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考核大纲20091020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引言:机械原理是一门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结构化的学习指导。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1.2 课程代码:MEP1011.3 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1.4 先修课程:近代物理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理论,了解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理解刚体和弹性体的力学行为,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 熟悉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2.2 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力学计算、力学模型建立和实验数据处理等。
- 能够运用机械原理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和创新实践。
2.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积极探索和应用机械原理知识。
-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理论教学:- 刚体力学:刚体的平衡条件、转动定律、角动量和动能等。
- 弹性体力学:胡克定律、弹性形变、应力应变关系和材料破坏等。
- 静力学:平面定位问题、静摩擦力和斜面问题等。
- 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和动量、碰撞和转动惯量等。
3.2 实验教学:- 使用力学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开展机械原理实验,如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胡克定律的验证和静力学问题的实验验证等。
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采用教师讲授、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2 实验教学:- 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学习了机械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中各种机构设计和分析能力服务的。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初步能力。
1) 通过课程设计大跨度的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完整的概念,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的能力;2) 通过对某些机构的发明构思,锻炼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3) 通过对设计方案中某些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资料、运算和绘图的能力;4) 通过对课程设计中某些计算内容编程上机运算,使学生更清楚认识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意义,提高他们利用计算机的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毕业设计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2. 陆凤仪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3. 师忠秀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六、课程设计进度表七、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解和设计过程的现场指导相结合,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使学生具备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本课程是在机械原理课程结束后的一个综合训练环节,要多练多想,运用一般的机械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机构和机器的具体设计与分析问题。
2.学生完成本课程须耗费的时间为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投入全部精力到为期1周的课程设计中,达到具备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的目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格式)
湖南工业大学课程设计资料袋学院(系、部) 20 ~ 20 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指导教师职称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题目成绩起止日期年月日~年月日目录清单机械原理设计说明书15吨压片机的加压机构设计起止日期: 2009 年 6 月 28 日至 2009 年 7 月 2 日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成绩指导教师(签字)机械工程学院(部)2009年 5 月29 日目录(黑体,三号,居中)0.设计任务书(黑体,三号) (2)1.工作原理和工艺动作分解 (3)2.根据工艺动作和协调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 (3)3.执行机构选型……………………………………………4.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和评定……………………………5.机械传动系统的速比和变速机构………………………6.机构运动简图……………………………………………7. 主加压机构的尺度设计…………………………………8主加压机构三维建模…………………………………9,主加压机构速度与加速度分析(分析一个位置)……..10.参考资料………………………………………………….11.设计总结…………………………………………………湖南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2010 —2011 学年第 2 学期机械工程学院(系、部)材料成型专业材1 班级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15吨压片机的加压机构设计完成期限:自 2010 年 7 月 5 日至 2010 年 7 月 9 日共 1 周内容及任务一、设计的任务与主要技术参数压片机是将陶瓷干粉料压制成直径为34mm、厚度为5mm的圆形片坯。
其工艺过程是:(1) 干粉料均匀筛入团筒形型腔(图a);(2) 下冲头下沉3mm,预防上冲头进入型腔时将粉料扑出(图b);(3) 上、下冲头同时加压(图c),并保压一段时间;(4) 上冲头退出,下冲头随后顶出压好的片坯(图d);(5) 料筛推出片坯(图e)其余设计参数是:冲头压力 15吨(150000N);生产率每分钟25片;机器运转不均匀系数 10%;驱动电机 2.8kw,1410r/min二、设计工作量要求:对设计任务课题进行工作原理和工艺动作分解,根据工艺动作和协调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进行执行机构选型,构思该机械运动方案,并进行的选择和评定,确定机械运动的总体方案,根据任务书中的技术参数,确定该机械传动系统的速比和变速机构,作出机构运动简图,对相关执行机构的具体尺度进行分析与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编号:0861S2009总学时:2周(每周按0.5学时/学生)总学分:2学分课程性质:专业实践教学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原理、C语言等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开课学期:第四学期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方面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
教学要求:根据高等学校工科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与基本要求是:(1)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融会贯通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具有机构选型组合及运动方案确定的能力,培养创新设计的意识。
(3)了解机械运动的变换与力的传递过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
(4)提高运算、绘图、运用计算机完成机械系统整体分析和设计及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5)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通过对某种简单机器(它的工艺动作过程比较简单)的分析,进行机械运动简图的设计,其中包括机器动能分析、工艺动作过程确定、执行机构的选择、机械运动方案的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
具体内容包括:按照给定的机械总功能要求,分解成子功能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设计该机械系统的几种运动方案,对各运动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对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其他常用机构及组合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制定机构运动循环图;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_2009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原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初步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课程设计则是机械原理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
其基本目的是:(1)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实际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加深;(2)使学生得到拟定运动方案的训练,并具有初步机械选型与组合以及确定传动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开发和创新机械产品的能力;(3)使学生对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有一较完整的概念;(4)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表达、运用计算机和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一般分为以下几部分:(1)根据机械的工作要求,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2)设计该机械系统的几种运动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确定运动方案;(3)对选定方案中的机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其它常用机构、组合机构等)进行设计和分析;(4)拟定、绘制机构运动循环图;(5)设计飞轮;进行机械动力分析与设计。
第二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一、课程设计的内容为了培养学生开发和创新机械产品的能力,根据高等学校工科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其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机械方案的设计与选择;(2)机构运动的分析和设计;(3)机械动力的分析与设计。
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以及一定的综合性和完整性,课程设计选题的原则为:(1)一般包括三种基本机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和齿轮机构的分析和综合;(2)应具有多个执行机构的运动配合关系,包括运动循环图的分析和设计;(3)运动方案的选择和比较。
二、课程设计的方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方法一般分为图解法和解析法。
图解法是运用基本理论中的基本关系式,用作图求解的方法求出其结果。
这种方法具有几何概念清晰、直观的特点,可定性用来检查解析计算的正确性。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Exercise of Mechanical Principle一、设计的性质与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在本课程讲授2/3后进行,亦可在本课程学完后集中进行。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1.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于机械的运动学、动力学的分析和设计有一较完整和系统的概念;3. 使学生能受到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训练,具有初步的机构选型与组合,确定运动方案的能力。
4. 使学生掌握进行机械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图解方法,以及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解析方法;5.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制图和运用计算机及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6. 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表达归纳、总结、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包括下述几个部分:1.主体机构设计图(A3或A4图纸)和辅助机构设计图(A2或A3图)各1张;2.机器运动简图(全部或一部分)(A2图纸)1张;3.运动分析及运动线图(A1图纸)(4~5人一组)1张;4.动态静力分析及等效力矩线图(A1图纸)(4~5人一组)1张;5.编写设计说明书约6000字。
若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则要求用2号图作任意一位置的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在说明书中附上打印的计算机程序(子程序除外)及其计算结果和线图。
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图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
四、课程设计内容1.确定执行构件的运动及其相互协调配合关系机器的工作原理确定之后,用运动循环图来表示机器预定职能所需的所有执行构件的动作形式、运动参数和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关系。
2.确定原动机的类型和运动参数原动机的类型和运动参数将影响机械传动的形式、机构类型的选择和机构系统的复杂程度,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电动机和传动部分的重量、尺寸、价格、机构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机械效率等各方面的因素。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一.本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05200802、课程名称: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3、学时/学分:66/84、先修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5、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6、开课院(系):机电学院、航海学院7、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机械原理》(第六、七版),孙桓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参考书:《机械原理作业集》(第二、三版),葛文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四、五版),陈作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机械原理网络课程》,葛文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机械原理是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即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及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问题。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它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三、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目的和方法机械原理学科发展概貌。
机构的结构分析3学时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机构的组成、机构运动简图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与空间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应注意的事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虚约束对机构工作性能的影响及机构结构的合理设计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用解析法(复数法或矩阵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程编号:暂空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实验总学时:6实验周学时:开设实验项目数:6学分: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实验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1. 巩固本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认识,提高实践能力;2. 了解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最基本的机械实验方法,并且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 了解典型的机械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各组成部分及其功用,认知机、电、液在机械设备上的应用,重点认知真实机器上的常见机构及其作用。
2. 初步掌握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并明确自由度数与原动件数的关系。
3. 加深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提高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4. 掌握齿轮范成加工原理和齿轮参数的测量方法。
5.掌握典型连杆机构运动参数的测量方法,了解测量原理;学会使用一种信号采集及信号分析专业软件;分析所测量的有关运动参数,由此了解典型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
6. 加深对回转构件平衡原理的理解,初步掌握动平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了解动平衡机的原理结构7. 了解其它常用机构如间歇运动机构、万向联轴节等和特殊及新型的行星轮机构如渐开线少齿差行星轮机构、摆线针轮行星轮机构、谐波齿轮机构的构成、原理、特点及应用等。
二、实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一:机构认知实验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内容:1.在机械原理陈列室通过模型对常用机构如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及轮系、组合机构等进行认知;2.在工厂现场参观典型机械加工设备,进行实际机械及机构的认知和光、机、电、液一体化的认知。
学时:1主要实验设备:机构陈列柜、常用机构模型、机械加工设备消耗材料:实验地点:机械原理实验室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性质:基础性实验内容:根据实物和模型,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学时:2主要实验设备:牛头刨床机构、插齿机、油泵模型等模型消耗材料:纸张、颜料、机油等实验地点:机构测绘实验室实验三: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内容:1. 完成一种给定机构运动方案的拼接2. 根据任务要求设计一种机构运动方案并加以拼接学时:2主要实验设备: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台架消耗材料:实验地点: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实验四:机构运动参数的测定*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内容:进行典型连杆机构机构的运动参数的测定;分析所测量的有关运动参数,由此了解典型连杆机构机构的运动特性。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2009级)
凸
其
机
结
杆
轮
它
构
构
机
机
机
组
变
构
构
构
合
异
14
第三节 各执行构件间运动的协调配合和机械的 工作循环图
(1) 各执行构件运动的协调配合关系
一些机械中要求其各执行构件的运动必须准确协调 配合才能保证其工作的完成。它又可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1)各执行构件动作的协调配合 有些机械要求其 执行构件在时间及运动位置的安排上必须准确协调配合。
5
设计说明书(正文)书写格式
计算及说明(设计内容) 结果与结论
装 订 线
约25mm
6
正文计算内容的大致组织顺序
1.机构运动方案设计
1.1工作机构类型的选择 1.1.1工作原理的选择,确定工艺动作(每题基本已给出,2~3工艺动作) 1.1.2工艺动作的分解 1.1.3执行机构方案拟定 1.1.4执行机构方案的定性筛选
15
第三节 各执行构件间运动的协调配合和机械的工
作循环图
(2) 机械的工作循环图 为了保证机械在工作时其各执行构件间动 作的协调配合关系,在设计机械时应编制出用 以表明机械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各执行构件运动 配合关系的工作循环图(也叫运动循环图)。
在编制工作循环图时,要从机械中选择一个构件作为定标件,用它的运动位置(转角或位移)作为确定其他执行 构件运动先后次序的基准。工作循环图通常有如下三种形式。
第2节 机械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
机械执行系统方案设计流程图 机械预期实现的功能
功能 原理
摩 流电 机材 擦 体磁 械料 光其 传 传传 推变 电它 动 动动 拉形 原原 原 原原 原原 理理 理 理理 理理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 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成果网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受到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训练,掌握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机构尺度设计和运动性能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树立工程设计的观点,培养学生对机械产品的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创新实践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对应毕业要求:2-②);2.掌握资料检索、查新等获取和利用技术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应毕业要求:2-②、5-①、5-③、9-②、10-①);3.掌握机械系统创新设计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应毕业要求:3-②、3-③、3-④、9-②、10-①);4.掌握机构运动设计与分析的数学建模方法,培养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毕业要求:2-②、3-①、3-②、3-③、3-④);5.掌握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应毕业要求:3-①、3-②、3-③、3-④、5-①、5-③);6.掌握资料整理和设计报告的撰写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对应毕业要求:9-②、10-①)。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采用集中与分散组合的教学模式,部分设计内容融入平时的课程作业。
课程设计总体要求:A.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自行选择设计题目;B.学生完成案例设计内容后,以书面形式写出案例机构分析与设计报告,经指导审查合格后方可申请答辩;C 案例机构设计答辩采用演讲PPT,分组参加,机械原理教学组答辩。
四、其他教学环节无五、授课说明1.开课学期:秋季。
2.授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3.适用专业:适用于机械类大类各专业。
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理论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MECHANISMS)二、课程负责人:胡昌军三、学时与学分:50学时 2.5学分四、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五、课程教材:邹慧君张春林李杞仪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六、参考教材:1. 黄锡铠郑文纬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七、开课单位:池州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系八、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是通过面向21世纪、及21世纪初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面向21世纪机械制图及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及《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与实践,根据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求,构建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中设计基础系列课程之一。
定位于机构及机械系统的运动学结构和尺寸设计,及机械系统的动力学与运动方案设计。
是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
本课程的任务,就是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产品的开发创新奠定重要的基础。
掌握机构及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对基本常用机构的分析设计能力,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能力和对机械产品进行功能原理与结构方案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1.绪论。
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与要求;进一步认识机器的功能组成及从机械系统的全局认识、了解机构的功能、结构及常用典型机构。
2.机械的结构设计。
包括:运动链和机构的基本结构理论;构件、运动副与自由度和约束;运动链及机构的结构设计,结构组成与分类。
3.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
工程认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机械原理》课程是培养学生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初步能力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则是机械原理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要求对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新机械运动方案构思和设计的能力以及对机构系统中各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表达、运用计算机和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工程设计的观点,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和实用机构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的任务是根据机构的工作要求对机构的机械运动简图进行尺度综合,并根据机构的工作要求进行运动分析,确定最佳设计参数。
要求根据设计任务,绘制必要的机构运动简图,编制计算设计计算的程序框图,并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课程学习之前,应开设机械制图、理论力学、计算机编程等基础课程。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并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图解法、解析法运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目标1:能够对课程设计题目特点,运用综合知识对课题进行分析、计算,能够确定设计过程的基本技术路线。
目标2:能够表述出课题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对关键技术问题能够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目标3:通过计算、分析和对比,提出具体、合理的解决方案。
目标4:能够运用机械工程专业综合知识,对课题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等。
目标5:能够选用和使用网络资源、数字图书资源、计算机技术等实现设计。
目标6:能够利用现有的机构,进行创新设计。
目标7:能够独立完成机构三维设计以及仿真分析。
目标8:能够撰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能够绘制图纸,并能完整的表述出设计过程和方案优化过程等。
目标9:能够清晰的表达设计中的思想、思路、方案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等,并能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备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材及参考资料(一)建议教材《机械原理》(第二版),朱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4月。
(二)教学参考资料[1] 《机械原理》,孙桓、陈作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
[2] 《机械原理》,郑文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
三、课程简介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工程实践的基础,是学生专业学习中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
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上分,《机械原理》可以分为: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机构的动力分析以及常用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四个部分。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各种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从而具有对机械进行分析的能力,具有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初步具有对简单机械进行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初步具有对现有机械进行开发创新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进行基本机械实验的初步技能。
四、课程目标五、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六、实验教学内容安排1、实验教学内容与安排*注:实验项目类型分为设计、综合、验证、演示、其他(写明具体形式)。
2、主要仪器设备: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机构实物或模型;量具和工具:钢皮尺、游标卡尺、螺丝刀、扳手等;用具:铅笔、橡皮、草稿纸、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自备)。
实验二:机构运动参数测试与分析实验实验机构——曲柄滑块导杆组合机构;QTD-Ⅲ型组合机构实验仪(单片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打印机;光电脉冲编码器;同步脉冲发生器(角位移传感器)。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说明2、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撰写人:张长友审核人:日期:2020.4.27。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091020
《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ZB091120 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 2周总学分:2 开课学期:4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工业工程先修课程:机械原理、理论力学、C语言等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机械类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方面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
机构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结合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在给定运动要求的条件下,使学生受到拟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训练,并对其中的一~二个机构进行设计和分析。
通过设计提高学生机械运动简图的设计能力和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按照一个简单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拟订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其中的某些机构进行分析的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能力,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要求绘制适量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时间2周,成绩单独评分,另设学分。
课程设计答辩要求经过一段集中时间的课程设计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以及对课程所涉及的有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
学生应正确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
答辩过程也可以融入课程设计过程中,随时对设计的某一环节提出有关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大纲
《机械原理》实验大纲实验课程名称:《机械原理》实验室名称:机械实验中心一、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二、学时数课程实验4个,8学时;创新实验3个,27学时。
三、实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本实验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必要的补充和拓展。
通过实验验证、巩固、加深和拓展课堂讲授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掌握一些有关的最基本的机械实验方法、操作能力和测量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一些常用机构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控制等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验证有关理论,了解有关实验装置的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程序,训练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四、考核与评分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以百分制评分。
五、实验项目表六、实验项目内容与要求1. 典型机构的直观认识与创新联想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参观机械原理模型陈列柜,引导学生创新联想,并进行答疑。
实验要求:要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文字解说和思考,熟悉典型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并进行有意识的创新联想。
2.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内容:泵类四杆机构模型测绘,仔细观察机构的组成及运动传递方式,区分各个运动单元,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区分原动件与从动件,确定运动副的种类及数目,正确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实验要求:熟悉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绘制选定的几个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或机构示意图,并计算自由度,回答实验指导书中提出的思考题。
3.齿轮范成加工实验内容:利用齿轮范成仪(m=18mm,压力角α=20o,ha*=1,c*=0.25)对不同参数的齿轮轮坯(标准直齿轮:m=18mm,z=17;m=18mm,z=9。
变位齿轮:m=18mm,z=9)绘制出标准齿形,根切齿形和正变位齿形。
实验要求:掌握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廓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的形成过程,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
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回答实验指导书中的思考题,完成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考核大纲
课程编号:07ZB091120 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 2周总学分:2 开课学期:4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工业工程先修课程:机械原理、理论力学、C语言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机械类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方面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结合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在给定运动要求的条件下,使学生受到拟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训练,并对其中的一~二个机构进行设计和分析。
通过设计提高学生机械运动简图的设计能力和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二、考核要求和方式
按照院政发2009(58)号《襄樊学院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规定》,考查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业情况(如作业、课堂讨论、实践报告、随堂测试等)评定成绩,也可在课程结束时采用课程论文、命题考核等形式进行考查。
考查应有明确的评分标准。
考查可随堂进行,也可安排在课外进行。
本课程采用综合考核方式。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成绩相对机械原理课程考试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2学分。
课程设计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进行设计。
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创新性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成绩等级。
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原则上由指导教师确定,但要参考下述标准和原则:
⑴成绩的评定标准
1.优秀
没有违纪行为。
完全靠自学指导书进行独立设计,每次阶段检查都处在领先的程度,在各阶段检查中均无明显的原则错误。
最后完成的图纸要作到:设计无错误、图面质量好、布图合理清楚、整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说明书内容完整、计算准确无误、论述透彻清晰严密、书写工整、格式符合要求,编写的程序全面、准确、简练、结果正确。
质疑、答辩时能作到自述清楚有条理,回答问题时简练、准确、全面。
2.良好
没有违纪行为。
基本可以靠自学指导书进行设计,每次阶段检查都能按时完成该阶段的设计任务,在各阶段检查中均无大的原则错误。
最后完成的图纸要作到:设计无明显错误、图面质量较好、布图合理、比较整洁、符合国家标准。
说明书内容完整、基本上无计算错误、论述清晰明白、书写比较工整、格式符合要求,编写的程序全面、结果基本正确。
质疑、答辩时能作到自述清楚明白,回答问题时基本上能作到准确、全面。
3.中等
介乎于良好和及格的评分标准之间。
4.及格
没有严重的违纪行为,如多次点名不到,旷课一天以上,请假时间超过两天等。
设计态度尚好,每次阶段检查在进度上落后不超过一天的工作量,在各阶段检查中对教师指出的错误能很快的领悟,并能较好的改正。
能完成要求的工作量,设计基本正确、图面质量尚可、能了解有关的国家标准。
在说明书中,基本上无大的原则性计算错误,能看出是在尽力按要求去作的态度,能够进行程序编写,有输出结果。
质疑、答辩时对基本问题还能回答明白。
5.不及格
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课程设计成绩可评定为不及格。
①无故旷课连续达到一天者;请假累计达到两天。
②抄袭和代替别人作设计问题比较严重者。
③设计态度不好,明显的、甚至有意的顶撞教师,不服从统一安排,拿纪律和各项规定当儿戏。
④每次阶段检查都发现在进度上明显的跟不上,对教师指出错误不能领悟,没有能力改正好。
不能完成要求的工作量,图面质量很差。
⑤在设计计算上明显的抄袭糊弄,看不出是在尽力按要求去作的态度或者根本就不会。
计算书写不认真、不规范。
图面质量很差,质疑、答辩时一问三不知。
⑵成绩的调控方法
由于课程设计成绩不象考试成绩那样容易界定,在同样的评分标准下不同教师在掌握上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为使各班之间能有一个大致的平衡,希望指导教师在评定成绩时要参考下列比例:
1.优秀成绩占15%左右,不要超过20%。
2.及格成绩占15%左右不得少于8%。
3.正常情况下优良成绩占50%左右。
若某届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比较好,设计时又普遍认真,设计时间得到了保证,优良成绩可增至60%左右。
相反可降至40%以下。
4.既要参考上述比例,又要照顾到特殊情况。
如果某班设计质量特别的好,优秀成绩可超过20%,优良成绩可突破60%的界限。
但是对这样班级优秀成绩的确定,要由教研室审核。
首先由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结束后一周内提出名单及其图纸资料等,再由教研室聘请其他教师通过查看这些同学的图纸资料后由教研室来确定人数。
执笔:王宏达
审定:
2009年10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