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协同互动

合集下载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跟进”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跟进”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跟进”模式探索朱文夫;浦玉忠【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我国高校面临的迫切的根本的任务。

但是由于缺乏新理念新模式,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培育断层等问题。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涵盖教育、管理、服务、活动四个方面。

要对人才培养实施“跟进式教育”,即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协同跟进,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协同跟进,制度建设协同跟进。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的跟进式服务,将形成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strategic need of building an innovation country and the ur-gent fundamental task of our country.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new ideas and new models,there are still big problems,such as education fault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a complex system,covering four areas:education,management,services,and activities.Implementation of the“follow-up education”,i.e.collaborative follow-up of system building and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s,preponderant subjects and weak subjects.Systematic follow-up services will form a new training mode for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119-122)【关键词】协同理论;跟进理论;“协同-跟进”;教育模式;创新【作者】朱文夫;浦玉忠【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档案馆,江苏常州213016;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

2022年2月第8期Feb. 2022No.8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史西志,孙爱丽,张泽明(宁波大学 海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 要]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亮点与趋势,宁波大学紧紧围绕高质量育人这一中心,充分利用研究型高校的科研优势,依托科技成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进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深度融合。

以宁波大学科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在当前情况下综合性大学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助力“双一流”建设水平提升。

[关键词]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动植物检疫虚拟仿真实践”(201902238011);2021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农科背景下基于科教、产教融合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发”(202002241007)[作者简介] 史西志(1979—),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与水产品安全、教学管理与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8-0102-04 [收稿日期] 2021-05-0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已不再只满足单一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是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社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强劲的内动力,其中高质量的教育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质量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对于海洋学院毕业生而言,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也与学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密切相关,学生动手能力不能只靠课堂教学,须与科研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实训平台等合作获得,这就需要高校调动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走协同育人的路线。

“双一流”战略视域下教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

“双一流”战略视域下教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

“双一流”战略视域下教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作者:王凯倪炎王亮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1年第08期摘要:教师在“双一流”建设中承担着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鉴于科教融合育人的现实困境,文章探讨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多维路径,剖析一流学科成果应用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拓展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细化课程标准、发展专业性“金课”、创新教研方法、提升教学能力等多元育人方法。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安全工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教学相长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8-0001-04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高校实施“双一流”战略,树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灯塔,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意见等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等多元型优秀人才[1-2]。

衡量高校一流师资队伍的标准在于是否具备一流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能否全方位地将科研创新应用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师资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全面体现着大学教育教学水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核心,也是立校之本,一流师资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流本科的保障[3-5]。

2016 年5月张大良司长在《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建设高峰论坛》上提出了一流本科教育评定的核心观察点:一流师资队伍能否配备到本科教育并有效实施;一流学科与科研优势能否转化为教学优势;一流科研成果能否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毕业生跟踪能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前三条内容必须由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承载者教师来完成,最后一条是效果检验,一流师资将教学科研融会贯通,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优秀创新人才培养[6]。

2020年8月吴岩司长在《走进新时代,赢得新时代,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中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在2020年开始进入人才培养提质创新的新时代,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 工作方案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 工作方案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工作方案标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工作方案引言: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这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又相互影响。

本工作方案旨在提出一种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概述1.1目标:通过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

1.2原则:1)政府引导,市场导向。

2)综合利用各类资源,鼓励创新和协作。

3)全民参与,培养人才。

二、教育和科技互动提升2.1加强教育与科技的一体发展:促进教育体制改革,表现为以下方面:1)加大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提升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2)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融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2.2强化基础教育科技实践:1)增加科技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创造能力。

2)加强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让学生接触更多前沿科技,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三、人才培养与科技交流3.1建立人才培养体系:1)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增加科技相关课程的开设,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2)完善中小学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科技竞赛和实践机会。

3.2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1)支持科研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

2)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家、企业家等开展学术讲座,推动科技创新。

四、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4.1制定产业支持政策:1)加大对科技产业的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

2)建立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4.2整合各类资源:1)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享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科技资源。

五、评估与反馈机制5.1设立科技成果评估机制:根据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开展评估,对优秀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和激励。

5.2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就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交流与汇报,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方案。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领域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发展的基础,而医教研协同发展则是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当前形势下,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加强医学专业教育1.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包括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推动国际医学教育和国际医学交流。

3.加强临床医学教育,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加强学科建设1.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2.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鼓励重点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领先方向进行研究,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推动学科建设与临床医疗的深度融合,促进临床需求带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推动医学院校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

三、加强科学研究1.鼓励科学研究团队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提升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促进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3.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吸引国际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提升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四、建设良好的医教研协同评台1.建立健全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医疗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

2.积极建设国家级、地方级和院校级医教研协同创新评台,提供教学资源、科研设备和临床实践基地。

3.建立医学院校与医疗机构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医教研资源共建共享,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抓好学科建设,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是当前医学院校发展的关键所在。

只有加强学科建设,优化教学模式,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医教研协同发展,才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措施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措施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措施
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 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体化布局,促进三者之间的协同创新。

可以通过制定一体化政策、建立一体化机制、搭建一体化平台等方式来实现。

2. 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可以通过制定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相关政策、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等方式来实现。

3. 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优化基础研究的评价机制等方式来实现。

4.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

可以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实践经验等方式来实现。

5.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师素质等方式来实现。

6. 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推广在线教育、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等方式来实现。

7.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可以通过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人才激励等方式来实现。

总之,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体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我国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发展。

人才培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与交流计划

人才培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与交流计划

人才培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与交流计划引言人才是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其培养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与交流计划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促进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共享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项目与交流计划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进行共同开展。

人才培养项目与交流计划的重要性1. 共同开展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不同组织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和经验,避免重复投入。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培养质量,避免低效的重复工作。

2. 共同开展可以扩大人才培养的范围单一组织的人才培养项目通常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共同开展可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扩大人才培养的范围。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组织和个人的需求。

3. 共同开展可以促进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是一种合作的方式,可以促进不同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组织的交流,可以拓宽视野,开拓思路,共同解决问题,推动人才培养的发展。

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与交流计划的实施步骤1. 第一步:确定合作伙伴与目标在开始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合作伙伴和明确项目的目标。

合作伙伴选择应根据相互的需求和互补性来确定,项目目标应具体并符合各方的期望。

2. 第二步:制定计划与安排资源制定详细的计划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确定项目的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使用的资源等。

同时,要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与分配,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3. 第三步:组织实施与监督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活动进行组织与监督。

包括协调合作伙伴之间的各项工作,对参与者进行培训与指导,及时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和困难。

4. 第四步:评估与总结项目结束后,应进行全面的评估与总结。

评估应包括项目的目标是否达成、参与者的反馈以及项目的效果等。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总结,找出项目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结语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与交流计划可以促进合作与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

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医教协同、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概念、意义和实践等方面深入探讨,旨在探索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医教协同的概念和意义医教协同,顾名思义,即医疗和教育的协同合作。

它强调医疗机构与教育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双向互动和资源共享,实现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下,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并重,使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够获得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医疗行业的需求。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医教协同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医学教育与医疗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深度融合,促进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医教协同、产教融合需要通过实践来得以落地。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探索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评台和更丰富的实践资源。

(2)开展项目式教学:引入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临床实践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推进师资共建:建立医疗机构与学校间的师资共建机制,为学校输送实践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和专家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和专业化。

通过上述的实践探索,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模式将更加完善,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3.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在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我将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探索项目式教学,加强师资共建,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相信,随着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一、引言高等教育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密不可分。

高校学科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保障。

本文将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二、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影响1.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学科建设不仅会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完善现代化教育设施和信息软硬件环境,更是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与接受优秀教学与科学研究条件的机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学科教育培养。

高校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各学科专业设置,不断增加新的专业领域,以适应社会需要。

通过拓展学科覆盖面,高校学科建设有助于让人才培养与社会及时接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2.加强孵化和培养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既是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科技的重要场所,也是创新驱动的核心领域。

高校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逐渐走向自主设计、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的道路,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高质量人才输送给社会。

通过建立常规性和非常规性的课程,实现对学生不同类型创新素养知识的培养,高校能够培养更多的具备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中推进科学进步,也在支持应用和技术创新中产生重要作用。

三、人才培养对学科建设的要求1.人才“需求”引领学科建设高校学科建设要建立在对人才培养的深入了解之上,尤其需要结合社会和产业的实际需要。

通过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将社会需求有机地融入到学科体系中去,围绕人才培养需求合理规划学科布局,加快学科建设进程。

以情报学、信息科学、大数据等学科为例,在大数据时代,这些学科快速发展起来,与产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推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发展。

2.增强学科知识更新能力学科知识更新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途径,高校学科建设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包括引进新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和调整课程设置等。

高校学科建设及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及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及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推动国家创新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

高校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学科群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组织单位,它由一系列有较强相关性和互补性的学科构成。

学科群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指学科群内学科之间通过合作和协同,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一种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

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可以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加强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通过学科群的协同创新,可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

同时,学科群协同创新也可以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推动新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有助于提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

这对于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和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学科群协同创新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兴趣,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

此外,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学科群协同创新也可以提高高校在学术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高水平的研究项目。

综合而言,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对于提升高校实力和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在实践中,要推动学科群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支持。

首先,可以改革学科评估和评价机制,鼓励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

其次,可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学科群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此外,还可以建立和完善学科群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协同创新。

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四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

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四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

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四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4—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张雷宝陈星平施淑珍0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 “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提出了以质量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深度国际化为方向等一系列新要求。

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学生努力-导师尽力-管理给力-外部借力”的研究生“四力协同”培养模式,并以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例,阐述其作用机制和实施效果,指出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尽力”,更需要学会“借力”。

期望上述探索能为兄弟高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一流学科建设“四力协同”研究生教育质量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 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 素。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教 育质量问题正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强国梦的实现。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现 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1]显然,这对我国高校正全 面推进的“双一流”建设改革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即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转 换即将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新阶段,主动适应新阶段,才能全面服务新阶段,并积极引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IG20160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雷宝,男,陕西武功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建设办主任;陈星 平,男,江西宁都人,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施淑珍,女,浙江温 州人,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D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四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领新阶段。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 体方案》的通知,指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和国家顺应世界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而推出的“中国战略”。

如何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

如何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

如何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如何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一、合作的基础高校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

双方应确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并加强沟通与合作的意识。

1. 树立合作意识:企业和高校要意识到通过合作可以实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并共同努力推动合作的深入发展。

2. 确立共同目标:明确双方合作的目标与期望,制定清晰的合作计划,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合作的方式高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合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1. 实习项目:企业可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与实践,并为其提供导师指导。

2. 项目合作:企业可以与高校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或技术合作,通过双方的专业力量互补,实现技术研发与转化。

3. 联合培养计划: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计划,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如开设双证培养项目或研究生企业导师计划。

4. 人才交流:企业与高校之间可以进行师资、学生和专业人才的交流活动,例如企业专家给学生讲座、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等。

三、合作的关键要素成功的高校与企业合作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的支持:1. 资源投入:企业需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以支持合作项目的推进和开展。

2. 人员配合:双方的工作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与协作,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3. 知识共享:企业和高校应建立起知识共享的机制,双方可以通过共享专业知识和技术成果加强合作。

4. 评估与改进:合作项目进行过程中,应及时进行评估与调整,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以确保合作结果的质量和效果。

四、成功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下面将介绍一些成功合作的案例。

A公司与某高校合作开展了一项实习计划。

通过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A公司不仅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还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为公司的人才招聘提供有力支持。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协同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协同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协同管理的困境与对策作者:康明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6期摘要:国家实施“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如何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强化科研协同管理、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双一流”背景出发,阐述了高校科研协同管理创新的战略意义,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人才、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科研协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促进科研协同管理人性化、科學化、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协同管理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科研;协同管理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

全国各地、各高校纷纷根据《总体方案》出台相应措施,许多高校还出台了具体建设方案。

目前,“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投入大幅提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人才、科研设施、科研体系等的管理对于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来说非常重要。

如何加强科研协同管理、提升科研产出效率,也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科研协同管理创新对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意义“统筹推进”是“双一流”建设的显著特点,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双一流”建设依赖于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特征,又强化了管理也能出效益的理念。

科研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科学研究活动进行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到人、财、物等方面资源配置和管理,是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是加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科研工作的贡献都至关重要,所以科研管理也成为高校关键性的管理工作之一。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出台了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要求高校加强科研协同管理。

准确把握科研管理工作的规律,加强科研管理协同创新,能够促使科研管理系统中各要素按照更科学的方式相互作用、协调配合,从而放大系统整体功能,达到良好的协同效应,促进高校提高科研水平和实力。

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迫切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革,传统的单一学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论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

一、乘势而上,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传统学科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必须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前流行的纯理论教科书式的教育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做好人才培养规划,将学科交叉融合纳入其中。

二、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意义学科交叉融合是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学科知识和新的学科体系的过程。

学科交叉融合可以突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提高教学和研究的整体水平。

例如,在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的交叉融合中,诞生了生物医学工程学,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学科交叉融合可以培养出更加具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

三、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具体措施为了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首先,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鼓励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相互合作,共同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

其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经验的教授和研究人员。

同时,可以采取改革课程设置的方式,将相关学科的课程进行整合和交叉,形成具有新的形态和内涵的课程体系。

此外,加强学科评价和质量监控,建立健全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结论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迫切要求。

学科交叉融合可以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

高校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的融合

高校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的融合

高校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的融合现在的高校建设已经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发展,而是在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如何在学科建设中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定义和意义学科交叉与融合,指的是在多学科领域之间建立联系,找到彼此间的交集、交融之处,从而形成更多的维度与视角,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全面、更多元的思路和方法。

它对于高校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够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学科固守,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扩展和创新。

其次,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够弥补单一学科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科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产生更为有效的应用性成果。

再者,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二、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实践探索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学科交叉与融合在高校中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实践探索。

下面就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1、交叉学科研究型学院模式学院以研究型为主导,设有两个研究中心:一个是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一个是学科前沿研究中心。

其中,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开展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研究。

学科前沿研究中心则集中人才,重点发掘和领先研究方向,产生学科的科研创新和重大成果。

交叉学科与学科前沿研究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

2、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专业设置传统的学科类别无法完全满足当前社会复杂需求的现实,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发展也需要有更全面和丰富的专业设置。

例如,在某些院校则设有了旅游专业的跨专业交叉学科类别,实现了多领域的交融,不仅对于以旅游为其产业特征的相关工作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将其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得对于旅游学科的掌握更全面。

3、认知和概念结构的交叉与融合学科交叉与融合更多的是从认知结构和概念层面上进行了优化与升级。

例如,在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专业交叉领域,因计算机中术语翻译的缺失,心理学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并运用其中的相关概念。

如何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计划

如何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计划

如何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计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高校的发展需求,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计划成为了一种趋势。

本文将从策划合作计划、确立合作关系、设计培养方案以及评估合作效果等方面,阐述如何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计划。

一、策划合作计划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计划需要提前进行充分的策划。

首先,双方需要明确各自的需求和目标,确定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还需考虑合作计划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合作计划还应该包括培养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层次以及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等。

二、确立合作关系在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计划前,双方需要明确合作的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

合作协议应包括双方的权益、责任、义务以及合作期限等内容。

同时,还应明确合作计划的执行机制和管理机构,确保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权益得到保障。

三、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培养方案是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环节。

首先,双方可以通过共同研究和讨论,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

其次,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的安排以及实习实训等环节的安排。

最后,还需确定评估机制,以及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评估合作效果在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双方需要进行效果评估,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评估的方式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通过评估的结果,双方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对培养计划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合作效果。

总结起来,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计划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双方需要在策划合作计划、确立合作关系、设计培养方案以及评估合作效果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合作。

只有通过合作,双方才能共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总结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总结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总结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推动高校的发展。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探讨如何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一、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课程设置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师资队伍建设高校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高校应注重选拔和培养教学和研究能力兼备的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教学方法创新高校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讨论课、实验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开设跨学科专业、开展企业合作培养、实行导师制等,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学科发展规划高校应制定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重点和路径,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2.学科建设投入高校应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增加教学和科研设备的配置,提高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益。

3.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建设高校应注重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加强学科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科建设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学科评估和质量保障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学科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监督和评估,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高校应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加强教学和科研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土木工程一流专业及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建议

土木工程一流专业及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建议

土木工程一流专业及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以“三领人才”为培养目标,探索多元协同全过程育人机制
土木类专业立足学校特色和行业特色,确立了面向“引领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发展、引领区域发展”的“三领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同时,形成了“1551”全过程育人模式:构建1个多元化、开放式育人环境,强化5支队伍建设(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思政教师、基层党组织和班主任与辅导员)、实施5个阶段培养(入学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实践教育阶段、毕业教育阶段)、建立1套“四要素”(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评价体系,形成了覆盖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育人系统和环境。

二、以“大类培养、通专结合”的思想为主导,构建“一横四纵”人才培养体系
土木类专业群构建了“一横”——专业群各专业的横向关联与融合和“四纵”——四个专业各自的纵深发展与质量提升,并以“思政引领、目标导向、持续改进”为主线,既充分发挥跨学科专业的优势,又切实保证专业教育的培养质量标准,对培养具有大工程观,掌握深厚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卓越工匠精神的土木类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彰显了我校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水平。

三、以提升课程质量为核心,形成以“五大工作系统”为支撑的持续改进机制和“四要素”目标评价体系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为宗旨,土木类专业群构建了以“五大工作系统”即“教学质量工作系统、教学团队工作系统、支撑条件工作系统、创新教育工作系统、产出评价工作系统”为支撑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了以“四要素”(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为目标的多层次、多途径、多维度评价体系,为检验和评价“三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学科共建 实施方案

学科共建 实施方案

学科共建实施方案学科共建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学科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学科共建成为了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有效推动学科共建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

跨学科合作是学科共建的基础,只有不同学科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才能够实现学科之间的互补和交流。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学科交叉培训、组织学科交流研讨会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学科资源整合。

学科资源整合是学科共建的重要环节,只有整合学科资源,才能够实现学科共建的有效推进。

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学科教学资源、研究资源、人才资源等方式,促进学科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另外,我们需要建立学科共建评价体系。

学科共建评价体系是推动学科共建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对学科共建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和监督。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学科共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学科共建评价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科共建工作的规范和有序进行。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学科共建宣传推广。

学科共建宣传推广是推动学科共建工作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学科共建宣传推广,才能够提高学科共建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学科共建宣传活动、撰写学科共建宣传材料、建立学科共建宣传平台等方式,促进学科共建工作的广泛传播和推广。

总之,学科共建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加强学科共建工作,才能够实现学科建设的全面提升。

我们将按照以上实施方案,不断探索学科共建的新途径,推动学科共建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相信在全体教师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学科共建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1月第18卷第1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ournalofEducationalScienceofHunanNormalUniversity
Vol.18No.1
Jan.ꎬ2019
DOI:10.19503/j.cnki.1671 ̄6124.2019.01.018
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协同互动
刘光成ꎬ唐贤清
㊀㊀2015年10月ꎬ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ꎬ提出: 坚持立德树人ꎬ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ꎮ 2016年12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办好我国高校ꎬ办出世界一流大学ꎬ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ꎮ 由此可见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 双一流 建设的应有之义和核心内涵ꎬ 双一流 建设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ꎬ实现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协同互动ꎮ一㊁大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通常指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㊁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ꎮ其中ꎬ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ꎬ其他各项职能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的ꎮ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ꎬ服务社会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ꎬ文化传承创新注重以文化人㊁以文育人ꎮ如果将大学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ꎬ那么人才培养就是大树的本和根ꎬ其他各项职能则是大树的枝和叶ꎮ任何一所大学功利性地追求科研成果的 卓越 ꎬ那就是舍弃了根本ꎬ得到的可能是 失去灵魂的卓越 ꎮ学科是大学最基础的细胞组织ꎬ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平台和载体ꎮ学科建设是围绕提升学科水平㊁促进学科发展所做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ꎬ其显性目标是提升学科组织在知识生产上的能力ꎬ终级目标则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ꎮ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ꎬ人才培养可为学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ꎮ学科建设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ꎬ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ꎻ还可以将学科资源转化为专业课程资源ꎬ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与教学的新内容ꎬ将与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实验ꎮ这不仅能丰富㊁更新教育教学内容ꎬ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ꎮ学科建设形成的学科文化环境和氛围ꎬ诸如学术自由㊁独立思考㊁尊重个性㊁批评思维㊁鼓励创新等ꎬ对学生将会产生潜移默化㊁润物无声的影响ꎮ同时ꎬ学科建设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来源于人才培养ꎮ人才培养能够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ꎮ学生参与科学研究ꎬ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ꎬ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撑ꎮ从长远看ꎬ任何领域的学术和科研ꎬ如果没有学生尽早地㊁积极地参与ꎬ都不可能繁荣ꎮ学科建设主要涉及知识的积累与创新ꎬ人才培养主要涉及与教学相关的知识的传承ꎮ二者实施主体相同ꎬ都与知识密切相关ꎬ且在结构上都具有比较相似的学科素养和人才素养构成ꎮ因而ꎬ大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协同互动ꎬ本质上就是科研与教学的交融统一ꎮ
二㊁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互动的路径
首先ꎬ要制定学科发展战略ꎮ学校要立足培养一流人才的根本任务ꎬ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ꎬ立足学校的历史与现实㊁学科发展的态势ꎬ认真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与不足ꎬ对学校发展㊁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科学定位ꎬ制定一流学科建设方案ꎬ确定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㊁重点㊁任务㊁实现路径和保障条件等ꎮ
其次ꎬ要统筹学科专业建设ꎮ学科布局要从学校的定位出发ꎬ既要保持传统学科的优势地位ꎬ又要关注弱势学科和新兴学科ꎻ要将专业建设纳入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下进行整体规划㊁统筹管理ꎬ强调科研与教学相融合ꎮ学科与专业共同建设㊁协同发展ꎬ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ꎮ既要重视在学科发展前沿的突破ꎬ学科水平的提升ꎬ又要注意用学科优势支撑专业课程建设ꎬ以学科研究领域支撑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ꎻ既要发挥学科平台建设对学术创新的重要作用ꎬ又要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ꎻ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ꎬ既要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ꎬ又要重视其教学能力ꎮ
再次ꎬ要加强科教的融合ꎮ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ꎬ并持续把科研知识化和学术化ꎬ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素材㊁新资源ꎮ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ꎬ并将学科科研方法㊁成果及科学探究精神应用到教育教学中ꎻ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ꎬ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㊁开展问题研讨ꎬ启迪学生思维ꎬ培养学生学习能力ꎻ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ꎬ在科研实践中深化学习ꎬ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㊁创业意识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ꎮ
最后ꎬ要构建激励约束机制ꎮ面对教学与科研两个管理部门各行其是的现状ꎬ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方针ꎬ促使两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的联系与合作ꎻ针
421
对教师被繁重的科研所累ꎬ无暇顾及教学的现状ꎬ学校要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在考核指标中的比重ꎮ推进科教融合必须有相关奖励政策ꎬ比如ꎬ对利用科研成果推进教学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给予奖励ꎬ设立专项资金投入ꎬ鼓励教师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特色教学项目等ꎮ
三、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互动的实践探索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和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重任ꎬ在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ꎮ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有80余年的建设历史ꎬ是湖南师范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和省重点学科ꎮ新世纪以来ꎬ该学科围绕创建一流学科㊁培养一流人才的总体目标ꎬ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ꎬ成效显著ꎮ
一是以 夯实学术根基ꎬ突出实践导向 为改革理念ꎮ从研究生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看ꎬ研究性始终是其应该坚守的本质属性ꎬ科学学位如此ꎬ专业学位也应如此ꎮ这不仅意味着教学㊁科研等各个环节都要以研究为中心ꎬ也意味着研究能力是研究生最需要培养和具备的能力ꎮ从能力的形成和实现途径看ꎬ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ꎬ态度是能力增长的动力ꎬ实践则是能力养成的通途ꎮ基于此ꎬ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注重夯实学生的学术基础ꎬ同时强调学生的学术实践和应用实践ꎮ
二是以 理论实践并重ꎬ科研教学融合 为指导原则ꎮ理论学习是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ꎬ但同时应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ꎬ增加对专业知识与职业要求的理解ꎮ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 学术育人 和 实践育人 的统一ꎮ科研融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ꎬ研究生既是人才培养的对象ꎬ又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ꎮ坚持科教融合就是坚持研究生教育的根本ꎬ理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ꎮ
三是以 搭建实践平台ꎬ提升实践能力 为基本抓手ꎮ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和研究生科研实践的重要载体ꎮ2010 2018年ꎬ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共获得各级各类基金项目500余项ꎮ其中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余项ꎬ包括7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ꎮ初步统计ꎬ约70%的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数量不等的导师课题ꎮ通过参与课题研究ꎬ促进了研究生与导师的科研交流ꎬ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意识㊁科研能力ꎮ学科办有«中国文学研究»«古汉语研究»两种学术期刊ꎬ均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简称 CSSCI )ꎬ在国内外学界具有较高学术影响ꎮ两刊不仅扩大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学界的影响ꎬ也为研究生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平台ꎮ学科研究生实践基地已辐射长沙㊁株洲㊁娄底㊁益阳等地市ꎬ包括大中小学㊁研究院所㊁广电媒体等单位ꎬ还建有10多个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㊁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宗旨ꎬ由研究生导师担任指导老师的学生社团ꎬ如楚魂话剧社㊁朝暾文学社㊁黑蚂蚁诗社等ꎬ在全国高校影响大ꎮ
四是以 围绕关键问题ꎬ实施综合改革 为具体举措ꎮ紧紧抓住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ꎬ进行综合改革ꎮ比如ꎬ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ꎬ实现分类培养和分类指导ꎬ强化学术研究生 研究型 培养模式㊁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践型 培养模式ꎻ打破学科壁垒ꎬ探索建设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ꎬ促进学科交叉ꎮ统筹本科㊁硕士㊁博士三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ꎬ增强课程体系的层级性和区分度ꎬ减少硕士课程本科化㊁专硕课程学硕化现象ꎻ调整课程结构ꎬ增加前沿类㊁案例类㊁方法类㊁任选类课程ꎮ推进启发式㊁探究式㊁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方法改革ꎬ强化科教融合ꎻ创建以 专题研究+视听教学+微格教学 的教学模式ꎻ采用兼职导师和大学导师联合授课的形式ꎬ教授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ꎬ引进名师ꎬ培养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ꎻ聘请知名作家㊁中学教学名师做兼职教师ꎻ开展多层面的新导师岗前培训ꎬ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ꎬ提升导师育人水平ꎮ积极面向海外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学教育ꎬ推动海内外优秀学生双向交流和联合培养ꎬ鼓励教师到国外去交流学习ꎬ聘请海外名师担任客座教授等ꎮ构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ꎬ先后出台了导师队伍建设㊁招生考试㊁思想政治教育㊁课程教学㊁科学研究㊁专业实践㊁研究生资助㊁学位授予㊁就业指导㊁日常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ꎮ
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ꎬ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跻身于国内一流学科行列ꎬ在2017年全国学科评价中被评级为 B ꎬ同年成为全国一流学科 语言与文化 学科群重点建设学科之一ꎮ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ꎮ共40余篇学位论文被评为校㊁省㊁国家级优秀论文ꎬ其中3篇为全国百优博士论文ꎻ1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哲学社会科学㊁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㊁二㊁三等奖ꎻ获校㊁省㊁国家级各类技能竞赛奖励100余项ꎬ其中国家级特等奖㊁一等奖8项ꎮ毕业生综合素质高ꎬ获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ꎮ中国网㊁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成果ꎮ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 双一流 视域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助力本科专业发展策略与实践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 [20174520088]
(刘光成ꎬ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ꎬ博士ꎻ唐贤清ꎬ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
521
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协同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