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佚稿研究
谁是当代红学研究顶级四大名家
(论文),载《古今酒潭》1991年第1期,荣获第四届全
《茶香四溢满红楼》(论文),载
1994年第4期,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
,恰似沉酣一梦,沧海遗珠。14卷170余篇里
尤其在红学甚嚣尘上、各路诸侯纷纷来分一杯羹的今天,
》研究,堪
、《曹雪芹》、《恭王府考》、《石头记
、《红楼梦的历程》、《红楼梦的真故事》、《风流文采第
,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
、《红楼夺目红》掀起全国红学热潮,
年,周汝昌的《红楼小讲》新版后,短短时间内便数次
在此基础上,周汝昌在2003年再推出《红楼夺目红》,
此后,周汝昌在2004年、2005
、《红楼十二层》、《定是红
、《和贾宝玉对话》等一系列图书,都有不俗的市
87岁高龄的周汝昌在大众红学热潮里成为了一个最受
1978年撰成专著
。该书以大量史料为基础,论证了《五
颇有争议,由于有上举大量材料的依据,“曹
、曹玺“著籍襄平”(即辽阳)、“曹寅,
、“千山曹寅”(千山在辽阳)等有关曹雪
,早期以手抄本形式在亲朋好友中长期
《红楼梦说唱集》1985年春风文艺出版
《红边胜语》、《金瓶梅书录》1986年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北方文艺出版社;《中国武侠
1992年花山文艺出版社;《红楼梦在国外》1993
《红边漫笔》华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版社1994年;《红楼
1995年华艺出版社;《红楼梦探微》1997年华艺出
《梦香情痴读红楼》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酒香茶
、《红楼梦》校注、《蔡义江论红楼梦》等
以严谨治学著称。他的经历具有扎实的治学基础。1970
雪芹《红楼梦》完稿于公元一六八九【覃拓】
雪芹《红楼梦》完稿于公元一六八九【覃拓】————————————————————————————————作者:————————————————————————————————日期:雪芹版《红楼梦》完稿于公元1689年【覃拓】关于《红楼梦》一书完稿的准确年代是如何更好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的基础性问题。
近百年来,整个红楼似乎迷失方向而深陷误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错误的方法导致错误的断代,又直接导致对其作者曹雪芹错误的认知,进而殃及整个红学。
就如同一件案子,如果把案发时间弄错了,就等于一开始就把作案人排除在嫌疑范围以外了,即便是结了案,也一定是个冤假错案。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谜就如同一件案子,整个红楼就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涉案现场,一个黑匣子,完整地记录保存了全部信息。
《红楼梦》一书本身就具备足够的岁月痕迹与时代印记,关键是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去破译。
《红楼梦》的成书年代也就是作者曹雪芹的所处年代。
下面主要根据红楼现场的岁月痕迹来探寻《红楼梦》完稿的具体时间。
一首先必须要破解的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庚辰本1第75末1831页第一行低三格“乾隆二十一年{1756丙子}五月初七对清”【见图1】字样所隐藏的时代信息,毫无疑问,“乾隆二十一年”{后文转换为1756年}是探解此疑案的惟一的基准点或突破口,也是近百年来将《红楼梦》完稿年代乃至作者曹雪芹所处年代锁定为乾隆时期的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也是使整个红楼误入歧途并深陷误区的根源所在。
原因系始作俑者对此文字内容及其背景并未全面系统正确地理解,“胡氏”了一些本不应该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信息,以致将所在庚辰年与所对应的公元年错误搭配,从而造成六十年的误差。
诚然,在整个红楼之中,公元1756年是个唯一明确的时间标志,是个绝对值和基准点,尚若忽视它的存在,或回避、绕开它,就永远无法最终破解红楼起始年代之谜。
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要弄清“1756年”与所在“庚辰”本年的先后从属关系,从而确定此“庚辰”本年所对应的公元年。
红楼梦为什么没写完
红楼梦为什么没写完对于《红楼梦》,有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根本就没写完,曹雪芹写到第八十回,就撒手人寰了。
很多人好奇红楼梦到底写完没有。
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红楼梦为什么没写完吧!红楼梦没写完的原因家道的败落,生活的困厄,他的最大不幸乃是他花了十年辛苦,呕心沥血地写成的“百余回大书”,居然散佚了后半部,仅止于八十回而成了残稿。
如果是天不假年,未能有足够时间让他写完这部杰作倒也罢了,然而事实又并非如此。
早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雪芹才三十岁时,这部书稿已经“披阅(实即撰写,因其假托小说为石头所记,故谓)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除了个别地方尚缺诗待补、个别章回还须考虑再分开和加拟回目外,全书包括最后一回《警幻情榜》在内,都已写完,交其亲友们加批、誊清,而脂砚斋也已对它作了“重评”。
使这部巨著成为残稿的完全是最平淡无奇的偶然原因,所以才是真正的不幸。
我们从脂评中知道,乾隆二十一年(即甲戌后两年的丙子,1756)五月初七日,经重评后的《红楼梦》稿至少已有七十五回由雪芹的亲友校对誊清了。
凡有宜分二回、破失或缺诗等情况的都一一批出。
但这次誊清稿大概已非全璧。
这从十一年后(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作者已逝世,其亲友畸笏叟再重新翻阅此书书稿时所加的几条批语中可以看出,其中一条说: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
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
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条说:《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条说:写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侠文,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
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再一条说:叹不能得见宝玉《悬涯撒手》文字为恨。
丁亥夏,畸笏叟。
批语中说的“有一次誊清时……被借阅者迷失”,时间应该较早,“迷失”的应是作者的原稿。
若再后几年,书稿抄阅次数已多,这一稿即使丢失,那一稿仍在,当不至于成为无法弥补的憾事。
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
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2百多年前,寒士曹雪芹著小说《石头记》,后名《红楼梦》。
奈何曹氏后半生穷愁潦倒、英年早逝,小说80回后章节佚失,留下千古之谜,于是,2百多年来,总有那么一些没有创作能力的庸碌文人,以考证《红楼梦》为借口忽悠学界混饭吃----这就是所谓的“红学”真相!由此,《红楼梦》以及后来无休止的红学考据索隐,成为中国最庞大的文化产业种群之一,200多年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庸碌文人,解决了他们的谋生就业问题直至今日。
这或许是当年喝粥度日的曹雪芹本人万万想不到的!一、《红楼梦》究竟是部什么书?《红楼梦》是部什么书,这个问题原本不需要笔者回答,中外文学史基本上都定位他是小说!异议很少。
然而,两百多年间,几乎所有红学家都没有按照小说规则研究这部千古奇书----这就是所谓的“红学”真相!在此,我们不得不为天下红学家们,补上有关小说常识的基础课!“著小说以穷传奇”中国人关于小说的定义自唐宋已明确!小说者,传奇也!传奇是小说的本体!至于过去所谓的笔记文章,早已退出小说行列,成为稗官野史之类,所以,历史的选择再次证明,传奇是小说的唯一本体!中国北方农民对于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一个更为生动的比喻,叫做“吃柳条拉鸡笼”---编出来的!然而,绝大部分红学家自己没有小说创作经验,甚至连很多北方农民都懂得的小说常识不甚了了,所以才出现了天书般的所谓红学考据与索隐。
从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看,几乎所有的红学考据文章都是违反创作常识、随心所欲、望文生义和想当然的“再创作”,然而数百年来,中国文化界竟把这种以《红楼梦》为素材的再创作称作“学问”,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的可悲!其次,《红楼梦》不仅是小说,而且用今天的创作理论来衡量,《红楼梦》不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的主语是“梦”!其原名《石头记》,讲述女娲补天遗留的一块石头,目睹尘世间儿女情长与世故人情的传奇故事,这个情节框架不是现实主义的。
_废艺斋集稿_研究综述(1)
二 零 零 六 年 第 三 辑
任晓辉
辛
欣
一、 对 《 废艺斋集稿》 的介绍赢来短暂惊喜
吴恩裕在 《 文物》杂志第二期发表了 《 曹雪芹 !"#$ 年, 的 佚 著 和 传 记 材 料 的 发 现 》一 文 , 介绍了新发现的曹雪芹 佚著 《 废 艺 斋 集 稿 》残 篇 , 以及抄存者向他提供摹本、 抄件 的前后情况。 《 废艺斋集稿》原稿有八册, 抄存者只有第二 册, 是讲风筝技艺的, 书名为 《 南 鹞 北 鸢 考 工 志 》。 其 中 有 经吴恩裕校补过的曹雪芹自序、 董邦达写的序文, 附录中 还有敦敏所作的 《 瓶湖懋斋记盛》残文。随后几年中, 吴恩 裕 又 陆 续 补 充 了 根 据 抄 存 者 口 述 补 译 出 的《 瓶 湖 懋 斋 记 盛》 阙文、 《 废艺斋集稿》 中其他几册的残存和曹雪芹的 《 题自 画 石 》诗 等 等 。 他 还 对 这 些 材 料 进 行 了 研 究 、 考证, 大致推算出 《 南 鹞 北 鸢 考 工 志 》的 成 书 年 代 。 有 关 曹 雪 芹 新材料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读者和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和强 烈反响。
红 楼 梦 学 刊
《 废 艺 斋 集 稿 》 研 究 综 述
!"#
盛》和自题画石诗, 用可以看到的文字论证材料的真伪。首 先, 在吴恩裕补校的曹序中, “ 戏为老于扎风筝数事”句下加 了一条附注: “ 据抄存者近告此处有 ‘ 称贷两日, 摒挡所有, 仅得十金’ 十二字” 。陈、 刘认为, 原件应当与描摹件完全一 致, 既然原件中没有这十二个字, 抄存者怎么又会提供出来, 这很值得怀疑。 他们进一步指出, 图版中看到 “ 曹序” 每行字 数是二十一至二十三个字不等, “ 所以就不必用遗漏一整行 的这种情况来强为之说了” 。第二, “ 曹序” “ 、 董序” “ 、敦 记” 三篇散文是署名不同的文字, “ 从遣词造句、 文字风格上 看, 却如出一人之手。”文章论证的例子是这三篇文字都喜 欢用 “ 矣” 字, 用法也大致相同, 都喜欢用对偶句、 排句。 还列 举了一篇董邦达为戴文灯 《 静退斋集》所作的序, 全文风格 与这里的 “ 董序” 有巨大的差异: 《 南鹞北鸢考工志序》中喜 用虚字、 连接词、 惊叹词, 喜用对偶句、 排句, “ 而 《 静退斋集 序》 完全是另一种古朴的风格” 《 。 南鹞北鸢考工志序》 长句 多, 《 静退斋集序》 基本由短句组成。 第三, “ 曹序” 中有这样 一句: “ 是岁除夕, 老于冒雪而来……” , 吴恩裕考订 “ 是岁” 是乾隆十九年或再早一两年, “ 曹序” 署明时间是乾隆二十 二年。可是从乾隆十二年至乾隆二十一年, 经查阅乾隆朝北 京地区的 《 晴雨录》 , 以及皇上弘历在除夕写的诗, 两部书中 都没有除夕下雪的记录。同样的情况, “ 敦记”中有一句说: “ 入冬, 雨雪频仍, 郊行不便” 。 这是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 可 是据 《 乾隆二十三年晴雨录》 , 十月雨三日, 无雪, 十一月无 雨, 雪一日, 十二月无雨、 无雪。 “ 何来雨雪 ‘ 频仍’ 之可言? ” 第四, 是对敦敏作的 《 瓶湖懋斋记盛》 进行考证工作。 此文记 载乾隆二十三年腊月二十四日敦敏主办的一次盛会, 而且据 抄存者口述, 他们当天还在太平湖上放风筝。但是在收录敦 敏从乾隆二十三年夏天起至乾隆二十九年的诗集《 懋斋诗 抄》 中, “ 找不出任何有关这次引起当事人这样高度重视的
【课外阅读】《红楼梦》探佚
【课外阅读】《红楼梦》探佚“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这是清朝乾隆、道光以后社会上“热读”《红楼梦》而流传的口头禅。
“诗”指《诗经》,“书”指“书经”,也就是《尚书》,这两部书属于“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而四书五经是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经典”。
把《红楼梦》抬高到和四书五经一样的地位,说明当时《红楼梦》影响力巨大。
没想到过了二百五十多年,这部小说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欣赏、研究这部小说已经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说出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红楼梦》有探佚这部分内容。
什么是《红楼梦》探佚?“佚”就是丢失,探佚就是探讨《红楼梦》原稿佚失部分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原著只留下前八十回,成了“断臂维纳斯”。
但八十回以后的原稿并不是压根没存在过,而是“佚”了,丢失了。
佚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今天不讲这个。
暂且接受脂批的说法,即“被借阅者迷失”。
探佚就是要探讨这个“被迷失的世界”,把它的大体轮廓勾勒出来,看看曹雪芹原来的整体构思是什么样子,小说原著的整体风貌是什么模样。
很自然,也就会比较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的内容与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有什么区别。
再进而比较这“两种《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哲学、审美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看二者有什么区别。
原稿既然已经“佚”了,我们根据什么来“探”它呢?是不是胡乱猜谜呢?探佚怎样来保证它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呢?探佚最主要的根据,还是来自于《红楼梦》的文本本身。
因为曹雪芹写小说时采用了一种奇特的方法,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前八十回的确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谶语”“影射”等伏笔,根据这些伏笔的确能探索出后文情节发展的基本轮廓。
第二,就是通过对前八十回的分析,对作者的思想倾向、艺术手法、审美风格、结构法则、悲剧观念等作深入的研究,看看那文章的必然走向,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
第三,脂砚斋等曹雪芹的亲友写下的批语中有一部分涉及八十回后佚稿的内容,甚至有具体的文句,比如说原著写黛玉死后潇湘馆的情况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是和前八十回的描写“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前后对仗的。
从清代法制推断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2)[1]
依据清代婚姻家庭法律探究《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届别 2008届系别政法系专业法学姓名秦润嫱指导教师介新玲二〇一二年五月依据清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论证《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的合理性学生姓名:秦润嫱指导教师:介新玲摘要由于《红楼梦》手稿部分遗失,后四十回为他人撰写,这使《红楼梦》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给后人留下无尽遗憾与遐想。
红学界不断有学者对《红楼梦》遗失文本内容作出大胆推测,目前对于一些人物,故事已经达成共识。
本文根据曹雪芹在前文留下的线索,同时结合《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依据清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通过研究《红楼梦》原稿提到的细节,从法律的视角揭示红楼梦遗失文稿中的部分内容。
由于红楼梦小说故事繁杂,人物众多,而且并非所有的故事情节发展都与法律有直接关系,故难以做到一一探究,仅对宝黛姻缘,王熙凤遭休弃与李纨守节终身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清代法制宝黛成亲王熙凤遭休弃李纨守节终生一、研究红楼梦的法律价值《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①红楼梦对研究我国古代民间的法律思想、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有重要的价值,“后现代主义”新颖而精辟的论断“历史与小说无异”使我们对几千年积淀的古典文学的价值不容忽视。
在对《红楼梦》这部书中所体现的封建法律制度,尤其是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其所蕴涵的重要研究价值: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研究能揭示古代婚姻家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婚姻家庭法律研究能揭示中国古代家族法的真实状况以及国家社会与家族家庭的互动关系。
红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红学的几个大问题无恙居小识并引言浩淼红楼,真真千年一梦,引多少文人午夜梦回,恶魇重生。
余生也晚,听闻红学一说当是五六年前游学甬上。
是日晴空万里,烈焰当头,余于汗流浃背之时置身学院书楼中,偶拾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冯其庸《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匯校》、吕启祥《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等,始觉红学俨然自成一派,傲立群小之间,倾慕之情由然生矣。
然碍于学业未能细究,殊感遗憾,但觊觎之心已存。
而后数年间百家论坛又兴红学热潮,余亦得多方红学资源以品读,今收文本及电子本不下百余种,且多为显要者,而于琐碎、托名、附会之杂谈大都摒弃。
当今之世红学本应昌盛,然反观现状自觉除刘心武之秦学,红学近三十载未有重大进展,斯可慨叹,悲呼“红学止于汝昌、其庸辈”。
学界虽不乏有识之士,却限于无新证可依,致使邪妄之说并起却无从批驳,至今于诸多大关节仍无定论可言,斯学滥矣。
痛定思痛,亦惟罗列红学之数个大问题及近之论点以志。
嗟夫,生于乱世而滞于盛世,斯独红学之哀乎?此诚国学之衰也,叹叹!无恙居主人翁丁亥元月于甬上一、红学的历史现存《红楼梦》中文字来源最早的手抄本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底本当成于公元1754(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年,其上的脂批即是最早的《红楼梦》研究。
这是梁归智的观点。
另外根据李放《八旗画录》认为光绪初(应该在1875-1880之间)京朝士大夫已经提到“红学”一词。
民国初(1911-1915年)松江士人朱昌鼎也以拆字的方式提到“红学”。
以上有两层意思,首先红楼梦研究从红楼梦创作时(中后期)就开始存在,其次“红学”一词至少在1880年以前就存在。
从广义上讲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
但这里应当指出,严格而言红楼梦研究并不等于红学,而清末提出的“红学”词汇概念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学”。
当前所谓红学,在我们心中是存有一个朦胧的概念的,但尚缺乏明确的特征性定义。
简单一例,如专门研究红楼梦中花鸟鱼虫、医药的文章就显然不能被视为红学研究,包括用西方哲学、叙事学理论研究红楼梦都不能称为红学研究,而相反如蔡元培、霍国玲、戴不凡、刘心武、土默热等非红学主流学者的研究及其作品却属于红学范畴。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本书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红学研究的 经典之作,也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 一,着重对《红楼梦》的风格和后三十回 《红楼梦》之原貌等红学基本问题,进行 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是广大《红楼梦》 爱好者、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必备读物。
书名来源
俞平伯于1923年发表的《红楼梦辨》一文, 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论证了《红楼梦》 后四十回非属曹雪芹原著而系出自高鹗伪 续,并对后四十回有很严厉的批评。此文 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样,是新红学 的开山之作,新红学的学术地位从此得以 确立。1953年9月,俞平伯把他在30年前写 的《红楼梦辨》稍经修改,易名为《红楼 梦研究》再次出版,不料竟然因此陷入政 治风波。而此书也因此红学史及至中国文 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按其思想实质来说,是工人阶级对资产阶 级在思想战线上又一次严重的斗争。这个 斗争的目的,应该是辩清是非黑白,在古 典文学研究领域里清除资产阶级的唯心主 义的、主观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 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 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每个文艺工作 者,不管他是不是专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工作的,都有必要重视这场思想斗争……”
袁鹰先生的回忆
江青到报社来传达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指示 (此后二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凡事只要江 青一插手,问题立刻就严重而且变了质), 说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但是大家都没有看 到这封信,直到十年后“文革”爆发第二 年,1967年5月27日,报纸上才公开发表了 这封信《给中央政治局和其他有关同志的 信》
《给中央政治局和其他有关同志的信》主要内容 《文艺报》转载《驳<红楼梦简论>》。此后,《光明 日报》的《文学遗产》栏又发表了驳俞平伯《红楼梦研 究》一书的文章。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 害青年30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 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 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阻拦,他们同资产阶级 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 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放映时候的情形几 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 的《清宫秘史》,《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 引出教训,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 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 的。
红学
◆ 1987年以来 ,受经济大潮和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影响,逐渐呈现出经济性、消费性和大 众化的特点。 在文献学研究方面,索隐派在大陆再起波 澜,刘心武《秦可卿之死》(1994年),《刘心 武揭秘红楼梦》系列(2005年);考证派红学亦 出现不少异说新论。王国华的《太极红楼梦》 (1995年)。 在文本研究方面,传统方法的研究仍在继 续,也有用西方理论来研究《红楼梦》,信息时 代的科技成果也被引入红学研究。
三、红学流派及代表人物、作品
1.流派: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 派,有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等。 2.分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a.从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为“旧 红学”时期; b.从1921年到1954年,为“新红学”时期; c.从1954年至今,为“当代红学”时期。
a.“旧红学”时期(1754-1921) 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 旧红学中比较流行的观点:“清世祖与董鄂妃故 事说”、“纳兰成德家事说”、“宫闱秘事”, “排满说”“自传说”,“色空”、“梦幻”说、 等。
3.“红学”的概念 a.一般认为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 可纳入红学的范畴。 b.周汝昌先生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只 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 “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二、红学分支
1.曹学:通过研究曹雪芹的生平、经历来了 解《红楼梦》,如索隐派 、考证派。 2.版本学:研究《红楼梦》的版本流传情况。 3.探佚学:由周汝昌提出,就是探寻《红楼 梦》丢失的部分 。 4.脂学:以脂砚斋的批语为主要研究对象, 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红楼梦》的相关信息。
①.评点派 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王希廉:“《红楼梦》一书全是梦境,余 又从批之,真是梦中说梦,更属荒唐,钛三千大 千世界,古往今来人物,何处非梦?何人非梦? 如余梦之人,梦中说梦,亦无不可。” 张新之 :“盗众书而敷衍之是奇传 ” 姚燮:“秦,情也。情可轻,而不可轻, 此为全书纲领。”
红学派别
红学派别一概念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为对《红楼梦》的文本和作者的研究和考证。
红学的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一般认为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
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都可称为红学。
然而,周汝昌先生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不能算到红学的范围里。
只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二学派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
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1)旧红学派①评点派评点派的特点是卷首有批序、题词、读法、问答、图说、论赞等,每回有回前回后批的眉批、夹批、批注等。
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
代表人物脂砚斋是《石头记》最早的评论家,他写下大量评点式评语,因而使《石头记》获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一专有名称。
脂砚斋的批语随《红楼梦》抄本的正文保留下来。
王希廉,字雪香,号护花主人。
王雪香抓住《红楼梦》的纲领即是“色空”,关键是“真假”,这也是唯心主义的文学批评观点和方法。
王雪香评《红楼梦》的总论是:“《红楼梦》一书全是梦境,余又从批之,真是梦中说梦,更属荒唐,钛三千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物,何处非梦?何人非梦?如余梦之人,梦中说梦,亦无不可”。
可见,王雪香承袭了脂批的色空论而来,不仅抒整个《红楼梦》的人和物,而且把整个人生归结为一个字——“梦”。
张新之,号太平闲人,又号“妙复轩”。
太平闲人把巨著《红楼梦》和低级庸俗、露骨性描写的《金瓶梅》看成是一路货色,而且“较《金瓶梅》尤造孽”,这完完全全曲解了《红楼梦》!太平闲人花了三十年时间,写了三十万字的评论,归根到底把《红楼梦》看成是“盗众书而敷衍之是奇传”,是暗《金瓶梅》。
《红楼梦》研究的三大派别分析
三 考证派
红学中的考证派是与红学中的评点派、 索隐派相对而言的。所谓考证,其实就是根 据一些历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推论, 得出符合实际的、新的结论。但此处的考证 派指的是一种方法,即偏重于史料的发掘、 整理、推论的一种方法,并不是说“考证派” 的所有结论都是符合实际的、正确的。
考证派研究的重点: 1.关于《红楼梦》作者及其家世的研究。如《红 楼梦》作者是谁?后四十回作者是谁?曹雪芹祖籍 何处?曹雪芹生卒年等等,此等研究,又被称为 “曹学”。 2.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各版本间的源流、 异同,以及何种版本最接近原著风貌? 3.对脂砚斋评语的研究,又叫“脂学”。 4.根据脂批或其它一些材料,对后四十回“佚稿” 情节的探求,又称探佚学。 5.对《红楼梦》研究史的研究,对有关《红楼梦》 资料的评价、整理、探考,对《红楼梦》中的典 章制度、饮食服饰的研究等等。
《红楼梦索隐》:黛玉就是董小宛,其 论证方法如下: “小宛名白;故黛玉名黛, 粉白黛绿之意也!小宛书名每去玉旁专书宛, 故黛玉命名,特去宛旁专名玉,平分各半 之意也......小宛爱梅,故黛玉爱竹。小宛善 曲,故黛玉善琴。小宛善病,故黛玉亦善 病。小宛癖月,故黛玉亦癖月。……” 这就是“索隐”,介乎似与不似之间, 有理无理之间。初看似无理,细思则有些 道理,再想则又无理。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认为 “《石头记》 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 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 即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 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 峰之状况。”并赞同书中“女人皆指汉人, 男人皆指满人”的看法。因为贾宝玉说过, 女人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而“汉”是水旁,满人亦称“達達”,而 “達”字起笔为“土”。
《红楼梦稿》序
《红楼梦稿》序《红楼梦稿》序夏荷花美云《红楼梦》是我国一部国宝式的文学巨著,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盛誉。
广大读者,爱不释手,一些名闻遐迩的著名学者,社会名流,也投身于红学研究之中,不断地拓宽了它的领域,扩大了它的影响。
一九二一年胡适先生创立“新红学”,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他根据敦诚敦敏的诗集,认定《红楼梦》为曹雪芹先生所著,写的就是他自己的“自叙传”;又根据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题下自注云:“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的一个“补”字,便认定《红楼梦》后四十回俱出自高鹗之手。
这种说法应当说是很牵强的,因为一个“补”字,很可能是“补缀”,而不大可能是“补著”。
胡适《新红学》出现以后,一些署名《脂砚斋评》的《石头记》也相继出土。
这种本子上带有许多评语,有些评语里还提到《红楼梦》后半部里一些令人费解的情节。
像“宝玉入狱”、“花袭人有始有终”等等。
看来真像胡适猜想的那样,另有一种《旧时真本》。
《新红学》一下子就红火起来了。
一时间,批判后四十回,呼吁“旧时真本”,编写电影剧本者,不一而足。
有些性急的红学家已经在替曹雪芹重写后四十回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九五九年在山西发现了一部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稿》就特别的引人注目了。
《红楼梦稿》是《红楼梦》现存十一个版本中。
唯一的一部百廿回手写的稿本。
内中阙四十一至五十卷,是杨继振收藏时据摆字本补抄的。
他一共补抄了十回另十九页。
破损剥落之页恰在每拾回的起首和末尾,可见此本流传时装订为每册十回,全书装订为拾贰册。
在读者中经历了一番较为频繁的阅读流传,以致破损得相当严重。
这些景况,正是一部百廿回稿本的风貌。
它上面最大的特点是保留着作者大量加文,保留着作者增删圈改的创作痕迹。
它的出现,在红学研究中,便具有某种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手书的《红楼梦稿》本来就很难辨认,再加上字里行间密密麻麻、重重叠叠的大量加文,影印出版时,又作了适当的缩小,简直就成了一部难解的“天书”了。
对于每一个研究者来说,首先要帮助广大读者把这部“天书”似的稿本读个明白。
【课外阅读】《红楼梦》探佚
【课外阅读】《红楼梦》探佚“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这是清朝乾隆、道光以后社会上“热读”《红楼梦》而流传的口头禅。
“诗”指《诗经》,“书”指“书经”,也就是《尚书》,这两部书属于“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而四书五经是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经典”。
把《红楼梦》抬高到和四书五经一样的地位,说明当时《红楼梦》影响力巨大。
没想到过了二百五十多年,这部小说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欣赏、研究这部小说已经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说出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红楼梦》有探佚这部分内容。
什么是《红楼梦》探佚?“佚”就是丢失,探佚就是探讨《红楼梦》原稿佚失部分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原著只留下前八十回,成了“断臂维纳斯”。
但八十回以后的原稿并不是压根没存在过,而是“佚”了,丢失了。
佚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今天不讲这个。
暂且接受脂批的说法,即“被借阅者迷失”。
探佚就是要探讨这个“被迷失的世界”,把它的大体轮廓勾勒出来,看看曹雪芹原来的整体构思是什么样子,小说原著的整体风貌是什么模样。
很自然,也就会比较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的内容与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有什么区别。
再进而比较这“两种《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哲学、审美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看二者有什么区别。
原稿既然已经“佚”了,我们根据什么来“探”它呢?是不是胡乱猜谜呢?探佚怎样来保证它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呢?探佚最主要的根据,还是来自于《红楼梦》的文本本身。
因为曹雪芹写小说时采用了一种奇特的方法,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前八十回的确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谶语”“影射”等伏笔,根据这些伏笔的确能探索出后文情节发展的基本轮廓。
第二,就是通过对前八十回的分析,对作者的思想倾向、艺术手法、审美风格、结构法则、悲剧观念等作深入的研究,看看那文章的必然走向,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
第三,脂砚斋等曹雪芹的亲友写下的批语中有一部分涉及八十回后佚稿的内容,甚至有具体的文句,比如说原著写黛玉死后潇湘馆的情况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是和前八十回的描写“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前后对仗的。
名家:《程伟元与红楼梦》引论(胡文彬)
名家:《程伟元与红楼梦》引论(胡文彬)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程伟元将历年“竭力搜罗”的《红楼梦》抄本,“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以“萃文书屋”的名义出版了120回本《红楼梦》,封面题为“绣像红楼梦”,扉页题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各回首及中缝均题为“红楼梦”。
因其卷首有程伟元序、高鹗序,后经胡适命名为“程甲本”,历数十年,为红学版本研究者所接受。
程甲本问世后不及90天,程伟元、高鹗在程甲本基础上又加工整理,于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再次活字摆印120回本《红楼梦》,世称程乙本。
二百多年来,世人所见所读《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是程甲本、程乙本,或是甲乙两本的翻刻本、校点本、校点注释本、评点本、改缩本等。
直至1912年,上海有正书局石印了附有脂砚斋评语的《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共八卷80回,其扉页题:“原本《红楼梦》”,中缝则题:“石头记”。
因其卷首有德清戚蓼生写的序,故版本学家又称其为“戚序本”或“戚序有正本”。
这是第一个正式出版的抄本系统的《红楼梦》本子。
但是由于《原本红楼梦》仅80回,在读者中的影响、流传,仍然极为有限。
大众通行读本仍然是以程甲本或程乙本的翻印本(加标点)为主流。
程伟元的名字第一次为读者所了解,是和《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的流传联系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红楼梦》,确切点说没有120回本《红楼梦》的摆印问世,就没有程伟元在红学史上的地位,或许他的名字将永远默默无闻。
《红楼梦》,给程伟元带来了“荣誉”。
但是,在我的记忆中程伟元首先是《红楼梦》的功臣,是曹雪芹的知音!一、千秋功罪费评章程伟元何时读到《红楼梦》,喜欢上这部涵古盖今的旷世小说,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作为根据。
但从他在乾隆五十六年所写的序言中所透露出的信息看,约在乾隆四十年至五十年间他肯定已经读到了《红楼梦》抄本,而且不久即开始了抄本的搜集工作。
至乾隆五十六年,终成“全璧”,“复为镌板,以公同好”。
《红楼梦》的金玉之争——红学研究新“典范”之中心线索的文本考察
《红楼梦》的金玉之争——红学研究新“典范”之中心线索的文本考察内容提要:自二十世纪余英时撰《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检讨红学三大流派研究成果提出红学研究“新典范”应予“回归文本”以来,学界对《红楼梦》文本内部的考察渐多,但碍于门户之见,都很难形成系统、全面的认知。
兹以小说开篇前十三回两大主题:一、林黛玉、薛宝钗双女角进京;二、贾宝玉与秦可卿之关系来抽绎小说文本主旨,可知始终有一条中心线索亦即“金玉之争”贯穿、统摄全书主旨,紧密关涉着主要情节之设计及钗、黛优劣、十二钗人物评价等问题的相关认知,它是勘破原著核心精神与整体审美意蕴的一条总的线索。
其所存在亦与作者曹雪芹“崇真情/辨伪情”这一二元论的叙述初衷密切相关。
闻说昭阳选黛螺,停车新妇满街多。
月宫不独嫦娥嫁,只怕天孙也渡河。
(尤侗)自注:“时讹传刷选,嫁娶纷纷。
曾记昔人诗云:‘夜来明月楼头望。
惟有嫦娥不嫁人。
’或改云‘嚇得嫦娥也嫁人。
’可一笑也。
”——曹寅忘年交尤侗诗《戏作二首》(《艮斋倦稿》)引言:新“典范”的提出红学纷争若许年,当“索隐派”旧红学难乎为继之时,“考证派”新红学横空而出。
但对于过分依赖材料的“考证派”新红学来说,当文献不能替代文本,历史不能替代文学的时候,“考证派”新红学似乎只能滑向饾饤之学的深渊;材料越繁复,对原著内在结构及内在精神的艺术性研究就越为缺乏,离“红楼大厦”基本精神的“中心区域”就越来越远。
余英时早在《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1975)一文中就借用库恩的“典范”概念指出这一困境并拈出“曹学”概念,同时揭橥了红学研究与红学革命的新路向:在“索隐派”红学和“考证派”红学发展到瓶颈,均遭遇技术崩溃的失败时,在红学研究内部破茧而出的新“典范”——“把红学研究的重心放在《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创造意图和内在结构的有机关系上”1。
红学研究应该“回归文本”,此即为“索隐派”和“考证派”红学研究先后发生“危机”时产生的“突破”。
旧的“典范”难乎为继,新“典范”应“劫”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 维 昭 主讲
引言 曹学 版本学 脂学 探佚学
红学
版本研究
娱乐红学
索隐红学 探佚红学
当代大众消费文化、网络发帖文化 娱乐化——大众狂欢
红学界独特的文风 谩骂与贬损
一、佚稿与探佚 1. 程高本后四十回符合“原著”吗? ①与前八十回的矛盾 俞平伯首先肯定了高鹗续书有根据的地方: 如1. 宝玉出家 2. 宝玉中举 3. 贾氏抄家 4. 贾氏复兴 5.黛玉早死 6.宝钗与宝玉成婚 7.宝 钗守寡 8. 元春早卒 9. 探春远嫁 10. 迎春被 糟蹋死 11. 惜春为尼 12. 湘云守寡 13.妙玉被 污 14.凤姐之死
第二,宝玉出家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 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 情僧录》。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 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 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 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 谁见了?
三十六回云明儿是薛姨妈生日,时盖壬子年 夏末秋初也,至第五十七回亦云目今是薛姨妈生 日,时癸丑年春二月间也,岂一人有春秋两生日 耶?至贾母生日已详叙八月初三日一段事,今六 十一回探春云过了灯节是老太太生日,则又何也 ! 六十九回云秋桐十七岁,又云属兔,大误。 是年癸丑,则十七岁当是丁酉生,属鸡。
况且那年夏天在园里,把我当作林姑娘,说 了好些私心话;后来因为紫鹃说了句玩话儿,便 哭得死去活来。(第96回,袭人说)
81、96、100、101、104、109、113、114、 116、118、120
尽管如此,续书的一些重大情节或主要人物 的结局上仍然明显背离前八十回。 第一,黛玉之死。 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 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 儿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 接到手里也不瞧,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 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 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 “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97)
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人来:怡红院有个老叶 妈,他就是茗烟的娘。那是个诚实老人家,他又 合我们莺儿的娘极好。不如把这事交与叶妈,他 有不知的,不必咱们说,他就找莺儿的娘去商议 了。那怕叶妈全不管,竟交与那一个,那是他们 私情儿,有人说闲话,也就怨不到咱们身上。如 此一行,你们办的又至公,于事又甚妥。”李纨 平儿都道:“很是。”探春笑道:“虽如此,只 怕他们见利忘义呢。”平儿笑道:不相干。前日 莺儿还认了叶妈做干娘,请吃饭吃酒,两家和厚 的很呢。”探春听了,方罢了。(第五十六回)
题《红楼梦》(二十首) 富察明义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 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我还惦记着一件事,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个 主意。只是我怕太太疑心,不但我的话白说了, 且连葬身之地都没有了!”王夫人听了这话内中 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只管说。近来我因 听见众人背前面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在宝玉 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谁知 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合我的心事 。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叫别人知道就是了 。”(第三十四回)(袭人要说的是劝王夫人让 宝玉搬出大观园)
(宝钗)便悄说道:“这一番悔悟过来固然 很好,但只一件,怕又犯了前头的旧病,和女孩 儿们打交道来,也是不好。”袭人道:“奶奶说 的也是。二爷自从信了和尚,才把这些姐妹冷淡 了;如今不信和尚,真怕又要犯了前头的旧病呢 。……” 最后出家时,“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 半篷”,贾政等人终于明白:宝玉原来是下凡历 劫的和尚。后来皇上还尚了宝玉一个“文妙真人 ”的号。
黛玉初入荣府时,为十一岁,宝玉方十二岁 ,而前一回子兴云黛玉方五六岁,宝玉七八岁, 未免长成得太快。
三十二回为壬子,袭人时十七岁,其与湘云 十年前同住西边暖阁上,晚上你同我说那话儿, 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臊了,按十年前袭 人与湘云不过七岁上下,如何便解说此等言语? (按:袭人倒了茶来与湘云吃,一面笑道:“大 姑娘,我前日听见你大喜呀。”湘云红了脸,扭 过头去吃茶,一声也不答应。袭人笑道:“这会 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 上住着,晚上你和我说的话?那会子不害臊,这 会子怎么又臊了?”)[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 :“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梦稿本把 “十年前”改为“那几年”]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辑佚学与《红楼梦》探佚 辑佚学——中国古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辑佚——辑录散佚的有关资料。 探——探测,探求,探索。
周汝昌: 只因《红楼梦》这部空前未有的小说,其作 者、背景、文字、思想、一切,无不遭到了罕闻 的奇冤,其真相原貌蒙受了莫大的纂乱,读者们 受到了彻底的欺蔽。红学的产生和任务,就是来 破除假象,显示真形。 没有探佚,我们将永远被程高伪续所锢蔽而 不自知……没有探佚,我们将永远看不到曹雪芹 这个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毕竟是什么样的,是被歪 曲到何等不堪的地步的!
正值袭人端了两碗菜走进来,告诉宝玉道: “今儿奇怪,刚才太太打发人给我送了两碗菜来 。”宝玉笑道:“必定是今儿菜多,送给你们大 家吃的。”袭人道:“不是,说指名给我的,还 不叫过去磕头,这可是奇了。”宝钗笑道:“给 你的你就吃去,这有什么猜疑的。” 袭人笑道: “从来没有的事,倒叫我不好意思的。”宝钗抿嘴 一笑,说道:“这就不好意思了?明儿比这个更叫 你不好意思的还有呢。”袭人听了话内有因,素知 宝钗不是轻嘴薄舌奚落人的,自己方想起上日王 夫人的意思来,便不再提。
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 购钞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 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壬子 冬,知吴门坊间已开雕矣。兹苕估以新刻本来, 方阅其全。(周春《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记》)
那么,我们的还原“曹雪芹原稿”,是还原 明义所看到的内容单一的《红楼梦》,还是经过 曹雪芹“增删五次”的《红楼梦》? 又应该如何对待、理解程高本之前的这部一 百二十回钞本《红楼梦》。
周汝昌: 探佚是探索《红楼梦》原著八十回后已遭毁 灭的那后半部书的内容概况,以便总揽曹雪芹的 思想、艺术的伟大整体,这道理是可以懂得了, 但是八十回后的书既是不复存在的,那“佚”又 何从而能“探”呢?依据到底是什么? 若问依据,我要回答:最主要的是前八十回 中所包含的伏线。
二、探佚如何可能 1.“矛盾论”及其有效性 曹雪芹喜欢用伏笔: 惜春: 还是孩子时“正同水月庵的小姑了智能儿一 处顽耍”,她说的第一句话: 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 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来,若剃了头可把这 花儿戴在那里呢?
马瑞芳教授的结论: 其一,因为明义所见《红楼梦》与今本《红 楼梦》名字完全相同,研究者容易将二者混为一 谈。但明义所见《红楼梦》却绝非脂砚斋评《石 头记》。 其二,明义所见《红楼梦》内容单一却首尾 齐全。 这是“增删五次”之前的稿子。
明义所咏前十四首能在《石头记》找到相似 章节。后五首所咏是《石头记》后三十回原型。 贾宝玉是绝对男主角,与宝玉有关的诗十六首。 《石头记》宝黛爱情发展过程,在明义所见《红 楼梦》中基本都有表现。贾府兴衰还没有《石头 记》那样繁富的内容。咏黛玉的诗八首,特别是 ,有咏黛玉的小组诗,对林黛玉一生做总回顾, 林黛玉是绝对女主角。宝钗份量远没有《石头记 》里重,从宝钗扑蝶看,宝钗还保留了少女的天 真和幼稚,不像《石头记》中那样成熟老辣。
姚燮:《读红楼梦纲领 》 (纠疑) 据第二回云,大年初一生元春,次年又生一 公子衔玉云云,是玉之与元春仅差一年,何后文 所说意似差十余年者,此等处不能为之原谅也。 查后元春二十六岁时,宝玉方十二岁,故知次年 二字之谬,特出自冷子兴口中,岂因传闻於人, 随口演说耶? 二回冷手兴又云长女元春因贤孝才德选人宫 中作女史,上文既云元春生后一年生宝玉,则此 时宝玉方七八岁,元春不过十岁内耳,何便决其 为贤孝才德,即选作女史也?
前八十回自身的未完成状态: 王希廉:红楼梦摘误 十二回内说是年冬底林如海病重,写书接林 黛玉,贾母叫贾琏送去。至十四回中又说,贾琏 遣昭儿回来投信,如海于九月初三日病故,二爷 同林姑娘送灵到苏州,年底赶回,要大毛衣服等 语。若林如海于九月初身故,则写书接黛玉应在 七八月间,不应迟至冬底。况贾琏冬底自京起身 ,大毛衣服应当时带去,何必又遣人来取?再年 底才自京起程到扬,又送灵至苏,年底亦岂能赶 回?先后所说,似有矛盾。
俞平伯认为,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可以仿 佛原作的”是: 第八十一回,四美钓鱼一节 第八十七回,双玉听琴一节 第八十九回,宝玉作词祭晴雯,及见黛玉一节 第九十、九十一回,宝蟾送酒一节 第一百九回,五儿承错爱一节 第一百十三回,宝玉和紫鹃谈话一节
高续后四十回用很多办法去弥补后四十回与 前八十回之间的不衔接。比如: 回忆(其实是复述): 第八十一回: 贾母见他进来,便问道:“你前年那一次得 病的时候,后来亏了一个疯和尚和个瘸道士治好 了的。那会子病里你觉得是怎么样?”宝玉想了 一回道:“我记得得病的时候儿,好好的站着, 倒象背地里有人把我拦头一棍,疼的眼睛前头漆 黑,看见满屋子里都是些青面獠牙、拿刀举棒的 恶鬼。
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 —”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 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 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 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98 )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 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 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 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 了。”(1)
据冯其庸《梦边集》考证,明义诗写于乾隆二十三年( 1758)或稍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