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论语释疑》

合集下载

王弼的“贵无”思想探析

王弼的“贵无”思想探析

王弼的“贵无”思想探析*导读:玄学的中心问题是有与无的问题,魏晋玄学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有、无含义及其二者间关系的演变王弼汉魏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转型期。

东汉末年,两汉经学已经变得烦琐;而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由于政治上的压力,也不能畅所欲言,使之在魏正始年间,谈玄说远回避现实的玄学思潮自然渐渐兴起。

玄学的中心问题是有与无的问题,魏晋玄学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有、无含义及其二者间关系的演变。

虽然玄学各派对名教与自然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基本的倾向都是把名教指向社会伦理原则,如社会等级名分、道德规范、礼法教化等,也就是有;而把自然指向了与名教相对的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和人类的自然本性,也就是无。

前者以恪守纲常礼法为其伦理原则,而后者则把老庄的无为逍遥自然作为自己的价值依托。

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思想一般称之为贵无论。

王弼把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称为有,把无形无名的抽象本体称为无;在社会政治领域,礼仪制度、仁义原则,是有,而礼仪制度、仁义原则背后的人心(特别指圣人和贤者的心),是无。

《晋书王衍传》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

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王弼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注释《老子》、《周易》表达的,其中最集中的是两篇短文《周易略例》、《老子指略》,同时也闪现在《周易注》、《老子注》中。

贵无是从无对万物和有的决定性作用中所产生出的无崇尚。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他以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

在《论语释疑》中,他指出:道者,无之称也。

无不通也,无不由也。

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可见无不是空无,与它相对的概念不是有,也不是万有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是指超言绝象,不能在现象界找到,不受具体时空有限性限制的本体之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和儒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和儒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和儒学东汉中叶以后,外戚、宦官迭相专政,政治日趋腐败。

面对这种社会政治现实,以太学生为代表的一些人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

他们站在外戚、朝官一边反对当政的宦官。

宦官制造了两次“党锢之祸”,残酷迫害反对派。

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不过问政治,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

东汉末年,曹操掌权,即以法治天下。

他在用人上提出唯才是举,曾下令:“今天下得无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遇未而无知者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这种只问才能不问德行的思想,是直接与东汉以来儒家的名教相对抗的。

曹操杀了对他存大功的荀彧、崔琰、毛玠等人,也使一些人心惊胆战。

东汉末年以来的政治形势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

政治上他们从过问政治、砥砺名教和积极的现世态度,转变为不问政治、逃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思想上他们接受了消沉的、对事不作反抗的,但又含有思想解放的老、庄思想。

以老、庄、易为内容的玄学思想,开始抬头。

魏普时期洛阳的玄风及其东渡汉末三国,由儒学到玄学的转化中,马融、郭泰、何晏和王弼四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马融,东汉中后期人,是一名儒。

邓骘仰其名,召为舍人,马融不就,客居凉州武都汉阳。

遇羌人暴动,边境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马融后悔未应邓骘之召,对他的朋友说,“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飓尺之羞,灭无资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后汉书·马融传》)。

遂往应邓骘之召,也就是这位大儒,为了保全生命,为大将军外戚梁冀诬害名臣李固,并作大将军《西第颂》。

政治上堕落的人,生活上无不堕落。

马融就是“居守眼器,多有侈饬,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后汉书·马融传》)。

他以老庄哲学作为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和灵魂的安慰。

他为《老子》作注,竭力捏合儒家和老庄。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例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例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例罗 彩【摘要】王弼、郭象分别通过“体无”“体本”赋予了孔子“自然化”色彩,重塑出儒道相融、名教自然合一的圣人人格,展现了“老庄不及孔”的尊孔趋向。

通过寓“无为”于“有为”的手法,郭象将王弼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圣人系统延伸至“三王”,阐明这是“有德”的圣人人格下落到“有位”的现实君主人格之必然过程,因而上古、三皇、五帝的无为政治与三王的有为政治都是圣人因时顺势、循道行事及自然无为的代表,这就肯定了圣人所创之名教存在的必要性及三代之制的合理性,实现了无为与有为的统一。

此圣人人格与圣人系统在政治上便体现为“内圣外王”的王道理想追求。

郭象在王弼主张“本末一体”的基础上以“体用一如”来诠释道与德、圣与王的关系,实现了由王弼倡导的“先圣后王”政治理想向“圣王合一”的转变。

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以孔子为圣人人格、肯定三皇五帝到三王的圣人系统、追求“内圣外王”的圣人政治,本质上是对儒家坚守的社会理想之延续,是对儒家圣人观的“接着讲”。

【关键词】魏晋玄学;儒学;圣人观;接着讲中图分类号:B2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2)03-0155-06作者简介:罗 彩,湖南宁乡人,哲学博士,(广州510520)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郭象《庄子注》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吸纳与转化”(20FZXB069)关于玄学与儒学的关系问题,学界目前的探讨多侧重在玄学对儒学的批判上,而就玄学对儒学的吸收继承方面则探讨较少。

汤用彤言:“盖世人多以玄学为老、庄之附庸,而忘其亦系儒学之蜕变。

”①这里,汤用彤明确指出玄学与儒学有相互一致的面向。

除了玄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汉代儒学有着特定的联系外,玄学究竟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与儒学的这种关联呢?我们可通过魏晋玄学的代表性人物王弼、郭象的圣人观来窥探一二,并尝试将此问题放在儒学发展的脉络里来观察,分别从圣人人格、圣人系统、圣人政治三方面来探究玄学是如何实现对儒学的改造与发扬,即“接着讲”②。

王弼是如何死的?王弼的生平简介及学术贡献

王弼是如何死的?王弼的生平简介及学术贡献

王弼是如何死的?王弼的生平简介及学术贡献本文导读: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 王弼曾任尚书郎。

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

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

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遗下一妻一女。

人物生平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

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

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

凯有风貌。

凯生子业,业生弼。

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征孙权,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处死。

粲绝嗣后而以王业为继嗣。

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继祖父。

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

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

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

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集校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王弼集校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王弼集校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弼集校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王弼文集校勘注释著作。

王弼的主要哲学思想

王弼的主要哲学思想

从本质上讲王弼的理论仍是儒家的,只不过他对儒家的观念作了道家的解释。 说的更明确一点,也就是他把儒家的“仁义”观念放在道家的“无”的背景下作 了新的阐析,为儒家的学说披了一件道家的外衣,为儒家的思想嵌了一个道家的框子。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王弼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王弼的主要著作及内容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最主要的三部著作:《老子注》、《周易注》和《论语释疑》。 虽然这三部著作内容互有交叉,但是各自的侧重点还是非常鲜明的。
《老子注》
侧重从形而上的 “无”的角度立论, 重点研究的是“无” 的本体地位问题
《周易注》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魏晋玄学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魏晋玄学的兴起取代了经学的地位,玄学是黄老思想
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它摆脱了庸俗的“天人感应论” 的影响,着重于抽象的思辨,从自然本体论上升到认识 本体论高度。 王弼的“以无为本”的哲学理论标志着玄学的开始, 反映了自然本体论向认识本体论的过渡。
王弼的主要哲学思想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一、王弼的简介
目 录
二、魏晋玄学 三、王弼的哲学思想 四、王弼的主要著作 五、王弼对后世的影响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王弼的简介
会计学一班第3小组
2016-4-7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曹魏
山阳郡(今山东巨野)人, 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 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 《老子注》 、 《老子指略》 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 《周易 略例》 、《论语释疑》

2021年言意之辨在王弼经典诠释中的运用及其方法论意义(3)

2021年言意之辨在王弼经典诠释中的运用及其方法论意义(3)

言意之辨在王弼经典诠释中的运用及其方法论意义(3) 言意之辨在王弼经典诠释中的运用及其方意义由上可以看出,王弼通过诠释《老子》,已将道本原论或宇宙生成论转化为本体论,这一转化直接是在“得意忘言”方的指导下完成的。

当然,我们并非绝对否定老子的思想中有本体论的倾向或因素,如《老子》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三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等,皆将道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

但这并非老子哲学形上学的主流,其主流仍是本原论或宇宙生成论。

同样,在王弼的哲学中也留有道本原论或宇宙生成论的表达,如对上述三十四章引文的注解为:“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

”又如“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2]1等,亦是明显的宇宙生成论的表达。

这一方面不能排除王弼的思想毕竟脱胎于汉代的学术,还无法完全摆脱汉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宇宙生成论的某些痕迹或表述方式;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和可能的是,王弼的思想是通过诠释《老子》而进行阐发,《老子》是其依托的经典文本,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或本原论思想是其无法避开的理论内容。

因此,王弼思想中呈现出的这些内容是王弼注解《老子》时不可避免附带而生的,本体论思想才是王弼哲学形上学的主流,是其思想的重点和特点所在。

因此可以说,王弼一方面一再辩称读《老子》应把握《老子》的“崇本息末”之意,但另一方面他在诠释《老子》的过程中,也将己意融入其中,而从《老子》文本中阐发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之意,最终表达己意,从而构建自己的本体论玄学。

王弼的另一重要著作是《论语释疑》,但已散佚,仅在邢璹《论语注疏》和皇侃的《论语义疏》中被引用数条。

《论语》相较于《老子》和《周易》,更切于实际,性与天道为孔子所罕言,言意之辨亦为孔子所罕论。

但这并未影响王弼在诠释《论语》时阐述其得意忘言的方义旨,并进而将本体论的思想贯彻其中,使《论语》玄学化。

王弼“贵无论”思想的逻辑发展及作用

王弼“贵无论”思想的逻辑发展及作用

王弼“贵无论”思想的逻辑发展及作用*导读:汉魏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转型期。

东汉末年,两汉经学已经变得烦琐;而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由于政治上的压力,也不能畅所欲言,使之在魏正始年间,谈玄说远回避现实的玄学思潮自然渐渐兴起。

汉魏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转型期。

东汉末年,两汉经学已经变得烦琐;而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由于政治上的压力,也不能畅所欲言,使之在魏正始年间,谈玄说远回避现实的玄学思潮自然渐渐兴起。

玄学的中心问题是有与无的问题,魏晋玄学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有、无含义及其二者间关系的演变。

虽然玄学各派对名教与自然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基本的倾向都是把名教指向社会伦理原则,如社会等级名分、道德规范、礼法教化等,也就是有;而把自然指向了与名教相对的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和人类的自然本性,也就是无。

前者以恪守纲常礼法为其伦理原则,而后者则把老庄的无为逍遥自然作为自己的价值依托。

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思想一般称之为贵无论。

王弼把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称为有,把无形无名的抽象本体称为无;在社会政治领域,礼仪制度、仁义原则,是有,而礼仪制度、仁义原则背后的人心(特别指圣人和贤者的心),是无。

《晋书王衍传》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

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王弼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注释《老子》、《周易》表达的,其中最集中的是两篇短文《周易略例》、《老子指略》,同时也闪现在《周易注》、《老子注》中。

贵无是从无对万物和有的决定性作用中所产生出的无崇尚。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他以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

在《论语释疑》中,他指出:道者,无之称也。

无不通也,无不由也。

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论王弼《论语释疑》的体用结合特点

论王弼《论语释疑》的体用结合特点

论王弼《论语释疑》的体用结合特点作者:李雪姣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1期摘要:“体用”是一对哲学范畴,但作为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的王弼在注释儒家经典《论语》的时候却将体与用相结合,不仅崇本,强调本体的指导性作用,也重事功,在“执一”的基础上不忘“统众”,使得本体与现象相结合,打通了体用之间的关系,体用结合也成为王弼注《论语》的重要特点。

关键词:王弼论语释疑体用结合一、“体用”与王弼之前的“体”“用”论何为“体”“用”?对于“体”字,《说文解字》卷四“骨部”说是“总十二属也。

从骨丰声。

”清代段玉裁注“以人体及许书敷之”。

对于“用”字,《说文解字》卷三“用部”曰:“可施行也。

从卜从中。

”可见,“体”的最初含义是身体形体,而“用”的最初含义则是施行。

何为哲学上的“体用”?方克立在《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中说:人们通常把本体和现象的关系,就叫做体用关系,用它来直接回答世界的最高本体本原和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的关系问题。

①张岱年在《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说:从历史演变来看,“体用”似乎是由“本用”观念衍化而来的。

到唐代,儒家佛家俱言体用,而其所谓体用的意义实不相同。

②在先秦诸子中,《尚书》和《老子》都没有出现对“体”的运用,《论语·微子》中虽然出现了“四体不勤”,《周易·系辞上》中虽然出现了“神无方而《易》无体”,但仍然没有脱离“身体”“形体”的实体性意思,并不是本体论层面上的。

《庄子》中大多数“体”都是“形体”的意思,但也有与“本”相关的意思,只是非常模糊,如《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此处的“体”与“翼”等相对,可以理解为“主体”,即以刑罚为主体,以礼教为两翼。

《孟子》中的“体”除了身体、形体的含义之外,多为“整体”之意,虽说整体与本体是两个不同概念,但整体的范围是一种总括性的,与本体所代表的抽象出来的本质性特征有相通之处。

儒学人物:王弼

儒学人物:王弼

儒学人物:王弼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

三国时期儒家学者,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

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上弼好儒道之学,年未弱冠,就注解《周易》和《老子》。

他虽兼重儒、道,同崇孔、老,但更重视的则是儒学和孔子,曾与吏部郎裴徽谈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

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在哲学上,他将老子"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其"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反对何晏"圣人无情"之说,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

在儒学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和郑玄一样,王弼注《易》也以费氏《易》为底本,因此是古文《易》学的支流和东汉古文经学演变的新形态。

西汉费直以"传"解"经",即用"传"的某些内容来解释经义,其经说仍是象数之学,带有神学色彩。

王弼注《易》,虽沿袭费氏以"传"解"经"的方法,但尽扫象数之学,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易经》。

他对"经"上下篇都作了注,计六卷;而对《文言》、《彖传》、《象传》加注,只突出"传"之义理以阐发"经"义。

王弼-论语释疑

王弼-论语释疑

論語釋疑王弼學而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c:自然親愛為孝, 推愛及物為仁也. (皇疏)為政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c:天命廢興有期, 知道終不行也. (皇疏)六十而耳順,c:耳順, 言心識在聞前也. (皇疏)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子夏問孝, 子曰: "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 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c:問同而答異者, 或攻其短, 或矯其時失, 或成其志, 或說其行. (皇疏)八佾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 "大哉問!"c:時人棄本崇末, 故大其能尋本禮意也. (皇疏)里仁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哉!"c:貫, 猶統也. 夫事有歸, 理有會. 故得其歸, 事雖殷大, 可以一名舉; 總其會, 禮雖博, 可以至約窮也. 譬猶以君禦民, 執一統眾之道也. (皇疏)曾子曰: "唯."子出, 門人問曰: "何謂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c:忠者, 情之盡也; 恕者, 反情以同物者也. 未有反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 未有能全其恕而不盡理之極也. 能盡理極, 則無物不統. 極不可二, 故謂之一也. 推身統物, 窮類適盡, 一言而可終身行者, 其唯恕也. (皇疏)公冶長子謂子貢曰: "汝與回也孰愈?"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c:假數以明優劣之分. 言己與顏淵十裁及二, 明相去懸遠也. (皇疏)子曰: "弗如也! 吾與汝弗如也!"雍也子見南子, 子路不悅.c:案本傳, 孔子不得已而見南子, 猶文王拘羑里, 蓋天命之窮會也.子路以君子宜防患辱, 是以不悅也. (皇疏)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 天厭之, 天厭之!"c:否泰有命. 我之所屈不用於世者, 乃天命厭之, 言非人事所免也. 重言之者, 所以誓其言也. (皇疏)述而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於我老彭."c:老是老聃, 彭是彭祖. 老子者, 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 字伯陽, 謚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邢疏)子曰: "志於道,c:道者, 無之稱也, 無不通也, 無不由也. 況之曰道, 寂然無體, 不可為象. 是道不可體, 故但志慕而已. (邢疏)據於德, 依於仁, 游於藝."子曰: "加我數年, 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c:易以幾,神為教. 顏淵庶幾有過而改, 然則窮神研幾可以無過. 明易道深妙, 戒過明訓, 微言精粹, 熟習然後存義也. (皇疏)子曰: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君子者斯可矣!"c:此為聖人與君子異也. 然德足君物, 皆稱君子, 亦有德者之通稱也.(皇疏)子溫而厲, 威而不猛, 恭而安.c:溫者不厲, 厲者不溫; 威者心猛, 猛者不威; 恭則不安, 安者不恭,此對反之常名也. 若夫溫而能厲, 威而不猛, 恭而能安, 斯不可名之理全矣. 故至和之調, 五味不形; 大成之樂, 五聲不分, 中和備質, 五材無名也. (皇疏)泰伯子曰: "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c:言有為政之次序也. 夫喜,懼,哀,樂, 民之自然, 應感而動, 則發乎聲歌.所以陳詩採謠, 以知民志風. 既見其風, 則捐益基焉. 故因俗立制, 以達其禮也. 矯俗檢刑, 民心未化, 故又感以聲樂, 以和神也. 若不採民詩, 則無以觀風. 風乖俗異, 則禮無所立, 禮若不設, 則樂無所樂, 樂非禮則功無所濟. 故三體相扶, 而用有先後也. (皇疏)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設使驕且吝, 其餘不足觀也已矣!"c:人之才美如周公, 設使驕xx, 其餘無可觀者. 言才美以驕xx棄也.況驕xx者必無周公才美乎! 假無設有, 以其驕xx之鄙也. (皇疏)子曰: "狂而不直, 侗而不願, 悾悾而不信, 吾不知之矣!"c:夫推誠訓俗, 則民俗自化; 求其情偽, 則儉心茲應. 是以聖人務使民皆歸厚, 不以探幽為明; 務使奸偽不興, 不以先覺為賢. 故雖明並日月, 猶曰不知也. (皇疏)子曰: "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 而不與焉!"c:逢時遇世, 莫如舜禹也. (皇疏)子曰: "大哉, 堯之為君也! 巍巍乎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c:聖人有則天之德. 所以稱唯堯則之者, 唯堯於時全則天之道也. 蕩蕩,無形無名之稱也. 夫名所名者, 生於善有所章, 而惠有所存. 善惡相須,而名分形焉. 若夫大愛無私, 專將安在? 至美無偏, 名將何生?故則天成化, 道同自然, 不私其子而君其臣. 凶者自罰, 善者自功;功成而不立其譽, 罰加而不任其刑. 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然,夫又何可名也! (皇疏)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子罕達巷黨人曰: "大哉孔子! 博學而無所成名!"c:譬猶和樂出乎八音乎, 然八音非其名也!" (皇疏)子聞之, 謂門弟子曰: "吾何執? 執御乎? 執射乎? 吾執御矣!"子貢曰:" 有美玉於撕, 韞櫝而藏諸? 求善賈而沽諸?"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c:重言沽之哉, 賣之不疑也. 故孔子乃聘諸侯, 以急行其道也(皇疏)我待賈者也!"子曰:"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c:權者, 道之變. 變無常體,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不可豫設, 尤至難者也.(皇疏)'唐棣之華, 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 室是遠而'." 子曰: "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哉?" 鄉黨廄焚, 子退朝曰: "傷人呼?" 不問馬.c: 孔子時為魯司寇, 自公朝退而之火所. 不問馬者, 矯時重馬者也. (皇殊) 先進德行, 顏淵, 閔子騫, 冉伯牛,仲弓.c:此四科者, 各舉其才長也. 顏淵, 德行之俊, 尤兼之矣. (皇疏)言語: 宰我, 子貢. 政事: 冉有, 季路. 文學: 子游, 子夏.c:弟子才不徒十, 蓋舉其美者, 以表業分名. 其餘則各以所長, 從四科之品也.(皇疏)顏淵死, 門人欲厚葬之. 子曰: "不可."c:有財, 死則有禮; 無財, 則已焉. 既而備禮, 則近厚葬矣. 故云孔子不聽也. (皇疏)門人厚葬之, 子曰: "回也, 視予猶父也. 予不得視猶子也. 非我也, 夫二三子也."柴也愚,c:愚, 好仁過也. (皇疏)參也魯,c:魯, 質勝文也. (皇疏)師也僻,c:僻, 飾過差也. (皇疏)由也喭.c:喭, 剛猛也. (皇疏, 邢疏)子曰: "回也, 其庶乎, 履空.c:庶幾慕聖, 忽忘財業, 而數空匱也. (皇疏)賜不受命, 而貨殖焉. 億則屢中."c:命, 爵命也. 憶, 憶度也. 子貢雖不受爵命而能富, 雖不窮理而幸中, 蓋不逮顏之庶幾. 輕四子所病, 故稱"子曰" 以異之. (皇疏).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長乎爾, 無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爾, 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對曰: " 千乘之國, 攝乎大國之間, 加之以師旅, 因之以饑饉. 由也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 邇何如?" 對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求也為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也. 如其禮樂, 以俟君子." 赤, 爾何如?" 對曰: "非曰能之, 願學焉.宗廟之事, 如會同, 端章甫, 願為小相焉." "點, 邇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 "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傷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 春服既成, 得寇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c:沂水近孔子宅, 舞雩壇在其上, 壇有樹木, 遊者託焉也. (皇疏)。

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哲学思想王弼“贵无”,以无为本。

“无”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一.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王弼奉《老子》、《庄子》、《周易》为王弼“三玄”,又综合儒道两家思想,用名辨析理的方法和许多抽象议题论辩,反复论证“无”和“有”的关系,论证自然和名教皆“以无为本”的道理,从而创建了他的玄学理论体系。

王弼以老子“有生于无”、“道”是宇宙根本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论语释疑·述而》邢眝疏引)但又认为,“道”是“无”的名称,还不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是“无”。

认为宇宙的本根是无形的,没法定名,老子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勉强的,不准确的。

注曰:“责其字定所由,则系于‘大’。

‘大’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

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就是说,“道”和“大”不是宇宙的本根,只是宇宙本根的一个特性———万物遵循的规律。

但是又说:无形的宇宙本根,虽不能为其定名,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它为“道”、“玄”、“深”、“大”、“微”、“远”等。

王弼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无”处于王弼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玄”等则是对“无”从不同角度所取的称谓。

王弼的“无”,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无”,相反是本质的“全有”。

他对“无”所取的多种称谓,反映了这个“混成无形”的“无”的丰富内涵。

如“本”指事物的本质;“道”指规律,无物而不由;“玄”指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源,“求之乎无妙而不出”(《老子指略》);“一”指主要矛盾,“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周易略例》)。

王弼《论语释疑》

王弼《论语释疑》

王弼《论语释疑》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c: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皇疏)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c:天命废兴有期,知道终不行也.(皇疏)六十而耳顺,c:耳顺,言心识在闻前也.(皇疏)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c:问同而答异者,或攻其短,或矫其时失,或成其志,或说其行.(皇疏)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c:时人弃本崇末,故大其能寻本礼意也.(皇疏)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哉!"c:贯,犹统也.夫事有归,理有会.故得其归,事虽殷大,可以一名举;总其会,礼虽博,可以至约穷也.譬犹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皇疏)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c: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唯恕也.(皇疏)公冶长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c:假数以明优劣之分.言己与颜渊十裁及二,明相去悬远也.(皇疏)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c:桉本传,孔子不得已而见南子,犹文王拘羑里,盖天命之穷会也.子路以君子宜防患辱,是以不悦也.(皇疏)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c:否泰有命.我之所屈不用于世者,乃天命厌之,言非人事所免也.重言之者,所以誓其言也.(皇疏)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c:老是老聃,彭是彭祖.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邢疏)子曰:"志于道,c: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是道不可体,故但志慕而已.(邢疏)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c:易以几,神为教.颜渊庶几有过而改,然则穷神研几可以无过.明易道深妙,戒过明训,微言精粹,熟习然后存义也.(皇疏)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c:此为圣人与君子异也.然德足君物,皆称君子,亦有德者之通称也.(皇疏)子温而厉,威而不勐,恭而安.c:温者不厉,厉者不温;威者心勐,勐者不威;恭则不安,安者不恭,此对反之常名也.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勐,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皇疏)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c: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採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捐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若不採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皇疏)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设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矣!"c:人之才美如周公,设使骄恡,其馀无可观者.言才美以骄恡弃也.况骄恡者必无周公才美乎!假无设有,以其骄恡之鄙也.(皇疏)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c:夫推诚训俗,则民俗自化;求其情伪,则俭心兹应.是以圣人务使民皆归厚,不以探幽为明;务使奸伪不兴,不以先觉为贤.故虽明并日月,犹曰不知也.(皇疏)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c:逢时遇世,莫如舜禹也.(皇疏)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c:圣人有则天之德.所以称唯尧则之者,唯尧于时,全则天之道也.荡荡,无形无名之称也.夫名所名者,生于善有所章,而惠有所存.善恶相须,而名分形焉.若夫大爱无私,专将安在?至美无偏,名将何生?故则天成化,道同自然,不私其子而君其臣.凶者自罚,善者自功;功成而不立其誉,罚加而不任其刑.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然,夫又何可名也!(皇疏)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c:譬犹和乐出乎八音乎,然八音非其名也!"(皇疏)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贡曰:"有美玉于撕,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c:重言沽之哉,卖之不疑也.故孔子乃聘诸侯,以急行其道也(皇疏)我待贾者也!"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c:权者,道之变.变无常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豫设,尤至难者也.(皇疏)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哉?"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呼?"不问马.c:孔子时为鲁司寇,自公朝退而之火所.不问马者,矫时重马者也.(皇殊)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c:此四科者,各举其才长也.颜渊,德行之俊,尤兼之矣.(皇疏)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c:弟子才不徒十,盖举其美者,以表业分名.其馀则各以所长,从四科之品也.(皇疏)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c:有财,死则有礼;无财,则已焉.既而备礼,则近厚葬矣.故云孔子不听也.(皇疏)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柴也愚,c:愚,好仁过也.(皇疏)参也鲁,c:鲁,质胜文也.(皇疏)师也僻,c:僻,饰过差也.(皇疏)由也喭.c:喭,刚勐也.(皇疏,邢疏)子曰:"回也,其庶乎,履空.c:庶几慕圣,忽忘财业,而数空匮也.(皇疏)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c:命,爵命也.忆,忆度也.子贡虽不受爵命而能富,虽不穷理而幸中,盖不逮颜之庶几.轻四子所病,故称"子曰"以异之.(皇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无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迩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也.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迩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得寇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沂水近孔子宅,舞雩坛在其上,坛有树木,游者託焉也.(皇疏)夫子喟然歎曰:"吾与点也."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c:情发于言,志浅则言疏,思深则言訒也.(皇疏)曰:"其言也訒,斯可谓之仁已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宪问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c:假君子以甚小人之辞,君子无不仁也.(皇疏)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反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c:于时戎狄交侵,亡荆灭卫.管仲攘戎狄而封之,南服楚师,北伐山戎,而中国不移.故曰受其赐也(皇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难."c:情动于中而外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之不怍(皇疏)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c:七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也.(皇疏,邢疏)卫灵公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之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c:民之远于仁,甚于远水火也.见有蹈水火死者,未尝见蹈仁死者也.(皇疏,邢疏)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c: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流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若以情近性,故云性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逐欲迁,故云远也;若欲而不迁,故曰近.但近性者正,而即性非正,虽即性非正,而能使之正.譬如近火者热,而即火非热;虽即火非热,而能使之热.能使之热者何?气也,热也.能使之正者何?仪也,静也.又知其有浓薄者.孔子曰:性相近也.若全同也,相近之辞不生;若全异也,相近之辞亦不得立.今云近者,有同有异,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浓有薄则异也,虽异而未相远,故曰近也.(皇疏)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复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c:言如能用我者,不择地而兴周室道也.(皇疏)胇肹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胇肹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曰: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湟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c:孔子机发后应,事形乃视,择地以处身,资教以全度者也,故不入乱人之邦.圣人通远虑微,应变神化,浊乱不能污其洁,凶恶不能害其性,所以避难不藏身,绝物不以形也.有是言者,言各有所施也.苟不得繫而不食,舍此适彼,相去何若也(皇疏)子曰:"由,汝闻六言六蔽矣乎?"c:不自见其过也.(皇疏)对曰:"未也."曰:"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c:礼以敬为主,玉帛者,敬之用饰也.乐主于和,钟鼓者,乐之器也.于时所谓礼乐者,厚贽币而所简于敬,盛钟鼓而不合雅颂,故正言其义也.(皇疏)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c: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夫立言垂教,将以通性,而弊至于湮;寄旨传辞,将以正邪,而势至于繁.既求道中,不可胜御,是以修本废言,则天而行化.以淳而观,则天地之心见于不言;寒暑代序,则不言之令行乎四时,天岂谆谆者哉.(皇疏)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c:朱张,字子弓,荀卿一比孔子.今序六人而阙朱张者,明取舍愈己合同也.(皇疏,邢疏)。

王弼《论语释疑》

王弼《论语释疑》
研究意义
通过对《论语释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王弼的学术思想和解释方法,进一步 探讨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儒家经典的原意 和思想内涵,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02
《论语释疑》概述
《论语》原文及注释
原文呈现
王弼在《论语释疑》中,首先呈现了 《论语》的原文,保持其原貌,不加 改动。
精简语言
王弼在释疑中运用了精简 的语言,力求言简意赅, 让读者能够快速把握要点 ,提高阅读效率。
释疑内容分类与归纳
关于孔子及弟子言行
关于修身治国之道
王弼对《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以及弟 子们的提问进行了释疑,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为人处世之道 。
王弼对《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内容进行了释疑,揭 示了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内涵。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通过具体章节的解读,展示了孔子如何运用 忠恕之道处理人际关系、化解矛盾。
忠恕之道的价值
王弼强调了忠恕之道对于培养良好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04
王弼释疑中重要观点阐述与评 析
关于“性”与“命”问题探讨
性与命的关系
王弼认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命”是天的 安排,二者相互依存。
性的来源
对其他学派和宗教思想影响及交流
与道家思想交流
王弼的《论语释疑》中的某些观点与 道家思想有相似之处,引发了后世儒 家与道家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融合。
对佛教思想影响
王弼的注释方式对佛教思想在中国的 传播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 动了儒佛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在东亚文化圈内传播和接受情况
东亚文化圈内的传播
世原则。
中庸之道在《论语》中的运用

三国魏王弼《论语释疑》辑校

三国魏王弼《论语释疑》辑校

三国魏王弼《论语释疑》辑校前言《论语释疑》是魏王弼在三国时期所写的一本论语注释。

作为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儒家学者,魏王弼对于《论语》的注释深入浅出,极具思想性和哲学性,深受学术界和读者的认可与推崇。

本文将以魏王弼《论语释疑》为研究对象,进行初步的辑校分析。

一、魏王弼魏王弼,字景铄,生于东汉末年,死于三国时期。

他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在儒家思想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声誉。

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古代哲学、宇宙论、文学和美学等领域。

魏王弼习学魏晋玄学,曾创立“新学说”,主张“尊儒依道”,注重儒家思想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他最为人所知的是著书讲学。

在这些著作中,《论语释疑》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论语释疑》的内容《论语释疑》是一部详尽的论语注释,也是魏王弼的代表作之一。

它对于论语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了深入的解释,揭示了其深层含义,并以哲学的视角进行了解释和解构。

《论语释疑》中包含对论语中的每个章节、每个句子都有详细的解释和注释。

这些解释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分析,更探究了背后所代表的观念和思考方式。

对于那些在传统儒家思想中争议较大或者与当前时代价值观存在冲突的语句,魏王弼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儒家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三、《论语释疑》的辑校对于文献的辑校,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古代文献来说,与其说是修订,不如说是reinterpretation或reconstruction(重新演绎或重建)。

在针对《论语释疑》进行辑校时,我们首先要以史传等为根据,根据文献史料诠释文章,进而寻找问题所在,并进行重建。

对于版本的问题,我们也要考虑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等。

通过对《论语释疑》进行初步的ritic和析读,我们发现,魏王弼这本书的心血非常深刻、非常具有思想性和哲学性。

在纯修订方面,只有一些明显的、对现代人更有价值的、更准确的误解更改了。

这些误解不仅是单纯的笔误,还有一些对于语言、逻辑、哲学等方面的问题。

三国魏王弼《论语释疑》辑校

三国魏王弼《论语释疑》辑校

三国魏王弼《论语释疑》辑校作者:李正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5期李正辉(郑州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12)摘要:三国魏王弼的《论语释疑》是一部可反映其玄学思想的著作,大概散佚于宋。

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亦有辑本,然后者不足为训。

此次重辑以马氏辑本为底本,补其所未备,纠其所谬误,勒为一卷。

此本将有助于魏晋哲学的研究。

关键词:王弼;《论语释疑》;辑佚;玄学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122—03收稿日期:2013—11—13作者简介:李正辉(1980—),男,河南汝南人。

郑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方向:目录学与经学。

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今焦作)人。

仕魏,官至尚书郎。

少年即有文名。

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

其事迹略见《三国志》卷二十八《钟会传》裴松之注。

王弼虽年仅24岁就辞世了,但其学术成就卓著,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书。

王弼所注《周易》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他一改汉人支离繁琐的传统方法,不用象数,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

王弼的玄学,即是借《周易注》、《老子注》与《论语释疑》建立起来的,是魏晋南北朝玄学哲学的代表。

他的以无为本,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取代了老子哲学的道,使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进入了理性的阶段。

《论语释疑》一书,《隋志》经部著录为三卷,而两《唐志》著录作二卷,疑“二”为“三”字之误。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著录与《隋志》同。

后佚。

马国翰辑本《序》云:“其说‘志于道’,云:‘道者,无之称也。

’其说‘性相近’,云:‘近性者正而即性非正,虽即性非正,而能使之正。

譬如近火者热而即火非热,虽即火非热,而能使热。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原文注释及翻译其实古人追求的东西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区别,这是我们身处的时代造成的。

【题解】文学指文章博学,包括辞章修养、学识渊博等内容。

本篇所载,很多是有关清谈的活动,编纂者以之为文学活动而记述下来。

魏晋时代,清谈的名士们不但高谈老庄,而且一些人还留心佛教经义,跟佛教徒关系密切,这已经形成一种文学风气。

他们经常聚会,清谈名理。

所谈内容,有些条目会具体点明是某一篇、某一问题。

例如谈及(庄子·逍遥游)篇,佛教经典《小品),道家的“有、无”两个哲学范畴,才性问题等。

有时又只泛泛说是“共谈析理”,“标榜诸义”,“标新理”,“立异义”。

在记叙中,会借叙事来赞扬或讥讽某人,更多的是欣赏其人的才华、辞藻。

例如说“才藻新奇,花烂映发”;“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

许多来日还描绘了清淡的各种场面和气氛。

例如“彼我奋掷麈尾”,“理小屈,游辞不已”,“不觉流汗交面”,“一坐同时树掌而笑,称美良久”。

还记下有人甚至因清谈得病或提为高官。

例如第20 则记卫玠因通宵达旦地清谈,“于是病笃,遂不起”;第53 则记张凭清谈“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即用为太常博士”。

从这些记载里足以看出当时士大夫对清谈的迷恋,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

本篇还用部分条目记下对人物、文章的各种评论。

除了在清谈中对人物有所褒贬外,在别的场合也会对某一类或某一个人有所评论。

例如第25 则论及北方人和南方人做学问的差异,第77 则引述《扬都赋》对两个人的赞美,第93 则记下对一个人的评语。

对文章、书籍的评论更为常见。

有对古文中某一两句的赞赏,也有对一书、一文的评价;有的直接谈论是非得失,有的借讨论问题间接流露自己的看法。

另外还有一些探讨问题的问答,也因受到编纂者的赏识而收录。

在本篇开头,有几则记载一些古书注释的活动和情况,第1 则还谈及历算,这些跟经术和卜筮有关,也属博学多闻之列。

王弼:举世无匹的少年宗师

王弼:举世无匹的少年宗师

王弼:举世无匹的少年宗师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身怀秘技的绝世高手,往往也有着绝世高寿。

人越老得不可思议,他的武功就越高得深不可测。

其实,当过运动员的都知道,凡凭借体能、速度、力量、技术等进行的竞技项目,包括习武,都对年龄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

姚明刚刚三十一岁,篮球场却已认定他老迈年高,只能退役;体操女队员甫过十八岁,体操场却已认定她风烛残年。

自古英雄出少年。

人老了,可以做做领队、教练或精神性的龙头大哥,但拼拼杀杀的活儿已不再适合他。

在智力世界里,就不是这样。

不管写文章,做学问,还是搞研究,不但不受因年龄老迈而带来的四肢僵硬、体能退化等限制,反而,积淀知识,丰厚学养,积累经验,提升素养,都需要有漫长的时间来作保证,才可以使他博览群书,畅游学海,经长期孜矻求之,冥思苦想,然后厚积薄发,一举有成。

所以,写诗的杜甫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历史学家顾颉刚甚至对他的学生们讲三十五岁前不要落笔著述,而只是埋头读书。

为了在作品中营造一份浪漫,铺排一种情趣,金庸才刻意打破常情,浪漫地赋予了武功与年龄的正比关系。

常规的世界不是这样。

世上可以有天才少年肖邦,也可以有天才少年朗朗,但绝无天才少年王国维,天才少年陈寅恪。

因为一个学术大师的出现,更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作保证。

在学术的天空中,几乎所有闪耀的星宿,无不是其本人经历了长久的跋涉与磨砺,做了漫长的时间准备,然后才于人生的壮年乃至暮年的某个时刻,炉启丹成,华光泻地,从此彪炳史册。

哪怕他少年早慧,天赋异禀,依然必须有漫长的博学广闻道路要走,最终才能止橹停舟,于浩淼无际的学海上,屹立起一个学有所成的中年或老年人的身姿。

但在世界学术史上,一个人却非常例外。

他就是王弼。

年尚不及弱冠,他即负盛名,不到二十岁,他就以魏晋玄学领袖的姿态,与年长他三十余岁的何晏并驾齐驱,成为正始年间的清谈座主,而且为何晏等同时代学人钦佩非常。

《晋书·王衍传》载:“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国学 论语释疑

国学 论语释疑

国学论语释疑论语释疑王弼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c: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

(皇疏)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c:天命废兴有期,知道终不行也。

(皇疏)六十而耳顺,c:耳顺,言心识在闻前也。

(皇疏)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c:问同而答异者,或攻其短,或矫其时失,或成其志,或说其行。

(皇疏) 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c:时人弃本崇末,故大其能寻本礼意也。

(皇疏)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哉!"c:贯,犹统也。

夫事有归,理有会。

故得其归,事虽殷大,可以一名举;总其会,礼虽博,可以至约穷也。

譬犹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

(皇疏)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c: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

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

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

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

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唯恕也。

(皇疏)公冶长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c:假数以明优劣之分。

言己与颜渊十裁及二,明相去悬远也。

(皇疏) 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c:案本传,孔子不得已而见南子,犹文王拘羑里,盖天命之穷会也。

子路以君子宜防患辱,是以不悦也。

(皇疏)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c:否泰有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弼《论语释疑》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c: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皇疏)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c:天命废兴有期,知道终不行也.(皇疏)六十而耳顺,c:耳顺,言心识在闻前也.(皇疏)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c:问同而答异者,或攻其短,或矫其时失,或成其志,或说其行.(皇疏)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c:时人弃本崇末,故大其能寻本礼意也.(皇疏)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哉!"c:贯,犹统也.夫事有归,理有会.故得其归,事虽殷大,可以一名举;总其会,礼虽博,可以至约穷也.譬犹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皇疏)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c: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唯恕也.(皇疏)公冶长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c:假数以明优劣之分.言己与颜渊十裁及二,明相去悬远也.(皇疏)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c:桉本传,孔子不得已而见南子,犹文王拘羑里,盖天命之穷会也.子路以君子宜防患辱,是以不悦也.(皇疏)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c:否泰有命.我之所屈不用于世者,乃天命厌之,言非人事所免也.重言之者,所以誓其言也.(皇疏)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c:老是老聃,彭是彭祖.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邢疏)子曰:"志于道,c: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是道不可体,故但志慕而已.(邢疏)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c:易以几,神为教.颜渊庶几有过而改,然则穷神研几可以无过.明易道深妙,戒过明训,微言精粹,熟习然后存义也.(皇疏)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c:此为圣人与君子异也.然德足君物,皆称君子,亦有德者之通称也.(皇疏)子温而厉,威而不勐,恭而安.c:温者不厉,厉者不温;威者心勐,勐者不威;恭则不安,安者不恭,此对反之常名也.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勐,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皇疏)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c: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採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捐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若不採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皇疏)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设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矣!"c:人之才美如周公,设使骄恡,其馀无可观者.言才美以骄恡弃也.况骄恡者必无周公才美乎!假无设有,以其骄恡之鄙也.(皇疏)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c:夫推诚训俗,则民俗自化;求其情伪,则俭心兹应.是以圣人务使民皆归厚,不以探幽为明;务使奸伪不兴,不以先觉为贤.故虽明并日月,犹曰不知也.(皇疏)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c:逢时遇世,莫如舜禹也.(皇疏)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c:圣人有则天之德.所以称唯尧则之者,唯尧于时,全则天之道也.荡荡,无形无名之称也.夫名所名者,生于善有所章,而惠有所存.善恶相须,而名分形焉.若夫大爱无私,专将安在?至美无偏,名将何生?故则天成化,道同自然,不私其子而君其臣.凶者自罚,善者自功;功成而不立其誉,罚加而不任其刑.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然,夫又何可名也!(皇疏)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c:譬犹和乐出乎八音乎,然八音非其名也!"(皇疏)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贡曰:"有美玉于撕,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c:重言沽之哉,卖之不疑也.故孔子乃聘诸侯,以急行其道也(皇疏)我待贾者也!"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c:权者,道之变.变无常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豫设,尤至难者也.(皇疏)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哉?"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呼?"不问马.c:孔子时为鲁司寇,自公朝退而之火所.不问马者,矫时重马者也.(皇殊)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c:此四科者,各举其才长也.颜渊,德行之俊,尤兼之矣.(皇疏)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c:弟子才不徒十,盖举其美者,以表业分名.其馀则各以所长,从四科之品也.(皇疏)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c:有财,死则有礼;无财,则已焉.既而备礼,则近厚葬矣.故云孔子不听也.(皇疏)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柴也愚,c:愚,好仁过也.(皇疏)参也鲁,c:鲁,质胜文也.(皇疏)师也僻,c:僻,饰过差也.(皇疏)由也喭.c:喭,刚勐也.(皇疏,邢疏)子曰:"回也,其庶乎,履空.c:庶几慕圣,忽忘财业,而数空匮也.(皇疏)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c:命,爵命也.忆,忆度也.子贡虽不受爵命而能富,虽不穷理而幸中,盖不逮颜之庶几.轻四子所病,故称"子曰"以异之.(皇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无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迩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也.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迩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得寇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沂水近孔子宅,舞雩坛在其上,坛有树木,游者託焉也.(皇疏)夫子喟然歎曰:"吾与点也."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c:情发于言,志浅则言疏,思深则言訒也.(皇疏)曰:"其言也訒,斯可谓之仁已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宪问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c:假君子以甚小人之辞,君子无不仁也.(皇疏)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反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c:于时戎狄交侵,亡荆灭卫.管仲攘戎狄而封之,南服楚师,北伐山戎,而中国不移.故曰受其赐也(皇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难."c:情动于中而外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之不怍(皇疏)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c:七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也.(皇疏,邢疏)卫灵公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之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c:民之远于仁,甚于远水火也.见有蹈水火死者,未尝见蹈仁死者也.(皇疏,邢疏)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c: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流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若以情近性,故云性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逐欲迁,故云远也;若欲而不迁,故曰近.但近性者正,而即性非正,虽即性非正,而能使之正.譬如近火者热,而即火非热;虽即火非热,而能使之热.能使之热者何?气也,热也.能使之正者何?仪也,静也.又知其有浓薄者.孔子曰:性相近也.若全同也,相近之辞不生;若全异也,相近之辞亦不得立.今云近者,有同有异,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浓有薄则异也,虽异而未相远,故曰近也.(皇疏)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复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c:言如能用我者,不择地而兴周室道也.(皇疏)胇肹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胇肹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曰: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湟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c:孔子机发后应,事形乃视,择地以处身,资教以全度者也,故不入乱人之邦.圣人通远虑微,应变神化,浊乱不能污其洁,凶恶不能害其性,所以避难不藏身,绝物不以形也.有是言者,言各有所施也.苟不得繫而不食,舍此适彼,相去何若也(皇疏)子曰:"由,汝闻六言六蔽矣乎?"c:不自见其过也.(皇疏)对曰:"未也."曰:"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c:礼以敬为主,玉帛者,敬之用饰也.乐主于和,钟鼓者,乐之器也.于时所谓礼乐者,厚贽币而所简于敬,盛钟鼓而不合雅颂,故正言其义也.(皇疏)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c: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夫立言垂教,将以通性,而弊至于湮;寄旨传辞,将以正邪,而势至于繁.既求道中,不可胜御,是以修本废言,则天而行化.以淳而观,则天地之心见于不言;寒暑代序,则不言之令行乎四时,天岂谆谆者哉.(皇疏)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c:朱张,字子弓,荀卿一比孔子.今序六人而阙朱张者,明取舍愈己合同也.(皇疏,邢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