车”是不同于“玩具熊”的,但如果你告诉她玩具熊也有不同的类型,她可能会觉得你是在开玩笑。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虽然脑袋里有很多想法,但还需要时间来把这些想法整理得更清楚。

2.2 角色扮演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还特别喜欢角色扮演游戏。

你会发现他们喜欢把自己变成各种各样的角色,比如小医生、小老师,甚至超级英雄。

他们通过这些角色扮演来理解社会的规则,学习怎样与别人互动。

这就像他们在玩一个大大的角色扮演游戏,试图通过不同的角色来探索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今天,我将从科技、教育和社交等方面,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首先,科技的发展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科技的普及使得儿童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

这些设备的普及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野。

通过应用程序和游戏,儿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展启蒙教育,培养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科技还为学前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如在线教育平台和互动学习工具等,使儿童可以在家中或幼儿园中获取更全面的教育资源。

其次,教育的发展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但现代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综合能力。

通过游戏和主题活动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现代教育也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团队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学前儿童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社交意识和沟通能力。

最后,社交的变化也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产生了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社交活动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儿童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和在线互动平台与他人交流。

这种新的社交方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拓宽了他们的社交圈子。

然而,与此同时,儿童也面临着虚拟社交带来的风险,如信息安全和网络欺凌等问题。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培养他们的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与时俱进的。

科技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和社交方式的改变,都对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并适应这些变化,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资源,帮助他们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学前⼉童思维发展的趋势的⽂章,供⼤家学习参考!学前期⼉童从思维的萌芽到成熟,其间经历了⼀系列演变。

演变的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1.从思维⼯具的变化来看。

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2.从思维⽅式的变化来看。

从直觉⾏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3.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

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下⾯通过对学前阶段思维⼯具和思维⽅式变化的介绍,进⼀步阐述学前⼉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和⼀般年龄特征⼀、学前⼉童思维发展中动作、形象和语词关系的变化学前⼉童的思维离不开实际动作、具体形象(表象)和⼝头语。

随着⼉童年龄的增长,动作、形象和语词在思维中的地位和作⽤不断变化,它们的变化使⼉童的思维也随之发⽣变化,并且形成了各个年龄阶段⼉童思维的特点。

(⼀)动作和语⾔关系的变化思维是和语⾔想联系的。

但⼉童最早的思维却不是依靠语⾔,⽽是依靠动作进⾏的。

他们在实际的⾏动中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和相互关系,也⽤实际动作来解决思维课题。

例如,请⼀个2岁左右的⼩朋友想⼀想,“怎样才能把放在桌⼦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听到任务,⼉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是马上去“拿”。

他伸长胳臂去拿,拿不到;围着桌⼦转,踮起脚尖,再伸⼿,还是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上的玩具移动了⼀点,⼉童马上⽤⼒⼀拉,玩具就到了⼿边。

⼉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的。

随着⼉童⾔语的形成和发展,动作在思维中的作⽤和地位逐渐下降,语⾔的作⽤逐渐增加。

有⼈做过这样⼀个实验:要求⼩、中、⼤班幼⼉⽤零散的拼图板拼成完整的形象,并要求他们在拼图前说出⾃⼰想拼成什么,拼好后,再说明⾃⼰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的。

各年龄的⼉童表现很不相同:⼩班⼉童在拼图之前往往说不出要拼什么。

他们拿到拼图板后马上动⼿摆弄。

偶尔拼凑出⼀种图形,就⾮常惊奇或者好像突然有所发现地喊:“哈!⾬伞!我拼了把⾬伞!”“机器⼈!”拼出来的图形像什么,就说是拼了什么,说不出是怎样拼成的。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这就是说,学前的思维结构的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理性的或抽象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主要特点”,就暗含了还有“次要特点”。

虽然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但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性思维还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学前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已开始萌芽。

在学前期,直观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这时的直观行动性,比起3岁前儿童的特点来,发生了质的变化。

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的提高,如第二个研究中所示,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

这样,学前期儿童解决直观问题的复杂性和直觉性就比婴儿时期高得多。

产生这个质变的原因,是言语对直观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步增加。

因此,学前期继续发展着的直观行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3岁前的思维,这个阶段新发展起来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性思维”靠近了一步。

学前期也有抽象逻辑思维,但仅仅是个开始。

所以说,学前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学前期儿童在知识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是能够开始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上述两个材料说明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的例子。

如:4岁的儿童可以猜中像关于“花生”“星星”的谜语;5岁的儿童已知道“把桃核种在地下可以长出桃树来”这一类因果性的联系。

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要想去发现它的本质的逻辑关系,就不容易了。

其实,不仅学前儿童如此,学龄儿童甚至成人也是如此。

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不能理解一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寓言或谚语。

— 1/2 —— 1/2 —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学前晚期,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随着儿童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成分就开始逐步增加起来。

当然,学前儿童,特别是学前晚期儿童,虽然开始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是他们的思维的自觉性还是很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 总结。
动作不是受语言支配,而是受视觉形象支配。
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 不分离。 幼儿中期,儿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边 做,一边说,语言和行动似乎总是不分离。
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 计划动作的作用。
幼儿晚期,在行动之前儿童已经能够完全用语言表 述行动目标和计划。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例如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 4岁孩子开始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抽象逻辑思维
指用抽象的概念和词,根据思维的本身、菠萝 小猫、小狗、猴子、老虎
水果 动物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儿童思维 的发展趋

思维方式 的变化
思维工具的 变化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 直观行动思维(p223)
依靠动作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行为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简称试误法。
具体形象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