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绛彩瓷收藏看文人审美价值观的确立

合集下载

探寻晚清民国浅绛彩瓷器—清朝瓷器收藏价值高的秘密!

探寻晚清民国浅绛彩瓷器—清朝瓷器收藏价值高的秘密!

探寻晚清民国浅绛彩瓷器—清朝瓷器收藏价值高的秘密!清代瓷器以艳丽著称,尤其乾隆时期对瓷器釉色的追求更是艳丽无比,而晚清民国时期出现了一种跟粉彩、五彩瓷器完全不一样的轻浅釉色,是一种祛除铅华的一种釉色,这种瓷器釉色迅速被当时文人所青睐,很多有才学的文人也加入创作浅绛彩瓷器之中,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因为当时加入浅绛彩瓷器绘制的知名文人很多,所以浅绛彩瓷器在当时很具有收藏价值。

胭脂紅釉描金開光粉彩麒麟送子圖八方水仙盆此胭脂紅釉描金開光粉彩麒麟送子圖八方水仙盆,腹部四側開光,分繪孩童燃爆竹、觀鵪鶉、麒麟送子的圖景,熱烈喜慶氣氛一覽無餘。

自如租房100%真房源,房租月付!广告該器端莊大氣,技藝卓絕,取八方之形,承青銅古韻,集青釉、浮雕、粉彩、胭脂紅、描金等高低溫釉彩及釉上釉下裝飾融於一身,完美詮釋乾隆瓷藝之爐火純青。

晚清民窯中最豔麗的顏色,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舊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麒麟送子圖,正是中國民間祈福求子的內心反應。

古人認為麒麟為仁義瑞獸吉象,積德人家,求拜麒麟可得子。

展开剩余69%粉彩花鳥紋雙耳撇口尊此粉彩花鳥紋雙耳撇口尊短頸,豐肩,腹部下斂,底足微撇,圈足,肩部飾雙銜環耳,瓶身滿飾紋飾,圖案紋飾以花卉為主,繪畫益臻精妙,數朵綺麗彩花嬌豔欲滴,婀娜多姿。

腹部多處開光,繪花鳥紋,紋飾都栩栩如生,紋飾描繪採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

採用的畫法既有嚴整工細刻畫微妙的工筆劃,又有滲入淋漓揮灑,簡潔洗練的寫意畫,還有誇張變形的裝飾畫風。

甚至把版畫,水彩畫,油畫以及水彩畫等藝術都加以融匯運用,精微處,絲毫不爽;豪放處,生動活潑,收藏價值極高。

黃地釉開光五彩花鳥紋罐此黃地釉開光五彩花鳥紋罐造型獨特,風格典雅華麗,以黃金彩“軋道開光”,繪以五彩花卉圖並飾以青花飾文,勾勒紋理細膩,敷各色粉彩,規整奪目,彰顯錦上添花之繁麗效果。

文人画审美趣味对清末民初浅绛彩瓷影响

文人画审美趣味对清末民初浅绛彩瓷影响

浅论文人画审美趣味对清末民初浅绛彩瓷的影响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瓷器发展最为特殊的时代,瓷艺家简化了粉彩在瓷上进行绘画的工艺技法,将“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类似于浅绛山水画的瓷上浅绛彩瓷。

浅绛彩瓷绘画由于受文人画审美趣味的影响,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它所表现的瓷绘特征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极大地提高了陶瓷艺术的文化品位,对日后的瓷艺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人画审美趣味浅绛彩瓷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瓷器是中国一项重大的创造。

瓷器以其特有的精湛技艺和绚丽装饰,带给人精神的舒悦与美感。

从唐宋至明清,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产生的瓷器瑰宝,经由“陶瓷之路”传送到世界各地,对世界物质文明做出了伟大贡献。

清末民初时期浅绛彩瓷的辉煌,文人画家的作用功不可没。

也正因为受到文人画审美趣味的影响,才有了后来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的繁荣和辉煌。

一清末民初的浅绛彩瓷“浅绛”原是中国山水画的术语,指元代文人画家黄公望创造的一种水墨画,即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以淡赭、花青、藤黄等颜色渲染而成的山水画。

中国画里的“绛”色就是赭红色,其颜色多由间色组成,又染以浅色,故名“浅绛”。

什么是浅绛彩瓷?清末民初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陶瓷,叫“浅绛彩瓷”。

它是以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已烧好的白瓷胎上绘制纹饰后,染上浅淡的赭石与极少的水绿、草绿、淡蓝等色彩,然后入火经700℃左右的低温烧制而成。

特点是在釉面上作画,色彩格外鲜艳夺目。

画面用色薄,色调清淡柔和,艺术风格与纸绢上的浅绛山水画大致相同。

题材除山水之外,还包括花鸟、人物、走兽等。

清末民初,无论是日用品瓷器还是陈设瓷器上都流行浅绛彩瓷,它首次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诗、书、画、印”表现在了瓷器上,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浅绛彩瓷属于民窑产品,盛行于市民阶层与中小官吏。

由于浅绛彩瓷具有深厚的文人绘画风格,加上文人画家用精彩技艺所描绘的清新淡雅画面,使一些上层官僚喜欢用其作为馈赠礼品。

浅绛彩瓷的审美特点及其文化意蕴

浅绛彩瓷的审美特点及其文化意蕴

浅绛彩瓷的审美特点及其文化意蕴浅绛彩瓷的风雅之美,成了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风雅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浅绛彩瓷作为晚清同光之际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有关它的发端、兴盛和衰落的复杂历史背景和多重动因,近几年已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充分探索和深入研究,其鉴赏、收藏和投资方面的专著也相继问世。

随着藏界、学界乃至商界对浅绛彩瓷的广泛关注,这一艺术品种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可,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全面挖掘和呈现。

本文提出“浅绛彩瓷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这一命题,并谈点粗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关注和研究浅绛彩瓷的艺术审美,更加深入地挖掘浅绛彩瓷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书、画、印、瓷融为一个美的生命体的浅绛彩瓷,它的审美体验,与传统的陶瓷审美和书画审美息息相关且一脉相承。

但是,作为一种在中国陶瓷史和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品种,它的审美过程,绝非是陶瓷审美和书画审美的简单叠加,而是拥有一套独立于其他艺术品类之外的、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标准。

让我们沿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脉络和体系,开始浅绛彩瓷艺术的审美之旅。

一、天地有大美——朴素之美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天地合一”的道家,将天然的本色美和自然的本性美视为大美。

《庄子〃天道》提出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哲学思想和美学命题。

《庄子〃知北游》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朴素之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人性的真诚、淳朴之美,成为天地之间最高最大的美——人性美和道德美。

浅绛彩瓷突出的审美特征正是这种“朴素之美”。

同光之际,景德镇传统工艺的瓷器生产已似落日余晖,加之期间昌江两岸水患频频,在相当多的时间里,可供画师们填彩作画的白瓷,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很难尽如人意。

那些被同期官窑粉彩、五彩等彩瓷画师弃用的“等外品”白瓷,却成了文人画师们挥毫点墨、抒发情怀的美妙瓷笺。

强烈的艺术创作欲望,让文人画师们在略显粗糙的白釉上灵感迸发,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品种——浅绛彩瓷。

闲话浅绛彩瓷与文人画

闲话浅绛彩瓷与文人画

闲话浅绛彩瓷与文人画浅绛彩瓷起源与晚清,到底有哪些因素催生了浅绛彩瓷,或者说影响到浅绛彩瓷的诞生?从晚清社会背景来看浅绛彩瓷的源起,应当归结为国力的衰败导致了御窑的每况愈下乃至顷刻倒塌,御窑的倒塌催生了浅绛彩瓷以至改变了中国陶瓷艺术的走向。

话虽如此,我们并不认为一种艺术形态的发展历史是可以割断的。

准确地说,浅绛彩瓷的开创性集中表现在瓷画方面,是瓷画风格随时代发展而发生了与御窑主流风格迥然不同的重大转换。

而这种转换,也是对立与交融相互纽结、冲突与传承相互纠缠的结果,所以,浅绛彩瓷的源起与晚清以前的传统瓷画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很长时间里,御窑瓷画代表了中国陶瓷的主流瓷画风格,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内容的高台教化和形式的富丽堂皇。

从内容看,御窑瓷画服务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教化主题,具体反映在皇权至上、劝诫人伦、粉饰太平等三个方面。

宣扬皇权的至高无上,最典型的就是变化多端的龙纹。

龙本来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后来被皇帝独自霸占,演变而成帝王文化的符号。

皇帝与龙如影随形,穿的衣服叫龙袍,住的房子叫龙殿,睡的床叫龙床,使用的家具上和行走的路上也随处可见龙的标志,御窑烧造的瓷器上绘有屡见不鲜的龙纹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凤纹等。

劝诫人伦是从道德规范的角度引导平民百姓顺从皇权,御窑瓷画中大量出现的诸如“二十四孝”、“桃园结义”、“文姬归汉”等带有忠孝节义内涵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故事都属此类。

原本,“忠”是指臣对君的赤诚,“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顺从,“节”是指妻子对丈夫的服从,“义”具有封建道德准则的意义,封建帝王后来把这四层意思迭加在一起,表示中国封建社会君臣之间以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的一种道德责任,实质是加强封建礼教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加强封建礼教对平民百姓的约束。

粉饰太平是从满足民间愿望的角度歌颂皇恩浩荡,御窑瓷画中大量出现的祥瑞题材如“天官赐福”、“五福捧寿”、“六合同春”、“连年有余”、“五子登科”等都属此类。

漫谈浅绛彩瓷所反映的文人画元素

漫谈浅绛彩瓷所反映的文人画元素
在 烧成 瓷的 白色瓷板或 瓷瓶 一 h进 行 勾 勒 绘 画 后 ,
片 战 争 后 , 成 丰 到 同 治 朝 御 窑 厂 面 临 危 机 、 管 理 松 懈 , 很 多 画 师 流 落 到 民 间 , 正 值 此 时 海 派 绘 画 在 艺 术 品 市 场 正 值 高 峰 , 新 安 画 派 绘 画 也 受 到 景 德 镇 所 临 近 的 徽 州 的 徽 商 大 力 支 持 , 景 德 镇 瓷 器 画 师 与 各 中 国 画 派 的 画 家 得 到 了 交 流 的 机 会 , 在 那 个 文 化 碰
纹 等 纹 样 , 或 开 光 装 饰 手 法 绘 以 版 画 性 质 的 装 饰 图 案 如 龙 纹 、 山 水 纹 等 . 无 论 是 青 花 、 粉 彩 、 五 彩 或
斗 彩 如 《匐 雅 》 中 记 载 画 瓷 器 的 工 匠 被 “画 纸 绢 者 (文 人 画 家 ) 所 不 屑 也 ” 。 而 自 从 清 末 第 二 次 鸦
摘要 :本 文 以 文 人 画 精 神 的 视 角 审 视 浅 绛 彩 瓷 , 分 析 浅 绛 彩 瓷 所 体 现
的 文人 画 元素 。
关 键词 :浅 绛 彩 文 人画 元素 笔 墨 一 Nhomakorabea、
浅 绛 彩 瓷 的 概 念 及 特 征
浅 绛 彩 瓷 是 清 代 晚 期 (道 光 到 咸 丰 年 间 )
品 , 而 是 以 中 国 文 人 画 赋 予 到 陶 瓷 这 种 载 体 的 艺 术
富 , 被 画 师 用 以 创 作 花 鸟 、 人 物 瓷 画 。 不 再 单 独 以 这 种 釉 上 彩 绘 制 “浅 绛 山 水 ” 。 但 因 颜 料 、工
艺 依 旧 , 仍 称 之 为 浅 绛 彩 瓷 。 浅 绛 彩 瓷 刚 兴 起 的 时 候 属 于 民 窑 瓷 器 的 产 品 , 与 官 窑 不 同 , 很 少 在

浅绛彩瓷杂谈

浅绛彩瓷杂谈

浅绛彩瓷杂谈作者:孙建来源:《收藏家》2019年第07期象征中国的瓷器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产生过众多的种类。

而瓷上绘画,伴随着瓷器的发展演变日益成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各种瓷上彩绘。

到了清代中后期,出现了一种绘画效果类似纸绢水墨画的瓷上彩绘——浅绛彩。

它以清新淡雅的面貌为人们所接受,并在这之后的若干年中得到广泛流传,成为当时的时尚,吸引了包括御窑厂画家在内的大批瓷上绘画高手投身其中。

虽然在进入民国时期后,浅绛彩瓷上彩绘受到化学彩料瓷器的冲击,浅绛彩瓷几乎消失殆尽,但在瓷上绘画技法上仍留下了大量的痕迹。

虽然浅绛彩瓷存在的时间不长,但由它所创造出的辉煌仍值得大书一笔。

浅绛画派画家对浅绛彩瓷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如此,在存世的几种古代陶瓷专著中对他们仅有寥寥几笔记载。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物收藏的兴起,经过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和整理,浅绛彩瓷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1.浅绛彩的创烧年代浅绛彩瓷的创始年代一直没有非常确切的认定,仅在《景德镇陶瓷史稿》中提及“浅绛彩流行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入民国以后逐渐失传”。

以往公布的早期实物资料中程门的浅绛山水扁壶、张熊的四清图瓷板经过研究都已确定时间偏后。

根据已经确认的早期浅绛彩瓷作品是同治十一年金品卿绘制的大瓶,得出了浅绛彩瓷不会早于1866年(同治五年)的结论。

但是任何创新的品种从产生、发展,到成熟应该有着一个过程。

从已确认的早期作品本身来看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工艺,因此浅绛彩瓷出现的时间应该大大提前,和《景德镇陶瓷史稿》所载的时间相近,或者更早些。

在前代的瓷器类别中,雍正的墨彩在绘制技法和色彩感觉上和晚清的浅绛彩瓷有着共通之处:即颜色较为淡雅,彩料上不施“雪白”(图1)。

2.浅绛彩瓷是否在宫廷中使用在早期的研究资料里通常认为浅绛彩瓷一直未被清王朝统治者所认可,而仅仅在文化层次较高的中小官僚阶层中流行。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资料的不断丰富,众多的实物藏品共同指向这样一个结论——浅绛彩瓷在统治者的皇宫中亦有使用。

收藏浅绛彩:关键看“真、精、新”

收藏浅绛彩:关键看“真、精、新”

收藏浅绛彩:关键看“真、精、新”浅绛彩琮式瓷瓶收藏瓷器多年的方先生尤爱浅绛彩,即使是画面残破的也爱不释手。

在瓷器市场上,本来低调的浅绛彩却成为市场关注品种。

不过,很多收藏者对浅绛彩了解有偏差,导致收藏上存在不少误区。

专家建议,收藏者一是要了解浅绛彩的发展历史,二是要根据实物对比浅绛彩和粉彩、新彩等的区别,坚持“真、精、新”的收藏原则。

器型不是浅绛彩收藏首要标准经营瓷杂多年的古玩商陈老板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利润降低到百分之十几也难出手,行情估计还要低迷几年。

”不过之前“低调”的浅绛彩瓷生意却好做起来。

他认为,一个原因是浅绛彩向来价格比较“亲民”,虽然近几年名家作品价格上了几个台阶,但是普通作品的门槛较低,二是浅绛彩的“文人范”是近几年收藏市场的主流。

不过,收藏浅绛彩却存在一些误区。

方先生虽然收藏了不少浅绛彩,但还是停留于在各种地摊上“淘宝”,这种习惯起源于早年无人关注浅绛彩时,他淘到不少晚清以后的瓷器,最后以高于买入价卖出。

不过,这些低端的浅绛彩多半品相极差,釉彩剥落。

而方先生认为,这就是浅绛彩的特点,反倒刻意寻找脱彩的瓷器。

“易脱彩就是浅绛彩”的概念影响了不少收藏者,以至于当他们遇到不容易脱彩的浅绛彩的时候往往视其为粉彩或新彩。

做此类生意的陈老板认为,收藏瓷器一定要注意品相,“真、新、精”是永远的精品准则。

收藏了300多件浅绛彩的收藏者程浩对藏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早起的浅绛彩施彩薄,效果淡雅但容易脱彩,而晚期尤其是光绪中后期的浅绛彩虽然同样是文人写生写意的创作画,但因为材料做了改进,所以颜色相对艳丽且不易脱彩:“晚期的浅绛彩只有偷工减料的才容易脱彩。

”由于粉彩和浅绛彩价格不同,没有“慧眼”的收藏者往往把浅绛彩当作粉彩卖低了,或者没能“捡漏”被商家看成是粉彩的浅绛彩。

程浩认为,有的收藏者片面追求器型:“论器型,浅绛彩肯定不能跟官窑媲美,但是它不是流水作业的成品,是一个人的创作,收藏浅绛彩等同于玩文人书画。

【近现代瓷上浅绛彩人物画的艺术特征谈】 近现代中国人物画

【近现代瓷上浅绛彩人物画的艺术特征谈】 近现代中国人物画

【近现代瓷上浅绛彩人物画的艺术特征谈】近现代中国人物画摘要瓷上浅绛彩是以一种低温烧成的陶瓷彩绘,出现于道光、咸丰年间。

浅绛彩名家的瓷绘人物画一改过去传统粉彩刻板的装饰风格,色调淡雅,飘逸简寂,人物画从图稿设计至绘画到填色均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现绘画者个性。

瓷上浅绛彩所追求的文人画格调,表现了文人雅士悠闲清净的情趣,增加了瓷绘的艺术性。

浅绛彩促进了纯艺术绘画和陶瓷绘画的融合,影响了后世瓷绘的发展方向,给传统僵化的瓷上彩画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对后世陶瓷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瓷上浅绛彩人物画文人画个性风格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一瓷上浅绛彩人物画的来源“浅绛彩”原为中国画用语,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所创的一种国画山水画法。

擅长此技法的有黄公望、王蒙二人。

该画法以水墨勾皴为主,施以淡锗、花青渲染着色,又被称为“淡彩”,处于重彩和水墨之间,色调柔和,清幽淡雅。

晚清道光、咸丰年间,当景德镇粉彩瓷艺术日益衰落之时,一种与粉彩瓷绘装饰工艺风格相近的釉上彩瓷新品种――浅绛彩悄然兴起。

瓷上浅绛彩是以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彩料在白瓷胎釉上作画,并敷上淡赭、淡蓝、淡紫及水绿、草绿等色料,经低温烧成的陶瓷彩绘,其内容不再限于山水,亦有人物、花鸟、书法等。

因其艺术表现风格与国画浅绛法相近,故名“浅绛彩”。

传统的陶瓷彩绘上,人物画只是陶瓷装饰的一种题材,虽然也出现了一些绘画性较强的精品,如清朝雍正年间的“墨彩人物洗口瓶”,“粉彩仕女婴戏纹盘”等,人物造型准确,人物神态各异,绘制精细,笔法洗练洒脱,流畅生动形神兼备,格调高雅,意味深长。

但整体来说,仍然工匠性较强,其沿用的是历代流传下来的粉本。

浅绛彩名家的瓷绘人物画一改过去传统粉彩刻板的装饰风格,色调淡雅,飘逸简寂,人物画从图稿设计至绘画到填色均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现绘画者个性。

多借鉴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所表现的人物故事无不和名人字画相表里,款识、书法、题诗也借鉴中国画之雅致。

浅谈浅绛彩瓷的价值

浅谈浅绛彩瓷的价值

浅谈浅绛彩瓷的价值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

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

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

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一、浅绛彩瓷的美学价值通过大量的实物资料,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画的三大传统画科在浅绛彩瓷画上都有体现,在浅绛彩瓷画中,或多或少都能见到古代先贤绘画的影子。

浅绛彩瓷画不仅借鉴了中国绘画史上重要流派的技法,而且将同时代的几个重要画派在瓷器上发扬光大。

关于新安画派与浅绛彩瓷的关系,丁晓青先生有专门的论述。

他在论文中写道:陶瓷" target="_blank">景德镇陶瓷绘画直接从新安画派画家作品中吸收营养,并证实渐江大师曾到过景德镇;以程门为代表的新安画派画家直接到景德镇画瓷器、创立浅绛彩,便利了景德镇陶瓷绘画吸收新安画派的营养;在新安画派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些徽商及他们的后代从事瓷绘艺术,他们无论是书画作品,还是瓷画作品都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营养,当他们在景德镇成名成家后,别人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这是一种间接的新安画派影响景德镇陶瓷绘画方式。

在已知的浅绛画师中,以新安籍为最多,成就也最大(图1、2、3)。

关于扬州画派,光绪御窑厂画师李梦丹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金寿门农,襟怀高瞻,目空古人,展其遗墨,另有一种奇古之气出人意表,仗此老取法倪黄,真大家也。

”对八怪中的金农推崇有加(图4、5)。

而另一位御窑厂画师周友松则在作品上直接写“仿黄慎先生笔意”,南京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周友松作品更让人看到周氏绝非虚言(图6、7)。

《浅绛彩瓷上的书法及印章》

《浅绛彩瓷上的书法及印章》

鉴定收藏欣赏浅绛彩瓷,除去对胎釉、器型的研究之外,和鉴赏书画一样,仍然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三要素既书法、绘画、印章。

借用网友的部分图片为大家服务,谢谢了。

个别不妥之处请言语,即刻删图。

本文主要论及的是浅绛彩瓷上的书法和印章,以后再专及绘画。

我们首要的是一定要了解在浅绛彩瓷的历史中的书法及印章,换言之,在书法史,篆刻史(印章)上,浅绛彩瓷上的书法和印章又有怎样的位置。

放到历史中去定位,才能有助于客观准确地进行鉴赏活动。

当我们收藏与欣赏一件浅绛彩瓷作品时,如若能有借助一些书法的基础知识,可能要不知少吃多少药。

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教训噢。

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经常都在发生,请网友们务必重视这个环节。

每一件赝品、伪品的作者最惧怕的是题款,因为这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关卡,为什么又要屡屡犯试了,一是为利,二是许多的人书法方面薄弱,最终购买收藏浅绛的强烈的欲望替代模糊了一切。

适当的时候,我们会解剖一些案例。

在清晚期同治、光绪、宣统直至民国时期的陶瓷历史上出现了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皖南新安派画家,把文人画的表现技法及其审美艺趣引入瓷器绘画,创造了类似于浅绛山水画并以低温(500-700度)来烧制的浅绛彩瓷。

这种文人画家自觉地参与陶艺的创作行为,在中国陶瓷史上首开先河之举,不但提高了陶艺的文化品位,也对当时景德镇的瓷艺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冲击。

开初,浅绛彩瓷只在地方官府,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乡绅,特别是瓷艺家之间,瓷艺家与书画家之间流传,作品中的内蕴极为丰富。

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多认为光绪十五年前皆精品,其实可以说光绪中期之前无俗品。

而参与其中的有许多是御窑厂的画师,、文人雅士、书画家,甚至一些文化修养极高的督陶官也皆入其中。

及至后来竟然波澜壮阔的走向了千家万户。

其时,就不再是上流把玩的雅器。

许多制瓷中的优秀工匠也大批的出现,红店林立。

因而,笔者曾在《浅绛彩瓷杂说》一书中称之为“浅绛彩瓷的历史在光绪中期之前是少数人把玩欣赏的高雅,光绪中期之后则是面对大众的民俗。

瓷上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及其历史价值

瓷上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及其历史价值

133瓷上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及其历史价值摘要:浅绛彩瓷诞生于社会动荡、经济低迷的晚清时期,消逝于民国初年。

即便它“昙花一现”,却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浅绛彩瓷重视诗、书、画、印与瓷的结合,提倡“情”与“景”交融其中,它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形式开创了瓷上文人画的新方向。

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文人画的审美意趣对浅绛彩瓷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探究浅绛彩瓷对瓷画艺人们的思想解放与个性觉醒,以及它对瓷画发展道路的开拓性意义。

关键词:浅绛彩瓷;文人画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02—133—(03)The Artistic Style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Literati Painting on Porcelain1浅绛彩瓷的源起与发展 在陶瓷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浅绛彩瓷是其中一颗照亮晚清至今的璀璨明珠。

陶瓷业自清代乾隆之后便逐渐滑坡,社会政治与经济局势动荡,御窑厂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御窑厂的画师迫于生计,到民间参与瓷画创作,并将纸绢上的绘画技法应用于瓷面上,也将原本严格分工的制瓷绘画工艺的过程转变为个人独立完成的创作作品。

由于这些画师们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与瓷绘技艺,将陶瓷工艺与中国文人画高度的结合,故浅绛彩瓷诞生。

在这一时期内浅绛彩瓷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复苏了原本因社会政治格局不稳定而停滞不前的陶瓷产业。

浅绛彩瓷迎合了市场的需要,价格低廉,一时间,受尽大家喜爱,至同治、光绪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中华民国初年,由于时代变迁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浅绛彩瓷受工艺的局限出现易脱落的问题,逐渐便被色彩鲜艳、且不易脱落的新粉彩所替代。

浅绛彩瓷的命运虽是短暂,但它的绘画形式却得以流传,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粉彩瓷画家继承了浅绛彩瓷的艺术表现风格,推动了文人画入瓷的发展,促使浅绛彩瓷的流风余绪至今未绝,并仍受社会各界欢迎。

可见浅绛彩瓷在近现代陶瓷史上具有开疆拓土的影响力。

【转】浅绛彩瓷学纲要1

【转】浅绛彩瓷学纲要1

【转】浅绛彩瓷学纲要1浅绛彩瓷学纲要(进军景德镇陶瓷学院)妙悟楼主陈琦浅绛彩瓷的研究是一门学问吗?如若不是,数年来,也陆续有二十来本专著问世了。

如果认为仅是一些作品与人物的简单辑录,尚且够不上多少深度的知识而言,也就当然不能算是多少学问的事了。

但是在当代浅绛彩研发的重镇,雅昌艺术论坛民国近代版自诞生以来,有关浅绛的广大且宏深的帖文,如若细心地耙梳,归类整理之后,就不是简单地以普通研究浅绛来看待。

当然了,还有许多诸如《收藏界》刊物对研究浅绛所刊登地许多优美文章,丰富地作品实物。

等等,等等。

若此,我们认为,浅绛彩瓷的研究、欣赏,当然肯定也包括当代浅绛彩的诸多现状,无疑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但究其深度而言,如何?意义又何在呢?作为学问的浅绛彩瓷,人们从其认知度的深度而言,有着清晰地脉络。

于理论,初国卿先生的“瓷本绘画”的立论,继之者“就浅绛彩瓷的艺术而言,不让纸绢的瓷上书画”“浅绛彩瓷的历史在光绪中期之前是少数人把玩欣赏的高雅,光绪中期之后则是面對大众的民俗”于作品,应该说被挖掘面世的约占百分之七十,俗白了说“总量十之七八尽被人知”是靠谱的实说。

特别是一些藏家及各类官方机构的重器,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曾被暴光过,从而被浅绛爱好者们惦记的眼光发绿,动了抢的念头都有是大有人在的。

(玩笑之语)笔者考虑地则是,浅绛彩瓷的研发不能只作为一般学问来看待,而作为一门学科已然具备学科地诸多基本条件。

这里其中的几条主线构筑了学科的基本框架。

纵向来说,这是一段自同光到民的彩瓷历史,是通向新粉彩的桥梁,绕不开去的。

否则,由于断档而产生的缺憾,使得彩瓷的这一段历史研发显得苍白,是对当代最高专业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当代众多浅绛彩瓷研发的诸位同道的一种极大地嘲讽。

历史地纵向,当然离不开作品及对人的考量。

浅绛彩瓷的数量不小的重器、大器、名品藏于各类官办机构及散落于民间有眼光,有资本的藏家手中,屡屡发光。

究其实质不仅仅是新粉彩一流精品地源头,更是自身的品位,人文精神的荟萃所无可替代地精神大餐。

浅谈浅绛彩的由来与工艺特性的文化价值

浅谈浅绛彩的由来与工艺特性的文化价值

一、陶瓷“浅绛彩”一词的由来“浅绛”原指是黄公望在中国山水画设色技法中所创的一种以墨色勾勒,以淡赭、淡花青等染色的一种表现手法。

清末民初,尤其是程门画派、皖南画派为代表的艺人将这种设色技巧移植到陶瓷表面,后来还延伸到花鸟、人物等的创作中,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陶瓷艺术语言,至此,“浅绛彩”便成为陶瓷装饰的专用名词,形成了大小写意、工兼写、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一种文人画气息浓郁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一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在1912~1927年比较盛行,此后日趋衰落,虽是昙花一现,却风靡一时,对当时及后期陶瓷艺术的创作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如图所示为清光绪十四年程门所创作的浅绛彩山水瓷板画,题识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戊子年立春程门写于珠山。

”钤印门。

整个作品画面色彩淡雅柔和,笔墨松弛有度,虚实层次有秩,整体气韵畅通,采用了惯用的文人画法,诗书画印相结合,使整个作品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还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带入,是浅绛彩瓷的典型代表。

二、浅绛彩绘瓷艺术的发展在瓷绘发展的历程中,陶瓷绘画对中国画的临摹、借鉴尤为明显。

明朝中后期,艺术领域倡导引书入画,清中后期又将引书入画逐渐衍变为写意笔法画,这种艺术风格的衍变也同样影响了陶瓷装饰的发展。

最为直接的要属备受追捧的黄公望艺术形式,它在历代画坛都影响极大,这也是当时陶瓷绘画借鉴这一艺术形式的主要原因;加之清朝末年,四百多年制瓷历史的御窑厂被毁,大量工匠艺人流落民间,在社会动荡不安和经济衰落的境况下,工匠开浅谈浅绛彩的由来与工艺特性的文化价值于 杰摘要:清末民初所流行的浅绛彩瓷器,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抹独特风景。

它借助创新的工艺技法和文人瓷画的艺术内涵,使浅绛彩瓷艺术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行业翘楚,虽仅仅繁荣了几十年时间,但它无疑是为瓷绘创作的艺术形式寻求了新的突破和方向,为瓷绘艺术的创作与发展开辟了另一条途径。

关键词:浅绛彩 文人艺术Talking about the Origin of Light Crimson Color and the CulturalValue of the Craft CharacteristicsYu JieAbstract: The light crimson color porcelain, which was popul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as the unique scenery of Chinese ceramics history. It sprang up and rapidly developed into the industry leader by means of the innovative craft technique and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literati porcelain painting. Although it has only prospered for a few decades, it undoubtedly found a new breakthrough and direction for the artistic form of porcelain painting and opened up another path for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rcelain painting art.Keywords: Light Crimson Color, Literati Art收稿日期:2020-12-16瓷苑漫谈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4647始寻求更加快速、便捷的制瓷方式;同治五年,李鸿章恢复御窑厂,甄选募集了一批徽州地方画家入御窑厂从事绘瓷行业。

清末民初浅绛彩瓷中的文人画审美趣味

清末民初浅绛彩瓷中的文人画审美趣味

清末民初浅绛彩瓷中的文人画审美趣味
王净;陆少敏;邹大力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清末民初之时,是中国制瓷业发展历史上较为特殊的时代,通过文人画的审美趣味为瓷器艺术增色不少,在浅绛彩瓷的装饰和器型上实现了创新发展,展现了该时期瓷画的崭新面貌.
【总页数】2页(P117-118)
【作者】王净;陆少敏;邹大力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明中期文人画家的审美趣味及艺术价值——以沈周《随兴册页》为例 [J], 何阿梦
2.论审美趣味的内涵及成因--兼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趣味 [J], 吕雯瑜
3.21世纪以来文人画审美趣味研究述评 [J], 贾峰
4.21世纪以来文人画审美趣味研究述评 [J], 贾峰;
5.从广告审美活动中的大众审美趣味来审视当下广告审美文化的构建 [J], 吴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人画与浅绛彩瓷画

文人画与浅绛彩瓷画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3年9月号 总第159期82文/杨 思文人画与浅绛彩瓷画内容提要:文人画产生之后,受文人士大夫喜爱,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发展迅速。

浅绛彩瓷画产生于晚清,与文人画一脉相承,浅绛彩瓷画受“新安画派”和“海上画派”影响,在一些浅绛彩瓷画上有明显的体现。

关键词:文人画;浅绛彩瓷;一脉相承文人士大夫加入绘画行列以后,逐步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

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梅、兰、竹、菊、石头等,来抒发个人抱负,寄托个人情感。

历史悠久的文人画,对浅绛彩瓷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清代文人画对浅绛瓷画的影响对浅绛彩瓷画产生影响较大的主要分为二类。

一类是受海派画风影响,工笔和写意都有,即有一定的文人情趣,又富社会生活气息。

一类是受新安画风影响,崇尚写意,蕴含浓重的文人画情趣。

1.“海派”画风对浅绛彩瓷画的影响以赵之谦、“四任”、钱慧安、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海上画派”在江南地区影响甚大。

海派以花鸟、人物题材居多,这类题材比较迎合人们的喜好,雅俗共赏,常绘仙鹤、喜鹊、牡丹以及四君子等,人物画中,《高士图》《米芾拜石图》较为常见。

有些海派画家直接参与浅绛彩瓷画创作,将海派画风直接带入浅绛彩瓷画。

张熊是“海派”大家,曾画浅绛彩瓷,可以作为“海派”与浅绛彩瓷画最早融合的见证。

吴待秋曾绘《夏目山居图》瓷盘,近吴滔画风。

花鸟浅绛彩瓷画与“海派”绘画有较多相似,多“紫藤绿鹦”“松鹤延年”“国色天香”等符合大众口味的吉祥寓意作品。

程门在1887年曾作浅绛彩瓷画《紫藤绿鹦图》和岁朝清供图意的《西园古玩图》。

汪藩《眉寿图》琼式瓶画绘梅花和缓带鸟,隐含“眉寿”的寓意。

金品卿《花鸟图》瓷板画,明媚柔和,深受海派巨匠任伯年的影响。

浅绛彩瓷人物画呈现出“海派”特点。

程门1888年所作《风尘三侠图》瓷板画,笔画遒劲,传神达意,在背景上参以小写意笔法,即是受“海派”绘画影响的作品2.“新安画派”对绛彩瓷画的影响“新安画派”主要画家有弘仁、查士标、程邃、戴本孝、祝昌、郑旻等,在清代产生很大影响。

今日浅谈:浅绛彩瓷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价格不断升温!

今日浅谈:浅绛彩瓷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价格不断升温!

今日浅谈:浅绛彩瓷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价格不断升温!近几年,在瓷器收藏中,一种浅绛彩瓷正吸引越来越多收藏者的注意,其身价也在不断上升。

同时,在国内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上也出现了像程门、王凤池这样有名气的浅绛彩瓷艺人的作品,并且逐步有了固定的购藏群体。

这种境况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浅绛彩瓷不为收藏者所认知,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收藏者对浅绛彩瓷独特工艺价值的逐渐认识,浅绛彩瓷在市场上还会有所作为,收藏前景一片明朗。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生产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瓷新品种。

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是一种山水绘画技法,起源于元代。

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

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浅绛彩瓷画侧重写意,多采用意象的表现手法。

其山水画风格源自元代黄公望的水墨山水画法,即在瓷画表面采用水墨画中常用的手法。

浅绛彩瓷器因其具备古代文人书画作品的特征,如浓厚的写意画面、题书、印款等,与纸绢花并无二致,大大地提升了浅绛彩瓷的鉴赏价值。

从烧制工艺角度看,浅绛彩所用之彩料与粉彩大致相近,烧成温度也一致,然而它们之间仍有质的区别。

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没有。

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工一种题材。

浅绛艺人则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

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

浅绛则从图稿设计、勾画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

浅绛彩的文人绘瓷传承有序

浅绛彩的文人绘瓷传承有序

浅绛彩的文人绘瓷传承有序文人绘瓷现象始于浅绛,经过新彩瓷绘过渡发展到新粉彩瓷绘,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认知。

关于浅绛彩瓷的断代通常有以下几种提法。

1、部分学者认为浅绛彩瓷画创烧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清末的同治、光绪时期和民国初年。

2、也有的学者认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康、雍年间的墨彩瓷绘,认为“在清代彩瓷大家族中,有墨彩这个谱系,这个谱系发展到清代晚期,出现了水墨五彩这个分支,为了突出水墨五彩的时代风格……称之为‘浅绛彩’”。

以上仅见于著述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3、近年来众多的浅绛爱好者通过数理统计、实物考证,凭借最早年份的实物认为浅绛始于同治1867(1866)年。

(比如:胡夔的浅绛墨彩尊)4、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刘新园先生在安徽省黟县文管所看到的咸丰五年程门及其子程盈创作的浅绛山水人物螭耳扁瓶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纪年的浅绛彩瓷。

这一说法已为曙光和昌水渔者考察证实为“乙卯(1855)”与“己卯(1879)”纪年之差。

5、昌水渔者熊中荣老师认为浅绛始于1860年或者说始于咸丰晚期至同治早期。

“浅绛彩绘瓷自清咸丰、同治时期兴起,于同治、光绪时期盛行,至民国二十年后消退。

”好在大家都认为浅绛彩瓷盛行于清末的同治、光绪时期和民国初年的。

6、七十年间,大量的传世实物是同、光和民初时期的产品。

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是有着其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和诱因的。

浅绛彩绘不会凭空突兀出现在清末,事物的发展是应该有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的。

浅绛彩绘是传承有序的。

根据近来的考证,笔者认为:浅绛彩创烧于乾隆,流行于清末、民初。

“乾隆是将中国绘画最典型的诗、书、画相结合的所谓“文人画”艺术形式移植到瓷器上的创意和倡导者,而唐英则是创烧者无疑。

”其理由撰述如下:浅绛彩比较为大众接受的概念为:瓷绘作者主要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釉上绘制纹饰,再染上淡赭和水绿、草绿与淡蓝等彩,或是运用没骨法用彩料直接在釉面上作画,经低温烧成。

其瓷上纹饰与纸绢上之水墨设色国画近似。

浅绛彩瓷绘在景德镇釉上彩瓷绘及其审美发展中的地位

浅绛彩瓷绘在景德镇釉上彩瓷绘及其审美发展中的地位

《秘书处工作细则doc》1.总则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析仪器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分标委会)秘书处是分标委会的办事机构。

秘书处在分标委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分标委会日常工作并管理分标委会印章。

秘书处由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具体执行分标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分标委会《章程》所规定的秘书处的各项任务。

秘书处日常工作纳入所在单位的工作计划。

2.组织机构2.1分标委会秘书处设在主任委员所在单位。

秘书处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人。

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由主任委员提名,报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审核,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聘任并发给聘书,正、副秘书长的任期与主任委员相同。

如有需要可设秘书若干人。

2.2根据工作需要秘书处可设若干小组或专职人员,各小组或专职人员在秘书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分工承担秘书处的具体任务。

秘书处可设如下方面的小组或专职人员。

a)文书(包括档案、计划、编辑等);b)国际标准;c)信息服务;d)财务。

3工作任务与职责3.1标准制定、修订工作:a)在征求各委员意见的基础上负责向分标委会提交本专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标准化工作项目的规划、年度计划草案;b)负责提出标准制定和修订项目承担单位的建议;c)负责预审和复核提交秘书处的标准草案(送审稿)和各种文件,提出预审和复核意见后交主任委员审查;d)负责督促、检查计划进度和作好协调工作,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情况;e)负责标准文件管理、分发和组织标准审查、上报、归档等工作;f)负责复审本专业已颁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向分标委会提出修改、修订、废止或确认的建议。

3.2负责iec/tc65/sc65d(分析设备)的国内归口工作:a)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本分标委会章程的有关规定,整理汇总并提出我国对iec文件的意见、标准草案、工作建议以及参加投票表决;1b)提出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建议(包括活动内容、推荐参加人选等);c)必要时,组织对本专业有关的iec和iso标准的验证工作;d)负责iec/tc65/sc65d文件管理、保管、翻译、出版咨询服务和宣传报导,每年提出年度报告;e)负责定期下载iec/tc65/sc65d和sac网站公布的有关文件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

文人浅绛彩“低调”中微温

文人浅绛彩“低调”中微温

投资课堂 INVESTMENT CLASS晚清金品卿梅花墨彩茶盏(一对)直径10.4cm;高8.5cm成交价:92万元来源:中贸圣佳第23期精品拍卖会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84“昙花一现”的浅绛彩瓷浅绛彩瓷是景德镇在清代道光、咸丰时期开始烧制,同治、光绪时期广为流行,民国中期衰落终结的一种釉上彩瓷。

浅绛彩瓷的历史,在我国瓷器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匆匆一瞬。

但是,浅绛彩瓷的出现,使景德镇的陶瓷艺人们,从模仿明清瓷画之路,转为学习元人绘画之法,摆脱了描摹官窑纹样的陈规旧矩;还让绘瓷艺人们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了姓名、纪年和抒发内心感悟的题记。

这样,不仅提升了浅绛彩瓷的文化艺术含量, 更使许多陶瓷艺人,从“匠人”渐变为“艺术家”。

可以说,浅绛彩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瓷绘从匠人制作层次,到艺术家创作水平的转变,对中国瓷绘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御窑厂画师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等人,是浅绛彩瓷的领军人物。

在他们带动、影响下,浅绛彩瓷盛极一时。

上至达官显人、富商大贾,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喜爱。

一时间,无论是高雅的尊、瓶等观赏陈设瓷,还是盆、碗、壶、杯、碟等生活用瓷,皆成了浅绛彩瓷。

可以说,同治、光绪年间是浅绛彩瓷的鼎盛时期。

民国初年,由于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浅绛彩瓷绘赋彩较薄,低温烧制,彩料在釉面上粘连不牢固,色泽不够鲜艳,所以浅绛彩瓷这一曾经风行一时的品种逐渐为新粉彩所替代,退出了彩瓷的历史舞台。

浅绛彩瓷从诞生到衰亡,时间不足百年。

从少人问津到藏界新宠 近几年,在瓷器收藏中,浅绛彩瓷正吸引越来越多收藏者的注意,其身价也在不断上升。

特别是在古玩市场上,不时可以看到有人向摊主问询是否有浅绛彩瓷,而摊主自然是把畅销一些的浅绛彩瓷摆出来且要价不低。

同时在国内一些拍卖会上也出现了像程门、王凤池这样有名气的浅绛彩瓷艺人的作品,并且逐步有了固定的购藏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浅绛彩瓷收藏看文人审美价值观的确立
作者:季永
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05期
2012年可谓是浅绛彩瓷器进入艺术品主流市场的“破冰之年”。

继浅绛彩瓷连续现身央视“一锤定音”节目之后,北京保利和中拍国际都分别开设了浅绛彩文人瓷秋拍专场,而天津玉兰华堂的文人瓷专场则成为浅绛彩藏友们交流藏品、了解行情的固定平台。

尽管主流藏家和权威专家们对于浅绛彩瓷器仍然缺乏深度认知和客观的价值定位,但较之以前所持的否定、回避态度已有明显的变化。

大拍上浅绛彩名家精品单件百万身价者已不是新闻,尽管其成交价格可能还存在水分,但仍然有力提振了浅绛彩藏家的投资信心。

而在浅绛彩瓷收藏的热土—雅昌网近代民国版,围绕浅绛彩瓷收藏之文化价值的大讨论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虽然讨论各方的意见多有相左,但是争论中每每碰擦出令人激动的火花。

可以说,浅绛彩瓷收藏在走过十年之后,大家对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笔者注意到,多位藏友都谈及“精神价值”一词。

所谓“精神价值”,应该是指相对于经济价值而言的审美价值。

笔者生长于安徽,向往晚清新安画派先贤们开创浅绛瓷画之风雅,多年来致力于浅绛彩瓷收藏而乐此不疲,并尝试效仿先贤将自己的书画创作移入瓷上。

在此,仅从个人角度就浅绛彩瓷器审美价值的若干问题谈些粗浅认知。

一、中国瓷绘艺术的三个审美类型
中国瓷器绘画源远流长,各个时期、不同窑口,可谓百花齐放、蔚为大观。

笔者试把古代瓷器按照其瓷绘艺术的审美属性分为三个类型。

首先是宫廷审美类型,即历代御制、官窑作品。

此类瓷器的绘画以富丽精工、工整严谨为追求,配以规整严谨的瓷器造型,体现皇权文化的审美特质。

其次为民俗审美类型,以唐代长沙窑、宋元磁州窑、明清景德镇民窑为代表。

此类瓷绘以生动率意的笔触反映现实生活,体现出民间瓷匠们娴熟的笔墨技艺和鲜活的创作热情。

这类瓷器绘画在当时仅仅是出于装饰的需要,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多是历史的追加。

另外,尚有文人审美类型。

此类瓷器绘画者本身就是具有较深文化修养的文人型书画家,他们将文人书画的审美旨趣移于瓷上,其作品既不同于民窑瓷器的略觉粗俗,又与官窑瓷器的精细到流于匠气迥然有别,浅绛彩瓷器便是文人审美类型的代表。

尽管文人绘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英,但是文人绘瓷的大规模出现并形成成熟风格还是浅绛彩瓷器。

如果说唐英瓷器的创作理想为首先满足帝王审美标准,同时兼顾自身的文人审美感觉,那么浅绛彩瓷器的审美标准则完全是文人笔墨情趣的体现。

二、浅绛彩瓷的绘画成就
浅绛彩瓷画的创作题材多为文人画的通常题材,其创作思想也少有反映现实社会和政治题材之作,这与后来的新粉彩区别很大。

有人认为浅绛彩瓷画缺乏时代风貌和创新精神,而我却认为这恰恰是浅绛彩瓷画的魅力所在,即表达一种永恒的人文关怀,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田园诗,总有一种回归生命本真的美。

从一个书画创作者的角度,仅就单纯的书画水准而言,我并不认为浅绛彩瓷画家们达到了可与同时代书画大家媲美的高度。

因为无论是被称为“御窑两支笔”的王少维、金品卿,还是程门父子,乃至顾宝珊、任焕章等顶级的浅绛彩画家,都属于同光时期常见的绘画水准。

我曾藏有或过目上述作者纸绢本绘画多件,较他们的瓷画的感染力逊色不少。

瓷画家们的书画创作在当时既没有产生全国性的影响,甚至无法在其所生存活动的地域占有较高的地位。

或者可以说,他们在一百年以后为人重新认识和津津乐道,全是拜“浅绛热”所赐。

瓷器表面光滑而不渗水,无法达到纸绢与笔墨互相生发的晕染效果。

但是浅绛彩所用的彩料却带来了一些新的因素,如质感、光感。

所以我一直以来便视浅绛彩瓷画为“中国早期文人油画”。

我们今天之所以很容易欣赏浅绛彩,我个人理解还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原因:今天对于油画的欣赏已经很普遍,所以很能接受浅绛彩这种质感强、光鲜亮丽的表现形式。

而这是与传统文人绘画区别很大的。

除少量胎质坚密、釉水洁净、形制规整以外,浅绛彩瓷从瓷器本身的胎、釉、造型、工艺不仅与前代不可比拟,民国瓷器也较之有明显提升。

尽管浅绛彩瓷与御窑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我仍然倾向认为浅绛彩来自民间,来自文人客串所为,再经过御窑厂废而再兴的机会得以发展。

从已见的官窑胎画浅绛作品看,显然不是为供御而作。

所以我对于浅绛彩的官窑血统一直不以为然,我认为这是对浅绛彩价值的误读。

笔者曾在以前的文章中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讨论了浅绛彩瓷的文化价值(详见拙文《古典的余晖》,《收藏界》2009年1期)。

我个人认为,浅绛彩瓷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光辉走进黄昏前的一次文化投射,是中国文化精神之于瓷绘艺术上的觉醒。

瓷运可见国运!
三、浅绛彩瓷收藏热是艺术品收藏价值观念变革的重要标志
回顾传统艺术品收藏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一直有两个并立的价值标准,即帝王标准和文人标准。

封建社会数千年以来,帝王和权贵不仅是政治权利的垄断者,同时也是物质财富的拥有者。

所以当他们介入艺术品鉴赏收藏活动时,其文化思想和审美旨趣便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民间收藏则长期仰其鼻息。

尽管古代不乏文化修养深厚的君主,但是多数情况下,统治阶级的审美意志仍然成为主旋律。

由于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对帝王权力的崇拜思想根深蒂固,而帝王的审美价值标准在收藏领域同样影响深远。

今天的拍卖市场上,一经《石渠宝笈》著录、入藏内廷的书画,市场价格便一步登天。

就连清代帝后们拙劣的书画,买家们也趋之若鹜,屡创高价。

似乎拥有一件乾隆帝的玩物,便可一过皇帝之瘾。

这一现象,如同清宫剧、明宫剧充斥于影视屏幕一样,说到底,是对权力的崇拜,是对奢华的艳羡。

笔者一直固执地认为,这种帝王崇拜情结作祟下的收藏价值观,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具有某种没落性和反动性。

因为文人艺术家们是精神价值的确立者和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且他们往往具备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卓尔不群的独立文化人格。

故而文人的审美价值观往往与帝王的审美价值观发生矛盾。

浅绛彩热的兴起,是文人审美价值观的复苏,是对多少年来收藏界特别是古陶瓷收藏界占统治地位的帝王审美价值观的一次有力批判。

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何最初的浅绛彩迷都是一些具备一定传统文化的人。

而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大的转变,浅绛彩收藏队伍日渐庞大,人员结构也日见复杂,这是与当代人审美的浅表化决定的,毕竟浅绛彩的画面很直观,一眼即看得明白。

从浅绛彩开始,后来的文玩、杂项等等领域的收藏热,都是文人审美价值观的全面表现。

这个趋势将大大影响一个时期的收藏走势,这中间的推动力量即是文人审美理念。

四、弘扬文人审美理念,再续文人画瓷姻缘
一件古代艺术品的价值,绝对不仅仅是停留在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是去领悟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会对其后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如何通过浅绛彩收藏这一个案来审视当代艺术品收藏?浅绛彩瓷画艺术有没有可能对当代瓷绘产生些许参考?围绕浅绛彩收藏,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收藏理念?这些问题都留待我们今后继续思考下去。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的学习者,笔者喜欢浅绛彩,也喜欢尝试运用浅绛彩的技法并将文人画的理念导入当代瓷绘,试图在当代瓷绘中还文人绘瓷以旧观。

今次在这里将自己的瓷画作品展示出来,一来就教于各位同行,二来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