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囚徒困境”

合集下载

走出囚徒困境

走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博弈
囚徒困境
这些社会困境大多可用著名的囚徒困境囚徒 B 坦白
-8,-8
抵赖 0,-10
抵赖 -10,0 -1,-1
社会困境的基本类型
负向的相互作用,一个参与人的行动给其他参与人 带来了损失,但他却没有进行补偿。如价格竞争、 虚假伪劣商品、军备竞赛;
公地悲剧(哈丁,1968) ,无法分解的公共资源 被过度使用。如渔业资源枯竭、交通拥堵、环境污 染;
走出囚徒困境
广泛存在的社会困境
在市场交易、企业管理、社会交往、政治运动 与战争中,人们经常会陷入到某种社会困境中:
酷烈的价格战和军备竞赛,全球渔业资源枯竭和 公地悲剧,交通拥,高考以及研究生考试越来越 激烈的竞争,假货泛滥以及旅游市场的混乱,养 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出这些困境?
可以证明,在贴现因素δ 较大时,双方采用冷酷策略构 成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冷酷策略是均衡解的证明
假设博弈方1已经采用了冷酷策略。
如果博弈方2 也选择冷酷策略,那么他们每次都是合作
结果,则总得益的现值是:
1 4 *4 2
*
4

......

1
4

• 如果博弈方2不采取冷酷策略,在第一阶段采用L,因为 第二阶段起被报复只能采用L, 因而得益为(5,1,1,...)。总 得益的现值是:
例如商业活动中的回头客:商店和顾客的每次交易都 是一次独立博弈,但双方在每次交易时,会考虑对以 后交易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重复博弈理解成一个序贯博弈,更能反映 问题的实质。
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
坦白 囚徒 1
不坦白
囚徒 2

第三讲 囚徒困境和破解之道

第三讲 囚徒困境和破解之道

分和所利(得)的部分哪个更多。(盗窃与抢劫)
特别提示:
如果有一种制度,在该制度下,每个人都只
能通过利人才能实现利己的目标,这一定是
一种好的制度。(市场的逻辑)
第六章 真实世界的囚犯困境
第一节 大萧条与凯恩斯革命
一、大萧条
工业产值下降 物价下跌 平均失业率 (1929-1932) (1929-1932)(1930-1938)
美国
英国
50%
10%
30%
25%
18%
15%
德国
法国
40%
30%
30%
40%
20%
10%
第一节 大萧条与凯恩斯革命
二、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
1、消费需求不足 2、投资需求不足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格刚性
第二节 价格战
第三节 独裁与多数人的懦弱
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刻着德国新教牧师 马丁·尼莫拉的一段忏悔:“他们先是来抓共产党人,
一、我所记忆的建国后开展的历次运动: (1)土地改革运动 (2)镇压反革命运动 (3)抗美援朝运动 (4)建国后第一次整风运动 (5)连队民主运动 (6)三查运动 (7)忠诚老实政治自觉运动 (8)清理“中层”运动 (9)民主改革运动 (10)电影《武训传》和宣传武训的批判运动 (11)三自革新学习与教会民主改革运动 (12)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 (13)文化教育战线和各种知识分子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 (14)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5)文学艺术界整风学习运动 (16)爱国增产节约运动 ----摘录于胡甫臣《对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认识》
对称条件下的囚犯困境
在一个2人双策略对称博弈中,如果满足以下条件:

通证破解囚徒困境难题

通证破解囚徒困境难题
● 话说囚徒困境难题及对策
International Financing
May 2019 国际融资
Token Solves the Prisoner’s Dilemma
通证破解囚徒困境难题■源自陈源 戴剑人与动物区分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协作就是大规模协作。协作也是现今商业 社会极度缺乏的资源。本文通过分析合作困境,找寻解决方案,并通过现实的 案例进行了解析
释,沉默者因抗拒从严而被重判入 狱20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 实,二人各判10年监禁。
两个合作者进行博弈后,两者 均获得“奖励”; 两个背叛者进行 博弈后,两者均获得“惩罚”; 当 合作者与背叛者进行博弈后,背 叛者获得“诱惑”,而合作者则获 得“被骗”。相比之下,两个囚徒 都拒供是对他们最好的结果,都供 认是最糟糕的结果。但是,这个对 两个囚徒都好的结果实际上很难发 生。因为每个囚徒都会发现:
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是个人理 性和集体理性冲突的经典情形。因 为在囚徒困境的局势之下,每个人 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的决策,但最 后的结果却是集体遭殃。现实中的 诸多问题和现象都是囚徒困境的翻 版。比如:厂商之间的价格战,价 格同盟,军备竞赛,公地的悲剧, 团队中的偷懒卸责行为,学校教育 中的应试教育的问题等。
合作演化的解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为了 研究广泛存在的协作行为,学界做了 如下的探索。比如亲缘选择,直接互 惠、间接互惠、空间互惠,以及群组 选择等。我们从下面几个角度分别讨 论合作演化的机理。
直接互惠 直接互惠:通俗的理解就是 “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他 指的是两个个体间相互帮助的情 景。这个合作的模式需要两个个体 有重复博弈的机会。重复博弈的机 会越大合作的机会就越大,显正相 关性。 依据这个模型设计的一个典型 的策略就是“针锋相对”。他是由 英国数学家、生物学家R a p o p o r t 提出的,并在A x e l r o d 锦标赛中 夺冠。其策略非常简单:初始博弈 的时候个体采取合作策略,然后在 接下来的演化中,个体都将重复对 手上一步所使用的策略,即针锋相 对,或者说以牙还牙。研究结果表 明,这种策略能够有效地抑制背叛 策略的传播和蔓延。但这种策略也

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

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

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走出囚徒困境是囚徒困境理论中的一种博弈策略,目的是通过合作而达到双赢的结果。

在囚徒困境中,两名囚犯面临着合作与背叛的选择,而他们的选择会影响到自己和对方的利益。

在博弈中,囚徒之间往往会因为互相不信任而无法合作,导致最终双方都会选择背叛,得不到最优利益。

然而,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尝试走出囚徒困境,实现合作的局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1. 互信建立:在囚徒困境中,缺乏互信是导致背叛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建立互信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可以通过多次合作而逐渐建立互信,或者通过个人交流和沟通来减少误解和不信任。

2. 共同利益的确立:为了走出囚徒困境,双方需要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

只有意识到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才会更有动力选择合作。

因此,需要明确表达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以激发囚犯们的合作动机。

3. 合作约束的设立:为了增加合作的可能性,可以引入一些合作约束。

例如,设立一个规则或约定,双方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在确定的条件下共同决策。

这样可以提供一种制约机制,减少背叛的可能性。

4. 长期思维:在囚徒困境中,双方往往会陷入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思维,导致最终陷入困境。

通过引入长期思维,囚犯们可以意识到合作的长远好处,从而更有动力选择合作。

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囚犯们意识到合作的长远利益,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5. 多次博弈的机会:为了增加合作的机会,可以提供多次博弈的机会。

通过多次博弈,囚犯们可以逐渐建立信任,积累经验,并且有机会改变策略。

多次博弈可以为双方提供尝试合作的机会,从而逐渐改变困境。

6. 外部监督与奖惩机制:引入外部监督与奖惩机制可以促使囚犯选择合作。

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对合作行为给予积极激励;同时,对背叛行为进行惩罚,以增强合作的动力。

外部监督与奖惩机制可以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帮助囚犯们走出困境。

总的来说,走出囚徒困境需要通过建立互信、确立共同利益、设立合作约束、引入长期思维、提供多次博弈机会以及引入外部监督与奖惩机制等方法。

囚徒困境的论文

囚徒困境的论文

走出“囚徒困境”囚徒困境作为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范例,其博弈理论逐渐被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所重视,辩证的看待这一研究现象,是促进人们深入研究相关社会现象的一种特殊的思维路劲和方法。

一、囚徒困境经典案例分析囚徒困境的内容是这样的: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

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举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们各自都有“不坦白”和“坦白”两种可选择的策略;因为这两个囚徒被隔离开,其中任何一人在选择策略时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人的选择是什么,因此不管他们决策的时间是否真正相同,我们都可以把他们的决策看作是同时做出的。

博弈的结果是:由于这两个囚徒之间不能串通,并且各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不会顾及同伙的利益,双方又都不敢相信或者说指望对方有合作精神,因此只能实现对他们都不理想的结果(各判2年),并且这个结果具有必然性,很难摆脱,因此这个博弈被称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告诉我们,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矛盾,基于个人理性的正确选择会降低大家的福利,也就是说,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帕累托改进得不到进行,帕累托最优得不到实现。

但是这样的分析是基于单次博弈的基础之上,而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会被反复的进行,因而没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

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

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二、类似囚徒困境的经典案例分析在现实生活当中,信任与合作很少达到如此两难的境地,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合作”都是一种随处可见的现象。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两个合谋犯罪的人被警察抓住,关在两个单独的牢房里,无法互相交流。

警方给了两名嫌疑人三个选择:一是两人都没有交代罪行,根据掌握的证据,各判两年;二是两人都坦白自己的罪行,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和新坦白的罪行,可能判四年;第三,一个什么都没坦白,另一个罪犯选择背叛搭档,坦白自己的罪行。

认罪立功,当庭释放。

另一个将被判六年。

从共同利益出发,两个嫌疑人都守口如瓶,共同掩盖罪行,才是最好的结果。

他们每个人只在里面呆两年。

但从个人利益来说,你肯定是希望自己认罪,而你的同伙什么都不会告诉你,这样你就无罪释放了。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但是,每个人都会这么想,都会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最终两人都供认了自己的罪行,但都没有被判无罪,加重了罪行,被判了四年。

人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人获利。

对个人来说理性的决定对集体来说是不理性的。

在商业上,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创业,大家激情澎湃,勇往直前,企业利润蒸蒸日上。

不能长久;在利益面前,一些人开始盘算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于是,相互怯懦、荣辱与共的创业激情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团队之间的猜忌和内斗。

企业的经营也停滞不前,甚至分崩离析。

最终,短期内可能会有人的利益最大化。

但是集体利益严重受损。

长期来看,即使是那些短期可能盈利的,长期收益也会缩水甚至消失。

个人所谓的理性选择,导致集体利益的损失;如何解决囚徒困境,促使我们选择合作,在集体层面做出理性决策?密歇根大学数学心理学教授拉波波特发明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策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具体来说,有两个步骤:1.一开始,选择合作。

2.在后续的沟通中,你要像他上次对待你那样对待他。

这就是所谓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用这个策略和对方互动几次之后,对方就会开始主动选择合作了,这就是囚徒困境的破解。

囚徒困境终于被破解了!小伙1句狠话轻松破解难题,豪取28万奖金

囚徒困境终于被破解了!小伙1句狠话轻松破解难题,豪取28万奖金

囚徒困境终于被破解了!小伙1句狠话轻松破解难题,豪取28万奖金囚徒困境,据说是博弈论中最棘手的难题,无人可破!不过,这个世纪难题却被一个英国小伙用1句话给轻松破解了,并且豪取28万人民币的奖金。

01、什么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提出来的,并以故事的形式进行阐述:两人因合伙盗窃杀人被逮捕,警方将他们两人分开进行审讯,并给了他们3个选择:•1、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2、如果两个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3、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坦白者会被释放,抵赖者则会判刑10年。

很明显,两个囚徒都面临着两种选择:坦白或者抵赖。

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状态,并不知道同伙会如何选择,那么,他们就只能基于人性的自私,而去断定同伙肯定会去对其来说最有利的方式:坦白!既然同伙坦白了,那么自己抵赖就会被判10年,太亏了。

于是,他自己也会选择坦白——最坏也是8年,如果运气好,还可能直接释放。

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这样猜想对方,那么他们最终的结果就是都坦白,同时被判刑8年。

02、英国小伙破解囚徒困境的神操作!囚徒困境充分利用了人性的自私,基本无法破解。

不过,《墨菲定律》一书中有一个经典案例,讲述了如何破解这个棘手的难题。

英国BBC公司曾经有个老牌奖游戏节目叫作《金球》,节目开始有四名选手参加,然后淘汰到只剩下两名选手来角逐一笔巨额奖金。

角逐环节是这样的:主持人给每个人两个球,其中一个写着“平分”,另一个写着“偷走”,两名选手需要从中选择一个球。

根据两个人的选择,会出现三种情况:•1、两个人都选择了“平分”,那就两个人平分全部大奖。

•2、如果一个人选择“平分”而另一个人选择“偷走”,那么选择“偷走”的人拿走全部奖金,选择“平分”的人出局。

•3、如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偷走”,那么两个人同时出局,一分钱都拿不到。

在做出各自的选择前,两个人可以互相商量,但是最后选择的时候必须单独选择。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博弈游戏,相当于两个人在被捕前串供,但审讯时仍然隔离囚禁。

囚徒困境与走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与走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与走出囚徒困境引言:在一堂课中,一个小组讲到了囚徒困境这问题,老师当堂随机提问了两位同学,一位同学的回答是选择背叛检举对方,另一位同学的回答是不检举对方。

而我所说的“另一位同学”也就是我,当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先浮现的是不检举对方,对于这个问题,我就在考虑如果我背叛了对方,那么我么两个人的刑期之和将会大大增加,如果我不检举对方,对方也不检举我,那么我们两个人将会之服刑期一年,这样我们两个人也就是一个集体所能够达到的利益才是最大的。

但是在博弈论中,按照纳什均衡的理论,我的这个选择说明我不是一个理性的个体,所以我将会在此讨论一下囚徒困境的问题一、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这样一个问题,问题的背景是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

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也就是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也就是双方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表格1囚徒困境结果乙合作乙背叛甲合作甲1年,乙1年甲10年,乙0年甲背叛甲0年,乙10年甲8年,乙8年这个困境成立的条件:1.甲乙两人分开囚禁,不能互通信息2.两个人都知道规则与结果3.每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个体。

所以大部分人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分析:如果对方选择合作,我选择合作,那么我们都会一年刑期,我选择背叛呢,那么我将会被释放。

如果对方选择背叛,我也只有选择背叛才会让自己的兴起最短。

根据纳什均衡,每个囚徒都是理性的个体(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不关心其他人自身的利益),只会选择利益最大的一个选项(即背叛),这样的一个结果出现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两个囚徒并不能够相互串通,所以他们只能相互揣摩对方的心里来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

正是因为两个人面对的情况一样,两个理性的个人作出的选择也都一样,所以囚徒的困境才会出现(即两个人选择的结果都为背叛),也就达到了纳什均衡。

如何突破囚徒困境?

如何突破囚徒困境?

如何突破囚徒困境?195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编了一个故事向斯坦福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解释什么是博弈论,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

故事内容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 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那么,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被分开监禁,并不知道对方的选择;而且即使他们能订立攻守同盟,也未必能尽信对方不会反咬。

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两个人作案前发誓相约一旦被抓,要守口如瓶,不出卖对方,但在警方三审两审之后,就都扛不住招供了。

因为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出卖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

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我选择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我该选择背叛。

•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八年,所以也应选择背叛。

• 所以无论对方是沉默还是背叛,至少我能得到次好的结果——被判八年,但如果我沉默而对方选择坦白,则我将面临最坏的结果被判十年。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

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不依赖于对方的合作,不依赖于对方的守约行为。

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8年。

在囚徒困境中,如果两个囚徒都拒绝坦白,则二人都能获得最少刑期一年,所以都不坦白,是能让两个囚徒获得共赢结果的唯一方案,也说明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但如何才能得到最优的共赢结果呢?黑手党的招数曾非常有效地破解了警方设置的囚徒困境,首先,黑手党组织将忠实视为成员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组织内的提升必会考虑其对组织的忠诚度,同时,一旦有组织成员出卖自己人,黑手党组织将不惜代价,天涯海角地追杀背叛者。

摆脱“囚徒困境”对策研究

摆脱“囚徒困境”对策研究

摆脱“囚徒困境”对策研究【摘要】“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广泛的领域。

本文通过分析“囚徒困境”及其假设条件,找出“囚徒困境”的缺陷,进而结合案例提出摆脱“囚徒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囚徒困境”;理性人;信息不对称;重复博弈一、“囚徒困境”的含义及其提出博弈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而“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人们经常运用“囚徒困境”来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囚徒困境”也是随处可见,正所谓”你我皆囚徒,何处无困境”。

(一)定义“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指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①。

(二)提出及其模型分析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常被用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公共物品提供不足,垄断行业价格同盟的破坏等[2],它的具体内容如下:两个嫌疑犯A、B 合伙作案后被警察抓住,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分别把他们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以防止他们串供。

警察分别告诉他们:如果两个人都认罪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个人都抵赖不坦白,各判一年(或许因证据不足);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被释放,不坦白的判刑十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在两个囚犯都是理性人的前提假设下,囚犯A会进行权衡抉择:如果B坦白了,A选择坦白被判8年,不坦白被判10年,坦白是优势策略;如果B不坦白,A坦白被释放,不坦白被判1年,同样对于A来说坦白是优势策略,这样A 就选择了坦白。

制度帮忙走出“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制度结构

制度帮忙走出“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制度结构

制度帮忙走出“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制度结构【摘要】一个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在“经济人假说”和“有限理性”等条件假设下,最终达成纳什均衡。

但这并不是最优结果,如何降低寻租费用,走出“囚徒困境”呢?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制度约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对此问题作出解答。

【关键词】囚徒困境;寻租费用;制度一、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一)“囚徒困境”的内容博弈论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讲的是AB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关在两个不同的屋子里进行审讯。

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个都抵赖,各判一年(因为证据不足);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刑10年。

(见表1)在这个例子中,纳什均衡就是(坦白,坦白)。

一起来窥探一下两人的心理:从A的角度看,B有两种选择,坦白和不坦白,且这两种选择的概率均为1/2。

如果B选择坦白,则A作为一个“理性人”,显然愿意判8年而不是10年,也必然选择坦白;如果B选择不坦白,A作为一个“理性人”,显然愿意被立刻放出而不是关一年,必然选择坦白。

这样,最终,不论B是否坦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A 的选择都是坦白。

同理,B的占优战略也是坦白。

事实上,这里(坦白,坦白)不仅是纳什均衡,而且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就是说,不论对方如何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坦白。

在这里,“囚徒困境”的结果便是AB都选择坦白,各判8年。

(二)“囚徒困境”的假设以上纳什均衡的实现是基于一系列假设的:1.囚徒双方都是理性人,而且是同等条件下的理性人,彼此所获得的信息完全一样,没有差别;2.在没有规则(制度)下做出个人理性(自私)选择,也就是说他们做出的选择除受到法律的处罚外,没有受到其他外部威胁的制约;3.囚徒处在同样的环境下,交易成本一样,而且没有任何寻租的机会;4.囚徒之间彼此分开,双方在被捉进监狱之后是孤立的,完全没有可以达成某些契约的可能性。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经典问题,涉及到两名囚徒在独立的审判中如何作出合作与背叛的决策。

在囚徒困境中,每个囚徒都面临着合作与背叛之间的抉择,而最优的结果是两人都合作。

然而,由于缺乏信任和可能的坦白窃取,各方往往会选择背叛,导致最不理想的结果。

为了破解囚徒困境,有几种策略和方法可以被采用:
1. 进行重复博弈:在重复进行博弈的情况下,囚徒有机会观察和记住对方的行为。

这使得合作成为可能,因为囚徒们知道背叛可能会导致连续的背叛,从而带来更坏的结果。

这种重复博弈策略也被称为“赌咒策略”,因为它基于对对方决策的观察和回应。

2. 使用策略性沟通:囚徒可以通过策略性的沟通来建立信任和合作,从而避免陷入困境。

例如,囚徒可以告诉对方他们打算合作,并建议对方也选择合作来达到双方的最佳利益。

这种沟通可以增加囚徒之间的合作概率。

3. 设定奖惩机制:引入奖励和惩罚机制可以激励囚徒选择合作。

例如,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合作,他们可以获得共同的奖励。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囚徒选择背叛而另一个囚徒选择合作,背叛的囚徒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样的奖惩机制可以鼓励囚徒们选择合作而不是背叛。

4. 采用心理战略:通过使用心理战略,囚徒可以影响对方的选
择。

例如,他们可以表现出决心和信心,让对方相信他们会选择背叛。

这样一来,对方可能会害怕风险而选择合作,以避免被背叛。

总的来说,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通常基于建立信任、引入奖惩机制以及采用心理战略等策略,目的是为了激励各方选择合作,从而达到最有利的结果。

走出囚徒困境

走出囚徒困境

走出囚徒困境本刊记者 张博|文近日,一则消息的爆出,让我们面临着“明牌”的囚徒困境——英国首相和内政部长对碳中和的目标称,会以“更好、更合适”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以确保减排成本不会转嫁给辛勤工作的英国家庭。

他们表示:不会用英国人破产来拯救地球。

可以预见的是,可能会有更多的发达国家将对碳中和的目标提出异议,他们谁也不愿意让国家破产去拯救地球。

在囚徒困境中,双方都保持一致,才能取得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但是在现如今的情况下,我们陷入了“明牌”的囚徒困境。

参与的各方都明白,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约定,只在乎自身的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最终的结果只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失去我们的家园。

我们不能像那些不负责任的国家一样,我们必须要走出囚徒困境。

要走出这样的困境,有色金属行业身负重任。

我们要继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这对有色金属行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行业经受了阵痛,也实现了涅槃。

碳减排行动的要求,使得我们国家的有色金属行业实现了蜕变,已经在多个方面立足世界之巅。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生产总量高,年产量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不断创下历史新高,保持着较高的增速。

近年来,在技术水平和技术精进方面也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新型有色金属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涌现,优化了工艺流程,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有效推动了工业绿色发展。

我国有色行业的产业链最完整,涵盖了从矿山的勘探、采选到冶炼加工,再到下游相关产品销售、与金属矿冶关联的科研、建设、贸易和金融等业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作为全球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积极参与到碳减排行动中来。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国家的不负责任,就不重视碳减排工作。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从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工艺改进等方面入手,让我们的行业不断优化,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低碳化,成为全球有色金属行业的旗帜和标杆。

囚徒困境-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囚徒困境-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一、囚徒困境举例概述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囚徒困境最早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1950年提出来的。

他当时编了一个故事向斯坦福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解释什么是博弈论,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

故事内容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 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

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

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

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1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许多行业的价格竞争都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现象,每家企业都以对方为敌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在价格博弈中,只要以对方为敌手,那么不管对方的决策怎样,自己总是以为采取低价策略会占便宜,这就促使双方都采取低价策略。

如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之间的竞争、各大航空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等等。

在国内的家电大战中,虽然不是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但由于在众多对手当中每一方的.市场份额都很大,每一个主体人的行为后果受对手行为的影响都很大,因此,其情景大概也是如此。

如果清楚这种前景,双方勾结或合作起来,都制定比较高的价格,那么双方都可以因为避免价格大战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但是往往这些联盟处于利益驱动的“囚徒困境”,双赢也就成泡影。

五花八门的价格联盟总是非常短命,道理就在这里。

并不是每次个人的“理性选择”都能让自我利益最大化,也许会让你陷入一个“囚徒困境”。

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

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

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
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1. 合作和沟通:囚徒困境的核心是缺乏合作,如果双方能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就能避免困境。

双方可以通过交流、协商和互相理解来达成合作的共识。

2. 建立互信:在囚徒困境中,由于双方的不信任,往往会选择背叛对方。

如果双方能够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就能够增加合作的可能性。

通过展示自己的诚信和信任对方,可以逐渐建立互信。

3. 设计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双方在囚徒困境中做出合作的选择。

例如,双方可以设定奖励机制,对于合作的行为给予奖励,从而鼓励双方进行合作。

4. 第三方介入:囚徒困境中的双方常常缺乏独立的仲裁者。

如果有第三方介入,可以帮助双方解决纠纷,促使双方达成合作。

第三方可以提供公正的评判和协助,减少双方之间的争端。

5. 长期利益考虑:囚徒困境往往是由于双方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如果双方能够意识到合作对于双方的长期利益是有益的,就能够更好地选择合作。

需要指出的是,走出囚徒困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体方法取决于个体的情况和背景。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成功。

打破囚徒困境的四种方法

打破囚徒困境的四种方法

打破囚徒困境的四种方法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它描述了两个囚犯被捕后面临的选择。

如果两个囚犯都保持沉默,那么他们都只会被判处轻罪;如果其中一个人选择揭发另一个人,那么揭发者将被判处轻罪,而另一个人将被判处重罪;如果两个人都选择揭发对方,那么他们都将被判处重罪。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打破困境,以下是四种方法:1. 合作合作是打破囚徒困境的最好方法。

如果两个囚犯都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合作,那么他们都可以避免被判处重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工作中与同事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者在家庭中与家人合作,共同分担家务。

2. 沟通沟通是打破囚徒困境的另一种方法。

如果两个囚犯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相互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意愿,那么他们就可以更好地协调行动,避免被判处重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工作中与同事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见,或者在家庭中与家人沟通,解决矛盾和分歧。

3. 妥协妥协是打破囚徒困境的第三种方法。

如果两个囚犯都能够妥协,相互让步,那么他们也可以避免被判处重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妥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工作中与同事妥协,达成共识,或者在家庭中与家人妥协,平衡各自的需求和利益。

4. 制度设计制度设计是打破囚徒困境的最后一种方法。

如果能够设计出一套公正、合理的制度,那么就可以避免囚徒困境的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公司中制定公正的考核制度,或者在社会中制定公正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打破囚徒困境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各种方法,寻找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无论是合作、沟通、妥协还是制度设计,都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描述了两个囚犯被捕后面临的选择。

如果两个囚犯都选择沉默,则他们都会被判处较轻的刑罚;如果其中一个人选择交待,而另一个人选择沉默,那么交待的人将获得豁免,而沉默的人将被判处重刑;如果两个人都选择交待,那么他们都将被判处较重的刑罚。

在这个困境中,个人的最佳选择是交待,但是如果两个人都这样选择,结果将是最糟糕的。

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破解呢?以下是一些方法:1. 合作是关键。

在囚徒困境中,最佳的结果是两个囚犯都选择沉默。

因此,合作是破解困境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个人关系还是商业合作中,合作都是最有效的方式。

通过合作,双方可以共同谋求最大化的利益,避免陷入困境。

2. 建立信任。

建立信任是破解困境的基础。

在囚徒困境中,囚犯之间缺乏信任,导致了最糟糕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信任可以减少误解和猜疑,促进双方的合作,从而避免陷入困境。

3. 寻求第三方的帮助。

在囚徒困境中,如果有第三方介入并提供合作的机会,那么囚犯们就有可能避免最糟糕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当双方陷入困境时,可以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陷入僵局。

4. 思考长远利益。

在囚徒困境中,囚犯们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思考长远利益,考虑合作对双方的长期利益,而不是仅仅满足眼前的利益。

5. 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

在囚徒困境中,最糟糕的结果是双方都选择交待,导致双方都受到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通过合作和妥协,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避免陷入困境。

总之,囚徒困境是一个经典的博弈论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类似的困境。

通过合作、建立信任、寻求第三方帮助、思考长远利益以及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破解困境,避免陷入僵局,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应对困境,实现成功和发展。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课件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课件

提高信息透明度与沟通效率
总结词
信息透明度和沟通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减少误解和猜疑,促进囚犯们选择合作策略。
详细描述
在囚徒困境中,信息的透明度和沟通效率决定了囚犯们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提高信息透明 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以及提高沟通效率,能够让囚犯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策略选择, 从而促进合作。
总结词
在社会学中,囚徒困境常被用来研究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
详细描述
在社会学中,囚徒困境常被用来研究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 它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个体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 结果。囚徒困境在社会合作、公共品供给和社区规范等问题 中都有应用。
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总结词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通过建立互信,囚犯们才可能选择合作策略。
公共品博弈与囚徒困境
将公共品博弈与囚徒困境进行比较, 探讨在公共资源利用中的合作与竞争。
囚徒困境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
研究囚徒困境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如市 场竞争、产业组织等领域。
VS
社会心理学中的囚徒困境
探讨囚徒困境在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 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促进合作与信任。
目录
• 囚徒困境简介 • 囚徒困境模型 • 囚徒困境的应用 • 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 囚徒困境的未来研究
囚徒困境简介
定义与背景
定义
囚徒困境是一种博弈论模型,描述了两个囚犯在面对合 作与背叛的抉择时,尽管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但最终往 往导致双方都选择背叛的结果。
背景
该理论常用于解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个体理性可能 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现象。
政治学中的囚徒困境
总结词
在政治学中,囚徒困境常被用来分析国家间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走出学生减负的“囚徒困境”

走出学生减负的“囚徒困境”

走出学生减负的“囚徒困境”走出学生减负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

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

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不坦白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不坦白的话判十年,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

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

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

但在实际中,这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人都是考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纵观当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在残害着学生的身心,百害而无一利啊!百姓深恶痛绝,老师有苦难言,学生更是欲哭无泪。

中央和省政府三申五令,但只是只闻雷声,不见下雨。

根源何在?“囚徒困境”在作祟,地方政府、学校和教师都执行减负的规定,一同减负,那么皆大欢喜,达到共利。

然而在事实上,地方政府和学校都在揣摩,如果我们减负了,其他县市不减负,那么我们的高考或中考成绩就会不如别人,后果很严重,人民不满意,生源大逃亡,恶性循环,永无翻身之日。

教师呢,明知学生负担过重,害了学生,也苦了自己。

但你不加重学生负担,你敢保证其他老师也这样听话吗?你肯定不能冒这个险,否则,后果很严重,毕竟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是成正比的,期末考核,钱少事小,面子很重要,连续两年,也许以后轮到你教都是“猪头猪爪”了,恶性循环,永无翻身之日。

最后,大家都选择不减负,有些反在增负。

两年的减负只是开始的昙花一现,到现在以失败而告终。

一旦陷入“囚徒困境”,任何一方都无法独善其身,即使双方都有合作意愿,也很难达成合作,那么,有什么办法使我们摆脱“囚徒困境”呢?那些碰到“囚徒困境”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反应,即“应该有一个东西(法律或别的什么权威)来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例如,在“囚徒困境”的故事里,如果两个囚徒同属一个帮派组织,而这个帮派对背叛者有严厉的惩罚手段,那么,两个囚徒因避免更重的惩罚而选择双方沉默的合作而得到较轻的徒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囚徒困境”作者:张建华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6期摘要: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假冒伪劣学术成果日益泛滥,影响恶劣,危害极大。

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并从制度上探讨了综合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假冒伪劣学术成果;囚徒困境;博弈分析;治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以高校为代表的学术界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

与个人名利直接相关的政策对科研成果(包括期刊论文和专著)有一定数量要求。

于是一些人不是静下心来做学问,而是急于“生产”科研成果,大量的假冒伪劣的学术成果就这样出台了。

社会经济中各种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制度设计。

对我国科研体制的批评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多是批评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后来,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多(虽然在整个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不高),没人批评国家不重视科研了。

随着“重科研轻教学”管理方针在各大高校的日益流行,假冒伪劣学术成果数量急剧上升——抄袭剽窃、虚假数据、单薄肤浅之作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在此,笔者试图先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博弈的角度,再从被管理者之间博弈的角度对我国学术界低水平科研成果的泛滥进行分析,并从制度上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博弈分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国家与高校之间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学校的领导与教师之间也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在各大高校都盲目追求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大气候下,学校要求教师多出科研成果。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假冒伪劣学术成果的日益泛滥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之间相互博弈陷入囚徒困境的结果。

请看下面的两个模型:(一)模型1: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博弈分析首先,假设该博弈中有两个参与者,即学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者的关系是非合作的,即两者的利益是对立的。

其次,假设该博弈是一个静态博弈,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都不会让对方预先知道自己的选择。

根据上述假定,该博弈可以这样描述:对于被管理者来说,有进行学术造假和不进行学术造假两种策略选择;对于管理者来说,有打假和不打假两种策略选择。

通过博弈,双方的得益矩阵如下:得益矩阵中各得益数组的第一个数字是被管理者的得益,第二个数字是管理者的得益。

这是一个非对称的非零和博弈。

如果被管理者造假而管理者疏于职守不打假时,被管理者得益为V;如果被管理者造假而管理者打假,则被管理者就会被抓住,被抓后将受到处罚M。

管理者不打假而被管理者不造假时可视为管理者不付出就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从而得益为N;管理者不打假而使被管理者造假得手将受处罚U,而被管理者不造假时他既无得也无失,得益为0;而被管理者不造假管理者打假时意味着出一份力挣一分钱,他也没有得失。

这个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

因为假设被管理者选择“造假”的策略,那么对管理者来说最好的策略是选择“打假”,这样可以抓住被管理者完成自己的职责,并保住自己的工作;但当管理者选择“打假”时,被管理者的正确选择是“不造假”;既然被管理者“不造假”,当然管理者选择“不打假”比较合算;而管理者偷懒“不打假”时,被管理者当然要去“造假”……这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会无限期地进行下去。

双方永远找不到使其满意的策略。

由此可见,该博弈是一个混合策略博弈问题,即博弈双方是随机地选择其策略。

两个博弈方的决策原则是不能让对方预先知道或猜到自己的策略,应该以随机的方式选择策略,并且随机选择两种策略的概率不能让对方有可乘之机。

下面采用图解进行分析。

我们先讨论被管理者选择“造假”与“不造假”两种策略的概率的确定。

图中横轴表示被管理者选择“造假”策略的概率pt,它分布在0到1之间,“不造假”的概率等于1-pt。

纵轴则反映对应于被管理者“造假”的不同概率,管理者选择“不打假”策略的期望得益。

图中从N到-U连线的纵坐标就是在横坐标对应的被管理者“造假”概率下,管理者选择“不打假”的期望得益。

容易说明该线与横轴的交点p*t就是被管理者选择“造假”概率的最佳水平,选择“不造假”的最佳概率则为1-p*t。

首先,N到-U连线上每一点的纵坐标,就是在被管理者选择该点横坐标表示的“造假”概率pt时,管理者选择“不打假”策略的期望得益。

假设被管理者的“造假”概率大于p*t,此时管理者“不打假”的期望得益小于0,因此他肯定百分之百选择“打假”,从而被管理者造假一次被抓一次有赔无赚,因此对被管理者来说大于p*t的“造假”概率是不可取的。

反过来,如果被管理者“造假”的概率小于p*t,则管理者“不打假”的期望得益大于0,因此管理者天天“不打假”是合算的,此时即使被管理者提高一些“造假”的概率(即作案频率更高一些),只要不大于p*t,管理者都会选择“不打假”,因为被管理者不用害怕会被抓住。

由于被管理者在保证不被抓住的前提下,“造假”概率越大收获就越大,因此他会使“造假”的概率趋向于p*t,均衡点是造假者以概率p*t和1-p*t分别选择“造假”和“不造假”,或混合策略的期望得益都是相同的。

不过,事实上,为了让被管理者也没有可乘之机,管理者也必须选择特定概率分布的混合策略。

管理者采取“不打假”与“打假”的混合策略概率分布,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确定。

图3中的p*g和1-p*g是管理者的最佳概率选择。

在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博弈中,被管理者分别以概率p*t和1-p*t随机选择“造假”和“不造假”,管理者分别以概率p*g和1-p*g随机选择“打假”和“不打假”时,双方都不能通过改变策略或概率改善自己的期望得益,因此构成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这也是该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

下面对该博弈作进一步的扩展讨论。

首先考察管理者加大对被管理者造假的惩罚时会出现的结果。

对造假加重处罚会使M增大,在图3中-M移动到-M' 。

如果管理者混合策略中的概率分布不变,此时被管理者“造假”的期望得益变为负值,因此被管理者会停止“造假”。

但在长期中,被管理者减少“造假”会使管理者更多地选择“不打假”,最终管理者会将“不打假”的概率提高到p*'g,达到新的均衡,而此时被管理者“造假”的期望得益又恢复到0,他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

由于被管理者的混合策略概率分布是由图2决定的,并不受M值的影响,因此当局加重对被管理者造假的惩罚在长期中并不能抑制造假,最多只能抑制短期的造假发生率,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得管理者可以更多地偷懒不用打假。

下面再讨论加重对失职管理者的处罚会出现的结果。

加重对管理者的处罚意味着D增大到D'。

此时,如果被管理者“造假”的概率不变,那么管理者“不打假”的期望得益变为负值,管理者肯定会选择“打假”。

管理者“打假”只能减少“造假”的概率,直到将p*t下降到p*'t,此时管理者又会恢复混合策略,达到新的混合策略均衡。

这就是说,加重对管理者的处罚在短期中的效果是使管理者真正尽职,但在长期中并不能使管理者更尽职,管理者的勤勉程度不是由U决定的。

加重处罚失职管理者在长期中的真正作用,恰恰是降低被管理者造假的概率。

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管理者不打假或打假力度不够,从而被管理者选择造假。

在不打假这个前提下,再看模型2:(二)模型2: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分析假设该博弈中有两个参与者:学者甲和学者乙;他们的战略空间是造假(制造学术劣品)和不造假(创造学术精品)。

双方的支付矩阵如下(T(T+Q)/2):在该博弈中,无论学者甲选择造假或不造假,对学者乙来说,(说明原因:因为在我国目前的学术管理体制下,制造劣品的成本收益率明显高于创造精品的成本收益率)最优策略都是造假(因为S>T,Q>R);同样,无论学者乙选择造假或不造假,对学者甲来说,最优的策略也都是造假。

从而该博弈均衡为双方都选择造假。

博弈双方陷入“囚徒困境”:每个学者出于个人理性的占优策略选择却导致了对整体而言的最坏结局,即在占优策略均衡中不仅总体利益下降,而且个人利益也是下降的。

从而产生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这就是“囚徒困境”。

二、假冒伪劣学术成果泛滥的危害假冒伪劣学术成果虽然不像假冒伪劣商品那样会带来人身的直接伤害,但其恶劣影响之大,对社会毒害之深,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首先,它破坏了高校教师廉洁清高的美好形象。

一般认为,高校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怀有一定理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他们行高于众、品异于俗。

但这些美好的形象随着假冒伪劣学术成果的泛滥正在逐渐瓦解。

其次,导致我国的学术水平大滑坡。

著名学者赵毅衡说:“如果中国当代学人再不做原创性思考,只是在琢磨如何挤入‘核心期刊’的话,我们的学术水平或许就在接近于中国男足。

”①第三,它严重损害中国整体的学术声誉,特别是不利于建树中国良好的国际学术形象。

第四,降低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

大量的无效劳动、“学术泡沫”的增加,极大地浪费了教育和科研资源,增加了科研成本,阻碍了科技创新。

据报道,中国科研的产出、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不仅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即使在亚洲也处于中下水平。

尽管我国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不少,申报的科研成果也很多,但基本上还是模仿和跟踪,科研总体水平还未进入强国之列,在重要科技领域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的成果还很少。

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在逐年下降。

据瑞士洛桑《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1998年曾位居第13 位,2004年迅速下降到第24位,2014年进一步下滑至第28位。

②三、困境的走出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当人性中的恶被充分显现的时候,说明制度出了问题。

假冒伪劣成果的制造行为之所以盛行,除了个人学术修养缺失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我们的学术体制不完善,合理评价体系的缺乏以及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缺失。

或者说,在这些现象的背后,一定存在着各种体制性力量的激励。

因此,针对我国以高校为代表的学术界假冒伪劣成果的泛滥问题,我们不应谴责陷入困境中的参与者(学者),而应重新设计制度。

1、改革现行学术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我国现行的学术管理机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行政式管理办法,突出的表现就是僵化的量化评估,充其量只适合于那些常规性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却不适合于那些需要足够时间和足够寂寞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原创性学术研究。

这种“一刀切”的管理办法使更多的学人热衷于搞“短、平、快”,而不是开展创造性的研究,最终从总体上弱化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助长了假冒伪劣学术成果的泛滥。

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行政式的量化管理模式,取消量化标准,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建立科学的学术价值评价体系,客观地审视学者的实际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2、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教学,是高尚的事业,作为高尚的事业,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能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教师,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必须能够根据按劳付酬的原则得到合适的薪金,维持自己及家人应有的生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