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制度的法律经济学解读
知情同意制度的法律经济学解读摘要:生成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知情同意制度传入我国之后,因较大的文化差异和路径选择,面临种种尴尬境地。
法律经济学对于权利配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以权利主体为分析视角,以法律经济学为分析路径,探讨知情同意制度在医患双方之间权利配置中的效益价值,并深入分析患者替代决定问题为法律经济学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知情同意法律经济学权利配置替代决定中图分类号:df5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53-03上世纪60年代,作为生命医学伦理四原则之一的尊重患者自主原则,逐步取代医疗领域的父权主义思想,成为医学伦理的核心内容。
该原则是指医生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活动前,先向病人说明医疗活动的目的以及可能后果,然后征求患者意见,听由并尊重病人的决定,除非病人的决定超越了法律所容许的范围或有悖公序良俗,否则不得加以干涉。
这一原则在医学伦理学上确立之后,逐渐扩展到法学领域,其核心内容就是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制度。
心智健全的患者或其他知情同意主体在此基础上,在非强制状态和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有自主作出选择的权利。
最早因未履行知情同意而发生医疗纠纷的案例是1957年美国加州上诉法院的salgo诉leland stanford university board of trustees一案。
该案判决不但为美国其他各州所接受并“输出”到国外,使得“informedconsent”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概念。
一、知情同意制度的本土化特色知情同意制度是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具有其产生的特定的文化土壤。
美国文化作为西方近代思想的交汇点,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其文化核心,并以其特有的创造性法院判例创造并发展了知情同意制度。
“个人主义赋予个体比赋予团体更高的或社会更高的道德价值,因而它提倡个人随心所欲地做他们认为最有益于他们自身利益的事。
知情同意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开题
知情同意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一、立体依据。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国内背景:1.1.1、在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国内大背景下,要求医疗服务人性化,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一起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1.1.2、当前,医疗纠纷的日益增加和尖锐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格格不入。
1.1.3、医疗纠纷中很多是由于知情同意权的执行弱化或不彻底造成的。
1.1.4、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进程的加快、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使患者的权利意识猛涨,因此,人们强烈要求医疗服务的公平、公开和知情同意。
1.1.5、由于中国的卫生体制落后造成了以药养医的弊端,使医务人员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过多诉诸于经济利益。
1.1.6、由于1.1.4与1.1.5两者的悖离,也必然造成医疗纠纷的增多。
1.1.7、医院文化建设的脱节也是造成知情同意权频频出现问题原因。
其中包括医院道德文化建设(包括医德文化建设与患者道德文化建设)和医院心理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1.2国际背景: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都十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医疗服务的理念和行动都是以患者为中心的。
1.3意义:1.3.1、知情同意权是自主权的体现。
1.3.2、知情同意权是合作性的体现。
1.3.3、知情同意权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增进社会和谐。
2、国外的研究现状。
知情同意权目前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于西欧和北美发达国家的经济的强大和体制的合理、法律的健全、文化的完善,四者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和补充,但知情同意权还不断的出现问题和纠纷,所以他们把目光集中在了医者身上—医者内在的道德和素质上,诉求于医者道德和素质的不断提升。
知情同意准则是保护患者和促进道德行为的研究[1]。
道德学说的知情同意是来自尊重病人的自主权,以及病人的脆弱性。
医生的目标不是减少赔偿责任,而是为了帮助病人做出最佳决定,这两个目标并不一定是不相容的。
治疗中的知情同意和知情同意的研究是基于医者越来越少关注有关的道德目标[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对比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对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及其对比。
非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空间距离、时间观念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些非语言元素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揭示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文章将首先对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非语言交际的建议。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分类非语言交际,通常被理解为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口头语言之外的所有形式的沟通和表达方式。
这种沟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常常扮演着传递情感、态度和文化信息的角色。
非语言交际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到空间利用、时间观念,甚至穿着打扮和物体操弄,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中最直观、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形式。
它包括了手势、姿态、身体动作等,这些都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例如,某些文化中,点头表示同意,而摇头则表示否定;但在另一些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恰好相反。
面部表情也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面部表情能够传达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而这些情绪在不同文化中的解读也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微笑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友好和尊重的表示,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只是表示礼貌。
除此之外,空间利用和时间观念也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元素。
不同的文化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一些文化强调个人空间的重要性,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利用。
在时间观念上,有的文化可能更强调准时和效率,而有的文化则可能更加注重灵活性和人际关系。
穿着打扮和物体操弄也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形式。
体验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0篇)
体验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0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体验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验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
有一次,我好奇的问:“妈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妈妈笑眯眯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着呢!走,我带你去瞧瞧。
”我听了,两眼放光,兴致勃勃的跟着妈妈走了。
我跟着妈妈来到集市上,只见那里人山人海,我奇怪的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呢?“妈妈没有说话,只是拉着我往前走,终于,她在一个小摊前停住了脚步。
妈妈指着一本书法书说:“这个就是。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随后,妈妈又指了指远处的戏台,说:“戏曲也是传统文化噢!”接着,妈妈又带我看了许多东西,使我懂得了许多。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晚霞染红了天空,妈妈微笑着说:“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多着呢,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和彩塑,以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是呢!”我和妈妈回到家,看见爸爸坐在沙发上,我立刻跑过去,对爸爸说:“爸爸,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多呀!”爸爸意味深长地说“是啊,其实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定会发现。
”我听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体验传统文化心得体会2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
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乡土中国考试重点知识
乡土中国考试重点知识一、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1.乡土本色:o乡土社会以农为生,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o孤立和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
o地方性: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独立的社会圈子。
o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
2.人格本位与伦理本位:o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强调人情味和道德情感。
o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高于法律,社会控制依赖于传统习俗和乡规民约。
3.乡土观念与集体主义:o强烈的地方认同感,对本乡本土的人和事有着深厚的感情。
o注重群体利益,个人的行为受群体舆论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4.《乡土中国》揭示了乡土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农村社会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5.首先,乡土社会以农为生,农民世代定居在同一片土地上,形成了稳定而封闭的社会结构。
这种稳定性使得乡土社会的人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导致了他们对外界的陌生感和不信任。
他们更倾向于依赖传统的习俗和规则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务,而不是依赖于法律和制度。
6.其次,乡土社会强调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
家族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家族的影响和制约,家族荣誉和利益高于个人。
7.此外,乡土社会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情怀。
人们对自己生长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使得乡土社会的人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和价值观时,往往表现出一种保守和排斥的态度。
8.最后,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人们的行为和关系更多地受到道德和习俗的约束。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注重人情味和道德情感,强调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这种道德观念在乡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二、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1.血缘关系:o宗族制度发达,家族关系紧密,血缘成为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纽带。
2.地缘关系:o人们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地缘群体,邻里关系密切。
社会工作伦理简答题库
1.社会工作不同于其他专业伦理的特性(1)多元角色介入:复杂关系所带来的多重角色(身份)➢不同于医生律师等单一角色,社工往往会负担起“治疗师、资源联结者、信息沟通者、政策倡导者”,与案主间的交流会涉及“个人、家庭、社区、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
故担负多重角色并面临且需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2)多元价值涉入:涉及社会价值,意识形态价值,专业价值,社工个人价值,案主价值的多元冲突➢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等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会直接介入到社工的工作之中。
(3)多元利益冲突:涉及案主利益,机构利益,(社工服务的)甲方等利益的冲突➢在社工的工作中,需要考虑案主利益,然而,社工又受雇于社工机构,需要考虑机构利益,而社工机构的服务受限于社会政策、制度、服务的购买方,故社工会时常面临价值观选择问题。
1.社会工作伦理的存在意义(1)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意义①专业使命实现的前提条件>社会工作的使命在于协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增进人类的福祉。
那么什么样的服务是最好的?如何有效的提供服务?伦理连接专业价值与专业行为,确定伦理可以更好地将抽象的价值落实为客观的实践。
②专业角色界定与专业职责理清的重要基础>工作中的多重角色:案主,案主相关其他人,其他服务工作者,机构,政府====》忠于谁?专业的角色是什么?>广泛服务领域中的专业职责:专业服务,行政性行为,商业行为,一般的人类行为之间的界限是什么?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什么?哪些能做?哪些不在职能范围之内?③界定专业角色与专业职责,让专业之外的人对于社会工作者形成专业期待(2)对社会工作自身的意义①提高服务成效的重要依据>伦理作为指引,让社会工作者能够面对伦理问题时能够更加精确的分辨困境,并做出合适的选择。
从而避免滥用权力,损害案主利益等影响服务成效的行为。
以此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正当性。
②保护从业人员的重要依据>遵从专业伦理的社会工作者,其行为在得到正确伦理的指引同时,也说明其行为在伦理范畴内得到保护,同时得到专业共同体的认可与支持。
中国文化-智慧与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欲观 万物自得意。” 他又喜欢观赏刚刚孵出的鸡雏, 因为小鸡雏活泼可爱,最能体现 “生意”。
他又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 兴与人同。”“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
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 与物同体”,得到一种快乐。这是 “仁者”的“乐”。
“人鸟不相乱, 见曾皆相亲。”(王维)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布疾)
有的诗歌充溢着对自然界 的感恩之情。如杜甫《陋 桃树》:“高秋总馈贫人实, 来岁还舒满眼花。”
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就是说,自然界(这里是桃树)不仅供人以生命必需 的食品物品,而且还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这是非常 深刻的思想。
There is one kind of job though, that is both indispensable and difficult – perhaps impossible – to automate: the kind that requires emotional skills.
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眼前无非生机”。
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明代画家祝允明说: “或日:‘草 木无情,岂有意乎?’不知天地间, 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炒,勃如 荡如,不可形容也。”
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所以清代王概的《画鱼 诀》说: “画鱼须活泼, 得其游泳像。”“悠然 羡其乐,与人同意况。”
丈 , 大 数 十 围 、 牡 丹
一 名 绛 雪 。 耐 冬 高 二
化 而 成 , 一 名 香 玉 ,
中国式沟通
中国式沟通前言中国式沟通这个话题,相信是每个人都会谈论的。
由于中国人民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和社会习惯,早已形成了独特的沟通方式。
与西方文化的及其开放、直接相比,中国传统沟通方式注重委婉、暗示和含蓄。
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这种方式并不易于理解和适应。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谈一谈中国式沟通的特点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中国式沟通的特点1. 被动性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往往有着相当深的虚伪性,不轻易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因此,在交流中,中国人经常采取被动的沟通方式。
他们习惯听从别人的建议,而不是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沟通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遮掩自己的真实意图。
2. 婉转中国人口头表达方式的特点,可以用“婉转、委婉”这个词来概括。
当中国人发现一种观点不合适时,他们不会直接责备对方,而是采取委婉语言来表达不同意。
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直接责备别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各种隐喻、暗示和拐弯抹角的逻辑演绎都是中国人口中的重要元素。
3. 礼仪中国文化中,“礼仪”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习惯于讲究场合、情境、身份、称呼等方面的礼仪。
比如,不同的职位要有不同的称呼;会议开始要祭拜曾祖母,哀悼阴阳调和,辞规而不失节,谦虚而有礼。
这些礼仪显然是协调社交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利器。
4. 对话式中国人口头表达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对话式的交流方式。
对话式的交流方式,是一种平衡多方面利益的沟通方式,各种想法可以在其中引发和平妥协。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在谈话中,双方都有话要说,都要已小见大、互相取长补短。
二、解决中国式沟通的方法1. 主动沟通在遇到中国式沟通的情况下,外国人应该提高自己的沟通姿态,在交流中做到主动出击,秉持“主动融入、谈判解决”的精神。
当双方立场差异较大时,该如何疏通关系也是一门艺术。
这时,最可靠的沟通方式就是平心静气地向对方道歉、承认错误并寻求妥协。
2. 简洁明了在沟通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委婉的语言,以免被误解。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引言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重要规范和指导。
它强调对案主、社区和社会利益的尊重和保护,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专业的行为准则。
然而,社会工作伦理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本土化,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问题,特别中国社会工作伦理的特性及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文化差异、社会工作者、伦理准则中国社会工作伦理的主要内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的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相比,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强调在集体中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工作者对案主和社会的责任。
此外,由于中国的文化特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还注重处理与家庭、社区和政府的关系,以及积极推动社会公正和公平。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必要性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必要性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各异,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和适应。
对于中国来说,本土化社会工作伦理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结合中国文化特点,提高社会工作的有效性。
同时,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伦理也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专业水平和自我认同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便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能会遇到一系列伦理问题,如案主隐私权、双重关系、利益冲突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严格遵守社会工作伦理准则,始终案主、社区和社会的利益,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意识。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需要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和相关机构的合作,以便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处理与案主的关系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尊重案主的隐私权和自主权,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同时也要案主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
.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一)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 (二)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实践的看法 (三)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看法 (四)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
法 (五)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
步的看法
.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价值观
1. 以人为本,回应需要 2. 注重和谐,促进发展 3. 平等待人,注重参与 4. 道德与责任并举 5. 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 “伦”,指人伦关系;
范畴的事。
“理”,指道理。
.
伦理与价值
• 价值是一个人关于什么是 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想法。
• 伦理是一套行为准则,什 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 该做
• 价值关注:好的、善的和 有意义的;人的信仰
• 伦理关注:正确 的和恰当 的;如何对待信仰
• 伦理的核心是善,而善恰 恰又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一) 社会工作的特点 (二) 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三) 社会工作的要素 (四)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
(一)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会工作的概念 2、社会工作的特点
.
1-1-11 社会工作的概念
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 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 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 业性的活动。
➢ 芬克(fink)
➢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会 (IFSW)
.
1-1-13 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三种社会工作
• 普通社会工作
做点社会工作
• 行政性社会工作
专门从事职工福利、 社会救助、思想工作 等类型的助人活动
• 专业社会工作
专业训练后专业人员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理解。
美国文化强调客观性,注重平等观念,因此往 往依赖界定严密的合同来保障权利和规定义务。
注重关系的文化,争端解决并不能完全依赖法 律体制,相反常常依赖双方间的关系。
所谓谈判风格主要指在谈判过程中,谈判人员 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以及习惯爱好等 特点。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不同国家、地区的谈 判者具有不同的谈判风格,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 国际贸易谈判时应了解和掌握的。
从而达成一揽子协议。
例如:在美国,如果一半的问题定下来了,
那么谈判就算完成了一半。但是在日本,好像什么
事也还没定下来,然后,突然间一切又全定下来了。
由于不同文化的商务谈判风格差异很大,所以 在国际商务谈判时,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伙 伴,强化基于文化差异的国际商务谈判对策体系设 计,包括谈判前对策、谈判过程对策和谈判后对策。
1.干脆坦率,直截了当
美国人属于外向的民族。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多 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在谈判中,他们精 力充沛,热情洋溢,不论在陈述己方的观点,还是 表明对方的立场态度,都比较坦率。
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加拿大分公司,同中国东
方汽轮机厂的一个访问团谈妥向该公司销售几台
大型汽轮机,可是接下来的不是签订合同,而是
方式各异。
如北美文化的时间观念很强,对美国人来说 时间就是金钱,美国人具有强烈的现代竞争意识,
追求速度和效益,这就造就了美国商人雷厉风行
的商业作风。他们会在各个环节尽量缩短谈判时
间,力争使每一场谈判都能速战速决。对他们来
说,要衡量一个谈判的进程如何,就是看解决了
多少小问题。
而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循环往复的,中国人会 用长远的眼光和系统的方法,在广泛的范围内综
从知情同意的发展史看对知情同意权认识的误区
155第21卷第2期 卫生软科学 V ol.21 No.2 2007年4月 Soft Science of Health Apr.,2007从知情同意的发展史看对知情同意权认识的误区夏媛媛(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摘 要:通过回顾知情同意权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明确了知情同意权的本质,分析了从知情同意权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应用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与误区,提出在实践中应对知情同意权有正确的认识才能走出误区。
关键词:知情同意;发展;误区中图分类号:D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2800(2007)02-0155-031 知情同意权的诞生“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是英美法系的产物。
在英语语言文献中,涉及知情同意的首次记载可追溯至1767年的英国Slater 案[95 Eng.Rep 860(K.B.1767)]。
在该案中,法院认为,在实施手术前取得患者的同意是“外科医生之惯例和法则”。
现代意义上的知情同意权的形成最早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纽伦堡审判。
战后,纽伦堡大审判特将人体实验事件列为审理之案件,并针对人体实验提出了所谓《纽伦堡纲领》(1947)。
该纲领要求进行人体实验必须恪守十项基本原则:即有关实验之性质、期间、目的及进行实验之方法、手段甚至一切可预测之不利益、危险与影响等“知的权利”,以及非因强暴、胁迫、欺瞒或其他限制等所为自由意思之“自发性同意”。
对于实验之利害得失经判断后决定不参加之自由或要求终止实验等之 “拒绝权利”,以保障上述各项权利为前提之“同意的合法性”及人体实验之基本原则。
故公认是开创知情同意权之先端。
1964年世界医师总会通过了赫尔辛基宣言,对人体实验作了进一步要求。
1975年第29届医师总会作了大幅改动,并将Informed Consent 一词置于宣言中,至1981年第34 届医师总会通过了里斯本宣言,将Informed Consent 不仅扩大到医学人体实验,而且扩展到所有患者的治疗上。
普遍主义抑或特殊主义——中国语境下知情同意实践的路径考察
在 伦理学 领域 ,借助 理性 构筑 具有 普遍 主义 的社会 规 范体 系 ,是 西方 理性 主 义者孜孜 以求 的 目标 。
从 “ 借 助 自然 的理 性 之 光 ” 推 导 出 道 德 原 理 的 笛 卡 尔 ,到 强 调 “ 道德 必须 建立 在 知性基 础 上” 的康德 .
莫不 如此 。生命伦理 学沿袭 了理性 主义的发 展路径 ,将 奠 基于理性 的 自主作 为学科 构建 的轴心 。在 知情
一
、
普 遍 主 义 模 式 生 成 之 源
普 遍 主 义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与 价 值 判 断 。 普 遍 主 义 认 为 , 社 会 存 在 普 遍 的 、绝 对 的 、 唯 一 的 实 践 模
式 ,它能 有效地适 应一切 社会 。在知情 同意问题 上 ,普遍 主义模 式强 调 ,奠基于个 体 自主 的知情 同意具 有普遍适 用 的特 质 ,能够成为全 球各 国生命伦理 学 的样本 。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证 个 体 自主 权 的普 遍 性 .在 实践 层 面探 究 自主权 对 个体 利 益 的保 护 以及 中 国 当 下 分 析模 式 在 中国 实 践 的 可
能性 。 它难 以解 释 中 国文化 传 统 ,不 能 回 应 中西社 会之 殊 异 , 遭 遇 历 史 主 义 的 质疑 ,而 且 模 式 本 身 催 生 诸 多 道 德 危 机 。在 总 叙 事 可 能 性 丧 失 的情 况 下 ,必 须 寻 求 知 情 同意 的 地 方 性 叙 事 模 式 。 凸 显 中 国的 家庭 文 化 特
质 .适 应 中 国社 会 结 构 转 型 以及 重 申 “ 行 善 ” 的 道 德 价值 ,是 中 国知 情 同意叙 事模 式 的特 点 。
从权利意识的视角看实践患者知情同意的文化障碍
2 中 国 的 儒 家 传 统 文 化
中国 的传 统文 化主 要是儒 家 文化 , 的价 值取 向是 它 义 务导 向 。儒 家文 化产 生于 “ 崩 乐 坏 ” 乱 世 ” 礼 的“ 。儒 家认 为 , 社会 秩序混 乱 的 根本 原 因在 于 “ 争 ” 人 人 相 纷 , 争 , 善礼让 , 然导致 天下 大乱 , 不 必 要实 现社会 的和谐 和 人 心 和顺 , 必须 克 己忍 让 , 家 止 争 的根 本 性 措施 是 就 儒 为所有 人安 排 了固定 的社会 角色 , 并设 计 了各种角 色行 为限度 , 这就 是礼 , 儒家 在设 计这 种行 为规则 时 , 是从 不 确 认个 人 的权 利 而是从 规定 个 人 的义 务 出发 , 以 , 所 儒 家的“ 的体 系 , 总体 而 言 , 一 种 义务 导 向的 规则 礼” 就 是
求应 无条 件地 服从 整体需 要 , 难免 扼杀 个人需 要 的相 这 对独 立性 和人 的创 造性 。身份 , 有 作 为 独 立 的主 体 的公 民身 份 。正 因为 如 没 此 , 映在 医学领域 , 人 的个 人 自主权 利 包 括 知情 同 反 病
侧重 一个“ 字 。无 论“ 还 是“ ” 所 突出 的都是让 孝” 忠” 孝 , 人们 尽义 务 , 服从权 威 , 臣对君 主 的义务 , 幼对 尊 是 是 卑 长 的义务 。中央集权 的统 治对 权利 意识 的压抑在 “ 国 家 体” 的传 统社 会结构 中 , 君主作 为全 国最 高 的家 长 , 拥 有最 高 的权 威 , 人们从 心理 上 习惯认 同君 主的权 威和 国 家 的权力 。“ 中国社会 组织 , 个人而 重家庭 , 家族 而 轻 先 后 国家 , 中 国社 会亦 以家 族本 位为其 特 色之一 。[ 族 故 ”4
中国文化背景下本土社会工作者同事关系研究
中国文化背景下本土社会工作者同事关系研究周永康,陈爽(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同事是社会工作者工作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双重优势使得同事成为社会工作者社会支持网络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文化价值倾向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对本土社会工作者同事关系形成双重约束的背景下,实证研究发现,本土社会工作者同事关系具有情感支持性、工具性、价值约束性、利他性、引领性五维结构特征。
同时,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中国文化价值倾向中的集体主义倾向、和谐倾向、人情倾向对本土社会工作者同事关系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中国文化价值倾向;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同事关系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640(2021)01-0054-10一、引言近年来,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了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一个“舶来品”,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扎根发育还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以及亟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实务层面需要突破的问题。
在理论研究层面,如果从构成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具体包括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助人方法、助人活动等)来看,关于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助人方法、助人活动等皆有大量的研究,但对社会工作者本身以及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是社会工作者同事关系)的研究明显较少。
事实上,专业社会工作要在中国本土实现真正的扎根融入,社会工作者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探讨社会工作者同事关系就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同事是社会工作者工作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双重优势使得同事成为社会工作者社会支持网络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
专业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同事关系有明确的伦理责任要求,与此同时,具有独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也会对本土社会工作者产生重要影响。
在这样一个受到双重价值观影响的背景下,中国本土社会工作者同事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结构特点,中国文化价值倾向对其有怎样的影响?此乃本研究拟探讨的主要问题。
乡土中国读后感500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500字乡土中国读后感500字【篇1】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总是充满争执的。
或许是由于过于大声的外放音乐,或许是楼道内的阻塞物,又或者是装修时发出的巨大声响……这些每天发生的平凡小事,虽说不重要,却使我们内心烦躁。
像这样的矛盾之所以会发生,有诸多原因:其一,在于人非生而是社会的一份子。
作为伪社会性动物,人本不习惯于现代社会嘈杂拥挤的大城市。
因此会对陌生人感到淡漠,会为了一己之私而破坏公共设施,是因为本性如此。
这是人的先天性因素,也是它使我们与周围人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
其二,在于社会中所存文化的影响。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作者较为详尽的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重要的一部分:“私”。
“私”的含义,除自私之外,更在于由己推人的思维模式。
对自己与家庭而言有利,却损伤社会利益的事,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也因为公与私之间弹性可变而不再清晰了。
至于社会上他人的问题,无人拥有的公共产物,这些都不属于普通人“私”的概念之类的事物,便因为这样的文化而被忽略了。
其三,在于中国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在现代化的今日,虽然生活中多了许多高科技的产物,但人们的思想并没有像时代的浪潮一样飞速发展。
即便是在上海这般的大城市中,依旧存在不少从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
乡土社会中对于群己关系的界定,在现代社会的今日仍在发挥作用。
而当源自礼治社会的规则运用于法治社会中时,便发生了矛盾与冲突。
于是,扰乱人们正常生活的情况也发生了。
那么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又是什么呢?于我而言,所有问题的根源似乎都指向乡土社会中群己关系的认识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间发生的冲突。
问题的根源是在80年前费孝通先生所提出问题的后续。
也就是说,乡土中国的社会惯性仍旧存在。
而现存的问题既然属于乡土社会的惯性,他便必然有消亡的一天。
若说要用什么来加快去消亡的话,便也只能依靠人们最为熟悉的方法:教化了吧。
但教化的手段,在今日则可以更为先进一些。
不仅可以利用在路边随处可见的公告牌,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相应的宣传。
2023年《乡土中国》读书心得(通用15篇)
2023年《乡土中国》读书心得(通用15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早就听说费孝通老师的这本书,一直没有腾出时间拜读,近期抓紧时间终于看完了。
一本关于社会学的著作,在里面融入了质性研究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探索方法,通过对比现代经济下西方的团体格局和乡土经济下中国的差序格局,引出中国情境下的关系社会的缘起等,更深层次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受益匪浅。
里面有很多喜欢的语句和思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几段话:1、中西社会结构的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中西社会关系的理解: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而西方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3、最欣赏的.恋爱观: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
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
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
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2我怀着对社会学的极大热情看了这本昂贵的《乡土中国》。
看完之后,我感触很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对“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地方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这一问题的一种尝试性回答。
这里所说的乡土中国,不是具体中国社会的草图,而是具体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所包含的一个特殊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同文化情景下履行知情同意的程序的差异的医学案例
不同文化情景下履行知情同意的程序的差异的医学案例关键词:知情同意程序,民族文化;医疗服务选择决策理论在西方国家中,对于复杂疾病、特殊治疗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知情同意的实施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是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充分治疗的重要原因——尽管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几乎都有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选择了与我们文化不一致的治疗方案(例如手术);此外也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医生对患者和医疗服务选择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问题。
在中国、俄罗斯以及西方国家中都普遍存在着许多与复杂疾病、特殊治疗以及新技术有关的知情同意问题。
本文基于一个特定的案例,探讨了不同文化情境下医务人员实施复杂疾病治疗时对患者告知同意程序问题与患者选择、医疗服务选择决策之间存在差异。
1基本案情2015年6月13日,患者因“反复发热伴感染”入住我科接受诊疗。
入院诊断:1.肺脓肿;2.感染;3.肺炎;5.全身感染;6.脑脓肿;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8.心脏瓣膜病。
患者于2016年4月20日入我科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肺脓肿”,给予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术。
术后未见明显异常并发症及后遗症。
因患者术后反复发热、肺部感染症状加重,入院时心肺功能指标异常(中度以上)。
2016年4月23日行全肺切除术+右心室切除术。
术后病人病情逐渐好转,但肺气肿仍未得到缓解且进行性加重,最终于2016年4月25日死亡。
2017年3月20日向法院起诉。
2相关研究假设在对“医患关系”这一术语进行解释之前,有必要对其含义做一个初步的界定。
医生在帮助患者治疗疾病时通常会做出不同类型的选择(例如是否选择手术、是否选择化疗、选择镇痛还是完全镇痛)。
而病人则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文化背景、身体状态以及精神状态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因此,这种文化背景对病人选择治疗方案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所需要考虑到的因素主要包括疾病选择(风险、疾病治疗方式、疾病预后以及经济成本等)、个人的预期寿命、个人价值观以及医生文化等因素。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精选8篇)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精选8篇)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精选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篇1《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本书是弟弟强烈推荐的,买了较久,书的印刷和装帧都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但书名给人一种距离感,对于我们来讲,中国文化深层结构这种问题好像深不可及,实难理解,我们也总是以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很少自己主动深刻地进行反思,直到今年跟弟弟闲聊中再次提起才开始潜心阅读,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在读完本书后,深感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不能透彻的理解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和思想,所以说一下看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这本书首先从人们口腔期的个人单薄感和浑然不顾及陌生人的身体动作与情绪反应这几个问题所开篇,并且由此举了很多在国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让人莫名的产生一种逃离感,并且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我想是因为作者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发掘出来后,让我们认清了中国文化深层的劣根性,当自己的丑陋被自己看清后,自己都会讨厌自己,让我们觉得是时候改变了,但我们很少去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反思的不够深刻,中国人对“人”的定义是放在“二人”的关系中去定义的,而不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所以我们很少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因为想要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去看下别人便知道了,别人永远是评价自我的标准,所以便无法深入的进行自我的反思。
更好的认识自己。
“人者,仁也”,“人”既“二人”,作者以此来总结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可以对任何一方下定义,这就注定了中国人“个人”状态的不发达,而书中讲的很多问题都与这种不发达有关,中国历来以和为贵,由和气生财等熟语中我们就很容易看出,有时我们会为别人牺牲个人,就是为显示一种友好,以达到人际中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还是行动?
没有知情同意上的签字,医生不愿也不敢治疗和抢救 患者和家属知情而不明,往往需要到处求证、协商 为了治疗,患者和家属无奈地签字
如何把握 知情同意的尺度与医疗目的的实现?
治病还是医人?
传统中医讲究人的整体医治 当前很多情况是见病不见人、治病不医人,缺少人性 化关爱 知情同意书很少有人性化的语言描述和关照
案例二:孕妇致死案
2007年11月21日,北京某医院一位孕妇因其事实婚姻男 友肖某拒绝在剖腹产手术同意书上签字而致死。
案例三:患者杀害主治医生案
湖南长沙一名白血病患者,经过自体移植治疗后,发 现身体变化不大,便开始在医院闹事,打砸抢,破坏 医院血液病房的设施,发泄仇恨。直到今年7月10日, 患者手持水果刀骑在其主治医生王万林身上,连砍46刀。 王万林心脏和脾脏被刺破,送入抢救室时已死亡。
知情同意在中国
最为典型的形式:外科手术的签字制度 知情同意进入法律法规中: 《医疗机构治理条例》、《母婴保健法》、《医疗 机构治理条例实施细则》、《执业医师法》、《病 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
知情同意的构成
“知情”是关键,“同意”是核心 知情同意五要件 1. 行为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权利内容包括知情权、选择权、同意权、拒绝权 3. 医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4. 决定必须自主、自愿 5. 国家法律的许可和保障
如何“医人”从知情同意开始?!
冲突和困惑的根本原因
医生和患者的价值观念取向不一致 西方伦理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一致 医学及经济快速发展与文化进步之间的脱节 我国社会处在发展变革时期,多种文化思想的 影响和冲撞
wபைடு நூலகம்
个人观点:
1、知情同意不该变成医生要求患者执行的“医疗指令”
中国文化对病人层面的影响:
妥协
孝悌观念——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 家族观念——社会最广泛的组织基础 中庸观念——社会最常见的思想行为 病人“集体主义”使“知情同意”不彻底
当前中国社会改变的影响
医生层面 依法行医观念增强 专业技术发展迅猛 自身利益成分加大 传统仁爱思想减弱 病人层面 维权意识显著增强 科学知识不断丰富 诚信互助受到影响 价值观处在转变中
中国文化及社会背景下的
知情同意
杨伟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知情同意”
国际公认的现代医学伦理基本原则之一 医疗实践中一个重要的法律要求 21世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石 基于西方宗教和文化而建立起来
发展历史回顾
18世纪与19世纪美国医生就已实行知情同意,但不是出于 对患者人格、尊严或个性化权利的尊重 现代概念上的知情同意是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 斯的暴行而出现的。《纽伦堡法典》 1946年 1973年美国的《病人权利法案》、1974年的《病人权利》 以及《赫尔辛基宣言》和《夏威夷宣言》中将知情同意权 列入患者的法定权利 1975年,欧洲议会理事会也要求当时的16个成员国采取行 动,保证包括知情同意权在内的患者的各项权利的落实
敬请指教,谢谢!
“知情同意”认知的冲突
患者的认知——手术签字是医院不负责任,推卸 责任,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也是视病人生命 如儿戏之举
医务人员的认知——我的利益与患者权利的抗 衡,自我保护的措施
“知情同意”实施的困惑
公开还是隐瞒?
《执业医师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 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 不利后果。” “知情”——以公开实情为前提 “规避后果”——以向患者本人隐瞒为办法
糟糕的医患关系
一项全国调查显示: “超过七成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殴打、威 胁、辱骂医务人员现象” “四分之三以上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 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住院费用的现象……
医患关系
信任危机
伦理冲突
“该下病危下病危,该下病重下病重,然后让家属签字。 若他死了,你有已通知家属的证据;若他侥幸活了,你更 不会有事,那显示了你的本事。但死亡通知你不要乱签, 上级和领导让你签的,要留下证据,必要时自己掏腰包复 印留证据!因为这涉及一些善后处理的法律知识。” “不管怎样的病历上都记得要写上‘随诊’这句话(包括 会诊),万一病人离开医院后病情恶化,你就有退路。” …… 摘自:网上一篇名为《医生自我保护必读31条真话》
无论是自愿还是诱导 都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自愿”!
利己还是利他?
医生和患者(家属)利己的动机和行为: 医疗“消费”的利益所得、医疗安全保护措施、 医生的经济利益、患者的高要求,等 难以规避风险的存在,如何全心全意地利他?
现在的《知情同意书》利己要多于利他!
案例一:活活憋死的患儿
某4岁男孩误吸异物,由其母送入医院急诊室。当班医师 根据病情(通过口腔取出有困难,而且时间来不及)提 出,需立即行气管切开术,否则孩子生命有危险。医师征 求孩子母亲的意见时,她死活不同意做气管切开,认为 “脖子上划一刀,把气管割开,与杀人有什么区别?太危 险了。”经过当班医师再三解释,孩子母亲仍不同意进行 气管切开。当班医师向医务科汇报,医务科表示,为抢救 生命,可以进行气管切开。由于说服孩子母亲和请示汇报 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虽然进行了抢救,但由于缺氧时间 过长,孩子最终没抢救成功。
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 个人权利、自主、解放、民主、平等、公正 中国文化强调: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五德: 忠、孝、节、勇、和
中国文化对知情同意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医生层面的影响:
行善
儒家:医儒同道、医乃仁术 道家:重生恶死、积善立德 佛家:布施得福、慈悲喜捨 医生“家长主义”使“知情同意”不到位
医生是首先选择尊重人格还是保护结果?
个人还是“集体”?
患者本人的“同意”应该被尊重 以患者家属、亲戚、朋友、组织为代表的“集体”的 “同意”也不得不被尊重
如果个人与“集体”的“同意”意见不一致 时应该首先尊重谁?
自愿还是诱导?
医学信息不对称和知识匮乏,病人“自愿”很难 常规步骤(如术前签字)、新技术开展,医生会走捷 径引导家属和病人接受并无条件签字同意
医患层面:平等与信任、和谐之关系、共同之目标 医生层面:尊重与仁爱、义务与责任 患者层面:自尊自主、讲究科学、依法维权
2、“平衡”——实现知情同意的真正价值 把握好几个尺度: 医患之间的关系 患者与家属(群体)之间的关系 尊重自主人格与实现医疗目的之间的关系 弘扬传统美德(仁爱、家庭)与汲取西方文明之 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