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视阈下的酒礼

合集下载

酒中文化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

酒中文化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

酒中文化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酒中文化: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在中国古代,酒是一种富有深远文化内涵的饮品,与礼仪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不仅可以了解酒文化的源远流长,更能感受到古人对酒的热爱与敬重。

酒仪礼在古代中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方式。

酒文化有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凝聚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古代的酒仪礼几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的生活中,不论是宗教、婚嫁、祭祀还是节庆活动,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中国古人对待酒的态度可以用“敬”来形容。

敬酒仪式是中国古代宴会上的一项重要环节。

在宴席开始之前,主人要亲自奉上美酒,向来宾表示尊敬和友好。

而来宾则要接受主人的馈赠,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敬意。

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展示了主人的优雅,也表达了宾客之间的亲近和敬重。

中国古代酒仪礼中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义”。

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情”是一种与酒不可分割的存在。

古人常常以酒为媒介,表达他们对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真挚情感。

对于亲人,酒可以表达浓情款款的亲情;对于朋友,酒可以表达真诚深厚的友谊;对于陌生人,酒也可以表示友善和宽容之情。

在古代社交场合,共饮一杯酒成为了人们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

古代中国的酒仪礼还体现了人们对和谐和宜人环境的追求。

在诗歌和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酒与自然景色的美妙结合。

古人乐于赏析美酒,以及借助酒的力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们相信,酒能抚慰心灵、营造温馨的氛围,使人们更加享受生活。

酒仪礼不仅仅是一种社交方式,更是一种道德准则。

古代礼仪制度中有关于饮酒的规范和禁忌。

人们相信,合理饮酒可以增进人际关系、凝聚团结,但是过量饮酒则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和社会地位。

因此,古代中国把酒仪礼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强调了节制和自律。

中国古代酒仪礼的形式多样,在不同的场合下有着不同的仪式和规范。

例如,祭祀活动中会用特定的酒器,进行独特的祭酒仪式;婚礼上,新郎新娘会相互敬酒,向双方家长表达对彼此的感激和尊重;宴会上,人们会举办雅致的酒令活动,增添气氛。

周代饮酒礼研究

周代饮酒礼研究

周代饮酒礼研究
饮酒礼是周代礼乐文化最直接的产物,是周代礼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巩固周代政治统治、联络感情的思想政治价值。

饮酒礼与祭祀、飨神和周代的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促进了饮酒礼的发展、完善、仪式化。

周到的饮酒礼内容丰富,它不仅通过等级座次、列鼎制度来反映当时的尊卑贵贱,而且饮酒礼中所用的酒、酒器,举行过程中使用到的酒政和酒令也起到了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表现出强烈的阶级色彩性。

乡饮酒礼和燕礼是饮酒礼较主要的表现形式,乡饮酒礼的举行展现了乡人饮酒的欢乐之情,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燕礼再现了周代上层社会的生活
现实,表达了一定的君臣大义。

饮酒礼中的诗、乐、舞以及投壶、射礼等游戏使得饮酒礼的过程更加丰富多彩,这些仪节与饮酒礼本身共同体现出礼乐文明的制度化。

在周代,国家的礼制、社会道德以及人修养方面,都是通过日常交往的活动很自然得以贯彻和实现的。

在周代,饮酒礼具有宗亲、安宾、敬友、乐民的社会功能,历史不断的发展,饮酒礼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盛衰沉浮,它所体现出的礼乐文化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在现代的礼仪交往中,饮酒礼仍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影响着现
代饮酒礼,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社交场合,饮酒礼在不同的地区逐渐形成一套稳定的仪式。

酒礼、酒道与酒令

酒礼、酒道与酒令

3、点酒水
点酒水时,主人询问客人喝什么酒,然后 主人点酒水。 点酒水的顺序是:白酒、红酒、啤酒、其 他。如客人不喝白酒再点红酒、啤酒以及 饮料。 斟酒的顺序:白酒、红酒、啤酒、其他。
酒类的选择
白酒:中国宴席的主打酒,酒的档次决定 宴请档次; 红酒:有外宾或有尊贵客人不喝白酒的情 况下选择; 啤酒:年轻人聚会或熟人聚会喝少量啤酒 以表意思;
(三)婚姻、少数民族饮酒习俗
1、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 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 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 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 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 为著名的“花雕酒” 。
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 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会亲酒” 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 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 称“回门酒” 。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 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酒”
祝酒礼仪
由主人邀请全场人举杯并讲祝酒词 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 可多人敬一人,不可一人敬多人,领导除 外; 自己敬别人,碰杯,自己喝完,别人随意; 己敬别人,不碰杯,自己视情况但不比别 人少
可多给客人或领导添酒,不可瞎乱代酒; 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自己的杯子低于 别人;(除非你是领导) 若无特殊人物,敬酒宜顺时针逐位来; 敬酒即祝酒一定要有喝酒的理由,每次不 一;
除夕
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 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屠苏 酒”、“椒柏酒” 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 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 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 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除夕午 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 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中华酒礼之酒礼之乐

中华酒礼之酒礼之乐

酒之礼乐中华酒礼文化,即使在游戏之中亦有体现,举止之间无一不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1、投壶游戏投壶是商周时期酒宴上一种助酒兴的游戏。

投壶所用的壶,最初用的是酒壶,后演化成特质之壶。

当时,酒宴分为大射、乡饮酒乡射,如果射礼不能举行,则以投壶为射礼。

每次投壶,规定每人只准备四根矢,相应的每人也必须具备四“算”,以计算投中的数目。

如果两人投壶备八算,三人投壶备十二算,以此类推。

投壶之礼体现了中华民族互相谦让的美德,主人诚邀客人,客人反复谦让三次方能拜受投壶。

谁投壶输了,谁就得喝酒,并有乐队伴奏。

据考证,投壶之礼春秋时期已盛行。

到了战国时期,投壶之礼已在民间广为流行。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当时男女可同坐在一起,边喝酒边投壶,不亦乐乎。

汉代时依旧有投壶之礼的场面铭刻于汉代石刻上。

三国时期,有个叫邯郸淳的人还专门写了篇《投壶赋》惟妙惟肖的刻画了当时的投壶之礼;魏晋至明代,投壶之礼经久不衰,到了清朝开始冷落;民国之时,孙传芳还举行了投壶之礼。

鲁迅先生《关于章太炎先生两三事》还专门提及了此事。

2、行酒令中国的行酒令亦有很多讲究,其按难易程度大可分为三类,雅令、通令、筹令,三者皆须以规则行事,难易自选,其乐无穷。

雅令中,即行令时“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筵构思者”,其难度较高。

通令,“其俗不伤雅,不费思索,可以通行者”,这种酒令运用范围至广,凡筵席上不拘何种人均可行此令。

其主要形式有骰子令和猜拳。

筹令,是把酒令写在酒筹之上,抽到酒筹的人依照筹上酒令规定饮酒,此令最能活跃酒席气氛。

例如:捉曹操令:制筹十二枚,分别填上诸葛亮、曹操、蜀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将五人(许褚、典韦、张辽、夏侯惇、夏侯渊)。

由十二人分抽,抽到酒筹的人不得声张,要保密。

最后由抽到诸葛亮的人开始猜点曹操。

若第一次就猜点到了持曹操酒筹的人,此人便饮五杯,若是第二次猜着饮四杯,第三次猜到饮三杯,持诸葛亮酒筹的人也得自饮一杯。

礼乐文化中的饮酒活动与公共生活及其现代意义

礼乐文化中的饮酒活动与公共生活及其现代意义
凡引《史记》据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第 348 页。 《尚书正义》,廖名春、陈明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372 页。
158 2020 年 第 6 期
礼乐文化中的饮酒活动与公共生活及其现代意义
至上性,这样,饮酒就不仅是简单的公共交往活动,而成了需要公共权力予以协调的“生活政治”。 儒生叔孙通为刘邦制礼法:“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 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 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通过饮酒活动来规训朝臣遵守君臣之礼,其意不仅在于维护饮酒活动的秩 序,更通过包括饮酒活动在内的公共活动来固化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保证公共权力的等级。公 共权力还常常发布关于饮酒、卖酒的禁令与开禁之令。如汉景帝时期,中央政府因天灾影响了粮 食生产而发布禁酒令,“夏旱,禁酤酒”,直到几年后才开禁,“后元年夏,大酺五日,民得酤酒”。 (《汉书 • 景帝纪》) 在历朝历代,类似的围绕“酒”的禁令与开禁之令经常颁布,这说明公共权 力意志可以直接干涉人们制酒、卖酒、饮酒的活动,饮酒是关乎国家治理秩序的公共性事务。
在传统礼乐文化中,饮酒活动是生活文明和公共交往的表现,人们常常在各种礼仪场合通过 饮酒及相关活动展现人际伦理、协调人际交往、体现秩序关怀。如《汉书 • 食货志》记述“百礼 之会,非酒不行”,将酒作为各种公共礼仪活动的不可或缺品。又如汉末因灾荒和战乱,主持朝 政的曹操发布禁酒令,孔融作《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并上书至曹操,大肆表彰饮酒在公共政治中 的作用并非难曹操的禁酒令。在这段被后人广为传诵和大量引用的文字里,孔融说:“酒之为德久 矣。古先哲王,类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 人著旨酒之德。尧非千锺,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彘肩卮酒, 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 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非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 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屈原不餔糟歠醨,取困于楚。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孔融列举 历史上的相关传说与记述,说明“酒”不仅不与“政事”天然冲突,还是公共政治生活的催化剂, 具有公共政治所需要的德性。从《汉书》《后汉书》相关记述可见,汉人常常认为酒具有协调公 共生活的工具性价值,对政治治理具有重要的辅助性作用。孔融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乃至所出现 的积极治理效果都与饮酒活动关联起来,由此强调饮酒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其说多出于 文学性、偶然性的历史想象,未必有历史根据,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些人反对强制禁酒的态度, 并指出了饮酒是激扬情绪、融合矛盾、沟通人神的重要途径。当然,如果按照孔融这一论证逻辑, 我们也可以列举出大量饮酒误国的事例,“酒池肉林”的政治叙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

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

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摘要:在周人那里,国家的礼制、社会道德、个人修养,都是通过日常往来活动很自然得以贯彻和实现的。

乡饮酒礼是宴飨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乡饮酒礼的举行展现了乡人饮酒的欢乐之情,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

关键词:宴飨;文化;礼仪;乡饮酒礼一、宴飨文化概况礼乐文化发源于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至西周,成为一种成熟的、系统性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建立在奴隶制等级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和文化价值系统(包括伦理道德、艺术、行为方式)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核心是礼乐。

西周初年,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奴隶主贵族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节仪、行为习惯和规范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制度化、条理化,成为维护奴隶制的重要制度和思想准则。

这就是所谓的“周礼”。

周礼中各种礼节和行为规范,如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的规范来规定“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史记・礼书》),由此可以看出,礼的规定范围很广,社会和个人中的一切无不囊括。

礼乐文化中的代表为宴飨文化,宴飨文化最集中体现在宴飨诗中。

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

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比如《小雅・鹿鸣》、《鱼丽》、《南有嘉鱼》等篇目均属这一类。

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宴飨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周人重礼又重德,一般来说,宴飨诗是按礼的要求写宴飨,更强调和突出德的方面。

宴飨诗不但突出了礼乐文化的道德实质,而且展现了它鲜活的外在形式,为我们保留下礼的动态原貌。

例如:《小雅・鹿鸣》本为宴群臣嘉宾而作,表现按礼待宾的殷勤厚意。

其中特别写道对于德的向往和赞美:“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二、周代乡饮酒礼探究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也是周代盛行一时的饮食礼仪。

据杨宽论证,乡饮酒礼起源于氏族聚落的会食制度。

这种礼节主旨在于尊长和养老。

喝酒文化礼仪知识有哪些

喝酒文化礼仪知识有哪些

喝酒文化礼仪知识有哪些喝酒文化礼仪1、碰到需要举杯的场合,切忌贪杯,头脑要清醒,不可见酒而忘乎所以。

贪杯好酒是失礼的。

2.工作前不得喝酒,以免与人谈话时口喷酒气熏人。

休班时喝酒要有节制,任何情况下的过量喝酒都是错误的。

上班时带有倦容酒态,不仅违犯工作纪律,也是不检点的。

旅游接待人员若醉意犹存去上班,会严重破坏服务质量,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3.交际酒会之间,与会者不要竟相赌酒、强喝酒,喝酒如拼命,劝酒如打架,就会把文明礼貌的交际变成粗俗无礼的行为,这是要不得的。

应该是有礼貌地劝酒,主人或在坐客人看到某人酒杯空了,有礼貌地先询问:请再喝一杯。

如果用手遮掩杯口并说明不想喝了,则不必相强。

舍命陪君子是饮酒者的不自量而决不是有礼行为,劝酒不成而恼羞成怒则是劝酒者的无礼无德。

劝酒不成而反目是一种不近人情,而又令人莫名其妙的失礼行为。

席间的干杯或共同敬酒一般以一次为宜,不要重复敬酒。

勉强别人,不但达不到传递敬意的目的,而且会使对方感到为难而不悦。

碰杯和喝多少亦应随各人之意,那种以喝酒多少论诚意的做法是不通情理的。

4.忌猜拳行令,吵闹喧嚣,粗野放肆。

公共场合不得划掌,家庭私人酒会一般也不宜划拳,如特殊需要应注意不要干扰邻居,不违主人意愿、聊以助兴即可。

但不要作为强行灌酒的手段.醉酒呕吐是十分失礼的,双方都扮演了粗俗的角色,既伤身体,又当众现丑,又遗怨他人。

即使酒量过人,若无德,无才、无礼,亦不过酒桶饭袋而已。

5.忌酒后无德,言行失控。

酒能麻醉人的神经,使人思维紊乱,使其一部分神经亢奋,言语行为失控。

如果借酒发疯,胡言乱语,说一些平时难以出口的话,做一些丑态百出的事,往往全使人追悔莫及。

酒文化知识一:酒文化起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看来,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酒作为现在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它的出现自然不是某个人能随随便便创造的,天公作美,酒的出现便有了几分神秘色彩。

浅论周代礼乐文明中的诗酒精神与理性机制

浅论周代礼乐文明中的诗酒精神与理性机制

浅论周代礼乐文明中的诗酒精神与理性机制作者:季雪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6期摘要:中国诗酒文学源远流长,但对中国诗酒文学自身的整体发展和精神演进却少见关注。

《中国诗酒文学发展演进的精神脉络》尝试打破文学史意义上的时代划分,按照“三个末世、三个时代”的崭新视角来研究中国诗酒文学发展的过程,并对其精神脉络进行梳理,以企揭示中国诗酒文学精神独特的演进过程与特点。

本文即为其中一节,重点探索西周礼乐文明中的诗酒文学的特质及其演进。

关键词:礼乐文明;诗酒精神;理性机制作者简介:季雪冰(1980-),女,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2一、三代先民朴素的诗酒理性和古希腊神话中一开始就走向绝对自由和精神迷狂的狄奥尼索斯酒神不同,华夏先民在遥远的时代就自觉地形成了朴素的理性倾向。

《战国策》记载了夏禹“绝旨酒疏仪狄”的故事:“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夏禹不是不喜欢喝酒,而是更高的理智战胜了口腹之欲,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夏禹最终疏远了仪狄,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易经》释困卦为“九二,困于酒食”,释未济卦为“饮酒濡首,亦不节也”,都是凶险的征象,语句中也包含着对饮酒的警诚之意。

随后的《五子之歌》、《胤征》、《伊训》和《微子》都延续了这种对酒谨慎和批判朴素理性。

这种朴素的理性不仅表现在饮酒上,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见到它的影响,后世中华文明务实中庸不走极端的思想在远古时期就可以见到它的源头。

然这种朴素的理性很快便被弥漫着巫神风习的夏商王朝用铺天盖地的美酒冲决。

如果说嗜酒与巫神崇拜的风习为夏商时代的古人步入迷醉的虚幻之境以摆脱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打开了一扇可以逃遁的天堂之门,那么对于统治阶层而言,这种日趋极端的滥饮之风和对巫神的过度依赖最终将整个王朝基业送进了地狱。

从《诗经》饮酒诗看周代的酒礼及酒德

从《诗经》饮酒诗看周代的酒礼及酒德

《 诗经》 作 品来研究周代的酒礼仪和文化风俗 , 这对 于认识《 诗经》 作 品形成时期 5 0 0余年 间的政治制
度、 生 活形态 、 社会 心理 、 民俗 风 尚等 , 都 具有 重要 的意 义的执 酒礼仪
祭祀是古代的重典 , 也是先 民们酿酒 的主要 目的。 酒用于祭祀 , 最初与巫文化有关。巫师要进入
先 的礼仪 中 。《 说 文解 字 》 释“ 礼, 履也 , 所 以事 神致 福 也 。从示 从 盏 。 ” 《 礼记 ・ 郊 特 牲》: “ 至敬 不 飨 味 ,
而贵气臭也。诸侯为宾 , 灌用郁 鬯, 灌用臭也 。 ”以酒敬神 , 是取酒的香气飨食神灵 , 后来在迎宾的场合 也用郁 鬯敬 献宾 客 , 这 种意 义 的饮酒 只是 取其象 征性 , 而实 际注重 的是礼 仪 节文 的形式 。从 古 代宗 教 思
教 观念都 是统 一在 一起 的。
《 周礼 ・ 春 官》 记有 吉 、 凶、 军、 宾、 嘉“ 五礼 ” ,祭祀 属 于 “ 吉礼” 。祭祀 礼 仪 是 君 王 向 臣 民推行 礼 治 的示 范 , 它体 现 出来 的是上 下尊卑 的等级 名分 。祖先 神在 一个 宗族 中具 有权力 象 征 的意义 , 通 过祭 祀 以 维 护宗 法血 缘制 度 , 这 成 为对宗 族成 员进 行教 育和 约束 的重要 手段 。《 大雅 ・ 旱麓》 有 诗 句云 : “ 瑟 彼玉 瓒, 黄 流在 中 。岂弟君 子 , 福 禄攸 降 。 ” “ 清酒 既载 , 驿牡 既备 。 以享 以祀 , 以介 景福 。 ” “ 瓒 ”是 一 种 玉 制 的饮 勺 , 专 为天 子祭祀 时 舀酒用 , “ 黄流 ” 指酒 , 由 于郁 金香 人 料 而 呈 黄 色 。诗 中写文 王执 酒 礼 , 以受 先 王祖业 , 故《 毛诗 序》 解《 旱麓 》日 : “ 受 祖 也 。周 之 先 祖 世 修 后 稷 、 公刘之业 , 大王 、 王 季 申以 百 福 干 禄 焉。 ” 古 礼有 “ 礼终 而 宴 ” 的说 法 , 表 明宴 饮 是举 礼 不 可 缺少 的组 成部 分 , 礼 乐 文 化精 神 在 宴饮 中也 能得 到充 分 的体 现 。周代 的统 治者 曾推 出严厉 的酒 禁 政策 , 但在《 酒诰》 中还 有 一条 规 定 : “ 用孝养厥父母 、

“酒”在中国“礼乐之邦”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酒”在中国“礼乐之邦”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酒”在中国“礼乐之邦”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山东孔庙祭祀大典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乐之邦”。

中国在工业革命之前,有着最绚烂的农耕文明,“仓廪足,知礼仪”。

可见,农耕哺育了,礼乐发迹于农耕,成长于农耕。

农耕需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礼乐正好满足了农耕的这个需求。

所以,中国的文化就是以农耕为主要基础的礼乐文化。

礼乐文化的核心就是孔子所言的“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

然而,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礼乐的发展中,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今天要说的话题“酒以成礼”。

祭祖大典《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曰:“酒以成礼”。

《汉书·食货志》中引鲁匡的话说:“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那么,古人为何说“酒以成礼”呢?在中国酒文化当中为什么“酒礼”会显得异常突出呢?《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上古礼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那时的人们尚未发明陶器,他们把谷物、小猪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焙烤,挖个小坑当酒杯,双手捧起来喝,用土拎成的鼓褪,垒个小土台子就当鼓,在他们看来,用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来表达对于鬼神的敬意,好像也是可以的。

这便有了最原始的祭礼。

从中可以看出,“以酒(食)敬神”即位礼。

看来,礼最初所表示的是先民对天地鬼神的一种敬仰、奉献,后来才引申为含义极广的世俗之礼。

先民在饮酒时,首先想到的是没有天地鬼神的恩德,没有列祖列宗的庇佑,就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生活,因此必须想着他们,崇敬他们,并以特定(祭祀)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谢意和感恩之情。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礼》云“饮酒必祭”,尊其先也”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外先民还虔诚地相信人类食物当中有许多种类本身就是神灵的化身,如谷有谷神、牛有牛神等等。

吃掉它们,等于吃掉神灵,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这么做,因此感到食而有罪。

于是祭祀中或敬天祭祖,或忏悔赎罪,就导致了了原始食礼的产生,继而推之,也就是所谓的“饮酒必祭”。

中国封建时期的酒文化风雅与高雅的交融

中国封建时期的酒文化风雅与高雅的交融

中国封建时期的酒文化风雅与高雅的交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在封建时期,酒文化在社会各个层面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与高雅文化相互融合。

本文将从宴会礼仪、诗词歌赋以及绘画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国封建时期酒文化的风雅与高雅的交融。

一、宴会礼仪的风雅与高雅在中国封建时期,宴会礼仪是展示文人风采和交流情谊的重要场所。

酒文化贯穿其中,使得宴会礼仪更加风雅。

以宋代为例,宴会礼仪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礼仪程序。

在宴会上,舞文弄墨、琴棋书画等才艺得到充分展示,与酒文化相得益彰。

喝酒的仪式化和庄重态度也进一步彰显了酒文化的高雅。

二、诗词歌赋的风雅与高雅中国封建时期,酒与诗词歌赋是紧密相连的。

文人雅士常常在饮酒时吟诗作赋,表达自己的情怀与哲理。

这种方式使得酒文化更具有艺术性和高雅气质。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人借酒寄情,诗句间透露出对家人思念之情,体现了酒文化与高雅的交融。

三、绘画艺术的风雅与高雅中国绘画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酒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封建时期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宴会画面,画中人物举杯对饮,庄重而优雅。

绘画作品将酒文化与高雅的艺术表现相结合,传递出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例如,明代画家文徵明的《四季山水图》中的“秋”卷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画中人物在山水之间品味美酒,给人以闲适宁静的感受,表现了酒文化与高雅绘画的有机结合。

总结中国封建时期的酒文化风雅与高雅的交融表现在宴会礼仪、诗词歌赋以及绘画艺术等方面。

酒文化使得宴会更加庄重而雅致,诗词歌赋中的酒意流淌出文人的情怀,绘画艺术中则将酒文化融入到优美的画面之中。

这些交融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多彩的艺术遗产。

注:本文采用综合文体,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酒文化与风雅、高雅文化的交融的一个方面进行论述。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酒礼丶酒德丶酒令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酒礼丶酒德丶酒令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酒礼丶酒德丶酒令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对饮酒有很多讲究,诸如饮人、饮地、饮候、饮趣、饮禁、饮阑等等。

所谓“饮人”,指的是相饮者必须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朋友、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饮地”即饮酒的场所,必须选择佳境,比如花前、月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处,在这些地方饮酒方可尽兴。

至于“饮候”,是说要选择与饮地相和谐的气候,例如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

“饮趣”――饮酒时所创造的气氛,可以联吟、清谈、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来烘托,目的是提高饮酒的兴致。

“饮禁”主要包括苦劝、恶谑、啧秽等,避免饮酒时发生不愉快的事情,饮者必须重视德行和仪表,主人以美酒相待,客人须庄重从容,这是礼仪之邦文明饮酒的好风尚……中华民族的酒礼、酒德以及酒令等方面有:“无酒不成礼仪”,酒与礼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

中国古代,特别是西周,对饮酒的礼仪规定得具体而严格,在各方面都有详细要求,如:①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违时即违礼;②严格遵守秩序,即饮酒须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即违礼;③严格掌握饮酒的数量,违量即违礼;④严格服从酒官的统一指挥。

对于敬酒、答酒也有严格规定,还有加冕、婚丧、祭奠等各类饮酒都有各类规定细则。

当时规定:“能饮者饮之,不能饮者免之,不可强灌,须饮而成欢,不生是非。

”因此,常见一些长者,于第一次满桌碰杯示意之后,便劝人说“随意,随意”,既保持了礼仪,也保持了情谊。

但世上总有一些置礼仪而不顾的“二杠头”,敬起酒来,常摆出一副不依不饶的架势,管你男女老少、酒量大少,非把你撂趴下不可!究其心理,除少数恶作剧之外,大多数也是出于一片“情谊”,好像敬酒越多越能表示对人的“诚意”。

可见,不懂得“酒以成礼”的规矩,那酒是断然喝不愉快的!饮酒不仅要讲礼仪,更要有良好的酒德、酒风。

西方人大都把酒德与爱国、民族尊严连在一起。

比如德国葡萄酒年产量居世界第六位,而名优率竟达93.3%,居世界首位,这恐怕是日尔曼民族办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天性在他们“爱酒爱国”中的体现。

周礼文化酿就的周公礼乐西凤酒

周礼文化酿就的周公礼乐西凤酒

周礼文化酿就的周公礼乐西凤酒陕西是周礼文化的发源地,自周公制礼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

而酒及饮酒等行为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

古雍州凤翔一带的酿酒业,在七八千年前的北首岭先民始创之后,便成为古雍州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的圣酒。

并在频繁的祭祀活动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走进了人民的生活之中。

但在酒饮逐步普及的过程中,酒的危害也逐步显现了出来。

西周,酒礼是最严格的礼节。

周公颁布的《酒浩》,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

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

为了保证酒礼的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

周有酒正、汉有酒士、晋有酒垂、齐有酒吏、梁有酒库垂、隋有良酝署,唐宋因袭传承。

据记载,周公所制的酒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它的细密的情形,在现存的《仪礼·乡饮酒礼》中细琐的对“主人到先生处商仪宾、介的人选”,到宾主洗爵、莫爵、受爵、崇酒……等饮酒礼仪的规定,拉开了周朝酒礼天下的历史帐幕。

周公礼乐西凤酒独产于陕西凤翔柳林镇,是陕西沁园春品牌推广有限公司与陕西西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合作,精心推出的至尊级品鉴之作。

周公礼乐西凤酒一方面将礼乐文化与西凤酒品牌优势和品牌内涵进行整合,同时又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原凤香型白酒基础上开创了新型凤兼浓香型:绵甜典雅,纯正优柔,丰润细腻,怡畅干爽。

新时期,复兴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将周礼中心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已经变为中华民族道德举止的规范发扬光大应属每个人的应尽之力。

西凤酒厂位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西凤酒文化以及西凤酒3000年渊源历史也反映着礼敬文化。

细品周公礼乐西凤酒,使您触摸酒文化精髓与人生交融的精彩乐章,独享文化名酒带来的尊贵优雅之感。

2003年1月19日在眉县杨家村发现的27件雕刻着凤凰的西周青铜酒器,将我国酿造的历史大大推前。

中国酒文化中的礼与德_传统文化

中国酒文化中的礼与德_传统文化

中国酒文化中的礼与德这里所说的“礼”,即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等。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家柳诒征先生认为:“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

”(《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两点:一是酒与礼结缘之早之深;二是礼之作用是“分尊卑”。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

自三代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

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

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

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

为了保证酒礼的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

周有酒正、汉有酒士、晋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有良酝署,唐宋因之。

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集团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

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吴斌《酒政》)。

有人认为理想的酒友是“款于词而不佞者,娱于色而不靡者,怯猛饮而惜终欢者,抚物为令而不涉重者,闻令即解而不再问者,善戏谑而不虐者,语便便而不乱者,持屈爵而不诉者,偕众乐而恶外嚣者,飞爵腾觚而德仪无愆者,坐端宁而神逸者,宁酣沉而倾泼者”(田世衡《醉公律令》);理想的醉地是“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洁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章程,畏其侮也;醉俊人宜加觥盂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袁宏道《酒令》)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

周代酒礼研究

周代酒礼研究

周代酒礼研究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政治制度,其中酒礼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酒礼呈现在外的不仅是“郁郁乎文”的艺术表演形态,如祭礼、燕飨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中人们的揖让、升降、坐兴、俯仰,连同严整规范的酒官体系、尊卑有别的各式酒类和品类繁盛的酒器也构成了区别等差尊卑的象征符号。

在周代酒礼中:首先,用酒制度层面,分属于天官、春官、秋官官职系统中的七大酒官虽未形成独立的职官系统,但是各自职责明确,为周代酒礼的规范化举行提供了保障。

酒正总管与酒有关的政令,凡是涉及到酒的制作和使用都由他裁定,酒人、浆人、郁人、鬯人四官各自负责不同酒类的制作,并依照上级的政令为各项酒礼提供数量充足的五齐、三酒,司尊彝主要掌管酒的装盛以及酒器的陈列,确保酒类和酒器在酒礼中相互匹配,以防出现差池,萍氏则负有监督酒政、监管用酒、惩戒失礼的职责;其次,五齐、三酒依照各自价值的高低分别装盛进不同的酒器,形成静态的器物象征,如郁鬯、五齐十分珍贵,故需要用同样尊贵的彝、尊装盛并摆放在从室至堂的不同行礼场合,三酒较五齐位卑,一般多用壶、罍等酒器盛放在堂下。

由此可见,依照不同规格的酒礼确定酒类的数量及酒器的装盛和摆放,无疑体现出周代酒礼制度的规范化;再次,具体的周代酒礼中,不论是周王祭天七献之礼、祭祖九献之礼,抑或是彰显尊尊、亲亲、长长礼义的燕飨礼中的四举旅酬环节,乡饮酒礼中“尊老尚贤”的敬酒环节,人们正是借助酒礼的“戏礼”表演形态,将礼乐思想和人伦亲情融入其中,含蓄表达着内心的情感。

《诗经》诸篇中的酒之醉美醇香更是伴随着庙堂之上的正声雅乐穿越时空的漫漫长河,将周人的记忆拉回先周时代古父亶公、公刘们“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大雅·公刘》)的永恒时刻,并在彼时人们觥筹交错、有礼有节的日常燕饮中帮助塑造着周人温润如玉的品德。

周人不论是借酒缅怀先祖,还是用酒明确君臣之分,抑或是在践行酒礼的过程中完善自我的德行,他们悠游和谐的礼乐人生正是借助酒,既充盈着精神的愉悦,也记录了内心的忧伤,在酒礼仪式中,他们始终追求着情与礼的圆融之境。

周代饮酒礼研究(中)

周代饮酒礼研究(中)

周代饮酒礼研究(中)摘要:饮酒礼中的诗、乐、舞以及投壶、射礼等游戏使得饮酒礼的过程更加丰富多彩,这些仪节与饮酒礼本身共同体现出礼乐文明的制度化。

在周代,国家的礼制、社会道德以及人修养方面,都是通过日常交往的活动很自然得以贯彻和实现的。

第四章周代饮酒礼中的诗、乐、舞以及其他游戏第一节周代饮酒礼中的诗一、赋诗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歌的最初的呈现形态是与乐舞浑然一体的,真正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却始于诗与乐、舞的分离。

从中国古代的历代文学作品上来看,以饮酒为题材的作品数量繁多,但是相比较于后世的历朝各代的作品,先秦时期的作品相对较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中国诗歌的发端始于先秦时期的诗歌,因为当时无文字记载,特别是原始歌谣,较多的失传,其中当有酒诗;第二、酒在先秦时期还是贵族享用的奢侈品,而且周代酒禁政策严格,平民很少有机会饮用,这也是先秦酒诗少的最主要原因。

在先秦作品中,《诗经》是包含酒诗数量最多的代表作品,但多数作品集中在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士人生活与思想感情的“雅”、“颂”篇目中。

在西周时期,周代各项礼仪的产生与完备,使得《诗经》中有关的饮酒诗篇大量出现,饮酒礼的各项流程也逐渐仪式化。

先秦酒诗集中体现于“雅”、“颂”中的赋诗,这也是体现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的社会生活的诗篇。

从数量来说,这些诗篇涉及到饮酒的诗约占先秦酒诗的百分之六十;就其反映的深度来说,先民们用酒祭天地、祭祖先、祭山川、祭四方、祭四时以及祈年、戒后等活动,其涉及面非常广:礼仪典章、治国之道、政治经济、世态风俗、道德规范、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对我们能了解先秦时期饮酒礼中的赋诗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二、赋诗的类型乡饮酒礼是周代乡里举行的饮酒欢聚礼节。

在各种礼仪中,乡饮酒礼是最基本的礼仪。

赋诗是礼乐制度中乐的一个部分,总体上看赋诗也是为了乐宾。

饮酒赋诗是饮酒礼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使用的场合也不相同:有诸侯、卿大夫款待完成使命大臣的“饮至礼”,有外交活动的聘礼与会盟礼,还有饯别礼与答谢礼,赋诗活动上至天子,下至大夫,参与者众多,大部分赋诗发生在饮酒、践送之时,宾主觥筹交错的热闹场景中。

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与酒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与酒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与酒仪制度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的国家,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酒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

在古代,酒不仅仅作为一种饮料,更是凝聚着情感、沟通感情、祭祀祖先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为了规范人们的饮酒行为,古代的中国还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酒仪制度。

酒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酒被视为一种神圣的饮品,被视为祭祀和祈祷时不可或缺的仪式。

古代人们常常通过举杯共饮的方式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对彼此的友好。

这种将酒作为沟通情感的媒介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中国人还常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上,以及家庭聚会中用酒来举行祝酒仪式。

酒杯相碰的声音,激发出人们之间更深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

除了作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酒还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扮演了其他重要的角色。

对于古代士人来说,饮酒常常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他们相信,酒可以使人放松身心,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作品创作。

因此,许多文人墨客都以饮酒而闻名于世。

他们常常在酒宴上畅谈天地间的人文之美,借着美酒的陶醉而获得心灵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酒仪制度被视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礼仪规范。

它规定了人们在饮酒前后的各种规矩和礼仪,意在使人们的饮酒行为更加庄重,避免因酒而引发不当行为。

根据古代的《酒令》和《酒经》,在饮酒时,人们需要按照特定的杯盏顺序进行斟酒,不能过量,也不能醉酒。

此外,还有专门的酒令歌谣,用以指导并规范酒宴的举行。

这些酒仪制度从根本上规定了酒的使用方式,其背后蕴含着中国文化中对于礼仪和自我克制的重视。

酒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规范个人的饮酒行为,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在古代的官方场合,如宴会、婚丧嫁娶等盛事中,酒仪制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通过明确的规定和组织,将宴会中的社交活动和议事事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制度化的酒仪不仅有效地维护了公众场合的秩序,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他人交流和认识社会文化的机会。

中华酒礼之无酒不成礼

中华酒礼之无酒不成礼

无酒不成礼中国自古便被称为“礼仪之邦”,在博大精深的中国礼文化中,酒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祭祀、宴饮还是宾主等重要场合都离不开酒的身影。

1、祭祀大礼“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是历代统治者所供认不韪的。

自古凡祭祀必有酒,酒在整个祭祀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祭祀中,酒按清浊程度分为五等,称“五齐”,分别为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沈齐,这“五齐”专供祭祀用。

按酿造时间长短分为三酒:临时酿的酒为事酒;酿造时间较长的酒为昔酒;酿造时间比昔酒更长的,称清酒。

祭祀前五齐三酒都得准备好。

“凡祭祀,以法共(供)五齐三酒,以实(满的意思)八尊”(《周礼〃天官冢宰》)。

祭祀时要献三次酒,称为“三献”。

第一次献泛齐,第二次献醴齐,第三次献盎齐。

祭祀之礼的最后一个程序是酻酒。

一般祭祀的人才能开始食飨,否则祭祀不能结束。

2、宴饮之礼宴饮之礼中有“三爵礼”。

“三爵礼”即对饮酒进行一定限制,饮酒者必须遵守数量的规定,最多不可超过“三爵”,每次饮酒,都有监督的人,监督必须按礼行事;入席礼,古人设宴,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主人坐什么位子,客人坐什么位子,都有严格规定,宴饮时,必须得上座者入席后,其余人方可入席就座,否则,则被认为是失礼;作客礼,作客之礼很多,《礼记》中都有详细规定,而我们今天生活中许多作客礼节便是从《礼记》等古籍中传承而来。

3、宾主之礼宾主之礼一般由主人先向客人敬酒,表示欢迎;客人必须回敬主人。

后世的宾主酒礼,基本上按先秦的礼数,主人先干为敬,客人集体起身,共同干杯。

所不同的是,如今主人用就被敲一下酒桌,客人不必集体起身。

此外,中国少数民族的酒礼也相当丰富,有交臂酒,转转酒、杆杆酒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酒礼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酒礼文化。

4、婚宴酒礼远在周代,男妇完婚就有双方用酒漱口之礼。

到了宋代,用两个酒壶以彩结相连,新郎新娘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

饮完酒,把酒盏掷于床下,酒盏若是一仰一合,谓之大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模式与文化精神来看,“酒礼”体现的是一种日神文化模式与日神文化精神。中国的“酒礼”倡导三种精神:一是愉悦精神。饮酒审美中对生理快感的欲求,不能完全看成个人的主观行为,“酒以合欢”之中,包含组织、团结、维护秩序的文化功能,是在“礼”的约束下获得的,也就是说在“礼异”的基础上达到“乐和”。日神精神主导下的酒礼愉悦Ô¬则,是在保持酒德、维护酒礼的前提下获得的。二是德行精神。“德”之一字,始见于《酒诰》,最初指的就是酒德。酒德是酒礼的内在道德规范,而酒礼仪则是酒德的外化。三是礼仪精神。“饮酒孔嘉,维其令仪”,因为,这种“令仪”不仅是饮酒者酒德的重要表现,而且与饮酒者严守礼仪、威仪有关。四是中和精神,即平和中正,意境高远,亦是酒礼之本,饮酒之最高境界。“中”就是一种法则,总持一种中庸之道,不偏不倚,Ѭ规蹈矩,墨守成规,从不动那种冲出樊篱的邪念,相当于古希腊日神法则中的“适度Ô¬则”,而“和”的概念最早从调酒生活中产生,并进而推衍到音乐器物、音乐欣赏。“和”就是中华酒礼的灵魂。诸葛亮谈到酒礼时,就特别强调“和”的意义:“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致醉,无致迷乱”。“和”是“酒德”的外在体现,是“酒礼”的内在º¬义。它要在“礼”与“情”、“体”与“性”中间取得平衡与和谐,在施礼与欢情、身体与心理愉悦中间取得对立统一,这就是“和”的最高境界。
酒礼被纳入礼道通过礼器(名物度数)与礼仪(揖让周旋)两个方面,规定和表现大小贵族的等级身份,另一方面又透过和谐的酒味与音乐,形成了颇为壮观的“乐以侑食”的场面,达到全体和乐的效果。礼与乐在维持社会结构制度方面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而宴饮之礼,则同时体现了这两个社会功能并合而为一,从神和、人和达到天地之和。
从文化形态来说,酒礼是一种精神形态文化(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也是一种行为文化,也是一种审美文化。从精神形态来说,酒礼体现的敬老、崇贵、尊贤的思想,以及修身养德、趋吉避凶、克己节欲的观念,已¾¬渗入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崇拜、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之中。从制度形态来说,人们借助一系列调节手段,制定出政治、¾¬济、礼仪制度来规范人们各种酒事行为,调整被酒扰乱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创造出中华酒文化的制度形态成果。象《仪礼》、《礼记》就有《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聘礼》、《公食大夫礼》、《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许多篇章,记载了许多典礼场合下具体的酒事礼仪规范,这些酒礼规范,集中体现了酒礼的基本精神。从行为形态来说,我国自西周以来就把酒事纳入礼乐范畴,乡饮酒礼、燕礼和享礼等历来都是礼仪性极强的酒事活动,包括入席就座之礼仪、敬酒酬酒之礼仪、侍宴进食之礼仪等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具体到宴席上君臣的定位、饮酒的酌数、酌献的遍数、赐受的规定、进食的规矩、器物的摆设与使用等内容,以及座次、席位、择吉、邀约、敬罚等行为、语言规范,贯穿到当时社会政治秩序、社交礼仪、生活标准、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构成酒礼的行为形态。饮酒礼仪的环节非常多,中国人珍重仪式,其中颇为人关注的是献宾之礼。“百礼社会,非酒不行”,“酒以成礼”,可以毫不夸饰地说,酒礼º¬盖了社会生活一切领域,被约定、俗成到具体的治国齐家、婚丧嫁娶等日常政治、人事生活的精细守则里去了。从美学形态来说,饮酒场合,往往就是礼乐场合,因此酒礼既体现酒、酒器的物质之美,成为五官审美、养生审美的重要内容;也体现出礼仪的行为之美,更体现出老幼尊卑的伦理之美,以及政教、道德、中和的精神之美,成为酒人风度审美的重要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礼乐文明,从饮食到音乐、从味觉到美感、从宗族群体的安定和睦到治国平天下乃到参天地,是农业型自然¾¬济造成的人群心态趋势。它既发端于农业社会,又效力于农业社会,成为礼乐文化的精髓,决定了礼乐文化的道德内质和礼仪外形。它既发韧于饮食,又反过来影响饮食文化,对酒礼的道德内质(表现为酒德)和礼仪外形(表现为节文)、宴席的文化功能(如组织、教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华文明素称“礼乐文明”。“礼”,既是“立国¾¬常之大法”,又是“揖让周旋之节文”,是儒家与“仁”并称的两大精神支柱之一。研究国学,当然绕不过“礼”字;探讨酒文化,也绕不过礼乐文明。
作为中国文化标志性成果的“礼仪”、“礼乐”,其实来源于祭祀,最早是从饮食(含饮酒)起源的,因此与“酒”关系非常密切。《礼记•礼运》引孔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g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大致谓烧燔黍米、擘析猪肉、掬起地坎中的水以献神,用土块敲击土鼓作乐以娱神。后来随着生产发展,社会进化,特别是酒与酒器、乐与乐器、食器的发明与使用,祭礼日益隆重,从Ô¬来的水发展到酒,从凿地盛水发展到陶制酒器乃至青ͬ尊彝盛酒,从手掬发展到酌献仪式,从土块、土鼓发展到金石革木等敲击乐器作乐娱神,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从酒器献神到敬宾、从作乐娱神到娱人,礼乐也由神及人,礼乐的形态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礼乐同步得到发展。
文字学上也体现了“礼”起源于酒食享神。最早的“禮”,就是指酒食享神的祭礼,“豊”象豆器盛祭品之形。王国维就说过禮、醴(一种甜酒)二字同源,柳诒徵亦说:“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都说明“礼”的起源与酒食关系密切。酒决定了礼的产生,燕与礼的关系由来已久,即便平时饮酒吃饭,也可体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贵贱、尊卑、长幼等礼仪规范,呈现出伦理之美。
“酒礼”的起源虽然非常早,但两者的合字则始见于国学¾¬典。《乐记》分析它产生的Ô¬因说:“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这段话从产生Ô¬因、主要内容及其社会功能上对酒礼进行了阐释:酒礼就是先王为了防止酒祸、确保合欢而制定的有关酒事的规范。《乐记》还将酒食、乐、礼三者并提,把“酒”纳入礼乐文明中进行诠释,表明酒食、乐、礼三者都有合欢、象德、缀淫的功能,都是为了突出“教让”、“去争”的宗旨。在古代,宴饮场合也往往就是礼乐场合,典礼场合也往往安排了酒事环节,宴席本身成为礼乐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集中演示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精神。古人饮酒,首先重礼,“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酒”上就体现出仁、义、礼的儒家文化核心内º¬。酒礼实际上被纳入中华传统的礼乐文明中了。
同样,丢弃了礼乐文明,中国酒文化也没有了“根”。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大文化圈来看,就不难发现一种奇特而令人尴尬的文化现象,值得国人注意:曾¾¬代表我国古老文化精神的酒礼,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对日本、韩国产生了强烈的辐射,融入了日韩文化,成为日韩酒礼的一个组织部分,比如日本家庭的饮酒礼仪,多可以从我国的《三礼》中找到印证;韩国的节日文化许多来源于中国,像韩国的½¬陵端午祭,其中儒教式祭仪、楚巫式祭仪就包含着大量的中国酒礼成份;特别是养老宴会、乡饮酒礼、乡射礼,曾¾¬是中国酒礼的专利权,也为韩国继承与发展,成为尊长敬老的韩国酒道的重要内容。而这些与酒有关的礼乐文明,在它的本土却已¾¬成了绝学。
【学者简介】
万伟成,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师事胡守仁、陶今雁、朱安群、黄天骥等名师。现为佛山大学教授,从事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尤以酒文化研究成就最高,素有“酒博士”之称,有《观人诗学》、《中华酒¾¬》、《中华酒传》、《中华酒道》、《中华酒诗》、《酒诗三百首》等著作与数十篇论文问世,将国内酒文化研究升华到学术层面,《中国时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华读书报》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与专访,在海峡两岸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曾任多家酒类专业媒体和酒业文化首席顾问,中国散曲学会理事、秘书长,南风诗社发起人等。
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½¬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告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上世纪从“五四”运动开始的砸孔家店到“文革”时期尊法批儒运动、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当代中华国学命运的痛惜与担忧。
当然,酒礼从内容到形式,也要因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这种发展变化有两点值得强调:一是当前的酒风喧嚣浮躁,普遍流行干±¬法,不仅传统的“礼乐”荡然无存,而且损害身体健康。强调酒礼,有助于移风易俗,特别是倡导健康饮酒,文明饮酒。二是酒礼是不断演变发展着的,但是不管怎样变,却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它的传统继承性,体现为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的升华。这种传统继承性本身就是在融合各种文化成份的适应、创造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定的定向运动和文化积累,被全民族所承认接受,成为生活依归的自然准则,包括外化的物质创造和内含的心态观念。丢弃了国学,中华文化就没有了“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