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1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全球洋流分布规律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全球洋流分布规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洋流一直是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考点,今天咱们来共同分析它,关键在于理解。
【探究新课】一、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具体如下图所示:1.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大体可分为几个区域: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印度洋海区及南极洲周围(40°S~60°S附近)海区,各海区具体规律如下:环流系统海区模式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副热带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中低纬度海区(除北印度洋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副极地环流(逆时针)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北印度洋海区西风漂流40°S~60°S附近――→环流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系统的区别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南赤道暖流和索马里寒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乙)。
规律总结:(1)洋流分布的记忆方法:在记忆世界各洋流的分布时,可先记住洋流模式,然后把它对应到各大洋中。
如右图:采用想象法:利用分数式“8 0”联想记忆:中间分数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洋流以流经海域名称命名。
(2)北印度洋季风环流运动方向口诀——“夏p冬b,夏顺冬逆”。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设计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其中洋流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之一,采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分析地图后归纳出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表述简单、精炼,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突破。
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
2、《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图”;b、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c、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运用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
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4、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教学方法导--读---思----绘---结—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读图分析和小组讨论为主。
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分析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
有助于引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篇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解读1.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副热带海区、负极地海区、环南极大陆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等;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对渔场、对航海、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要点梳理]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海流)。
2、洋流性质分类:①寒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为寒流②暖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为暖流③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一------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洋流为;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该洋流为,如下图。
据图总结,海水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之间的关系?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二-----根据流向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南向北)的为,反之为。
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北向南)的为,反之为。
3、洋流的类型(按照成因分类)① 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其主要动力为;② 流: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叫密度流。
(表层:密度小→密度大;底层:密度大→密度小)③ 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另外,洋流前进时,受的限制和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南半球:时针方向①以的大洋环流北半球:时针方向北半球:时针方向②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时针方向西风带西风漂流沿东岸折向高纬度极地环流③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受季风的影响,逆顺。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2.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海水运动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海水运动的影响。
3.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创新设计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项利用海水运动能量的项目,如潮汐能发电站等,要求阐述项目原理、预期效果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5.论文写作作业:
-选择一个与海水运动相关的主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水运动的影响”,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1.作业要求学生在理解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和深入探究,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海洋资源的情感,使他们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4.作业评价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地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地关系观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科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课标分析]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分析如下。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
通过教材“活动”,结合图3.6,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
通过阅读图3.5,结合读图思考题,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
接着给出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先结合图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简单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
接着,结合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洋流的形成和分布,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并联系第二单元全球风带的分布,边讲解、边画图,简单推导全球洋流的形成过程,最后以图形为基础,概括、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3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其他地区通行的版本中都占有重要篇幅, 是高一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章节。
本节内容属于自然地理, 教材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是第三章内容的核心, 又与第二章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既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 又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最重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埋下伏笔, 因此,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本章的重点, 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前期备课——构建课堂框架结构本节内容属于自然地理, 内容比较难, 探究的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逻辑性比较强, 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我对该部分教材进行了以下研究:(一)明确设计理念。
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为了凝练学生的核心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地理学科的教育要围绕这四个核心素养来开展, 所以课程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地理的核心素养。
因此, 我设计本堂课的理念是: 以大规模海水运动为学习的知识载体,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探究规律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解读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上的阐述是“运用地图,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把握这条标准要注意三个关键词“地图”、“归纳”和“规律”。
因此对本堂课的要求是从观察现象到呈现规律,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三)把控学生学情, 精准施教。
学情有利方面:1.高一学生对自然地理特别是一些未解之谜有较强的探索欲望, 这促使他们理性思考, 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并且在课外阅读中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表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学历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1)洋流模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利用洋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知识链接1、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
2、海水的运动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
四、学习过程(一)洋流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1)按性质分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2)按成因分①风海流:主要由盛行风推动海水运动形成,如西风漂流。
②密度流:由于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导致密度不同而引起的海水流动,如直布罗陀海峡的洋流。
③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补偿流又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洲的西风漂流。
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1)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例如,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秘鲁寒流使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
(2)影响全球热量平衡洋流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热量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1)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形成大渔场。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石光华侨联合中学地理组卢施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节授课内容需要,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前面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对全球大洋环流的分布及运动规律的概述。
2.课程标准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图3.5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以及绘制的简图;b.在熟练绘出“洋流模式图”或“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图”的基础上,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运用地图,从洋流的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 掌握利用手绘地图分析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2) 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共同分析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教学重点】(1)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示说明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体动力;(2)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学法指导】(1) 强调抓住基本原理,重视运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能力的培养;(2) 以图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画图、读图分析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思路是: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注重讲练结合;重要的结论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来,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重难点突破方面,将重难点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主动对比分析的方法加以各个击破,进而获得对本节内容的掌握。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一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其次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主要从宏观上阐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是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详细表现,也为后面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同学学习《地球上的水》这一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通过我的教学,我期望同学能够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受洋流影响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感受到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关注身边的例子,让同学关注全球海洋环境问题。
(三)重、难点分析依据高一同学的认知进展规律以及教材的基本内容,我把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设置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由于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涉及的学问较广,内容也比较抽象,所以我把它设置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同学正处于高一第一学期中期阶段,已经接受了约2个月的系统的地理学习,具备了肯定的地理素养,与此同时,同学们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学习探究欲。
在本节课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洋流分布的相关学问,了解了不同洋流的性质,具备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基础学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同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课堂参加度,把课堂交给同学,老师仅仅扮演学问探究的引路人的作用。
三、教法分析:依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设置了以下教法和学法,这些教法学法将在我后面的过程中一一体现。
我期望通过这些教法学法,进展同学的共性化思维。
使同学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学问的被动接受者,从而满足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
我将播放一段电影泰坦尼克号的视频和路途图,提问:请问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缘由。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水运动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影响海水运动的因素3. 掌握海水运动的测量方法和应用4. 培养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教学内容:一、海水运动的种类和特点1. 海流:是海水在全球范围内的水平流动。
海流是由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季节气候、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控制的2. 潮汐:是地球引力和惯性力所产生的现象,使海面上涨和降的周期性运动,也是海水的纵向运动。
3. 波浪:是在海水表层传播的一种机械波,由风力、海水密度、地形、草莓和海水运动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
二、影响海洋运动的因素1. 风力:强劲的风可以形成大规模的海面流动和强烈的海浪。
2. 水密度:水体密度的变化会造成上升或下沉的运动,从而影响海水的流动。
3. 海底地形:海底的凸凹地形也会影响海水的流动,如海峡处的潮汐会造成海水的紊流和涌流。
三、海水运动的测量方法和应用1. 浮标法可以用船只或飞行器在水面上布置浮标,根据浮标的运动轨迹来测量水面上的潮汐、海流或波浪。
2. 轨迹追踪法是利用海洋流速仪和人工遥控,对流体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
3. 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图像和遥测数据进行海水的运动和特征的测量。
四、保护海洋环境1.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海洋污染和海洋资源的开采,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 在海水运动的应用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海洋环境因素,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 通过大众教育和科普,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环境和海水运动的特性,并加入到保护海洋环境的行动中。
教学方法:1. 讲述法:通过讲述海水运动的种类和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海水运动的知识。
2. 观察法:通过观察海洋卫星遥感图像、海浪、潮汐、模拟实验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海洋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 实践法: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环境的现状和海水运动的应用,培养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模型等海洋运动的实物资料2. 浮标、流速仪等探测海水运动的装置3. 海洋运动的模拟实验设备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包括海水运动的种类和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应用等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知道世界各大洋主要洋流的称号。
2.了解洋流散布形式,世界洋流的详细散布。
3.掌握洋流对天文环境的影响。
4.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洋流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一些典型实例。
【教学重难点】1. 洋流散布形式,世界洋流的详细散布。
2. 洋流对天文环境的影响。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一、课前预备先生应用课外时间搜集遥感技术的相关图文资料,在教室里展览交流。
二、导入新课同窗们,这节课我们进入第三章第二节的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这节课我们要掌握哪些内容呢?请大家看大屏幕:让一位同窗起来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大屏幕展现鸭子玩具的漂流情境,导入新课:一个装有2.9万只玩具的集装箱,在国际日期变卦线左近遭遇强风暴,坠入大海并摔裂,集装箱内的玩具便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玩具舰队〞,从此末尾了上漂泊的〝生活〞。
其中的1万多只预于2021年抵达英国海岸。
那么这是什么缘由形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效果。
师:玩具随着海水运动抵达英国海岸。
海水这种终年比拟动摇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活动,称之为洋流。
大家想一想,洋流有哪些类型?影响洋流构成的要素又有哪些?先生思索,教员板书板书:洋流1.概念2.分类3.影响要素师:什么是洋流?它构成的缘由是什么?有哪些类型?散布规律是怎样的?大家看大屏幕,举手回答以下效果。
先生思索,教员板书。
板书:4.散布规律〔1〕实际:〔2〕实践:先生回答,教员点评先生回答状况。
师:洋流对天文环境有哪些影响呢?大家结合大屏幕的效果,停止思索。
先生思索,教员板书。
板书:二、洋流对天文环境的影响1.气候2.航海3.生物4.陆地污染物师:同窗们刚才的回答很好,说明基础知识掌握不错。
同窗们再抬头看大屏幕,并结合导学案,将PPT中的预习导学内容完成,以检验下预习效果。
师:如今我们来探求两个重要效果〔设置探求效果引导先生思索〕。
首先大家先来看探求一:洋流的散布规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与学习方法指导.doc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与学习方法指导《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目标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2.理解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目标1.综合概括:通过分析教师所给资源,掌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讲解、表达:在各自小组完成本组任务条件下,把本组所学内容传授给其他小组,并能回答同学间的质疑。
(三)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目标使学生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3.解决办法:(1)联系旧知;(2)按要求画示意图;(3)读图讨论,总结概括;(4)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带着任务学习课本、材料,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课时安排:l课时四、教学过程:在二战时,有一对情侣被迫分开了,女孩去了日本的东京,男孩去了美国的旧金山。
女孩苦苦思念,于是她将自己的思念装进瓶子当中,希望大海能够将她的思念带给彼岸的男孩。
请问女孩的思念是否能带到大洋彼岸的男孩那里呢?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
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
2.文理交融,学法兼用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
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
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
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这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性质分类,明确洋流的影响因素。
2.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
4.学会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难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2.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洋流的成因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2、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
3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
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二、教学重点(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
(二)洋流模式图的构建及世界海洋洋流名称的记忆(三)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寒、暖流三、教学难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课时1课时(第二节第一课时)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展示泰坦尼克号的图片并做介绍,1912年泰坦尼克号由英国的南安普敦出发途经大西洋前往美国的纽约,但是这艘船在航行后的第四天夜里却撞上冰山沉没,此时泰坦尼克号大约行至北纬40度附近,但是我们知道北纬40度附近是没有冰山的,那么这座冰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海水运动从高纬度地区运送来的)既然我们知道了海水是运动的,那么海水是怎么样运动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件展示: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我们熟悉的潮汐、波浪。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1
60°S
30°S
30°N
0°
2、
盛行风
盛行风作用下,洋流流向
引导学生回顾六个气压带的分布。并讲解在风的作用下,洋流的运动方向
3、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陆地轮廓
陆地
洋流
通过课前预习,找到洋流的成因。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图片,理解盛行风、地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对洋流的形成和方向的影响。
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于世界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以及风带的分布有了基本认识,具有基本的读图能力。但是,风带的知识较难学生掌握的成都参差不齐,加上内陆地区学生对于海洋、洋流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本节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
目标
(地理核心
素养)
1、综合思维: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洋流是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要树立各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综合思维来看待地理事物。
课题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
主讲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
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本节教材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洋流的概念、按性质的分类、在分析洋流的成因,最后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为第二部分“阐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基础。
课堂小练习“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洋流性质”
已通过课前预习,对洋流分类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实践判断还未掌握。学生在做题实践中,学会判断寒暖流。
并利用小练习,让学生学会寒、暖流判断在实践当中的运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各组派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各组情况进行点评。
------总结理想模式图的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结合理想模式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比较实际洋流分布和理想模式图的区别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从理想的洋流模式到实际洋流分布的.转变
-------认识和记忆实际洋流分布图和洋流的名称
A、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并没有形成环流,而是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
原因:此区域几乎都是海洋,无陆地的阻挡
B、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
原因:北印度洋海区海域面积小,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吹东北风,海水作逆时针方向流动
4.全球海域的洋流运动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课堂总结】略
【课堂巩固训练】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流的形成,灵活运用洋流分布规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的思维。
)
【板书设计】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洋流的概念
2、洋流的性质分类:暖流和寒流
3、洋流的成因分析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2)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寒流)(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1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三维课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难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
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具体要求如下:a、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洋流的形成原因。
b、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教材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在本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
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
启下:洋流的分布又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
◆学情分析从学生心理上来看: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觉得神秘,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渴望获取新知识。
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教学课时:1课时(本节的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法、案例教学法、黑板略图法、问题导学法等◆教学重点:1、世界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设计1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结合太平洋、大西洋洋流运动方向,绘制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3、利用图文材料,分析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中具体海区的案例分析,说明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2、通过对具体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小组合作绘制出洋流模式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小组探究讨论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2、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1、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洋流模式图3、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四、教学难点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黑板略图法、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法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群探【探究活动3】1、通过阅读教材P57-58,找出影响洋流的因素有哪些?2、补充图3“全球风带模式图”,试着解释北半球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的形成过程。
阅读教材后讨论分析,学生代表自主发言,其他同学评价其观点,作出补充。
用回到“小鸭子历险记”解决问题:小鸭子是按照怎样的路线历险的呢?运用已学知识在地图上勾画小鸭子漂流路线,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悟【作业反馈】读某海域洋流模式图,S线代表某一纬线,回答1~2题。
1、该海域可能位于()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北半球中高纬度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2、如果该洋流系统位于北太平洋,则洋流①③的性质分别是( )A.寒流、寒流 B.暖流、暖流C.寒流、暖流 D.暖流、寒流读图“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目标
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2.理解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综合概括:通过分析教师所给资源,掌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讲解、表达:在各自小组完成本组任务条件下,把本组所学内容传授给其他小组,并能回答同学间的质疑。
(三)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目标。
使学生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3.解决办法:(1)联系旧知;(2)按要求画示意图;(3)读图讨论,总结概括;(4)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带着任务学习课本、材料,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课时安排:l课时
四、教学过程:
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二、洋流的类型
暖流:从水温高的地方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地方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三、洋流的成因:盛行风
四、洋流分布规律
五、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